营养结构变化与相关慢性病

营养结构变化与相关慢性病

一、营养结构变化与相关的慢性疾病(论文文献综述)

王程勇[1](2021)在《中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营养水平和环境影响的时空特征》文中研究表明

侯国栋[2](2021)在《肥胖儿童运动与健康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近年来我国儿童肥胖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已逐渐成为多种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本研究以肥胖儿童体质健康促进为目的,针对肥胖儿童建立一套科学的运动与健康管理系统平台,为肥胖儿童提供实时的健康生活方式管理、运动锻炼指导、营养饮食指导等服务,建立可持续的科学有效的肥胖儿童运动与健康促进提供指导,促进儿童的体质健康。先进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本系统应用的市场更加广阔。研究方法与过程: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软件工程法、实验测试法进行研究,采用Java语言编写,运用Eclipse开发平台,通过配置My Sql数据库以及Maven构建,基于B/S架构模式对系统进行开发,保证了系统开发的可行性,完成对系统开发的平台设计以及代码编程实现等各项工作。研究结论:(1)以人工智能为基本理论,以运动与健康数据评价为基础,开发的促进肥胖儿童体质健康的智能化运动与健康管理系统,一方面两者的融合运用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紧随现代科技发展的潮流。另一方面本系统较之过去传统的运动方式,更为安全、科学、有效,对肥胖儿童的健康具有良好促进作用。(2)从运动与健康管理系统平台的需求分析出发,明确了系统平台所具有的功能。(3)将系统分为用户管理子系统、运动与健康数据管理子系统、运动与健康评估子系统、运动膳食处方生成子系统、系统管理子系统五个子系统,对系统功能进行详细设计研究,建立起用户基本信息和运动与健康数据库。(4)系统基于体质测试数据和医学体检数据等运动与健康数据,在此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用户生活方式与运动风险等因素,为用户提供科学性、针对性的运动和膳食营养处方,构成系统的一般运行流程。(5)通过搭建系统运行环境对平台进行测试应用,系统能够顺利运行。用户可以通过系统实现对自身机能状况的掌握,并进行有目的身体运动和合理膳食,达到了预期目标。(6)运动与健康管理系统有助于加强课后体育服务,完善学校体育管理。

王凤艳,张勤聪,乔德红[3](2021)在《三维一体延续性干预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营养结构与心理状态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三维一体延续性干预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营养结构与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3月1日~2020年3月1日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三维一体延续性干预。比较两组入院时和干预后的营养结构(包括前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含量、蛋白量、蛋白分解率)、心理状态、运动情况(包括体质量指数、中臂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营养结构、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体质量指数、中臂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三维一体延续性干预可改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营养结构、心理状态及运动情况,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预后效果。

廖芬[4](2020)在《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改善人口营养健康的经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量营养素营养不良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范围内有25亿人存在“隐性饥饿”问题,我国也有近3亿人存在营养不良问题。由于我国传统的饮食结构,微量营养素缺乏对我国农村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影响更大,他们的饮食通常以相对便宜的主食作物为主,缺乏足够数量的高价值营养食品。微量营养素缺乏不仅会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从而导致健康负担增加,还会给我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阻碍全面脱贫战略目标的实现,进而减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控制微量营养素营养不良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发展事项,中央出台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进一步强调了其重要性。实践表明,营养干预措施主要包括调整饮食结构、营养补充剂、食物强化和作物营养强化四种。但前三种由于各自的局限性,导致总体覆盖范围相对有限。作物营养强化是一种以农业为基础的干预战略,主要通过培育具有较高微量元素含量的主食作物实现,可以有效大面积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具有显着的健康优势和经济效益。然而,我国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起步较晚,尚未大规模种植和推广,对其实际影响和经济效益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深入研究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对人口营养健康的改善作用及其经济评价,对于改善微量营养素营养不良和减轻由此带来的健康负担和经济损失以及助力脱贫攻坚、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营养改善的视角,采用农业经济学、健康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失能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方法、随机对照实验和Becker–De Groot–Marschak(BDM)实验机制为分析框架,创新性的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相结合的视角,采用事前分析与事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探讨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改善人口营养健康的经济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构建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指标、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分析、微观层面的健康效益分析和微观层面的经济效益分析。本研究分别从宏观经济评价、微观健康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来对中国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对人口营养健康的改善及其经济评价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为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推广、采用和政策制定提供指导和依据。本研究采用多学科交叉的事前分析和事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分析层面进行实证分析,全文共包括4个主要研究内容。首先,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部分。本章对作物营养强化经济评价方法——DALYs方法进行了介绍与修正,并以健康经济学中衡量健康资本的DALYs公式为基础,构建了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从宏观层面说明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经济效益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从而明确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价值,为作物营养强化的开展推广提供依据。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和经济效益主要是指铁强化农产品、锌强化农产品、维生素A强化农产品以及叶酸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和经济效益,而成本效益则主要包括作物营养强化的成本、成本收益率和成本有效性。通过构建的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指标,为开展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分析提供了基础。其次,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评价部分。立足于DALYs公式,基于上一章构建的经济评价指标,本章采用事前分析的方法,以叶酸强化水稻为例,对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进行了事前经济评价,以了解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的健康效益、经济效益和成本效益,并且将中国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成本效益与其它国家、其它强化方式的进行比较,以期从宏观层面说明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从而为政府开展、推广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提供支撑。并且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说明了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可行性,为微观层面的分析奠定了基础。本章从宏观层面分析了叶酸强化水稻的经济效益,弥补了以往宏观层面缺乏叶酸强化农产品分析的局限性。再次,微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健康效益的实证分析部分。在明确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价值可观的基础上,运用发展经济学中衡量健康效益的随机对照实验方法,分别在河南南阳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泽普县开展了两个营养干预实验,旨在从微观层面采用事后分析方法考察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河南省的叶酸缺乏率是中国最高的地区之一,并且该地区育龄妇女叶酸补充意识较低,是开展叶酸强化玉米营养干预实验的合适地点。因此本研究设计并实施了长达67天的叶酸强化玉米营养干预实验,以了解叶酸强化玉米对育龄妇女叶酸缺乏的影响。本实验招募了123名育龄妇女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锌缺乏率较高,并且地理位置偏远,其他干预措施覆盖范围有限,作物营养强化是改善该地区锌缺乏的有效措施,因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开展锌强化小麦营养干预实验的合适地点。本研究设计并实施了长达8个月的锌强化小麦实验,以了解锌强化小麦对青少年生长迟缓的影响,共有242人参加实验。本章通过两个随机对照实验检验了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对人口营养健康的真实影响,在前面宏观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微观层面采用事后分析的方法验证了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及外部效度。最后,微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效益的实证分析部分。探讨消费者对于叶酸强化玉米的支付意愿,为了解叶酸强化玉米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潜力提供依据。本章在作物营养强化能够有效改善人口营养健康状况并具有成本效益的基础上,运用实验经济学的前沿研究工具BDM机制来了解消费者对叶酸强化玉米的支付意愿。消费者对营养改善信息的支付意愿是了解叶酸强化玉米经济效益的有效工具。BDM实验仍然选择在河南省南阳市开展,因为营养改善实验是在该地区进行,有前期工作基础,且河南省叶酸缺乏率高,迫切需要改善,而有效地改善则离不开大面积推广,推广又会受到经济效益和市场潜力的影响,因此了解该地区育龄妇女对叶酸强化玉米的支付意愿十分有必要。本次实验共有185名被试参与实验。BDM机制设计不仅可以了解消费者真实的支付意愿,减少“非真诚性”竞价,还可以很好地保证样本的随机性,因此可以更好地了解叶酸强化玉米的市场潜力和经济效益,并采用Pr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微观层面消费者个体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为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提供指导。研究的基本结论表明,(1)基于DALYs公式的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评价的指标体系是进行健康效益、经济效益和成本——效益研究的有效量化工具。健康效益评价指标主要是指由于作物营养强化所带来的疾病负担的减少。经济效益指标是采用标准值来货币化疾病负担的减少。成本——效益指标主要包括成本、成本有效性和成本收益率。(2)在宏观层面的经济评价方面,发现我国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的营养干预效果显着,且具有经济性。营养干预以后一年内由于微量营养素缺乏所导致的疾病负担可以减少86 385.96~173 836.32 DALYs。将其货币化以后发现,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一年所导致的DALYs损失值的减少,可以带来的经济效益为295 008 053元(悲观)至1 187 302 066元(乐观)。并且我国叶酸强化水稻的成本收益率为40.12(悲观估计)至161.46(乐观估计),即每投入1美元的成本可以带来40.12美元(悲观估计)至161.46美元(乐观估计)的产出,具有较高的成本收益率。叶酸强化水稻的成本有效性为12.46(悲观估计)至6.19(乐观估计),即叶酸强化水稻营养干预每减少一个DALYs损失值,需要的成本为12.46美元(悲观估计)至6.19美元(乐观估计),这说明我国叶酸强化水稻也是高成本有效的;(3)微观层面上,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具有良好的健康效益,可以显着改善人口营养健康状况。首先,在河南开展的叶酸强化玉米营养干预实验效果显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改善育龄妇女叶酸缺乏状况;其次,在新疆开展的锌强化小麦营养干预实验虽然效果相对较弱,但这可能是受制于加工方式等原因;(4)微观层面上,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消费者对作物营养强化的支付意愿较高。在河南省开展的BDM实验表明叶酸强化信息能够有效增强育龄妇女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育龄妇女对叶酸强化玉米的支付意愿显着高于普通玉米,调查地区的育龄妇女对叶酸强化玉米愿意支付的WTP的均值为2.88元,对普通玉米愿意支付的WTP的均值为1.41元。人口统计特征和知识水平显着影响育龄妇女对叶酸强化玉米的支付意愿。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综合采用农业经济学、健康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相结合这一新的视角研究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及经济效益。本研究首先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健康经济学领域中衡量健康资本的DALYs公式进行了修正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宏观层面经济评价实证分析。其次,通过两个发展经济学衡量健康效益的随机对照实验从事后分析的角度揭示了微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对人口营养健康的改善程度及其外部效度,弥补了以往缺乏健康效益事后分析的不足。最后,采用实验经济学中研究支付意愿和经济效益的BDM实验机制探讨了微观个体对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真实支付意愿,可以有效反映作物营养强化的经济效益,弥补了以往支付意愿研究的不足。本研究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分别说明了我国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健康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依据。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张晓娇[6](2020)在《农业生产多样性对居民营养状况的影响 ——来自湖北省农村居民调查实证》文中提出我国是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目前我国粮食基本实现了供需平衡,保障了口粮的自给安全。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不断提高,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发生很大改变,对粮食安全提出了新要求,粮食安全内涵拓展到“所有食物的营养安全”,在“吃得饱”的同时要求“吃的好”和“吃得健康”。当前粮食安全研究中关于居民营养、农业与营养关系、食物生产系统等的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基于2019年5-7月湖北省农村实地调研得到的微观数据,首先分析了不同农村腹地居民的食物消费习惯和膳食结构,采用中国膳食平衡指数评价湖北省农村三个区域居民膳食质量。然后,从农业生产的直接食物消费影响路径构建农业生产多样性影响农村居民营养的分析框架,采用直接估计法,从膳食多样性、能量摄入、蛋白质供能比和脂肪供能比四个营养指标实证检验农业生产多样性与农村居民营养的关系,并探讨了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和居民营养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湖北省农村居民膳食质量处于中度失衡状态,摄入不足和摄入过量并存,主要是谷薯类、禽肉类和烹饪调料类摄入过量,水果类和奶及奶制品类摄入量不足。不同地区食物摄入量失衡存在显着差异,建始县的膳食不均衡情况较为严重,中度失衡的居民占比较大,崇阳县膳食摄入较为理想,地区风俗习惯、地理位置因素是造成膳食差异的主要原因。(2)从农产品直接消费路径看,在整体上,家庭农业生产多样性对家庭成员的膳食多样性和蛋白质摄入量有积极作用。在农村居民的不同收入组别间,家庭农业生产多样性对居民的营养影响存在差异,除较高收入组外,家庭农业生产多样性均有利于促进不同收入组的膳食多样性;在最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和最高收入组中,农业生产多样性与居民蛋白质的摄入量呈正相关;在最低收入组和中等收入组中,农业生产多样性与居民脂肪摄入呈显着负相关,但在较低收入组中二者显着正相关。种植业收入占农业收入比重大的家庭其成员膳食多样性较大,能量摄入和脂肪供能比均增加,但与蛋白质的供能比呈负相关。养殖业收入比重与居民膳食多样性成反比。(3)从收入影响路径来看,农业生产规模化的家庭农业生产多样性低,农业收入高。家庭总收入和农业收入均对个人膳食多样性、能量和脂肪摄入量有显着的积极影响,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居民购买富含蛋白质的动物性食物和豆制品,但同时也增加了农村居民脂肪摄入量,在湖北农村居民脂肪供能比高达42.95%的情况下,过多的脂肪摄入不利于身体健康。(4)市场是影响农村居民营养的重要因素,市场对膳食多样性指标和蛋白质供能比均存在显着正相关,且仅从模型估计系数看,其作用均强于农业生产多样性的作用。基于本研究结果,作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以提升农村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质量:第一,政府需要通过膳食知识普及等干预活动,推广营养相关知识,引导农村居民转变消费观念,逐步建立平衡膳食模式。第二,要着力提升农村居民综合素质,拓展农村居民非农就业空间,帮助农村居民实现多元创收。第三,注重农村自留地的开发利用,鼓励农村居民发展庭院种植和养殖,适当发展多样化的自给自足型农产品。第四,因势利导、结合地方特色新建多元性、多功能的农贸市场,丰富食物供给。

冯祥[7](2020)在《扬中市中老年居民主要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为依托,调查分析扬中市中老年居民常见慢性病和慢性上消化道疾病的患病现状,同时探索主要确诊慢性病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引导扬中市中老年居民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促进医疗服务供给侧转变服务模式以及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卫生政策和改善慢性病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扬中市八桥镇、油坊镇和三茅街道6个自然村(社区)中具有扬中市户籍的≥40岁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面对面式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内镜及病理诊断和实验室检测,了解扬中市中老年居民一般人口学特征、常见慢性病及慢性上消化道疾病的患病现状和健康相关行为等信息。实际发放问卷2 644份,获得有效问卷2 591份,有效率为98.0%。调查数据经现场平板调查上传至优数数据库后导出EXCEL表格,利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等统计方法,探索主要确诊慢性病的影响因素。结果:(1)常见慢性病患病情况本次调查共发现慢性病患者2 501人,慢性病患病率达96.53%,其中女性慢性病患病率为97.31%,男性为95.52%。慢性病按病种分,前12位分别为:慢性胃炎(72.52%)、高血压(62.52%)、血脂异常(34.89%)、子宫肌瘤(女)(12.50%)、糖尿病(10.61%)、上消化道癌前病变(7.53%)、胆囊炎/胆管炎(6.02%)、胆结石(5.44%)、十二指肠溃疡(4.09%)、胃息肉(3.98%)、类风湿性关节炎(3.01%)和萎缩性胃炎(3.01%)。在本次确诊的8种慢性病(慢性胃炎、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上消化道癌前病变、十二指肠溃疡、胃息肉和萎缩性胃炎)中,慢性病共病率为66.69%,其中男性慢病共病率高于女性(67.43%vs 66.11%)。(2)主要确诊慢性病患病情况扬中市中老年居民慢性胃炎的患病率为72.52%,不同文化程度、每日蔬菜摄入量、每日蛋类摄入量的中老年居民慢性胃炎患病率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扬中市中老年居民高血压的患病率为62.52%,女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BMI、吸烟、被动吸烟、每日畜禽类及其制品摄入量、每日蛋类摄入量、心率、慢性病家族史的中老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扬中市中老年居民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为34.89%,不同BMI、饮酒、饮茶、体育锻炼、每日畜禽类及其制品摄入量、每日水产类摄入量和慢性病家族史的中老年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扬中市中老年居民糖尿病的患病率为10.61%,女性糖尿病患病率低于男性。不同年龄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BMI、吸烟、饮茶、体育锻炼、职业性体力劳动、心率和慢性病家族史的中老年居民糖尿病患病率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扬中市中老年居民上消化道癌前病变的患病率为7.53%。男性上消化道癌前病变患病率高于女性,不同年龄组、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吸烟、饮酒和每日蔬菜摄入量的中老年居民上消化道癌前病变患病率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健康相关因素扬中市中老年居民超重率为40.64%,肥胖率为11.89%;吸烟率为22.27%,戒烟率为4.01%,不吸烟率为73.72%;经常饮酒率为18.87%,偶尔饮酒率为1.97%,不饮酒率为79.16%;被动吸烟率为44.42%;经常饮茶率为18.91%,偶尔饮茶率为0.35%,不饮茶率为80.74%;经常锻炼率17.75%;每日蔬菜摄入不足率(<300g)为29.80%;每日水果摄入不足率(<200g)为97.34%;每日畜禽类及其制品摄入过量率(>75g)为24.93%;每日水产类摄入过量率(>75g)为20.54%;每日蛋类摄入不足率(<40g)为52.45%;每日豆制品摄入不足率(<25g)为61.75%;每日奶及奶制品摄入不足率(<300g)为99.77%;中度工作强度率为49.21%,重度工作强度率为1.97%;心率过快者占4.55%;有慢性病家族史者占55.15%。(4)常见慢性病影响因素年龄(50~:OR=1.980,95%CI:1.232~3.183;60~:OR=4.305,95%CI:2.333~7.942)、BMI(超重:OR=1.807,95%CI:1.133~2.880;肥胖:OR=3.735,95%CI:1.459~9.559)、吸烟(吸烟:OR=0.588,95%CI:0.363~0.952;戒烟:OR=0.221,95%CI:0.099~0.495)、被动吸烟(OR=0.585,95%CI:0.379~0.903)和慢性病家族史(OR=1.755,95%CI:1.138~2.707)是慢性病的独立影响因素。(5)主要确诊慢性病影响因素每日蛋类摄入不足(OR=1.205,95%CI:1.014~1.433)与慢性胃炎的发生独立相关。年龄(50~:OR=1.976,95%CI:1.602~2.436;60~:OR=3.207,95%CI:2.478~4.150)、文化程度(初中~:OR=0.716,95%CI:0.575~0.891;高中:OR=0.669,95%CI:0.496~0.903)、BMI(超重:OR=1.804,95%CI:1.506~2.160;肥胖:OR=3.249,95%CI:2.403~4.394)、吸烟(吸烟:OR=0.569,95%CI:0.436~0.743)、被动吸烟(OR=0.766,95%CI:0.646~0.908)、每日蛋类摄入不足(OR=1.223,95%CI:1.031~1.451)、心率过快(OR=2.317,95%CI:1.469~3.653)和慢性病家族史(OR=1.634,95%CI:1.378~1.938)是高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BMI(超重:OR=2.129,95%CI:1.778~2.550;肥胖:OR=3.137,95%CI:2.411~4.081)、饮酒(经常:OR=0.610,95%CI:0.481~0.775)、饮茶(经常:OR=1.492,95%CI:1.191~1.869)、体育锻炼(经常:OR=1.271,95%CI:1.024~1.579)和慢性病家族史(OR=1.258,95%CI:1.062~1.490)是血脂异常的独立影响因素。女性(OR=0.586,95%CI:0.414~0.829)、年龄(50~:OR=1.759,95%CI:1.208~2.560;60~:OR=1.726,95%CI:1.130~2.636)、文化程度(初中:OR=0.599,95%CI:0.429~0.835)、BMI(超重:OR=2.036,95%CI:1.526~2.717;肥胖:OR=2.286,95%CI:1.544~3.382)、体育锻炼(经常:OR=1.902,95%CI:1.390~2.601)、职业性体力劳动(中度:OR=0.740,95%CI:0.559~0.981)、心率过快(OR=2.292,95%CI:1.370~3.833)和慢性病家族史(OR=1.392,95%CI:1.067~1.816)是糖尿病的独立影响因素。女性(OR=0.599,95%CI:0.443~0.809)、年龄(50~:OR=3.498,95%CI:1.775~6.895;60~:OR=8.927,95%CI:4.582~17.394)和家庭年收入(3万~:OR=0.566,95%CI:0.348~0.919;7万~:OR=0.522,95%CI:0.311~0.875;11万~:OR=0.567,95%CI:0.348~0.923)是上消化道癌前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扬中市中老年居民慢性病患病水平较高,其中以慢性胃炎为代表的慢性上消化道疾病和高血压、血脂异常为代表的常见慢性病为主要患病类型。同时糖尿病和上消化道癌前病变患病率尚可。在确诊慢性病中,扬中市中老年居民慢性病共病现象较为普遍。扬中市中老年居民超重率、肥胖率、经常饮酒率、被动吸烟率处于较高水平,经常体育锻炼率、吸烟率、经常饮茶率处于较低水平。膳食摄入方面,每日蔬菜摄入、每日蛋类摄入,每日水果和奶及奶制品摄入不足现象较为严重,而每日水产类摄入和畜禽类及其制品摄入过量率尚可。在中老年群体中,年龄、BMI、吸烟、被动吸烟和慢性病家族史是患慢性病的影响因素;每日蛋类摄入不足是患慢性胃炎的影响因素;年龄、文化程度、BMI、吸烟、被动吸烟、每日蛋类摄入不足、心率过快和慢性病家族史是患高血压的影响因素;BMI、饮酒、饮茶、体育锻炼和慢性病家族史是患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BMI、体育锻炼、职业性体力劳动、心率过快和慢性病家族史是患糖尿病的影响因素;性别、年龄和家庭年收入是患上消化道癌前病变的影响因素。

高智雄[8](2020)在《日粮不同精粗比对羔羊生长性能和免疫机能的影响》文中提出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不同精粗比日粮对羔羊的生长性能、血液生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将体重为25kg左右的三月龄杜蒙杂交公羔30只,按体重差异不显着的原则完全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三组分别饲喂日粮精粗比为3:7(Ⅰ组)、5:5(Ⅱ组)和7:3(Ⅲ组)的日粮;预饲期15天,正试期60天。试验结果表明:1)日粮精粗比不同,对羔羊生产性能影响显着,阶段日增重和全期日增重Ⅱ组和Ⅲ组均极显着高于Ⅰ组(P<0.01),而采食量为试验全期Ⅱ组显着高于Ⅰ组和Ⅲ组(P<0.05)。本试验中日粮精料比增加到5:5以上时,料重比显着下降(P<0.05),Ⅲ组与Ⅱ组无显着差异(P>0.05)。2)不同日粮精粗比对羔羊的部分血液生化指标产生显着影响。在试验30天时,Ⅰ组和Ⅱ组的钙显着高于Ⅲ组(P<0.05),Ⅲ组的碱性磷酸酶、磷、锌和镁均显着高于Ⅰ组(P<0.05),Ⅲ组谷丙转氨酶的含量极显着高于Ⅱ组(P<0.01),Ⅱ组谷丙转氨酶的含量极显着的高于Ⅰ组(P<0.01)。Ⅱ组和Ⅲ组碱性磷酸酶的含量极显着高于Ⅰ组(P<0.01),Ⅲ组乳酸脱氢酶的含量显着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试验60天时,Ⅱ组和Ⅲ组的血糖和血浆尿素氮均显着高于Ⅰ组(P<0.05),Ⅲ组的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极显着高于Ⅰ组和Ⅱ组(P<0.01),Ⅲ组的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显着高于Ⅰ组(P<0.05),而Ⅰ组的高密度脂蛋白显着高于Ⅲ组(P<0.05)。其他血液生化指标各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3)不同日粮精粗比对于羔羊的部分免疫指标产生显着影响。在试验30天时Ⅲ组的IgA显着高于Ⅱ组(P<0.05);而在试验60天时,Ⅰ组的CD8+显着高于Ⅱ组和Ⅲ组(P<0.05),Ⅱ组和Ⅲ组的CD4+/CD8+显着低于Ⅰ组(P<0.05);Ⅲ组LBP显着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本试验条件下,不同精粗比对羔羊的CD4+、CD14、CD103、白介素1、白介素10、干扰素、转化生长因子β、肿瘤坏死因子α、IgG、IgM、血清淀粉样蛋白A、结合珠蛋白、C反应蛋白均没有显着的影响(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的试验Ⅱ组适当提高了日粮中精料比例,可以提高羔羊的生长性能,保证羔羊机体健康,同时又不会影响羔羊正常的免疫性能。

朱文涛[9](2020)在《大亚湾珊瑚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珊瑚礁通常位于营养较贫乏的水域,却有极高的初级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珊瑚礁为许多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适合的生存环境,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巨大的经济效益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大亚湾是位于中国南海北部珠江口东侧的半封闭式海湾,近年来随着周边工业、旅游业、养殖业和城镇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海域生态环境在不同程度上退化。珊瑚礁是海洋中最脆弱、最易受到干扰的生态系统,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频繁干扰,大亚湾珊瑚礁正面临着白化退化、资源严重下降的压力。目前,对大亚湾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方面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原生生物多样性、底栖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构建来对大亚湾珊瑚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初步研究,以期为理解大亚湾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供基础资料以及珊瑚礁礁区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管理方面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亚湾珊瑚礁区域和非礁区海域中原生生物群落以硅藻门Bacillariophyta为主,其次是绿藻门Chlorophyta(23.88%)、隐藻门Cryptophyta(13.41%)、顶复动物亚门Apicomplexa(10.17%)、子囊菌门Ascomycota(5.67%)、壶菌门Chytridiomycota(4.98%)、红藻门Rhodophyta(1.15%)、Cryptomycota(0.95%)、未定地位的Eukaryota_norank(0.23%)、Picozoa(0.13%)等。原生生物的物种丰富度Richness指数、多样性Shannon指数、均匀度Pielou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79±128、4.85±1.06、0.60±0.10,生物多样性指数在采样时间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原生生物多样性在春季和夏季是高于珊瑚礁区域的,珊瑚礁原生生物多样性在秋季和冬季高于对照组,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主坐标轴分析结果表明,原生生物群落随所处季节变化的不同明显会区分成四个群落,β多样性的季节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在相同季节内,珊瑚礁原生生物的群落组成与开放海域对照区均无区域的显着性差异(P>0.05)。共生网络拓扑特性参数表明,在珊瑚礁中参与网络互作的总节点数目、网络连通性、模块性系数、介数中心性和度中心性低于开放海域。原生生物群落结构受海水温度、p H、盐度和溶解氧等环境因素限制,与使用Mantel方法测试的结果一致。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温度与原生生物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是最大的。原生生物的季节演替和时空分布能反映研究大亚湾海域海域明显的亚热带气候季节特征、沿岸水和外海水季节消长等水文气象因素。由于珊瑚礁区的水动力、波浪、营养物质相对贫乏等特征,开放海域原生生物共生网络具有比珊瑚礁区更复杂的相互作用或者生态位重叠、较强的稳定性。(2)在大亚湾珊瑚礁调查海域共鉴定出底栖生物134种,底栖生物物种数季节变化为冬季(49种)=夏季(49种)>春季(48种)>秋季(39种);均以软体动物为主,其中网纹藤壶Balanus reticulatue是各季节中都存在的优势种。平均密度季节变化为冬季(1962.51ind.·m-2)>夏季(179.38ind.·m-2)>秋季(96.98ind.·m-2)>春季(76.27ind.·m-2),平均生物量季节变化规律为冬季(693.37 g·m-2)>夏季(617.11 g·m-2)>秋季(314.18 g·m-2)>春季(107.09 g·m-2)。大亚湾珊瑚礁底栖生物群落的种丰富度指数(D)平均值为2.83±0.83、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1.85±0.58、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为0.48±0.17。根据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和等级聚类(CLUSTER)分析结果,大亚湾珊瑚礁区域底栖生物群落可分划分为4组。底栖生物生物量、丰度、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结构存在显着的季节性差异(P<0.05),这可能与大亚湾海域中营养盐和水环境特征的季节性变化密切相关。底栖生物的丰度和密度都是远远高于大亚湾开放海域的数次调查,符合珊瑚礁作为热带雨林的特点。ABC曲线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在冬季和秋季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干扰,而在春季和夏季群落结构相对稳定。大亚湾珊瑚礁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总体偏低可能与旅游等人类因素有关。与传统的珊瑚礁监测方法和常用的海洋底栖采样装置相比,ARMS标准化具备低成本和对珊瑚礁友好等优点,可以作为珊瑚礁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良好取样方法。(3)大亚湾珊瑚礁食物网δ13C值范围为-23.22‰~-10.76‰,δ15N值的范围为4.32‰~15.82‰。潜在食源的δ13C值为-23.22‰~-13.27‰,潜在食源的δ15N值范围4.32‰到11.34‰;各潜在食源和消费者的碳、氮同位素比值之间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大亚湾珊瑚中生物食源组成较为复杂,不同来源的有机物对食物网的贡献各不相同。浮游植物、POM、SOM可能是浮游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SOM对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的碳源贡献相对较小,浮游植物和藻类是大亚湾珊瑚礁生态系统中重要初级生产者和驱动食物网的重要碳源。主要消费者具有不同的营养位置,不同类群的部分消费者的δ15N数值间存在重叠,这与它们摄食共同饵料生物产生种间竞争有关。消费者营养级范围为1.70~3.64,其中腹足类、双壳类、蟹类、棘皮类和鱼类、头足类的营养级分别为1.84~2.68、1.70~2.49、2.61~2.79、2.58~2.83、2.45~3.64、3.04~3.40,它们营养级差别主要与食性有关。主要消费者呈现顶端营养级生物种类少、中间层次种类较多的营养层次分布特征,营养级偏小可能与样品体长偏小、样本量和种类数较低有关。不同季节底栖动物的碳氮同位素比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可能与珊瑚礁生态系统栖息地的特点和采集底栖动物的个体大小有关。底栖动物在春季的食物来源较少、种群内营养层级差别较大、群落竞争较激烈,而在冬季底栖群落营养冗余度最高。总体而言大亚湾珊瑚礁底栖动物的营养多样性水平和食物网相对较为稳定。

王平平[10](2020)在《居民膳食营养合理性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较好的营养和健康水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近几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时期,也是转变食物生产、消费结构,提高居民膳食质量的重要时机。相比过去,居民消费水平,尤其是食物消费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我国现实国情是城乡发展差距显着、食物消费数量刚性增长、食物质量要求不断提升、食物安全问题依旧存在,迫切需要增加城乡及区域间膳食营养状况的差异方面的研究。在将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现实基础上,食物消费持续增长、营养需要不断增强将成为常态,城乡和区域间居民食物膳食营养状况的差异继续扩大,加强膳食营养指导研究事关我国全面建成小康事业成败,也是促进我国膳食营养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全球化成为人类社会新的发展现象,面对复杂全新的世界经济环境,我国膳食营养结构必随之做出相应的调整。适时拟定今后我国食物消费与营养保障相关政策,对引导居民合理饮食和均衡营养、养成科学健康生活的方式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将探讨居民膳食营养合理性的空间分异格局及主要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因素。首先为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寻求理论支撑,再依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编制我国主要食物与营养素转换表。从城乡居民9种食物消费数量,以及能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胆固醇等12类营养素指标与中国居民膳食宝塔的推荐值进行比较,分析城乡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合理性指数以及空间分异格局。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状况存在显着差异,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数量尚未达到推荐值。从营养合理性的区域差异来看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结构合理性水平总体呈现“东中部>西部”、“沿海>内陆”格局,内部差异呈现“城镇>农村”、“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特征。然后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和地理加权回归(GWR)分析影响城乡居民营养合理性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因素对城镇居民营养合理性的影响要大于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城乡居民营养合理性的最主要2个因素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平均受教育水平,最主要的2个自然环境因素是≥0℃积温和海拔高度。因此逐步缩小城乡及区域营养差别的最关键因素是提高农村居民经济收入与教育文化水平。最后,从国情出发,以上述研究结论为依据,提出均衡膳食营养、提高城乡居民总体健康水平的几点对策建议。包括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异、强化全民营养意识,提高膳食质量、依靠城镇化,促进农村家庭非农业化、加快调整农业结构,保障食品安全。

二、营养结构变化与相关的慢性疾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营养结构变化与相关的慢性疾病(论文提纲范文)

(2)肥胖儿童运动与健康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肥胖儿童发展趋势及肥胖危害
        1.1.2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1.1.3 构建运动与健康管理体系的需求
        1.1.4 课后体育服务管理的需要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肥胖儿童的概念及判定
        2.1.2 健康管理
        2.1.3 运动与健康管理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儿童肥胖对体质健康的影响
        2.2.2 运动对肥胖儿童减肥效果的研究
        2.2.3 膳食营养干预对肥胖儿童的影响研究
        2.2.4 肥胖儿童心理认知方面的研究
        2.2.5 课后体育服务管理相关研究
        2.2.6 运动与健康管理系统的有关研究
    2.3 国外相关问题的研究
    2.4 相关文献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软件工程法
        3.2.4 实验测试法
4 运动与健康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4.1 系统主要业务分析
    4.2 系统功能需求
        4.2.1 用户管理需求
        4.2.2 了解运动与健康信息需求
        4.2.3 运动与健康评估需求
        4.2.4 运动与健康干预需求
    4.3 系统其他需求
        4.3.1 易用性需求与可执行需求
        4.3.2 安全性需求
        4.3.3 完整性和可维护性需求
    4.4 运动与健康管理系统发展前景
    4.5 可行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运动与健康管理系统设计研究
    5.1 系统设计思路
    5.2 系统基本流程
    5.3 系统设计原则
    5.4 系统功能设计
        5.4.1 用户管理子系统
        5.4.2 运动与健康数据管理子系统
        5.4.3 运动与健康评估子系统
        5.4.4 运动膳食处方生成子系统
        5.4.5 系统管理子系统
    5.5 系统开具处方推理机制
    5.6 系统数据库设计
        5.6.1 用户基本信息数据库
        5.6.2 用户运动与健康信息数据库
        5.6.3 处方信息数据库
    5.7 开发工具技术及相关步骤
        5.7.1 Java语言技术
        5.7.2 Eclipse
        5.7.3 My SQL数据库
        5.7.4 Spring Boot框架
        5.7.5 Spring框架
        5.7.6 JPA ORM框架
        5.7.7 Thymeleaf模板语言
        5.7.8 Bootstrap前端框架
        5.7.9 Maven构建
        5.7.10 系统功能开发代码设计步骤
    5.8 本章小结
6 运动与健康管理系统的实现应用
    6.1 系统运行软、硬件环境
    6.2 系统功能的实现
        6.2.1 用户信息管理
        6.2.2 运动与健康测试数据采集
        6.2.3 运动与健康评估生成实现
        6.2.4 运动与膳食处方生成实现
    6.3 系统测试
        6.3.1 数据的安全性
        6.3.2 功能测试
        6.3.3 应用测试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肥胖儿童运动与健康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的访谈提纲

(3)三维一体延续性干预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营养结构与心理状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入院时和干预后营养结构比较
    2.2 两组入院时和干预后运动情况比较
    2.3 两组入院时和干预后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比较
3 讨论

(4)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改善人口营养健康的经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作物营养强化相关研究
        2.1.1 作物营养强化的内涵与意义
        2.1.2 国际作物营养强化研究进展
        2.1.3 中国作物营养强化研究进展
    2.2 营养健康经济评价相关研究
        2.2.1 微量营养素与营养健康的关系
        2.2.2 营养健康影响因素
        2.2.3 营养健康经济评价方法
    2.3 消费者农产品支付意愿相关研究
        2.3.1 消费者农产品支付意愿的测量方法
        2.3.2 消费者农产品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
        2.3.3 消费者对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支付意愿研究
    2.4 理论基础
        2.4.1 人力资本理论
        2.4.2 消费者效用理论
    2.5 概念界定
        2.5.1 作物营养强化
        2.5.2 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
        2.5.3 经济评价
        2.5.4 消费者行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作物营养强化改善营养健康的背景与发展现状
    3.1 中国居民营养健康现状
        3.1.1 中国居民营养健康现状
        3.1.2 微量营养素缺乏对中国居民营养健康的影响
    3.2 作物营养强化提出的背景与比较优势
        3.2.1 作物营养强化提出的背景
        3.2.2 营养强化的主要方式
        3.2.3 作物营养强化的比较优势
    3.3 作物营养强化改善营养健康的发展现状
        3.3.1 作物营养强化的发展现状
        3.3.2 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对营养健康的干预情况
        3.3.3 作物营养强化干预的经济效益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4.1 健康损失的失能调整生命年(DALYS)方法
        4.1.1 DALYs公式
        4.1.2 公式中的贴现率
        4.1.3 对公式的修正
    4.2 健康效益评价指标
        4.2.1 铁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评价指标
        4.2.2 锌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评价指标
        4.2.3 维生素A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评价指标
        4.2.4 叶酸强化农产品的健康效益评价指标
    4.3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4.3.1 铁强化农产品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4.3.2 锌强化农产品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4.3.3 维生素A强化农产品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4.3.4 叶酸强化农产品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4.4 成本效益评价指标
        4.4.1 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成本
        4.4.2 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成本有效性
        4.4.3 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成本收益率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宏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评价的实证分析——以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为例
    5.1 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经济评价的内涵
        5.1.1 叶酸强化水稻健康效益的影响因素
        5.1.2 叶酸强化水稻健康效益的货币化
        5.1.3 叶酸强化水稻的相关费用
    5.2 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经济评价的数据收集
        5.2.1 叶酸缺乏的功能结果
        5.2.2 叶酸缺乏目标群体相关数据
        5.2.3 叶酸强化水稻相关数据
    5.3 作物营养叶酸强化水稻的经济评价
        5.3.1 叶酸强化水稻的健康效益分析
        5.3.2 叶酸强化水稻的经济效益分析
        5.3.3 叶酸强化水稻的成本——效益分析
        5.3.4 与其他国家、其他营养干预措施的成本——效益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微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健康效益的实证分析
    6.1 随机对照实验方法
        6.1.1 随机对照实验的流程
        6.1.2 干扰变量的控制
    6.2 实验设计
        6.2.1 实验地点、实验对象和实验物的选择
        6.2.2 实验内容和实验流程
        6.2.3 实验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6.3 实验方法
        6.3.1 健康干预措施和健康指标测量方法
        6.3.2 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6.3.3 实验效果研究方法
    6.4 叶酸强化玉米营养干预实验结果
        6.4.1 样本基本特征分析
        6.4.2 干预前后样本饮食叶酸摄入变化情况
        6.4.3 干预前后样本血液叶酸变化情况
        6.4.4 样本血液叶酸含量改善情况
    6.5 锌强化小麦营养干预实验结果
        6.5.1 样本基本特征分析
        6.5.2 干预前后样本生长迟缓发生率变化情况
        6.5.3 样本生长迟缓发生率改善情况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微观层面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经济效益的实证分析——以作物营养叶酸强化玉米为例
    7.1 支付意愿测量方法的选择
        7.1.1 支付意愿测量方法的比较
        7.1.2 BDM机制
    7.2 BDM拍卖实验机制设计
        7.2.1 实验地点、实验物和实验对象的选择
        7.2.2 实验前的准备
        7.2.3 实验流程
    7.3 实验参与者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7.3.1 参与者的基本特征分析
        7.3.2 参与者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7.4 计量模型与结果分析
        7.4.1 模型构建的理论框架
        7.4.2 变量设置和模型估计
        7.4.3 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重视事前经济评价,完善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评价指标
        8.2.2 增加政策资金投入,优化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路径选择
        8.2.3 加强公众认知教育,扩大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覆盖范围
        8.2.4 整合信息资源渠道,提高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的经济价值
    8.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8.3.1 研究不足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育龄妇女叶酸强化玉米营养干预实验调研问卷
附录B:BDM实验流程及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6)农业生产多样性对居民营养状况的影响 ——来自湖北省农村居民调查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粮食安全营养概念的发展与居民膳食营养评价研究
        1.3.2 关于居民膳食与营养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1.3.3 农户农业生产多样性与营养的关系研究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数据
        1.4.1 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
        1.4.3 数据来源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农户农业生产多样性与居民营养关系的一般逻辑
    2.1 农业作为食物的主要来源
    2.2 农业作为食品支出的收入来源
    2.3 农业对营养影响的其他路径
3 湖北省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特征与营养状况评价
    3.1 农村居民样本基本特征
    3.2 农村居民营养状况评价
        3.2.1 农村居民膳食结构
        3.2.2 不同地区DBI_16能量水平比较
        3.2.3 农村不同地区膳食质量分布
        3.2.4 农村居民主要膳食模式分布
4 家庭农业生产多样性对居民营养的直接影响——农户家庭消费部分
    4.1 模型构建和指标选取
        4.1.1 模型构建
        4.1.2 指标选取
    4.2 农业生产多样性与营养的关系检验
        4.2.1 农业生产多样性与居民营养的关系
        4.2.2 不同收入等级下农业生产多样性与居民营养的关系
        4.2.3 农业生产多样性与特定食物组的关系
        4.2.4 农业生产类型和营养的关系
    4.3 农业生产多样性-膳食-营养讨论
5 收入对农村居民营养的影响
    5.1 家庭总收入与居民营养的关系
    5.2 家庭农业收入与居民营养的关系
    5.3 农业生产多样性-收入-营养讨论
        5.3.1 家庭收入和居民营养的关系
        5.3.2 农业生产多样性和收入的关系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提升农村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质量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2019 年湖北省农村农业生产-农户营养调查问卷
附录 B 膳食知识调查
附录 C 村镇基本情况调查
附录 D 食物价格调查
主要发表文章
致谢

(7)扬中市中老年居民主要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与抽样方法
    2.调查方法
    3.调查内容
    4.诊断标准
        4.1 慢性病诊断标准
        4.1.1 高血压
        4.1.2 糖尿病
        4.1.3 血脂异常
        4.1.4 上消化道疾病
        4.1.5 其他慢性病
        4.2 健康相关因素诊断标准
        4.2.1 吸烟行为
        4.2.2 被动吸烟
        4.2.3 饮酒行为
        4.2.4 饮茶行为
        4.2.5 体育锻炼
        4.2.6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
        4.2.7 膳食因素
        4.2.8 职业性体力劳动
        4.2.9 心率
    5.质量控制
    6.分析方法
第二章 结果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体格检查结果
    3.调查对象慢性病患病现状
        3.1 常见慢性病患病率
        3.2 主要确诊慢性病共病率
    4.健康相关因素
        4.1 体质指数
        4.2 吸烟
        4.3 被动吸烟
        4.4 饮酒
        4.5 饮茶
        4.6 体育锻炼
        4.7 膳食因素
        4.8 职业性工作强度
        4.9 心率
        4.10 慢性病家族史
    5.常见慢性病影响因素分析
    6.主要确诊慢性病影响因素分析
        6.1 慢性胃炎的影响因素
        6.2 高血压的影响因素
        6.3 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
        6.4 糖尿病的影响因素
        6.5 上消化道癌前病变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讨论
    1.常见慢性病患病率现状分析
    2.主要确诊慢性病患病现状分析
    3.健康相关因素现状分析
        3.1 体质指数
        3.2 吸烟
        3.3 饮酒
        3.4 被动吸烟
        3.5 饮茶
        3.6 体育锻炼
        3.7 膳食因素
        3.8 职业性工作强度
        3.9 心率和慢性病家族史
    4.慢性病患病影响因素分析
        4.1 常见慢性病
        4.2 慢性胃炎
        4.3 高血压
        4.4 血脂异常
        4.5 糖尿病
        4.6 上消化道癌前病变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研究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农村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就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日粮不同精粗比对羔羊生长性能和免疫机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不同的日粮营养结构对动物生产的影响
        1.1.1 高精料日粮对反刍动物生产的影响
        1.1.2 低精料日粮对反刍动物的影响
    1.2 日粮结构对动物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1.2.1 不同日粮精粗比例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1.2.2 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与动物机体健康的关系
    1.3 日粮营养结构对动物免疫机能的影响
        1.3.1 不同日粮精粗比例对反刍动物免疫指标的影响
        1.3.2 日粮营养素对动物免疫指标的影响
        1.3.3 动物免疫指标与机体健康的关系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试验内容
    2.1 不同日粮精粗比对羔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2.1.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2 试验结果
        2.1.3 讨论
        2.1.4 小结
    2.2 不同日粮精粗比对羔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2.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2 试验结果
        2.2.3 讨论
        2.2.4 小结
    2.3 日粮精粗比对羔羊免疫机能的影响
        2.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3.2 试验结果
        2.3.3 讨论
        2.3.4 小结
3 总体讨论
4 结论
5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大亚湾珊瑚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进展
        1.1.1 珊瑚礁主要生物组成
        1.1.2 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功能
        1.1.3 大亚湾珊瑚礁生态系统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珊瑚礁及开放海域原生生物多样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采集
        2.1.2 原生生物18SrDNA分析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物种组成
        2.2.2 原生生物α多样性
        2.2.3 原生生物β多样性
        2.2.4 共生网络分析
        2.2.5 原生生物群落与环境驱动
    2.3 讨论
        2.3.1 大亚湾原生生物主要门类组成
        2.3.2 原生生物群落季节性变化
        2.3.3 原生生物在珊瑚礁和开放海域栖息地的分布
        2.3.4 原生生物的共发生模式
        2.3.5 原生生物群落结构的驱动因素
    2.4 结论
第三章 珊瑚礁底栖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采样区域
        3.1.2 采样方法
        3.1.3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种类组成
        3.2.2 优势种
        3.2.3 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布
        3.2.4 多样性指数
        3.2.5 群落结构
        3.2.6 群落稳定性
    3.3 讨论
        3.3.1 种类组成
        3.3.2 丰度和生物量
        3.3.3 季节差异
        3.3.4 ARMS方法的优缺点
    3.4 结论
第四章 大亚湾珊瑚礁食物网的稳定同位素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区域概况
        4.1.2 采样采集
        4.1.3 样品处理
        4.1.4 数据分析与处理
    4.2 结果
        4.2.1 珊瑚礁区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
        4.2.2 营养级
        4.2.3 底栖动物的季节差异
    4.3 讨论
        4.3.1 食物网的碳氮同位素特征
        4.3.2 消费者的营养级分析和营养谱特征
        4.3.3 底栖群落营养结构的季节性变化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居民膳食营养合理性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评析
        1.2.1 食物消费的区域差异研究
        1.2.2 膳食营养与人体健康研究
        1.2.3 膳食营养评价方法研究
        1.2.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内容、目标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膳食(Food)
        2.1.2 营养素(Nutrient)
        2.1.3 营养地域系统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地关系系统理论
        2.2.2 消费需求理论
        2.2.3 膳食营养地理决定因素
        2.2.4 平衡膳食理论
第三章 资料与方法
    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3.1.1 食物消费数据
        3.1.2 膳食营养素数据
        3.1.3 影响因素数据
    3.2 主要方法
        3.2.1 营养素转换方法
        3.2.2 营养合理性指数计算方法
        3.2.3 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第四章 居民膳食营养合理性的空间分异格局
    4.1 食物消费的城乡差异
        4.1.1 食物消费结构城镇优于农村
        4.1.2 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农村高于城镇
    4.2 膳食营养素的转换
        4.2.1 食物消费转营养素的必要性
        4.2.2 食物营养素转换表的编制
        4.2.3 城乡居民主要营养素摄入量
数据来源: 《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而得
    4.3 膳食营养合理性指数
        4.3.1 膳食宝塔各营养素推荐摄入量
        4.3.2 膳食营养数量合理性指数
        4.3.3 膳食营养结构合理性指数
    4.4 膳食营养合理性的空间分异格局
        4.4.1 营养数量合理性城镇优于农村,东部优于中西部
        4.4.2 营养结构合理性城镇优于农村,沿海优于内陆
        4.4.3 营养数量合理性与营养结构合理性差异不显着
第五章 膳食营养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指标遴选与数据来源
    5.2 社会经济对营养合理性的影响大于自然环境
    5.3 人均GDP与平均受教育水平是社会主导因子
    5.4 海拔高度与≥0℃积温是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
第六章 均衡膳食营养的对策建议
    6.1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异
    6.2 强化全民营养意识,提高膳食质量
    6.3 依靠城镇化,促进农村家庭非农业化
    6.4 加快调整农业结构,保障食品安全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营养结构变化与相关的慢性疾病(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营养水平和环境影响的时空特征[D]. 王程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肥胖儿童运动与健康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 侯国栋.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三维一体延续性干预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营养结构与心理状态的影响[J]. 王凤艳,张勤聪,乔德红. 齐鲁护理杂志, 2021(07)
  • [4]作物营养强化农产品改善人口营养健康的经济评价研究[D]. 廖芬.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5)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农业生产多样性对居民营养状况的影响 ——来自湖北省农村居民调查实证[D]. 张晓娇.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7]扬中市中老年居民主要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冯祥.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8]日粮不同精粗比对羔羊生长性能和免疫机能的影响[D]. 高智雄.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9]大亚湾珊瑚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初步研究[D]. 朱文涛.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10]居民膳食营养合理性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D]. 王平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营养结构变化与相关慢性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