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仙探区长6段储层特征及勘探对策分析

抚仙探区长6段储层特征及勘探对策分析

一、富县探区长6段油藏特征与勘探对策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科[1](2021)在《鄂尔多斯盆地H油田X井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与单砂体精细刻画》文中研究指明H油田X井区地处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镇泾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油层组为其主要含油储层。目前研究区处于开发中后期,储层含水程度高,开发难度大。目的层段6油层组纵向上发育多套砂体,储层横向变化快。以往对6油层组砂体的沉积微相、叠置关系及其连通性的认识仍存在不足,无法满足当前油气开发和稳产需要。本文在充分利用钻井、测井、地震以及生产动态资料的基础上,对研究区主要含油层段长622小层进行了细分,刻画了该层位的沉积微相展布以及单砂体叠加样式、展布特征及连通性,为优化开发部署方案提供依据。印支运动造成研究区三叠系上部地层差异性剥蚀,以往对该界面认识不详,导致延长组的划分与对比关系不够清楚。通过地震地层、测井旋回及标志层等综合分析,完成了三叠系与侏罗系不整合面的识别,落实了侏罗纪早期侵蚀沟谷的分布及延长组的残留情况。侵蚀沟谷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内部主要沉积富县组和延安组延10地层,研究区内延长组已剥蚀至长4+5地层。将延长组长622小层划分为3个单砂层,各小层厚度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厚。通过岩心观察、测井资料等分析,认为研究区长622小层主要发育重力流沉积,包括浊流沉积、滑塌沉积以及砂质碎屑流沉积,改变了以往长622小层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的认识。不同类型的重力流具有不同的沉积特征和发育机制。依据重力流湖底扇沉积模式,在湖底扇的扇缘及扇中,识别出4种沉积微相类型,包括:重力流分支水道、水道侧缘、浊积席状砂和水道间沉积。研究区主要为重力流分支水道,其成因类型主要为砂质碎屑流沉积。从横向、纵向以及平面上总结了研究区重力流湖底扇分布及演变规律,其扇体呈多期进积式沉积。结合研究区重力流储层物性和试油资料,分析了沉积相类型、储层质量与油气富集之间的相关性,认为扇中分支水道的储层物性和含油性最佳,扇缘浊积席状砂物性相对较差,含油程度较低。在等时地层格架约束下,根据水道间沉积、高程差、砂体厚度变化趋势,确定了单砂体边界。研究区单砂体垂向上叠置关系包括孤立式、叠加式、切叠式;侧向上接触关系包括侧向分离式、切叠式。研究区主要为重力流成因的单砂体,与牵引流成因的单砂体存在一定的差异,单砂体相互之间的切割关系不明显,共分为7期复合单砂体。通过各期砂体在平面上的厚度统计与制图,明确了各期复合单砂体的分布形态,砂体之间的叠置关系。通过油田生产动态资料检验,表明本次单砂体划分方案具有合理性,可为井网优化和注水开发提供指导。

李虎林[2](2020)在《致密砂岩储层成岩演化与油气成藏研究 ——以鄂尔多斯盆地枣园探区长6油层组为例》文中认为枣园探区长6储层致密,物性差、非均质性强,为了定性、定量分析各种成岩作用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先对岩心观察、沉积构造的描述,综合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包裹体测温等多种分析手段。在对研究区盆地模拟的基础上,恢复了储层岩性致密史及油气成藏充注史,在对储层各成岩阶段孔隙演化的定量分析,探讨了致密砂岩成岩—成藏耦合关系。研究区长6岩性为粉砂岩、暗色泥质砂岩为主,并且油页岩储层中夹有薄层粉细砂岩;长6地层各小层厚度在17~42m之间,总厚度85~120m。长6孔隙度8.29%,渗透率0.967×10-3μm2;岩石粒径在0.03mm~0.25mm之间;概率累计曲线多显示为两段式的以水下分流河道,其次为河口坝的三段式。孔隙类型主体为粒间孔,其次是长石溶孔;孔喉类型多为“小孔—细微喉型”。研究区内长6储层的古温度处于60~120℃之间,平均95℃;RO值在0.56~1.12%之间,众数在0.73~0.93%之间;最高热解峰温度Tmax在400~500℃之间,众数在450~500℃之间,平均455℃;颗粒间以点—点、点—线接触为主,储层演化已到中成岩A期。研究区原始孔隙度32.4%~38.5%,平均值35.8%,在同生阶段—早成岩A阶段(开始沉积~210Ma),储层中主要受到压实作用,减孔14.65%。早成岩B阶段(210Ma~185Ma)储层在压实、胶结两种成岩作用下,分别减孔5.12%和2.23%。中成岩A阶段(185Ma~110Ma)是一个复杂的储层孔隙演化期,压实、胶结作用分别减孔7%、2.5%,溶蚀作用增孔5.5%,总体上是一个孔隙度减少的过程(减孔4%),剩余孔隙度10%,储层已经致密化(中—晚侏罗期)。中成岩B阶段(110Ma~198Ma)压实、胶结作用分别减孔1.03%、0.67%,总减孔1.7%,最终孔隙度8.29%,储层已经致密。包裹体温度第一期:95~105℃;第二期120~135℃,主峰温度在120~125℃。液态烃充注运移期约为123~98Ma(早白垩系中晚期);结合盆地的古地温史、孔隙演化特征、成藏时期,长6油藏具有“先致密、后成藏”的成藏耦合特征,其受烃源岩、构造、沉积相及砂体展布和储盖组合控制。

李超[3](2020)在《鄂尔多斯盆地黄陵区块长6致密砂岩储层特征评价》文中认为黄陵区块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南部,目前该区块长6油层组处于致密油勘探初期,储层特征研究薄弱,优质储层发育规律尚不清楚,难以满足研究区勘探开发要求。本文充分利用岩心、地质、测录井及分析化验资料,开展致密油储层特征评价及主控因素研究,明确不同类型致密油储层展布规律,为后期进一步的勘探开发井位部署提供依据。通过本次研究,取得以下认识:(1)黄陵区块延长组长6油层组物源方向主要为东北方向,整体为重力流-湖泊沉积体系,可见滑塌变形构造、不完整鲍玛序列等典型重力流沉积标志,主要包括砂质碎屑流和浊积体沉积类型,砂质碎屑流舌状体和浊积体中的浊积水道砂体是有利的储集体。(2)长6油层组储集岩性主要为深灰色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岩屑主要为中酸性岩浆岩岩屑与变质岩岩屑;平均孔隙度7.82%,平均渗透率为0.255×10-3μm2,储层致密化程度高;碎屑颗粒多呈次棱角状,分选较好,岩石碎屑颗粒之间通常为线性接触,凹凸接触以及少量点接触,颗粒支撑主要为接触式-孔隙式胶结,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中等;孔隙类型可分为原生孔隙与次生孔隙两大类,其中原生孔隙主要为残余粒间孔,而次生孔隙则以溶蚀型次生孔隙为主,其主要包括溶蚀粒间孔与溶蚀粒内孔,局部发育高角度构造缝及微裂缝。(3)结合岩心和测井、录井等研究区实际资料,从垂向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和微观非均质性三个方面阐述储层非均质性,层内以正韵律叠加组成的复合型韵律最为普遍,高、低渗透率段出现正韵律与反韵律呈交替分布;层间非均质性明显,长63非均质性最强;平面上,相对高孔渗地区主要呈块状或短条带状分布;微观非均质性分析表明长6孔渗关系差,主要为小孔、微喉为主,孔喉分布不均,孔隙结构差;长6致密油储层整体非均质性中等偏强。(4)综合利用压汞测试、核磁共振测试、CT扫描以及物性分析等实验数据,开展储层分级评价研究,优选物性、孔隙结构、沉积微相、砂体厚度作为储层分级评价参数,利用加权平均法表示储层类型,建立了综合分级评价指标确定方法,将研究区致密砂岩储层划分为四种类型,I类储层属特低渗型储层,其主要为浊积水道沉积与砂质碎屑流舌状体沉积,岩性以细砂岩为主,属于研究区内最好的储集层,II类储层属致密型储层,III、IV类储层储集性能差。(5)通过评价研究明确了长6各小层储层发育特征。长61小层Ⅰ类储层主要发育在砂质碎屑流舌状体,以短条带或点状分布,主要分布在S205、S106、S27等井区;长62小层Ⅰ类储层以点状分布在S1307、S208等井区,砂体厚度一般大于12m;长63Ⅰ类储层主要发育在浊积水道,以短条带状分布于H146、SZ1314等井区,长64Ⅰ类储层在浊积水道和舌状体均有发育,以点状分布在SZ1313井区。

王雅琳[4](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分析研究区大量的钻测井、岩心及实验数据,重点剖析烃源规模和质量,分析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由此对比研究区延长组油气来源。通过流体包裹体测温法结合地层埋藏史及热史分析,确定油气成藏期次和时间,并结合伊利石测年结果,佐证油气成藏时间的准确性。根据有机质丰度、干酪根类型、原油成分、有效烃源岩厚度等进行烃源岩评价和资源潜力分析。结合油藏剖面图,对油气储集条件、圈闭条件及保存条件等成藏基本要素进行分析,明确了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过程,建立成藏模式,为下一步油气勘探奠定地质基础。富县地区发育三套烃源岩,分别是长6段含少量黑色页岩、长7段底部的张家滩页岩和长8段底部的黑色泥岩。这三套页岩的有机质丰度较好,均达到成熟阶段,长7、长8段干酪根类型多为腐殖-腐泥型,长6段多为腐殖—腐泥型至腐泥—腐殖型。三套页岩以长7段质量最好,其厚度大、分布广、生烃潜力大。综合地化分析资料,从族组分、饱和烃气相色谱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等方面,综合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长6层位原油及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从而分析该区油气勘探前景。分析变量参数为饱和烃色谱中的Pr/Ph、Ph/n C18、Pr/n C17、OEP等参数。长6和长7的轻/重比以及Ph/n C18、Pr/n C17比较接近,反映具有相似来源。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呈单峰型,主峰碳为C18~C20,伽马蜡烷含量普遍较低,反映烃源岩发育的环境并非是强还原环境。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甾烷化合物最显着的特点是C27、C28、C29系列中,规则甾烷呈不对称“V”字型分布。通过对富县地区延长组烃源岩条件、储层条件、盖层条件的分析,得出研究区研究层段在纵向上形成三套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成藏模式可分为上生下储、自生自储及下生上储三种类型,长7段、长9段的油源通过裂缝、微裂缝、砂体叠置点、泥岩尖灭点运移至长6或长8储层中,也有部分直接在长7聚集成藏,研究区成藏模式具有就近聚集成藏的特征,具备形成大中型气田的有利条件。

黄益旺[5](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延长组下组合有利储层研究》文中指出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整体的勘探和研究程度尚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综合运用石油地质学、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及测井地质学等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在相标志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区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探讨了富县探区延长组下组合油层组沉积相和砂体平面展布规律。以研究区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为指导,通过运用镜下薄片的鉴定结果,并结合X-衍射粘土矿物含量分析,以及利用扫描电镜、压汞试验等室内实验所取得的数据,从岩性、沉积环境、储层物性、孔隙类型及结构和成岩作用等方面分析了研究区延长组长9~长7油层组的储层特征。综合上述研究结果,进一步对研究区长9~长7油层组砂岩储层的有利分布范围进行了预测。研究认为富县探区延长组长9、长8、长7油层组发育有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岩石类型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碎屑砂岩,具有粒度细、成分成熟度偏低、结构成熟度中等的特点。磨圆度以次棱角-次圆状为主,分选程度中等偏上,颗粒之间多为点-线接触,胶结类型以孔隙式胶结为主,孔隙主要为原生粒间孔与次生溶蚀孔,后者包括粒间溶蚀孔隙和粒内溶蚀孔隙。孔隙结构主要为中孔细喉型、小孔细喉型和细孔微喉型。长9~长7储集层主要以特低渗透储层、超低渗透储层为主。综合沉积相、砂体展布及储层物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对研究区的储层进行评价,并预测出长9~长7油层组各类有利储层的分布范围,研究区主要发育有II类有利储层和III类有利储层,I类有利储层发育相对较少。这为以后研究区延长组下组合油藏的勘探开发工作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冯国强[6](2018)在《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有利储层分布》文中认为鄂尔多斯盆地盛产煤炭、油气资源,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延长油田富县探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南部,勘探成熟度较低,目前尚处于区带评价和圈闭预探阶段。经多年勘探开发,普遍认为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是盆地最重要的含油层位,而延长组长8油层组则是富县探区的主要含油层系。本论文借助研究区内的测井、岩心、录井等资料,实现了覆盖研究区长8油层组的精细地层划分对比;再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确定了研究区内的沉积微相类型,并研究其发育特征;充分应用各种分析测试手段,分别从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结构特征及成岩作用特征四个方面表征储层;最后综合考虑以上沉积相、储层特征,进一步圈定有利储层范围。本次研究根据沉积旋回将延长组长8油层组划分为2个小层,并参考地层等厚等原则、利用标志层,精细对比地层,揭示顶面构造特征。研究区构造与区域地质背景基本一致,为一向西偏北倾的单斜,地层平缓,发育若干列鼻状隆起构造。研究区内沉积相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河口砂坝、水下天然堤等沉积微相,另也存在浊积岩沉积。区内发育4条北东-南西向展布的主河道,砂体发育受控于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大体与河道展布一致。区内长8油层组储集层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隙为主,其次为次生溶蚀孔隙,偶见微裂缝发育;碎屑岩成岩时经历了压实、胶结及后期的溶蚀作用;孔喉组合类型主要有三种,分别为中孔细喉型、小孔细喉型、细孔微细喉型。参考前人储层评价标准,结合实际将长8油层组储集层分为Ⅰ类储层、Ⅱ类储层、Ⅲ类储层3类,其中以Ⅱ类储层为主。借助沉积、储层的研究成果,围绕储层评价标准,圈定有利储层范围。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物性良好的厚层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及部分浊积岩砂体中。

万成祥[7](2018)在《延长油田西南部长8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与甜点优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延长油田致密油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但研究区长8段致密油探勘程度不高,致密油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不清。为弄清长8段油层组致密油分布规律与富集主控因素,预测长8段致密油甜点分布区域,从油气成藏基础地质要素出发,对长8已知致密油藏进行解剖。采用单因素平面叠合数据统计方法,分析致密油平面及纵向分布特征,总结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及成藏规律:优质源储控制致密油分布,良好的源储匹配影响致密油成藏效率,裂缝决定致密油高产;运用专家评分法和多元数理统计学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算出甜点评价指标权重系数,求得长9源岩厚度为11.6%、长7源岩厚度为11.6%、源岩排烃强度为11.4%、源岩有机碳含量为12.9%、孔隙度为6.8%、累计砂体厚度为8.1%、渗透率为7.6%、裂缝发育指数为30.0%,在此基础上建立长8致密油分布概率数学地质模型,绘制出长8致密油藏与甜点概率分布叠合图,总结出长8甜点分布区域,指导延长油田长8致密油下一步勘探工作。

刘庆新[8](2018)在《致密油充注与成藏富集机理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为例》文中指出致密油作为一类重要的非常规资源,近年来备受关注。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最典型的大型致密砂岩油气区,中生界延长组特低-超低渗石油勘探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致密油充注与成藏富集机理至今仍不十分清楚,制约了勘探成效。本论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油田西部探区勘探程度较高的定边、吴起和志丹等地区延长组为研究对象,在构造环境、沉积背景、油藏特征研究基础之上,开展致密油充注过程研究,探讨致密油藏的烃类充注动力机制、运聚机理和成藏富集主控因素,可为鄂尔多斯盆地进一步增储上产提供科学依据,揭示了致密油“持续成藏、连续分布”的成藏机理,补充完善致密油成藏地质理论、并能指导致密油的资源评价、有利区预测与勘探部署评价。本论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恢复了致密储层在各个成岩阶段的古物性特征。针对延长油田西部地区延长组辫状河三角洲相致密砂岩储层,多种分析测试相结合,研究延长组长6和长7油组致密储层特征、成岩演化及孔隙结构,揭示储层经历了三个成岩阶段的变化,早成岩B期储层达到致密化,压实和胶结作用为储层致密的主要原因,并以该认识为基础,探讨了古物性恢复方法,计算了各个成岩阶段储层的古物性。探讨了储层致密化与油气充注的关系。通过储层有机流体特征、包裹体特征和埋藏史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经历了三期烃类充注活动,并与储层成岩演化、烃源岩生排烃期相结合,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经历了一个边成岩、边致密、边成烃、边充注的过程,也就是说致密油充注和储层致密化同时进行,是持续的长期并行过程,主成藏期时储层已经致密化。提出成藏充注动力经历三个阶段的演化,即“浮力充注—流体压差—抬升负压”。通过将压汞数据与渗透率建立相关关系恢复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充注的阻力,以及石油运移克服阻力所需的连续油柱高度,并结合恢复的成藏古压力特征,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成藏充注动力在成岩作用、生烃作用和构造运动的影响下经历三个阶段的演化。建立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石油充注模式:早期原油受浮力驱动在中—低渗储层发生了运移和聚集;致密储层形成过程中原油运聚成藏与成岩作用交替进行,生烃增压形成的流体压差驱动原油聚集在距离烃源岩较近的砂体中;晚期致密储层条件下,生烃增压形成的异常高压继续推动源岩排出的油气在临近烃源岩的致密输导层内发生运移、聚集。同时早期聚集的油气在抬升负压的驱动下,沿着微裂隙和优势输导通道进行长距离垂向和侧向运移调整。致密储层在成岩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多期烃类充注—连续成藏—晚期调整,从而形成现今准连续型致密油藏。

张海林[9](2016)在《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致密油层综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综合岩心观察、薄片分析、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微米CT等分析测试资料,系统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延长组长8致密储层沉积类型、储层特征、储层成岩作用及致密化过程,详细分析了生油层特征及致密油特征,并指出下一步勘探方向及有利区。取得以下主要认识与结论:富县探区延长组长8储层的物源来自于北东方向,其沉积相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分流间湾微相;长82时期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水下分流间湾砂体,长81时期逐渐演变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与泥岩互层,垂向上具有湖侵砂退的旋回特征。长8储层砂岩碎屑成分具有“高长石端元、较低石英端元”的特点,填隙物主要为方解石和伊利石。储层孔隙度平均为8.0%,渗透率平均为0.26mD,为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孔隙主要发育粒间孔隙、原生粒间孔和粒内、粒间溶孔及长石溶孔。孔隙结构特征复杂且分布不均,主要以亚微米级孔喉和少量的纳米级孔喉系统为主。长8储层成岩作用强烈,普遍已进入中成岩阶段A期,其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等。泥质岩屑、黑云母碎屑等塑性组分是砂岩致密化的基础,强烈的压实作用及碳酸盐矿物胶结作用是砂岩致密化的关键,长石和一些易溶岩屑形成的次生孔隙改善了储层的物性,致使一部分致密砂岩形成致密油储层。储层物性受埋深、岩性、沉积相、碳酸盐胶结物的共同影响。据此,结合高压压汞参数将长8储层分为4种类型:Ⅰ类为优质储层,Ⅱ类为中等储层,Ⅲ类为差储层,Ⅳ类为非储层。其中Ⅱ类储层为油储量、产量的主要贡献者。地化参数表明,研究区长8致密油层广覆式分布成熟优质生油层,生油层与储层共生,无明显圈闭界限。油气聚集带主要分布在水下分流河道的砂体厚度大、储层孔隙结构好的区带,据此预测Ⅰ类“甜点区”4个,Ⅱ类“甜点区”7个。

贺永红,任战利,陈占军,邓亚仁,葛云锦,焦健,李红进,陈西畔,师学耀[10](2016)在《富县探区长8段致密油藏特征及主控因素》文中研究说明富县探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近年来的勘探成果表明,长8段油藏的储层以细砂岩为主、储层孔隙度介于5%15%,渗透率一般小于0.5×10-3μm2,主要发育致密储层,且非均质性明显;长8段油藏没有明显的油藏边界,油水亦无统一的分异界面,开发的主要对象为物性较好、产油量相对较高的"甜点"油藏,生产需经过压裂,上述特征表明长8段油藏为致密型油藏。根据富县探区长8段的地质背景及油藏特征分析,研究认为该区长8段油藏是近源充注的结果,其分布主要受长7段优质烃源岩的展布以及长8段物性较好的"甜点"型储层共同控制;由于区域性地史演化较为稳定,油藏在成藏之后没有发生大的破坏,所以油藏保存条件普遍较好,该因素对油藏的分布不起主要控制作用。根据上述油藏控制因素分析认为,富县探区中南部2个区块不但砂体发育,而且西邻长7段烃源岩发育区,应是长8段成藏的有利区带。

二、富县探区长6段油藏特征与勘探对策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富县探区长6段油藏特征与勘探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鄂尔多斯盆地H油田X井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与单砂体精细刻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单砂体研究现状
        1.2.2 湖盆重力流沉积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研究现状
        1.3.2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7 主要成果及认识
    1.8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演化
    2.2 地层发育情况
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地层划分与对比
        3.1.1 延长组地层划分标志及依据
        3.1.2 长6油层组内部划分标准及依据
        3.1.3 井震结合等时地层对比
    3.2 单砂层顶底标志层特征
    3.3 小层精细划分对比结果
第四章 沉积相特征
    4.1 重力流沉积相标志
        4.1.1 岩性及沉积构造
    4.2 重力流沉积类型及相标志
        4.2.1 滑塌沉积
        4.2.2 砂质碎屑流沉积
        4.2.3 浊流沉积
        4.2.4 不同成因类型重力流类型比较
    4.3 重力流沉积相模式
        4.3.1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4.3.2 单井相分析
        4.3.3 连井沉积相对比
    4.4 沉积微相分布规律
    4.5 重力流沉积模式及主控因素
        4.5.1 发育机制
        4.5.2 沉积模式
    4.6 重力流沉积与油气产能的关系
第五章 单砂体精细刻画
    5.1 单一砂体识别
        5.1.1 垂向分期标志
        5.1.2 侧向界面划分
    5.2 单砂体叠置特征
        5.2.1 垂向叠置特征
        5.2.2 横向展布特征
    5.3 单砂体展布特征
        5.3.1 各期单砂体垂向特征
        5.3.2 各期单砂体剖面特征
        5.3.3 各期单砂体平面特征
    5.4 砂体连通性分析
        5.4.1 砂体横向连通性
        5.4.2 砂体纵向连通性
    5.5 砂体连通性验证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2)致密砂岩储层成岩演化与油气成藏研究 ——以鄂尔多斯盆地枣园探区长6油层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项目依托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致密油研究现状
        1.3.2 含油砂岩成岩演化研究现状
        1.3.3 成岩相研究现状
        1.3.4 储层致密与致密油充注耦合关系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完成工作量及创新点
        1.6.1 完成工作量
        1.6.2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2 盆地演化特征
        2.2.1 构造演化特征
        2.2.2 沉积演化特征
    2.3 研究区地层发育特征
        2.3.1 地层划分与对比
        2.3.2 研究区地层特征
    2.4 研究区沉积特征
        2.4.1 沉积相标志
        2.4.2 沉积相的类型及特征
    2.5 构造特征
第三章 致密砂岩储层特征
    3.1 储层岩石学特征
        3.1.1 组分结构特征
        3.1.2 填隙物特征
        3.1.3 物性基本特征
    3.2 砂岩储层的粒度特征
    3.3 孔隙结构及类型
        3.3.1 孔隙类型
        3.3.2 孔隙结构特征
    3.4 储集空间特征
    3.5 储层分类
    3.6 储层非均质性
        3.6.1 层内非均质性
        3.6.2 平面非均质性
第四章 成岩作用及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4.1 成岩作用类型
        4.1.1 机械压实作用
        4.1.2 胶结作用
        4.1.3 溶蚀作用
        4.1.4 交代作用
        4.1.5 破裂作用
    4.2 成岩阶段
        4.2.1 成岩阶段划分
        4.2.2 成岩划分序列
    4.3 成岩相的划分
    4.4 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4.4.1 压实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4.4.2 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4.4.3 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4.4.4 沉积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第五章 储层的致密化发育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5.1 流体包裹体特征
        5.1.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1.2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冰点温度特征
        5.1.3 烃类包裹体拉曼特征
    5.2 储层致密史与成藏史
        5.2.1 储层致密上限研究
        5.2.2 致密储层形成时间
        5.2.3 盆地埋藏史及油气成藏期次
    5.3 致密砂岩储层成岩—成藏耦合关系
    5.4 长6油层组油藏主控因素
        5.4.1 长7 烃源岩
        5.4.2 构造作用
        5.4.3 沉积砂体和沉积微相
        5.4.4 储盖组合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鄂尔多斯盆地黄陵区块长6致密砂岩储层特征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致密油的定义
        1.2.2 岩性识别研究现状
        1.2.3 致密油储层研究方法
        1.2.4 致密储层评价参数研究
    1.3 研究区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论文取得的成果及创新点
        1.6.1 取得的主要成果
        1.6.2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理概况
    2.2 地层划分对比
        2.2.1 地层特征
        2.2.2 主要标志层
        2.2.3 长6油层组小层划分
    2.3 构造特征
    2.4 烃源岩特征
第三章 沉积特征
    3.1 区域沉积背景
    3.2 沉积物源分析
        3.2.1 古水流研究
        3.2.2 轻、重矿物组合分布特征
    3.3 沉积相标志及其特征
        3.3.1 颜色标志
        3.3.2 岩石成分、结构及粒度分析
        3.3.3 沉积构造
    3.4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3.4.1 沉积微相类型划分
        3.4.2 单井相分析
        3.4.3 连井剖面相分析
        3.4.4 沉积微相平面特征
    3.5 沉积模式
第四章 储层基本特征
    4.1 岩石学特征
        4.1.1 碎屑组分特征
        4.1.2 填隙物组分特征
        4.1.3 储集砂岩岩石结构特征
    4.2 成岩作用特征
        4.2.1 破坏性成岩作用
        4.2.2 建设性成岩作用
        4.2.3 成岩序列及阶段
    4.3 储集空间特征
        4.3.1 孔隙类型及特征
        4.3.2 裂缝类型及特征
    4.4 储层四性关系特征
        4.4.1 岩性与电性关系
        4.4.2 物性与电性关系
        4.4.3 含油性与电性关系
    4.5 储层有效厚度下限
        4.5.1 有效储层岩石粒度下限
        4.5.2 物性下限
        4.5.3 有效厚度测井参数下限标准
        4.5.4 有效厚度具体划分与夹层扣除
第五章 储层非均质性评价研究
    5.1 垂向非均质性定量表征
        5.1.1 层内非均质性表征
        5.1.2 层间非均质性表征
    5.2 平面非均质性综合评价
        5.2.1 砂体平面展布及形态
        5.2.2 砂体平面连通性
    5.3 储层微观非均质性
        5.3.1 孔隙占比及面孔率
        5.3.2 孔隙结构特征
        5.3.3 孔喉大小及分布
        5.3.4 孔喉结构与物性关系
第六章 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及综合分级评价
    6.1 致密砂岩储层发育控制因素
        6.1.1 沉积相对储集层的控制作用
        6.1.2 成岩作用对储渗能力的影响
        6.1.3 构造裂缝及微裂缝对储层的影响
    6.2 储层分级评价参数
        6.2.1 分级评价参数选取
        6.2.2 储层分级参数优选方法
    6.3 储层分级标准
        6.3.1 分级评价方法
        6.3.2 分级评价标准
    6.4 储层分级展布规律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4)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烃源岩评价研究现状
        1.2.2 油气成藏期次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位置
    2.2 构造特征
    2.3 地层发育特征
    2.4 沉积相特征
第三章 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
    3.1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分析
        3.1.1 有机碳含量分析
        3.1.2 氯仿沥青“A”含量分析
        3.1.3 岩石热解参数分析
        3.1.4 镜质体反射率
    3.2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
        3.2.1 显微组分
        3.2.2 可溶有机质组成特征
        3.2.3 热解参数
    3.3 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
    3.4 油源对比
        3.4.1 原油与烃源岩族组成对比
        3.4.2 正构烷烃分布特征
        3.4.3 类异戊间二烯烷烃特征
        3.4.4 对比萜烷及甾烷特征
    3.5 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总结
第四章 油气成藏条件
    4.1 烃源岩条件
    4.2 储层条件
    4.3 区域盖层特征
    4.4 埋藏史与热史分析
    4.5 圈闭类型
    4.6 石油运移条件
    4.7 生储盖组合类型
    4.8 成藏条件总结
第五章 研究区有利区预测
    5.1 有利区预测
    5.2 成藏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延长组下组合有利储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区地质背景
        1.3.2 沉积微相研究
        1.3.3 储层特征研究
        1.3.4 有利储层分布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图
    1.5 本论文完成工作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位置
    2.2 区域构造特征
    2.3 区域沉积特征
    2.4 区域地层特征
第三章 沉积相与砂体展布
    3.1 相标志研究
        3.1.1 岩性和颜色
        3.1.2 沉积构造特征
        3.1.3 测井相标志
    3.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3.3 沉积相及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3.3.1 长9 段沉积相及砂体展布
        3.3.2 长8 段沉积相及砂体展布
        3.3.3 长7 段沉积相及砂体展布
第四章 储层特征研究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1 碎屑组分特征
        4.1.2 填隙物组分及其特征
        4.1.3 岩石结构特征
    4.2 储层物性特征
        4.2.1 孔渗分布特征
        4.2.2 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
        4.2.3 孔隙度、渗透率影响因素
        4.2.4 储层孔、渗平面分布
    4.3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4.3.1 储层孔隙大小及分布特征
        4.3.2 储层孔隙类型及分布特征
        4.3.3 储层岩石压汞曲线特征
    4.4 成岩作用类型
    4.5 储层综合评价
第五章 有利储层分布
    5.1 储层控制因素
        5.1.1 沉积相条件
        5.1.2 成岩作用
    5.2 有利储层分布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有利储层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三角洲沉积研究现状
        1.2.2 储层特征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构造及地层研究
        1.3.2 沉积微相研究
        1.3.3 储层特征研究
        1.3.4 有利储层分布
        1.3.5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1.4.1 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
        1.4.2 沉积微相特征研究
        1.4.3 储层特征研究
        1.4.4 有利储层分布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位置
    2.2 区域构造特征
    2.3 区域地层特征
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地层发育
    3.2 地层划分对比
        3.2.1 标志层特征
        3.2.2 油层组划分对比
        3.2.3 地层基本特征
    3.3 地层空间展布特征
第四章 沉积特征与砂体展布
    4.1 岩石相标志
        4.1.1 沉积岩的颜色
        4.1.2 岩石结构特征
        4.1.3 沉积构造特征
    4.2 测井相标志
        4.2.1 水下分流河道
        4.2.2 水下分流间湾
        4.2.3 水下天然堤
        4.2.4 河口砂坝、远砂坝
        4.2.5 浊积岩
    4.3 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
        4.3.1 三角洲前缘亚相
        4.3.2 浊积岩
    4.4 连井剖面沉积微相特征
        4.4.1 过槐157 井-富北16 井剖面
        4.4.2 过富县88 井-富指163 井剖面
        4.4.3 过芦24 井-槐159 井剖面
    4.5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第五章 储层特征研究
    5.1 储层岩石学特征
        5.1.1 岩石类型
        5.1.2 碎屑组分特征
        5.1.3 砂岩结构特征
    5.2 物性特征
        5.2.1 孔渗分布特征
        5.2.2 孔渗关系
        5.2.3 测井解释模型
        5.2.4 物性平面分布特征
    5.3 孔隙结构特征
        5.3.1 孔隙分级
        5.3.2 孔隙结构参数特征
        5.3.3 毛细管压力曲线特征
    5.4 储层空间类型及特征
        5.4.1 原生粒间孔
        5.4.2 次生孔隙
        5.4.3 微裂隙
        5.4.4 孔隙组合类型
    5.5 成岩作用类型
        5.5.1 压实作用
        5.5.2 胶结作用
        5.5.3 溶蚀作用
第六章 有利储层分布
    6.1 储层控制因素
        6.1.1 沉积条件
        6.1.2 成岩作用
    6.2 储层综合评价
        6.2.1 Ⅰ类储层
        6.2.2 Ⅱ类储层
        6.2.3 Ⅲ类储层
    6.3 有利储层分布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延长油田西南部长8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与甜点优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题目来源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现状
        1.3.1 国内外致密油研究进展及现状
        1.3.2 国内外甜点研究进展及现状
    1.4 存在问题与困难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与勘探概况
    2.2 构造特征
    2.3 主要地层发育特征
        2.3.1 长8油层组
        2.3.2 K1标志层
        2.3.3 K0标志层
    2.4 烃源岩展布特征
    2.5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第3章 长8致密油分布特征
    3.1 长8致密油横向分布特征
        3.1.1 总体分布特征
        3.1.2 目的层段分布特征
    3.2 长8致密油纵向分布特征
        3.2.1 定边地区致密油纵向分布特征
        3.2.2 吴起地区致密油纵向分布特征
        3.2.3 志丹地区致密油纵向分布特征
第4章 长8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
    4.1 石油地质要素研究
        4.1.1 长8致密油分布与烃源岩的关系
        4.1.2 长8致密油分布与沉积(微)相的关系
        4.1.3 长8致密油分布与砂体的关系
        4.1.4 长8致密油分布与源储匹配的关系
        4.1.5 长8致密油分布与构造的关系
        4.1.6 长8致密油分布与裂缝的关系
    4.2 主控因素综合分析
第5章 长8致密油甜点预测
    5.1 甜点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5.1.1 甜点评价分析思路及原理
        5.1.2 甜点评价指标权重系数确定
    5.2 甜点预测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致密油充注与成藏富集机理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
    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储层致密化与成藏机理
        1.3.2 致密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
        1.3.3 致密油空间赋存状态
        1.3.4 成岩作用与原油充注相互作用过程
        1.3.5 致密储层中油气运聚机制
        1.3.6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6 论文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1.6.1 文献调研、资料收集与整理
        1.6.2 论文取得的主要认识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
        2.1.1 区域构造特征
        2.1.2 区域构造演化
        2.1.3 致密油形成的构造地质背景
    2.2 三叠系延长组地层特征
        2.2.1 三叠系延长组主要标志层特征
        2.2.2 三叠系延长组地层发育特征
    2.3 延长组沉积体系及演化
        2.3.1 湖泊—三角洲发育早期(长10—长9 期)
        2.3.2 湖泊—三角洲发育中期(长8—长6 期)
        2.3.3 湖泊消亡期—三角洲发育晚期(长4+5—长1 期)
    2.4 油藏特征
        2.4.1 定边地区油藏特征
        2.4.2 吴起地区油藏特征
        2.4.3 志丹地区油藏特征
第3章 致密储层特征及其演化规律
    3.1 沉积岩石学特征
        3.1.1 岩石类型及组分特征
        3.1.2 颗粒结构特征
    3.2 致密储层物性特征
        3.2.1 致密储层孔渗特征
        3.2.2 产层含油性与物性分布规律
    3.3 成岩作用
        3.3.1 破坏型成岩作用
        3.3.2 建设型成岩作用
        3.3.3 成岩作用序列
        3.3.4 孔隙度演化
        3.3.5 渗透率演化
    3.4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3.4.1 储集空间类型
        3.4.2 孔隙结构特征
第4章 储层有机流体特征及石油充注期次和时间
    4.1 储层有机流体特征
        4.1.1 有机流体特性及检测方法
        4.1.2 孔隙沥青岩相学及荧光光谱特征
        4.1.3 烃类流体包裹体岩相学与荧光特征
    4.2 石油充注期次和时间
        4.2.1 埋藏史分析
        4.2.2 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
        4.2.3 石油充注期次和时间
    4.3 储层致密化过程与油气充注过程匹配关系
第5章 致密油充注模式与富集机理
    5.1 致密油充注的阻力
        5.1.1 毛细管力计算
        5.1.2 实验压汞法与油藏条件下毛细管力的换算
        5.1.3 生排烃期石油充注的毛细管阻力
    5.2 致密油充注的动力
    5.3 致密油成藏充注的古压力
        5.3.1 流体包裹体捕获压力模拟计算原理
        5.3.2 利用PIT计算包裹体的捕获压力方法
    5.4 不同充注期致密油成藏机理
    5.5 致密储层中的石油充注模式
第6章 致密油成藏模式与分布规律
    6.1 致密油藏主控因素
        6.1.1 烃源岩对致密油藏的控制作用
        6.1.2 储层分布与物性对致密油藏的控制作用
        6.1.3 流体压差对致密油藏的控制作用
        6.1.4 裂缝对致密油藏的控制作用
    6.2 致密油富集成藏特征与模式
        6.2.1 长6 油组成藏模式
        6.2.2 长7 油组成藏模式
    6.3 三叠系延长组油藏分布规律
        6.3.1 长7 油组油气分布规律
        6.3.2 长6 油组油气分布规律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致密油层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致密油研究现状
        1.2.1 致密油定义
        1.2.2 致密油勘探研究现状
        1.2.3 致密油理论研究与生产工艺的创新
        1.2.4 致密油勘探开发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特征
    2.2 地层划分依据
    2.3 地层划分原则
    2.4 小层划分与对比
    2.5 目的层顶面构造特征
第三章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研究
    3.1 沉积盆地演化
    3.2 沉积背景
    3.3 物源分析
        3.3.1 盆地周缘的古陆特征
        3.3.2 古水流方向与物源分析
        3.3.3 碎屑成分与物源分析
    3.4 主要相标志
        3.4.1 颜色与岩性标志
        3.4.2 粒度特征
        3.4.3 沉积构造特征
        3.4.4 古生物标志
        3.4.5 自生矿物
        3.4.6 测井相标志
    3.5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3.6 单井相分析及砂体剖面序列
        3.6.1 单井相分析
        3.6.2 沉积相剖面
    3.7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3.8 骨架砂体展布特征
第四章 储层特征及评价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1 砂岩碎屑组分
        4.1.2 砂岩填隙物组分
        4.1.3 岩石结构特征
    4.2 储层物性特征
        4.2.1 储层孔隙类型
        4.2.2 储层孔渗特征
    4.3 长8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4.3.1 层内非均质性
        4.3.2 层间非均质性
    4.4 储层“四性”关系
        4.4.1 岩性与电性关系
        4.4.2 物性与电性关系
        4.4.3 含油性与电性关系
        4.4.4 油层测井解释下限
    4.5 储层微观特征及致密化过程
        4.5.1 孔隙结构特征
        4.5.2 储层成岩作用及致密化机理
        4.5.3 储层石油微观充注状态
        4.5.4 致密储层成岩演化与主生烃期的配置关系
    4.6 储层分类及评价
第五章 烃源岩评价与油源对比
    5.1 烃源岩分布特征
    5.2 烃源岩评价
        5.2.1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5.2.2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
        5.2.3 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
        5.2.4 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5.3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5.3.1 原油族组成特征
        5.3.2 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5.4 油源对比
        5.4.1 原油族组分对比
        5.4.2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对比
        5.4.3 油源对比结论
第六章 致密油分布特征及“甜点区”评价
    6.1 油水物理性质
    6.2 地层温压特征
    6.3 致密油分布特征
    6.4 致密油“甜点区”评价
        6.4.1 “甜点区”评价原则
        6.4.2 “甜点区”分类标准
        6.4.3 长8~2“甜点区”评价
        6.4.4 长8~1甜点区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富县探区长8段致密油藏特征及主控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储层特征
    1.1 储层岩性特征
    1.2 储层物性特征
    1.3 储层非均质性评价
2 油藏基本特征
    2.1 油藏展布特征
3 油藏分布的主控制因素
    3.1 油气近源成藏模式
    3.2 油藏分布规律
    3.3 油藏保存条件分析
4 结论

四、富县探区长6段油藏特征与勘探对策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鄂尔多斯盆地H油田X井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与单砂体精细刻画[D]. 王科. 西北大学, 2021(12)
  • [2]致密砂岩储层成岩演化与油气成藏研究 ——以鄂尔多斯盆地枣园探区长6油层组为例[D]. 李虎林.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3]鄂尔多斯盆地黄陵区块长6致密砂岩储层特征评价[D]. 李超. 西北大学, 2020(01)
  • [4]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D]. 王雅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5]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延长组下组合有利储层研究[D]. 黄益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6]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有利储层分布[D]. 冯国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7]延长油田西南部长8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与甜点优选研究[D]. 万成祥.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8]致密油充注与成藏富集机理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为例[D]. 刘庆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9]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致密油层综合研究[D]. 张海林. 西北大学, 2016(04)
  • [10]富县探区长8段致密油藏特征及主控因素[J]. 贺永红,任战利,陈占军,邓亚仁,葛云锦,焦健,李红进,陈西畔,师学耀.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16(03)

标签:;  ;  ;  ;  ;  

抚仙探区长6段储层特征及勘探对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