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他啶/他唑巴坦复方对产β-内酰胺酶耐药菌株的协同作用

头孢他啶/他唑巴坦复方对产β-内酰胺酶耐药菌株的协同作用

一、头孢他啶/他唑巴坦复方对产β-内酰胺酶耐药菌株的增效作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尹江涛[1](2020)在《射干组分制剂抗耐药菌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专题拟以中医药干预耐药菌导致感染性疾病的机制为研究方向,以射干组分制剂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本院)住院患者耐药菌感染情况,了解耐药菌的分布以及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变化趋势。通过对清热解毒类中药与抗生素联合应用治疗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进行meta分析,评价清热解毒类中药联合抗生素在治疗耐药菌感染方面的可靠性。根据射干组分制剂体外抑菌实验和大鼠含药血清联合抗生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对耐药菌的抑菌效果判断其逆转细菌耐药性的药效和可能的作用机制。通过分子对接glide虚拟筛选方法,以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外排泵、β内酰胺酶等为作用靶点,对射干组分制剂中化学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研究,为射干组分制剂对多重耐药菌抑菌作用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中医药干预耐药菌所致感染性疾病提供新思路与方法。材料与方法:1.选取本院在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三年间住院(入住重症监护病房与非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各类送检标本中分检处的耐药菌株(共157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调查分析及相关资料整理,收集的主要目标有患者的年龄、性别、抗生素使用情况、每年检出耐药菌的种类和数量、耐药菌药敏结果、标本来源,并对射干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抗生素及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耐药菌感染患者住院天数及炎症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2.选取有关清热解毒类中药联合抗生素治疗耐药菌感染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且为人体临床研究,检索范围包括中英文文献、为公开或未公开发表的原始文献共计12篇目,对抗生素联合应用清热解毒类中药较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是否具有优势进行meta分析。3.应用射干组分制剂对我院常见耐药菌(CR-PA、MRSA和CR-AB)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研究;采取大鼠灌胃给药法获取大鼠含药血清,分别应用大鼠含药血清、抗生素和含药血清联合抗生素进行血清药理学实验研究。4.采用UHPLC-Q-TOF/MS分析方法,对射干组分制剂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为后续分子对接研究提供化学基础;采用分子对接glide虚拟筛选方法,以CR-PA、MRSA、CR-AB的青霉素结合蛋白、多重耐药菌外排泵、β内酰胺酶等为作用靶点,对射干组分制剂中35个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研究,为射干组分制剂对多重耐药菌抑菌作用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1.本院近3年分离耐药菌株共1570例,院内主要革兰阴性耐药菌主要有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ICU病房分离革兰阴性耐药菌主要有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本院及ICU病房分离的革兰阳性耐药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感染患者性别分布男女比例为1.16:1;年龄分布集中在50-89岁之间,占93.06%;送检标本耐药菌检出检出前三位的标本分别为痰液、尿液、血液;同一标本中可以检出多种耐药菌株;含射干中药汤剂联合抗生素较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耐药菌感染患者可减少患者住院天数,降低感染指标。2.通过对清热解毒类中药与抗生素联合应用治疗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进行meta分析,对纳入的研究中治疗结局进行了总有效率、愈显率进行系统评价,清热解毒类中药联合抗生素的总有效率、愈合显效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3.射干组分制剂对于临床常见的3种耐药菌(CR-PA、CR-AB和MRSA)具有明确的抑制作用,其抑菌效果与给药浓度呈正相关。血清药理学实验表明较高浓度大鼠含药血清可以抑制耐药菌生长,低浓度含药血清与抗生素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联合应用即可抑制耐药菌生长,取得良好抑菌效果。4.药效学实验结果提示,射干组分制剂对常见的3种耐药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增强抗菌素敏感性。因此,通过分子对接的glide虚拟筛选方法,以MRSA、CR-AB、CR-PA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 2a、1a、3和多重耐药菌外排泵Multidrug resistance operon repressor、Nal D等为作用靶点,射干成分与靶点按分值及数量排序依次为:5H9T>3OCN>3UDX>1MWU>3ECH>1VM1。其中外排泵5H9T对接效果最好,与青霉素结合蛋白2a、1a、3也有良好的亲和力,结合体外抑菌实验结果,推测射干组分制剂所含黄酮类成分可能通过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发挥抗耐药菌作用,其作用途径可能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菌外排泵5H9T、CR-PA青霉素结合蛋白3、MRSA青霉素结合蛋白2a、CR-AB青霉素结合蛋白1a有关。结论:1.本院耐药菌感染总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均为我院病房和ICU主要革兰阴性耐药菌检出菌种;本院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含ICU)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耐药菌感染标本以痰液、尿液、血液为主,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但与细菌类别无明显相关性,耐药菌感染率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耐药菌感染具有普遍性,没有单一药物能够对耐药菌进行全覆盖,单纯应用西药抗生素治疗耐药菌感染会加速细菌耐药性产生,中西结合疗效更好,应寻求中西医结合方法对耐药菌感染进行治疗。2.我院应用清热解毒类中药射干组分制剂联合抗生素治疗耐药菌感染果较单纯西药抗生素治疗更好,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本篇meta分析中虽然由于纳入文献数量偏少,文献质量不高等问题使结果可信性降低,但根据现有证据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耐药菌感染是一种安全、高效的疗法,值得推广应用。3.射干组分制剂体外抑菌实验证明其对耐药菌具有抑菌作用,大鼠含药血清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以及协同作用。射干组分制剂能够提高抗生素的抑菌作用效果,减少抗生素用量,可能具有逆转细菌耐药性的作用。4.射干组分制剂分子对接实验结果表明:射干异黄酮苷元类成分抑菌作用途径可能与耐药菌的外排泵和青霉素结合蛋白相关。

安翔宇[2](2020)在《青岛市区5家三甲医院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相关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青岛市区5家三甲医院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的碳青霉烯酶表型的筛查及耐药基因检测实验,验证改良Hodge实验的准确率,了解青岛市区该细菌耐药基因的分布及构成,为临床上合理应用抗生素治疗提供依据。根据全球范围内的CRKP药物的相关研究,探讨临床有效药物应用的前景及现状。方法:本研究收集2016年10月-2019年12月青岛市区5所三甲医院临床证实的CRKP感染标本或已经分离出的CRKP菌株共54株;同时选取在相同时间段、相同医院临床证实的非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肺炎克雷伯杆菌菌株共55株作为药敏试验对照组。应用划线法将所收集到的CRKP进行分离纯化。应用梅里埃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进行菌种的鉴定进行验证。应用纸片扩散法依次检测待测菌株对阿米卡星、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头孢噻肟、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的耐药性,根据抑菌环直径大小,按照CLSI M100-28th药敏实验执行标准进行耐药判读;应用改良Hodge实验对CRKP菌株进行碳青霉烯酶表型的筛查,阴性对照为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菌株。根据待测菌株在大肠埃希菌质控菌ATCC25922培养基上的抑菌环的内陷程度进行判读;最后应用煮沸法进行DNA的提取,对提取的DNA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bla(KPC-2、blaNDM-1、blaOXA-48、blaIMP、blaVIM目的基因,对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试验,将染色后的琼脂糖凝胶放入多功能成像系统进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结果:收集的CRKP菌株呼吸道痰液来源最多,占比74.07%,感染老年人占比85.19%,重症医学科及呼吸科人数较多,分别占比46.20%和25.93%。待测菌株经过梅里埃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系统验证,所收集的菌株均为肺炎克雷伯杆菌。通过对抑菌环直径大小进行判读,本研究药敏实验显示收集的菌株均对一种或多种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检测的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肺炎克雷伯杆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普遍具有较高的耐药率,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为35.2%;其次为复方新诺明53.7%;庆大霉素55.6%;左氧氟沙星75.9%;亚胺培南88.9%;哌拉西林-他唑巴坦92.6%;头孢噻肟和美罗培南94.4%;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为98.1%;改良Hodge实验显示,在所检测的54株样本中,阳性菌株有43株,阴性菌株为11株,阳性率为79.6%;最终耐药基因检测实验显示,共检出带有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的菌株共40株,目的耐药基因检出率为74.07%。其中检出35株携带KPC-2基因,7株携带OXA-48基因,4株携带NDM-1基因,1株携带IMP基因,其中携带有OXA-48基因的菌株都同时携带KPC-2基因,另有14株未检测出目标碳青霉烯霉基因。结论:(1)CRKP菌株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主要分布科室为重症医学科,主要感染人群为老年患者。(2)除复方新诺明外,CRKP对于参加药敏试验的其他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均明显高于非CRKP菌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改良Hodge实验存在假阳性率,部分菌株虽不产碳青霉烯酶,但可能产高效价质粒介导的头孢菌素酶,仍表现为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4)本次青岛市区5家医院检测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携带的产碳青霉烯霉基因主要为KPC-2,其次为OXA-48、NDM-1及IMP基因,未检测出VIM基因。本次实验检测的耐药基因与CRKP对阿米卡星、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噻肟、头孢哌酮-舒巴坦钠的高度耐药无明显相关性。

黄劲勇[3](2020)在《重症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病原学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我院重症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我院临床医师面对重症肺炎患者时评估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以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1)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从我院重症肺炎患者呼吸道、血液以及胸腔积液中分离出具有明确药敏试验的感染的多重耐药菌菌株,剔除同一患者同一部位相同药敏的菌株资料。统计分析重症肺炎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的病原学检出类型分布、病原菌菌种分布构成、标本来源分布及药敏试验情况。(2)收集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诊断为重症肺炎且病原学检查提示细菌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酗酒史、基础疾病类型、激素的使用情况、质子泵抑制剂使用情况、感染前30天内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和使用种数、各种侵入性操作、有无入住重症监护病房等临床资料,分析其是否有可能成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重症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检出类型分布: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我院所有重症肺炎患者送检的阳性标本中一共有558株细菌,分离出的多重耐药细菌占所有送检病原学阳性标本的49.1%。检出的多重耐药细菌中,致病菌占71.53%;感染的多重耐药菌中,以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为主。(2)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我院所有重症肺炎患者送检的病原学中,前五位检出的菌种依次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23.66%)、肺炎克雷伯菌(16.85%)、铜绿假单胞菌(16.67%)、金黄色葡萄球菌(13.08%)、大肠埃希菌(6.81%)。重症肺炎患者感染的多重耐药菌共有196株,前五位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34.18%)、肺炎克雷伯菌(24.49%)、金黄色葡萄球菌(18.88%)、铜绿假单胞菌(16.84%)、大肠埃希菌(2.04%)。(3)重症肺炎患者感染的主要多重耐药菌标本来源分布: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我院所有重症肺炎患者感染的前五位多重耐药菌株其标本来源以呼吸道来源最多,其次为血液来源和胸腔积液来源。在前五位多重耐药菌中,各种细菌分离率最高地方仍然是呼吸道。(4)重症肺炎患者主要多重耐药菌药敏试验结果:所有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庆大霉素、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均为全耐药,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耐药率高达90%以上。56株菌株对多粘菌素E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均为全部敏感;有30株菌株对替加环素进行药敏试验,耐药率为23.33%;有5株对米诺环素进行药敏试验,未发现对米诺环素耐药。所有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吡肟、氨苄西林舒巴坦全部耐药,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为97.92%,对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均为95.83%,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耐药率分别为87.50%、85.42%、64.58%;有4株菌株补充替加环素药敏试验及1株菌株补充多粘菌素E药敏试验,结果未见耐药。所有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及哌拉西林耐药率均达10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耐药率高达90%以上,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氨曲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呈现不同程度耐药;有5株菌株补充多粘菌素E药敏,受试菌株中未发现耐药情况。在革兰氏阳性菌中,所有MRSA均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复方新诺明、利福平均敏感,4株菌株对替考拉宁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全部受试菌株均为敏感。(5)在重症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单因素分析中,年龄、性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恶性肿瘤、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深静脉置管、留置尿管、留置胃管、有创机械通气、入住ICU、感染前近30天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以及感染前30天内抗菌药物使用种数这些因素在多重耐药菌组与非多重耐药菌组进行比较,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这些因素进一步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留置尿管、有创机械通气、入住ICU、感染前近30天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5天)和感染前近30天内抗菌药物使用种类(≥3种)是重症肺炎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重症肺炎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感染的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菌中主要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革兰氏阳性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多重耐药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对临床常用的碳青霉烯类、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高,但是对多粘菌素E及替加环素(铜绿假单胞菌除外)仍保持良好的敏感性。对于革兰氏阳性菌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而言,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未见耐药出现。(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留置尿管、有创机械通气、入住ICU、感染前近30天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5天)和感染前30天内抗菌药物使用种类(≥3种)是重症肺炎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应及时对重症肺炎患者评估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根据我院多重耐药病原菌流行情况及药敏特点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贾会文[4](2020)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病原学调查及细菌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简称慢阻肺,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学习、生活和工作。慢阻肺急性加重给患者造成的危害更大,是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慢阻肺急性加重最常见的诱因是感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非典型病原体等多种微生物。其中,细菌感染是慢阻肺急性加重的主要诱因。研究显示,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的时期,感染性疾病的细菌、耐药性等可能存在一定差别。为了更好地了解我院导致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的细菌及真菌分布和细菌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我们对近4年因慢阻肺急性加重入住解放军第九六七医院的患者病原学资料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间入住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七医院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的一般资料、痰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痰真菌培养结果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共收集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848例。766例完成了痰标本的病原学检查,其中207例病原学检查结果阳性,阳性率27.0%。本次研究共分离出328株菌株,其中细菌208株(63.4%),真菌120株(36.6%)。细菌中,革兰阴性菌(G-)199株(95.7%)、革兰阳性菌(G+)9株(4.3%)。G-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55株(27.6%)、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54株(27.1%)、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52株(26.1%)。G+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7株),溶血葡萄球菌(2株)。真菌包括假丝酵母菌115株(95.8%)和曲霉菌5株(4.2%)。其中假丝酵母菌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共87株(72.5%)。2、对重症监护病房(Intencive Care Unit,ICU)、老干部病房、呼吸病房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调查分析发现,ICU痰细菌培养阳性率(82.8%)明显高于老干部病房(47.9%),老干部病房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呼吸病房(14.5%),ICU和老干部病房的患者更易检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ICU和老干部病房痰真菌培养的阳性率依次为55.2%、33.3%,高于呼吸病房阳性率(11.9%),ICU患者更易检出白色假丝酵母菌。ICU和老干部病房更易发生混合感染。3、主要细菌的药敏结果:G-菌中PA对多粘菌素B耐药率低(10.9%),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等药物耐药率偏高(30%~36%);KP对亚胺培南(7.7%)、美罗培南(7.7%)、阿米卡星(17.3%)、米诺环素(13.5%)耐药率较低,对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耐药率偏高(>26.0%);AB耐药情况较其他G-菌严重,对舒巴坦及其复合制剂、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超过40%,对多粘菌素(11.1%)、米诺环素(5.6%)耐药率低。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菌株(MRSA)的检出率为85.0%、溶血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菌株(MRSH)的检出率为100%,这类耐药菌株仅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敏感。结论:我院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痰培养结果中以G-菌为主,其次为真菌,G+菌检出率低。ICU及老干部病房中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痰细菌及真菌培养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呼吸病房,且更易检出PA、AB、KP。主要分离菌的药敏试验显示,AB的耐药情况严重,对米诺环素、多粘菌素敏感;KP对阿米卡星、米诺环素耐药率低,少数菌株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PA对多粘菌素B耐药率低,对β-内酰胺类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多为耐甲氧西林菌株,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敏感。

赵冬梅[5](2019)在《临床分离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酶抑制动力学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研究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CRKP)致病菌的耐药特性、分子分型、播散特点及临床分布,明确CRKP致病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2)旨在观察卡托普利体内外逆转产金属酶CRKP菌的耐药现象,增敏抗菌药物的作用。(3)深入探索卡托普利对IMP-4金属酶的抑制动力学,以表征卡托普利对IMP-4金属酶的亲和能力,为探究产金属酶菌的耐药治疗开辟新的途径。材料与方法菌株来源:收集我院20132016年连续分离的CRKP菌327株(已剔除重复株及资料缺失株),本实验共纳入98株CRKP病原菌。质控菌株为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肺炎克雷伯菌ATCC 700603、ATCC 1705及ATCC 1706。方法:1.(1)采用Vitek 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重新鉴定及药敏测试,通过K-B纸片扩散法检测菌株对碳青霉烯药物的敏感性,琼脂稀释法检测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运用改良Hodge试验和碳青霉烯酶失活法(mCIM与eCIM联合)测定碳青霉烯酶的表型;PCR扩增及测序检测其主要的耐药基因;采用多位点序列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及同源性分析;结合菌株的临床分布特点,分析其传播方式。(2)调查87例菌株对应的临床资料,以30天死亡及ST11 CRKP作为观察点,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优势株ST11CRKP对预后的影响;通过CRKP分子生物学的调查,分析63例特定群体(院内获得性肺炎)相关CRKP致病菌的耐药特性、分子分型及临床分布特点。72.卡托普利作用于产金属酶耐药菌的体内外实验:筛选5株临床分离的产金属酶CRKP菌,进行卡托普利与美罗培南体外联合实验,分析卡托普利是否可抑制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产金属酶NDM-1 KP0106菌和产金属酶IMP-4 KP27630菌作为研究对象(两株菌对美罗培南的MIC相同),分别建立大蜡螟幼虫的感染模型,经卡托普利联合美罗培南或单药给药方式,分析大蜡螟幼虫的生存曲线及体内菌负荷量的差异性变化,评估体内卡托普利是否能有效恢复耐药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3.通过构建表达载体pET28b-IMP4-BL21(DE),经IPTG诱导表达、亲和层析柱纯化、SDS-PAGE及Western Blot鉴定,以便获得IMP-4蛋白。采用酶反应动力学实验,抑制剂浓度与酶残余活性的变化测定半抑制浓度IC50。改变卡托普利和底物的浓度,保持酶的浓度不变,测定数据,根据Lineweaver-Burk作双倒数图,判断酶抑制动力学参数,求解出抑制常数Ki,表征卡托普利对IMP-4金属酶的亲和能力。结果1.(1)药敏结果显示:98株CRKP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全部耐药(2株对亚胺培南中度耐药),MICs范围为2μg/mL至64μg/mL,余11种常用抗菌药物,除对替加环素全部敏感外(2株中介),对其他大多数抗菌药物均表现高度耐药;运用表型测定,表明74株产碳青霉烯酶,其中10株为金属酶阳性;PCR检测出6株携带blaNDM-1,4株携带blaIMP,其余60株均携带blaKPC-2,且KPC-2酶在3组年段中的检出率呈逐年增高趋势(p<0.001);98株CRKP致病菌株中,共发现24种ST分型,序列型ST11为优势株(56.12%,55/98),且在3组年段中的检出率与blaKPC-2保持一致性,也呈逐年增高趋势,具有显着差异性;95株CRKP菌(3株因染色体核酸降解被剔除)分为59个不同的型别(PFGE型,PT01-PT59),46个型别只包含1株菌,即46株菌各具有独特的PFGE带型,说明菌群基因的多态性。MLST分型显示,3个主要优势带型的克隆株有29株为ST11型(93.55%,29/31)。而55株ST11型又共分为23种不同克隆带型,提示有多个ST型菌株的院外输入。同时,多组ST11型菌株具有相同克隆带型,提示存在着院内传播扩散。(2)通过对CRKP致病菌分子生物学的调查,不仅发现临床上合理的经验用药和总住院时间与CRKP感染预后(30天死亡)有独立的相关性,而且分析出ST11型菌株可作为CRKP感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院内获得性肺炎所相关的63株CRKP致病菌,有53株携带KPC-2酶,分为6种ST型,其中ST11有47株(88.68%),ST23占2株(3.77%),余ST15、ST528及ST661各占1株,提示存在较少的异质性克隆背景。优势克隆株ST11在各病房分布比例分别为ICU 72%,内科病房80.8%及急诊科室100%,说明院内获得性肺炎CRKP菌在院内克隆传播的普遍性及严重性。2.5株产金属酶的CRKP菌,在卡托普利的作用下,均使碳青霉烯类药物的MIC值明显下降,可降至1μg/mL(相当于原来MIC值的1/161/32倍),且卡托普利对金属酶(NDM-1和IMP-4)的体外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建立大蜡螟幼虫感染模型,分别产NDM-1和IMP-4的两株CRKP菌对大蜡螟幼虫的致死率呈浓度依赖性;IMP-4组感染大蜡螟幼虫后,卡托普利联合美罗培南组与其它单药各组比较,生存率显着提高(p<0.0001或p=0.0121),而NDM-1组未见生存率改变;单次给药的24h内,卡托普利联合组体内菌负荷量显着低于单药组,且IMP-4组较NDM-1组更为突出,说明卡托普利对于金属酶IMP-4抑制作用要高于NDM-1;单次给药的48h后,2株菌感染大蜡螟的组间菌负荷量均未见差异性,说明药物的抑菌作用具有时效性。3.表达载体pET28b-IMP4-BL21(DE)构建成功,以16℃8h作为pET28b-IMP4-BL21(DE)最佳诱导时间,表达纯化经鉴定后证实为IMP-4蛋白。卡托普利抑制剂浓度的不断增加,IMP-4残余活性不断下降,呈曲线相关性,经LOGIT拟合度检验,推算出IC50为26.34μM,95%置信度为19.8237.98μM。米曼氏方程中双倒数求解推导出,在竞争性抑制剂作用下,不管抑制剂浓度[I]如何变化,理论上其纵截距1/Vmax不变。根据不同[I]中横截距的变化,计算出Ki值为37.14μM。结论(1)CRKP致病菌的耐药机制以产KPC-2型碳青霉烯酶为主,呈逐年上升趋势。其菌株的基因分型具有遗传多态性,但ST11仍是其流行优势株,且以显着上升趋势的克隆传播为特征。临床分离ST11型CRKP致病菌不仅可作为感染后死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其揭示了非异质性克隆传播是院内获得性肺炎播散的关键所在。(2)卡托普利在体内外可有效逆转产金属酶CRKP菌的耐药情况,恢复了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产金属酶耐药菌的研究展开新的方向。(3)酶抑制动力学定量和准确地评估了卡托普利对IMP-4金属酶的亲和能力,表观卡托普利对IMP-4金属酶活性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为临床治疗奠定基础。

覃振斌[6](2018)在《四川地区部分动物源绿脓杆菌质粒介导ESBLs和AmpC酶耐药基因检测》文中研究指明绿脓杆菌是临床与生产上一种极为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并且拥有复杂的耐药机制。随着抗生素的滥用,使耐药菌得以选择性地进化发展,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导致绿脓杆菌的耐药性问题日渐严重,严重威胁人类与动物的健康。对四川地区部分动物源绿脓杆菌进行耐药性监测和其质粒介导的ESBLs、AmpC酶基因研究,为指导兽医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本次研究是以20132016年从四川部分地区兽医临床及生产上分离得到的233株动物源绿脓杆菌分离菌为实验对象,测定了其对14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显示,受试菌株对导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有极强的耐药性,对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及头孢西丁的耐药率均为100%,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依次为复方新诺明97.85%、头孢曲松93.99%、氨曲南93.13%、亚胺培南80.69%、头孢吡肟57.51%、头孢他啶49.36%、环丙沙星15.02%、庆大霉素12.45%、左氧氟沙星12.45%、多粘菌素B 9.87%、阿米卡星3.43%。MDP-PA占所有菌株的79.83%,受试菌株以79耐为主。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间存在着严重的交叉耐药性,头孢他啶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交叉耐药性最低,交叉耐药率范围在49.3668.66%间;而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与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交叉耐药性,除复方新诺明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交叉耐药率极高外,其余非药物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交叉耐药率范围在3.4320.90%间。对受试菌株产ESBLs、AmpC及MBL酶检测结果显示,所有绿脓杆菌分离菌均检测出产ESBLs及AmpC酶,未检测出MBL,采用PCR技术对所有受试菌株进行22种相关耐药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所有菌株都扩增出质粒ESBLs酶耐药基因,14株扩增出质粒AmpC酶耐药基因,未检测出MBL耐药基因。其中,所有受试菌株都携带了TEM-116基因,118株携带OXA-1型,28株携带OXA-10型,21株携带了CTX-M-15,14株携带了DHA-1型。88株受试菌株只携带了一种耐药基因(TEM),145株携带了2种级以上耐药基因,携带多耐药基因的菌株耐药性强于单耐药基因菌株。利用Eric-PCR对绿脓杆菌分离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地区绿脓杆菌分为30个基因型。在233株受试菌株中,成功获得41株结合子,接合率17.60%,ESBLs酶耐药基因成功转移,未检测出携带AmpC酶基因的结合子。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及PCR技术对接合子进行MIC值测定和相关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表明存在质粒的ESBLs酶基因是可以通过接合转移方式发生横向传递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也随之得到转移,导致多药细菌的产生及传播。

李姣[7](2018)在《不同药物组合方案对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研究背景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PA)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重要的条件致病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因其超广谱的抗菌活性,曾一度作为革兰氏阴性菌的一线用药,但随其临床广泛甚至不合理应用,碳青霉烯耐药菌株不断出现,特别是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Carbapenem-resistant P.aeruginosa,CRPA)导致的感染不断被报导。CRPA感染会增加患者发病率和病死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单独使用一种抗生素治疗很难保证临床抗感染的效果。抗菌药物的联合方案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采用,体内外实验已得到证明,2种药物联合甚至3种药物联合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为帮助临床对泛耐药的革兰氏阴性杆菌(XDR-GNB)感染的诊断与治疗,选择合理的给药方式,我国22位临床医师、临床微生物学家与临床药理学家等多学科专家对XDR-GNB感染相关的问题达成抗菌治疗专家共识[9],应对XDRPA感染,该共识推荐两药联合与三药联合的方案。目前,许多非抗菌药物如某些作用于人类细胞的离子通道调节剂、环氧酶酶抑制剂、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传统中药中常用的清热解毒类药物,中药及中药单体筛选出的一些抗菌活性成分等有抗真菌的活性,能增加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在本课题组内已得到证实。文献中报道,某些中药提取成分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对细菌耐药性有不同程度的逆转。2.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验证CRPA菌株耐药是否与碳青霉烯酶及生物膜的相关性及中国专家共识推荐治疗XDRPA药物联合方案和非共识方案的有效性,以期寻找对抗CRPA的新思路。3.研究内容与方法3.1实验用菌株收集、敏感性测定与耐药背景分析选取前期从山东省某三甲医院获得的临床分离的6株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株,菌种的鉴定利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ATB细菌鉴定仪鉴定。根据CLSI M100-S25推荐的测定细菌敏感性的方法:微量肉汤稀释法。将13种临床常用抗PA的药物以适宜的溶剂制备成浓度为2560μg/m L的母液,以二倍稀释法分别将抗菌药物稀释,然后按照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加入到96孔板中的第2列至第11列,呈一系列梯度浓度。第1列作为生长对照组,第12列作为空白对照组。将加完菌液和药物的96孔板置于35℃恒温培养箱中过夜培养,以肉眼可见完全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浓度值为最低抑菌浓度值MIC。采用Carba NP试验测试细菌是否产生碳青霉烯酶:挑取活化并接种于CAMHB固体培养基上的实验菌株单菌落,裂解并离心后取上清液,加入到含酚红溶液(0.05%,PH 7.8±0.1),亚胺培南终浓度(0.6mg/m L),Zn SO4(0.1mmol/L)的反应体系,使共100μL溶液。空白对照组除不含亚胺培南其他与实验组完全一致。6株菌分别设置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置于37℃恒温培养箱孵育2 h,期间每隔0.5 h观察体系的颜色并在白色背景下与阴性对照组进行对比,以判断碳青霉烯酶的产生与否。采用结晶紫染色法判定实验菌株的成膜能力。将实验菌株在4 m L的LB培养基中溶解,在35℃恒温条件下震荡培养24 h,调整菌液浓度至5×105 CFU/m L,每孔吸取200μL加入到96孔板,空白对照组只加无菌LB培养液,每株菌设置3个复孔,空白对照组也设置3个复孔,整个体系置于3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 h后弃培养液,加结晶紫溶液,室温下染色15min后用PBS磷酸缓冲液冲洗3次,室温干燥后加入95%的乙醇,完成后测590 nm处吸光度值,取3个复孔的平均值。以空白对照孔的平均值+3倍空白对照的标准差作为cut off值(Ac)。实验组的A590 nm与Ac值比较,判断细菌成膜能力。3.2中国专家共识推荐的对抗XDRPA的药物组合对CRPA的效果评价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每药物组合中的药物分别进行倍比稀释,再分别将稀释好的药物按浓度从高到低的顺序加入到96孔板中,然后对应加入调整好浓度的菌液,使菌液终浓度为5×105 CFU/m L,无菌的CAMHB液体培养基作为阴性对照组。以FICI模型判断每一个药物组合是否有协同作用。首先,以PA11为代表菌株,对共识推荐所有组合方案进行初步的活性筛选,对初筛结果中呈现协同作用的9个药物组合,进一步测试其对6株CRPA的联合活性,同样以FICI模型判断药物组合的的协同抗菌作用效果。3.3非共识推荐药物组合对CRPA的体外联合作用本部分实验采用微量棋盘稀释法,分别对非共识推荐的部分抗菌药物联合方案以及抗菌药物与部分非抗PA药物的联合方案做活性评价,抗菌药物组合包括: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亚胺培南+阿奇霉素;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阿奇霉素;磷霉素+利福平。非抗PA药物包括:铁离子干扰药物硝酸镓,氯化镓;细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利奈唑胺;环氧酶抑制剂立克飞龙;4苯基丁酸;粘液溶解药物氨溴索;离子通道调节剂卡马西平;离子通道调节药物维拉帕米、氨氯地平、胺碘酮、氟桂利嗪;5-HT摄取抑制剂氟西汀,舍曲林;中药提取成分木犀草素,大黄酸,丁苯酞。协同效果用参照FICI模型评价。4.研究结果4.1实验用菌株收集、敏感性测定与耐药背景分析结果药敏试验结果表明,6株实验菌株对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以及比阿培南均有较强的耐药性,可以将6株铜绿假单胞菌确认为CRPA。在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情况下,只有多粘菌素B和粘杆菌素仍有较好的抗菌活性,没有黏菌素类耐药菌的出现。Carba NP试验中,对照组的颜色呈现红色,碱性条件下酚红溶液的颜色,耐药菌株反应体系颜色呈现黄色,证明6株CRPA可产生碳青霉烯酶。结晶紫染色试验中,测得6株CRPA均有A590nm>Ac值,可证明所选菌株成膜阳性。综上结果,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比阿培南在此实验中呈现出为高度耐药性,此次实验中对CRPA存在抗菌活性仅有粘菌素类两个药物粘杆菌素和多粘菌素B。碳青霉烯酶产生和生物膜的形成是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重要原因,Carba NP试验与结晶紫染色试验证明了试验所选的CRPA菌株碳青霉烯酶与生物膜产膜的均呈现阳性结果,由此可推断,碳青霉烯酶以及生物膜的形成两者是本实验中CRPA产生的部分原因。4.2中国专家共识推荐的对抗XDRPA的药物组合对CRPA的体外作用中国专家共识推荐的药物组合方案中对本实验所选的6株CRPA呈现的作用既包括协同和相加,也有部分组合呈现无关作用。呈现最好联合效果的是两种β-内酰胺类的药物组合方案,该类组合对本实验的6株CRPA展示不同程度的协同效果,其中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两药的联合,在本次实验中现100%呈的协同率,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协同率50%。其次是β-内酰胺类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组合,氨曲南+磷霉素协同率66.7%。4.3非共识推荐药物组合对CRPA的体外联合作用该部分结果显示:非抗铜绿假单胞菌的一线用药磷霉素和利福平两种药物的联合对6株耐药菌呈现66.7%的协同作用。头孢他啶分别与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的药物联合,协同率分别为50%,亚胺培南分别与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的药物联合,协同率均为33.3%。部分非抗菌药物能不同程度的降低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表明,大部分的非抗革兰阴性杆菌药物与亚胺培南联用并不会增加其抗菌活性,显示无关作用。硝酸镓和氯化镓单药MIC值范围多在48μg/m L,抗菌作用显着,但两种药物均不能增强抗菌药物的作用。5.研究结论碳青霉烯酶以及生物膜的形成是本实验中CRPA形成的部分原因。指南推荐方案的药物联合抗菌作用整体表现为部分协同作用,其中以两种β内酰胺类药物联合时协同作用较好,头孢他啶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抗菌活性最好。非抗铜绿假单胞菌的一线用药磷霉素和利福平两种药物的联合对6株耐药菌协同作用较好。本实验所选的大部分的非抗革兰阴性杆菌药物与亚胺培南联用并不会增加其抗菌活性,显示无关作用。硝酸镓和氯化镓单药抗菌作用显着,但两种药物均不能增强抗菌药物的作用。

黄金梅[8](2016)在《临床分离80株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药敏检测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相关耐药基因的检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检测本院临床分离的80株肺炎克雷伯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对临床常用的18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并调查分析感染者的临床特征;运用双纸片增效法测定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ESBLs)的情况,并选择ESBLs阳性菌,检测其产ESBLs相关耐药基因;对细菌来源的病人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并分析已检出的产ESBLs相关基因与细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揭示本院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耐药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研究收集了川北医学附属医学院检验科微生物室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临床分离,非同一患者、非同一部位的肺炎克雷伯杆菌共80株。采用二倍琼脂稀释法检测临床常用18种抗菌药物对80株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采用双纸片增效法筛选出ESBLs阳性肺炎克雷伯杆菌,提取上述ESBLs阳性菌株总DNA,用PCR的扩增技术扩增8种与产ESBLs相关的基因(CTX-M-1、2、7、9、15、16型ESBLs基因、TEM型ESBLs基因、SHV型ESBLs基因)。同时收集细菌来源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细菌的耐药特点,以及与产ESBLs相关基因之间的关系。结果:80例患者病史资料显示平均年龄为50.13岁,其中男性比例为51.25%。80株细菌对应的患者所患疾病以肺部感染为主,占50%(40/80),其次是败血症12.5%,尿路感染10%,腹部感染10%,肛周脓肿10%,胆道感染6.25%,脑炎2.5%。标本来源科室分布:普外科和小儿外科占22.5%(18/80),呼吸科和消化科占20%(16/80),肛肠科和胸外占12.5%(10/80),儿科和新生儿科占10%(8/80),泌尿外科和神经外科占7.5%(6/80),其余科室散在分布。患者有基础疾病的占16.25%(13/80)。入院前使用了抗菌药物的患者比例为71.25%(57/80)。入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情况:i联用药占28.75%(23/80),ii联或ii联以上用药占71.25%(57/80)。平均住院天数为20.3天,患者的预后情况:好转出院占78.75%(63/80)。80株细菌的药敏结果为:对氨苄西林钠耐药率最高,耐药率高达85%。对不含酶抑制剂的头孢一、二代耐药率分别为42.5%、35%,对头孢他啶、头孢曲松钠耐药率分别为26.25%、25%、对含酶抑制剂的头孢三代耐药率明显降低,对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分别为15%、13.75%。对单环类抗生素耐药率为3.25%,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如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21.25%、20%,对氨基糖胺类抗生素如阿米卡星、庆大霉素耐药率分别为22.5%、37.5%,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耐药率为31%。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磺胺类抗生素如复方新诺明敏感性高,耐药率仅为21.25%。仍然出现了对碳青霉烯抗生素耐药的菌株,对比阿培南耐药率为3.75%。通过检测筛选出产esbls肺炎克雷伯杆菌20株,而这些esbls阳性菌株的相关耐药基因检出率最高的shv基因,比例是65%;其次为ctx-m-9基因,比例为60%;ctx-m-1为35%,tem为25%,ctx-m-2、ctx-m-7及ctx-m-16均为20%,检出率最低的基因为ctx-m-15基因,比例为10%。20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杆菌对18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耐药率较高的是头孢唑啉(90%)、氨苄西林(70%)、头孢呋辛(65%)、复方新诺明(55%)、头孢他啶(50%)、庆大霉素(45%)、阿奇霉素(45%)、氨曲南(45%)、头孢曲松(40%)、环丙沙星(30%)以及左氧氟沙星(30%),耐药率较低的是哌拉西林舒巴坦(15%)、美洛西林舒巴坦(15%)、阿米卡星(15%)、头孢哌酮他唑巴坦(5%)、头孢哌酮舒巴坦(5%)、亚胺培南(5%),全部敏感的是比阿培南(0%)。20株产esbls菌中多重耐药菌占90%(18/20),对一种抗生素耐药占5%(1/20),对两种抗生素耐药占5%(1/20)。18株esbls阳性多重耐药菌对18种抗生素耐药率较高的是头孢唑啉(94.44%)、氨苄西林(72.22%)、头孢呋辛(66.67%)、复方新诺明(61.11%)、头孢他啶(55.56%)、庆大霉素(50%)、氨曲南(50%)、头孢曲松(44.44%)以及阿奇霉素(44.44%),耐药率较低的是头孢哌酮他唑巴坦(5.56%)、头孢哌酮舒巴坦(5.56%)、亚胺培南(5.56%)、哌拉西林舒巴坦(16.67%)、美洛西林舒巴坦(16.67%)以及阿米卡星(16.67%),全部敏感的是比阿培南。18株多重耐药菌中各基因亚型分布情况为:shv占66.67%(12/18),ctx-m-9占50%(9/18),ctx-m-1占33.33%(6/18),tem占27.78%(5/18),ctx-m-2占22.22%(4/18),ctx-m-7、ctx-m-15、ctx-m-16均占11.11%(2/18)。13株产shv-esbls菌对18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为:氨苄西林(61.54%),哌拉西林舒巴坦(15.38%),美洛西林舒巴坦(23.08%),头孢唑啉(100%),头孢呋辛(61.54%),头孢他啶(53.85%),头孢曲松(53.85%),头孢哌酮他唑巴坦(7.69%),头孢哌酮舒巴坦(7.69%),亚胺培南(7.69%),比阿培南(7.69%),环丙沙星(23.08%),左氧氟沙星(15.38%),庆大霉素(53.85%),阿米卡星(0.00%),阿奇霉素(38.46%),复方新诺明(61.54%),氨曲南(46.15%)。12株产ctx-m-9-esbls菌对18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为:氨苄西林(66.67%),哌拉西林舒巴坦(8.33%),美洛西林舒巴坦(8.33%),头孢唑啉(91.67%),头孢呋辛(75.00%),头孢他啶(41.67%),头孢曲松(41.67%),头孢哌酮他唑巴坦(0.00%),头孢哌酮舒巴坦(0.00%),亚胺培南(0.00%),比阿培南(0.00%),环丙沙星(16.67%),左氧氟沙星(25.00%),庆大霉素(41.67%),阿米卡星(8.33%),阿奇霉素(50.00%),复方新诺明(58.33%),氨曲南(33.33%)。其余亚型(ctx-m-1、ctx-m-2、ctx-m-7、ctx-m-15、ctx-m-16及tem)产esbls菌亦表现出不同的耐药率差异。结论:1、本院肺炎克雷伯杆菌标本来源以普外科、小儿外科、肛肠外科、胸外科为主,疾病来源以肺部感染多见,其次是败血症、尿路感染、腹部感染、肛周脓肿、胆道感染以及脑炎,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南充地区肺炎克雷伯杆菌对青霉素类、头孢一二代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尽管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目前治疗肺炎克雷伯杆菌最有效的抗菌药物,但仍然出现了对碳青霉烯抗生素耐药菌株,如对比阿培南的耐药率为3.75%,而对单环类抗生素氨曲南的耐药率为仅为3.25%,因此在治疗上应尽快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避免多重耐药菌的产生。2、本院临床分离的80株肺炎克雷伯杆菌中,产esbls型菌株占25%(20/80),20株产esbls菌对18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最高的是头孢唑啉(90%),其次为氨苄西林(70%),耐药率较低的是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头孢三代以及碳青霉烯类;而20株产esbls菌中又以shv型和ctx-m-9型多见,tem型产esbls菌占到一定比例(25%,5/20),且tem型对含酶抑制剂的青霉素类抗菌药具有一定的耐药率(25%),可能与细菌在抗菌药物长期压力下发生基因组水平的变异有关。3、本院20株产esbls菌中,多重耐药菌占90%(18/20),表明多重耐药性的获得与esbls的产生密切相关,而18株产esbls多重耐药菌耐药率最高的是头孢唑啉、氨苄西林、头孢呋辛,耐药率较低的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全部敏感的是比阿培南,但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达到5.56%。基因亚型分布以shv、ctx-m-9、ctx-m-1多见,分别占66.67%,50.00%及33.33%,tem型亦占一定比例(27.78%)。新基因型的出现可能导致了产esbls菌耐药性差异的多样化趋势。4、各亚型产esbls菌的耐药率不尽相同,产shv-esbls型、ctx-m-9型及ctx-m-1型耐药率较高的是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曲松以及复方新诺明,而耐药率较低的是哌拉西林舒巴坦、美洛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以及亚胺培南,但shv型对亚胺培南有7.69%的耐药率;ctx-m-2、ctx-m-7型对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氨曲南等耐药率较低,ctx-m-16型esbls菌对氨曲南、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均达到50%,而ctx-m-15型esbls菌对氨曲南和庆大霉素全部耐药;tem型esbls菌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哌拉西林舒巴坦、美洛西林舒巴坦以及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均表现出20%的耐药率。临床上可根据不同亚型产esbls菌耐药特点灵活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再根据细菌的产酶特点的变化、药敏实验结果以及疗效决定是否调整抗菌药物种类。5、为预防耐药菌的暴发流行或者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应对本地区esbls阳性肺炎克雷伯杆菌进行临床危险因素的调查,并采取有效的医源性控制措施;同时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检验方法,对肺炎克雷伯杆菌的基因型进行分析,根据不同基因型的耐药性或产酶特征,针对性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并进一步探索病原菌的耐药机理、耐药基因的传播渠道和流行发展趋势,对减少和预防新耐药菌及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和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闫丽娜[9](2014)在《四种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菌药物体外抗菌活性及在呼吸病房使用合理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分析临床分离革兰阴性杆菌的产β-内酰胺酶的情况,测定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菌药物包括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的体外抗菌活性,分析检出β-内酰胺酶及不同表型与细菌耐药的关系,结合目前临床主要应用此类抗菌药物治疗呼吸病房感染病例的用药合理性评价,提出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建议,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推动医疗资源合理使用。方法:1.采用头孢硝噻吩纸片检测临床分离革兰阴性杆菌产β-内酰胺酶情况,采用纸片扩散初筛法和纸片扩散确证试验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头孢菌素酶(AmpC),双纸片协同试验和增效试验确定金属酶(MBL)产酶情况,以确定菌株的产酶表型。2.采用微量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不同厂家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cefoperazone/sulbactam,CPZ/SBT,2:1),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cefoperazone/tazobactam,CPZ/TAZ,4:1),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piperacillinl/sulbactam,PIP/SBT,2:1),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piperacillinl/tazobactam,PIP/TAZ,8:1),对临床分离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平皿法测定最小杀菌浓度(MBC)。3.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评价临床主要应用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CPZ//TAZ、CPZ/SBT、PIP/TAZ、PIP/SBT的临床应用合理性。结果:1.共收集到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258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103株(39.92%),大肠埃希菌60株(23.26%),肺炎克雷伯菌49株(18.99%),铜绿假单胞菌46株(17.83%)。258株革兰阴性杆菌中,检出β-内酰胺酶202株,β-内酰胺酶总检出率78.29%,ESBLs和AmpC的检出率在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中分别为14.73%(38/258)、22.48%(58/258),MBL检出率3.49%(9/258),同时检出ESBLs和AmpC10株(3.88%),同时检出ESBLs和MBL与同时检出AmpC和MBL各1株(0.33%),同时检出ESBLs、AmpC和MBL2株(0.66%)。检出ESBLs最常见的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总检出率分别为41.67%(25/60)和28.57%(14/49),AmpC检出率最高的是鲍曼不动杆菌,为38.83%。2. CPZ/SBT(2:1)、PIP/SBT (2:1)、CPZ/TAZ (4:1)、PIP/TAZ (8:1)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的MIC90和MBC90值是CPZ、PIP单方制剂1/4~1/2。对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CPZ/SBT(2:1)、PIP/SBT(2:1) MIC90和MBC90值是CPZ/TAZ (4:1)、PIP/TAZ (8:1)的1/2。对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四种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MIC90和MBC90基本相同。鲍曼不动杆菌对各抗菌药物不敏感,耐药率较高,其中单方制剂的耐药率接近100%。对复方制剂的耐药性也多在80%以上。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舒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性较高,对单方制剂的耐药率在80%左右。对于肺炎克雷伯菌,各菌株的耐药率大于敏感率,对复方制剂的耐药率均在80%以下,对单方制剂的耐药率在80%以上。大肠埃希菌对各药物的敏感性较高,在30%以上。但对单方制剂的耐药率在80%左右。检出β-内酰胺酶的革兰阴性杆菌中,大肠埃希菌对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CPZ/SBT27.66%,CPZ/TAZ34.04%,PIP/SBT10.64%,PIP/TAZ38.30%。肺炎克雷伯菌对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CPZ/SBT73.33%,CPZ/TAZ76.67%,PIP/SBT46.67%,PIP/TAZ76.67%。铜绿假单胞菌对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CPZ/SBT44.44%,CPZ/TAZ70.37%,PIP/SBT29.63%,PIP/TAZ62.96%。鲍曼不动杆菌对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CPZ/SBT94.85%,CPZ/TAZ100.00%,PIP/SBT50.52%,PIP/TAZ97.94%。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CPZ/SBT的耐药率低于CPZ/TAZ,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各菌株对PIP/SBT耐药率低于PIP/TAZ,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革兰阴性杆菌对四种抗菌药物耐药率非产酶菌株低于产酶菌株。大肠埃希菌非产酶菌株对含他唑巴坦复方制剂的耐药率比产酶菌株低;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四种抗菌药物耐药率,非产酶菌株比产酶株菌低;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他唑巴坦耐药率,非产酶菌株比产酶株菌低,均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3.2012年医院呼吸病房使用全部抗菌药物共计47种。主要应用的四种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DDDs值在47种抗菌药物中排列在前18位。总共查阅医院2012年呼吸病房出院病例420份,纳入病例345份。男女比例:1.92:1。用药合理的286例,占82.90%,用药不合理的有59例,占17.10%,分别是使用抗菌药物疗程不合理32例,用药剂量不合理16例,联合用药不合理16例,药物选择不合理3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12例,发生率为3.47%。结论:1.目前临床分离革兰阴性杆菌,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已在较高水平,尤其是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院内感染最重要的病原菌之一。从临床分离革兰阴性杆菌检出的β-内酰胺酶,以ESBLs和AmpC表型为主,检出ESBLs最常见的菌种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AmpC在鲍曼不动杆菌中检出率最高。说明目前在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中,ESBLs和AmpC的分离率已处于一定的水平,可能是导致此类细菌耐药的主要因素之一,可进一步进行细菌携带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的检测分析。革兰阴性杆菌β-内酰胺酶及表型的检出情况应引起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重视,需加强对呼吸和重症护(ICU)等病房的管理,加强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2. 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用能有效提高对临床分离革兰阴性杆菌抗菌作用。对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含舒巴坦的复方制剂比含他唑巴坦的复方制剂抗菌活性更优。随着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和大量应用,革兰阴性杆菌对该类药物的耐药率有所提高,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和头孢哌酮与舒巴坦或他唑巴坦的复方制剂耐药率超过40%,应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临床医务人员,慎重经验用药。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除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为50.5%外,对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和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耐药率均在90%以上,应按照药敏试验结果选药。目前医院革兰阴性杆菌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耐药趋于严重,尤其鲍曼不动杆菌,呈多重耐药、广泛耐药。医院应重视对细菌的耐药性监测,临床医生应根据细菌学检查和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此类抗菌药物。非产酶株的耐药性低于产酶株的耐药性。3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目前是临床治疗呼吸系统感染疾病的主要药物,用药频率高。多数病例能参照细菌学检查、药敏试验结果等选择抗菌药物,给药剂量、给药间隔、给药途径、药物配伍禁忌等比较合理。部分病例存在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不恰当、用药疗程不足、对特殊人群用药剂量未能做到个体化、更换药物太频繁等不合理现象。医院管理部门应加强此类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及时通报医院细菌耐药情况,临床医生使用此类抗菌药物应参照细菌学检查、药敏试验结果、患者体征、临床症状、个体差异等,合理选择药物及剂量,按照疗程规范用药,以保证治疗效果;联合用药和更换药物应有指征,并在病历中记录,避免无指征联用和换药,加重细菌耐药程度,降低治疗感染效果。临床药师应与临床医生密切合作,为临床提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技术支持。

孟现民,沈银忠,张永信[10](2012)在《第三代头孢菌素临床应用的定位》文中提出第三代头孢菌素品种多、药理学特点优良、安全性好,在细菌性感染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不规范的使用导致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检出率及细菌耐药率有增高的趋势,也使碳青霉烯类等新型抗菌药物的用量增加,导致病原菌耐药加剧,使一些细菌感染的治疗更加困难。但因此而轻视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临床价值是不正确的。综合致病菌种类、药敏试验结果、感染特点与病人状况等因素,审慎选择和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充分发挥其临床应用价值,在当下仍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从药物品种、优缺点、主要致病菌的耐药情况以及临床定位等几个方面,对第三代头孢菌素作一梳理,供临床医师、药师参考。

二、头孢他啶/他唑巴坦复方对产β-内酰胺酶耐药菌株的增效作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头孢他啶/他唑巴坦复方对产β-内酰胺酶耐药菌株的增效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射干组分制剂抗耐药菌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耐药菌感染的回顾性临床数据分析
    第一节 本院常见耐药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节 清热解毒类中药与抗生素联合治疗耐药菌感染的Meta分析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射干组分制剂抑菌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附 论文图片
    讨论
    小结
    结论
论文三 基于分子对接的射干组分制剂对多重耐药菌抑菌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 射干组分制剂化学成分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射干组分抗耐药菌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干预肺部耐药菌的优势及相关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青岛市区5家三甲医院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菌种来源
    2 器材与试剂
    3 菌种分离纯化
    4 菌种鉴定
    5 药敏实验
        5.1 药敏纸片抗生素种类及药物含量
        5.2 实验步骤
        5.3 判定结果
    6 改良Hodge实验
        6.1 实验步骤
        6.2 判定标准
    7 耐药基因型检测
        7.1 DNA模板提取
        7.2 引物设计
        7.3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7.3.1 引物的准备
        7.3.2 PCR扩增实验
        7.4 琼脂糖凝胶电泳
        7.4.1 琼脂糖凝胶的制备
        7.4.2 胶板的制备
        7.4.3 电泳实验
    8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菌株标本类来源、科室分布及患者年龄分布
    2 药敏实验结果及耐药性比较
    3 改良Hodge实验
    4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及耐药性比较
    5 改良Hodge实验准确性分析
讨论
    一、CRKP的标本类型及科室分布分析
    二、CRKP药敏实验结果分析
    三、改良Hodge实验结果分析
    四、CRKP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分析
    五、CRKP的全球临床治疗汇总
    六、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3)重症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病原学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的选取
    2.2 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
    2.3 资料的收集
    2.4 病原学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重症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检出类型分布
    3.2 重症肺炎患者主要临床分离菌种及感染多重耐药菌菌种分布
    3.3 重症肺炎患者感染的主要多重耐药菌标本来源分布
    3.4 重症肺炎患者感染的多重耐药菌耐药性分析
    3.5 重症肺炎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相关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
    3.6 重症肺炎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病原学调查及细菌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主要试剂及设备
    3 标本采集、实验方法、药敏判断标准及质控
    4 细菌及真菌的收集
    5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患者一般资料
    2 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细菌和真菌分布
    3 不同科室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细菌及真菌检出情况
    4 各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科室的分布
    5 常见分离菌的耐药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新抗生素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5)临床分离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酶抑制动力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正文一 临床分离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致病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正文二 卡托普利逆转产金属酶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的体内外相关研究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正文三 卡托普利抑制IMP-4金属酶活性的动力学研究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产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的流行病学及治疗的调查研究
    1.前言
    2.流行病学
    3.碳青霉烯酶的检测
    4.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治疗进展
    5.结语
    6.参考文献

(6)四川地区部分动物源绿脓杆菌质粒介导ESBLs和AmpC酶耐药基因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目的意义
    1.1 绿脓杆菌概述
    1.2 绿脓杆菌耐药现状
    1.3 绿脓杆菌耐药机制
        1.3.1 绿脓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机制
        1.3.2 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的改变
        1.3.3 主动外排
        1.3.4 生物膜的形成
        1.3.5 外膜通透性降低
    1.4 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动物源绿脓杆菌菌株的分离及耐药性监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样品的采集
        1.1.2 抗菌药物
        1.1.3 培养基
        1.1.4 主要试剂
        1.1.5 主要仪器和设备
        1.2 方法
        1.2.1 绿脓杆菌的分离及纯化
        1.2.2 绿脓杆菌的鉴定
        1.2.3 绿脓杆菌的保存
        1.2.4 绿脓杆菌药物敏感性检测
    2 结果
        2.1 动物源绿脓杆菌分离、纯化及鉴定
        2.2 不同动物源绿脓杆菌分离株的药敏试验结果及分析
        2.2.1 绿脓杆菌分离株的耐药性
        2.2.2 233株动物源绿脓杆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多重耐药情况
        2.2.3 不同动物源分离菌株的耐药情况比较
        2.3 动物源绿脓杆菌的交叉耐药性分析
        2.3.1 绿脓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之间的交叉耐药性
        2.3.2 绿脓杆菌对β-内酰胺类和非β-内酰胺类药物的交叉耐药性
    3 讨论
        3.1 不同动物源绿脓杆菌的耐药性
        3.2 动物源绿脓杆菌的交叉耐药性
    4 小结
第三章 动物源绿脓杆菌产β-内酰胺酶的初筛及相关耐药基因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
        1.1.2 药敏纸片
        1.1.3 培养基
        1.1.4 主要试剂
        1.1.5 主要仪器和设备
        1.2 方法
        1.2.1 绿脓杆菌产ESBLs的初步筛选
        1.2.2 绿脓杆菌AmpC诱导酶的初步筛选
        1.2.3 绿脓杆菌MBL酶的初步筛选
        1.2.4 产ESBLs和AmpC酶菌株DNA的提取
        1.2.5 PCR检测绿脓杆菌β-内酰胺酶的基因
    2 结果
        2.1 产β-内酰胺酶绿脓杆菌的筛选
        2.1.1 绿脓杆菌ESBLs表型试验结果
        2.1.2 绿脓杆菌诱导型AmpC酶试验结果
        2.1.3 绿脓杆菌MBL表型试验结果
        2.2 绿脓杆菌耐β-内酰胺类药物相关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2.3 不同地区及动物源绿脓杆菌携带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情况
        2.4 基因测序结果
        2.5 菌株耐药基因携带与耐药表型的关系
    3 讨论
        3.1 产β-内酰胺酶绿脓杆菌的筛选
        3.1.1 产ESBLs绿脓杆菌的筛选
        3.1.2 产AmpC酶绿脓杆菌的筛选
        3.2 产β-内酰胺酶绿脓杆菌耐药性分析
        3.3 绿脓杆菌ESBLs和AmpC酶基因流行情况
        3.4 菌株基因型和耐药表型的关系
    4 小结
第四章 动物源绿脓杆质粒接合试验及菌亲缘性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
        1.1.2 抗菌药物
        1.1.3 培养基
        1.1.4 其他试剂
        1.1.5 主要仪器和设备
        1.2 方法
        1.2.1 质粒接合试验
        1.2.2 接合子MIC值的测定
        1.2.3 供体菌、接合子质粒的提取及电泳
        1.2.4 接合子ESBLs和AmpC酶基因的检测及测序
        1.2.5 部分菌株的亲缘性鉴定
    2 结果
        2.1 接合子筛选结果
        2.2 接合子药物敏感性检测
        2.3 接合子、供体菌的质粒电泳
        2.4 接合子质粒ESBLs和AmpC酶基因的检测
        2.5 Eric-PCR结果
    3 讨论
        3.1 接合子的药物敏感性检测
        3.2 质粒电泳结果及接合子ESBLs、AmpC酶基因扩增
        3.3 分离菌的同源性检测
    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7)不同药物组合方案对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实验用菌株收集、敏感性测定与耐药背景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常用抗菌药物对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
        2.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能力
        3.铜绿假单胞菌碳青霉烯酶产酶能力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中国专家共识推荐的对抗XDRPA的药物组合对CRPA的体外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共识推荐药物进行联合作用初筛结果
        2.呈现协同效果的组合方案进一步扩大菌株的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非共识推荐药物组合对CRPA的体外联合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包含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的组合方案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联合作用
        2.磷霉素与利福平的组合方案对CRPA的联合作用
        3.非抗菌药物对抗菌药物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全文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临床分离80株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药敏检测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相关耐药基因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和细菌药敏结果分析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第二部分ESLBS阳性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检测及其耐药性分析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第三部分 肺炎克雷伯杆菌产ESBLS相关耐药基因检测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产酶型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四种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菌药物体外抗菌活性及在呼吸病房使用合理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1 革兰阴性杆菌基本情况
    2 革兰阴性杆菌产酶情况
    3 含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在临床的使用情况
    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意义
第一部分 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处理
    1.4 结果
    1.5 讨论
第二部分 四种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在呼吸病房用药合理性评价
    2.1 资料与方法
    2.2 合理用药评价标准
    2.3 数据处理
    2.4 结果
    2.5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第三代头孢菌素临床应用的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 第三代头孢菌素品种简介
2 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特点
3 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主要不良反应
    3.1 过敏反应
    3.2 凝血功能障碍
    3.3 戒酒硫样反应
    3.4 消化系统反应
4 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机制
5 第三代头孢菌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
6 第三代头孢菌素适应证与临床选用注意事项
7 由细菌耐药监测结果看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临床定位
8 结语

四、头孢他啶/他唑巴坦复方对产β-内酰胺酶耐药菌株的增效作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射干组分制剂抗耐药菌作用及机制研究[D]. 尹江涛.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青岛市区5家三甲医院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相关研究[D]. 安翔宇. 青岛大学, 2020(01)
  • [3]重症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病原学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D]. 黄劲勇.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病原学调查及细菌耐药性分析[D]. 贾会文.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5]临床分离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酶抑制动力学的研究[D]. 赵冬梅.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7)
  • [6]四川地区部分动物源绿脓杆菌质粒介导ESBLs和AmpC酶耐药基因检测[D]. 覃振斌.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 [7]不同药物组合方案对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活性研究[D]. 李姣. 泰山医学院, 2018(06)
  • [8]临床分离80株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药敏检测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相关耐药基因的检测[D]. 黄金梅. 川北医学院, 2016(02)
  • [9]四种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菌药物体外抗菌活性及在呼吸病房使用合理性研究[D]. 闫丽娜. 暨南大学, 2014(03)
  • [10]第三代头孢菌素临床应用的定位[J]. 孟现民,沈银忠,张永信. 药学服务与研究, 2012(04)

标签:;  ;  ;  ;  ;  

头孢他啶/他唑巴坦复方对产β-内酰胺酶耐药菌株的协同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