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筋小麦宁麦9优质高产群体品质指标及形态特征

弱筋小麦宁麦9优质高产群体品质指标及形态特征

一、弱筋小麦宁麦9号优质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及形态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汤小庆[1](2021)在《减氮对弱筋小麦产量、品质、效益和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氮素是影响小麦产量与品质的主要营养元素。弱筋小麦籽粒以低蛋白质含量为优质目标,为保证其丰产且低蛋白含量,要求严格把控适宜施氮量。施氮量相同时,不同施氮运筹比例会导致弱筋小麦籽粒品质下降,难以实现量质协同。不合理施用氮肥还会降低氮肥利用率,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弱筋小麦施氮量的氮肥运筹,前人虽有大量研究,但进一步减氮对产量、品质、经济效益等影响如何,尚待研究明确。本试验于2018-2019和2019-2020年度在弱筋小麦优势产区的盐城市大丰区和仪征市进行,选用弱筋小麦品种扬麦24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减氮处理对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农艺性状、生理特性、氮肥效率、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了减氮条件下叶面肥喷施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以期探明弱筋小麦优质、丰产、增效的减氮技术与途径,为弱筋小麦大面积提质增效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施氮量 270 kg hm-2下基本苗由180×104 hm-2(CK1)增加至225×104 hm-2(CK2),未显着影响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但显着提高了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基本苗225×104 hm-2条件下,施氮量由270 kg hm-2减少至225 kg hm-2,不同施氮处理M5122、M7120、M5050间籽粒产量无显着差异,且与减氮前无显着差异;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较减氮前或低或相似;氮肥农学效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经济效益较减氮前均未显着减少。在施氮量225 kghm-2基础上拔节期施氮比例减少10%至202.5 kghm-2(M5040),籽粒产量与经济效益较减氮前(CK1和CK2)无显着变化,同时氮肥农学效率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硬度指数显着降低。在施氮量202.5 kg hm-2(M5040)基础上,继续减少施氮量会显着降低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尽管测定的籽粒品质指标符合弱筋小麦国家标准,但无法实现优质、丰产、高效的协同。因此,生产中在施氮量270 kghm-2基础上可适当增密减少追氮,可减氮至202.5 kghm-2,采用基本苗225×104株hm-2、基肥施氮112.5 kg hm-2和拔节肥施氮90 kg hm-2的模式,可实现弱筋小麦优质、丰产、高效协同。2、在施氮量225kghm-2、基肥和拔节肥各施50%的基础上,基肥与拔节肥施氮比例各减少10%(M4040)会降低主要生育期群体茎蘖数,显着降低有效穗数;降低主要生育期群体叶面积指数,同时降低花后剑叶净光合速率、SPAD值、抗衰老酶SOD、POD、CAT酶活性,增加MDA含量,抑制了光合同化物的积累与转运,造成籽粒粒重降低,导致减产。在施氮量225 kg hm-2、基肥和拔节肥各施50%的基础上,保持基肥施氮量不变,仅在拔节肥施氮比例减少10%(M5040)可保证群体茎蘖数,对茎蘖成穗率和最终穗数无显着影响;且未导致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显着变化,构建了良好的群体结构。因此,少量减少追氮量在生育前期保证了氮素的供应,稳定群体数量,对干物质积累量和光合生产能力无显着影响,与不减氮处理维持同一水平。但拔节肥施氮比例减少20%以上会显着降低群体质量和叶片光合特性,导致减产。因此,减氮生产中应确保在生育前期有较高的茎蘖数基础上,稳定茎蘖成穗率,以保障足够穗数;同时注重花后叶片的抗衰能力,保障籽粒灌浆光合物质。3、基施氮肥和叶面肥喷施及其互作显着影响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基肥在0~180kghm-2施氮范围内,随施氮量减少,籽粒产量、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以180 kg hm-2施氮量下穗数、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显着较高。此外,180kghm-2施氮量下花后剑叶SPAD值、SOD、CAT、POD、NR、GS酶活性均高于其他施氮量处理,MDA含量较低。不同施氮量条件下,开花后喷施1.5%N、0.1%KH2PO4、1.5%N+0.1%KH2PO4等叶面肥可较喷施清水对照显着增加了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其中以喷施1.5%N+0.1%KH2PO4和1.5%N增重效果最明显。叶面肥1.5%N、1.5%N+0.1%KH2PO4可提高花后剑叶SPAD值,提高SOD、POD、CAT酶活性,降低MDA含量,延缓叶片的衰老,促进光合产物的积累,加大对籽粒的供应,提高产量。叶面肥对籽粒品质的影响因肥料类型而异,其中喷施叶面肥1.5%N、1.5%N+0.1%KH2PO4可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但籽粒品质均符合弱筋小麦国家标准。因此,在小麦生育期仅施一次基肥的情况下,施氮量为180 kg hm-2时可保证充足的穗数与每穗粒数,同时花后喷施叶面肥1.5%N或1.5%N+0.1%KH2PO4可延缓叶片衰老,提升碳氮代谢活力,显着提高籽粒重,同时籽粒品质符合优质弱筋小麦标准,有助于优质高效生产。

徐俊[2](2021)在《密肥组合对不同专用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江苏苏中地区由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普遍适宜小麦的种植。但在当前小麦生产上存在产量和品质稳定性差等问题,因此在小麦大田生产上确保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协调发展尤其重要,这就需要协调好不同专用型小麦适宜的密度和施氮量,在确保小麦产量稳定的同时,提高小麦的品质。本试验以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镇麦12、优质弱筋小麦品种宁麦13为供试品种,通过构建不同密度、施氮量组合,研究不同密肥组合对小麦产量结构以及品质形成的关系,分析其不同产量水平下群体参数指标、籽粒品质、氮素积累,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抗衰老酶活性等差异,探索出强筋小麦和弱筋小麦优质高产群体的大田栽培模式,为实现不同专用型小麦大田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密度增加会提高宁麦13穗数、粒数和千粒重最终提高小麦的产量,但基本苗超过240×104/hm2后,继续增加基本苗会导致小麦穗数和粒数的下降,最终导致小麦产量的下降。穗数、粒数和千粒重也会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氮量超过240 kg/hm2后继续增加施氮量,小麦的穗数、粒数和千粒重均会有所下降,最终导致产量的下降;密度对镇麦1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为增加密度可明显提高成熟期穗数,穗粒数先增加后下降,千粒重则会有下降的趋势。施氮量对镇麦12的影响为施氮量范围在180-300 kg/hm2时,施氮量的增加会增加小麦穗数、粒数和粒重,从而提高镇麦12的产量2.宁麦13群体参数指标均保持着中密度处理>高密度处理>低密度处理,即在240×104/hm2达到最大值,低于或超过这个值都会导致群体质量的降低;施氮量对群体参数指标的影响为,在相同密度条件下,中施氮量处理的群体质量均会高于高施氮量和低施氮量的处理。强筋小麦镇麦12在相同施氮量水平条件下,中密度处理下镇麦12群体质量高于高密度处理和低密度处理;施氮量对镇麦12群体质量的影响为相同密度条件下,高施氮量处理农艺性状高于中施氮量和低施氮量的处理。3.在相同施氮量水平条件下,宁麦13高密度处理下籽粒蛋白质含量及组分和湿面筋含量高于中、低密度处理,容重和沉降值在高密度条件下低于中密度处理,籽粒硬度和出粉率则表现为低密度处理高于中、高密度处理;在相同密度条件下,小麦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和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容重和出粉率呈现出高施氮量处理大于中、低施氮量处理,硬度却相反。镇麦12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和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硬度在相同施氮量水平下,高密度处理均低于中、低密度处理,籽粒容重在中密度处理下达到最高,出粉率则高密度处理下最大。镇麦12的蛋白质及其组分和湿面筋含量均表现为高施氮量处理大于中、低施氮量处理。容重和出粉率在中施氮量处理下最高。小麦的面粉品质同样也会因密肥组合的变化产有所改变,宁麦13和镇麦12的RVA特性在相同施氮量水平条件下,低密度处理均高于中、高密度处理,而密度相同时,高施氮量处理下粘度参数均会高于中、低施氮量处理下粘度参数。因此密肥组合可以调节小麦的面粉品质以此来达到优质。4.宁麦13抗衰老活性酶的表现为中密度处理下CAT、POD、SOD和剑叶与籽粒GS酶活性高于高、低密度处理,MDA含量则相反,中密度处理下低于高。低密度处理。在相同密度水平条件下,中施氮量处理下CAT、POD、SOD、剑叶和籽粒GS酶活性大于高、低施氮量处理,MDA含量同样相反。镇麦12抗衰老酶活性的表现为中密度处理下CAT、POD和SOD、剑叶和籽粒GS酶活性均高于高、低密度处理,MDA含量则表现为高、低密度处理条件下大于中密度处理。相同密度条件下,高施氮量处理下CAT、POD、SOD、剑叶和籽粒GS酶活性大于中、低施氮量处理,MDA含量表现为低施氮量处理>中施氮量处理>高施氮量处理。5.针对本试验特定气候条件下,初步形成不同专用型小麦优质高产群体的构建,其中弱筋小麦宁麦13优质稳产的要求为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与降低施氮量,因此宁麦13优质稳产的栽培措施为:种植密度240 × 104/hm2、施氮量180 kg/hm2,氮肥运筹7:1:2:0的密肥组合,同时配合磷钾肥各90 kg/hm2,随基肥一次性底施。强筋小麦镇麦12的优质高产需要的条件为适当降低种植密度和提高施氮量以此来达到优质高产,本试验条件下,种植密度为240×104/hm2,施氮量300 kg/hm2,氮肥运筹5:1:2:2的栽培模式。搭配磷钾肥各150 kg/hm2,基肥与拔节肥5:5施用,可以协调发展镇麦12的产量与品质。

游蕊[3](2020)在《稻茬小麦不同栽培模式的产量、品质和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小麦单产不断提高,保障了粮食安全,但仍面临肥料施用量过多,氮肥利用率偏低,籽粒品质参差不齐,残留化肥严重污染环境等问题。加之,种植效益下降,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因此,如何在保障国人小麦需求的同时,实现籽粒品质和肥料利用率的协调提高,形成环境友好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局面,已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试验以中筋小麦扬麦25、淮麦33和弱筋小麦扬麦22为材料,在稻茬小麦主产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睢宁和扬州,根据大田生产现状采用密度、肥料施用量、施用时期和施用比例等技术措施构建常规栽培模式和不同改进栽培模式,分析其籽粒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品质和经济效益的表现,明确适合中、弱筋小麦种植的较优栽培模式,进而从产量构成特征、农艺性状特性和生理性状特征等角度阐明其构建群体形成机理,以期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茬小麦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生长条件适宜的年份(2017~2018),中筋品种扬麦25和淮麦33的改进模式下籽粒产量、氮肥农学效率、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净效益较常规模式最高可增加30%、55%、15%、53%、93%以上,可在保证籽粒高产的基础上提高氮效率,同时保证较高的净效益,减少土壤残留氮含量,降低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但籽粒品质仍有提高潜力。气候条件偏差的年份(2018~2019,苗期降水多),两品种的改进栽培模式下籽粒产量、氮肥农学效率、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较常规模式最高可增加3%、28%、40%、8%以上,可在增产、增效的同时生产品质较优的中筋小麦籽粒,但净效益偏低、土壤残留碱解氮含量偏高,有待改进。2、生长条件适宜的年份,弱筋品种扬麦22的改进栽培模式下籽粒产量、氮肥农学效率、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较常规模式最高可增加2%、30%、7%、19%以上,可在提高籽粒产量的同时协同提高氮效率,籽粒品质符合优质弱筋小麦国标,土壤残留氮含量也有所降低,但净效益未有明显增加。气候条件偏差的年份,扬麦22的常规栽培模式除氮效率表现欠佳外,其籽粒品质、净效益及土壤残留碱解氮含量均较改进模式有明显的优势;改进栽培模式具有较高氮肥效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较常规模式最高可增加23%、17%、7%以上,籽粒品质符合优质弱筋小麦标准。综上所述,通过综合措施构建的栽培模式可以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协同提升目标,但协同性和提升潜力受气候、生态、生长条件和品种制约。气候生长条件适宜年份的中、弱筋小麦各模式的协同性优于条件偏差的年份;中筋品种优于弱筋品种。中筋小麦高产、高效潜力大,弱筋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易协同,但潜力有限。3、从产量构成来看,在气候适宜的年份,中、弱筋小麦的穗数及千粒重是决定小麦籽粒产量的最主要因素,在实现较高穗数的基础上,协调提高每穗粒数及千粒重,有助于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种植目的。而在气候条件较差的年份,前期小麦群体茎蘖数严重不足,应在稳固穗数基础的同时协同提高产量构成三因素,可有效构建优质、高产、高效的小麦群体。4、从群体质量来看,气候适宜的年份,中、弱筋小麦群体生育前期应维持较高的茎蘖数水平,提高分蘖成穗率,成熟期显着高的茎蘖数为籽粒优质高产提供了充足的穗数。中、弱筋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群体均应维持较高的干物质积累水平,维持花后较强的光合生产能力,在拔节期后更多的积累光合物质。气候条件较差的年份,中筋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群体整个生育期应维持较平稳的茎蘖动态变化趋势和较高的成穗率;弱筋小麦群体的茎蘖数在整个生育时期应维持在较高水平,以保证足够的群体数量。中筋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群体在生育早期便应积累足够多的光合物质,生育后期尤其是花后应积累足够多的光合物质,提高花后光合产物对籽粒的贡献率,最终构建较为健壮的群体;弱筋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群体因前期肥效较差,群体生长发育不理想,维持群体的稳定发展,应尽量增加群体的干物质积累量。5、中、弱筋小麦优质、高产、高效小麦群体应具有较高的绿叶叶面积、剑叶净光合速率及SPAD值。较优栽培模式的SOD、POD及CAT酶活性均大于其余改进模式,且MDA含量较低;此外,其NR及GS酶活性均高于其余改进模式。不同栽培模式下植株花后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量及氮收获指数变化规律与籽粒产量改变规律保持基本一致。可见,生育后期叶片具有较高的氮素代谢水平且植株高吸收和转运能力是小麦优质、高产、高效协同的关键生理基础,这也有助于提升对土壤氮的吸收、降低土壤中氮的残留。6、中筋小麦,气候适宜年份推荐栽培模式具体措施为:(1)基本苗在180×104·hm-2、氮肥施用总量为240kg·hm-2、氮肥运筹为5:1:2:2(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磷钾肥(P2O5、K2O)施用总量分别为120kg·hm-2,磷钾肥运筹均为5:5(基肥:拔节肥);(2)基本苗在225×104·hm-2、氮肥施用总量为210kg·hm-2、氮肥运筹为3:1:3:3、磷钾肥施用总量分别为105kg·hm-2、磷钾肥运筹均为5:5。在适宜播种密度范围内,施用了适当高的氮肥,并提高中后期氮肥施用比例,合理加大磷、钾肥施用量,实现了在保证籽粒高产的基础上提高氮效率,维持较高的经济净效益,同时保证较高的净效益,减少土壤残留氮含量的目的。气候条件较差年份推荐栽培模式具体措施为:基本苗在180×104·hm-2、氮肥施用总量为240~270kg·hm-2、氮肥运筹为3:1:3:3、磷钾肥施用总量分别为120~135kg·hm’2、磷钾肥运筹均为5:5。生育前期较高的播种量有助于增加群体数量,适当加大后期氮肥施用量,可提高籽粒产量,并在提高氮肥效率的同时生产品质较优的中筋小麦籽粒。7、弱筋小麦,气候适宜年份推荐栽培模式具体措施为:(1)基本苗在180×104·hm-2、氮肥施用总量为240kg·hm-2、氮肥运筹为5:1:2:2、磷钾肥施用总量分别为120kg·hm-2、磷钾肥运筹均为5:5;(2)基本苗在225×104·hm-2、氮肥施用总量为210kg·hm-2、氮肥运筹为7:1:2:0、磷钾肥施用总量分别为105kg·hm-2、磷钾肥运筹均为5:5。适当降低全生育期的氮、磷、钾肥施用量,氮肥施用前移,可在保证一定籽粒产量的同时,降低籽粒蛋白质含量,最终提高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气候条件较差年份推荐栽培模式具体措施为:基本苗在270×104·hm-2、氮肥施用总量为270kg·hm-2、氮肥运筹为6:1:3:0;磷钾肥施用总量分别为94.5kg·hm-2,磷钾肥全部基施。前期较高的播种量、较高的氮肥施用量和氮肥运筹前移保证了群体数量和籽粒产量,并有助于弱筋小麦品质调优,提高经济效益,减少了土壤残留氮含量。

杭雅文[4](2020)在《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评价指标筛选及优质高产调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小麦粉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但是目前生产出的小麦品质不稳定,优质专用小麦依靠进口。江苏作为红皮小麦的主要产区,是弱筋小麦生产优势区,弱筋与中筋小麦是江苏小麦品质改良的重点。本试验于2017年11月-2019年6月在海安市和兴化市进行大田试验,以弱筋小麦宁麦13和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为供试品种,设置不同密度、施氮量和氮肥运筹,研究不同密肥组合对小麦产量结构、加工品质及小麦茎鞘碳代谢特征的影响,分析不同品质指标间、茎鞘碳代谢特征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系,旨在探索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质评价指标与合理的调控技术措施,为实现弱筋与中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因子将品质指标分类,筛选出对品质形成贡献较大的指标,在试验条件下,弱筋小麦宁麦13的综合品质评价指标有乳酸溶剂保持力(Solvent Retention Capacity Profile,乳酸SRC)、蔗糖SRC、籽粒蛋白质含量、稳定时间、弱化度、饼干延展系数、低谷粘度、最终粘度和粉质质量指数,评价指标侧重于溶剂保持力和粉质仪参数;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的综合品质评价指标有峰值粘度、低谷粘度、最终粘度、粉质质量指数、硬度、籽粒蛋白质含量、面条总分和面条食味品质,指标侧重于淀粉糊化特性和面条品质。2.弱筋小麦宁麦13面团韧性强于延展性,在中、低密度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大,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上升,饼干延展系数有所降低,稳定时间增加;高密度缓解了高氮效应,随着施氮量的增大,籽粒蛋白质含量、容重和硬度有下降的趋势,稳定时间缩短。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面团延展性强于韧性,低密度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大,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随之增加,面条品质上升,稳定时间增加;中、高密度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大,湿面筋含量随之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和面条总评分有先增后降的趋势,稳定时间缩短。3.宁麦13全生育期内,随着密度的增加,茎蘖数、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和干物质积累量有所上升,茎蘖成穗率下降,但当密度过大时,产量、穗数和千粒重有下降的趋势,在中、低密度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茎蘖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有所增加,且以氮肥后移较大。扬辐麦4号随着密度的增大,茎蘖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呈升高趋势,穗数和产量也随之增加,但茎蘖成穗率表现为降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茎蘖数、LAI、干物质积累量和穗数随之增加,穗粒数有下降的趋势,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基本以5:1:2:2处理高于7:1:2:0处理。4.宁麦13实现优质高产,产量结构要求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为490万/hm2、40-44粒、41 g;群体特征为:茎蘖成穗率在38-43%;孕穗期、开花期LAI在6.7-6.8、5.5-6.0;开花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在 10000-12200 kg/hm2、14400-18000 kg/hm2。扬辐麦4号获得优质高产群体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为378-390万/hm2、45-46粒、43-47 g;群体特征为:茎蘖成穗率在40-44%;孕穗期、开花期LAI在5.5-6.3、4.8-5.3;开花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在 8700-11000 kg/hm2、13000-16000 kg/hm2。5.茎鞘可溶性糖含量均以中等施氮量含量最高,氮肥后移高于氮肥前移处理,密度的增大导致可溶性糖含量降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SS)(活性分别于花后7天、花后14天、花后21天达到顶峰,且在240 kg/hm2施氮量的条件下酶活性最高。宁麦13茎鞘中可溶性总糖转运量及对产量的贡献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中、低施氮量提高了转运量和贡献率,淀粉含量与茎鞘可溶性总糖转运量存在显着正相关。扬辐麦4号茎鞘中可溶性总糖转运量及对产量的贡献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中、高施氮量提高了转运量和贡献率,淀粉含量与开花期茎鞘可溶性总糖含量、PEPC活性、SS活性有显着相关性。6.在本试验特定的气候与措施条件下,弱筋小麦宁麦13优质高产的栽培措施组合为:密度300万/hm2、施氮量240 kg/hm2、氮肥运筹5:1:2:2和密度300万/hm2、施氮量240 kg/hm2、氮肥运筹7:1:2:0的密肥组合,同时配合105 kg/hm2磷肥(P2O5)、105 kg/hm2钾肥(K2O),磷钾肥基肥和拔节肥追施各50%。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优质高产的栽培措施组合为:密度225万/hm2、施氮量270 kg/hm2、氮肥运筹5:1:2:2的密肥组合和密度300万/hm2、施氮量240 kg/hm2、氮肥运筹5:1:2:2的密肥组合,同时配合105 kg/hm2磷肥(P2O5)、105 kg/hm2钾肥(K2O),磷钾肥基肥和拔节肥追施各50%。

吴培金[5](2018)在《氮素水平对弱筋小麦产量、品质形成与氮素吸收利用的调控》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选用扬麦13和宁麦13等9个弱筋小麦品种为材料,分别设置品种比较试验,氮素水平试验及微区试验。探寻适合江淮之间种植的弱筋小麦品种,探寻氮肥用量对弱筋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及施氮量对弱筋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调控,结果如下:根据品种自身特性,调节好穗数、每穗粒数与粒重的关系,是实现高产的有效途径。宁麦13和宁麦9号产量好且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2.08%和12.37%,达到国家弱筋小麦标准。灌浆中期和灌浆后期GS酶活性大小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灌浆前期ADPG酶活性对弱筋小麦籽粒品质影响作用较大。弱筋小麦品种淀粉颗粒的体积分布为双峰分布,数量分布为单峰形式,表面积分布有三峰分布和双峰分布两种形式。在数量分布上,淀粉颗粒主要由B型淀粉颗粒组成,宁麦9 A型(>10 μm)淀粉颗粒对体积贡献率最好。峰值黏度与B型(<10 μm)淀粉颗粒的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成负相关,与A型淀粉粒则成正相关。糊化温度与0.55-2.8 μm,2.8-10μm和B型淀粉颗粒和体积百分比成负相关,与A型淀粉粒体积百分比成正相关。低谷黏度、最终黏度、稀懈值、反弹值与淀粉颗粒不同粒径的体积百分比相关性不显着。小麦穗数和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对粒重影响不显着。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升后降。施氮量的增加能够显着的提高籽粒蛋白质及蛋白组分含量。其中,宁麦13和扬麦13在施氮量为0 kg·hm-2和105 kg·hm-2时蛋白质含量小于12.5%,达到国家优质小麦标准。一定范围内增施氮肥能提高小麦灌浆中期与灌浆后期GS酶活性进而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小麦籽粒ADPG酶活性在灌浆中期和灌浆后期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着降低。弱筋小麦籽粒的粒重变化呈现“S”型的曲线,表现为‘慢-快-慢’”的变化趋势。适当的增施氮肥能够提高小麦灌浆中期和灌浆后期的灌浆速率。一定范围内增施氮肥,可升高弱筋小麦籽粒千粒重的潜力值(K),延后灌浆最大速率出现时间,延长籽粒灌浆持续时间。平均灌浆速率(R)与最大灌浆速率(Rmax)、与R2,R3平均灌浆速率极显着正相关,与灌浆启动势(CO)、灌浆各时期持续天数t2、t3显着负相关,与灌浆持续时间(D)负相关。灌浆持续时间(D)与灌浆最大速率时间(Tmax)和灌浆期各时期持续时间(t2,13)极显着正相关,与启动势(CO)显着正相关。籽粒重与灌浆各时期持续天数(t1)显着正相关。一定施氮范围内增施氮肥可提高B型(<10 μm)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和表面积百分比,A型(>10 μm)淀粉粒则降低。弱筋小麦A型与B型淀粉粒的数目分布受施氮量影响不显着。施氮量对弱筋小麦籽粒淀粉糊化温度影响不明显。弱筋小麦籽粒淀粉的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反弹值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高。适当的增施氮肥能提高小麦籽粒淀粉峰值黏度,弱筋小麦籽粒淀粉稀懈值的大小受施氮量弱影响不明显,主要是由品种因素决定。弱筋小麦开花期植株和成熟期植株及籽粒的氮素积累量均随着施氮量增加而显着增高。不同氮素水平条件下,开花期,成熟期弱筋小麦植株及成熟期籽粒来源于肥料氮和来源于土壤氮的氮素积累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高,且土壤氮显着高于肥料氮。弱筋小麦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的转运率和贡献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两品种氮肥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均表现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

牛巧龙[6](2017)在《施氮对土壤养分及不同品种小麦生长特性的影响》文中提出本项目以中国农业科学院武清野外试验观测站为平台,采用田间试验,以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衡观35和弱筋小麦品种扬麦1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强筋弱筋小麦植株氮素代谢及其物质积累运转、产量构成、籽粒营养品质的变化,为探索强筋弱筋小麦稳产高效的氮肥管理模式,提升我国强筋弱筋小麦品质提供理论基础与数据支持,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氮对麦田土壤养分的影响增施氮肥对麦田土壤中硝态氮的影响较大,对铵态氮的影响则不显着。土壤中氮素养分随生育期的进程以硝态氮的方式向土壤深处迁移,并在生长季末主要集中在40-80cm土层,其中以弱筋小麦YM15在300 kg/hm2处理下淋溶损失最多。2.施氮对不同品种小麦氮代谢的影响氮肥对强筋弱筋小麦旗叶谷氨酰胺合成酶(GS)、内肽酶(EP)、氨肽酶(AP)、硝酸还原酶(NR)的活性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施氮显着增加衡观35和扬麦15小麦旗叶GS活性;同时,氮肥施用可以显着增加扬麦15孕穗期NR活性;品种之间,强筋小麦衡观35旗叶关键氮代谢酶活性总体上高于弱筋小麦扬麦15,进而衡观35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扬麦15。在光合氮利用上,不同处理最大净光合速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着提高,且弱筋小麦YM15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总体上高于强筋小麦HG35,因此弱筋小麦扬麦15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高于强筋小麦HG35,并在180和300 kg/hm2施氮量下,两者之间差异达到显着水平。3.施氮对不同品种小麦氮素运转的影响从氮素运转看,提高施氮量可增加各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干物质积累和运转量,总体上,强筋小麦干物质转移效率高于弱筋小麦品种,HG35叶片和茎秆干物质转移率变化范围为51.1%-74.2%,高于YM15的35.2%-64.3%。施氮显着提高小麦营养器官中氮素向籽粒转移量和贡献率,不同品种之间,强筋小麦衡观35叶片及茎秆的氮素转移量和氮素转移率均显着高于弱筋小麦扬麦15,但高量施氮会影响强筋小麦衡观35营养器官中氮素对籽粒的贡献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强筋小麦衡观35营养器官(叶、茎、鞘)中氮素对籽粒的贡献率反而降低。4.施氮对不同品种小麦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强筋弱筋品种相比,强筋小麦衡观35产量高于弱筋小麦扬麦15,主要原因是衡观35成穗数高于扬麦15。在籽粒品质上,随施氮量的增加,弱筋小麦扬麦15湿面筋含量、面筋持水量和蛋白质含量显着提高,300 kg/hm2的施氮量下,扬麦15湿面筋含量较对照高出6.65%,显着降低弱筋小麦加工品质;而强筋小麦衡观35仅蛋白质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显着提高,氮肥施用促进了强筋小麦的生长,而且对强筋小麦产品品质无显着影响。弱筋小麦施氮量不应超过180 kg/hm2、强筋小麦施氮量不超过300 kg/hm2时,产量和品质较好。

董召娣[7](2016)在《春性和半冬性小麦氮效率差异与调控效应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受到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生产能力的制约,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背景下,为保障粮食总产量的供需平衡,需以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为目标,为此造成了化肥用量逐年增加。过量施肥不仅增加农业物质投入成本,同时也造成环境污染,土壤出现板结、酸化,生产条件恶化;如何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注意保护自然环境,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已是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所关注的热点。2015年农业部提出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说明科学合理施用氮素,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本研究于2012-2014年度在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试验场进行,以江苏省推广应用的6个半冬性小麦品种和9个春性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春性和半冬性两类型小麦氮素吸收利用、氮效率特征、生理特性、群体特征之间的差异性;采用三因素裂区设计,以两类型品种为主区,氮肥施用量为副区,氮肥运筹比例为裂区,分析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比例对春性和半冬性类型小麦氮效率特征、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群体质量指标和生理特性的影响,并探索不同类型相应小麦品种的优质高产氮肥高效利用施肥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半冬性小麦和春性小麦类型间氮效率存在差异,半冬性小麦氮肥吸收效率(NUEa)显着高于春性小麦,两年度分别高于春性小麦12.19%、15.48%。氮肥当季利用率(NUR)、氮肥生产效率(NGPE)、氮肥农学效率(NAE)、氮肥生理效率(NPE)及氮收获指数(NHI)也表现为半冬性小麦较高。2、半冬性和春性小麦类型之间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存在差异,半冬性小麦灌浆期旗叶及籽粒中的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酸合成酶(GOGAT)、谷氨酰胺合成酶(GS)等酶活性均高于春性小麦;籽粒中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在籽粒形成期(开花至花后14天)高于春性小麦。半冬性小麦品种中,旗叶和籽粒GS活性与氮素生理效率NPE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NAE、NHI相关性也较高;春性小麦中,旗叶和籽粒GS活性与NPE、NHI呈显着或极显着相关,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与NAE显着相关。半冬性小麦品种NR活性与NUEa、NUR显着相关;春性小麦旗叶NR活性、籽粒GPT活性与NAE、NGPE均呈显着或极显着相关.说明影响不同生态小麦品种氮效率的生理参数存在差异,可通过不同生理指标进行评价。3、半冬性和春性两类型小麦群体氮素的吸收利用运转方面存在差异,半冬性小麦群体植株平均氮素积累量在越冬始期至拔节期低于春性小麦群体,孕穗期至成熟期高于春性小麦群体;氮素阶段累积量在越冬始期-拔节期两类型群体差异不显着,开花-成熟期半冬性群体显着高于春性群体;半冬性小麦平均总氮素转运量、花后积累量显着高于春性小麦;总氮素转运率、积累氮贡献率、总转运氮贡献率两种类型小麦差异均不显着;营养器官中叶片氮素转运量、转运率、转运氮贡献率半冬性小麦群体均低于春性小麦群体,茎鞘氮素转运量、转运率、转运氮贡献率则高于春性,茎鞘氮素转运量半冬性和春性差异达显着水平。4、半冬性、春性小麦群体质量指标差异表现为:半冬性小麦群体植株平均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在生育前期低于春性小麦群体,生育后期高于春性小麦群体;茎蘖数在全生育期均高于春性小麦群体,群体茎蘖成穗率低于春性小麦群体。由于半冬性类型小麦最高茎蘖数显着高于春性类型小麦,虽然茎蘖成穗率偏低,但最终穗数仍是半冬性小麦高。半冬性类型小麦群体平均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总结实粒数、粒叶比均高于春性小麦群体;两类型小麦各品种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茎蘖成穗率、总结实粒数、粒叶比与产量均呈显着或极显着线性正相关关系,叶面积指数下降速率与产量呈线性负相关关系。半冬性和春性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总结实粒数与NGPE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关系;春性小麦的粒叶比与NGPE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叶面积指数下降速率与NGPE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关系,茎蘖成穗率与NUEa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半冬性小麦粒叶比与NAE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由此,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总结实粒数是两种类型小麦群体NGPE的共性调控表现,粒叶比是春性小麦NGPE、半冬性小麦NAE差异的评价指标,茎蘖成穗率是体现春性小麦NUEa的调控指标。5、同一类型不同品种间在氮效率指标、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群体结构指标、植株氮素积累量、总氮素运转量、花后氮素积累量、积累氮贡献率、运转氮贡献率等均存在差异,即每一种类型小麦中均存在氮效率高或低的品种。因此在小麦生产中需要根据不同品种吸收、利用、运转氮素能力的不同,合理选择氮效率高的品种在生产中推广应用或作为优良种质资源进行转化应用,以保证生产中氮肥合理施用,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减轻环境污染。6、在本试验条件下,当施氮量相同时,半冬性小麦籽粒产量高于春性小麦。当两类型小麦单位面积籽粒产量相近时,春性小麦所施氮量要高于半冬性小麦。在一定范围内增施氮肥,半冬性小麦籽粒平均产量呈现增加趋势,在施氮量由225 kg hm-2增至270 kg hm-2时虽然产量增加,但差异不显着,增加氮的效应下降;春性小麦籽粒平均产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施氮量为225 kg hm-2时产量最高。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3:1:3:3的氮肥运筹方式有利于半冬性小麦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增加,实现增产;氮肥运筹5:1:2:2的运筹方式更有利于春性小麦实现高产。随施氮量的增加,两种类型小麦NAE、NGPE、NUEa、NPE均表现为降低的趋势,且春性小麦降低的幅度较大。本试验条件下,半冬性小麦每公斤施氮量所生产的籽粒产量要高于春性小麦1-3kg。7、随施氮量的增加和氮肥施用比例后移,半冬性小麦品种保麦1号、徐麦30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品质得到改善,在施氮量为270 kg hm-2、氮肥运筹3:1:3:3运筹方式品质达到二等强筋小麦标准(GB/T17892-1999)。春性小麦扬麦20在施氮量为225 kg hm-2或270 kg hm-2,不同施氮运筹下籽粒品质均达中筋小麦标准。扬麦15以施氮量为180 kg hm-2、氮肥运筹7:1:2:0运筹方式品质达到弱筋小麦标准(GB/T17893-1999)。8、在一定施氮量范围内,半冬性小麦和春性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施氮量为270kg hm-2条件下,两种类型小麦吸收和积累的氮素最高。氮肥运筹比例影响两种类型小麦的氮素吸收和积累能力。以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3:1:3:3的方式更有利于半冬性小麦植株氮素的积累;而氮肥运筹为5:1:2:2的方式更有利于春性小麦植株氮素的积累。由于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要求不同,本试验条件两类型小麦在达到优质、高产相协调的适宜氮肥运筹方式下,半冬性类型小麦百公斤籽粒吸氮量为2.9-3.3蚝,春性类型小麦百公斤籽粒吸氮量的适宜范围为2.2-2.6 kg。9、氮肥运筹对两种生态类型小麦群体指标具有明显的调控效应。在本试验条件下,氮肥用量对两种类型小麦群体质量指标(茎蘖数、LAI、干物质积累、总结实粒数、粒叶比)的调控效应基本一致,在一定范围内随施氮量增加均呈增加趋势,但施氮量过高,春性小麦群体质量指标有所降低。增加后期氮肥施用比例,有利于半冬性小麦群体质量指标数值的增加。半冬性小麦品种籽粒产量超过8500 kg hm-2的高产群体平均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为6100 kg hm-2-6500 kg hm-2。春性小麦各品种籽粒产量超过7500 kg hm-2的高产群体平均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为5400kg hm-2左右。10、增施氮肥、适当增加中后期施氮比例,两种类型小麦氮代谢关键酶(NR、GS、GPT)活性均呈增加趋势,但施氮量过高,后期施氮比例过大,春性小麦氮代谢酶活性有所降低。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270 kg hm-2、3:1:3:3运筹方式半冬性小麦氮代谢酶活性较强,施氮量为225 kg hm-2、5:1:2:2运筹方式春性小麦氮代谢酶活性较高。11、明确提出了不同类型不同品种小麦优质、高产、高效协调的适宜氮肥运筹方式,半冬性品种保麦1号为270 kg hm-2、氮肥运筹比例为3:1:3:3;徐麦30为施氮量225-270kghm-2、氮肥运筹比例为3:1:3:3;春性小麦扬麦15为施氮量180-225 kg hm-2、氮肥运筹比例为7:1:2:0;扬麦20为施氮量225kg hm-2、氮肥运筹比例为5:1:2:2。

訾妍[8](2015)在《糯小麦高产群体形成生理与密肥调控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2012~2014年以糯小麦品种扬糯麦1号、宁糯1号、华糯1号和非糯小麦品种扬麦20、扬辐麦4号为主区,氮肥运筹为裂区,研究糯小麦产量形成群体结构、品质形成及其生理特征与非糯小麦的差异;2010~2014年以扬糯麦1号为材料,采用不同基本苗、氮肥施用量、氮肥比例及追氮时期调控构建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研究糯小麦高产产量结构及群体形成特征、营养物质积累、分配与利用特性及光合生理特性,阐明高产群体形成机理,提出糯小麦高产的途径与技术,为糯小麦大面积推广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糯小麦品种间产量差异显着,其中扬糯麦1号产量显着高于宁糯麦1号与华糯1号,但与非糯性小麦扬麦20、扬辐麦4号差异不显着。正常气候年型扬糯麦1号高产群体(≥8000 kg hm-2)的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分别为520-550x 104hm-2、43~46粒穗-1、36~39 g,均高于中产群体。与非糯性小麦扬麦20和扬辐麦4号相同产量群体相比,主要差别在于糯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较高,千粒重较低。(2)糯小麦群体结构参数茎蘖数、LAI值、干物质积累量、总结实粒数及粒叶比品种间差异均达显着水平,扬糯麦1号与扬麦20、扬辐麦4号品种间差异不显着,宁糯麦1号、华糯1号与非糯品种差异显着。扬糯麦1号高产群体拔节期最适茎蘖数为穗数值的2.1-2.5倍,茎蘖成穗率为44%~49%,分蘖成穗率为25%~33%,孕穗期、乳熟期最适LAI值分别为6.2~6.5、3.2~4.0,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为10000~12300 kg hm-2,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达5900 kg hm-2,适宜粒叶比达0.34粒cm-2叶和12.40 mg cm-2叶。(3)糯性与非糯性小麦群体整个生育期氮积累量均逐渐增加,于成熟期达最大值。在越冬期,糯小麦的氮素积累量显着高于非糯性小麦。生育后期扬糯麦1号群体氮素积累量显着高于华糯1号及宁糯1号,与非糯性小麦群体差异不显着。扬糯麦1号不同产量群体整个生育期氮、磷积累量均逐渐增加,于成熟期达最大值。钾素积累量于开花期达到最大值。高产群体氮素积累量在孕穗期、开花期、成熟期均值分别为171~200 kg hm-2、210 ~229 kg hm-2,255~262 kg hm-2,磷素积累量在开花期及成熟期均值分别为41~56 kg hm-2、 86 kg hm-2,钾素积累量在开花期、成熟期均值分别为328~451 kg hm-2,257~359 kg hm-2。糯性与非糯性小麦间百公斤籽粒吸氮量、氮素吸收效率及氮收获指数相差较小。扬糯麦1号高产群体百公斤籽粒吸收氮(N)、磷(P205)、钾(K20)量均值分别在3.14~3.22 kg、1.06~1.07 kg、3.16~4.42 kg,氮、磷、钾素吸收效率分别均值在1.02~1.09 kg kg-1,0.60 kg kg-1、1.79~2.49 kg kg-1,氮、磷、钾素收获指数均值分别在0.64~0.69、0.41~0.69、0.10~0.13。(4)糯性与非糯性小麦开花至花后28天剑叶SPAD值、POD、CAT及SOD酶活性变化均先上升后下降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花后7天、14天、7天及21天;净光合速率变化趋势为逐渐下降;MDA含量变化趋势为逐渐上升。扬糯麦1号、扬麦20及扬辐麦4号群体花后不同时期剑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及活性氧保护酶(POD、CAT及SOD)活性均高于宁糯麦1号与华糯1号群体,MDA含量低于宁糯麦1号与华糯1号群体。扬糯麦1号高产群体花后不同时期剑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及活性氧保护酶(POD、CAT及SOD)活性均高于中高产群体及中产群体,MDA含量均低于中高产群体及中产群体,在籽粒乳熟期(花后14天至28天)差异最为明显。(5)糯性与非糯性小麦植株可溶性糖含量随着生育进程的推移呈先下降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植株氮含量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糖氮比变化动态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于开花期达最高值。类型间差异表现为越冬期非糯性小麦植株糖含量较高,植株氮含量扬糯麦1号与非糯性小麦含氮量相近,与其他两个糯小麦品种差异较大,糖氮比越冬期以非糯性小麦较高,而拔节期之后糯小麦品种较高。糯小麦群体孕穗期、开花期及成熟期的可溶性糖含量比非糯小麦群体高。(6)糯性与非糯性小麦之间,籽粒直、支链及总淀粉含量、积累量及积累速率表现不同。两年度花后各时期总淀粉含量及直连淀粉含量及积累量非糯性小麦品种显着高于糯小麦品种。ADPG及GBSS酶活性糯性小麦显着低于非糯性小麦品种,SSS及SBE酶活性在花后30天之前糯小麦显着高于非糯性小麦,30天之后则显着低于非糯性小麦,两年间花后5-10天可溶性总糖及蔗糖含量非糯性小麦与糯性小麦品种间无明显差异,开花10天以后,糯小麦品种籽粒可溶性总糖及蔗糖含量显着高于非糯性小麦品种。花后20天之前糯小麦籽粒SS酶活性显着高于非糯性小麦,20天之后差异逐渐减小。(7)糯性与非糯性小麦籽粒淀粉的粒度分布无明显差异。糯小麦淀粉的糊化及回生热焓值、终止温度均显着高于非糯性小麦,起始温度、峰值温度则低于非糯性小麦。籽粒硬度、吸水率、形成时间、弱化度、评价值及稳定时间表现为糯小麦显着高于非糯性小麦;蛋白质含量以宁糯麦1号与华糯1号较高;面团拉伸曲线面积、拉伸阻力及拉伸比例均为糯小麦大于非糯性小麦,但延伸度分别为非糯小麦扬麦20及扬辐麦4号较高,品种间年度间差异较大。相比于其他产量群体,糯小麦高产群体籽粒蛋白质含量、容重、硬度、沉降值、湿面筋含量、吸水率、总淀粉及其组分含量较高: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含量、峰值粘度、低谷粘度、稀懈值、最终粘度、反弹值、峰值时间、糊化温度、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及评价值较低。(8)扬糯麦1号在江苏淮南稻茬麦区种植产量超过8000kg hm-2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为10月底或11月初播种,基本苗宜在225×104 hm-2,条播,行距30 cm,播深2-3 cm;施氮量宜在240 kg hm-2,施磷量宜在90 kg hm-2,施钾量宜90 kg hm-2,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采用5:1:2:2,基肥于播种前施用,壮蘖肥于4-5叶期施用,拔节肥于叶龄余数2.5时施用,孕穗肥于叶龄余数0.8时施用,磷、钾肥50%基施,50%于叶龄余数2.5时追施。

张平平,姚金保,马鸿翔,杨学明,张鹏,姚国才,张旭,杨丹[9](2013)在《宁麦9号衍生系的品质特性及与酥性饼干直径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发掘具有优良加工品质的弱筋小麦品种(系),分析了宁麦9号及其116份衍生系的磨粉品质、蛋白质含量、溶剂保持力、吹泡仪特性和酥性饼干直径(AACC 10-50D),调查了各品质性状与酥性饼干直径的关系。结果表明,衍生系内品质性状变异较大,软质衍生系的品质性状和饼干直径显着优于硬质衍生系。吹泡仪弹性、水溶剂保持力、碳酸钠溶剂保持力、蔗糖溶剂保持力在软质衍生系或全部衍生系群体内都与饼干直径呈显着负相关,其中在软质衍生系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2(P<0.05)、-0.40(P<0.05)、-0.60(P<0.001)和-0.45(P<0.05)。在参试材料中,宁麦9号具有低蛋白、低溶剂保持力、低面筋强度和出粉率高的综合弱筋优良特性,而且其饼干直径(6块饼干直径之和,下同)最大,为49.2cm;13份软质衍生品系(种)的饼干直径大于48.0cm,其中5份的饼干直径大于48.6cm。双亲弱筋品质优良,利于优质后代的选育。

陈芳芳[10](2013)在《氮磷钾肥对弱筋小麦生选6号产量、品质及效益的调控效应》文中研究说明试验于2010-2012年在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试验场进行,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不同氮磷钾肥施用水平对弱筋小麦生选6号籽粒产量、群体质量、品质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探索弱筋小麦生选6号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最佳肥料施用配比。主要结果如下:1.在本试验条件下,氮、磷、钾肥对弱筋小麦生选6号籽粒产量的影响效应表现为:氮、磷、钾配合施用效应最大,其次为任何两种肥料的交互效应,单施某一种肥的效应最低。小麦籽粒产量在7500kg/hm2以上,要求施氮量(N)264~284kg/hm2,施磷量(P2O5)135~156kg/hm2,施钾量(K20)130~145kg/hm2,即实现高产氮磷钾肥的施肥比例接近1:0.5:0.5。2.适宜的氮、磷、钾肥配施水平提高产量主要是通过提高穗粒数、穗数以及较高的千粒重实现的。在本试验条件下,氮磷钾肥的施用量分别为:施氮量(N)270kg/hm2,施磷量(P2O5)135kg/hm2,施钾量(K20)135kg/hm2时,即氮磷钾肥的施用比例为1:0.5:0.5,穗粒数、穗数以及千粒重维持在最适宜的水平,籽粒产量最高,产量结构为穗数为612万/hm2左右,每穗粒数44粒/穗左右,千粒重33g左右。3.弱筋小麦生选6号籽粒产量与茎蘖成穗率呈极显着正相关,与最大叶面积指数(孕穗期)呈极显着正相关,与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呈极显着正相关。籽粒产量高于7500kg/hm2时,要求有效控制高峰苗数,稳定穗数,提高茎蘖成穗率,孕穗期最适宜叶面积指数在7.0-7.5之间,花后干物质积累量高于6355kg/hm2,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占籽粒干重80%以上。适宜的氮磷钾肥配施水平可以有效改善作物的生长状况。4.氮、磷、钾肥合理的配施水平能够有效提高花后剑叶叶绿素含量,提高剑叶SOD、POD、CAT酶活性,同时降低MDA含量,最终可以显着提高花后剑叶抗衰老酶的活性,促进花后光合产量的积累、转运,增加千粒重。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影响小麦植株群体氮的吸收积累特性,适宜的氮肥施用量以及氮、磷、钾施用水平有利于提高小麦对氮素的吸收积累,延缓植株的衰老,增加花后光合产物和植株对氮素的吸收积累。5.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和改善品质,氮肥施用量低于300kg/hm2时,生选6号小麦籽粒均达到国家弱筋小麦品质要求,蛋白质含量低于11.5%,湿面筋含量低于22%。根据成本投入、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产量收益和蛋白质收益相关分析可知,籽粒获得最高产量时,氮、磷、钾肥施用量分别为308kg/hm2、164kg/hm2和152kg/hm2,氮磷钾肥施用比例接近1:0.5:0.5;籽粒获得最大收益时,氮、磷、钾肥施用量分别为270kg/hm2、95kg/hm2和118kg/hm2,氮、磷钾、肥施用比例接近1:0.34:0.43;获得最高蛋白质产量时,氮、磷、钾肥分别为320kg/hm2、170kg/hm2和76.1kg/hm2,磷肥施用量170kg/hm2为左右;获得最大蛋白质收益时,氮、磷、钾肥施用量分别为320kg/hm2、150kg/hm2和76. lkg/hm2。6.综合考虑弱筋小麦籽粒和蛋白质的产量与收益以及品质要求,本试验条件下,弱筋小麦生选6号获得高产优质高效,其最佳氮、磷、钾肥施用水平为氮肥270kg/hm2,磷肥和钾肥均为135kg/hm2,氮磷钾肥施肥比例为1:0.5:0.5。

二、弱筋小麦宁麦9号优质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及形态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弱筋小麦宁麦9号优质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及形态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减氮对弱筋小麦产量、品质、效益和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氮肥施用对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
    2 氮肥施用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3 氮肥施用对小麦氮效率的影响
    4 氮肥施用对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5 氮肥施用对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减氮对弱筋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减氮对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2 减氮对籽粒品质的影响
        2.3 减氮对氮效率的影响
        2.4 减氮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2.5 减氮间籽粒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间关系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减氮对弱筋小麦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减氮对群体茎蘖动态的影响
        2.2 减氮对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2.3 减氮对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2.4 减氮对叶片衰老酶活性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减氮条件下叶面肥对弱筋小麦花后生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氮量下叶面肥对籽粒产量的影响
        2.2 不同施氮量下叶面肥对籽粒品质的影响
        2.3 不同施氮量下叶面肥对叶片光合衰老生理的影响
        2.4 不同施氮量下叶面肥对花后剑叶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5 不同施氮量下叶面肥对花后剑叶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弱筋小麦高产、优质、高效减氮技术
        1.2 弱筋小麦减氮丰产机理
        1.3 减氮条件下叶面肥对弱筋小麦的影响效应
    2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密肥组合对不同专用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 当今小麦发展现状
        1.1 不同专用型小麦发展遇到的问题
        1.2 当前国内不同专用型小麦发展策略
    2 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1 对小麦群体参数指标的影响
        2.2 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2.3 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2.3.1 对营养品质的影响
        2.3.2 对加工品质的影响
    3 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1 对小麦群体参数指标的影响
        3.2 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3 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3.3.1 对营养品质的影响
        3.3.2 对加工品质的影响
        3.4 不同专用型小麦生理特性和小麦品质的关系
    4 密肥组合模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协同调控
    5 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密肥组合对弱筋小麦宁麦13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产量及其构成要素
        1.2.2 叶面积指数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
        1.2.3 花后旗叶SPAD值
        1.2.4 籽粒品质
        1.2.5 籽粒加工品质
        1.2.6 籽粒面粉品质
        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肥组合对宁麦13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2.2 密肥组合对宁麦13群体参数指标的影响
        2.2.1 对LAI的影响
        2.2.2 对群体茎蘖动态的影响
        2.2.3 对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2.2.4 对SPAD值的影响
        2.3 密肥组合对籽粒品质的影响
        2.3.1 对籽粒加工品质的影响
        2.3.2 对面粉溶剂保持力的影响
        2.2.3 对面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密肥组合对强筋小麦镇麦12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产量及其构成要素
        1.2.2 叶面积指数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
        1.2.3 花后旗叶SPAD值
        1.2.4 籽粒品质
        1.2.5 籽粒加工品质
        1.2.6 籽粒面粉品质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肥组合对镇麦12产量及其因素的影响
        2.2 密肥组合对镇麦12群体参数指标的影响
        2.2.1 对LAI的影响
        2.2.2 对群体茎蘖动态的影响
        2.2.3 对群体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2.2.4 对SPAD值的影响
        2.3 密肥组合对镇麦12籽粒品质的影响
        2.3.1 对籽粒加工品质
        2.3.2 对面粉糊化特性(RVA特性)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密肥组合对不同专用型小麦碳、氮含量及衰老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氮素积累量
        1.3.2 籽粒蛋白质含量及其组分
        1.3.3 可溶性糖含量
        1.3.4 籽粒淀粉含量
        1.3.5 衰老酶(SOD、POD、CAT及MDA含量)活性测定
        1.3.6 剑叶与籽粒代谢酶(GS)活性测定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肥组合对不同专用型小麦对氮素积累的影响
        2.2 密肥组合对不同专用型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
        2.3 密肥组合对不同专用型小麦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2.4 密肥组合对不同专用型小麦籽粒淀粉含量的影响
        2.5 密肥组合对不同专用型小麦花后剑叶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5.1 对花后剑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
        2.5.2 对花后剑叶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2.5.3 对花后剑叶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2.5.4 对花后剑叶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2.6 密肥组合对不同专用型小麦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影响
        2.6.1 对花后剑叶GS的影响
        2.6.2 对籽粒GS活性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密肥组合对弱筋小麦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
        1.1.1 密肥组合对宁麦13农艺性状的影响
        1.1.2 密肥组合对宁麦13生理特性的影响
        1.1.3 密肥组合对宁麦13品质的影响
        1.1.4 密肥组合对宁麦13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1.2 密肥组合对强筋小麦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
        1.2.1 密肥组合对镇麦12农艺性状的影响
        1.2.2 密肥组合对镇麦12生理特性的影响
        1.2.3 密肥组合对镇麦12品质的影响
        1.2.4 密肥组合对镇麦12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2 结论
        2.1 弱筋小麦宁麦13优质稳产的密肥组合
        2.2 强筋小麦镇麦12优质高产的密肥组合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稻茬小麦不同栽培模式的产量、品质和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群体形成机理
        1.1 产量构成
        1.2 农艺性状
        1.3 生理性状
    2 不同栽培技术对小麦产量、品质及氮效率的影响
        2.1 耕作方式
        2.2 播种技术
        2.3 施肥技术
    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稻茬中筋小麦不同栽培模式的产量、品质和效益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模式的籽粒产量
        2.2 不同栽培模式的氮肥利用率
        2.3 不同栽培模式的籽粒品质
        2.4 不同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
        2.5 不同栽培模式对成熟期土壤残留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稻茬中筋小麦不同栽培模式对农学性状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模式对籽粒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2 不同栽培模式对茎蘖数的影响
        2.3 不同栽培模式对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2.4 不同栽培模式对花后光合特性的影响
        2.5 不同栽培模式对花后剑叶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6 不同栽培模式对花后剑叶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2.7 不同栽培模式对花后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稻茬弱筋小麦不同栽培模式的产量、品质和效益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模式的籽粒产量
        2.2 不同栽培模式的氮肥利用率
        2.3 不同栽培模式的籽粒品质
        2.4 不同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
        2.5 不同栽培模式对成熟期土壤残留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稻茬弱筋小麦不同栽培模式对农学性状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模式对籽粒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2 不同栽培模式对茎蘖数的影响
        2.3 不同栽培模式对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2.4 不同栽培模式对花后光合特性的影响
        2.5 不同栽培模式对花后剑叶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2.6 不同栽培模式对花后剑叶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2.7 不同栽培模式对花后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不同栽培模式优质、高产、高效协同性及潜力的分析
        1.2 优质、高产、高效群体形成的机理
        1.3 优质、高产、高效群体构建的技术途径
        1.3.1 高产群体构建的技术途径
        1.3.2 高效群体构建的技术途径
        1.3.3 优质群体构建的技术途径
        1.3.4 高效益群体构建的技术途径
        1.3.5 优质、高产、高效群体构建的技术途径
    2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评价指标筛选及优质高产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 密肥组合对小麦品质形成的影响
        1.1 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的影响
        1.2 对加工品质的影响
    2 密肥组合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
    3 密肥组合对产量和品质的协同调控效应
    4 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标准
    5 小麦茎鞘贮藏物质影响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章 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指标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地概况与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籽粒蛋白质含量
        1.3.2 籽粒硬度
        1.3.3 籽粒容重
        1.3.4 籽粒出粉率
        1.3.5 面粉湿面筋含量
        1.3.6 面粉溶剂保持力
        1.3.7 面团粉质参数
        1.3.8 面粉糊化特性
        1.3.9 饼干品质
        1.3.10 面条品质
        1.4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弱筋小麦宁麦13品质指标筛选
        2.2 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品质筛选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品质指标的栽培调控效应及指标间相关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籽粒蛋白质含量
        1.2.2 籽粒硬度
        1.2.3 籽粒容重
        1.2.4 籽粒出粉率
        1.2.5 面粉湿面筋含量
        1.2.6 面粉溶剂保持力
        1.2.7 面团粉质参数
        1.2.8 面粉糊化特性
        1.2.9 饼干品质
        1.2.10 面条品质
        1.2.11 吹泡仪参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肥组合对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的影响
        2.1.1 密肥组合对弱筋小麦宁麦13品质的影响
        2.1.1.1 溶剂保持力变异分析
        2.1.1.2 对籽粒蛋白质及湿面筋含量影响
        2.1.1.3 对一次加工品质的影响
        2.1.1.4 对粉质仪参数的影响
        2.1.1.5 对饼干品质的影响
        2.1.1.6 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2.1.1.7 对吹泡仪参数的影响
        2.1.2 密肥组合对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品质的影响
        2.1.2.1 溶剂保持力的变异分析
        2.1.2.2 对籽粒蛋白质及湿面筋含量影响
        2.1.2.3 对一次加工品质的影响
        2.1.2.4 对粉质仪参数的影响
        2.1.2.5 对面条品质的影响
        2.1.2.6 对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2.1.2.7 对吹泡仪参数的影响
        2.2 品质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2.2.1 弱筋小麦品质指标
        2.2.2 中筋小麦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弱筋与中筋小麦高产群体特征及优质高产栽培调控技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茎蘖动态
        1.2.2 叶面积指数
        1.2.3 干物质积累量
        1.2.4 产量及其结构
        1.3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肥组合对弱筋与中筋小麦群体质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2.1.1 对弱筋小麦宁麦13群体质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2.1.1.1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2.1.1.2 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2.1.1.3 对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2.1.1.4 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2.1.2 对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群体质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
        2.1.2.1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2.1.2.2 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2.1.2.3 对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2.1.2.4 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2.2 不同品质水平下小麦高产群体产量构成及群体特征
        2.2.1 弱筋小麦宁麦13不同品质群体产量构成及群体结构特征
        2.2.1.1 产量及其构成
        2.2.1.2 群体茎蘖动态
        2.2.1.3 叶面积指数
        2.2.1.4 干物质积累量
        2.2.2 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
        2.2.2.1 产量及其构成
        2.2.2.2 群体茎蘖动态
        2.2.2.3 叶面积指数
        2.2.2.4 干物质积累量
        2.3 弱筋与中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2.3.1 弱筋小麦宁麦13优质稳产栽培技术
        2.3.2 中筋小麦扬辐麦4号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不同类型小麦植株茎鞘碳代谢特征及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可溶性糖含量
        1.2.2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
        1.2.3 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
        1.2.4 蔗糖合成酶(SS-Ⅱ)活性
        1.2.5 茎鞘中葡萄糖、蔗糖含量
        1.2.6 淀粉含量
        1.3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肥组合对茎鞘可溶性糖运转的影响
        2.2 小麦茎鞘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2.3 不同类型小麦茎鞘中碳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变化
        2.3.1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活性的变化
        2.3.2 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的变化
        2.3.3 蔗糖合成酶活性的变化
        2.4 氮肥运筹对小麦茎鞘碳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2.5 密肥组合对小麦茎鞘葡萄糖含量和蔗糖含量的影响
        2.6 不同类型小麦茎鞘碳代谢特征与产量和品质间的相关性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评价指标筛选
        1.2 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和产量形成途径
        1.2.1 密肥组合对中筋与弱筋小麦品质的影响及类型间差异
        1.2.2 密肥组合对小麦产量结构的影响
        1.2.3 弱筋与中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措施
        1.2.4 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和产量形成的生理特征
        1.3 弱筋与中筋小麦优质高产群体质量指标
    2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氮素水平对弱筋小麦产量、品质形成与氮素吸收利用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弱筋小麦及其加工品质
        1.2.2 小麦籽粒淀粉特性
        1.2.3 小麦籽粒蛋白组分
        1.2.4 氮肥对小麦籽粒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
        1.2.5 氮素对小麦籽粒关酶活性的影响
        1.2.6 氮素吸收、转运与利用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弱筋小麦品种产量与品质比较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与设计
        2.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3 淀粉分离纯化
        2.2.4 淀粉粒度分布测定
        2.2.5 淀粉糊化特性测定
        2.2.6 籽粒相关酶活性测定
        2.2.7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品种产量及产量性状和品质比较
        2.3.2 蛋白质组分比较
        2.3.3 酶的活性比较
        2.3.4 淀粉颗粒分布特性比较
        2.3.5 糊化特性比较
    2.4 讨论
        2.4.1 产量与品质比较
        2.4.2 相关酶活性比较
        2.4.3 淀粉粒度分布与糊化特性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施氮水平对弱筋小麦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3.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3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施氮量对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3.2 对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3.3.3 施氮量对籽粒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3.4 施氮量对小麦灌浆特性的影响
        3.3.5 施氮量对淀粉粒度分布与糊化特性的影响
    3.4 讨论
        3.4.1 施氮量对弱筋小麦产量和蛋白质组分的影响
        3.4.2 施氮量对弱筋小麦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4.3 施氮量对弱筋小麦灌浆特性的影响
        3.4.4 施氮量对弱筋小麦淀粉粒度分布及糊化特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3.5.1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性状及品质的影响
        3.5.2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灌浆期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5.3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3.5.4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淀粒度分布及糊化特性的影响
第四章 施氮量对弱筋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调控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4.2.2 测定方法与项目
        4.2.3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施氮量对开花期与成熟期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4.3.2 施氮量对小麦植株不同来源氮素分配量及分配比例的影响
        4.3.3 施氮量对花后营养器官向籽粒转移的影响
        4.3.4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1.1 品种比较分析
        5.1.2 施氮量对弱筋小麦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影响
        5.1.3 施氮量对弱筋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调控
    5.2 应用价值或前景分析
    5.3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实践研究成果
致谢

(6)施氮对土壤养分及不同品种小麦生长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田土壤中氮素的转化和损失机制
        1.2.2 施氮对不同品种小麦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1.2.3 施氮对不同品种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1.2.4 施氮对不同品种小麦氮素运筹的影响
        1.2.5 施氮对不同品种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施氮对不同品种小麦农田土壤氮素迁移转化的影响
        3.1.1 施氮对不同品种小麦农田耕层土壤氮素组分的的影响
        3.1.2 施氮对不同品种小麦1m深土层硝态氮和铵态氮分布的影响
    3.2 施氮对不同品种小麦植株氮代谢的影响
        3.2.1 施氮对不同品种小麦植株氮代谢关键酶的影响
        3.2.2 施氮对不同品种小麦叶片光合氮代谢的影响
    3.3 施氮对不同品种小麦植株氮分配的影响
        3.3.1 施氮对不同品种小麦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3.2 施氮对不同品种小麦氮素分配的影响
        3.3.3 施氮对不同品种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3.4 施氮对不同品种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3.4.1 施氮对不同品种小麦产量和构成因子的影响
        3.4.2 施氮对不同品种小麦品质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施氮对不同品种小麦农田土壤氮素迁移转化的影响
    4.2 施氮对不同品种小麦氮代谢的影响
    4.3 施氮对不同品种小麦光合特征与光合氮利用的影响
    4.4 施氮对不同品种小麦氮分配的影响
    4.5 施氮对不同品种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7)春性和半冬性小麦氮效率差异与调控效应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春性和半冬性小麦的相关概念及区域划分
    2. 小麦氮效率的研究进展
        2.1 氮素吸收效率
        2.2 氮素利用效率
        2.3 氮素运转效率
    3 小麦吸收利用氮素的氮代谢酶调控机制
    4 春性和半冬性小麦栽培途径和技术研究进展
        4.1 小麦群体特征
        4.2 氮肥运筹对春性和半冬性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3 春性和半冬性小麦高产调控措施研究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春性和半冬性小麦品种的氮效率差异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冬春类型小麦氮效率差异比较
        2.2 不同冬春类型小麦氮效率差异比较
        2.2.1 氮肥表观利用率(NUR)差异
        2.2.2 氮肥生产效率(NGPE)的差异
        2.2.3 氮肥农学效率(NAE)的差异
        2.2.4 氮肥吸收效率(NUEa)的差异
        2.2.5 氮肥生理效率(NPE)的差异
        2.2.6 氮收获指数(NHI)的差异
        2.3 不同生态类型小麦各品种氮效率差异的特征分析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春性和半冬性小麦花后旗叶和籽粒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差异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取样及测定项目
        1.2.1 硝酸还原酶(NR)
        1.2.2 谷氨酰胺合成酶(GS)
        1.2.3 谷氨酸合成酶(GOGAT)
        1.2.4 谷丙转氨酶(GPT)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春性和半冬性小麦品种间NR、GOGAT、GS、GPT活性的差异分析
        2.2 春性和半冬性类型小麦NR、GOGAT、GS、GPT活性的差异
        2.2.1 春性和半冬性小麦NR活性的差异
        2.2.2 春性和半冬性小麦GOGAT活性的差异
        2.2.3 春性和半冬性小麦GS活性的差异
        2.2.4 春性和半冬性小麦籽粒GPT活性的差异
        2.3 春性和半冬性小麦NR、GOGAT、GS、GPT活性与氮效率(NUE)的相关性
        2.3.1 花后7 d旗叶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与NUE的相关性
        2.3.2 花后7 d籽粒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与NUE的相关性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春性和半冬性小麦氮效率差异的群体特征比较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取样及测定项目
        1.2.1 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
        1.2.2 产量
        1.2.3 植株含氮量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春性和半冬性小麦氮效率差异的群体结构特征比较
        2.1.1 不同类型小麦茎蘖动态变化特征及茎蘖成穗率差异
        2.1.2 不同类型小麦叶面积指数(LAI)变化特征及下降速率差异
        2.1.3 不同类型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变化特征及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差异
        2.1.4 不同类型小麦群体总结实粒数差异
        2.1.5 不同类型小麦粒叶比差异
        2.2 春性和半冬性小麦类型间群体结构特征与氮效率的相互关系
    3 小结
        3.1 关于不同生态类型小麦群体结构特征差异比较
        3.2 关于不同生态类型小麦群体结构与氮效率关系的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春性和半冬性小麦植株氮素积累与运转特征差异比较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取样及测定项目
        1.3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态类型小麦间氮素积累差异
        2.1.1 不同生态类型间氮素积累动态差异
        2.1.2 氮素阶段累积量及比例差异
        2.1.3 同一生态类型间不同品种氮素积累差异
        2.2 不同生态类型小麦间氮素运转差异
        2.2.1 不同生态类型间氮素运转量和运转率差异
        2.2.2 同一生态类型间不同品种氮素运转量和运转率差异
        2.3 不同生态类型小麦间氮素积累与运转对籽粒的贡献率差异
        2.3.1 不同生态类型间氮素积累与运转对籽粒的贡献率差异
        2.3.2 同一生态类型间不同品种氮素积累与运转对籽粒的贡献率差异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施氮量和氮肥运筹对春性和半冬性小麦产量、品质、氮素积累和氮效率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取样及测定项目
        1.2.1 植株含氮量的测定
        1.2.2 成熟期考种及产量测定
        1.2.3 籽粒容重及硬度
        1.2.4 籽粒出粉率、湿面筋含量及沉降值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氮量及氮肥运筹比例对春性和半冬性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1.1 对春性和半冬性小麦平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1.2 对两类型小麦不同品种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2.2 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比例对春性和半冬性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2.3 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比例对春性和半冬性小麦氮素积累和吸收的影响
        2.3.1 对植株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2.3.1.1 施氮量对植株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2.3.1.2 氮肥运筹比例对植株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2.3.2 对百公斤籽粒吸氮量的影响
        2.3.2.1 施氮量对百公斤籽粒吸氮量的影响
        2.3.2.2 氮肥运筹比例对百公斤吸氮量的影响
        2.4 对氮效率的影响
        2.4.1 施氮量对氮效率的影响
        2.4.2 氮肥运筹比例对氮效率的影响
    3 小结
        3.1 氮肥对春性和半冬性小麦产量调控效应
        3.2 氮肥对春性和半冬性小麦品质调控效应
        3.3 氮肥对春性和半冬性小麦氮素吸收和积累的影响
        3.4 氮肥对春性和半冬性小麦氮效率的影响
        3.5 春性和半冬性小麦各品种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氮肥用量及运筹比例对春性和半冬性小麦群体特征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取样及测定项目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氮量及氮肥运筹比例对茎蘖动态变化的影响
        2.1.1 施氮量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2.1.2 茎蘖成穗率与产量的关系
        2.1.3 氮肥运筹比例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2.2 施氮量及氮肥运筹比例对群体LAI变化动态
        2.2.1 施氮量对群体LAI动态的影响
        2.2.2 LAI下降速率与产量的关系
        2.2.3 氮肥运筹比例对群体LAI动态的影响
        2.3 施氮量及氮肥运筹比例对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2.3.1 施氮量对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2.3.2 花后干物重与产量的关系
        2.3.3 氮肥运筹比例对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2.4 施氮量及氮肥运筹比例对群体总结实粒数的影响
        2.5 施氮量及氮肥运筹比例对群体粒叶比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比例对春性和半冬性小麦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取样及测定项目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氮量及氮肥运筹比例对春性和半冬性小麦旗叶硝酸还原酶(NR)活性的影响
        2.1.1 施氮量对NR活性的影响
        2.1.2 氮肥运筹比例对NR活性的影响
        2.2 施氮量及氮肥运筹比例对春性和半冬性小麦谷氨酸合成酶(GS)活性的影响
        2.2.1 对旗叶GS活性的影响
        2.2.1.1 施氮量对旗叶GS活性的影响
        2.2.1.2 氮肥运筹比例对旗叶GS活性的影响
        2.2.2 对籽粒GS活性的影响
        2.2.2.1 施氮量对籽粒GS活性的影响
        2.2.2.2 氮肥运筹比例对籽粒GS活性的影响
        2.3 施氮量及氮肥运筹比例对春性和半冬性小麦籽粒谷丙转氨酶(GPT)活性的影响
        2.3.1 施氮量对籽粒GPT的影响
        2.3.2 氮肥运筹对籽粒GPT的影响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1 讨论
        1.1 春性和半冬性小麦品种氮效率差异特征分析
        1.1.1 春性和半冬性小麦品种氮效率差异表现
        1.1.2 提高小麦品种氮效率的栽培策略选择
        1.2 春性和半冬性小麦氮素同化能力关键酶活性差异分析
        1.3 春性和半冬性小麦氮素积累和运转能力差异分析
        1.4 春性和半冬性小麦群体结构特征分析
        1.4.1 春性和半冬性小麦群体结构特征差异
        1.4.2 不同生态类型小麦群体结构与氮效率关系的分析
        1.5 氮素对春性和半冬性小麦群体特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1.6 氮肥运筹对春性和半冬性小麦产量、品质及氮效率的影响
    2 结论
    3 本研究的创新点
    4 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目录

(8)糯小麦高产群体形成生理与密肥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糯小麦的研究进展
    2 糯小麦的品质形成特点
        2.1 糯小麦的品质特性
        2.2 糯小麦籽粒淀粉合成的生理特点
        2.3 糯小麦的开发应用
    3 糯小麦栽培途径与技术研究进展
        3.1 糯小麦高产栽培途径
        3.2 糯小麦高产技术调节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糯小麦与非糯小麦产量及群体特征差异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糯性与非糯性小麦基因的分子鉴定
        2.2 糯性与非糯性小麦群体产量构成差异
        2.3 糯性与非糯性小麦群体特征差异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糯小麦与非糯小麦氮素营养及光合生理特性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糯小麦与非糯小麦氮素积累与吸收特征
        2.2 糯小麦与非糯小麦碳氮代谢差异
        2.3 糯小麦与非糯小麦剑叶光合与衰老变化差异
    3 小结
        3.1 糯小麦与非糯小麦氮素积累与吸收差异
        3.2 糯小麦与非糯小麦碳氮代谢特点
        3.3 糯小麦及非糯小麦剑叶光合与衰老差异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糯小麦与非糯小麦淀粉品质特性差异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糯小麦与非糯小麦小麦籽粒淀粉积累及其合成的酶学机制
        2.2 籽粒糖含量变化动态
        2.3 糯小麦与非糯小麦籽粒淀粉特性差异
        2.4 糯小麦与非糯小麦品质特性差异
    3 小结
        3.1 糯小麦与非糯小麦籽粒淀粉积累和淀粉合成酶活性变化差异
        3.2 糯小麦与非糯小麦籽粒淀粉特性差异
        3.3 糯小麦与非糯小麦品质特征差异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扬糯麦1号不同产量群体产量构成及群体特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扬糯麦1号不同产量群体产量构成
        2.2 高产群体群体特征
        2.3 不同产量群体籽粒品质特征
    3 小结
        3.1 糯小麦高产群体产量构成与高产途径
        3.2 糯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指标
        3.3 糯小麦高产群体品质分析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扬糯麦1号不同产量群体产量形成生理特性差异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产量群体糯小麦氮、磷、钾素积累与吸收特征
        2.2 不同产量群体糯小麦剑叶光合与衰老变化
    3 小结
        3.1 高产群体氮磷钾素积累与吸收特征
        3.2 高产群体剑叶光合与衰老特性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扬糯麦1号高产关键栽培技术及其措施效应分析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栽培措施对糯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2.2 栽培措施对糯小麦品质的影响
    3 小结
        3.1 糯小麦高产关键栽培技术体系
        3.2 栽培措施对糯小麦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和讨论
        1.1 高产糯小麦产量结构特征和品质性状
        1.2 高产糯小麦群体结构特征
        1.3 糯小麦高产形成的生理机制
        1.4 糯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3 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目录

(9)宁麦9号衍生系的品质特性及与酥性饼干直径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品质性状测定
        1.2.1 籽粒硬度测定
        1.2.2 制粉方法
        1.2.3 蛋白质含量和灰分含量测定
        1.2.4 面团吹泡仪特性测定
        1.2.5 溶剂保持力测定
        1.2.6 饼干加工品质测定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宁麦9号及其衍生系群体的品质性状
    2.2 品质性状与饼干直径的相关性
    2.3 不同硬度类型衍生系的品质性状比较
    2.4 宁麦9号优质衍生系的品质特征
3 讨论
    3.1 影响饼干直径的主要品质性状
    3.2 宁麦9号的品质特点及弱筋小麦选育

(10)氮磷钾肥对弱筋小麦生选6号产量、品质及效益的调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弱筋小麦的发展生产现状
        1.1.1 弱筋小麦的发展历史
        1.1.2 弱筋小麦的市场需求
        1.1.3 弱筋小麦的品质要求
        1.1.4 弱筋小麦适宜发展的区域
    1.2 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肥料调控效应
        1.2.1 氮肥对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2 磷肥对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3 钾肥对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4 氮磷钾肥配施对弱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3 小麦不同生产水平的生产效益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1 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
        2.2.2 小麦生育期的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LAI)、干物重
        2.2.3 小麦剑叶SPAD值
        2.2.4 超氧物歧化酶(SOD)
        2.2.5 过氧化物酶(POD)
        2.2.6 过氧化氢酶(CAT)
        2.2.7 丙二醛(MDA)
        2.2.8 植株氮含量
        2.2.9 籽粒品质
    2.3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氮磷钾肥配施对生选6号小麦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
        3.1.1 对产量的影响
        3.1.2 氮磷钾肥单因素施肥量对产量的影响
        3.1.2.1 氮肥施用量对产量的影响
        3.1.2.2 磷肥施用量对产量的影响
        3.1.2.3 钾肥施用量对产量的影响
        3.1.3 氮磷钾肥两两交互作用对产量的影响
        3.1.3.1 氮肥、磷肥交互作用对产量的影响
        3.1.3.2 氮肥、钾肥交互作用对产量的影响
        3.1.3.3 磷肥、钾肥交互作用对产量的影响
        3.1.4 氮磷钾肥不同配施水平对产量结构的影响
    3.2 氮磷钾肥不同配施水平对生选6号小麦群体结构的影响
        3.2.1 对茎蘖动态的影响
        3.2.2 对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3.2.3 对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3.3 对花后剑叶光合和衰老特性的影响
        3.3.1 对小麦花后剑叶SPAD值的影响
        3.3.2 氮磷钾肥不同施肥水平对花后剑叶SOD活性的影响
        3.3.3 氮磷钾肥不同施肥水平对花后剑叶POD活性的影响
        3.3.4 氮磷钾肥不同施肥水平对花后剑叶CAT活性的影响
        3.3.5 氮磷钾肥不同施肥水平对花后剑叶MDA含量的影响
    3.4 氮磷钾不同施肥水平对小麦植株氮素吸收积累及农学利用效率的影响
    3.5 氮磷钾不同施肥水平对生选6号小麦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的影响
        3.5.1 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的影响
        3.5.2 对籽粒加工品质的影响
    3.6 氮磷钾肥不同配施水平对小麦经济效益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弱筋小麦生选6号优质高产高效的适宜氮磷钾肥组合
        4.1.2 弱筋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的群体质量特征
        4.1.3 弱筋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群体的花后生理特性表现
        4.1.4 弱筋小麦优质高产高效的协调性评价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研究论文

四、弱筋小麦宁麦9号优质高产群体质量指标及形态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减氮对弱筋小麦产量、品质、效益和生理特性的影响[D]. 汤小庆. 扬州大学, 2021
  • [2]密肥组合对不同专用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徐俊. 扬州大学, 2021
  • [3]稻茬小麦不同栽培模式的产量、品质和效益分析[D]. 游蕊. 扬州大学, 2020
  • [4]弱筋与中筋小麦品质评价指标筛选及优质高产调控技术研究[D]. 杭雅文. 扬州大学, 2020(04)
  • [5]氮素水平对弱筋小麦产量、品质形成与氮素吸收利用的调控[D]. 吴培金. 安徽科技学院, 2018(05)
  • [6]施氮对土壤养分及不同品种小麦生长特性的影响[D]. 牛巧龙. 天津农学院, 2017(07)
  • [7]春性和半冬性小麦氮效率差异与调控效应比较研究[D]. 董召娣. 扬州大学, 2016(02)
  • [8]糯小麦高产群体形成生理与密肥调控技术研究[D]. 訾妍. 扬州大学, 2015(02)
  • [9]宁麦9号衍生系的品质特性及与酥性饼干直径的关系[J]. 张平平,姚金保,马鸿翔,杨学明,张鹏,姚国才,张旭,杨丹. 麦类作物学报, 2013(06)
  • [10]氮磷钾肥对弱筋小麦生选6号产量、品质及效益的调控效应[D]. 陈芳芳. 扬州大学, 2013(04)

标签:;  ;  

弱筋小麦宁麦9优质高产群体品质指标及形态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