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淀粉为原料合成乙二醇葡糖苷的研究

以淀粉为原料合成乙二醇葡糖苷的研究

一、由淀粉合成乙二醇葡萄糖苷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跃芳[1](2020)在《共溶剂对酸催化醇解生物质聚糖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生物质是唯一可替代化石原料合成液体燃料的可再生资源,其中碳水化合物作为生物质中含量最丰富的组分,可通过化学等转化途径合成多种能源化学品,如5-乙氧甲基糠醛和乙酰丙酸酯。近年来利用碳水化合物直接合成这些能源化学品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除催化剂体系外,大量研究表明溶剂能够选择性地催化转化碳水化合物,对产物的生成有决定性的影响。本论文以酸催化醇解生物质基碳水化合物制备5-乙氧甲基糠醛和乙酰丙酸乙酯的途径为依托,对不同共溶剂介导的影响展开了系统研究。首先考察了不同催化剂和共溶剂体系对淀粉等生物质多糖转化合成5-乙氧甲基糠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优选反应体系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索。其次,基于上述探索发现共溶剂γ-戊内酯对碳水化合物醇解合成乙酰丙酸乙酯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从反应动力学角度系统分析了共溶剂γ-戊内酯对反应过程速率和活化能的影响,提出了其介导纤维素醇解合成乙酰丙酸乙酯的作用机理。首先考察了多种不同种类的共溶剂和催化剂用于转化碳水化合物制备5-乙氧甲基糠醛的反应效果。结果表明:二甲基亚砜作为共溶剂能有效地促进葡萄糖(苷)的转化和提高产物的选择性,同时稳定保护生成的5-乙氧甲基糠醛。利用硫酸铝和磷酸组成的混酸催化体系对淀粉直接转化合成5-乙氧甲基糠醛有着良好的协同催化效果。反应机理探索认为:磷酸能有效地促使淀粉解聚成单糖组分,然后通过硫酸铝催化可实现葡萄糖到果糖的异构化,最终经硫酸铝和磷酸协同作用选择性合成5-乙氧甲基糠醛。对二甲基亚砜共溶剂介导的协同催化体系进行优化,淀粉在170℃下反应10小时5-乙氧甲基糠醛得率可达36.9%。另外开发的反应体系也适合于直接转化纤维二糖和纸浆纤维素制备5-乙氧基甲基糠醛。其次研究了γ-戊内酯共溶剂介导对乙醇中酸催化转化碳水化合物制备乙酰丙酸乙酯的动力学。结果表明纤维素、纤维二糖、麦芽糖、葡萄糖作为反应底物时,相同条件下γ-戊内酯的加入能明显提高乙酰丙酸乙酯的生成速率;添加γ-戊内酯做共溶剂后,纤维素转化成乙酰丙酸乙酯的反应活化能从165.8k J/mol降低到133.6k J/mol,另外以纤维二糖和麦芽糖作为反应底物时,反应活化能也呈降低趋势,但是γ-戊内酯不能改变葡萄糖转化合成乙酰丙酸乙酯的反应活化能。不同酸催化剂(Al(OTf)3、Al2(SO4)3、H2SO4)对纤维素转化合成乙酰丙酸乙酯的影响研究表明:γ-戊内酯能促进路易斯酸的质子化,从而提高其催化反应活性。γ-戊内酯共溶剂对酸催化转化纤维素合成乙酰丙酸乙酯的机理研究表明:首先γ-戊内酯可降低纤维素结晶度和聚合度,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溶解性和化学反应性;其次γ-戊内酯可有效促进路易斯酸的质子化程度,提高路易斯酸催化糖苷键断裂和葡萄糖醇解的反应活性;此外γ-戊内酯的加入也能有效抑制糖基炭化副反应,减少腐殖质的形成。基于此,γ-戊内酯共溶剂可加快纤维素转化成乙酰丙酸乙酯的反应速率并降低其反应活化能,使该反应可在更温和的反应条件下进行,同时提高乙酰丙酸乙酯得率。综上所述,本论文提供了一种以淀粉为底物在混酸催化体系下一锅法制备5-乙氧甲基糠醛的有效途径,发现共溶剂二甲基亚砜具有通过抑制副产物的生成从而提高目标产物5-乙氧甲基糠醛的得率等优点;其次明确以了γ-戊内酯作为共溶剂能促进纤维素转化合成乙酰丙酸乙酯并探究了共溶剂γ-戊内酯对反应体系中底物和催化剂的影响。所得结论可为生物质高效制备液体燃料5-乙氧甲基糠醛和乙酰丙酸乙酯提供技术参考和理论指导。

徐燕红[2](2020)在《1-MCP处理对嵊州‘桃形李’果实品质、活性氧以及花色苷合成代谢的影响》文中认为本文以嵊州‘桃形李’(Prunus salicina Lindl.cv.Taoxingli)果实为材料,果实在常温(23±2℃)下经6.0μL/L的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熏蒸处理12 h(以蒸馏水为对照)后,在低温(10±0.5℃)下贮藏,探讨1-MCP处理对贮藏期间果实品质、活性氧代谢和花色苷合成代谢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1-MCP处理显着降低了贮藏前期李果实的呼吸速率,推迟呼吸跃变的发生。同时,有效减少果实质量的损失,更好地保持可溶性固形物(SSC)和可滴定酸(TA)的含量,增加果实中果糖,葡萄糖,山梨醇和苹果酸的含量,并且显着降低果实腐烂率,但对硬度和果皮色泽没有显着影响。表明1-MCP处理可以延缓果实成熟衰老,维持果实贮藏品质。2、1-MCP处理提高了果实的总酚含量,维持类黄酮含量,抑制花色苷含量上升。同时,有效降低O2-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积累,显着提高SOD和POD活性,降低PPO和LOX活性,并且显着抑制贮藏后期MDA含量的上升。表明1-MCP处理提高了果实的抗氧化活性,降低了活性氧的伤害。3、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测定发现,嵊州‘桃形李’果实中花色苷主要为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和矢车菊素-3-O-芸香糖苷。1-MCP处理显着抑制了贮藏期间这两种花色苷含量的上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分析发现,1-MCP处理显着抑制了贮藏前期李果实中与花色苷合成相关的结构基因(PsPAL,PsCHS,PsCHI,PsF3H,PsDFR,PsANS,PsUFGT)和转录因子PsMYB10基因的表达,但增强了这些基因在贮藏后期的表达。表明1-MCP处理能够有效调控花色苷的生物合成,从而延缓贮藏期间果实花色苷积累,但是不影响果实完熟时花色苷的生物合成和积累。

周蕊[3](2019)在《微/纳淀粉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与两种食品成分的相互作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淀粉是一种天然、可再生、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的聚合物,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以淀粉为原料制备成食品新材料在活性成分包埋与递送、功能性包装、食品品质改良等方面的研究同样受到了普遍的关注。此外,淀粉分子易于修饰与改造,可以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对设计出不同结构与性能的淀粉材料以拓展其应用途径。其中,对淀粉进行小尺度改性制备成具有独特特性的微/纳米材料逐渐成为食品纳米科技研究的热点。鉴于此,本研究分别利用化学修饰与纳米技术改造两种手段构建了两种典型的微/纳淀粉材料,即淀粉微凝胶与淀粉纳米纤维。并根据两者的结构特征与功能属性,研究了其与两种食品成分(花色苷和硬脂酸)的相互作用。通过淀粉微凝胶稳定装载花色苷构造新型运输体,研究淀粉链的结构与组装体的结构变化,探讨其对花色苷运输保护和靶向控释性能的影响;通过淀粉纳米纤维直接成膜组建新型食品包装膜,研究硬脂酸分子自组装与纳米纤维界面的修饰作用,探讨其对淀粉纳米纤维包装膜表面疏水性能的调控。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经醇热预处理以降低其结晶度,分别利用羧甲基阴离子化和季铵型阳离子化对淀粉进行改性制备羧甲基阴离子淀粉和季铵型阳离子淀粉,研究醚化剂、催化剂等因素对取代度的影响,合成了取代度高达0.325的阴离子淀粉及取代度高达0.316的阳离子淀粉,并对其表观形貌、化学组成、晶体结构、热稳定性等性质进行了表征;以羧甲基阴离子淀粉、季铵型阳离子淀粉为原料,通过化学交联技术对淀粉分子结构调控成功制备智能型凝胶载体。通过元素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解析的手段,证明了三偏磷酸钠与阴阳离子淀粉羟基反应生成磷酸酯键。通过研究淀粉微凝胶在不同环境下电位及膨胀度的变化,明晰其在pH和I(离子强度)变化条件下的刺激应答作用规律。并通过SEM、马尔文粒度仪、TGA等手段研究化学交联过程对微凝胶的微观形貌、粒径分布、元素与结构组成以及热稳定特性的影响;2.以直链淀粉为原料,利用温度辅助-静电纺丝技术制备淀粉纳米纤维。研究不同浓度淀粉在纺丝溶剂(DMSO/水=95/5,v/v)的中溶解性能,以及其对静电纺丝法研究纳米纤维表面形貌的的影响。通过直观物理折叠实验,分析了由淀粉纳米纤维组成的淀粉膜的机械柔韧性,通过SEM观察了不同条件下制备的淀粉纤维形貌,通过XRD和和TGA进一步探讨了静电纺丝过程对淀粉分子结晶及热稳定性能的影响。综合考虑研究结果,淀粉溶液浓度控制在25%,工作电压20 KV,接收距离15 cm,溶液流速1 mL/L,能获取微观形貌均匀、纳米纤维均一的淀粉纳米纤维膜。通过上述研究获取了一种直接研制淀粉纳米纤维的膜的有效方法;3.以花色苷(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单体)为功能食品因子,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得到不同层数的淀粉微凝胶-花色苷运输体,并研究不同带电性能的淀粉微凝胶之间的静电和氢键相互作用对花色苷组装包埋。结合对功能因子花色苷的带电性质,系统研究了花色苷浓度、羧甲基淀粉阴离子微凝胶浓度、组装温度、组装对花色苷的组装包封率的影响规律,获得了具有较高包封率和一层淀粉微凝胶-花色苷运输体。花色苷浓度为0.25 mg/mL、阴离子微凝胶浓度为1.5 mg/mL、组装时间3 h、组装温度40℃,包埋率高达50%。随着组装层数的增加,运输体表面Zeta电位出现正负交替变化,这说明实现了有效的层层自组装过程。揭示了组装的淀粉微凝胶-花色苷在模拟消化道环境中活性物质的释放行为。花色苷在模拟胃液中释放率较低,在肠液中花色苷的释放率为73.5%并且具有良好的控制释放能力;4.采用分子自组装对淀粉膜中纳米纤维进行表面吸收形成硬脂酸分子膜,制备了一种可控性淀粉纳米纤维素食品包装复合膜,通过改变硬脂酸的浓度来调控其分子的自组装过程,从而获得具有不同表面结构的硬脂酸修饰淀粉纳米纤维(SA/CSNFs)疏水膜,通过SEM、接触角测试、EDS、XPS、XRD等手段对SA/CSNFs复合膜从微观形貌、表面浸润性、表面化学性质以及结晶结构性等进行研究,探讨并揭示了改性淀粉膜的表面微特性与功能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SA浓度为0.1 M时,疏水膜材料的综合性能较好,膜表面接触角达到最大为126.1°,实现了膜表面疏水性的可调控性。

余鑫[4](2019)在《催化转化碳水化合物制备5-乙氧甲基糠醛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寻找清洁的可再生资源来替代化石燃料资源迫在眉睫。生物质是一种可替代化石燃料的可再生碳源,其中碳水化合物作为生物质中的重要组分,可通过不同途径转化成多种能源化学品。近年来,由碳水化合物直接转化合成5-乙氧甲基糠醛受到广泛的关注。5-乙氧甲基糠醛是一种潜在的燃料和燃料添加剂,被认为是有潜力的化石燃料替代品,它可由碳水化合物在乙醇体系中经酸催化直接转化制得。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开发绿色高效、高选择性、低成本的催化过程体系是该技术发展和规模化应用的重难点。基于此,本论文针对碳水化合物直接转化合成5-乙氧甲基糠醛的反应过程体系展开系统研究,首先以木素磺酸盐为碳源,制备碳基固体酸(LS-SO3H)催化剂,探讨其催化性能,并对反应过程参数进行优化调控;然后利用三氟甲磺酸铝(Al(OTf)3)和Amberlyst-15组成混合酸催化体系在乙醇-二甲基亚砜(DMSO)共溶体系中催化葡萄糖转化合成5-乙氧甲基糠醛,考察催化活性,探究反应机理,并优化过程参数;最后在果糖-乙醇体系中添加共溶剂,考察共溶剂对果糖醇解反应的选择性和产物分布的影响规律。采用亚硫酸盐法制浆副产物木素磺酸钠作为碳源,通过一步同时碳化和磺化制备了一种绿色、低成本的木素磺酸盐基固体酸(LS-SO3H),用于催化转化生物可再生原料合成呋喃类化合物。研究发现:催化剂制备条件显着影响LS-SO3H的制备和催化性能。在120℃的浓硫酸溶液中对木素磺酸盐处理6h后,LS-SO3H中–SO3H密度高达1.33mmo l/g;催化剂制备得率为40.4%,明显高于直接用碱木素作为碳源。一步制备的LS-SO3H与用常见两步法(热解碳化和磺化)制备的碳基固体酸具有相似的质构特性。LS-SO3H在乙醇体系中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以5-羟甲基糠醛、果糖和菊粉为反应底物时,5-乙氧甲基糠醛得率分别可达到85.5%,57.3%和46.8%。此外,其在DMSO溶剂中可有效催化果糖转化合成5-羟甲基糠醛,其得率高达83.1%。LS-SO3H易于通过过滤从体系中分离回收,并且重复使用催化活性稳定。目前,仅有较少的研究致力于催化葡萄糖直接转化合成5-乙氧甲基糠醛,缺乏行之有效的转化途径。本研究表明:Al(OTf)3和Amberlyst-15组成混合酸催化体系对葡萄糖一锅直接转化具有较好的协同催化作用。重要的是,DMSO作为共溶剂添加到乙醇溶剂中可以一定程度地抑制副反应,促进5-乙氧甲基糠醛的生成。通过响应面分析法考察了主要过程变量对葡萄糖转化的影响,优化条件下5-乙氧甲基糠醛得率高达48.1%。催化体系可与反应产物分离,且重复使用性好。此外,该催化体系也可直接转化其他葡萄糖基碳水化合物如蔗糖和淀粉合成5-乙氧甲基糠醛,具有良好的原料普适性。最后,选用多种有机溶剂作为果糖在乙醇体系中醇解的共溶剂,研究表明:共溶剂种类、共溶剂用量对产物分布以及产物选择性有显着的影响。N,N-二甲基乙酰胺(DMA)在体系中表现出优异的特性,不仅能改变产物的选择性,还能显着提高呋喃类化合物的总得率。反应体系中添加少量的DMA可有效抑制乙酰丙酸乙酯生成。体系中5-羟甲基糠醛的选择性随DMA添加量的增加呈增大的趋势,主要是由于DMA通过氢键结合保护5-羟甲基糠醛的羟基,阻碍了其醚化成5-乙氧甲基糠醛。富含乙醇的介质体系可以屏蔽DMA对5-羟甲基糠醛中羟基的保护,使5-羟甲基糠醛有效醚化形成5-乙氧甲基糠醛。通过考察反应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底物浓度为50g/L时,果糖在乙醇-DMA溶剂体系中,在140℃下反应4h后,5-羟甲基糠醛和5-乙氧甲基糠醛的总得率可高达84.4%。综上所述,本论文制备了清洁有效的木素磺酸盐基固体酸并应用于催化转化果糖基碳水化合物合成5-乙氧甲基糠醛,其具有催化剂原料廉价易得、制备简单、催化活性好以及易分离回收等优点;然后开发了混合酸催化体系催化葡萄糖基碳水化合物一锅直接转化合成5-乙氧甲基糠醛;最后明确了添加共溶剂对果糖在乙醇体系中醇解反应的产物分布和产物选择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可为生物质基化学品5-乙氧甲基糠醛合成的后续深入研究以及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参考。

邹米华[5](2017)在《超(近)临界醇解淀粉制备烷基糖苷表面活性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烷基糖苷表面活性剂结合了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许多特点,可因其烷基碳链长短不同而性质各异,是一种新型绿色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具有表面活性高,发泡、消泡、增溶、去污性良好,安全无毒、无腐蚀、对皮肤无刺激性,生物降解彻底完全,不污染环境等特征。因而,烷基糖苷在日化、食品、生化、农业等诸多行业极具发展前景。目前,针对烷基糖苷的合成,国内外都是采用葡萄糖为糖源,脂肪醇为亲油基原料。鉴于产品种类、产量的限制和生产技术的改善,人们开始寻找新的生产原料,有关APG的制备途径也逐渐走向低消耗、高效率。此外,传统工业生产烷基糖苷都需要使用酸类作为催化剂,增加了催化剂回收成本,对环境造成一定负担。因此,本研究尝试直接利用超(近)临界技术醇解淀粉制备两种不同碳链长度的烷基糖苷表面活性剂。直接利用淀粉为原料,减少了生产的成本,丰富了原料来源。在糖苷化过程中,不需要使用任何催化剂,简化了产品的分离和纯化。首先,选择直接糖苷化法,利用淀粉和异辛醇为原料,在超(近)临界条件下制备异辛基葡萄糖苷表面活性剂。整个过程分合成、减压脱醇、氧化脱色三步工艺完成。利用FT-IR、HPLC、1H NMR对产品进行结构表征,发现所合成的产物在1150 cm-1和1040 cm-1两处具有α-1,4糖苷类物质的特征吸收峰;主产物在HPLC图谱中的出峰时间与异辛基吡喃葡萄糖单苷一致,都在6.981 min;产品中氢在碳骨架上的排列,与异辛基葡萄糖苷完全符合。因此,最终确定所合成产品为异辛基葡萄糖苷。再以单因素分析法和正交试验法对反应条件进行筛选,得到的最优制备方案为:糖苷化反应温度260°C,反应时间2 h,异辛醇与淀粉质量比10:1。在此条件下,所得异辛基葡萄糖苷产品收率最高,达到73.45%。其次,选择转糖苷化法,将淀粉和甲醇先在超(近)临界条件下反应,制备得到甲基葡萄糖苷,再和十二醇进行双醇交换制备得到十二烷基葡萄糖苷。反应经淀粉甲醇解、双醇交换、减压脱醇、氧化脱色四步工艺后,最终得到淡黄色产品。采用FT-IR对淀粉甲醇解产物、以及最终的转糖苷产物进行分析,发现两种产品在1146 cm-1和1038 cm-1、1142 cm-1和1060 cm-1处均具有α-1,4糖苷类物质的特征吸收峰。HPLC图谱则表明淀粉甲醇解主产物和甲基-α-D-吡喃葡萄糖苷单苷标样、转糖苷主产物和十二烷基葡萄糖单苷标样的出峰时间一致。最后利用1H NMR分析表征两个产品中氢在碳骨架上的排列,发现淀粉甲醇解产物的氢结构与甲基葡萄糖苷一致,转糖苷产物的氢结构与十二烷基葡萄糖苷的结构相吻合,最终可判定淀粉甲醇解产物为甲基葡萄糖苷,转糖苷产品为十二烷基葡萄糖苷。制备的最佳反应条件为:第一步淀粉甲醇解反应的反应温度为220°C,反应时间为2 h,甲醇与淀粉质量比为7.5:1,第二步双醇交换反应的反应温度为110°C,反应时间1 h,十二醇与淀粉质量比为2.5:1,催化剂对甲苯磺酸与淀粉质量比为0.01:1。在此条件下,所得十二烷基葡萄糖苷产品收率为82.79%。最后,对所制备得到的异辛基葡萄糖苷产品和十二烷基葡萄糖苷产品的表面张力、泡沫、乳化、润湿等性能和各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所得异辛基葡萄糖苷产品的CMC值为2.5 g/L,γcmc=34.1 mN/m,HLB=17,平均聚合度DP为1.215,平均分子量为326.83。十二烷基葡萄糖苷产品的CMC值为0.22 g/L,γcmc=32.42 mN/m,HLB=12,平均聚合度DP为1.477,平均分子量为425.27。此外,两种产品的单苷含量均大于50%,残存含量接近于1%。总体来讲,所得产品各理化指标基本能够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刘芳[6](2012)在《糖苷类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表面活性剂是重要的精细化工产品之一,它在工业生产和人类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石油价格逐渐上涨,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可持续发展战略促使人们越来越崇尚绿色、保护环境,更多地使用天然可再生资源进行化学品的开发。烷基糖苷是由葡萄糖和天然脂肪醇进行缩醛化反应而制得的,它作为新一代环保型表面活性剂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碳水化合物及其水解产物作为亲水基团的表面活性剂具有较强的亲水性,拥有良好的毒理学性质和生物降解性能,对眼睛和皮肤温和无刺激,也是性能较好的表面活性剂。因此本研究以薯类淀粉和乳糖为糖源,以脂肪醇、聚乙二醇和乙二醇为原料合成糖苷类表面活性剂。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以红薯淀粉和脂肪醇为原料,采用转糖苷化法合成淀粉糖苷表面活性剂,对合成的产品进行FTIR、GC-MS结构表征和性能测定,并做了工艺稳定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以红薯淀粉和脂肪醇为原料合成的淀粉烷基糖苷各理化性能均符合国家标准,其表面活性、乳化等性能良好,100%生物降解。八组平行合成实验的研究,为进一步淀粉糖苷的合成和稳定性提供了理论依据。(2)以乳糖和脂肪醇为原料,采用转糖苷化法合成了乳糖糖苷表面活性剂;通过正交和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佳的合成工艺条件;对所得产品进行FTIR、GC-MS结构表征和性能分析,并与淀粉基糖苷产品进行对比。乳糖糖苷的最佳合成条件:反应温度110℃,反应时间4h,m(乳糖)∶m(对甲苯磺酸)∶m(十二烷基苯磺酸)∶m(乙二醇)∶m(高碳醇)=1∶0.013∶0.03∶4.9∶1.2,糖苷产率为129.70%,糖转化率为98.37%;乳糖糖苷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0.20g/L,其表面张力为32.37mN/m;平均聚合度(DP)为1.490;乳化力为15.96min。在30℃,相对湿度(RH)为43%的环境下,72h的吸湿率为64.02%,保湿率为52.63%;30℃,RH81%环境下,72h的吸湿率为40.99%,保湿率为49.67%。对此产品的研究,增加了新的原料资源和糖苷表面活性剂品种,又为更好地研究淀粉糖苷表面活性剂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3)以马铃薯淀粉和聚乙二醇800为原料,采用转糖苷化法合成聚乙二醇淀粉糖苷;对所得产品进行结构表征和保湿性能分析;对该产品的上层溶液回收利用,得到一个连续的合成工艺。聚乙二醇淀粉糖苷的最佳合成条件:反应温度118℃,反应时间4.5h,m(淀粉):m(对甲苯磺酸):m(乙二醇):m(聚乙二醇)=1∶0.025∶4∶1.4,糖苷产率为154.58%;聚乙二醇淀粉糖苷的CMC值为2.0g/L,其表面张力为41.31mN/m;DP值为1.659;聚乙二醇淀粉糖苷产品的保湿性能优良且强于聚乙二醇本身;用上层溶液替代聚乙二醇合成了淀粉糖苷产品,所得产品的结构和性能与由原料合成的糖苷产品基本一致。

王青宁,刘芳,李澜,张飞龙,耿来红,张斌龙[7](2012)在《聚乙二醇淀粉糖苷的合成及其保湿性》文中研究表明以马铃薯淀粉和聚乙二醇为原料,采用转糖苷化法合成聚乙二醇淀粉糖苷,以糖苷产率为指标,通过正交实验探讨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118℃,反应时间4.5 h,m(淀粉)∶m(对甲苯磺酸)∶m(乙二醇)∶m(聚乙二醇800)=1∶0.025∶4∶2,糖苷产率达154.58%;对产品进行FTIR、GC-MS结构表征和保湿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该产品属糖苷类物质且具有良好的保湿性能。

朱春山,孙保帅[8](2009)在《淀粉及其衍生物改性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添加淀粉、变性淀粉和自制的乙二醇葡萄糖苷制备聚氨酯弹性体,通过实验筛选出各组分的工艺配比.用此配比制得的聚氨酯弹性体吸水率为9%左右,强度提高15%,改性制得的聚氨酯弹性砂轮用于磨削时磨削量提高15.4%,而砂轮磨耗率降低28.5%.

林君智[9](2008)在《乙二醇葡萄糖苷及其已酸酯的制备与纯化》文中提出本论文利用乙二醇和葡萄糖为原料合成乙二醇葡萄糖苷,研究乙二醇葡萄糖苷的分离纯化技术;再以乙二醇葡萄糖苷为中间体,研究非水相酶法合成乙二醇葡萄糖苷己酸酯的合成工艺,并对产物进行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性能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在酸催化剂存在下,以乙二醇和葡萄糖为原料制备得到乙二醇葡萄糖苷。在乙二醇葡萄糖苷的合成过程中,乙二醇是过量的,因此需要将合成产物中的乙二醇除去,必须对产物进行分离提纯。本文利用分子蒸馏法脱除产品中的乙二醇,并与萃取法、减压蒸馏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分子蒸馏法脱醇效果较好。当进料速率80~100mL/h,刮膜器转速200r/min,预热温度80℃,冷凝面温度25℃,蒸馏温度150℃,体系真空度为200Pa时,能使残醇率降低到1%以下,解决了乙二醇葡萄糖苷产品中残醇量较高的问题,进一步扩大了乙二醇葡萄糖苷的应用范围。以乙二醇葡萄糖苷和己酸为原料,Novozyme435脂肪酶为催化剂,用生物法合成乙二醇葡萄糖苷己酸酯。并研究反应溶剂、底物浓度、酶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对己酸转化率的影响。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以正己烷为溶剂体系,乙二醇葡萄糖苷0.3mol/L,正己酸1.8mol/L,酶浓度80mg/mL,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24h,正己酸的转化率可达23.74%。通过萃取法和硅胶柱色谱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酯化产物的分离,并确定了酯化产物的分离路线。以氯仿:甲醇(体积比为8:1)洗脱水相物质和氯仿相物质,通过薄层层析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鉴定,洗脱产物分别为乙二醇单葡萄糖苷己酸单酯和乙二醇单葡萄糖苷己酸二酯。对乙二醇葡萄糖苷己酸酯混合物、乙二醇单葡萄糖苷己酸单酯和乙二醇单葡萄糖苷己酸二酯的乳化性和HLB值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三种物质乳化性能良好。

司宝莉,王青宁,俞树荣,刘辉[10](2007)在《合成红薯淀粉乙二苷的最优工艺及其保湿性》文中研究表明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法和单因素实验法探讨了以反应生成物的保湿性为工艺最优目标,采用红薯淀粉和乙二醇合成淀粉乙二苷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对比了淀粉乙二苷与甘油的保湿性。实验表明,红薯淀粉合成乙二苷的最佳工艺条件为:m(乙二醇)∶m(红薯淀粉)∶m(对甲苯磺酸)=4∶1∶0.05、反应温度110℃。合成的淀粉乙二苷的保湿性和甘油保湿性相当,可作为化妆品中的保湿剂使用。

二、由淀粉合成乙二醇葡萄糖苷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由淀粉合成乙二醇葡萄糖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共溶剂对酸催化醇解生物质聚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质能的发展前景及意义
    1.3 生物质制备液体燃料的研究现状
        1.3.1 碳水化合物转化合成5-乙氧甲基糠醛的研究进展
        1.3.2 碳水化合物醇解制备乙酰丙酸乙酯的研究进展
    1.4 溶剂体系对生物质催化转化的影响
    1.5 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1.5.1 课题研究目的
        1.5.2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共溶剂介导双酸催化醇解淀粉制备5-乙氧甲基糠醛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2 碳水化合物醇解合成5-乙氧甲基糠醛
        2.2.3 催化剂和溶剂体系的回收利用
        2.2.4 产物检测分析
        2.2.4.1 液相色谱检测
        2.2.4.2 气相色谱检测
        2.2.4.3 反应体系pH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催化剂的筛选
        2.3.2 共溶剂的选择
        2.3.3 工艺条件优化
        2.3.4 淀粉转化合成5-乙氧甲基糠醛反应机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γ-戊内酯对碳水化合物醇解合成乙酰丙酸乙酯的动力学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碳水化合物醇解制备乙酰丙酸乙酯
        3.2.3 产物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纤维素转化合成乙酰丙酸乙酯动力学
        3.3.1.1 温度对纤维素合成乙酰丙酸乙酯的影响
        3.3.1.2 动力学拟合及模型检验
        3.3.1.3 讨论
        3.3.2 纤维二糖转化合成乙酰丙酸乙酯动力学
        3.3.2.1 温度对纤维二糖合成乙酰丙酸乙酯的影响
        3.3.2.2 动力学拟合及模型检验
        3.3.2.3 讨论
        3.3.3 麦芽糖转化合成乙酰丙酸乙酯动力学
        3.3.3.1 温度对麦芽糖合成乙酰丙酸乙酯的影响
        3.3.3.2 动力学拟合及模型检验
        3.3.3.3 讨论
        3.3.4 葡萄糖转化合成乙酰丙酸乙酯动力学
        3.3.4.1 温度对葡萄糖合成乙酰丙酸乙酯的影响
        3.3.4.2 动力学拟合及模型检验
        3.3.4.3 讨论
        3.3.5 Al_2(SO_4)_3催化纤维素合成乙酰丙酸乙酯的动力学
        3.3.5.1 温度对Al2(SO4)3催化制备乙酰丙酸乙酯的影响
        3.3.5.2 动力学拟合
        3.3.5.3 讨论
        3.3.6 H_2SO_4催化纤维素转化合成乙酰丙酸乙酯的动力学
        3.3.6.1 温度对H_2SO_4催化制备乙酰丙酸乙酯的影响
        3.3.6.2 动力学拟合
        3.3.6.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γ-戊内酯促进酸催化醇解纤维素合成乙酰丙酸乙酯的反应机理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实验步骤
        4.2.2.1 纤维素醇解制备乙酰丙酸乙酯
        4.2.2.2 纤维素溶解试验
        4.2.2.3 γ-戊内酯对腐殖质影响试验
        4.2.3 产物分析及检测
        4.2.3.1 产物检测
        4.2.3.2 聚合度测定
        4.2.3.3 X射线衍射
        4.2.3.4 热重量分析
        4.2.3.5 扫描电子显微镜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共溶剂及其用量的选择
        4.3.2 γ-戊内酯对反应体系中纤维素的影响
        4.3.3 γ-戊内酯对反应体系中催化剂的影响
        4.3.4 γ-戊内酯对腐殖质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2)1-MCP处理对嵊州‘桃形李’果实品质、活性氧以及花色苷合成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李果实概述
    1.3 李果实采后生理变化的研究进展
        1.3.1 呼吸强度和乙烯代谢的变化
        1.3.2 硬度变化
        1.3.3 糖酸组分的变化
        1.3.4 风味变化
        1.3.5 色泽变化
    1.4 花色苷的合成与调控
        1.4.1 花色苷简介
        1.4.2 花色苷的合成代谢
        1.4.3 花色苷合成途径中结构基因和调控基因的研究进展
    1.5 1-MCP在李果实贮藏保鲜中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内容
第2章 1-MCP处理对嵊州‘桃形李’果实品质的影响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及处理方法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主要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呼吸速率的测定
        2.3.2 硬度的测定
        2.3.3 色差值的测定
        2.3.4 可溶性固形物(SSC)含量的测定
        2.3.5 可滴定酸(TA)含量的测定
        2.3.6 失重率的测定
        2.3.7 腐烂率的测定
        2.3.8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2.3.9 有机酸含量的测定
        2.3.10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1-MCP处理对李果实呼吸速率的影响
        2.4.2 1-MCP处理对李果实硬度的影响
        2.4.3 1-MCP处理对李果实色差值的影响
        2.4.4 1-MCP处理对李果实SSC、TA和固酸比的影响
        2.4.5 1-MCP处理对李果实失重率的影响
        2.4.6 1-MCP处理对李果实腐烂率的影响
        2.4.7 1-MCP处理对李果实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2.4.8 1-MCP处理对李果实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1-MCP处理对嵊州‘桃形李’果实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及处理方法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2.3 主要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总酚、类黄酮、花色苷的测定
        3.3.1.1 总酚的测定
        3.3.1.2 类黄酮的测定
        3.3.1.3 花色苷含量的测定
        3.3.2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3.3.3 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的测定
        3.3.4 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3.3.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3.3.6 脂氧合酶(LOX)活性的测定
        3.3.7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3.3.8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1-MCP处理对李果实总酚含量的影响
        3.4.2 1-MCP处理对李果实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3.4.3 1-MCP处理对李果实花色苷含量的影响
        3.4.4 1-MCP处理对李果实中H2O2和O2-产生速率的影响
        3.4.5 1-MCP处理对李果实PPO和 POD活性的影响
        3.4.6 1-MCP处理对李果实SOD活性的影响
        3.4.7 1-MCP处理对李果实LOX活性的影响
        3.4.8 1-MCP处理对李果实中MDA的影响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1-MCP处理对嵊州‘桃形李’果实花色苷合成代谢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材料及处理方法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2.3 主要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花色苷组分的测定方法
        4.3.2 花色苷合成代谢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测定
        4.3.2.1 果肉组织总RNA的提取
        4.3.2.2 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4.3.2.3 Real-Time PCR检测
        4.3.3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1-MCP处理对李果实花色苷组分的影响
        4.4.2 1-MCP处理对李果实花色苷合成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4.2.1 李果实总RNA纯度及质量检测
        4.4.2.2 1-MCP处理对PsPAL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4.4.2.3 1-MCP处理对PsCHS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4.4.2.4 1-MCP处理对PsCHI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4.4.2.5 1-MCP处理对PsF3H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4.4.2.6 1-MCP处理对PsDFR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4.4.2.7 1-MCP处理对PsANS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4.4.2.8 1-MCP处理对PsUFGT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4.4.2.9 1-MCP处理对PsMYB10 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经费资助

(3)微/纳淀粉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与两种食品成分的相互作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天然多糖概述
        1.1.1 纤维素
        1.1.2 壳聚糖
        1.1.3 海藻酸钠
        1.1.4 环糊精
        1.1.5 淀粉
    1.2 淀粉概述
        1.2.1 淀粉的结构与性质
        1.2.2 淀粉的改性与应用
    1.3 淀粉载体材料的制备方法
        1.3.1 离子交联
        1.3.2 静电层层自组装
        1.3.3 静电纺丝技术
    1.4 淀粉微纳材料的应用
        1.4.1 食品活性因子载体
        1.4.2 食品包装
    1.5 研究意义与内容
        1.5.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微/纳淀粉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非晶淀粉的制备
        2.2.4 淀粉分子羧甲基化修饰
        2.2.5 羧甲基淀粉取代度的测定
        2.2.6 淀粉分子季铵型阳离子化修饰
        2.2.7 季铵型阳离子淀粉取代度的测定
        2.2.8 淀粉微凝胶的制备
        2.2.9 淀粉组装载体材料的表征
        2.2.10 微凝胶质构的测定
        2.2.11 微凝胶的粒度分布
        2.2.12 微凝胶在不同pH中的电位分析
        2.2.13 微凝胶膨胀度的测定
        2.2.14 淀粉纳米纤维的制备
        2.2.15 淀粉纳米纤维表征
        2.2.16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醇热预处理对淀粉晶体结构的影响
        2.3.2 淀粉阴阳离子化程度的调控
        2.3.3 醚化淀粉材料微观形貌分析
        2.3.4 醚化淀粉分子链基团的分析
        2.3.5 醚化淀粉材料X射线衍射分析
        2.3.6 醚化淀粉材料热重分析
        2.3.7 淀粉微凝胶微观形貌分析
        2.3.8 淀粉微凝胶分子链基团的分析
        2.3.9 淀粉微凝胶晶体结构分析
        2.3.10 淀粉微凝胶粒度的测定
        2.3.11 淀粉微凝胶电位的测定
        2.3.12 淀粉微凝胶热性能性质
        2.3.13 淀粉微凝胶质构特性研究
        2.3.14 淀粉微凝胶膨胀度测定
        2.3.15 淀粉纳米纤维的制备
        2.3.16 淀粉纳米纤维的宏观微观形貌分析
        2.3.17 淀粉纳米纤维的分子链基团分析
        2.3.18 淀粉纳米纤维的元素分析
        2.3.19 淀粉纳米纤维的热重分析
        2.3.20 淀粉纳米纤维的X衍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淀粉微凝胶稳定装载花色苷及其释放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淀粉微凝胶-花色苷运输体的制备
        3.2.4 花色苷包封率的测定
        3.2.5 不同实验条件下包封率的变化
        3.2.6 不同组装层数运输体的粒径和Zeta-电位
        3.2.7 运输体形貌表征
        3.2.8 红外光谱测定
        3.2.9 模拟胃肠道缓释实验
        3.2.10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花色苷的工作曲线
        3.3.2 不同组装条件对花色苷包封率的影响
        3.3.3 不同组装层数运输体的粒径和Zeta-电位
        3.3.4 微观形貌分析
        3.3.5 红外光谱分析
        3.3.6 不同组装层数运输体对花色苷的体外释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淀粉纳米纤维自组装硬脂酸及其疏水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2.3 淀粉纳米纤维的疏水改性
        4.2.4 润湿性的测定
        4.2.5 扫描电镜观察
        4.2.6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4.2.7 元素分析
        4.2.8 光电子能谱分析
        4.2.9 晶体结构分析
        4.2.10 热力学研究
        4.2.11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润湿性能研究
        4.3.2 表面微观形貌分析
        4.3.3 化学组成分析
        4.3.4 能量色散谱分析
        4.3.5 光电子能谱分析
        4.3.6 晶体结构分析
        4.3.7 热力学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催化转化碳水化合物制备5-乙氧甲基糠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质能
    1.3 生物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前景
        1.3.1 物理转化
        1.3.2 直接燃烧转化
        1.3.3 热化学转化
        1.3.4 生化转化
        1.3.5 油脂化学转化
    1.4 生物质化学合成5-乙氧甲基糠醛
        1.4.1 5 -乙氧甲基糠醛的简介
        1.4.2 5 -乙氧甲基糠醛的合成途径及研究进展
        1.4.3 5 -羟甲基糠醛醚化合成5-乙氧甲基糠醛
        1.4.4 碳水化合物醇解合成5-乙氧甲基糠醛
    1.5 本论文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1.5.1 论文的选题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木素磺酸盐基固体酸催化果糖转化成5-乙氧甲基糠醛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2 催化剂制备
        2.2.3 催化剂表征
        2.2.4 碳水化合物醇解合成5-乙氧甲基糠醛
        2.2.5 产物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木素基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比较
        2.3.2 催化剂的表征
        2.3.3 催化剂制备条件对LS-SO_3H性能的影响
        2.3.4 反应参数对果糖合成5-乙氧甲基糠醛的影响
        2.3.5 固体酸催化剂LS-SO_3H的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
        2.3.6 转化不同的碳水化合物原料
        2.3.7 催化转化果糖合成5-羟甲基糠醛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酸体系催化葡萄糖转化合成5-乙氧甲基糠醛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2.2 碳水化合物醇解合成5-乙氧甲基糠醛
        3.2.3 产物分析
        3.2.4 试验设计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催化剂和共溶体系的比较
        3.3.2 葡萄糖转化合成5-乙氧甲基糠醛的反应机理
        3.3.3 模型拟合及方差分析
        3.3.4 产物分离和催化剂回收
        3.3.5 不同葡萄糖基碳水化合物原料的普适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共溶剂对果糖醇解反应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碳水化合物的醇解反应
        4.2.3 产物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共溶剂种类对果糖醇解反应的影响
        4.3.2 共溶剂添加量对反应选择性的影响
        4.3.3 底物浓度对果糖在不同溶剂体系中醇解的影响
        4.3.4 反应参数对果糖醇解反应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 B
致谢

(5)超(近)临界醇解淀粉制备烷基糖苷表面活性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表面活性剂概述
    1.2 烷基糖苷
        1.2.1 烷基糖苷的性质
        1.2.2 烷基糖苷的应用
        1.2.3 烷基糖苷的制备方法
        1.2.4 烷基糖苷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1.3 超(近)临界醇类降解聚合物的研究
        1.3.1 超(近)临界流体特性
        1.3.2 超(近)临界醇解聚合物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案
    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主要装置
    2.3 实验原理
        2.3.1 异辛基葡萄糖苷合成原理
        2.3.2 十二烷基葡萄糖苷合成原理
    2.4 实验步骤
        2.4.1 异辛基葡萄糖苷的制备
        2.4.2 十二烷基葡萄糖苷的制备
    2.5 糖苷产品的结构分析
        2.5.1 FT-IR分析
        2.5.2 HPLC分析
        2.5.3 ~1H NMR分析
    2.6 糖苷产品的性能分析
        2.6.1 糖苷产率的计算
        2.6.2 糖苷平均聚合度的计算
        2.6.3 PH值测定
        2.6.4 色度测定
        2.6.5 残醇含量的测定
        2.6.6 表面活性的测定
第三章 异辛基葡萄糖苷的制备
    3.1 异辛基葡萄糖苷产品的结构分析
        3.1.1 FT-IR分析
        3.1.2 HPLC分析
        3.1.3 ~1H NMR分析
    3.2 反应条件对异辛基葡萄糖苷产率的影响
        3.2.1 单因素分析法
        3.2.2 正交试验法
    3.3 脱色条件对异辛基葡萄糖苷色泽的影响
    3.4 异辛基葡萄糖苷产品的性能分析
        3.4.1 表面张力的测定
        3.4.2 泡沫性能的测定
        3.4.3 乳化性能的测定
        3.4.4 润湿性能的测定
        3.4.5 产品技术指标
    3.5 小结
第四章 十二烷基葡萄糖苷的制备
    4.1 甲基葡萄糖苷产品的结构分析
        4.1.1 FT-IR分析
        4.1.2 HPLC分析
        4.1.3 ~1H NMR分析
    4.2 十二烷基葡萄糖苷产品的结构分析
        4.2.1 FT-IR分析
        4.2.2 HPLC分析
        4.2.3 ~1H NMR分析
    4.3 反应条件对糖苷产率的影响
        4.3.1 正交试验法
        4.3.2 单因素分析法
    4.4 脱色条件对十二烷基葡萄糖苷色泽的影响
    4.5 十二烷基葡萄糖苷产品的性能分析
        4.5.1 表面张力的测定
        4.5.2 泡沫性能的测定
        4.5.3 乳化性能的测定
        4.5.4 润湿性能的测定
        4.5.5 产品技术指标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致谢

(6)糖苷类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表面活性剂概况
        1.1.1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
        1.1.2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1.1.3 表面活性剂的应用性能
        1.1.4 表面活性剂的发展趋势
    1.2 生物质表面活性剂概况
        1.2.1 蔗糖酯
        1.2.2 失水山梨醇酯
        1.2.3 葡糖酰胺
        1.2.4 烷基糖苷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创新性
        1.3.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的内容
        1.3.3 本课题的创新性
第2章 红薯淀粉糖苷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仪器及药品
        2.1.2 红薯淀粉糖苷的合成原理
        2.1.3 红薯淀粉糖苷的合成步骤
        2.1.4 红薯淀粉糖苷的性能测试方法
        2.1.5 红薯淀粉糖苷产品的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红薯淀粉糖苷产品的产率及性能
        2.2.2 红薯淀粉糖苷产品的结构表征结果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乳糖糖苷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仪器及药品
        3.1.2 乳糖糖苷的合成原理
        3.1.3 乳糖糖苷的合成步骤
        3.1.4 乳糖糖苷的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正交实验结果及分析
        3.2.2 单因素实验结果及分析
        3.2.3 乳糖糖苷产品的结构表征
        3.2.4 乳糖糖苷产品的性能测定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聚乙二醇淀粉糖苷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仪器及药品
        4.1.2 聚乙二醇淀粉糖苷的合成原理
        4.1.3 聚乙二醇淀粉糖苷的合成步骤
        4.1.4 聚乙二醇淀粉糖苷的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正交实验结果及分析
        4.2.2 单因素实验结果及分析
        4.2.3 聚乙二醇淀粉糖苷的结构表征
        4.2.4 聚乙二醇淀粉糖苷的性能测定结果
        4.2.5 上层液回收再利用的研究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聚乙二醇淀粉糖苷的合成及其保湿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1.2 反应原理
    1.3 分析方法
    1.4 合成步骤
2 结果与讨论
    2.1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2.2 产品的结构表征
        2.2.1 产品红外谱图解析
        2.2.2 产品GC-MS分析
    2.3 产品保湿性能的测定
3 结论

(9)乙二醇葡萄糖苷及其已酸酯的制备与纯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多元醇葡萄糖苷
        1.1.1 乙二醇葡萄糖苷简介
        1.1.2 多元醇葡萄糖苷的研究进展
        1.1.3 分子蒸馏
    1.2 多元醇脂肪酸酯
        1.2.1 多元醇脂肪酸酯简介
        1.2.2 多元醇葡萄糖苷脂肪酸酯的研究进展
        1.2.3 非水相酶法反应
    1.3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和意义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乙二醇葡萄糖苷的制备与纯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乙二醇葡萄糖苷的制备
        2.3.2 乙二醇葡萄糖苷的纯化
        2.3.3 乙二醇葡萄糖苷的鉴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乙二醇葡萄糖苷的制备
        2.4.2 分子蒸馏精制乙二醇葡萄糖苷
        2.4.3 乙二醇葡萄糖苷粗产品纯化方法的比较及确定
        2.4.4 高效液相分析分子蒸馏脱醇后产品的组分
        2.4.5 液质联用确认分子蒸馏脱醇后产品组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水相酶法合成乙二醇葡萄糖苷己酸酯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配制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分子筛的活化
        3.3.2 乙二醇葡萄糖苷溶解度的测定
        3.3.3 Novozyme435 脂肪酶酶活的测定
        3.3.4 酯化率的测定
        3.3.5 乙二醇葡萄糖苷己酸酯的合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溶剂对转化率及酶活的影响
        3.4.2 底物浓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3.4.3 酶浓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3.4.4 反应温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3.4.5 反应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3.4.6 固定化酶Novozyme435 的稳定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乙二醇葡萄糖苷己酸酯的纯化和鉴定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配制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乙二醇葡萄糖苷己酸酯的制备及预处理
        4.3.2 柱色谱分离乙二醇葡萄糖苷己酸酯
        4.3.3 乙二醇葡萄糖苷己酸酯的分析与鉴定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萃取法分离乙二醇葡萄糖苷己酸酯的结果
        4.4.2 柱色谱分离乙二醇葡萄糖苷己酸酯的结果
        4.4.3 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法分析产物
        4.4.4 乙二醇葡萄糖苷己酸酯的分离路线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乙二醇葡糖苷己酸酯的应用性能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5.2.2 实验配制试剂
    5.3 实验方法
        5.3.1 乙二醇葡萄糖苷己酸酯乳化性能的测定
        5.3.2 乙二醇葡萄糖苷己酸酯酸值A 的测定
        5.3.3 乙二醇葡萄糖苷己酸酯皂化值S 的测定
        5.3.4 乙二醇葡萄糖苷己酸酯HLB 值的测定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乙二醇葡萄糖苷己酸酯的乳化性能分析
        5.4.2 乙二醇葡萄糖苷己酸酯HLB 值的测定
        5.4.3 乙二醇葡萄糖苷己酸酯的应用范围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论文中涉及的高效液相图

四、由淀粉合成乙二醇葡萄糖苷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共溶剂对酸催化醇解生物质聚糖的影响研究[D]. 陈跃芳.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2]1-MCP处理对嵊州‘桃形李’果实品质、活性氧以及花色苷合成代谢的影响[D]. 徐燕红.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3]微/纳淀粉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与两种食品成分的相互作用性能研究[D]. 周蕊. 武汉轻工大学, 2019(01)
  • [4]催化转化碳水化合物制备5-乙氧甲基糠醛的研究[D]. 余鑫.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1)
  • [5]超(近)临界醇解淀粉制备烷基糖苷表面活性剂[D]. 邹米华. 上海大学, 2017(05)
  • [6]糖苷类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刘芳. 兰州理工大学, 2012(10)
  • [7]聚乙二醇淀粉糖苷的合成及其保湿性[J]. 王青宁,刘芳,李澜,张飞龙,耿来红,张斌龙. 精细化工, 2012(05)
  • [8]淀粉及其衍生物改性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及应用[J]. 朱春山,孙保帅.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6)
  • [9]乙二醇葡萄糖苷及其已酸酯的制备与纯化[D]. 林君智. 江南大学, 2008(03)
  • [10]合成红薯淀粉乙二苷的最优工艺及其保湿性[J]. 司宝莉,王青宁,俞树荣,刘辉.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07(23)

标签:;  ;  ;  ;  ;  

以淀粉为原料合成乙二醇葡糖苷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