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Gd)BO_3:Eu荧光粉的共沉淀制备及发光行为

(Y,Gd)BO_3:Eu荧光粉的共沉淀制备及发光行为

一、Co-Precipitation Preparation and Luminescent Behavior of(Y,Gd)BO_3∶Eu Phosphor(论文文献综述)

周丹丹[1](2021)在《稀土或铬离子掺杂石榴石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石榴石结构化合物为基质材料,采用高温固相法成功制备了系列稀十或铬离子掺杂的发光材料。系统地研究了稳定性优异且能被蓝光高效激发的Ce3+掺杂钇铝镓石榴石荧光粉的长余辉发光性能,以及Cr3+掺杂的系列石榴石化合物的发光特性,以期满足不同应用领域对材料发光性能的需求,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成功合成了 Y3A12Ga3O12:Ce3+,Yb3+荧光粉,研究了不同的制备条件(如烧结气氛、温度、时间及助熔剂等)对样品结构及余辉性能的影响规律,发现适当降低温度,缩短烧结时间,添加助熔剂,在N2气氛下加压烧结利于荧光粉余辉性能的提高。随后,在优化后的制备工艺下合成了不同B3+含量的荧光粉。H3BO3作为助溶剂提高了样品的结晶性,同时,B3+离子进入四面体格位,形成新的深陷阱能级,使陷阱能级最深达1.1 eV,大幅延长了余辉时间。通过理论和实验相结合,构筑了 Y3Al2Ga3O12:Ce3+,Yb3+,B3+的电子结构图(VRBE图),并阐明其长余辉发光机理。(2)系统研究了不同格位离子取代对Y3Al2Ga3O12:Ce3+,Yb3+,B3+长余辉发光性能的影响规律,包括Si、Ge、Mg、Si-Mg、Ge-Mg、Si-Ca、Si-N等单元素取代和共取代。发现Si4+替代A13+可有效提高该材料的长余辉发光性能,并系统研究了不同Si含量对对其长余辉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Si添加量x为0.25时,长余辉性能最佳,余辉时间超过40小时。使用初始预加热上升法估算了电子陷阱的分布,建立了 YAGG:Ce,Yb,B,0.25Si的VRBE图和长余辉发光机理图,并借助光激励等表征探讨了其在光信息存储领域潜在的应用价值。随后,对比了 Ce3+、Cr3+,Ce3+、Yb3+及 Ce3+、Cr3+、Yb3+共掺杂对Y3Al2Ga3O12:Ce3+荧光粉余辉性能的影响,发现在基质中含B、Si的基础上,Ce3+、Cr3+共掺杂后,样品的余辉性能最佳。(3)设计并合成了(CaYLu)(MgSc)(AlSiGe)O12:Cr3+荧光粉,实现了650~1100 nm的宽带发射。系统研究了不同Cr3+浓度对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并将其与460 nm的蓝光芯片复合封装了 pc-LED器件,探讨了其在生物成像领域的应用价值。基于Cr3+掺杂的石榴石型近红外发光材料,研究了不同格位多元素共取代对其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影响,发现不同格位多离子掺杂可有效增加近红外发光的半峰宽。

王金玉[2](2021)在《氟化物红色荧光粉的快速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白光发光二极管(White Light-emitting diodes,简称WLED)由于节能、环保、高效率等优点而备受关注,被誉为21世纪的新一代绿色固体光源。目前,商业化的白光LED是由“蓝光LED芯片+Y3Al5O12:Ce3+黄色荧光粉”组合封装而成,但由于光谱中缺乏红光组分,该器件存在显色指数(CRI/Ra)低、色温(CCT)高等缺点,因而探索高性能的红色荧光粉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Mn4+掺杂的氟化物红光荧光粉因成本低、发光效率高、热稳定性好等而吸引大众注意。目前对此类荧光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索更多新型的高效荧光粉、减少或替代原材料HF的使用以及改善该类荧光粉的低耐水性问题。现在大部分氟化物红色荧光粉的制备都需要前驱体K2Mn F6,而前驱体K2Mn F6的制备需要使用大量的HF,同时,由K2Mn F6制备的氟化物红色荧光粉在潮湿的环境中粉体表面的[Mn F6]2-基团会分解成Mn O2和Mn(OH)4,导致氟化物荧光粉导致样品结构破坏以及光学性能下降,限制了其在高性能白光LED和宽色域显示器中的应用。因此,针对以上现状,本论文旨在探索一种新型的既能减少HF用量又可以取代前驱体K2Mn F6的高防水KHF2:Mn4+氟化物红色荧光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KHF2:Mn4+红色荧光粉的结构解析与发光性能研究:通过运用简单的一步快速法(仅需少量HF)合成了一种新的环保型水溶性KHF2:Mn4+发光材料。结果分析发现,KHF2:Mn4+红色荧光粉中的Mn4+存在于KHF2基体的间隙位,具有独特的间隙发光特点,而且Mn4+进入KHF2基体间隙位后导致其周围的K+和F-在空间上有轻微的移动。此外,XPS结果验证物质中只存在正四价的Mn;其TEM和SEM结果显示物质具有良好的结晶性,颗粒表面较光滑,颗粒尺寸约6~10μm;PL光谱显示KHF2:Mn4+的红色发射分别位于~602.2、611.2、615.6、633.2、637.2和650.0 nm处,并且具有零热猝灭特性和65%的良好量子效率。(2)以Mn4+掺KHF2为前驱体的氟化物红色荧光粉的制备与发光性能研究:KHF2:Mn4+荧光粉作为绿色离子交换发光材料,不仅具有独特的间隙发光性能,而且可以溶解在纯水中以产生阴离子[Mn F6]2-复合物,用于制备Mn4+激活的氟化物红色荧光粉,例如K2Ge F6:Mn4+,K2Si F6:Mn4+,K2Ti F:Mn64+等,成为替代K2Mn F6的潜在候选物,为Mn4+激活的氟化物无机发光材料开发绿色路线。分别以KHF2:Mn4+和K2Mn F6前驱体作为Mn源制备了K2(H)Ti F6:Mn4+(KHTFM)和K2Ti F6:Mn4+(KTFM)荧光粉。含质子的KHTFM荧光粉具有耐水性的原因是从KHF2:Mn4+脱落存于间隙位的寄生[HMn F6]-复合物通过离子交换转移到K2Ti F6基体上,形成具有刚性结构的KHTFM,从而提高了样品的耐水性和热稳定性。通过对比分析,在蒸馏水中浸泡180分钟后,KHTFM样品至少保留了原始发射强度值的92%,而非防水荧光粉KTFM的发光强度值仅保持23%。因此,这些发现说明了KHF2:Mn4+前驱体将质子带入氟化物红色荧光粉可以起防水作用。(3)X(X=Ti、Ge、Si)掺杂离子对KHF2:Mn4+红色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影响及其器件:通过在制备过程运用离子掺杂的方法中加入K2XF6(X=Ti、Ge、Si)溶液来改善KHF2:Mn4+荧光粉的发光性能。研究发现,滴入过多的K2XF6溶液会在产生K2XF6(X=Ti、Ge、Si)杂相;当滴入0.3 ml K2XF6(X=Ti、Ge、Si)溶液时,KHF2:Mn4+荧光粉的发光强度达到最大,分别提高了50%、40%和38%,而且当在KHF2:Mn4+中引入Ti和Ge时,样品的发射光谱出现零声子线。在上述的优化方案基础上,对样品Mn4+浓度掺杂量进行了探讨,发现Mn4+含量的增加不会改变宿主结构,其荧光粉的发光性能也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另外,将合成的YAG、KHF2:0.197%Mn4+和KHFM4-4红色荧光粉应用于白光LED器件,封装出了不同色温的WLED1-3。在20 m A驱动电流驱动下,WLED2和WLED3的相关色温(CCT)和显色指数(Ra)相较于WLED1都有所改善,但发光效率略微所降低。说明KHF2:Mn4+荧光粉在WLED室内照明应用方面是一种有前途的红色荧光粉。

孙祯[3](2020)在《稀土掺杂上/下转换测温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与传统接触式测温方式相比,光学响应温度计在温度测量方面具有非接触性、快速响应和灵敏度高等优点,因此它在工业制造、生物医疗和科学研究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稀土掺杂发光材料中,基于荧光强度比的测温技术能够更好地避免除温度外其它因素对测试的影响,因此成为了精准温度探测技术中的研究热点。除此之外,稀土掺杂发光材料凭借着化学性质稳定、能级寿命长、发射光范围广和毒性低等特点也可以应用到照明显示、生物成像、信息防伪、指纹识别等方面。本论文选用合成方法简单、发光强的氧化物作为基质,Er3+、Tm3+、Yb3+、Tb3+、Eu3+、Bi3+作为掺杂离子,制备了基于荧光强度比方式测温的上/下转换发光材料,并对它们的发光性能、温度传感机制及其相关应用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为了研究上转换材料的发光机理及变温特性,我们利用湿化学法分别合成了声子能量低、粒径小和发光强的稀土掺杂BaGd2ZnO5、Bi3.84W0.16O6.24和La2O3三种荧光粉,其中Tm3+或Er3+离子作为激活剂,Yb3+离子为敏化剂。在980 nm激发下,Tm3+/Yb3+共掺杂体系中实现了Tm3+离子蓝光(478 nm:1G4(2)→3H6;485 nm:1G4(1)→3H6)、红光(655 nm:1G4→3F4)和近红外光(800 nm:3H4→3H6)发射。通过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掺杂,改变了晶体结构对称性,有效地提高了发射光强度。而在Er3+/Yb3+共掺体系中,实现了Er3+绿光(2H11/2/4S3/2→4I15/2)和红光(4F9/2→4I15/2)的上转换发射。根据稀土离子能级图和泵浦功率-发射光强度双对数图,可以分析得出相应的上转换发光机理。此外,利用热耦合能级(1G4(2)/1G4(1),2H411/2/S3/2和3H4(1)/3H4(2))的荧光强度比的技术探讨其温度传感性能,实验结果表现出了上转换发光料BaGd2ZnO5、Bi3.84W0.16O6.24和La2O3在测温领域潜在的应用价值。(2)为了评估下转换发光材料的测温能力,我们利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Bi3+/Tb3+/Eu3+共掺杂Ca3Sc2Si3O12荧光粉。在370 nm激发下,掺杂离子之间能量传递过程使得该荧光粉展现了蓝光(Bi3+:3P1→1S0)、绿光(Tb3+:5D4→7F5)和红光(Eu3+:5D0→7F1)的特征发射。此外,通过测试不同温度下的发射光谱,首次选用两种非热耦合能级(3P1(Bi3+)/5D0(Eu3+),5D4(Tb3+)/5D0(Eu3+))进行温度传感特性研究,得了较高的绝对和相对灵敏度以及优异的信号分辨率。此项工作为设计高性能的温度传感器提供了新的思路。(3)为了获得双模式的测温材料,我们利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Yb3+/Tb3+/Eu3+共掺杂BaGd2ZnO5荧光粉。在近红外光980 nm激发下,通过Yb3+→Tb3+→Eu3+上转换发光的过程,不仅能产生Tb3+离子的特征绿光发射,还能发射出Eu3+离子的红光。另外,在紫外光302 nm激发下,利用Gd3+/Tb3+/Eu3+三种稀土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实现了Tb3+和Eu3+的下转换发光。对样品在303 K-573 K范围内的上/下转换发射光谱进行变温测试,基于非热耦合能级Tb3+(5D4→7F5)/Eu3+(5D0→7F2)荧光强度比的方式实现了高灵敏度的双模式温度探测。另外,当利用254 nm紫外灯激发BaGd2ZnO5:Eu3+样品时,发射出明亮的红光,将其用于指纹识别时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指纹的纹路,甚至能看到细小的汗孔,这些实验结果表明BaGd2ZnO5:Eu3+在指纹识别方面也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4)以发光材料的热稳定性为研究内容,我们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Bi3+/Eu3+分别单掺Ca3Sc2Si3O12,Y3Al5O12和Y2O3下转换发光材料,研究并提出了晶格能可以作为一个新的判据用于评估材料的热稳定性能。随着温度升高,三种发光材料的发射光强度都出现热猝灭的现象,通过传统热激活能的计算分析,可以得出这三种基质的热稳定性大小为Ca3Sc2Si3O12>Y3Al5O12>Y2O3。由于晶格能是可以判断晶体结构的稳定性,通过复杂晶体化学键介电理论分别计算并且比较了三种基质的晶格能大小。从中可以得出,晶格能越大,基质的热稳定性越好。此外,基于人眼对红光比较敏感这一特性,热稳定性高的Eu3+单掺Ca3Sc2Si3O12荧光粉在指纹识别和防伪的应用中展现出了快速响应、高灵敏度和低毒性的特点,表明了该荧光粉在指纹识别与防伪应用中的巨大潜力。

王新瑞[4](2020)在《白光LED用红色荧光粉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下,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人们节能环保的意识也逐渐增强。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型光源白光发光二极管(LED)凭借着其诸多优点成为了人类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并迅速在照明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白光LED的性能与其所用的荧光粉息息相关,尤其是以蓝光芯片和黄色荧光粉YAG:Ce3+组成的传统白光LED由于缺少红光组分,存在着显色性差、光色偏冷等问题,限制了其推广使用。无论是用于蓝光激发补充红光成分,亦或是作为紫外激发的三基色荧光粉之一,红色荧光粉都展现出了极大的重要性。为了提高白光LED中红色荧光粉的可用性,近年来学者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以红色荧光粉为研究对象,从三个方面系统论述了其研究进展,并结合相关的研究工作进行分析总结,最后提出展望,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按照干化学法和湿化学法两种类别,分别介绍了几种红色荧光粉常用的制备方法,包括基本原理和流程步骤等,结合具体实例探讨了每种方法中不同工艺参数对制得的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以及对合成条件进行优化的方案,通过对比不同方法获得材料的形貌尺寸、发光强度和显色指数等指标上的区别之处,分析总结各个方法具有的优势,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另外,还介绍了新型制备方法和不同方法之间的融合辅助。其次,以红色荧光粉的体系为划分,重点介绍红色荧光粉常用的几大基质。综合国内外研究,详细叙述了在改进现有的和开发新型的红粉基质上所做的工作,简要说明不同体系红粉的晶体结构及所用激活离子的发光特性,给出每种基质的优缺点,并指出现有红色荧光粉在与芯片的匹配程度、显色性和量子效率等性能上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最后,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对红粉发光行为和稳定性进行优化的处理方案,分别介绍了发光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效应和非发光离子共掺杂对材料发射光谱的调谐,电荷补偿效应对弥补晶格缺陷和提升内量子效率的作用,以及表面包覆对提高红色荧光粉的抗潮湿性能和热稳定性的积极影响,指出了目前研究中仍需完善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几点建议。

刘怀陆[5](2020)在《Eu2+/Bi3+掺杂近紫外激发白光LED用铝/钨/镓酸盐荧光粉发光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WLED(White Light Emitting Diode)作为新一代照明光源,已广泛应用于生活之中。当前,WLED的主流实现方案是蓝光LED芯片加YAG:Ce3+黄色荧光粉,由于该方案存在显色指数偏低,色温偏高等缺陷,已不能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照明的需求。而近紫外芯片加不同颜色荧光粉方案可以克服上述缺陷实现高品质照明。然而目前为止,可以完全匹配近紫外激发的荧光粉还没有。因此,本论文的目的在于发现能够满足近紫外激发的新型WLED用荧光粉。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果有以下几点:(1)发现了Sr4Al14O25:Eu2+是一种可用于近紫外激发白光LED用青色荧光粉。通过对Sr4Al14O25:Eu2+的发光性能的研究,发现该荧光粉的激发光谱与近紫外(360-410 nm)芯片匹配可用于近紫外激发白光LED。同时也研究了不同Eu2+浓度(0.02%-1%)对Sr4Al14O25:Eu2+热稳定性的影响,发现随着浓度增加其热稳定性逐渐增强,这与通常荧光粉浓度与热稳定性的关系相反。我们认为这一反常现象可能是两个Eu2+发光中心之间的能量传递与温度和浓度正相关引起的。此外,还发现了Al N和Si N的掺杂可以分别增强Sr4Al14O25:Eu2+的发光强度和初始余辉强度。(2)发现了四种新型紫外/近紫外激发且无可见区吸收Bi3+掺杂钨/镓酸盐荧光粉。首先,合成了三种新型Bi3+掺杂钨酸盐荧光粉,它们分别为:Li Y(WO4)2:Bi3+,Ca3WO6:Bi3+和La6W2O15:Bi3+。结果表明,它们的最佳激发峰分别位于334 nm,336nm和347nm,激发光谱可分别延伸至390 nm,400 nm和410 nm,且在可见光(VIS)区域均无激发,因此可以避免传统荧光粉的可见光重吸收问题。它们的发射光谱是发射峰分别位于556 nm,576 nm和627 nm的宽带发射,发射光谱从400 nm延伸至800 nm覆盖整个可见光区域,半高宽(FWHM)分别为170 nm,160 nm和200 nm适合照明。研究发现它们的荧光寿命分别为600 ns,370 ns和1500 ns,均属于Bi3+的特征寿命,因此它们的发光很可能来自Bi3+中3P1→1S0的跃迁。此外,我们还合成了一种Bi3+掺杂的镓酸盐荧光粉:La3Sn Ga5O14:Bi3+。研究发现,该荧光粉只有一个激发带且激发峰位于290 nm。然而发射光谱却存在两个发射峰分别位于356 nm和540 nm的发射带,其中位于可见区域的宽带发射带被认为是与Bi3+相关的异常发光。通过对不同Bi3+掺杂浓度的发射光谱,低温光谱,寿命以及结合MMCT模型计算分析,我们认为其中的可见宽带发光很可能来自Bi3+内部的3P0→1S0的跃迁,而紫外发射带则来自Bi3+的3P1→1S0的跃迁。这对Bi3+掺杂的固体发光材料的深入理解以及Bi3+掺杂荧光粉的研发有帮助。以上表明,本论文所发现的Bi3+掺杂钨/镓酸盐荧光粉在紫外/近紫外激发WLED中具有潜在应用。图46幅,表3个,参考文献182篇。

丁文停[6](2020)在《白光LED玻璃陶瓷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目前主流商用白光LED均采用“黄色荧光粉+蓝光芯片”的组合来实现白光发射,但是封装所用的硅胶在大功率光辐射或较高使用温度下容易老化,导致产品光衰、色偏等问题。因此,采用荧光透明玻璃陶瓷替代荧光粉/聚合物荧光转化层,已经成为白光LED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制备了三种基于紫外或者蓝光激发的荧光玻璃陶瓷,通过XRD、SEM、TEM、荧光光谱等表征方法对样品的微观结构和发光性能进行分析,并将样品与商业蓝光芯片耦合封装成白光LED器件,探究其是否满足白光LED的照明要求。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内容:(1)基于CaO-P2O5-SiO2-Al2O3-ZrO2-Eu2O3-Tb4O7体系,采用整体析晶法制备了紫外激发的透明玻璃陶瓷。XRD和TEM结果证实在玻璃基体中均匀分散了30-50 nm的α-Ca3(PO4)2纳米晶。PLE和PL光谱证实了前驱玻璃中部分Eu3+自发还原成Eu2+。通过调节Eu2O3和Tb4O7的掺杂浓度,样品在362 nm紫外激发下实现了发光颜色可调,GC1000-2Eu2Tb具有最佳白光发射。此外,样品中存在Eu2+:5d向Tb3+:5D4和Eu3+:5D1能级的能量传递现象。(2)基于Si O2-BaO-Y2O3-MgO-Ga2O3-ZrO2-CeF3体系,采用高温熔融法成功制备了蓝光激发的玻璃陶瓷。XRD、SEM结果证实在玻璃基体中存在尺寸约3μm的Y3Si2Mg2GaO12晶粒。在465 nm蓝光激发下,样品发出中心波长位于602 nm的橙红光,Ce3+的最佳掺杂浓度为0.4 mol%。当样品厚度为1.2 mm时,所组装的LED器件获得光效为27.9 lm/W、色温5633 K、显色指数为83.2的白光发射。(3)基于PbO-SiO2-Al2O3-Ga2O3-Y2O3-H3BO3-CeF3体系,采用熔体自发析晶法制备了蓝光激发的透明余辉玻璃陶瓷。XRD和SEM结果证实了玻璃基体中均匀分散约5μm的Y3Al5-xGaxO12晶体。PL、PLE和余辉衰减光谱表明,Ga/Al比为18/12且掺杂0.4mol%Ce3+的玻璃陶瓷发光性能最好,余辉寿命为47.32 ms。共掺0.4 mol%Sm3+后,样品的发光颜色和余辉寿命改善明显。将厚度为1.2 mm的样品与蓝光芯片组合为器件时,得到光效61.9 lm/W、色温7546 K、显色指数为74.6的白光发射,其闪烁指数降低到78.6%,有望应用于AC-LED。

陈美佳[7](2019)在《蓝光LED用硅(铝)酸盐基荧光粉的合成与改性》文中提出硅酸盐、铝酸盐体系因普遍具有原料来源广泛、良好的物理化学稳定性、易形成多样化的晶体场环境等特点,通常被用于透明闪烁陶瓷、白光LED荧光粉的基质材料。在这两大基质材料体系中,掺杂稀土或其它激发离子后制成的荧光粉在紫外和可见光蓝区均有良好的吸收,能完美地与当前主流的LED芯片复合实现白光照明。然而,无论是铝酸盐基还是硅酸盐基氧化物荧光粉,普遍存在发射光谱中缺乏红光成分,形成的白光色温较高,色品指数低等不足。基于此,采用离子掺杂的方式可以制备性能优良、色品指数较高的全光谱色荧光粉,可以极大地丰富LED实现白光照明的选择范畴。该体系荧光粉的制备方法大多是采用传统的高温固相反应法,粉体的制备与性能受选用的起始原料、合成气氛、助熔剂和烧成制度(如温度、烧结时间)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照明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深受科研人员的关注。本文通过优选反应初始原料和助熔剂,采用高温固相反应详尽地探索了硅、铝酸盐基荧光粉的合成工艺和掺杂改性后粉体的发光性能,并借助于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荧光光谱(PL)和色品坐标(CIE)模拟对样品的物相、形貌、发光性能和色品参数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AlF3·3H2O可以作为这类荧光材料高温合成时助熔剂的又一备选方案;离子掺杂可以提升粉体的发光性能,提高色品。具体表现在:(1)铝酸盐基荧光粉,本文通过优选三氟化铈作为起始原料,分别在氮气、活性炭气氛下合成了过渡金属离子掺杂的新型白光LED荧光粉Y3-x(Al1-yCry)5O12-3x/2F3x:xCe3+(简称YACG:Ce3+)和Lu3-x(Al1-2yMnyRy)5O12-3x/2F3x:xCe3+(简称LuAMG:Ce3+)。其中,YACG:Ce3+的最优合成工艺是氮气气氛下,以AlF3·3H2O为助熔剂,于1560℃烧结4-6 h即可制得物相较纯的粉体;少量Cr3+掺入后不会样品的物相组成产生影响,却能实现Ce3+-Cr3+间的能量传递,使发射光谱中呈现708nm附近的深红色成分,提升了粉体的显色指数;然而,LuAMG:Ce3+的合成条件与YACG:Ce3+不同,其合成条件是以活性炭为保护气氛,无需添加助熔剂于1540℃,烧结4-5h即可制得,Mn4+掺杂后不会引起样品物相组成的改变,但可以使样品。(2)硅酸盐基荧光粉:本文以二价铕激发的黄色荧光粉为基础,对该粉体的合成工艺及发光性能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优后的合成工艺为以AlF3·3H2O为助熔剂,适当降低原料SiO2的用量,于还原气氛下1350℃保温4h即可得到物相纯净且性能优良的黄色荧光粉Sr3-xSi1-mO5-2m:xEu2+,其中,AlF3·3H2O的用量为2wt.%,m=0.04mol;样品在λ=460nm蓝光激发下,呈单峰发射,主峰位于λ=584nm的黄色区域;当Ba2+掺杂时,由于Ba2+半径略大于Sr2+并发生类质等价取代,晶胞体积扩大,受激发射时,发射主峰出现明红移至橙红区,当Ba2+=0.2655mol时,λ=598nm,此时红移量最大为15nm。

张敏芝[8](2019)在《稀土离子掺杂硼酸盐荧光粉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内层4f电子结构的独特性,稀土离子可表现出能级跃迁的形式极为丰富,能够吸收或发射从(近)紫外乃至红外范围的光,从而使得稀土荧光粉凸显出丰富多变的发光特性。近年来,稀土荧光粉已广泛应用于白光LED照明、显示成像、传感器和生物医学等众多领域,且由于其抗紫外辐照能力较强、发光效率高而成为当前最具研究价值的荧光粉。硼酸盐荧光粉因其拥有较高的光学损伤阈值与荧光效率、较宽的透光区域,并且制备工艺简单、合成温度低、热稳定性好,因而可作为稀土元素掺杂的一种优良发光基质的材料。本论文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以LiBaBO3和LiSrBO3两种硼酸盐为基质的稀土荧光粉,通过XRD、SEM与PL光谱仪等对不同掺杂离子与不同掺杂量荧光粉的晶体结构、物相形貌以及发光性能进行了测试与表征,并探讨了共掺杂离子对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传统的高温固相法制备LiBaBO3:Tb3+荧光粉,通过XRD确定了样品的物相为纯相,并通过SEM分析了荧光粉的形貌。同时,研究了不同Tb3+掺杂量的LiBa1-xBO3:xTb3+荧光粉的发光性能,样品在369 nm光激发下,最主要的发射光为波长544 nm的绿光,该发射峰对应于Tb3+的5D4→7F5特征跃迁。当Tb3+的掺入量为x=0.05时,荧光粉的发光强度达到最高。样品的CIE色度坐标均处在绿光区域,与标准绿光色度坐标非常接近。基于Tb3+的最佳掺杂浓度,制备了可被(近)紫外光有效激发的Bi3+和Tb3+共掺的LiBa1-x-yBO3:xTb3+,yBi3+荧光粉。在254 nm激发光下,该荧光粉在绿光范围内有最强发射峰(λ=544 nm)。随着Bi3+掺杂量的增加,Bi3+和Tb3+之间存在偶极-偶极相互作用进行能量传递。该系列荧光粉的CIE坐标显示发光颜色呈现出由绿色到白光的渐变趋势。2.通过固相反应制备一系列稀土离子与Bi3+共掺的LiSrBO3:Bi3+,RE3+(RE=Eu,Sm,Tb)荧光粉。通过XRD来表征其物相结构为纯相LiSrBO3,采用SEM、EDS分析了样品的表面形貌与元素组成。固定Eu3+的掺杂浓度,制备Bi3+掺量不同的LiSrBO3:Eu3+,Bi3+系列荧光粉。样品在紫外光激发下,LiSrBO3:Eu3+,Bi3+荧光粉产生波长613 nm的典型红光发射,对应于Eu3+的5D0→7F2跃迁。相比于单掺Eu3+的荧光粉,共掺杂的荧光粉的发光强度明显增强,且当敏化离子Bi3+掺入量为x=0.03时,发光达到最强,此时CIE色坐标为(0.595,0.385),位于红光区域。利用Bi3+与Sm3+共掺杂制备了能够被(近)紫外光所激发的LiSrBO3:Sm3+,Bi3+荧光粉,其激发光谱在波长404 nm处有最强的激发峰。随敏化离子Bi3+掺入量逐渐增多,样品的发光强度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这源于Bi3+与Sm3+离子间存在能量转移,主要是以偶极-偶极相互作用进行能量传递的。LiSrBO3:Sm3+,Bi3+荧光粉的CIE色坐标位于橙红色区,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此外,在空气气氛下煅烧得到了物相为纯相、结晶良好的LiSrBO3:Tb3+,Bi3+荧光粉,当Bi3+掺入量逐渐增加,荧光粉颜色可由浅黄绿色变化到绿色,且样品的发光在最佳掺杂量x=0.03时达到最强。

郑将辉[9](2017)在《用于暖白光LED与多晶硅太阳电池的下转换材料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商业化的白光LED主要采用GaN基蓝光LED芯片与YAG:Ce3+黄色荧光粉组合,但该类型LED器件存在白光不够均匀、色温较高、显色指数较低、尤其是存在蓝光太多伤害眼睛等问题,因此并不适用于室内照明。近年来,近紫外光芯片激发三基色荧光粉开发暖白光LED实现室内照片成为一条非常有前景的技术路径。开发高效率,近紫外光激发三基色下转换(本文的下转换指的是满足“Stokes(斯托克斯)”效应的转换,非量子裁剪)荧光粉成为实现该技术路径的关键技术之一;对于单结晶硅太阳电池,由于受其禁带宽度限制,太阳光小于400 nm波段的近紫外光不能很好的被利用,因此通过利用近紫外光激发下转换荧光粉来提高晶体硅太阳电池效率也成为目前下转换太阳电池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将下转换材料应用于暖白光LED应用领域及下转换太阳电池领域,主要总结如下:一:暖白光LED用近紫外光激发下转换荧光粉本文采用高温固法制备了稀土掺杂硼酸盐和磷酸盐下转换荧光粉;我们依据稀土掺杂发光原理的不同将荧光粉分为了两类进行研究:一类是基于4f-4f跃迁稀土掺杂近紫外光激发三基色LED荧光粉,另一类是基于4f-5d跃迁稀土掺杂近紫外光激发三基色LED荧光粉。我们详细的研究了这两类下转换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并尝试了在暖白光LED中的应用,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T Tm3+,Tb3+,Eu3+,Dy3+ Sm3+等稀土单掺或共掺的KMgB03以及NaBaB03基质的荧光粉,并研究了该类基于4f-4f跃迁稀土掺杂近紫外光激发三基色LED荧光粉的制备及发光性能。对稀土掺杂KMgB03体系,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该基质的电子结构以及态密度,分析可知KMgB03是带隙宽度为4.37 eV的间接带隙材料,是一种紫外透过性能优异的基质材料。通过选取了固定浓度的不同稀土离子(RE = Tm3+,Tb3+,Eu3+,Dy3+)研究了稀土单掺KMgBO3的4f-4f跃迁发光性能。研究发现,Tm3+离子掺杂KMgBO3样品可以在360 nm下发出峰值位于455 nm(强)及477 nm(弱)的双尖峰,对应于Tm3+离子从1D2到3F4以及1G4到3H6的4f-4f本征跃迁,发出蓝光。在377nm激发下,KMgBO3:Tb3+荧光粉会由于Tb3+中对应的5D4到7F5的4f-4f跃迁发出最强峰值为543 nm的绿光发射,其色坐标位于(0.258,0.537)绿色区域。由于Eu3+离子的5D0到7Fj(j=1-4)的典型4f-4f跃迁,Eu3+离子掺杂的KMgB03荧光粉产生了在594,614,652以及705 nm的峰值的红光发射,色坐标位于(0.634,0.356)。KMgBO3:Dy3+在362 nm激发下可以发出位于491 nm的蓝色发光峰(4F9/2-6H15/2)以及581 nm的黄色发光峰(4F9/2-6H13/2),其色坐标坐落于(0.280,0.304)的冷白光区域。对稀土掺杂NaBaB03体系,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该基质为3.66 eV的直接带隙材料,NaBaB03的价带顶是由O原子的2p轨道所提供的而导带底是由Ba原子的5d轨道提供。在该体系中,我们更加系统的分析了不同稀土离子(RE= Tm3+,Tb3+,Sm3+,Dy3+以及Dy3+,Eu3+共掺)掺杂NaBaB03样品相应的基于4f-4f跃迁的发光性能,包括掺杂浓度、温度、离子补偿剂对发光性能的影响及机理,荧光寿命,稀土离子共掺时的能量传递分析等。结果表明,与KMgB03相似的,由于4f-4f的能级跃迁,Tm3+,Tb3+,Dy3+在相对应近紫外光激发下可以获得蓝绿以及冷白光发射。Sm3+掺杂NaBaB03荧光粉在403nm激发下,获得了峰值位于560 nm(Sm3+离子4G5/2到6H5/2的4f-4f跃迁)最强黄光发射。通过浓度优化,找到了T Tm3+,Tb3+,S Sm3+以及Dy3+掺杂NaBaBO3基质的最优掺杂浓度,获得了更优的发光性能。对Tb3+掺杂NaBaB03体系荧光粉浓度淬灭机制分析发现,该系统能量传递临界半径为14.6 A,浓度淬灭机制为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对Tb3+或Dy3+掺杂的NaBaB03体系荧光粉研究了离子补偿剂以及温度变化对发光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未掺杂电荷补偿剂前,由于三价稀土离子取代而二价Ba2+离子而造成了电荷失配产生了负价Ba空位(VBa"),产生发光复合中心。通过引入一价碱金属到三价稀土掺杂的NaBaBO3中,可以中和非平衡态的电子减低了非辐射跃迁的几率而增强了发光强度。对Tb3+掺杂NaBaBO3的热稳分析发现当环境温度升至300℃时,其发光强度为室温下的69.8%,但发射光谱形状不变。NaBaBO3:Dy3+的变温光致发光(PL)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Dy3+离子产生的发光强度逐渐降低,但4F9/2→6H13/2跃迁产生黄光减低的程度要比4F9/2→6H15/2跃迁产生的蓝光发射降低程度要明显,该体系热激活能被计算为0.105 eV。以上Tm3+,Tb3+,S Sm3+,Dy34单掺的NaBaBO3体系荧光粉发光最优样品发射的色坐标被计算为(0.1470,0.1090),(0.2860,0.4640),(0.4760,0.5090)以及(0.3010,0.3080),对应蓝、绿、黄以及冷白光区域。进一步的,本文通过在Dy3+中共掺Eu3+来增强红光发射以提供色温,研究发现,由于Dy3+离子与Eu3+离子之间4f-4f跃迁的能量传递,随着Eu3+离子掺杂浓度的变化,在361nm波长的激发下可以获得色温可调节的白光,当Eu3+掺杂量为x = 0.09时,Dy3+离子到Eu3+离子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达41.4%。最终通过优化共掺Eu3+离子在单一基质荧光粉体系中实现了色坐标为(0.332,0.315),色温为5514.31 K的白光发射,优化了单掺Dy3+离子色温过冷的情况。(2):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 Eu2+稀土单掺SrB2O4,Ca5(PO4)3Cl以及Sr5(PO4)3Cl基质研究了 4f-5d跃迁稀土掺杂近紫外光激发蓝色LED荧光粉,并研究了其发光性能及其在近紫外光激发暖白光LED中的应用。首先研究了近紫外光激发Eu2+掺杂SrB2O4硼酸盐荧光粉,该样品由于Eu2+离子从4f基态到5d激发态的跃迁,以及弛豫后的电子从5d态到4f基态的跃迁,因此在激发和发射光谱中可以观察到在270-350 nm有很宽的激发峰(峰值位于308 nm),在350-500 nm范围内宽的发射峰(峰值位于448 nm),在近紫外光308 nm的发射的色坐标为(0.1417,0.1072)坐落于蓝光区域。通过分析浓度对发光性能的影响发现当掺杂浓度x = 0.06时发光最强,能量传递临界半径为13.98A,浓度淬灭是由于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引起的。对Eu2+掺杂的Ca5(PO4)3Cl磷酸盐体系下转换荧光粉,首先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可以得到Ca5(PO4)3Cl是禁带宽度为5.30 eV的间接带隙材料。通过对稀土 Eu2+离子掺杂的Ca5(PO4)3Cl磷酸盐样品研究发现,Ca5(PO4)3Cl:Eu2+体系荧光粉该荧光粉能够基于Eu2+离子的4f-5d跃迁被260 nm至420 nm的近紫外光所激发,发出400至530 nm峰值位于456 nm的宽带蓝光发射,Eu2+离子的最佳掺杂溶度为2 mol%,Eu2+浓度淬灭机制为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该体系荧光粉热稳测试表明当温度升至150℃时,其发光强度为起始的58.2%,热激活能为0.254 eV。基于该荧光粉的采用385 nm芯片激发手工制备封装的蓝光LED器件在肉眼下可以看到耀眼的蓝光,其色坐标为(0.1480,0.0350)。通过使用该蓝色荧光粉Ca5(PO4)3Cl:Eu2+、掺Eu2+绿色荧光粉以及掺Eu2+红色荧光粉基于395 nm的InGaN的芯片制作了白光LED器件,该白光LED器件在驱动电流350 mA以及3.25 V的电压驱动下可以得到显色指数高达96.65,色温为3902 K以及色坐标位于(0.3952,0.3790)的暖白光发射,器件流明效率为9.8 lm/W。对Eu2+掺杂的Sr5(P04)3Cl磷酸盐体系下转换荧光粉,通过密度泛函理论可以得到Sr5(P04)3CI晶体为禁带宽度价带顶在M点导带底在r点为5.01 eV的间接带隙材料,其导带底主要是由Sr-4d态提供,价带顶O-2p态提供。通过对稀土 Eu2+离子掺杂的Sr5(P04)3Cl磷酸盐样品研究发现,Eu2+离子掺杂的Sr5(P04)3Cl体系荧光粉基于Eu2+离子的4f-5d跃迁能够被250 nm至400 nm的近紫外光所激发,发出410至490 nm峰值位于444 nm的宽蓝光发射,色坐标为(0.1540,0.0230)位于蓝光区域,色纯度为99.0%。Eu2+离子的最佳掺杂溶度为1 mol%,在该体系中,Eu2+离子在该体系中的淬灭机制为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该体系荧光粉热稳测试表明当温度上升至150℃时,其发光强度为起始的87.61%,热激活为0.194 eV,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该样品在395 nm波长激发下量子效率为80.53%。通过使用该蓝色荧光粉Sr5(PO4)3CI:Eu2+、掺Eu2+绿色荧光粉以及掺Eu2+红色荧光粉基于395 nm的InGaN的芯片手工封装制作了白光LED器件,该白光LED器件在驱动电流350 mA以及3.25 V电压驱动下,该白光LED器件的色温,显色指数以及色坐标被分别为3567.84 K,94.65以及(0.3952,0.3790),流明效率为33.25 Im/W。2016年通过厦门华联电子有限公司机器点胶封装,在显色指数高于90的情况下器件的流明效率高达80.87 Im/W的暖白光LED器件,接近商业化流明效率。二:太阳电池用近紫外光激发下转换纳米荧光粉本文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稀土掺杂钒酸盐纳米下转换荧光粉以及无稀土掺杂钒酸盐纳米下转换荧光粉。系统的研究了这两款材料的发光机理以及在多晶硅太阳电池中的应用,主要成果如下:(1)本文将水热法合成的YV04:Eu3+,Bi3+纳米下转换材料应用于多晶硅太阳电池中,研究发现水热法合成的YVO4:Eu3+,Bi3+纳米下转换材料的粒径范围在20-40 nm之间,该材料在200-350 nm之间有很宽的激发峰,对应于VO43-中O2--V5的电荷迁移带以及少量的Bi3+到V5+的能量迁移带,最终吸收的近紫外光能量通过一系列非辐射跃迁后到达5D0能级,产生Eu3+所对应的峰值位538,592以及620 nm的发射峰,对应于Eu3+离子的5D0到7Fj(j = 0-2)的4f-4f跃迁,其中最强的620 nm的红光发射峰对应于5D07F2跃迁。将不同浓度的YVO4:Eu3+,Bi3+纳米下转换溶液涂覆于多晶硅太阳电池上发现溶度太低下转换作用不足,溶度太高溶液造成遮挡而减低效率,5 mg/ml的YV04:Eu3+,Bi3+纳米下转换溶液能够让太阳电池获得最好的性能提升,器件的短路电流密度从35.99 mA/cm2提高到了 37.09 mA/cm2,效率从14.71%提高到了 15.14%,净效率提高0.43%。外量子效率测量结果也验证了下转换在提高短路电流中的作用。结果表明YVO4:Eu3+,Bi3+纳米下转换材料能够有效的提高多晶硅太阳电池的效率。(2):本文首次将水热法合成的无稀土掺杂的Zn3V208纳米下转换材料应用于太阳电池领域,研究发现通过水热法制备的Zn3V208纳米下转换材料的粒径在20-30nm之间。Zn3V208由于V043-中O2--V5+的电荷迁移带具体的说是V043-中1A1能级到IT1 1T2及能级的跃迁能够吸收大部分位于200-400 nm的近紫外光并通过辐射跃迁将其转换发射在450-600 nm的宽峰,峰值位于530 nm处的黄绿光。通过将该纳米材料制备成5 mg/ml的乙醇溶液旋涂至多晶硅太阳电池表面,结果可以发现涂覆有Zn3V2O8纳米粉体的多晶硅太阳电池的开路电压和填充因子基本不变,短路电流密度有较显着的提高(从33.12 mA/cm2提高至33.92 mA/cm2),进而太阳电池的净效率增加了 0.32%。外量子效率测量分析表明,涂覆Zn3V2O8纳米下转换材料后的太阳电池在近紫外光部分的外量子效率测量响应有所提高,验证了下转换材料在提高短路电流中的作用。该结果表明了非稀土掺杂发光材料也能够有效的提高多晶硅太阳电池的效率。

冷稚华[10](2016)在《稀土掺杂硼酸盐荧光粉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硼酸盐材料由于其具有较大的电子带隙、较强的荧光强度、特殊光学损伤阈值等光学性质,是作为制备稀土掺杂荧光粉基质的比较理想的材料之一。论文主要利用高温固相法、水热法制备了几种稀土掺杂硼酸盐荧光粉,并对稀土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过程、水热条件对产物形貌以及发光性质的影响、不同形貌产物的形成机理、猝灭浓度等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内容有:1.以K+为电荷补偿剂,利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Dy3+/Tb3+/Eu3+掺杂的KSr4(BO3)3荧光粉。实验结果表明:在KSr4(BO3)3基质中存在Dy3+→Tb3+、Dy3+→Eu3+能量传递过程,且能量传递机理都归因于偶极-偶极能量传递过程。随着Tb3+/Eu3+的浓度增加,能量传递效率分别达到60%/20%,且KSr4(BO3)3:0.005Dy3+,x Tb3+/y Eu3+系列荧光粉的发光颜色分别从Dy3+的蓝白色向Tb3+(绿色)/Eu3+(红色)的颜色过渡。其中,KSr4(BO3)3:0.005Dy3+,0.015Eu3+荧光粉的色坐标(0.334,0.351)与标准白光(0.33,0.33)非常接近。2.利用共沉淀法制备的均一Ln(OH)CO3(Ln=Y,Gd,Lu)亚微米胶体球与不同硼源(Na2B4O7·10H2O,Na BO2·4H2O,H3BO3)在水热条件下反应成功制备了不同形貌的Ln BO3(Ln=Y,Gd,Lu)。硼源的用量、溶剂的组成分别对产物的形貌有较大的影响。不同形貌的Ln BO3(Ln=Y,Gd,Lu)产物形成过程可分别归因于:溶解重结晶、Ostwald熟化、两步生长过程/初级粒子边缘的晶格张力或表面相互作用。不同形貌产物的几何外形、结晶度对它们发光性质有较大影响,且Eu3+/Tb3+在Ln BO3(Ln=Y,Gd,Lu)基质中都具有较高的猝灭浓度。3.利用Gd(OH)3纳米棒前驱体与不同硼源(H3BO3,Na2B4O7·10H2O,Na BO2·4H2O)之间的水热反应制备了不同形貌的Gd BO3。层饼状、花状、树叶状Gd BO3产物的形成分别经历了不同的生长过程:定向附着、溶解重结晶、定向生长。形貌和比表面积的不同导致了Eu3+掺杂的产物具有不同的发光强度:花状产物>树叶状产物>层饼状产物。且在花状产物中Eu3+具有较高的猝灭浓度,猝灭浓度为0.25。Gd BO3:0.25Eu3+的量子效率为14.3%,高于商用红色荧光粉Y2O3:Eu3+的量子效率(12.2%)。

二、Co-Precipitation Preparation and Luminescent Behavior of(Y,Gd)BO_3∶Eu Phosphor(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o-Precipitation Preparation and Luminescent Behavior of(Y,Gd)BO_3∶Eu Phosphor(论文提纲范文)

(1)稀土或铬离子掺杂石榴石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发光材料概述
        1.1.1 稀土或Cr~(3+)掺杂无机发光材料的组成
        1.1.2 发光材料的发光过程
        1.1.3 发光材料的分类
    1.2 长余辉发光材料
        1.2.1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发展历程
        1.2.2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分类
        1.2.3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余辉机理
    1.3 石榴石发光材料
        1.3.1 石榴石的结构与组成
        1.3.2 Ce~(3+)掺杂石榴石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3.3 Cr~(3+)掺杂石榴石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4 稀土和过渡金属离子发光的基本理论
        1.4.1 稀土离子的电子层结构
        1.4.2 稀土离子的光谱项
        1.4.3 稀土离子的能级跃迁及光谱特性
        1.4.4 过渡金属离子d电子跃迁及晶体场理论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5.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1.5.2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合成方法
    2.3 实验设备
    2.4 测试与表征
        2.4.1 X射线衍射
        2.4.2 扫描电镜及能谱测试
        2.4.3 稳态荧光光谱测试
        2.4.4 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光谱测试
        2.4.5 长余辉性能测试
3 Y_3Al_2Ga_3O_(12):Ce~(3+),Yb~(3+)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制备条件对Y_3Al_2Ga_3O_(12):Ce~(3+),Yb~(3+)结构及余辉性能的影响
        3.1.1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3.1.2 烧结气氛的影响
        3.1.3 烧结温度与烧结时间的影响
        3.1.4 助熔剂的影响
    3.2 B~(3+)对Y_3Al_2Ga_3O_(12):Ce~(3+),Yb~(3+)结构及长余辉性能的影响
        3.2.1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3.2.2 样品的结构与形貌
        3.2.3 发光性能
        3.2.4 长余辉性能
        3.2.5 热释光激发光谱与电子充放过程
        3.2.6 长余辉机理研究
    3.3 本章小结
4 不同格位取代对Y_3Al_2Ga_3O_(12):Ce~(3+),Yb~(3+),B~(3+)长余辉发光性能的影响
    4.1 不同格位取代对Y_3Al_2Ga_3O_(12):Ce~(3+),Yb~(3+),B~(3+)结构及发光性能的影响
        4.1.1 样品制备与表征
        4.1.2 结构分析
        4.1.3 发光性能
        4.1.4 长余辉性能
    4.2 Si~(4+)对Y_3Al_2Ga_3O_(12):Ce~(3+),Yb~(3+),B~(3+)长余辉性能的影响
        4.2.1 样品制备与表征
        4.2.2 成分与结构
        4.2.3 发光性能
        4.2.4 长余辉性能
        4.2.5 热释光激发光谱与电子充放过程
        4.2.6 VRBE能级图构筑与长余辉机理研究
        4.2.7 热和光激励发光及潜在应用
    4.3 离子共掺对Y_3Al_2SiGa_3O_(12):Ce~(3+)长余辉性能的影响
        4.3.1 样品制备与表征
        4.3.2 长余辉性能
    4.4 本章小结
5 Cr~(3+)掺杂石榴石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1 Cr~(3+)掺杂(CaYLu)(MgSc) (AlSiGe)O_(12)的制备与发光性能研究
        5.1.1 样品制备与表征
        5.1.2 晶体结构分析
        5.1.3 发光及热猝灭性能分析
        5.1.4 NIR-LED封装及生物组织穿透性实验
    5.2 石榴石基质不同格位多种离子占据对Cr~(3+)发光的影响研究
        5.2.1 样品制备与表征
        5.2.2 结构分析
        5.2.3 发光性能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氟化物红色荧光粉的快速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白光LED简介
        1.1.1 LED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1.1.2 白光LED的实现途径
    1.2 白光LED用红色荧光粉的研究现状
        1.2.1 稀土离子激活的红色荧光粉
        1.2.2 非稀土离子激活的红色荧光粉
    1.3 Mn~(4+)掺杂氟化物红色荧光粉的合成方法
    1.4 选题的意义
2 实验过程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设备
        2.1.3 表征设备
    2.2 Mn~(4+)激活氟化物红色荧光粉的制备方法
        2.2.1 KHF_2:Mn~(4+)荧光粉的制备方法
        2.2.2 K_2XF_6:Mn~(4+)(X=Si,Ti,Ge)荧光粉的制备方法
    2.3 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表征
        2.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ICP-OES)
        2.3.3 固态核磁共振波谱分析(NRM)
        2.3.4 拉曼光谱分析(Raman)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3.6 微结构分析(SEM、TEM)
        2.3.7 光学性能分析(PL)
        2.3.8 稳定性测试分析
    2.4 LED器件的制备及测试
        2.4.1 LED器件的制备
        2.4.2 白光LED器件的测试
3 KHF_2:Mn~(4+)荧光粉的结构解析和发光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KHF_2:Mn~(4+)荧光粉的制备与表征
    3.3 物相结构解析
    3.4 形貌和元素组成分析
    3.5 发光性能分析
    3.6 热稳定性分析
4 Mn~(4+)掺杂KHF_2为前驱体的氟化物荧光粉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KHF_2:Mn~(4+)为前驱体制备不同氟化物荧光粉
    4.3 氟化物荧光粉的结构和光学性能分析
    4.4 KHTFM和 KTFM荧光粉的结构与光学性能分析
5 掺杂离子对KHF_2:Mn~(4+)荧光粉的发光性能的影响及其器件
    5.1 引言
    5.2 KHF2:Mn~(4+)荧光粉的制备
    5.3 X(X=Ti、Ge、Si)掺杂离子对 KHFM 红色荧光粉性能的影响
    5.4 Mn量对KHF_2:Mn~(4+)红色荧光粉性能影响的研究
    5.5 KHFM红色荧光粉在白光LED器件中的应用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3)稀土掺杂上/下转换测温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稀土发光材料
        1.1.1 稀土元素
        1.1.2 稀土离子的上/下转换发光机理
        1.1.3 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及表征手段
        1.1.4 稀土发光材料的应用
    1.2 基于FIR的温度传感
    1.3 复杂晶体化学键介电理论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1.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稀土掺杂上转换荧光粉的发光特性及温度传感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Tm~(3+)/Yb~(3+)共掺BaGd_2ZnO_5的制备
        2.2.2 Er~(3+)/Yb~(3+)共掺La_2O_3的制备
        2.2.3 Li~+/Mg~(2+)共掺Bi_(3.84)W_(0.16)O_(6.24):Tm~(3+)/Yb~(3+)的制备
        2.2.4 细胞毒性实验
        2.2.5 样品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晶体结构分析
        2.3.2 Tm~(3+)-Yb~(3+)上转换发光特性研究
        2.3.3 Er~(3+)-Yb~(3+)上转换发光特性研究
        2.3.4 基于热耦合能级的温度传感特性研究
        2.3.5 细胞成像
    2.4 本章小结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稀土掺杂下转换荧光粉的发光及高灵敏测温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样品的合成
        3.2.2 样品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a_3Sc_2Si_3O_(12):Bi~(3+)/Tb~(3+)/Eu~(3+)晶体结构及发光特性研究
        3.3.2 温度传感特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稀土掺杂上/下转换双模荧光粉的温度传感和指纹识别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BaGd_2ZnO_5:Yb~(3+)/Tb~(3+)/Eu~(3+)荧光粉的制备
        4.2.2 样品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晶体的结构分析
        4.3.2 Yb~(3+)-Tb~(3+)/Yb~(3+)-Tb~(3+)-Eu~(3+):BaGd_2ZnO_5光谱性质的研究
        4.3.3 温度传感行为
        4.3.4 指纹分析
    4.4 本章小结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晶格能对发光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样品的制备
        5.2.2 隐形指纹的制作
        5.2.3 防伪墨水的制作
        5.2.4 样品的表征
        5.2.5 复杂晶体化学键介电理论
    5.3 结果和讨论
        5.3.1 晶体的结构与形态
        5.3.2 Bi~(3+)/Eu~(3+): CSSO/YAG/Y_2O_3下转换发光特性和热稳定性研究
        5.3.3 CSSO/YAG/Y_2O_3晶格能的计算
        5.3.4 指纹识别的应用研究
        5.3.5 防伪的应用研究
    5.4 本章小结
    5.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作者简介以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白光LED用红色荧光粉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LED概述
        1.2.1 LED发展历程
        1.2.2 LED结构和发光原理
        1.2.3 白光LED实现方式
    1.3 白光LED用荧光粉简介
        1.3.1 蓝光LED激发型荧光粉
        1.3.2 紫外激发型荧光粉
    1.4 荧光粉性能表征
        1.4.1 形貌结构表征
        1.4.2 发光性能表征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红色荧光粉制备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高温固相法
        2.2.1 方法简介
        2.2.2 方法改进研究
    2.3 湿化学法
        2.3.1 溶胶-凝胶法
        2.3.2 水热法
        2.3.3 共沉淀法
    2.4 其它合成方法
        2.4.1 新型合成方法
        2.4.2 复合合成方法
    2.5 常用方法比较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红色荧光粉体系研究
    3.1 引言
    3.2 硫化物体系
        3.2.1 碱土金属硫化物
        3.2.2 硫氧化物
    3.3 氮化物体系
        3.3.1 硅基氮化物
        3.3.2 硅铝基氮化物
    3.4 磷酸盐体系
    3.5 钨钼酸盐体系
        3.5.1 碱土金属钨钼酸盐
        3.5.2 稀土钨钼酸盐
    3.6 硅酸盐体系
        3.6.1 正硅酸盐
        3.6.2 硅镁钙石型硅酸盐
        3.6.3 偏硅酸盐
    3.7 氟化物体系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红色荧光粉发光性能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其他离子共掺杂的影响
        4.2.1 发光离子掺杂
        4.2.2 非发光离子掺杂
    4.3 电荷补偿效应的影响
    4.4 表面处理的影响
        4.4.1 表面包覆对抗湿性的影响
        4.4.2 表面包覆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Eu2+/Bi3+掺杂近紫外激发白光LED用铝/钨/镓酸盐荧光粉发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白光LED(WLED)概述
        1.2.1 WLED的发光原理
        1.2.2 不同白光LED实现方案对比
    1.3 近紫外激发白光LED用荧光粉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3.1 荧光粉的工作原理及现状简介
        1.3.1.1 稀土激活的荧光粉
        1.3.1.2 非稀土激活的荧光粉
        1.3.1.3 荧光粉商业化的要求及发光改善策略
        1.3.2 荧光粉热稳定性研究现状
        1.3.2.1 荧光粉的热猝灭性简介
        1.3.2.2 不同激活剂对热猝灭性的影响
        1.3.2.3 激活剂的掺杂浓度对热猝灭的影响
        1.3.2.4 荧光粉热退化性的研究进展
        1.3.2.5 荧光粉热稳定性的改善策略
        1.3.3 Bi~(3+)掺杂荧光粉研究现状
        1.3.3.1 作为敏化剂共掺Bi~(3+)增强/调控发光性能的研究现状
        1.3.3.2 作为激活剂单掺Bi~(3+)荧光粉的研究现状
        1.3.3.3 利用Bi~(3+)解决可见光重吸收问题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样品制备及表征测试
    2.1 样品原料
    2.2 样品制备仪器及方法
        2.2.1 样品制备仪器
        2.2.2 样品制备方法
    2.3 样品测试表征设备
        2.3.1 X射线衍射(XRD)
        2.3.2 样品形貌表征(SEM)
        2.3.3 漫反射光谱(DRS)
        2.3.4 荧光光谱及荧光衰减曲线测试
        2.3.5 量子产率测试
    2.4 WLED器件的制备
        2.4.1 WLED所用原材料及制备流程
        2.4.2 WLED原型器件性能测试
第三章 Sr_4Al_(14)O_(25):Eu~(2+)浓度诱导反常热猝灭性
    3.1 样品制备与表征
    3.2 引言
        3.2.1 样品的制备
        3.2.2 样品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室温下Sr_4Al_(14)O_(25):Eu~(2+)的相和发光特性
        3.3.2 高温下Sr_4Al_(14)O_(25):Eu~(2+)的热猝灭性
        3.3.3 能量传递和Sr_4Al_(14)O_(25):Eu~(2+)反常浓度诱导热猝灭现象机理
        3.3.4 Sr_4Al_(14)O_(25):Eu~(2+)的热退化性
        3.3.5 AlN的引入增强Sr_4Al_(14)O_(25):Eu~(2+)的发光强度以及抗热退化性
        3.3.6 Sr_4Al_(14)O_(25):Eu~(2+)在白光LED器件中的应用
    3.4 小结
第四章 Si_3N_4 的掺杂对Sr_4Al_(14)O_(25):Eu~(2+)发光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样品制备与表征
        4.2.1 样品的制备
        4.2.2 样品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i_3N_4对Sr_4Al_(14)O_(25):Eu~(2+)荧光粉的XRD成相影响
        4.3.2 Si_3N_4对Sr_4Al_(14)O_(25):Eu~(2+)荧光粉发光性能的影响
        4.3.3 Si_3N_4对Sr_4Al_(14)O_(25):Eu~(2+)荧光粉热猝灭性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LiY(WO_4)_2:Bi~(3+)黄色荧光粉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样品制备与表征
        5.2.1 样品的制备
        5.2.2 样品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LiY(WO_4)_2:Bi~(3+)最佳制备温度以及掺杂浓度
        5.3.2 LiY(WO_4)_2:Bi~(3+)荧光粉的晶体结构及发光特性
        5.3.3 LiY(WO_4)_2:Bi~(3+)荧光粉的热猝灭性、量子效率以及色坐标计算
    5.4 小结
第六章 Ca_3WO_6:Bi~(3+)黄色荧光粉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样品制备与表征
        6.2.1 样品制备
        6.2.2 样品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Ca_3WO_6:Bi~(3+)荧光粉的物相分析
        6.3.2 Ca_3WO_6:Bi~(3+)荧光粉的漫反射以及激发发射光谱
        6.3.3 Ca_3WO_6:Bi~(3+)荧光粉的热猝灭性
    6.4 小结
第七章 La_6W_2O_(15):Bi~(3+)橙色荧光粉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7.1 引言
    7.2 样品制备与表征
        7.2.1 样品制备
        7.2.2 样品表征
    7.3 样品制备与表征
        7.3.1 La_6W_2O_(15):Bi~(3+)荧光粉的最佳制备温度及保温时间
        7.3.2 不同Bi~(3+)掺杂浓度La_6W_2O_(15):Bi~(3+)荧光粉的相与发光性能
        7.3.3 La_6W_2O_(15):Bi~(3+)荧光粉的热猝灭性以及色坐标计算
    7.4 小结
第八章 La_3SnGa_5O_(14):Bi~(3+)荧光粉发光特性研究
    8.1 引言
    8.2 样品制备与表征
        8.2.1 样品制备
        8.2.2 样品表征
    8.3 结果与讨论
        8.3.1 La_3SnGa_5O_(14):Bi~(3+)的相及晶体结构
        8.3.2 La_3SnGa_5O_(14):Bi~(3+)的发光性能以及荧光寿命
        8.3.3 La_3SnGa_5O_(14):Bi~(3+)的低温荧光光谱
        8.3.4 La_3SnGa_5O_(14):Bi~(3+)中可见宽带发光的起源以及发光机理
    8.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白光LED玻璃陶瓷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白光LED的介绍
        1.2.1 LED芯片的发光原理
        1.2.2 白光LED的实现方式
        1.2.3 白光LED的封装结构
        1.2.4 白光LED荧光转换材料
        1.2.5 白光LED的光学指标
    1.3 白光LED玻璃陶瓷
        1.3.1 透明玻璃陶瓷
        1.3.2 玻璃陶瓷的制备方法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样品制备与表征方法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样品制备过程
    2.3 样品表征方法
        2.3.1 差示扫描量热(DSC)
        2.3.2 X射线衍射(XRD)
        2.3.3 透射光谱
        2.3.4 三维X射线显微镜(XRM)
        2.3.5 扫描电镜(SEM)
        2.3.6 透射电镜(TEM)
        2.3.7 荧光光谱
        2.3.8 光电参数
第3章 Eu~(2,3+)/Tb~(3+)共掺α-Ca_3(PO_4)_2玻璃陶瓷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热处理温度Eu: α-TCP玻璃陶瓷的结构与发光性能
        3.3.2 不同Eu掺杂浓度α-TCP玻璃陶瓷的发光性能
        3.3.3 不同Tb掺杂浓度α-TCP玻璃陶瓷的发光性能及能量传递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Ce~(3+):Y_3Mg_2Si_2GaO_(12)玻璃陶瓷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e~(3+):Y_3Mg_2Si_2GaO_(12)玻璃陶瓷的结构分析
        4.3.2 Ce~(3+):Y_3Mg_2Si_2GaO_(12)玻璃陶瓷及其器件的发光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Ce~(3+):Y_3Al_(5-x)Ga_xO_(12)玻璃陶瓷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Ga/Al比YAGG玻璃陶瓷的透过率及结构分析
        5.3.2 不同Ga/Al比YAGG玻璃陶瓷的发光性能
        5.3.3 不同Ce掺杂浓度YAGG玻璃陶瓷的发光性能
        5.3.4 Ce,Eu/Pr/Sm:YAGG玻璃陶瓷及其器件的发光性能
        5.3.5 Ce,Sm:YAGG玻璃陶瓷器件的发光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蓝光LED用硅(铝)酸盐基荧光粉的合成与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发光二极管简介及实现白光照明的方式
    1.2 发光与发光材料
        1.2.1 物质的发光与发光材料
        1.2.2 发光材料的构成
        1.2.3 稀土元素的电子构型及光谱学特点
    1.3 LED荧光粉的性能要求、发光机理及制备方法
        1.3.1 LED荧光粉的性能要求
        1.3.2 荧光粉发光的基本原理
        1.3.3 荧光粉的制备方法
    1.4 常见LED灯用荧光粉的种类
        1.4.1 石榴石型氧化物荧光粉
        1.4.2 硅酸盐荧光粉
        1.4.3 氮化物与氮氧化物荧光粉
    1.5 研究目的、内容及创新点
        1.5.1 本文的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LED灯用黄色荧光粉YAG的工艺优化与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实验所用药品及厂家信息
        2.2.2 样品的制备
        2.2.3 样品的表征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黄色荧光粉YAG:Ce~(3+)的纯相合成工艺及发光性能
        2.3.2 Cr~(3+)掺杂YAG:Ce~(3+)的合成与发光性能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LED灯用橙红色荧光粉:yEu~(2+)的合成工艺与发光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所用药品及厂家信息
        3.2.2 样品的制备
        3.2.3 样品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r_3SiO_5 的纯相合成与晶相分析
        3.3.2 Sr_3SiO_5:Eu~(2+)的晶相、形貌与发光性能分析
        3.3.3 (M_xSr_(1-x))_3SiO_5:Eu~(2+)的晶相、形貌与发光性能分析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LED灯用荧光粉LuAG的固相合成工艺与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及设备信息
        4.2.2 样品的制备
        4.2.3 样品的表征
    4.3 结果与论讨
        4.3.1 物相分析
        4.3.1.1 反应气氛对LuAG的物相影响
        4.3.1.2 烧成制度对LuAG:Ce~(3+)的物相影响
        4.3.1.3 Ce~(3+)浓度对LuAG:Ce~(3+)的物相影响
        4.3.1.4 Mn~(4+)掺杂对LuAG:Ce~(3+)的物相影响
        4.3.1.5 Mn~(4+)-R共掺杂对LuAG:Ce~(3+)的物相影响
        4.3.2 形貌分析
        4.3.3 发光性能分析
        4.3.3.1 LuAG:Ce~(3+)绿色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分析
        4.3.3.2 Mn~(4+)单掺杂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分析
        4.3.3.3 Mn~(4+)-R共掺杂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分析
        4.3.4 色品坐标模拟分析
        4.3.5 封装效果
    4.4 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致谢
硕士期间参与或发表的科研成果

(8)稀土离子掺杂硼酸盐荧光粉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LED概述
        1.2.1 LED发光的基本原理
        1.2.2 LED的发展历程
        1.2.3 LED的优点
    1.3 稀土发光材料
        1.3.1 发光的机理
        1.3.2 稀土发光的概述
        1.3.3 常见的几种稀土离子
        1.3.3.1 Eu~(3+)的发光特性
        1.3.3.2 Tb~(3+)的发光特性
        1.3.3.3 Sm~(3+)的发光特性
    1.4 荧光粉的主要制备方法
        1.4.1 高温固相法
        1.4.2 燃烧法
        1.4.3 溶胶-凝胶法
        1.4.4 共沉淀法
        1.4.5 水热法
    1.5 硼酸盐基荧光粉概述
        1.5.1 硼酸盐基质的结构特点
        1.5.2 硼酸盐基荧光粉的研究进展
    1.6 论文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6.1 论文选题依据
        1.6.2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样品的制备
    2.4 样品的测试与表征
        2.4.1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2.4.2 扫描电镜形貌分析与能谱分析
        2.4.3 荧光光谱分析
        2.4.4 CIE色度坐标
第三章 LiBaBO_3 基荧光粉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过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Tb~(3+)荧光粉的物相分析
        3.3.2 LiBa_(0.95)BO_3:0.05Tb~(3+)荧光粉的激发和发射光谱
        3.3.3 不同Tb~(3+)掺杂量的LiBa_(1-x)BO_3:xTb~(3+)发光性能分析
        3.3.4 LiBaBO_3:Tb~(3+),Bi~(3+)荧光粉的制备与研究
        3.3.4.1 LiBaBO_3:Tb~(3+),Bi~(3+)荧光粉的物相分析
        3.3.4.2 LiBaBO_3:Tb~(3+),Bi~(3+)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iSrBO_3 基荧光粉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过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LiSr_(0.95-x) BO_3:0.05Eu~(3+)荧光粉的物相表征
        4.3.2 LiSr_(0.95-x) BO_3:0.05Eu~(3+)荧光粉的激发和发射光谱
        4.3.3 LiSr_(0.95-x) BO_3:0.05Eu~(3+),x Bi~(3+)荧光粉的物相分析
        4.3.4 LiSr_(0.95-x) BO_3:0.05Eu~(3+),x Bi~(3+)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分析
        4.3.5 LiSr_(0.97)BO_3:0.03Sm~(3+)荧光粉的物相表征
        4.3.6 LiSr_(0.97)BO_3:0.03Sm~(3+)荧光粉的激发和发射光谱
        4.3.7 LiSr_(0.97-x) BO_3:0.03Sm~(3+),x Bi~(3+)荧光粉的物相分析
        4.3.8 LiSr_(0.97-x) BO_3:0.03Sm~(3+),x Bi~(3+)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分析
        4.3.9 LiSr_(0.94-x) BO_3:0.06Tb~(3+),x Bi~(3+)荧光粉的物相分析
        4.3.10 LiSr_(0.94-x)BO_3:0.06Tb~(3+),x Bi~(3+)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用于暖白光LED与多晶硅太阳电池的下转换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本章简介
    1.1 引言
    1.2 发光理论与下转换材料
        1.2.1 发光理论
        1.2.2 下转换材料的构成及制备
    1.3 暖白光LED
        1.3.1 LED及其发光原理
        1.3.2 白光LED与暖白光LED
        1.3.3 我国LED的产业现状
        1.3.4 用于白光LED近紫外光激发下转换材料的研究进展
        1.3.5 近紫外光激发三基色下转换材料在高效暖白光LED应用的意义、难点及解决方案
    1.4 太阳电池与光伏产业
        1.4.1 太阳电池的工作原理
        1.4.2 太阳电池的发展现状
        1.4.3 太阳能光伏产业现状
        1.4.4 光谱转换太阳电池原理
        1.4.5 太阳电池下转换材料的研究进展
        1.4.6 下转换材料在太阳电池的应用及应用的意义、难点及解决方案
    1.5 本文研究意义及内容介绍
        1.5.1 研究意义
        1.5.2 工作介绍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样品的制备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1.3 样品的制备与方法
    2.2 样品测试与标准
        2.2.1 X射线衍射分析
        2.2.2 扫描电镜与EDS
        2.2.3 荧光光谱分析
        2.2.4 反射光谱测试
        2.2.5 热稳定性测试
        2.2.6 荧光寿命测试
        2.2.7 荧光粉量子效率测试
        2.2.8 白光LED器件光谱及性能测试
        2.2.9 太阳电池Ⅰ-Ⅴ特性测试
        2.2.10 太阳电池外量子效率测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4f-4f跃迁稀土掺杂近紫外光激发下转换三基色LED荧光粉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本章简介
    3.1 KMgBO_3基质近紫外激发硼酸盐体系下转换荧光粉制备及性能研究
        3.1.1 KMgBO_3基质晶体结构及电子结构研究
        3.1.2 不同稀土离子掺杂的KMgBO_3荧光粉的样品制备
        3.1.3 不同稀土离子掺杂的KMgBO_3荧光粉的物相分析
        3.1.4 不同稀土离子掺杂的KMgBO_3荧光粉的发光性能分析
    3.2 NaBaBO_3基质近紫外激发硼酸盐体系下转换荧光粉制备及性能研究
        3.2.1 NaBaBO_3基质晶体结构及电子结构研究
        3.2.2 NaBaBO_3:im~(3+)蓝色荧光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2.3 NaBaBO_3:Tb~(3+)绿色荧光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2.4 NaBaBO_3:Sm~(3+)黄色荧光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2.5 NaBaBO_3:Dy~(3+)冷白色荧光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2.6 NaBaBO_3: Eu~(3+),Dy~(3+)色温可调白色荧光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3 本章近紫外光激发下转换荧光粉的实验结果总结及努力方向
        3.3.1 总结
        3.3.2 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4f-5d跃迁稀土掺杂近紫外光激发下转换三基色LED光粉的制备、性能研究及其在暖白光LED中的应用
    本章简介
    4.1 SrB_2O_4: Eu~(2+)近紫外激下转换蓝色荧光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1 SrB2O_4:Eu~(2+)的制备及其物相和形貌分析
        4.1.2 SrB2O_4:Eu~(2+)的发光性能分析
    4.2 Ca_5(PO_4)_3Cl:Eu~(2+)近紫外激发下转换荧光粉制备、性能研究及暖白光LED器件制备
        4.2.1 Ca_5(PO_4)_3Cl基质晶体结构及电子结构研究
        4.2.2 Ca_5(PO_4)_3Cl:Eu~(2+)荧光粉的样品制备及结构和形貌分析
        4.2.3 Ca_5(PO_4)_3Cl:Eu~(2+)荧光粉的发光性能
        4.2.4 基于Ca_5(PO_4)_3Cl:Eu~(2+)荧光粉近紫外激发蓝光LED器件制备
        4.2.5 基于Ca_5(PO_4)_3Cl:Eu~(2+)荧光粉近紫外激发暖白光LED器件制备
    4.3 Sr_5(PO_4)3Cl:Eu~(2+)近紫外激发下转换荧光粉制备、性能研究及暖白光LED器件制备
        4.3.1 Sr_5(PO_4)_3Cl基质晶体结构及电子结构研究
        4.3.2 Sr_5(PO_4)3Cl:Eu~(2+)荧光粉的制备及其晶体结构
        4.3.3 Sr_5(PO_4)3Cl:Eu~(2+)荧光粉的发光性能
        4.3.4 基于Sr_5(PO_4)3Cl:Eu~(2+)荧光粉近紫外激发暖白光LED器件制备
    4.4 本章近紫外光激发下转换荧光粉及其在暖白光LED应用中的实验结果总结及努力方向
        4.4.1 总结
        4.4.2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稀土掺杂YVO_4:Eu~(3+),Bi~(3+)及无稀土Zn_3V_2O_8下转换纳米荧光粉的制备、性能研究及其在多晶硅太阳电池上的应用
    本章简介
    5.1 稀土掺杂YVO_4:Eu~(3+),Bi~(3+)下转换纳米荧光粉的制备、性能研究及其在多晶硅太阳电池上的应用
        5.1.1 下转换纳米材料YVO_4:Eu~(3+),Bi~(3+)样品的水热法制备
        5.1.2 YVO_4:Eu~(3+),Bi~(3+)纳米粉体的物相及形貌分析
        5.1.3 YVO_4:Eu~(3+),Bi~(3+)纳米粉体的发光性能表征与分析
        5.1.4 涂敷YVO_4:Eu~(3+),Bi~(3+)纳米粉体的多晶硅太阳电池的IV性能分析
        5.1.5 涂敷YVO_4:Eu~(3+),Bi~(3+)纳米粉体的多晶硅太阳电池的EQE性能分析
    5.2 无稀土Zn_3V_2O_8下转换纳米荧光粉的制备、性能研究及其在多晶硅太阳电池上的应用
        5.2.1 Zn_3V_2O_8纳米粉体的制备
        5.2.2 Zn_3V_2O_8纳米粉体的物相及形貌表征
        5.2.3 Zn_3V_2O_8纳米粉体的发光性能表征与分析
        5.2.4 涂敷Zn_3V+2O_8纳米粉体的多晶硅太阳电池的IV性能分析
        5.2.5 涂敷Zn_3V+2O_8纳米粉体的多晶硅太阳电池的EQE性能分析
    5.3 本章结果总结及努力方向
        5.3.1 总结
        5.3.2 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1.1 本文近紫外光下转换材料在高效暖白光LED应用的总结
        6.1.2 本文近紫外光下转换材料在多晶硅太阳电池应用的总结
    6.2 展望
        6.2.1 本文近紫外光下转换材料在高效暖白光LED应用的展望
        6.2.2 本文近紫外光下转换材料在多晶硅太阳电池应用的展望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稀土掺杂硼酸盐荧光粉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稀土发光材料
        1.2.1 稀土发光材料概述
        1.2.2 稀土发光材料发光原理
        1.2.3 稀土发光材料分类
        1.2.4 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1.3 稀土发光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制备颜色可调的荧光粉的研究现状
        1.3.2 利用Ln(OH)CO_3前驱体制备镧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1.3.3 控制水热条件制备不同形貌镧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KSr_4(BO_3)_4:Dy~(3+)/Tb~(3+)/Eu~(3+)荧光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来源
        2.2.2 主要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2.4 样品表征
    2.3 KSr_4(BO_3)_4:Dy~(3+)/Tb~(3+)荧光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3.1 结果讨论
    2.4 KSr_4(BO_3)_4:Dy~(3+)/Eu~(3+)荧光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4.1 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LnBO_3:Eu~(3+)/Tb~(3+)(Ln=Y, Gd, Lu)荧光粉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来源
        3.2.2 主要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2.4 样品表征
    3.3 椭球状YBO_3:Ln~(3+)(Ln=Eu, Tb)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3.3.1 结果讨论
    3.4 纳米粒子自组装GdBO_3:Eu~(3+)的可控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3.4.1 结果与讨论
    3.5 LuBO3:Ln~(3+)(Ln=Eu, Tb)的可控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
        3.5.1 结果与讨论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多层结构GdBO_3:Eu~(3+)荧光粉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来源
        4.2.2 主要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2.4 样品表征
    4.3 结果讨论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结论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四、Co-Precipitation Preparation and Luminescent Behavior of(Y,Gd)BO_3∶Eu Phosphor(论文参考文献)

  • [1]稀土或铬离子掺杂石榴石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周丹丹.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2]氟化物红色荧光粉的快速制备与性能研究[D]. 王金玉.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3]稀土掺杂上/下转换测温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孙祯. 吉林大学, 2020(08)
  • [4]白光LED用红色荧光粉的研究进展[D]. 王新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5]Eu2+/Bi3+掺杂近紫外激发白光LED用铝/钨/镓酸盐荧光粉发光性能研究[D]. 刘怀陆. 五邑大学, 2020(12)
  • [6]白光LED玻璃陶瓷的制备、结构与性能研究[D]. 丁文停.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1)
  • [7]蓝光LED用硅(铝)酸盐基荧光粉的合成与改性[D]. 陈美佳.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 [8]稀土离子掺杂硼酸盐荧光粉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能的研究[D]. 张敏芝.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2)
  • [9]用于暖白光LED与多晶硅太阳电池的下转换材料研究[D]. 郑将辉. 厦门大学, 2017(01)
  • [10]稀土掺杂硼酸盐荧光粉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D]. 冷稚华. 吉林大学, 2016(12)

标签:;  ;  ;  ;  ;  

(Y,Gd)BO_3:Eu荧光粉的共沉淀制备及发光行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