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的铷分子的光解

激发的铷分子的光解

一、激发态铷分子的光离解(论文文献综述)

江俊杰[1](2019)在《邻氯氟苯分子激发态光电离的慢电子速度成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技术以及慢电子速度影像技术,结合理论计算研究邻氯氟苯分子激发态和离子态光谱及电离动力学。基于单色共振双光子电离技术,获得邻氯氟苯分子S1态(1+1)REMPI谱;基于双色共振双光子电离技术,由慢电子速度成像得到邻氯氟苯分子D0态SEVI谱,进而获得邻氯氟苯分子S1←S0跃迁绝热激发能37059±4cm-1和绝热电离能70979±8cm-1。通过实验以及高精度的理论计算,对邻氯氟苯分子的几何构型、振动频率进行了分析,理论计算结果和实验观察到的结果一致。由REMPI谱获得S1态振动结构,由SEVI谱获得D0态振动结构,并首次对邻氯氟苯分子的电子振动跃迁模式进行了归属。通过对邻氯氟苯分子S1态REMPI谱和D0态SEVI谱Franck-Condon模拟分析,研究了邻氯氟苯分子跃迁过程中振动模式之间的混合效应(Duschinsky效应)。由慢电子速度影像,获得了邻氯氟苯分子的光电子角分布,并得到邻氯氟苯分子离子基态光电子的各向异性参数β2和β4,分析了它们随光电子动能的变化关系,发现了邻氯氟苯分子在电离阈值附近有势形共振现象。

赵国栋[2](2018)在《超冷铷分子的光缔合制备及光谱测量》文中指出近年来,科学家成功地使用激光冷却技术获得了超冷原子。特别是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的实现,为研究超冷温度下(温度低于1mK)的量子现象提供了可能,因此超冷物理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相比超冷原子,超冷分子的内态能级更为丰富,外场操控也更为灵活。超冷分子在量子计算,超冷化学,分子的量子简并气体,基本物理常数测量,高精度分子光谱等方面均有重要应用。本文在已搭建的暗磁光阱实验平台系统基础上,运用光缔合技术,实现了超冷85Rb分子的制备。采用高灵敏原子俘获损耗光谱技术观测到了超冷铷分子的Ou+激发态,获得了相应电子态的振转光谱,同时对长程Ou+态的光谱数据进行了分析,标定了对应分子态的振动量子数v,获得高精度的转动常数BV,结合LRB模型,计算长程态的C3系数,获得深束缚态的势能曲线。主要工作有:1.建立了用来获得碱金属Rb原子的暗磁光阱实验装置。搭建了饱和吸收谱装置并实现了激光频率的锁定,搭建暗磁光阱装置将超冷铷原子转移到最低超精细态。最终获得的铷原子数目约为2×108,温度为100μK,密度为3×1011cm-3。2.光缔合制备了超冷铷分子。利用光缔合技术,将暗磁光阱中的超冷铷原子制备得到长程铷分子,利用高分辨损耗光谱技术来获得距原子离解线-38cm-1范围内的光谱数据,获得了对应Ou+态的振转光谱,通过刚体模型拟合得到了相对应的转动常数。3.超冷铷分子Ou+态的光谱分析。对Rb(5S1/2+5P1/2)渐近线附近的Ou+态数据进行了分析,应用里奥-伯恩斯坦(LeRoy-Bernstein)公式,确定了对应分子态的振动量子数,得到了更加精确的长程C3系数,修正了相对应的势能曲线。

张磊[3](2018)在《钝头体进入火星大气非平衡流场光谱辐射特性》文中研究指明高超声速飞行器进入大气时,飞行器前端产生激波层。激波后气体温度和压力急剧上升,形成具有强烈热辐射特性的高温热化学非平衡反应流,导致飞行器表面被烧蚀并影响飞行器的通讯系统。为了得到飞行器表面的热流数据并设计合理的热防护系统,人们必须深入研究飞行器前端激波后热化学非平衡反应流的形成机理及其光谱辐射特性。本文以探路者号进入火星大气时激波后热化学非平衡气体为研究对象,基于Park双温度化学模型,利用CFD-FASTRAN软件进行模拟计算并得到了飞行器前端气体在不同热动力学条件下的流场参数。随后,对非平衡程度比较显着的一点进行光谱辐射特性研究。基于探路者号飞行器进入火星大气时所获得的飞行试验数据,本文利用CFD-FASTRAN软件对探路者号前端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中考虑了8组分(飞行高度为41.7km)和14组分(飞行高度依次为40.7km、32.0km、27.7km)混合气体。将模拟得到的滞止线上温度和主要组分(CO2,CO,O)质量分数与文献进行比较,两者吻合较好,验证了本文所得流场数据的可靠性。分析14组分(飞行高度40.7km)飞行器前端滞止线上流场数据,可见:激波后气体温度和压力急剧上升,CO2分子质量分数从95.6%下降至0.41%,CO分子质量分数从0上升至60.6%,O原子质量分数从0上升至35.8%。随着飞行高度的逐渐下降(40.7km、32.0km、27.7km工况),平动温度峰值依次为9457K、6049K、4847K,振动温度峰值依次为7068K、4948K、4252K,表明激波后气体非平衡程度不断降低。在距离火星地面40.7km高度时,飞行器前端非平衡特征显着。本文选取滞止线上一点(Tr=9457K,Tv=2576K),对激波后气体进行了光谱辐射特性研究。通过分析可得:在波长大于0.125μm时,束缚-束缚跃迁机制对谱线影响占优。在波长处于0.083-0.125μm范围时,束缚-自由跃迁机制影响占优。而自由-自由跃迁机制对激波后气体光谱辐射特性影响较小。对于束缚-束缚跃迁,在红外波段,CN分子的Red电子系统和CO分子的红外电子系统对谱线影响占优;在可见光波段,CN分子的Violet电子系统和O2分子的Schumann-Runge电子系统对谱线的影响占优;在紫外波段,O2分子的Schumann-Runge电子系统、CO分子的第四正系和NO分子的大部分电子系统(γ,β,δ,ε,b’,γ’)对光谱具有较大影响。

刘国杰,黑恩成[4](2015)在《光化学的初级过程和次级过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物理化学教材中有关光化学初级过程和次级过程、初级过程的量子产率、初级过程的反应速率表示以及是否是零级反应等问题发表了看法。

赵玉杰[5](2009)在《小分子单电离和双电离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主要介绍了利用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电离和光吸收谱,结合量子化学计算,从实验和理论上研究小分子的单电离和双电离,同时还介绍了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原子分子物理光束线气体滤波器的研制、安装和调试工作。第1章主要介绍了原子分子领域的光电离和光吸收研究概况,并给出了绝热电离能、垂直电离能、超激发态、光电离界面、原子分子的里德堡态、离解与预离解的概念。随后介绍了双电离和离解的研究概况。然后也对实验研究方法如光电离质谱、荧光光谱、光吸收谱、光电子谱和符合技术进行了介绍。最后简单介绍了量化计算的方法和理论。第2章主要介绍了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原子分子实验线站光电离和光吸收实验使用的装置和技术。首先概述了同步辐射光源的特点及应用。随后介绍了原子分子光束线的光学元件和性能参数,光束线由插入件波荡器提供高亮度的真空紫外波段(7.5-124 eV)辐射。最后概述了原子分子实验站使用的装置和技术,介绍了超声分子束技术、反射式飞行时间质谱仪以及多级光电离吸收室的原理和技术。第3章由于原子分子光束线由波荡器提供真空紫外辐射,由此带来了高次谐波问题,为了提高原子分子光电离和光吸收数据的可靠性,从而更精确研究分子光谱结构。我们采用了气体滤波器装置来抑制高次谐波的干扰。因此我们在第三章介绍了气体滤波器的研制、安装和调试。为了有效消除波荡器产生的高次谐波的影响,同时维持光束线及储存环超高真空环境,并根据原子分子物理光束线实际情况,我们采用了二级差分抽气系统及大抽速的差分泵来设计气体滤波器系统。调试结果表明气体滤波器的研制达到了预期目标,满足了实验要求。第4章利用同步辐射和多级电离吸收室技术,在真空紫外波段630~900(?)测量了CO的VUV光吸收谱,得到CO分子的电离阈值。根据光吸收谱,结合量子亏损理论计算,对其光吸收谱的电子态振动跃迁Rydberg系列进行了指认。与以前的研究结果相比较,我们的光谱分辨更高,可清楚的地分辨出CO分子的光谱结构,结构信息更丰富和精确。不仅扩充了原有Rydberg系列和振动序列,而且探索性地指认了新的序列。这些光谱数据可为大气层和天体物理等研究提供参考数据。第5章利用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电离技术,结合超声分子束和反射式飞行质谱仪,研究了14-41 eV能量范围内CO的光电离和离解过程,结合理论计算,详细讨论了CO的预离解和离解过程,并指认了解离过程中一些离子态和动力学过程。第6章利用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电离质谱和光电离效率谱,获得了一些小分子的双电离能,同时我们利用Gaussian-03程序的G2方法计算了这些小分子的绝热双电离能。总的来说我们实验测得的双电离能与理论计算获得的绝热双电离能比较吻合。通过比较实验和理论计算的结果,我们讨论这些小分子双电离的机制。通过与文献比较,对这些分子发生双电离前后键长、键角和振动频率的变化也做了讨论。第7章介绍了实验中首次探测到氟利昂(F-22)的母体二价离子CHF2Cl<sup>2+和其主要碎片二价离子(CHCl2+,CF22+和CHFCl2+)。利用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电离质谱和光电离效率谱,获得了氟利昂(F-22)的双电离能和主要碎片二价离子的出现势。同时在Gaussian-03程序上利用密度泛函的方法计算了氟利昂(F-22)的垂直双电离能的理论值。通过比较实验和理论以及经验公式计算的结果,讨论了氟利昂(F-22)双电离的机理。同时还讨论产生主要碎片二价离子的离解通道和离解能。这些数据将为以后氟利昂(F-22)大气光化学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

孔蕊弘[6](2008)在《稀有气体和双原子分子(CO,NO)团簇的光电离实验和理论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主要介绍了稀有气体和双原子分子(CO,NO)团簇的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电离实验和理论研究,还介绍了原子分子物理实验站稀有气体滤波器的安装和调试工作,以及乙苯的光电离实验和理论研究。第一章介绍了原子、分子和团簇的光谱学和动力学研究现状,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光电离和光离解研究中的基本概念,如绝热电离能、垂直电离能、光电离截面、超激发态、里德堡态,以及基本的离解机理。介绍了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方法,如光电离质谱、荧光光谱、光吸收谱、光电子谱、阈值光电子谱和符合技术等。最后讨论了光电离研究中常用的量化计算方法。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原子分子实验站光电离研究时使用的实验装置。首先概述了同步辐射光源的特点和应用,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NSRL)储存环的性能和相关参数。介绍了原子分子实验站光束线的装置和性能,光束线选用波荡器发射的同步辐射,可以提供能量范围7.5-124 eV的真空紫外光。介绍了原子分子物理实验站的仪器配备情况,讨论了分子束的形成机理、飞行时间质谱仪的设计原理及多级电离室的原理和结构。第三章介绍了实验站的滤波器系统的安装测试工作。同步辐射高次谐波降低了实验数据的可靠性,需要加以抑制。介绍了几种用于抑制高次谐波的方法及气体滤波器的优点。介绍了滤波器的装置,特别是为了克服实验站光束线有限的安装空间的困难,采用的二级差分抽气系统,和用于抑制分子束形成的导气管的特殊设计。之后,对滤波器进行了真空和滤波效果的测试,结果表明滤波器真空系统可以维持在适当的水平,并且达到了较好的滤波效果。第四章对团簇,特别是气体团簇的基本内容及研究作了介绍:1.团簇科学的发展;2.气相团簇合成的原理和主要的合成方法:3.分子间弱作用力分类;4.以质谱方法为重点,介绍了研究团簇的各类谱学方法。在第五章和第六章里,用同步辐射光电离的办法,从实验和理论角度,研究了稀有气体原子Rg(Rg=Ne,Ar,Kr)和一个双原子分子(CO或NO)组成的异类团簇系列:Rg·CO和Rg·NO系列,前者属于闭壳层团簇分子,后者属于开壳层团簇分子。第五章首先介绍了Rg·CO团簇研究现状及实验方法。然后用光电离质谱方法研究了Rg·CO团簇,由其光电离效率曲线得到Rg·CO团簇的电离能,和理论结果符合良好,结合CO的光吸收谱,对Rg·CO阈值附近的光谱结构进行指认。并用理论计算方法得到其结构、频率、电离能及离解能,加以讨论。对于Rg·CO团簇,因为Kr原子与CO分子的电离能几乎重合,Kr·CO阈值附近的光电离效率谱同时受到Kr原子与CO分子共振的影响。结合CO的光吸收谱以及Kr的光电离效率谱,对其结构进行指认。随着Rg质荷比的增大,Rg·CO+键角变大,而Rg·CO电离能的降低。第六章首先介绍了Rg·NO团簇研究现状及实验方法。然后测量了团簇Rg·NO光电离质谱和光电离效率谱,并测量了NO分子的光吸收谱,对Rg·NO和NO的电离能加以比较,发现Ar·NO团簇的电离能相比NO产生了红移。并进一步在理论上从几何构型、振动频率、电离能和离解能讨论了Rg·NO团簇及其离子性质,以及Rg和NO相互作用的情况。通过Ar·NO团簇的光电离效率谱与NO光吸收谱、Ar原子共振跃迁的比较,发现在Ar电离能以下,NO对Ar·NO团簇光电离效率谱特征起主导作用。观测到Ar·NO团簇的光电离效率谱能量12.0eV附近存在明显的共振峰,这是因为NO和Ar之间存在的能量转移,使Ar原子激发能转移到NO分子上,NO分子电离。随着稀有气体(Rg)质荷比的增加,Rg极化率增加,Rg…NO距离增长,Rg-N-O键角加大,Rg和NO相互作用增强,电离能呈下降趋势。在第七章,利用超声分子束技术、同步辐射和反射式飞行时间质谱仪得到了Kr和Kr2的光电离质谱和光电离效率谱,确定了Kr和Kr2的电离能。利用Gaussian-03程序中的MP2(Full)/6-31G*,QCISD/cc-pVTZ以及B3LYP/6-31G方法优化了Kr2的结构,计算了它们的振动频率和电离能,计算结果显示:当采用相同的理论水平和基组时,随着Kr同位素质荷比(m/z)的增大,它们结构和电离能保持不变,而振动频率逐渐变小。与此同时,用G2方法计算了Kr(84)和Kr2(168)的电离能,它们的电离能的理论值与实验结果符合得比较好。在第八章,利用真空紫外同步辐射研究了乙苯的光吸收谱、光电离效率谱和乙苯光电离解离产生主要碎片离子C7H7+的光电离效率谱,从实验上得到了乙苯电离能,碎片离子C7H7+的出现势,并且利用经验公式得到了产生C7H7+的离解能。并利用GAUSSIAN软件采用MP2方法进行了理论计算,得到了乙苯的电离能,C7H7+-CH3的离解能,以及C7H7+的出现能,它们和实验结果相近。

王思胜[7](2007)在《原子分子物理线站调试和一些分子及团簇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原子分子物理线站调试和一些分子的实验研究,第二部分是van der Waals团簇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第一部分:原子分子物理线站的调试和一些分子的实验研究在第一章中,概述了同步辐射光源的发展以及一些特点,并对同步辐射在各种研究领域的应用作了简要介绍。着重讨论了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在原子分子研究领域中的应用,详细讨论了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一些基本概念,包括绝热电离能、垂直电离能、超激发态、光电离截面、原子分子的Rydberg态及离解和预离解的定义及相关的背景知识。在本章中,还对目前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原子分子研究中常见的几种实验方法如光电离质谱、荧光光谱、光吸收谱、光电子谱及符合技术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在第二章中,介绍了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二期工程已建成的原子分子物理光束线及配套实验站的调试过程和结果。该光束线由具有两个包含角的高分辨球面光栅单色器、前置镜系统和后置聚焦系统组成。首先简要描述了该光束线光学准直的经过,具体介绍了各个光学元件的安装。安装完成后的光束线可以提供在7.5-124 eV能量范围内调谐的真空紫外光,给出了光束线的监测手段及零级光位置的确定,对三块光栅,进行了能量定标,并利用一些原子和分子的特征峰分别测试了各个光栅的分辨本领和重复精度,在光栅覆盖的能量范围内,光通量均在1012photons s-1以上,并测出了样品处的光斑小于0.5×0.8mm2,总结了光束线的总体性能。另外,对原子分子物理实验站作了具体介绍,讨论了分子束的形成机理、飞行时间质谱仪的设计原理及多级光电离室的原理和结构,给出了该实验站仪器配备情况,并简要介绍了该实验站配套的数据采集方法。经光束线光谱定标和测试,结果表明光束线和实验站具有较好的性能。在第三章中,利用高通量的同步辐射光源和自制的多级光电离吸收池装置,测量了NO、CO、乙腈、丙烯腈、苯系物中的苯和甲苯的光吸收谱,给出了部分电子态的电离能,分析了其中的自电离Rydberg态结构和一些振动能级,对部分结构做了精确指认,经过分析和比较,我们所得的结果比较精确和可靠。其中部分结果是首次利用圆筒形多电极光电离吸收池实验装置获得的,这些结果可为基础研究提供数据,对应用基础研究和环境保护方面也有一定的意义。第二部分:van der Waals团簇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在第一章中,介绍了团簇的定义、团簇研究的发展及团簇科学研究的现状,说明了团簇研究的重要性。给出了产生中性团簇和团簇离子的实验技术和方法。综述了研究团簇离子的几种典型的实验技术,如流动技术、静态气体技术、束技术、囚禁离子的实验技术。给出了团簇的结合能、缔合反应的熵值、分子间弱作用力的分类及幻数等团簇有关的一些基本知识。最后着重介绍了量化计算的各种理论方法,对计算过程中的基组选择、团簇计算中的基组重叠误差及结构优化和频率计算方面做了详细描述。具体介绍了自然键轨道分析、分子中原子理论和GAUSSIAN 2计算方法。在第二章中具体介绍了van der Waals团簇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结果。它们包括:1.首次利用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合肥光源的真空紫外同步辐射,使NO分子和Ar原子混合物的超声分子束发生光电离,测量了Ar,NO和异类团簇Ar·NO的光电离效率谱。在谱中,在与Ar原子的共振线对应的能量区域(11.5—12.0 eV)观察到一个强的类共振结构。这个结果表明:在异类团簇Ar·NO的内部,稀有气体Ar原子的激发能转移到与它接触的分子NO上,使分子NO发生电离。2.Rg·NO团簇是分子团簇研究的重要原型之一。在量子化学计算的不同理论水平和基组中,我们选择CCSD(T)理论水平和cc-PVDZ基组计算Rg·NO和Rg·NO+的稳定几何构型和振动频率。计算结果显示这种团簇呈歪斜的T型结构,Rg原子靠近NO分子中N原子的一侧,Rg-N-O的角度随Rg原子量的增加而增大。我们还利用G2方法计算了Rg·NO的电离能和Rg·NO+的离解能,其中电离能是首次获得的。并首次得出:随着Rg原子的极化率的增加,Rg·NO的电离能从He·NO的9.265eV线性降低到Kr·NO的9.132eV,而Rg·NO+的离解能从He·NO+的0.017eV线性增大到Kr·NO+的0.156eV。并首次利用优化出的几何结构对Ar·NO复合物做了分子中的原子(AIM)和自然键轨道(NBO)分析,从AIM分析得出了复合物间成键临界点,以及键间的电子密度和相应的拉普拉斯值,在NBO分析中,给出了重要轨道的电子占有数和轨道间电荷转移的关系和数量,并得到了二阶微扰稳定化能ΔE(2)。3.在QCISD/cc-pVTZ水平上计算了Ar·CO和Ar·CO+的几何结构和相互作用能,首次利用分子中原子和自然键轨道理论分析Ar·CO和Ar·CO+复合物中具有键鞍点的原子间电荷密度和拉普拉斯值,得到了一些重要轨道的电子占有数、电子转移和轨道间二阶微扰稳定化相互作用能。利用QCISD/cc-pVTZ方法系统计算了Rg·CO和Rg·CO+的稳定几何构型和振动频率。并利用G2方法计算了Rg·CO复合物的结合能和电离能,以及计算了Rg·CO+复合物的离解能,其中电离能、部分结合能和部分离解能是首次获得的。从这些结果中我们得到了一些规律,理论结果和现有的实验结果符合的很好。不过,由于目前实验数据仍然很少,对这些基本的体系需要开展深入的实验研究。

汪丽蓉,贾锁堂[8](2006)在《光缔合产生超冷分子及其光谱测量》文中研究指明超冷分子的产生对于量子信息、分子物理和分子化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介绍超冷分子的研究进展,主要分析了光缔合产生超冷分子的特点与物理机制,详细介绍了光缔合产生冷分子过程中的光谱测量方法。

黄超群[9](2006)在《氟里昂替代物光化学性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及预混汽油火焰的真空紫外光电离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包括两个部分:(1) 氟里昂替代物光化学性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2) 预混汽油火焰的真空紫外光电离研究。 第一部分:氟里昂替代物光化学性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第一章:介绍了利用光化学方法对原子、分子的研究,着重讨论了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在原子分子上的应用;详细讨论了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一些基本概念,包括绝热电离能和垂直电离能,超激发态,光电离截面,里德堡态和离解和预离解的定义及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了研究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常用的实验方法如光电离质谱,荧光光谱,吸收光谱,光电子能谱和光电子-光离子符合谱等技术。最后讨论了分子光电离和光离解过程常用的理论计算方法。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原子分子光电离研究所用的实验装置。首先介绍了同步辐射光源的优点和特点,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NSRL)储存环和U10A光束线的结构性能和相关参数。介绍了燃烧与火焰实验站的工作原理,详细讨论了分子束的形成机理和质谱的工作原理及真空紫外(VUV)同步辐射光吸收装置的结构和原理。 第三章:第一节介绍了研究氟里昂替代物的研究现状和和意义。 第二节介绍了研究氟里昂替代物的实验方法及理论计算方法。 第三节和第四节分别详细介绍了利用同步辐射单光子电离技术、光吸收技术、超声分子束技术和量子化学计算研究氟里昂替代物分子HCFCs(HCFC-22,HCFC-141b,HCFC-142b)和HFCs(HFC-134a,HFC-125,HFC-152a)的光电离和光离解过程。测量了母体分子的电离能和碎片离子的出现势,对于母体分子不稳定的分子如HCFC-141b,HCFC-142b和HFC-125等物质,利用真空紫外光吸收技术得到了它们的绝热电离能。根据实验测量的结果得到了氟里昂替代物分子吸收真空紫外光子后可能的离解通道并计算了每一通道的离解能。并利用GAUSSIAN软件采用G2或G3方法计算了母体分子、离子和碎片分子和离子的能量、对称性和电子态。 第二部分:预混汽油火焰的真空紫外光电离研究 第一章:介绍了燃烧研究的历史,指出开展燃烧(包括汽油燃烧)研究的必要性。详

沈异凡,沈论[10](2002)在《激发态铷分子的光离解》文中研究表明研究了Rb(5 2 P3 /2 ) +Rb(5S) +nhν→Rb(72 DJ) +Rb(5S) +(n-1 )hν过程 ,激光频率ν调到Rb7D3 /2 →5P3 /2 跃迁谱线的两翼 2 0— 1 0 0cm-1,测量了精细结构谱线强度分支比I(7D3 /2 →5P1/2 ) /I(7D5/2 → 5P3 /2 ) .实验表明 ,原子相互作用势和非绝热效应在离解动力学中起关键作用

二、激发态铷分子的光离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激发态铷分子的光离解(论文提纲范文)

(1)邻氯氟苯分子激发态光电离的慢电子速度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芳卤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氯氟苯分子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实验技术
    2.1 电子态跃迁
    2.2 光致电离
    2.3 飞行时间质谱(TOF-MS)技术
    2.4 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技术
        2.4.1 REMPI技术的发展
    2.5 粒子速度成像技术
        2.5.1 粒子速度成像原理
        2.5.2 慢电子速度成像技术
第三章 实验装置
    3.1 实验装置组成
        3.1.1 真空系统
        3.1.2 超声分子束装置
        3.1.3 双静电透镜系统
        3.1.4 信号探测器及采集系统
        3.1.5 激光光源部分
        3.1.6 时序控制系统
    3.2 仪器性能
第四章 邻氯氟苯分子的实验结果分析
    4.1 实验
    4.2 理论计算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邻氯氟苯分子的结构变化分析
        4.3.2 邻氯氟苯分子S_1态REMPI谱
        4.3.3 邻氯氟苯DO态SEVI谱
        4.3.4 邻氯氟苯分子绝热电离能
        4.3.5 Duschinsky效应
        4.3.6 光电子角分布
第五章 实验总结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2)超冷铷分子的光缔合制备及光谱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超冷分子的发展历程
    1.2 光缔合制备超冷分子
    1.3 光谱测量技术现状
    1.4 小结和本文工作
第二章 双原子分子的基础理论
    2.1 分子相关理论
        2.1.1 分子运动
        2.1.2 超冷分子的振动与转动
        2.1.3 电子—振动—转动跃迁
    2.2 弗兰克-康登原理
    2.3 选择定则
    2.4 转动模型
        2.4.1 刚性转子模型
        2.4.2 非刚性转子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冷铷分子的制备及探测
    3.1 超冷铷原子的制备
        3.1.1 铷原子基本性质
        3.1.2 激光冷却与俘获
        3.1.3 实验装置
    3.2 超冷铷分子的制备
    3.3 超冷铷分子的探测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冷铷分子O_u~+态光谱测量
    4.1 O_u~+长程态的光谱探测
    4.2 O_u~+长程态的光谱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况

(3)钝头体进入火星大气非平衡流场光谱辐射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飞行器周围流场模拟的研究现状
        1.2.2 激波后高温气体辐射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热化学非平衡反应流计算的理论基础
    2.1 守恒方程
    2.2 流体的物理模型
        2.2.1 流体的热力学属性
        2.2.2 扩散封闭模型
        2.2.3 流体的输运属性
        2.2.4 热化学源项
    2.3 流场的数值解法
        2.3.1 有限体积和空间离散
        2.3.2 数值通量
        2.3.3 流场求解过程
    2.4 流场数值模拟计算软件:CFD-FASTRAN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温气体非平衡辐射理论
    3.1 非平衡辐射现象
    3.2 能级数密度
        3.2.1 平衡态能级数密度
        3.2.2 非平衡态能级数密度
    3.3 非平衡辐射吸收系数和发射系数
        3.3.1 束缚-束缚跃迁辐射机制
        3.3.2 束缚-自由跃迁辐射机制
        3.3.3 自由-自由跃迁辐射机制
    3.4 谱线线型与增宽效应
        3.4.1 自然增宽
        3.4.2 碰撞增宽
        3.4.3 多普勒增宽
        3.4.4 Voigt线型函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探路者号进入火星大气周围流场数值模拟
    4.1 探路者号飞行器模型的建立
    4.2 探路者号飞行器流场计算结果
        4.2.1 八组分混合气体模拟结果
        4.2.2 十四组分混合气体模拟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探路者号激波后气体光谱辐射特性分析
    5.1 光谱程序验证
    5.2 跃迁机制及电子系统
    5.3 束缚-束缚跃迁
    5.4 束缚-自由跃迁
        5.4.1 光电离跃迁
        5.4.2 光离解跃迁
    5.5 自由-自由跃迁
    5.6 激波后高温气体全光谱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光化学的初级过程和次级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1 光化学的初级过程
2 初级过程的量子产率
3 初级过程的反应级数
4 次级过程
5 结论

(5)小分子单电离和双电离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原子分子光电离及光吸收的研究
    1.1 原子分子光电离及光离解的研究
        1.1.1 分子的绝热电离能和垂直电离能
        1.1.2 超激发态
        1.1.3 光电离截面
        1.1.4 原子分子的里德堡态
        1.1.5 离解及预离解过程
    1.2 原子分子光吸收研究
        1.2.1 单吸收池技术
        1.2.2 分束技术
        1.2.3.双电离室技术
    1.3 原子分子双电离及离解的研究
    1.4 实验研究方法
        1.4.1 光电离质谱
        1.4.2 荧光光谱
        1.4.3 光吸收谱
        1.4.4 光电子谱
        1.4.5 符合技术
    1.5 理论计算研究方法
        1.5.1 量子化学计算理论
        1.5.2 Moller—Plesset微扰理论方法
        1.5.3 密度泛函理论方法
        1.5.4 Gaussian-2理论方法
        1.5.5 基组的选择
        1.5.6 结构优化及频率计算
    1.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同步辐射光源特点及原子分子实验线站介绍
    2.1 同步辐射特点及其应用概述
        2.1.1 同步辐射特点及其发展
        2.1.2 同步辐射应用概述
    2.2 原子分子物理光束线
    2.3 原子分子物理实验站
        2.3.1 引言
        2.3.2 原子分子物理实验站
        2.3.3 实验站仪器介绍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气体滤波器的研制、安装和调试
    3.1 引言
    3.2 滤波器实验装置
    3.3 滤波器的安装
    3.4 滤波器的滤波效率及各级真空的估算
        3.4.1 滤波效率计算
        3.4.2 真空计算
    3.5 滤波效果与讨论
        3.5.1 滤波效果
        3.5.2 真空系统调试结果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利用光吸收研究CO高激发态的Rydberg系列
    4.1 引言
    4.2 实验装置与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CO~+(X~2∑~+和A~2Π态)电离阈值
        4.3.2 收敛到CO~+(X~2Σ~+)电子坊的Rydberg系列
        4.3.3 收敛到CO~+(A~2Π)电子态的Rydberg系列和振动序列
        4.3.4 收敛到CO~+(B~2∑~+)电子态的Rydberg系列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在14-41eV能量范围CO光电离和光离解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装置与方法
    5.3 量子化学计算
    5.4 结果与讨论
        5.4.1 量子化学计算结果
        5.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小分子双电离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过程
    6.3 量子化学计算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光电离质谱和光电离效率谱
        6.4.2 理论计算结果
        6.4.3 讨论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氟利昂(F-22)双电离和离解的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过程
    7.3 量子化学计算
    7.4 结果与讨论
        7.4.1 实验结果
        7.4.2 计算结果
        7.4.3 讨论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6)稀有气体和双原子分子(CO,NO)团簇的光电离实验和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气相分子的光电离及光离解的基本概念
        1.2.1 绝热电离能、垂直电离能和出现势
        1.2.2 光电离截面和激发态
        1.2.3 原子分子的里德堡态
        1.2.4 离解反应机理
    1.3 实验研究方法
        1.3.1 光电离质谱
        1.3.2 荧光光谱
        1.3.3 光吸收谱
        1.3.4 光电子谱及阈值光电子谱
        1.3.5 符合技术
    1.4 理论研究方法
        1.4.1 量子化学方法
        1.4.2 基组的选择
        1.4.3 结构优化和频率计算
        1.4.4 GAUSSIAN-2.和GAUSSIAN-3方法
    1.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同步辐射光源及实验站装置
    2.1 同步辐射光源特点及应用
        2.1.1 同步辐射光源特点
        2.1.2 同步辐射应用概述
    2.2 光束线
    2.3 实验站
        2.3.1 实验站介绍
        2.3.2 分子束技术
        2.3.3 飞行时间质谱计
        2.3.4 多极电离室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滤波器安装——光束线高次谐波抑制
    3.1 引言
    3.2 滤波器实验装置
    3.3 滤波器调试结果
        3.3.1 真空系统调试结果
        3.3.2 滤波效果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团簇研究概述
    4.1 团簇科学的发展及研究意义
        4.1.1 团簇科学的发展
        4.1.2 研究团簇的意义
    4.2 气相团簇的合成
        4.2.1 蒸发和热解
        4.2.2 溅射和喷雾
        4.2.3 离子的缔合和生长
        4.2.4 超声分子束
    4.3 分子间弱作用力的分类
    4.4 团簇质谱方法的检测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Rg·CO团簇系列的同步辐射光电离实验和理论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和理论计算过程
    5.3 Ne·CO的同步辐射光电离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5.3.1 光电离质谱和光电离效率谱
        5.3.2 几何构型和振动频率
        5.3.3 热化学参数
        5.3.4 结论
    5.4 Ar·CO的同步辐射光电离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5.4.1 光电离质谱和光电离效率谱
        5.4.2 几何构型和振动频率
        5.4.3 热化学参数
        5.4.4 结论
    5.5 Kr·CO的同步辐射光电离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5.5.1 光电离质谱和光电离效率谱
        5.5.2 几何构型和振动频率
        5.5.3 热化学参数
        5.5.4 结论
    5.6 Rg·CO团簇系列分析比较
    5.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Rg·NO团簇系列的同步辐射光电离实验和理论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和理论计算过程
    6.3 Ne·NO的同步辐射光电离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6.3.1 光电离质谱
        6.3.2 几何构型和振动频率
        6.3.3 热化学参数
        6.3.4 结论
    6.4 Ar·NO的同步辐射光电离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6.4.1 光电离质谱和光电离效率谱
        6.4.2 几何构型和振动频率
        6.4.3 热化学参数
        6.4.4 结论
    6.5 Kr·NO的同步辐射光电离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6.5.1 光电离质谱和光电离效率谱
        6.5.2 几何构型和振动频率
        6.5.3 热化学参数
        6.5.4 结论
    6.6 Rg·NO团簇系列分析比较
    6.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Kr及其二聚体同位素系列的同步辐射光电离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及理论计算过程
    7.3 结果和讨论
        7.3.1 光电离质谱
        7.3.2 光电离效率谱
        7.3.3 量子化学计算结果
    7.4 结论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乙苯的同步辐射光电离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8.1 引言
    8.2 实验和理论计算过程
    8.3 实验结果讨论
        8.3.1 C_8H_(10)的实验研究
        8.3.2 乙苯的理论研究
    8.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致谢

(7)原子分子物理线站调试和一些分子及团簇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原子分子物理线站调试和一些分子的实验研究
    第一章 同步辐射特点及原子分子研究概述
        1.1 同步辐射特点及其应用概述
        1.1.1 同步辐射特点及其发展
        1.1.2 同步辐射应用概述
        1.2 原子分子研究概述
        1.2.1 分子的绝热电离能和垂直电离能
        1.2.2 超激发态
        1.2.3 光电离截面
        1.2.4 原子分子的里德堡态
        1.2.5 离解及预离解过程
        1.3 实验研究方法
        1.3.1 光电离质谱
        1.3.2 荧光光谱
        1.3.3 光吸收谱
        1.3.4 光电子谱
        1.3.5 符合技术
        1.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原子分子物理线站调试
        2.1 原子分子物理光束线
        2.1.1 引言
        2.1.2 原子分子物理光束线
        2.1.3 原子分子物理光束线的光学准直
        2.1.4 原子分子物理光束线的调试结果
        2.1.4.1 光栅零级位置的确定
        2.1.4.2 光子能量标定
        2.1.4.3 光束线的能量分辨率和重复精度
        2.1.4.4 光斑大小和光通量
        2.2 原子分子物理实验站
        2.2.1 引言
        2.2.2 原子分子物理实验站
        2.2.3 实验站仪器介绍
        2.2.3.1 分子束技术
        2.2.3.2 飞行时间质谱计
        2.2.3.3 多级电离室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一些分子的真空紫外光吸收研究
        3.1 NO分子的真空紫外光吸收研究
        3.1.1 引言
        3.1.2 实验过程
        3.1.3 结果与讨论
        3.1.4 小结
        3.2 CO分子的真空紫外光吸收研究
        3.2.1 引言
        3.2.2 实验过程
        3.2.3 结果与讨论
        3.2.4 小结
        3.3 乙腈分子的真空紫外光吸收研究
        3.3.1 引言
        3.3.2 实验过程
        3.3.3 结果与讨论
        3.3.4 小结
        3.4 丙烯腈真空紫外光吸收研究
        3.4.1 引言
        3.4.2 实验过程
        3.4.3 结果与讨论
        3.4.4 小结
        3.5 苯系物的真空紫外光吸收研究
        3.5.1 引言
        3.5.2 实验过程
        3.5.3 结果与讨论
        3.5.4 小结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van der Waals团簇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第一章 团簇研究的概述
        1.1 团簇科学的发展与研究
        1.2 团簇的形成
        1.2.1 中性分子团簇的产生
        1.2.2 团簇离子的形成
        1.3 典型的实验技术
        1.3.1 流动技术
        1.3.2 静态气体技术
        1.3.3 束技术
        1.3.4 囚禁离子的实验技术
        1.4 团簇的基本知识
        1.4.1 焓值和结合能
        1.4.2 缔合反应的熵变
        1.4.3 分子间弱作用力的分类
        1.4.4 亚稳现象和幻数
        1.5 理论计算
        1.5.1 量子化学方法
        1.5.2 基组的选择
        1.5.3 基组重叠误差
        1.5.4 结构优化及频率计算
        1.5.5 自然键轨道分析
        1.5.6 分子中原子理论
        1.5.7 GAUSSIAN-2方法
        1.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van der Waals团簇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2.1 Ar·NO团簇的同步辐射光电离研究
        2.1.1 引言
        2.1.2 实验过程
        2.1.3 结果与讨论
        2.1.4 小结
        2.2 Rg·NO(Rg=He、Ne、Ar和Kr)团簇的理论研究
        2.2.1 引言
        2.2.2 理论计算方法
        2.2.3 结果与讨论
        2.2.4 小结
        2.3 Rg·CO(Rg=He、Ne、Ar和Kr)团簇的理论研究
        2.3.1 引言
        2.3.2 理论计算方法
        2.3.3 结果与讨论
        2.3.4 小结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8)光缔合产生超冷分子及其光谱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光缔合产生超冷分子的物理机制
    1.1 光缔合的共振条件
    1.2 光缔合率
    1.3 双阱结构
    1.4 重分子的隧道效应
2 超冷分子的光缔合光谱测量
    2.1 俘获损耗光谱
    2.2 离子光谱
    2.3 碎片光谱
3 结论与展望

(9)氟里昂替代物光化学性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及预混汽油火焰的真空紫外光电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氟里昂替代物光化学性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气相分子的光电离及光离解的基本概念
        1.2.1 分子的绝热电离能、垂直电离能
        1.2.2 超激发态
        1.2.3 光电离截面
        1.2.4 原子分子的里德堡态
        1.2.5 离解、预离解过程
        1.3 实验研究方法
        1.3.1 光电离质谱技术
        1.3.2 荧光光谱(Fluorescence Spectrum)
        1.3.3 吸收光谱(Photoabsorption Spectrum)
        1.3.4 阈值光电子谱(Threshold Photoelectron Spectrum)
        1.3.5 光电子-光离子符合技术(Photoelectron-Photoion Coincidence Technology)
        1.4 理论计算方法
        1.4.1 量化计算方法
        1.4.2 基组的选择
        1.4.3 结构优化及频率计算
        1.4.4 GAUSSIAN-3方法
        1.4.5 完全基组方法(Complete Basis Set Methods,CBS)
        1.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装置
        2.1 同步辐射光源
        2.2 光束线
        2.3 实验站
        2.3.1 实验站介绍
        2.3.2 分子束技术
        2.3.3 飞行时间质谱仪
        2.3.4 多级电离室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氟里昂替代物的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电离研究
        3.1 氟里昂替代物的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电离研究的意义
        3.1.1 引言
        3.1.2 当前研究现状
        3.2 实验方法和理论计算方法
        3.2.1 实验方法
        3.2.2 理论汁算方法
        3.3 HCFCs的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电离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3.3.1 引言
        3.3.2 结果与讨论
        3.3.3 结论
        3.4 HFCs的同步辐射真空紫外光电离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3.4.1 引言
        3.4.2 结果和讨论
        3.4.3 结论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预混汽油火焰的真空紫外光电离研究
    第一章 燃烧研究概述
        1.1 燃烧研究的历史
        1.2 燃烧研究的意义
        1.3 燃烧研究的方法
        1.3.1 激光光谱在燃烧研究中的应用
        1.3.2 取样分析法
        1.4 基本概念
        1.4.1 平面预混火焰(Laminar Premixed Flame)
        1.4.2 燃烧当量比(Equivalence Ratio)
        1.4.3 摩尔分数(Mole Fraction)
        1.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装置
        2.1 燃烧与火焰实验站介绍
        2.2 离子光学系统的改进
        2.2.1 引言
        2.2.2 对质谱仪的改进
        2.2.3 结果和讨论
        参考文献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压预混贫燃汽油火焰的真空紫外光电离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燃烧中间产物的鉴定
        3.3.2 摩尔分数曲线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低压预混富燃汽油火焰的真空紫外光电离研究
        4.1 引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燃烧中间产物的鉴定
        4.2.2 摩尔分数曲线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回顾与展望
    1 主要工作
    2 创新点
    3 展望
致谢
Publication List

(10)激发态铷分子的光离解(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速率方程
3 实验装置与测量方法
4 结果与讨论

四、激发态铷分子的光离解(论文参考文献)

  • [1]邻氯氟苯分子激发态光电离的慢电子速度成像研究[D]. 江俊杰.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 [2]超冷铷分子的光缔合制备及光谱测量[D]. 赵国栋. 山西大学, 2018(04)
  • [3]钝头体进入火星大气非平衡流场光谱辐射特性[D]. 张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4]光化学的初级过程和次级过程[J]. 刘国杰,黑恩成. 大学化学, 2015(03)
  • [5]小分子单电离和双电离的实验和理论研究[D]. 赵玉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09)
  • [6]稀有气体和双原子分子(CO,NO)团簇的光电离实验和理论研究[D]. 孔蕊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8(06)
  • [7]原子分子物理线站调试和一些分子及团簇的实验和理论研究[D]. 王思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7(03)
  • [8]光缔合产生超冷分子及其光谱测量[J]. 汪丽蓉,贾锁堂. 量子光学学报, 2006(03)
  • [9]氟里昂替代物光化学性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及预混汽油火焰的真空紫外光电离研究[D]. 黄超群.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6(04)
  • [10]激发态铷分子的光离解[J]. 沈异凡,沈论.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02(S1)

标签:;  ;  ;  ;  ;  

激发的铷分子的光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