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前哨淋巴结体外定位的价值

胃癌前哨淋巴结体外定位的价值

一、胃癌前哨淋巴结体外定位的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王亚婷[1](2021)在《第一部分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578在卵巢浆液性腺癌转移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第二部分 纳米炭在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寻找卵巢浆液性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研究其在卵巢癌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对卵巢癌细胞生物学特征的影响,以及调控转移的分子机制。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卵巢浆液性腺癌的原发灶和匹配的转移灶肿瘤组织进行高通量LncRNA表达谱测序,筛选出差异表达显着的LncRNA。随后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方法进一步在新鲜卵巢浆液性腺癌组织和匹配的转移癌组织中验证LncRNA的表达差异。在卵巢浆液性腺癌患者的组织芯片中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LncRNA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以及生存预后之间的关系。随后通过Transwell实验、划痕愈合实验、细胞计数盒-8(cell count kit-8,CCK-8)等实验在体外条件下检测LncRNA对卵巢癌细胞侵袭、迁移和增殖能力的影响。随后将构建好的LncRNA稳定敲降和过表达的卵巢癌细胞株,采用腹腔注射方式注射到裸鼠体内,通过动物活体成像方法和腹腔解剖的方式,观察LncRNA在体内条件下对卵巢癌细胞生长、浸润及转移能力的影响。通过RNA pull-down寻找与LncRNA直接结合的蛋白,以及RNA测序分析(RNA-sequencing,RNA-seq)结合基因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寻找LncRNA参与调控的细胞通路,探索LncRNA调控卵巢癌转移的分子机制。结果:1)本实验通过5对ⅢC期卵巢浆液性腺癌原发灶和匹配的转移灶肿瘤组织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出了原发灶和转移灶差异表达显着的13个LncRNA,其中6个在转移灶中表达显着高于原发灶,7个在转移灶中表达显着低于原发灶。LINC00578是转移灶表达高于原发灶最显着的因子。进一步在26例卵巢浆液性腺癌患者的原发灶和转移灶新鲜肿瘤组织中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有l6例(61.5%)患者的转移灶中LINC00578的表达量高于原发灶。2)在卵巢浆液性腺癌组织芯片中,我们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LINC00578的表达水平,发现LINC00578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预后相关。LINC00578高表达组患者的总体复发率和死亡率显着高于LINC00578 低表达组患者(92.5%vs 75.4%,P<0.01;74.6%vs 53.6%,P<0.01)。在生存期方面,LINC00578高表达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和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均显着低于低表达组(6个月vs 8个月,P<0.05;35 个月 vs 55 个月,P<0.01)。单因素 Log-rank 检验显示,LINC00578表达水平是PFS和OS的影响因素,LINC00578高表达组的5年PFS和5年OS显着低于低表达组(7.5%vs 22.8%,P<0.05;25.3%vs 47.3%,P<0.01)。多因素 Cox回归分析显示LINC00578表达水平是卵巢浆液性腺癌患者PFS和O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3)在体外条件下,我们研究了 LINC00578在细胞水平对卵巢癌细胞表型的影响。利用慢病毒包装体系构建过表达慢病毒(OE-LINC00578)和敲降慢病毒(sh-LINC00578)并对卵巢癌细胞进行感染,构建稳定过表达和敲降细胞系。Transwell及划痕愈合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LINC00578能促进卵巢癌细胞发生侵袭和迁移,敲降LINC00578后卵巢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下降。CCK-8实验显示,敲降LINC00578后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能力下降。4)在体内条件下,将构建好的稳定过表达和敲降LINC00578的卵巢癌细胞株,采用腹腔注射方式注射到裸鼠体内,结果显示,过表达LINC00578后卵巢癌的腹腔转移能力增强,而敲降LINC00578后卵巢癌的腹腔转移能力下降。5)RNA-seq分析显示LINC00578主要参与了细胞外基质结构组分相关生物过程和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通路,以及DNA复制相关生物过程和通路。结论:LINC00578的表达水平与卵巢癌患者预后相关,LINC00578的高表达与无进展生存及总生存差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卵巢癌患者预后的指标。在体外条件下,LINC00578能显着增强卵巢癌细胞侵袭、迁移、增殖能力。在体内条件下,LINC00578能促进卵巢癌在腹腔中的播散转移。LINC00578的促增殖和转移作用可能与DNA复制和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通路异常相关。目的:初步探讨纳米炭应用于在子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纳米炭是一种淋巴系统高度趋向性的生物活性染料,广泛用于淋巴造影。本研究分析了 2015年12月至2018年9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妇科接受纳米炭SLNB的子宫颈癌患者。所有患者在全麻条件下于宫颈3点和9点行纳米炭混悬液(25mg)浅表注射,在腹腔镜下识别黑染的淋巴管,以第一站黑染的淋巴结为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详细记录SLN的部位及个数,单独切除SLN后行常规双侧盆腔淋巴结切除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SLN与其他切除标本分别进行常规病理检查。以总检出率、双侧检出率、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假阴性率等指标评价其示踪效率和准确性。分析SLN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检出率的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 45例宫颈癌患者,按照2009年FIGO分期,43例(95.6%)患者为ⅠB1期,1例(2.2%)患者为ⅠB2期,1例(2.2%)患者为ⅡA1期。所有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3岁(30-63岁),中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3.59 kg/m2(17.5-30.0 kg/m2)。所有患者前哨示踪操作完成顺利,在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现副反应发生,无中转开腹情况发生。共42例患者至少一侧盆腔成功检出SLN,总检出率为93.3%(42/45),27例患者检出双侧盆腔SLN,双侧检出率为60.0%(27/45)。共检出225枚SLN,中位SLN计数为5.0枚(0-18枚)。SLN大多数分布在常见区域(81.3%),包括髂外血管区域(39.1%)、髂内血管区域(25.8%)和闭孔区域(16.4%),而其余18.7%的SLN分布于非常见区域,包括髂总血管区(10.7%)、宫旁区域(7.6%)和骶前区域(0.4%)。根据术后病理结果,有4例证实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共4枚转移淋巴结均属于SLN,无假阴性发生,假阴性率0%,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经过进一步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升高与SLN双侧检出率降低相关(P=0.015)。而年龄、组织学类型、锥切术史、学习曲线、肿瘤分化程度和脉管癌栓对SLN双侧检出率没有影响(P≥0.05)。结论:纳米炭应用于早期宫颈癌SLNB操作简单、可行、具有良好的示踪效果。目的:初步探讨纳米炭在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妇科接受纳米炭SLNB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所有患者在全麻条件下宫颈的3点和9点位置部位注射纳米炭示踪剂,采用浅表(1-3mm)和深层(1-2cm)相结合的办法注射0.5ml(25mg)的纳米炭混悬液。注射完成后,在腹腔镜下识别黑染的淋巴管,沿淋巴管找到第一站黑染淋巴结定位为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详细记录SLN的检出情况以及SLN检出的部位,单独切除SLN后行标准子宫内膜癌分期术。SLN与其他切除标本分别进行常规病理检查。通过总检出率、双侧检出率评价纳米炭法的检出效率,通过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假阴性率等指标评价准确性。结果:共52例接受纳米炭示踪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位年龄53岁(28-66岁),中位 BMI25.2kg/m2(20.3-35.3kg/m2),术前评估均为临床 Ⅰ 期(44/52,84.6%)和Ⅱ期(8/52,15.4%)。所有患者的病理类型以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48/52,92.3%),手术病理FIGO分期(2009年)显示ⅠA期30例(57.8%),ⅠB期8例(15.4%),Ⅱ期 6 例(11.5%),ⅢA 期 1 例(1.9%),ⅢC1 期 5 例(9.6%),ⅢC2 期 2 例(3.8%)。所有病例纳米炭注射操作顺利完成,在术中和术后均无副反应发生。SLN示踪情况显示,47例患者至少检出一侧盆腔SLN,总检出率为90.4%(47/52),其中37例患者检测出双侧盆腔SLN,双侧检出率为71.2%(37/52),4例(7.7%)仅检出左盆腔SLN,6例(11.5%)仅检出右侧盆腔SLN。所有患者共检出220枚SLN,中位SLN计数为4.0枚。SLN分布区域分析显示,SLN分布最多的位置是髂外血管区(40%),其次是闭孔区(24.5%),髂内血管区(21.8%),髂总血管区(11.4%)和腹主动脉区域(2.3%)。根据术后病理结果,7例(13.5%)患者最终证实有淋巴结转移,其中1例假阴性。因此,假阴性率为14.3%(1/7),敏感度为85.7%(6/7),阴性预测值为97.9%(47/48)。结论:纳米炭法应用于早期子宫内膜癌SLNB示踪高效、操作简便,值得进一步应用研究

刘希[2](2020)在《纳米炭吸附碘克沙醇术前、术中双重示踪裸鼠直肠癌侧方淋巴结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淋巴转移是直肠癌的主要转移方式,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术前对淋巴结受累情况的影像学评估对直肠癌治疗具有指导作用。但目前各种术前检查方法的灵敏度都不太理想,也不能高效协助术中淋巴结清扫。探索术前、术中均可显影淋巴结的示踪剂具有一定实用价值。本研究旨在探讨碘克沙醇-纳米炭混悬液在裸鼠直肠癌淋巴转移原位移植模型中术前、术中双重示踪淋巴结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首先培养人结直肠癌HCT116细胞株,将制备的HCT116细胞悬液于裸鼠直肠粘膜下注射,建立直肠癌淋巴转移原位移植模型。利用活体成像系统连续观察异种移植瘤生长和转移情况,并对原位移植模型进行组织学检查验证。接着,利用纳米炭优良的吸附性能制备碘克沙醇-纳米炭混悬液,并用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碘克沙醇-纳米炭混悬液的理化特性。采用动态吸附实验和膜透析法,考察了纳米炭对碘克沙醇的吸附性能和体外释放性能,并将实验数据与吸附等温模型和释药动力学模型拟合。最后,应用碘克沙醇-纳米炭混悬液、碘克沙醇溶液、纳米炭混悬液分别进行间质淋巴造影,通过micro-CT扫描并采集图像,评估CT淋巴结造影的强化特征。扫描后开腹活检淋巴结,比较术前CT淋巴结造影定位与术中活检淋巴结位置的一致性。结合组织学检查,评价CT淋巴造影诊断淋巴转移的价值。结果:(1)于裸鼠直肠后壁黏膜下注射4×106个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的HCT116细胞,可视化异种移植模型的造模成功率为100%。(2)原位移植后1~7周,在所有裸鼠都探测到肿瘤荧光蛋白表达。原位移植后随着时间的延长,移植瘤体积的增大,积分光密度值逐渐增大。肠系膜根部淋巴结和主动脉旁淋巴结的转移呈时间依赖性增长。(3)组织学检查与依靠淋巴结表达荧光蛋白来判断转移情况的结果一致。原位移植后4周开始,淋巴结肿大明显,出现主动脉旁淋巴结、肝和肺转移。(4)制备的碘克沙醇-纳米炭混悬液呈黑色,大小较均一,轻度聚集。测得其平均粒径为190.87±1.73 nm,Zeta电位为-10.21±0.36 mV。(5)纳米炭吸附碘克沙醇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描述的表面均匀的单层吸附。(6)负载碘克沙醇的纳米炭在pH 7.4的PBS液中释药速度比游离碘克沙醇慢,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体外释放拟合最好的是Higuchi模型。(7)碘克沙醇组在5 min、30 min观察到强化侧方淋巴结,1 h强化廓清。双重示踪组在2h、3h、5h观察到强化侧方淋巴结,3 h可获得最佳造影效果,24h强化基本廓清。纳米炭组在各个时间点未见强化的淋巴结。(8)间接CT淋巴造影检测到41枚强化淋巴结,其中碘克沙醇组18枚,双重示踪组23枚,与活检淋巴结位置一致。(9)双重示踪组和碘克沙醇组的肠系膜根部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和阳性预测值均为100%;侧方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78.6%vs.81.8%),特异性为(77.8%vs.85.7%),准确性为(78.3%vs.83.3%)。结论:碘克沙醇-纳米炭混悬液间接CT淋巴造影既可在术前定位淋巴结位置和评估转移情况,又可黑染淋巴结协助术中活检。是一种较经济,易于开展的简易方法,可为淋巴结转移的术前病情评估和术中清扫提供新思路。

杨正阳[3](2020)在《近红外多功能纳米探针的构建及其在胃癌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胃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位居世界肿瘤第五位,而其死亡率高居恶性肿瘤的第三位。由于早期胃癌患者症状不明显,因此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绝大多为进展期胃癌,伴有较高的侵袭性和淋巴结转移风险,生存率不足20%。然而,早期确诊的病人大多数可通过内镜或手术切除,然后进行放疗和化疗,从而使5年生存率达到90%。此外,目前常用的化疗药物如阿霉素、紫杉醇等,由于缺乏肿瘤靶向性、存在全身系统性毒性等问题,也限制了其在临床的进一步的应用及疗效。因此,对于实现胃癌精准治疗,寻找早期诊断方式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纳米生物这一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纳米医学可以为胃癌的诊断与治疗提供许多潜在的好处,主要包括以下优势:1)纳米颗粒可以被生物分子功能化,使其能够靶向肿瘤组织,定位于目标病灶;2)纳米颗粒通常可以通过表面修饰,包裹或添加配方来克服普通化疗药物溶解性和稳定性的问题;3)纳米颗粒具有新颖的物理性质,如近红外荧光成像,光声成像等,可用于生物成像;4)纳米颗粒通常由数千个具有高表面积的物质组成,因此可以携带更高的治疗载荷,对肿瘤组织杀伤更为严重;5)纳米颗粒可通过被动或主动靶向,在肿瘤部位有效累积,从而显着降低器官非特异性毒性。但是,由于不同的纳米药物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质,导致其具有不同的分布特性和半衰期等。因此,如何将纳米药物应用于胃癌的诊断与治疗,已成为一个挑战性的科学问题。本论文针对于目前胃癌早期诊断中的不足,晚期治疗副作用严重及预后差的问题,应用纳米医学技术,设计制备可用于胃癌诊断与治疗一体化的多功能纳米颗粒,通过对胃癌的靶向成像,联合光疗,并把制备的纳米探针应用于胃癌的异位移植瘤模型,为解决目前胃癌的诊断与治疗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制备一种多功能纳米复合材料(Mn3O4@MSNs@IR780),可以同时实现近红外下的胃癌诊断以及氧气释放下线粒体靶向的胃癌增强光动力治疗。Mn3O4作为门卫,阻断载有光敏剂IR780的MSNs通道。此纳米颗粒可通过EPR效应有效地靶向胃癌组织,其中Mn3O4作为一种有效的催化剂,可以持续地将胃癌局部高表达的H2O2分解产生氧气,同时崩解导致MSNs通道的打开;IR780在肿瘤组织中释放,进一步靶向线粒体,在808 nm波长的激光照射下,在线粒体附近生成活性氧,损伤线粒体,进而杀伤胃癌组织。同时,IR780作为一种光敏剂,可以准确的检测肿瘤的位置。(2)使用两亲性的PEG-PCL包裹光敏剂IR780以及二甲双胍,合成一种可以同时实现近红外下的胃癌诊断,以及内源性乏氧抑制和线粒体靶向胃癌PDT和PTT的多功能纳米颗粒PEG-PCL-IR780-MET(P-P-I-M)。PEG-PCL作为纳米载体,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并通过EPR效应将纳米颗粒靶向传递到胃癌组织中。二甲双胍可直接抑制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中还原型NADH脱氢酶的活性,从而抑制细胞呼吸,改善肿瘤乏氧微环境;光敏剂IR780迅速靶向线粒体,产生活性氧并产热,发挥线粒体靶向PDT和PTT的协同治疗效果。另外,基于IR780的光声和近红外双模态成像特性,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双模成像监测PDT和PTT的协同作用,发现微小肿瘤灶。(3)设计制备了一种包含羧基功能化的W18O49、i RGD和HSP90抑制剂17AAG的纳米颗粒(i RGD-W18O49-17AAG),可有效增强纳米颗粒对于胃癌组织的靶向性以及成像的穿透性,提高其在胃癌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W18O49含有活性羧基基团且具有较高的光热性能和较高的体内外生物安全性,可作为光热治疗的载体。同时,由于含有钨这种金属元素,其具有强大的X射线吸收能力,可作为CT的造影剂。i RGD相较于传统的RGD多肽,保留了整合素靶向性,同时提升了肿瘤细胞的穿透性。17AAG可以通过酯化作用与W18O49结合,抑制胃癌细胞的热休克反应,提高了光热治疗的疗效。同时,使用染料Cy5.5修饰i RGD-W18O49-17AAG纳米颗粒,可以通过CT/NIR近红外荧光双模成像寻找胃癌病灶并监测纳米颗粒的体内外生物分布。

刘茂兴,邢加迪,苏向前[4](2019)在《吲哚菁绿标记的近红外荧光腹腔镜技术在胃癌手术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外科技术和腹腔镜技术的进步,微创外科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腹腔镜微创技术应用于胃癌根治术已被广大外科医师认可。近年来,吲哚菁绿(ICG)标记的近红外荧光腹腔镜技术逐渐应用于胃癌手术治疗中,此技术克服了腹腔镜下缺少触觉的弊端,使胃癌腹腔镜手术更加精准化、微创化。文章中介绍了ICG的注射方法,并探讨了荧光腹腔镜在胃癌手术操作中的应用效果,主要包括早期胃癌的术中肿瘤定位、前哨淋巴结活检、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导航清扫以及消化道重建过程中胃肠血流灌注评估。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微创外科学专业委员会《腹腔镜外科杂志》[5](2019)在《吲哚菁绿标记荧光腹腔镜技术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专家共识》文中提出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提高、腹腔镜设备与器械的不断完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在临床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然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仍有许多问题困扰着腹腔镜医师。首先,对于未累及浆膜的肿瘤尤其早期胃癌[1-2]如何在手触觉缺失的情况下对肿瘤、切缘进行准确定位?目前,虽然术中胃镜能对大部分胃肿瘤进行定位,但对于某些早期胃癌可能发生漏检,而且术中胃镜充气造成的胃肠道胀气可影响腹腔镜手术操作,延长手术时间。其次,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如何观察吻合口的血供,保证吻合口血运,减少吻合口漏的发生?此外,早期胃癌中如何精确界定淋巴结清扫范围,进展期胃癌中如何保证术中淋巴结清扫的彻底性等[2-7],也是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讨论的焦点。上述问题已成为影响腹

蔡武[6](2019)在《Fe3O4&IR-1061@PLGA自组装纳米探针用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疗一体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F3O4&IR-1061@PLGA自组装纳米探针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目的发展一种基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微球的F3O4&IR-1061@PLGA自组装纳米探针(FIP NPs),评估其理化性质及细胞毒性和体外光热效应。方法①采用单一乳化-溶剂挥发法及磁分离纯化法制备FIP NPs,并对其稳定性及表征进行研究。②将不同浓度的FIP NPs分别与小鼠乳腺癌4T1细胞共孵育24 h后,通过噻唑蓝比色法(MTT)对FIP NPs进行体外细胞毒性研究。③采用808 nm激光照射不同浓度的FIP NPs进行体外光热效果测试,并采用MTT和Live-Dead实验检测FIP NPs光热杀伤小鼠乳腺癌4T1细胞的效果。结果①FIP NPs电子粒径为98.4 nm,水合粒径为182 nm,在水和FBS中的动力学尺寸和电势基本保持稳定。FIP NPs在700~900 nm的范围内具有很强的紫外吸收光谱,并且其峰值在750 nm处;在808 nm激发光激发下,FIP NPs荧光发射光谱峰值在1095 nm处:并且FIPNPs紫外和荧光光谱相比于游离IR-1061均发生了蓝移。②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较高浓度FIP NPs对4T1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③体外光热性成像实验结果表明FIP NPs具有很好的光热转换效果及光热稳定性;同时通过细胞实验发现其对肿瘤细胞有显着的光热杀伤消融作用。结论FIP NPs具有良好的胶体稳定性、光学特性和体外光热效应,且无明显的细胞毒性。第二部分 F3O4&IR-1061@PLGA自组装纳米探针用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多模态成像研究目的探讨FIP NPs用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磁共振成像(MRI)/光学成像(OI)/光声成像(PA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多模态纳米探针的可行性。方法①采用足垫注射表达荧光素酶的小鼠乳腺癌4T1-Luc细胞的方法建立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模型。②对不同浓度FIP NPs进行MRI/OI/PAI体外性能评估,同时对FIP NPs进行放射性核素99mTc标记,并评估其放射性标记稳定性。③将FIP NPs经活体瘤内注射后,注射纳米探针前及注射后8 h内不同时间点进行MRI/OI/PAI/SPECT体内多模态成像,观察并测量淋巴结转移瘤区各种信号值的变化。结果①足垫注射建模1周后,在小白鼠同侧腘窝处触摸到肿大的淋巴结,并通过腹腔内注射底物D-荧光素钠盐后行活体成像可观察到足垫原发肿瘤和同侧腘窝肿大淋巴结处有生物发光信号,离体解剖并经病理证实已发生淋巴结转移。②FIP NPs具有较好的光学成像、光声成像及磁共振成像造影效果,磁共振横向驰豫率高达172.73 mM-1 s-1;不仅如此,FIP NPs还能非常容易地实现放射性核素99mTc标记,标记产物24 h内的放化纯维持在95.0%以上。③活体成像结果显示FIP NPs瘤内注射后,转移淋巴结区域T2信号较注射探针前明显降低,而NIR-Ⅱ荧光信号、光声信号及放射性核素信号较前明显增强,且在注射探针后2~3 h转移淋巴结中对比剂浓度达到最高及信号最强。结论FIP NPs具有良好的MRI/OI/PAI/SPECT多模态成像效果,实现了活体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精确定位示踪。第三部分F3O4&IR-1061@PLGA自组装纳米探针用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光热治疗研究目的探讨FIPNPs用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光热治疗的可行性。方法①通过对2只4T1-Luc淋巴结转移瘤模型足垫原发肿瘤瘤内分别注射相同体积生理盐水和FIP NPs,2 h后给予相同功率(1.25 W/cm2)的808 nm激光照射腘窝处淋巴结转移瘤部位10 min,并用红外光热成像仪实时记录和比较淋巴结转移瘤部位温度的变化。②将12只4T1-Luc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瘤模型随机分为单纯FIPNPs、生理盐水+PTT和FIPNPs+PTT共3组,之后手术切除每组原发肿瘤,治疗后监测淋巴结转移瘤的生长和生物发光信号情况以及有无远处转移。结果①通过FIP NPs对活体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瘤的光热治疗升温效应研究,发现注射FIP NPs小白鼠较生理盐水具有更显着的升温效果,前者温度可升高达54℃且升高了 19.3℃,而后者仅升高了 8.7℃。②3组治疗组中,通过瘤内注射FIP NPs后2 h联合808 nm激光照射及原发肿瘤手术切除,淋巴结转移瘤被消除并且在45 d内无复发和转移,而其他2组小白鼠淋巴结转移瘤生长未见明显抑制,并出现远处肺转移。结论FIP NPs具有良好的光热治疗效果,将来有望用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患者的光热治疗。

何梅峰[7](2019)在《光学成像结合吲哚菁绿引导胃癌前哨淋巴结活检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最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如果术中能准确实时地评估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而指导淋巴结清扫范围,就可减少手术并发症并提高术后生存质量。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是指首先接收区域淋巴引流的那一组淋巴结(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淋巴结),在恶性肿瘤是指肿瘤细胞到达的第一站淋巴结。21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相继报道利用光学成像(近红外或荧光成像)结合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引导胃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的研究结果。这些研究都呈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各研究报告的结果并不一致:灵敏度和特异度波动范围较大。我们对光学成像结合ICG引导胃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诊断价值进行Meta分析,以期为胃癌治疗提供指导。目的:系统评价光学成像(近红外成像或荧光成像)结合吲哚菁绿(ICG)引导胃癌前哨淋巴结(SLN)活检的诊断价值,并探究该方法的影响因素。方法:以“gastric/stomach”and“cancer/carcinoma/tumor/tumour/adenocarcinoma/neoplasm”and“sentinel lymph node”and“near-infrared/NIR or fluorescent imaging”and“indocyanine green/ICG”为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 Library等电子数据库,纳入光学成像(近红外成像或荧光成像)结合ICG引导胃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的前瞻性诊断试验。文献纳入标准:(1)患有可手术切除的胃癌(cT03);(2)肿瘤临床分期至少由2种影像学检查所确定;(3)光学成像(近红外成像或荧光成像)结合ICG引导胃癌SLNB的诊断准确性试验;(4)预测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前瞻性研究;(5)对术中切下的所有淋巴结进行术中(或术后)病理活检;(6)文献中统计分析的患者例数>10例。排除标准:(1)患者有相关用药过敏史或放化疗史;(2)既往接受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3)研究纳入人群合并多种消化道肿瘤疾病;(4)病例报告、会议摘要、临床指南、社论、综述、Meta分析及书信;(5)体外实验及动物实验;(6)诊断效能数据不足。应用Stata12.0软件以“双变量混合效应模型”结合“midas”命令进行分析。提取各纳入文献的真阳性值、假阳性值、假阴性值、真阴性值等信息。绘制文献质量评估图描述总体纳入文献质量;用森林图进行异质性分析,P<0.01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漏斗图描述文献发表偏倚,P<0.1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集成ROC法(S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描述诊断准确性,(SROC)AUC越接近于1,表示诊断准确性越高;若研究间存在异质性(I2>50%),则进行Meta回归分析及亚组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1 016例患者),光学成像涉及近红外成像和荧光成像两种方法。光学成像结合ICG引导胃癌SLNB诊断价值为:合并灵敏度为0.95(95%CI:0.820.99),合并特异度为1.00(95%CI:0.921.00),阳性似然比为30.39(95%CI:9.14101.06),阴性似然比为0.05(95%CI:0.010.20),诊断性比值比为225.54(95%CI:88.81572.77),集成ROC法(SROC)曲线下面积(AUC)为1.00(95%CI:0.991.00),临界值为灵敏度=0.95(95%CI:0.820.99)、特异度=1.00(95%CI:0.921.00)。对胃癌SLNB的“诊断比值比”进行漏斗图分析,采用Deeks法进行漏斗图不对称检验,发现漏斗图明显不对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提示存在明显的发表偏倚。进一步的Meta亚组分析表明:相比荧光成像,近红外成像可获得更高的灵敏度(0.98比0.73);相比ICG注射后立即光学成像,20 min后光学成像可获得更高的灵敏度(0.98比0.70);相比SLN平均检出数<4枚,检出数≥4枚可获得更高的灵敏度(0.96比0.68);相比HE染色,IHC(+HE)可获得更高的灵敏度(0.99比0.84);相比浆膜下注射ICG,黏膜下注射ICG获得更高的灵敏度(0.98比0.40);相比注射浓度为5 mg/ml的ICG,0.5和0.05 mg/ml的ICG可获得更高的灵敏度(0.98比0.83),相比肿瘤临床分期cT23,cT1可以获得更高的灵敏度(0.96比0.72);相比研究病例数≤26例,>26例可获得更高的灵敏度(0.96比0.65);相比发表在2010年前的文献,2010年后文献可获得更高的灵敏度(0.97比0.81),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肿瘤平均直径≤30 mm与>30 mm、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淋巴结区域清扫与拣出切除,合并的灵敏度分别相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光学成像结合ICG引导的胃癌SLNB是临床可行性良好的诊断方法,并且尤其适用于早期胃癌。目前胃癌SLNB研究中,使用的ICG浓度可能过高,而且近红外成像优于荧光成像可能可以获得更高的灵敏度。但是,这些结论仍需要更加高效可信的大规模多中心研究来验证。

孙杰[8](2018)在《纳米碳在腹腔镜胃及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纳米碳在腹腔镜早期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研究背景胃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胃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从流行病学角度看,胃癌的发病率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东亚各国远高于欧美国家,这其中又以中、日、韩三国为重,世界上罹患胃癌的患者中有一半都来自我国。从地域上看,我国的西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区域是高发区,这与上述地区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密不可分,如熏烤、腌制品和肉食为主的饮食结构等。胃癌起源于胃的黏膜上皮,绝大多数属于腺癌,可发生于胃的任意部位,其中有超过半数发生于胃窦部位。胃癌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使其很容易被误诊或漏诊,延误诊治。从预后角度来看,胃癌总体的5年生存率仍然较低,中国、美国、德国、法国的数据均处于200%-30%。早期胃癌患者规范手术后的5年生存率可高达90%-95%,而进展期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仅为10%-20%。即使是早期胃癌,其淋巴结中癌细胞转移率也接近200%,可见不论早期胃癌还是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都是决定患者预后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因此,术中干净彻底的区域淋巴结清扫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前提。根据新版日本《胃癌处理规约》和《胃癌治疗指南》的要求,推荐病理学检查的淋巴结要在15个以上。且早期胃癌的治疗规范认为:切除2/3到3/4的胃再加行D2淋巴结清扫,是安全合理的治疗方式,可以在保证治疗效果和5年生存率的同时,不会明显增加并发症的概率。扩大根治术不管是手术并发症还是术中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都较高,盲目的扩大根治术,并不能带来更高的5年生存率,准确判断淋巴结是否有癌细胞转移显得至为重要。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准确判定淋巴转移的状态,不但对根治性手术有极大的指导性意义,而且会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情况和后续辅助治疗方案的制定。我们常用的检测方式如血清肿瘤标记物、超声、CT、磁共振乃至PET-CT均缺乏敏感性和准确性。术中判断淋巴结是否为转移性淋巴结也过多依赖术者的主观感觉和临床经验,因此,如何准确快速地评估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在保证肿瘤细胞清扫彻底的同时又能减少不必要的创伤及并发症,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纳米碳淋巴示踪剂作为第3代的示踪产品能清晰地显示淋巴引流的路径,从而令胃癌手术的淋巴清扫变得更加准确和有针对性,逐步得到了临床的一致认可。纳米碳淋巴示踪剂具有极强的淋巴亲和性,医生不必担心其会进入毛细血管,从而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而且,纳米碳制剂也并不容易进入组织间隙内。此外,由于纳米碳微颗粒有较好的淋巴结趋向性和聚集性,因此很容易沉积在其所经之处的淋巴结内,实现淋巴结的黑染。这对于需要准确和彻底清扫区域淋巴结的胃癌手术来说是意义巨大的,特别是对于肿瘤定位困难的早期胃癌的腹腔镜手术来说。纳米碳的视觉标记作用不但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及大致的两侧边界,还可以将区域淋巴结染色帮助淋巴结的清扫,这显然对手术时间的缩短及减少手术创伤都有很大的帮助。随着我国消化道肿瘤早癌筛查的全面普及,胃癌的早诊早治率均有明显提升。也因此,临床上越来越多的早期胃癌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而腹腔镜手术的飞速发展,也令腹腔镜胃癌根治术逐渐普及。目的研究应用纳米碳在腹腔镜早期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意义,进一步探讨通过纳米碳染色定位前哨淋巴结来评估区域淋巴结转移状态从而指导区域淋巴结清扫范围的可行性及效果。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0月间通过“消化道早癌筛查项目”选出的186例早期远端胃癌患者(均行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临床资料。入组标准为:经电子胃镜及病理诊断确诊为胃癌,且经超声内镜检查显示癌组织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即早期胃癌);病灶为单发,无远处转移(MO)或合并其他部位肿瘤的情况;术前未行EMR(内镜下黏膜层切除术)或ESD(内镜下黏膜下层切除术);排除了穿孔或梗阻等不宜行腹腔镜手术的病例;术前行胸腹部联合强化CT扫描排除肝肺骨等远处转移灶;肿瘤周围磁共振扫描未浸润周围组织器官;患者既往无肿瘤病史,无腹部重大手术史及外伤史;术前均未行辅助放化疗;无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及其他手术禁忌症;无麻醉禁忌症,ASA评分Ⅰ-Ⅲ级。2.染色方法研究组均在术前24小时经电子胃镜于肿瘤周围胃黏膜下分上下左右3-4个点注射,注射时应注意刺入后在黏膜下潜行推进约5mm后再缓慢推注,用量约0.15-0.2毫升/点,为防止拔针后纳米碳外渗,拔出针头前应常规回抽少许纳米碳示踪剂。3.手术及淋巴结的挑选两组患者的手术均由熟练掌握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D2)手术技术的同一手术团队完成,均施行5孔法腹腔镜微创手术。淋巴清扫范围包括:D1淋巴结清扫(包括第1组、第3组、第4sb组、第4d组、第5组、第6组、第7组淋巴结的清扫)的基础上,加行第8a组、第9组、第11p组、第12a组的淋巴结清扫。术中于镜下仔细观察研究组患者区域淋巴结的黑染效果,记录研究组与对照组清除2站淋巴结耗费的总时间。研究组的标本中我们将发生黑染的且距离胃肿瘤最近的淋巴结定义为前哨淋巴结(SLN)并单独装袋送检,再依次挑出黑染的其他各组淋巴结后分别检出,并记录淋巴结所属的分组及站数,最后再采用肉眼加手感触摸的方法,挑出未黑染但可以触摸到的淋巴结,按上述方法归类计数;对照组的标本我们直接采用肉眼加手感触摸的方法尽可能检出所有淋巴结。,为提高本次研究的淋巴结检出率,我们还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的基础上使用了连续切片加免疫组化的方法,以尽可能增加微小淋巴结的检出率。4.主要统计指标评估使用纳米碳在手术时间、术中淋巴结清扫效率及术后检出淋巴结数量等方面的意义,以及在腹腔镜胃癌手术中通过定位前哨淋巴结并活检来评估早期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成功率、准确性、灵敏性及特异性等做初步研究。结果1.研究组术中纳米碳淋巴示踪剂对胃癌周边区域的淋巴结黑染效果良好,成功率达到了 100%。同时周围的网膜组织及脂肪组织却并不会发生黑染的现象,证明纳米碳不会妨碍术者对解剖层次的分辨从而影响手术操作。2.研究组的患者手术总时间略快于对照组,但差异并不大。3.研究组平均淋巴结检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微小淋巴结(直径5mm以下)检出数1833枚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8枚;研究组的微小淋巴结(直径5mm以下)检出率为60.9%,同样显着高于对照组的43.29%;研究组的淋巴结转移率16.3%与对照组的淋巴结转移率15.69%相比,无明显差别。4.纳米碳制剂示踪早期胃癌前哨淋巴结以评估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敏感度为91.6%;特异度为:100%(83/83);准确度为:98.9%(94/95);阳性预测准确度为:100%(11/11);阴性预测准确度为:98.8%(83/84)结论在腹腔镜早期远端胃癌根治术中使用纳米碳制剂不仅有助于腹腔镜术中对早期较小肿瘤的定位,还可以指导术者于术中在保证将转移淋巴结清扫彻底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清扫范围以最大限度降低不必要的损伤;此外,通过切除纳米碳染色定位的前哨淋巴结活检来评估区域淋巴结是否伴有癌细胞转移是可行的,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第二部分纳米碳在腹腔镜结直肠癌(cT1期)根治术中的应用研究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为源自结肠及直肠的癌症,也称为大肠癌,是我国非常常见的癌症类型。在西方发达国家,结肠癌和直肠癌也是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它是导致癌症死亡的第二位原因。大肠癌的发病率从40岁开始明显增加,约60-75岁达到高峰。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和饮食习惯的逐渐改变,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必将继续攀升。从基因角度看,结肠癌与直肠癌主要的差异仅仅是在解剖位置上存在差异。从病理学角度看,几乎所有的结肠癌和直肠癌都是腺癌,它们一般发生于结肠和直肠的黏膜。结直肠癌一般初始表现为结肠或直肠黏膜层的隆起,肿瘤继续生长,逐渐侵犯肠壁的其他层次,附近的淋巴结同时也被侵犯,随着肿瘤的进一步进展,大肠癌在区域淋巴结转移后通常很快转移至肝脏,成为预后较差的晚期肿瘤。因此,对于结直肠癌患者来说,想获得一个较好的预后,早诊早治是唯一可行的机会。大量研究已经证实:早期结直肠癌很少出现远处转移,其区域淋巴结转移率也较低,因此对于早期结直肠癌(cT1期)患者来说,接受根治性手术后一般预后良好。在我国,早期大肠癌5年生存率在90%以上,其中“黏膜内癌”的患者5年生存率更是达到了 95%以上;相反,对于进展期大肠癌来说,尽管经过术前辅助放化疗,标准的根治术手术及术后的辅助放化疗等一系列规范治疗,其治疗效果仍差强人意,5年生存率仅为31%[3]。目前治疗结直肠癌的主要方式是以根治性手术切除为核心的综合性治疗,不论是采用开腹手术还是腹腔镜手术,根治性的手术切除都是治愈结直肠癌的首要条件。由于结直肠癌的主要转移方式是淋巴转移,特别是进展期的结直肠癌,往往伴有区域淋巴结的转移。因此不论是早期结直肠癌还是进展期结直肠癌,淋巴清扫的彻底与否都与结直肠癌手术的质量密切相关。但是,对于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如果常规行广泛的区域淋巴结清扫术,不但会增加手术的创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会影响患者术后的生存质量[4]。可见,能否选择一种适当的方式来准确判定淋巴转移的状态,不但对根治性手术有极大的指导性意义,而且会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情况和后续辅助治疗方案的制定。但遗憾的是,目前临床上对于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的转移情况的评估,还缺乏准确可靠的的手段。我们常用的检测方式如血清肿瘤标记物、超声、CT、磁共振乃至PET-CT均缺乏敏感性和准确性。术中判断淋巴结是否为转移性淋巴结也过多依赖术者的主观感觉和临床经验,参考价值也并不是很高。因此,如何准确快速地评估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在保证肿瘤细胞清扫彻底的同时又能减少不必要的创伤及并发症,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是指原发性肿瘤淋巴引流的第一站淋巴结(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也是早期(T1)结直肠癌患者最常出现淋巴转移的位置,一般来说,恶性肿瘤的癌细胞在淋巴系统内会按照第一站、第二站、第三站的顺序转移,不会出现跳跃式转移的状况。正确判断前哨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就可以对恶性肿瘤的区域淋巴转移做出较正确的判断,在清扫彻底的基础上,也可避免不必要的扩大清扫带来的并发症风险。因此,如何来准确地定位前哨淋巴结(SLN)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一环。纳米碳淋巴示踪剂能清晰的显示淋巴引流的路径,从而将癌症手术的淋巴清扫变得更加简单便捷。T1期患者前哨淋巴结评估准确度可高达98.3%-100%,T2期患者前哨淋巴结评估准确度骤降到52.4%-80%。因此cT1期的结直肠癌患者显然更适合进行纳米碳的应用研究。目的研究应用纳米碳淋巴示踪剂在腹腔镜结直肠癌(cT1期)根治术中的临床意义,进一步探讨通过纳米碳染色定位前哨淋巴结来评估区域淋巴结转移状态从而指导区域淋巴结清扫范围的可行性及效果。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0月间,在我院普外科完成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早期结直肠癌(cT1期)患者共329例。入组标准:经电子肠镜及病理诊断确诊为结肠癌和直肠癌,且经超声内镜检查显示癌组织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即T1期癌症);病灶为单发,无远处转移(MO)或合并其他部位肿瘤的情况;术前未行EMR(内镜下黏膜层切除术)或ESD(内镜下黏膜下层切除术);直肠癌下缘距离肛缘大于5cm;排除了穿孔或梗阻等不宜行腹腔镜手术的病例;肿瘤直径在8厘米以内;术前行胸腹部联合强化CT扫描排除肝肺骨等远处转移灶;肿瘤周围磁共振扫描未浸润周围组织器官;患者既往无肿瘤病史,无腹部重大手术史及外伤史;术前均未行辅助放化疗;无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及其他手术禁忌症;无麻醉禁忌症,ASA评分Ⅰ-Ⅲ级。2.染色方法研究组在术中使用5号头皮针自制的注射工具在肿瘤周围肠浆膜下分3-4个点注射,注射时应注意刺入后在浆膜下层潜行推进约5mm后再缓慢推注,用量约0.15-0.2毫升/点,为防止拔针后纳米碳外渗,拔出针头前应常规回抽少许纳米碳示踪剂,随即开始手术。3.手术及淋巴结的挑选所有患者的手术均由熟练掌握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手术技术的同一手术团队完成。均施行5孔法腹腔镜微创手术,所有入组患者均严格按照标准的D3根治术原则完成,按全结肠系膜及全直肠系膜切除的原则完全切除肿瘤及其周围组织。术中于镜下仔细观察研究组患者区域淋巴结的黑染效果,记录研究组与对照组清除3站淋巴结耗费的总时间。移除标本后,在体外进行手捡(由参与手术的同一高年资主治医师完成)淋巴结,尽可能获得肉眼加手感可及的所有淋巴结。研究组的标本中我们将距离肿瘤最近的黑染的淋巴结定义为前哨淋巴结(SLN)并单独装袋送检,再依次挑出黑染的三站淋巴结后分别检出,并记录淋巴结所属的站数及个数,最后再采用肉眼加手感触摸的方法,挑出未黑染但可以触摸到的淋巴结,按上述方法归类计数;对照组的标本我们直接采用肉眼加手感触摸的方法尽可能检出所有淋巴结。为提高淋巴结总检出率和微小淋巴结检出率,我们还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的基础上使用了连续切片加免疫组化的方法。4.主要统计指标评估使用纳米碳制剂在手术时间、术中淋巴结清扫效率及术后检出淋巴结数量等方面的意义,以及通过定位前哨淋巴结并活检来评估cT1期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成功率、准确性、灵敏性及特异性等做初步研究。结果1.研究组术中纳米碳淋巴示踪剂对结直肠癌区域的淋巴结黑染效果良好,成功率达到了 100%,同时周围的网膜组织及脂肪组织却并不会发生黑染的现象,证明纳米碳不会妨碍术者对解剖层次的分辨从而影响手术操作。2.研究组的患者手术总时间略快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研究组人均淋巴结检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微小淋巴结(直径5mm以下)检出数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微小淋巴结(直径5mm以下)检出率为55.8%,同样显着高于对照组的36.8%;研究组淋巴结检出总数不到12枚的患者为2例(1.6%),显着低于对照组的54例(32.1%)。4.纳米碳制剂示踪早期胃癌前哨淋巴结以评估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敏感度为90.47%;特异度为:100%(140/140);准确度为:98.75%(159/161);阳性预测准确度为:100%(19/19);阴性预测准确度为:98.59%(140/142)。结论在腹腔镜早期(cT1期)结直肠癌手术中使用纳米碳制剂不仅有助于腹腔镜术中对早期较小肿瘤的定位,还可以指导术者于术中在保证将转移淋巴结清扫彻底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清扫范围以最大限度降低不必要的损伤;此外,通过切除纳米碳染色定位的前哨淋巴结活检来评估区域淋巴结是否伴有癌细胞转移是可行的,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第三部分载氟尿嘧啶纳米碳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淋巴靶向化疗的临床研究研究背景胃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胃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胃癌在我国各种恶性肿瘤中已高居榜首,死亡率也排名第一。从预后角度来看,胃癌总体的5年生存率仍然较低,处于20%-30%的水平。不论是早期胃癌还是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都是决定患者预后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进展期胃癌手术检出的区域淋巴结中,经病理检测转移率高达70%以上;即使是早期胃癌,其检出的淋巴结中癌细胞转移率也接近20%。经胃癌D2根治术后,早期胃癌患者中黏膜内癌淋巴结转移率达3.7%,而黏膜下癌淋巴结转移率高达25.3%。早期胃癌病灶局限在黏膜内者淋巴结转移概率约2.3%-16.6%,而一旦癌细胞浸润至黏膜下层,淋巴结转移概率会骤增至16.2%-46.8%。因此,术中干净彻底的区域淋巴结清扫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前提。早期胃癌的治疗规范认为:切除2/3到3/4的胃再加行D2淋巴结清扫,是安全合理的治疗方式,可以在保证治疗效果和5年生存率的同时,不会明显增加并发症的概率。但是不论是胃癌RO切除术还是D2淋巴清扫,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仅能把肉眼可见的肿瘤及其转移灶清除,对于肉眼无法识别的癌细胞是非常容易遗漏的。因此,国际上公认的胃癌的规范治疗是以根治性手术为核心以术后化疗为辅助的综合治疗。但是考虑到全身性静脉化疗明显的毒性反应,广大临床医师对化疗的时机和方法的选择也几经变迁。局部缓释化疗、间质化疗、淋巴靶向化疗等等方法都见诸报道,从统计数据看都取得了令人欢欣鼓舞的疗效,这其中淋巴靶向化疗的效果尤其突出。5-氟尿嘧啶作为经典的胃肠道肿瘤化疗药物,其疗效早已得到了广泛认可,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全身毒性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我们试图找到一种能将氟尿嘧啶注射液精准带到所需部位并能缓慢释放的给药系统。通过对纳米碳混悬液的研究及查阅部分研究资料,我们发现纳米碳混悬液是一种适宜的化疗药物缓释载体,可以完成这一设想。目的研究使用载5-氟尿嘧啶纳米碳混悬液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进行淋巴靶向化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比术中淋巴靶向化疗联合全身静脉化疗与单纯使用全身静脉化疗的差异。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间,在我院普外科完成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D2)的胃癌患者共68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3例患者首先在术中使用载氟尿嘧啶纳米碳混悬液行淋巴化疗,术后1个月按XELOX方案(卡培他滨+奥沙利铂)行化疗。对照组35例患者均未行术中化疗且未使用纳米碳示踪剂,术后1个月按XELOX方案(卡培他滨+奥沙利铂)行化疗。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病理分期及肿瘤位置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实验方法使用前预先将氟尿嘧啶注射液与纳米碳注射液混合后充分震荡10分钟备用,每次使用前均应充分震荡10分钟,以保证氟尿嘧啶与纳米碳充分接触,散布均匀。研究组的33例患者均在术前24小时经电子胃镜将载5-氟尿嘧啶纳米碳混悬液在肿瘤周围的胃黏膜下层分6个点注射,注射时应注意以斜30度刺入后在黏膜下层潜行推进约5mm后回抽无回血,再缓慢推注,用量约0.25毫升/点,为防止拔针后纳米碳外渗,拔出针头前应常规回抽少许载氟尿嘧啶纳米碳混悬液,整个注射时间应在3分钟内完成。两组患者的手术均由熟练掌握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D2)手术技术的同一手术团队完成。3.主要统计指标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的差异;对比研究组患者术前1天和术后1、3、5、7天下列指标的变化情况: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Cre)、尿素氮(BUN);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两周内并发症(切口感染、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瘘及其他内科并发症等)情况;术后1个月按XELOX方案行第1次化疗,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化疗前1天和化疗结束后第1天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Cre)、尿素氮(BUN);随访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肿瘤复发情况,分别统计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的数据。结果载5-氟尿嘧啶纳米碳混悬液应用于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中,不会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虽然可能导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延长,但并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从术后随访结果看,应用载5-氟尿嘧啶纳米碳混悬液行淋巴化疗的研究组患者2年以内的早期复发率是低于对照组的。结论载氟尿嘧啶纳米碳混悬液应用于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中化疗,不会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从手术操作的角度看是安全的;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载药纳米碳局部化疗的全身毒性反应较轻,与对照组从骨髓移植和肝肾功能损害的角度对比几乎没有差异,是安全的;从术后2年的随访结果看,通过增加载氟尿嘧啶纳米碳混悬液术中淋巴化疗的研究组复发率是低于对照组的,证明载,药纳米碳化疗是有效的。因此,纳米碳在胃癌的淋巴化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窦荣章,熊斌[9](2018)在《亚甲基蓝在胃肠肿瘤外科手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淋巴结转移是胃癌及结直肠癌最重要的预后指标之一,其转移情况决定了患者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在胃肠道肿瘤中,准确的淋巴结分期十分重要.国内外的学者一直致力于寻找标记肿瘤转移淋巴结的材料,亚甲基蓝这一水溶性色素因其具有显色快,特异性较好等优点,近年来受到了外科医师及病理科医师的广泛关注,并被逐渐应用于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淋巴结标记中.笔者就亚甲基蓝应用于胃肠肿瘤淋巴结标记的应用范围、给药途径、显影效果及进展作一综述.

田蕊[10](2018)在《基于伊文思蓝衍生物的肿瘤诊断和治疗研究》文中认为人血清白蛋白(HSA)是血浆中丰度最高的蛋白质,有相对较长的生物半衰期。HSA也是血液中重要的载体,许多水溶性差的物质可以通过与其结合而被运输。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与HSA结合被广泛用于延长药物的血液半衰期。伊文思蓝(Evans Blue,EB)是一种可与HSA可逆性结合、有高亲和力的偶氮染料,常被用以测定神经系统血脑屏障的完整性。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中,将EB改造后与螯合剂NOTA相连接,可以简易的标记放射性核素,首次构建出了一种以EB为结构基础的正电子成像探针NEB。放射性核素如18F标记的NEB可以用于心脏血池和肿瘤血池显像、血管通透性能的评价及前哨淋巴结的探查,在诊断肝血管瘤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另外,本课题组进一步研究发现,标记了这种EB基团的治疗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得到了大幅度的延长。基于上述课题组前期对EB衍生物的研究基础,本研究对EB衍生物的应用和改造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共由两部分研究组成。其中第一部分研究是利用EB衍生物发展了一种新的神经内分泌肿瘤靶向放射治疗方法。神经内分泌肿瘤(NET)是一种全身多种组织器官均可能发生的恶性肿瘤,由于其近30年来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持续上升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这类肿瘤的其特点为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生长抑素受体(SSTR),因此过去20年来生长抑素类似物(SSA)为治疗NET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最常见的为奥曲肽(TATE)。目前,NETs治疗最大的进展在于使用90Y或者177Lu标记TATE用于治疗,称为“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PRRT)。近期,三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177Lu标记的TATE(177Lu-DOTATATE)用于NET病人治疗的有效率较TATE大大提升,并获得FDA批准上市。然而,由于TATE在体内容易被肾脏代谢导致外周血循环时间极短,使得PRRT治疗有效性受到限制,同时给药后产生较高的一过性肾毒性。因此,基于PRRT的疗法近年来并未有突破性进展。本研究使用EB衍生物将TATE进行化学修饰设计构建出新的化合物分子EB-TATE,利用EB与血清白蛋白的高亲和力以显着延长TATE的外周血循环时间,并且在EB衍生物中引入DOTA熬合剂,可以简单高效地标记90Y、177Lu等β射线放射性核素来用于NET内照射治疗,同时,也可以标记64Cu、68Ga等正电子显影剂用于肿瘤PET成像。研究使用两种高表达SSTR2的细胞株HCT116/SSTR2 和 AR42J,以及一种不表达 SSTR2 的细胞株HCT116 对 EB-TATE进行了全面的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化学修饰并未对TATE的生物学活性产生显着影响,EB-TATE既保持了其与SSTR2的高亲和力,也保持了与HSA的高亲和力。PET/CT显像结果显示,EB-TATE的血液半衰期比TATE显着延长,86Y-EB-TATE在HCT116/SSTR2裸鼠肿瘤模型中48h肿瘤组织PET成像富集量达到34.7±7.4%ID/g,在AR42J裸鼠肿瘤模型中达到65.8±6.2%ID/g,显着高于86Y-TATE在肿瘤中的富集。另外,使用90Y标记的EB-TATE对裸鼠成瘤模型进行治疗,尾静脉给药后分别在HCT116/SSTR2和AR42J模型中监测了 180天和90天,肿瘤大小在监测时间内均受到显着抑制,并且在相对较高剂量组小鼠生存率均达到100%,显着优于对照90Y-TATE。本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新型的EB-TATE分子可以高效地靶向治疗SSTR2高表达肿瘤,具有极大的临床转化应用价值,可望在未来对NETs治疗产生新的重大影响。另外,EB衍生物还可以连接其它小分子或者多肽药物以增加其循环时间,用于其它疾病的诊治。第二部分研究主要是对NEB进行了改造,合成了一种在一些方面性能更优的新的EB衍生物N(EB)2。基于NEB,希望能优化出一个血液半衰期更长、肿瘤富集更多以及在淋巴成像中性能更优的新的分子探针。在本研究中,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种具有两个HSA的结合位点和一个NOTA环的新的分子探针N(EB)2,也可以简单的标记不同放射性核素用于PET成像。因为N(EB)2具有两个结合位点,假设其可以同时结合两个HSA形成复合物,由于尺寸效应和亲和力增强,在血液半衰期、淋巴结成像以及肿瘤富集方面可能有更好的性能。通过分子对接、透射电镜、原子力显微镜、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方法,初步证明了 N(EB)2可以同时结合2个HSA分子。与18F-AlF-NEB相比,18F-AlF-N(EB)2在血液中的循环时间显着更长,下降速率显着较低。在淋巴结成像中,N(EB)2与白蛋白结合后分子量大,在淋巴管中迁移速度慢,作为淋巴结显影剂可以有效区分一级和二级淋巴结,可以标记放射性核素进行PET成像以及进行荧光成像的双模态成像方法,为前哨淋巴结活检提供新的显像探针。另外,N(EB)2在裸鼠肿瘤模型中的肿瘤组织相比NEB有更高的摄取。本研究结果表明,N(EB)2有望作为新的分子探针用于淋巴结和肿瘤成像,并同时实现药物负载和递送平台,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胃癌前哨淋巴结体外定位的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癌前哨淋巴结体外定位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第一部分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578在卵巢浆液性腺癌转移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第二部分 纳米炭在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578在卵巢浆液性腺癌转移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1
    Abstract1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纳米炭在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初步研究
    第一章 纳米炭在早期子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初步研究
        中文摘要2
        Abstract2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纳米炭在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初步研究
        中文摘要3
        Abstract3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基金资助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文章
文献综述 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应用于子宫颈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纳米炭吸附碘克沙醇术前、术中双重示踪裸鼠直肠癌侧方淋巴结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人结直肠癌细胞裸鼠直肠原位移植淋巴转移模型的建立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章 碘克沙醇-纳米炭混悬液的制备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碘克沙醇-纳米炭术前、术中双重示踪裸鼠侧方淋巴结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淋巴示踪剂在肿瘤诊疗中的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3)近红外多功能纳米探针的构建及其在胃癌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纳米粒子应用于胃癌的概述
    2.纳米粒子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
        2.1 胃癌的常规诊断及其局限性
        2.2 纳米粒子在胃癌传统影像学诊断的应用
        2.3 纳米粒子在胃癌新型成像中的应用
        2.4 纳米粒子在胃癌血液学检查的应用
    3.纳米粒子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3.1 胃癌治疗现状及其局限性
        3.2 纳米粒子载药系统在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3.3 纳米粒子在抑制胃癌乏氧微环境中的应用
        3.4 纳米粒子在胃癌其他治疗中的应用
    4.本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4.1 本文的选题意义
        4.2 本文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构建线粒体靶向型产氧纳米颗粒实现胃癌的靶向诊断及增强的光动力治疗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3.结果与讨论
        3.1 Mn_3O_4@MSNs@IR780 的合成与表征
        3.2 Mn_3O_4@MSNs@IR780 的稳定性
        3.3 纳米颗粒体外H_2O_2分解及响应性IR780释放
        3.4 Mn_3O_4@MSNs@IR780 纳米颗粒的亚细胞定位
        3.5 MKN-45P胃癌细胞中乏氧的检测
        3.6 MKN-45P胃癌细胞中ROS产量的检测
        3.7 Mn_3O_4@MSNs@IR780 的体外抗肿瘤治疗效果
        3.8 活体近红外荧光成像与体内生物分布
        3.9 体内胃癌组织乏氧情况的监测
        3.10 体内抗肿瘤治疗效果
        3.11 生物安全分析
    4.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近红外引导下纳米介导的线粒体呼吸抑制/损伤途径增强胃癌的光疗效果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3.结果与讨论
        3.1 P-P-I-M纳米颗粒的合成与表征
        3.2 P-P-I-M纳米颗粒的光疗能力测定
        3.3 线粒体功能抑制及细胞毒性
        3.4 MKN-45P胃癌细胞中的乏氧情况检测
        3.5 P-P-I-M纳米颗粒的亚细胞定位
        3.6 MKN-45P胃癌细胞中ROS产量的检测
        3.7 体外抗肿瘤治疗效果
        3.8 活体近红外荧光成像
        3.9 光声成像结果
        3.10 肿瘤部位PET-CT结果
        3.11 肿瘤部位光声成像结果
        3.12 肿瘤组织HIF-1α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3.13 体内抗肿瘤治疗效果
        3.14 生物安全性分析
    4.总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主动靶向性氧化钨纳米颗粒介导的胃癌双模诊断及热休克抑制的光热治疗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3.结果与讨论
        3.1 iRGD-W_(18)O_(49)-17AAG的合成与表征
        3.2 胃癌细胞的选择性摄取
        3.3 体内生物分布及活体近红外荧光成像
        3.4 体外CT成像结果
        3.5 小鼠体内CT成像结果
        3.6 体外红外热成像结果
        3.7 小鼠体内红外热成像结果
        3.8 体外抗肿瘤治疗效果
        3.9 体内抗肿瘤治疗效果
        3.10 生物安全分析
    4.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5)吲哚菁绿标记荧光腹腔镜技术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吲哚菁绿显影技术的临床应用回顾
2吲哚菁绿的注射方法
3 ICG标记近红外线荧光腹腔镜在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3.1 ICG标记在肿瘤定位中的应用
    3.2 ICG荧光在胃肠吻合口血供评估中的应用
    3.3 ICG标记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前哨淋巴结导航活检中的应用
    3.4 ICG标记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淋巴引流导航中的应用
4小结

(6)Fe3O4&IR-1061@PLGA自组装纳米探针用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疗一体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Fe_3O_4&IR-1061@PLGA自组装纳米探针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Fe_3O_4&IR-1061@PLGA自组装纳米探针用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多模态成像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Fe_3O_4&IR-1061@PLGA自组装纳米探针用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光热治疗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创新点及不足与展望
综述: 纳米材料在肿瘤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语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7)光学成像结合吲哚菁绿引导胃癌前哨淋巴结活检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纳米碳在腹腔镜胃及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纳米碳在腹腔镜早期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纳米碳在腹腔镜结直肠癌(cT1期)根治术中的应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载氟尿嘧啶纳米碳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淋巴靶向化疗的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亚甲基蓝在胃肠肿瘤外科手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 亚甲基蓝在前哨淋巴结检出中的应用
    2.1 亚甲基蓝标记胃癌前哨淋巴结
    2.2 亚甲基蓝标记结直肠癌前哨淋巴结
3 亚甲基蓝用于淋巴结检获
4 亚甲基蓝的给药方式
5 亚甲基蓝用于淋巴结显像的局限性与展望

(10)基于伊文思蓝衍生物的肿瘤诊断和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1 肿瘤诊断与治疗
        1.1.1 肿瘤流行概况
        1.1.2 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1.1.3 分子影像与肿瘤诊疗
        1.1.4 前哨淋巴结活检
    1.2 神经内分泌肿瘤
        1.2.1 神经内分泌肿瘤概况
        1.2.2 生长抑素及其受体
        1.2.3 基于生长抑素类似物的诊断和治疗
    1.3 多肽和小分子靶向药物
        1.3.1 多肽药物概况
        1.3.2 延长多肽药物半衰期
        1.3.3 小分子靶向肿瘤药物
    1.4 血清白蛋白及其应用
        1.4.1 人血清白蛋白
        1.4.2 人血清白蛋白标记方法
        1.4.3 人血清白蛋白在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1.5 伊文思蓝及其衍生物
        1.5.1 伊文思蓝
        1.5.2 伊文思蓝衍生物的应用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思路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中用到的主要仪器
    2.2 实验用试剂、细胞株和实验动物
    2.3 常规实验操作
    2.4 有机化学合成
    2.5 放射化学合成
    2.6 分子模拟和分子对接
    2.7 EB-TATE体外亲和力检测
    2.8 EB-TATE在动物模型中的PET成像和治疗研究
    2.9 N(EB)_2在动物模型中的PET成像和荧光成像研究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第一部分 伊文思蓝—奥曲肽用于SSTR2阳性肿瘤显像和治疗
        3.1 伊文思蓝—奥曲肽的结构
        3.2 EB-TATE体外细胞研究
        3.2.1 细胞系特征分析
        3.2.2 EB-TATE与配体亲和力研究
        3.2.3 EB-TATE与细胞的结合和入胞研究
        3.3 ~(86)Y-EB-TATE用于SSTR2阳性肿瘤PET显像
        3.3.1 HCT116/SSTR2和HCT116荷瘤小鼠模型
        3.3.2 AR42J荷瘤小鼠模型
        3.4 ~(90)Y-EB-TATE用于SSTR2阳性肿瘤治疗
        3.4.1 ~(90)Y-EB-TATE治疗HCT116/SSTR2荷瘤小鼠模型
        3.4.2 ~(90)Y-EB-TATE治疗AR42J荷瘤小鼠模型
    第二部分 伊文思蓝衍生物N(EB)_2用于淋巴结成像和肿瘤成像
        3.5 N(EB)_2与HSA结合特征研究
        3.5.1 N(EB)_2的分子结构设计
        3.5.2 N(EB)_2与HSA结合特征的分子模拟
        3.5.3 N(EB)_2与白蛋白结合特征分析
        3.6 N(EB)_2用于淋巴结成像和肿瘤显影
        3.6.1 ~(18)F-AlF-N(EB)_2的药代动力学评价
        3.6.2 N(EB)_2用于淋巴结成像
        3.6.3 N(EB)_2用于肿瘤成像
第四章 讨论
    4.1 体内标记HSA延长药物半衰期
    4.2 NETs治疗的新突破
    4.3 基于EB的诊疗一体化策略
    4.4 新型淋巴结活检显影剂
    4.5 基于EB探针平台的优化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胃癌前哨淋巴结体外定位的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第一部分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578在卵巢浆液性腺癌转移中的功能及机制研究 第二部分 纳米炭在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初步研究[D]. 王亚婷.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2]纳米炭吸附碘克沙醇术前、术中双重示踪裸鼠直肠癌侧方淋巴结的实验研究[D]. 刘希. 西南医科大学, 2020
  • [3]近红外多功能纳米探针的构建及其在胃癌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杨正阳. 南京大学, 2020
  • [4]吲哚菁绿标记的近红外荧光腹腔镜技术在胃癌手术中的应用[J]. 刘茂兴,邢加迪,苏向前. 中华肿瘤杂志, 2019(12)
  • [5]吲哚菁绿标记荧光腹腔镜技术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专家共识[J].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微创外科学专业委员会《腹腔镜外科杂志》.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9(05)
  • [6]Fe3O4&IR-1061@PLGA自组装纳米探针用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诊疗一体化研究[D]. 蔡武. 苏州大学, 2019(04)
  • [7]光学成像结合吲哚菁绿引导胃癌前哨淋巴结活检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D]. 何梅峰. 承德医学院, 2019(03)
  • [8]纳米碳在腹腔镜胃及结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D]. 孙杰. 山东大学, 2018(02)
  • [9]亚甲基蓝在胃肠肿瘤外科手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窦荣章,熊斌.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8(09)
  • [10]基于伊文思蓝衍生物的肿瘤诊断和治疗研究[D]. 田蕊. 厦门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胃癌前哨淋巴结体外定位的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