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HBV感染方式患者血清HBV-DNA与Pre-S_2相关性研究

不同HBV感染方式患者血清HBV-DNA与Pre-S_2相关性研究

一、HBV不同模式感染者血清HBV-DNA与Pre-S_2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茂仕[1](2021)在《血清HBV RNA在慢性HBV感染者病情评估和耐药监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及目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肝细胞内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 DNA)是HBV难以彻底清除进而引起不同临床结局的根本原因,但因检测需依赖肝活检而难以临床普及;虽然外周血中无法直接检测ccc DNA,但可通过其他血清指标来反映ccc DNA的变化。目前,核苷(酸)类似物(NAs)是主要的抗HBV治疗手段,但并不能直接清除ccc DNA,绝大部分的慢性HBV感染者均需长期用药。尽管高耐药屏障NAs使用后发生耐药的几率较前大为减少,但因HBV突变的必然性和复杂性,耐药株的出现实际上是NAs长期治疗不可避免的临床问题。不同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和HBV DNA,HBV RNA仅由ccc DNA转录产生且不受NAs治疗的影响,可较为真实反映肝内ccc DNA的表达情况。然而,HBV RNA检测尚无公认的标准化检测方法,其在慢性HBV感染者病情评估以及在NAs治疗耐药监测中的临床价值尚缺乏针对性研究。我们首先使用微滴数字PCR(dd PCR)技术建立了定量检测血清HBV RNA的方法,并使用商业化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对比评估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然后我们观察了未治的慢性HBV感染者不同临床表型的血清HBV RNA水平,并追踪分析了恩替卡韦初治但在随访过程中发生了基因型耐药(GR)和部分病毒学应答(PVR)患者血清HBV RNA的动力学特征以及耐药突变情况,以期为血清HBV RNA应用于慢性HBV感染者病情评估以及监测耐药突变提供新的依据。方法:1.获取治疗和未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的血清各32例,平行使用dd PCR和商品化的q PCR方法检测血清HBV RNA水平,使用直线回归分析和Bland-Altman分析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以1例高浓度的HBV RNA样本进行梯度稀释,两种检测方法平行进行测定,每个梯度重复5次以明确两种方法的重复性,敏感性。2.根据常见临床指标将149例未治的慢性HBV感染者分为HBe Ag阳性伴ALT正常(EPNA)、HBe Ag阳性伴ALT升高(EPEA)、HBe Ag阴性伴ALT正常(ENNA)、HBe Ag阳性伴ALT升高(ENEA)等4种临床表型。使用q PCR法检测血清HBV RNA水平并在血清HBV DNA或/和HBV RNA阴性的患者中实施肝活检。使用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探讨HBe Ag阴性患者中与ALT升高相关的危险因素。3.以31例HBe Ag阴性、HBV DNA阳性、ALT正常或者轻度异常(<2倍正常参考值上限,ULN)的未治慢性HB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血清HBV RNA水平,肝活检Scheuer评分系统对肝脏炎症评分(G)≥2判定为显着性肝炎,以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探讨血清HBV RNA水平在鉴别显着性肝炎中的价值。4.在我院肝炎数据库中筛选出5例ETV初治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其中包含了在持续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被检出GR的患者3例以及未检出耐药的PVR患者2例。耐药突变的信息是采用一代测序针对血清HBV DNA检测得到。调取生物样本库中该患者从初治到随访终点之间的血清样本,以dd PCR方法检测血清HBV RNA水平,观察其与HBs Ag、HBV DNA动态变化的特征,并使用三代测序技术(TGS)对部分随访点的血清HBV RNA的反转录区进行耐药突变的长期监测。结果1.两种血清HBV RNA检测方法在未治疗组和治疗组中的直线回归系数(R2)分别为0.912和0.874,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1.430,1.506)和(-1.533,1.648)。梯度稀释实验显示dd PCR法和商品化的q PCR法在血清HBV RNA≥2.0 log10 copies/m L时检出率均为100%,CV值分别介于2.29%~10.8%和3.11%~7.33%;但在血清HBV RNA<2.0 log10 copies/m L时,随着梯度稀释倍数的增加,检出率逐渐下降,最低检测下限(LLo D)分别约为61 copies/m L和15 copies/m L。dd PCR法和商品化的q PCR法在HBV RNA可测结果和稀释倍数之间存在显着性线性相关,R2分别为0.895和0.938,P<0.0001。2.EPNA、EPEA、ENNA和ENEA四种临床表型的可测血清HBV RNA水平(log10copies/m L)分别为6.02±1.48、6.54±1.27、2.51±0.78和3.54±1.25。HBV RNA低水平(<2.0 log10 copies/m L)中以ENNA表型为主(76.9%),高水平(>6.0 log10 copies/m L)中以HBe Ag阳性表型(EPNA和EPEA)为主(98.1%)。在EPNA、EPEA和ENEA中,血清HBV RNA与血清HBV DNA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68(P=9.480×10-9)、0.687(P=2.621×10-8)、0.769(P=6.686×10-9),但在ENNA表型中,两者没有显着性相关关系(r=0.324,P=0.075)。在EPNA、EPEA表型中,血清HBV RNA与HBs Ag呈现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77(P=2.999×10-6)和0.637(P=4.993×10-7),但在HBe Ag阴性表型中则无此显着相关性。血清HBV DNA和HBV RNA水平均是与HBe Ag阴性患者ALT升高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分别为2.650(1.640~4.282),P=6.823×10-5和2.570(1.541~4.286),P=2.971×10-4。血清HBs Ag水平则处于接近于显着性的状态(P=0.053)。7例血清HBV DNA阴性,但RNA阳性的患者肝组织活检均显示为中度或重度肝脏炎症(G≥2)。3.血清HBV RNA水平具有鉴别HBe Ag阴性、DNA阳性、ALT正常或者轻度异常(<2×ULN)患者显着性肝炎的能力,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UC)为0.737(0.549,0.925),P=0.029,而HBV DNA则不具有这种能力(P=0.248)。根据最大优登指数得出HBV RNA用于鉴别肝脏显着性炎症的最佳截断值为2.81 log10 copies/m L,此时敏感度73.7%,特异度66.7%,准确度71.0%。4.患者GR1、GR2和GR3分别在其抗病毒治疗第208、186及142周时检测出了耐药突变,在这时间点之前,3例患者血清HBV RNA持续>4.0 log10 copies/m L。2例PVR患者在我们观测的抗病毒治疗期间HBV RNA持续>6.0 log10 copies/m L。患者GR1和GR2在换用或者加用TDF之后,血清HBV RNA水平分别在此之后的26、22周时下降了1.63 log10和2.58 log10,HBV DNA水平则分别从4.40 log10和3.44 log10均降至LLo D,而HBs Ag则几乎没有变化(分别上升0.03log10和下降0.02log10)。3例GR患者和2例PVR患者的血清HBV RNA的RT区耐药位点突变结果与HBV DNA的耐药位点检测结果是一致的。利用三代测序技术对HBV RNA RT区长期监测发现,患者GR1和GR3在耐药发生之前没有观测到常见耐药位点的突变,而GR2患者则从初治开始就具备rt L180M+M204I突变。结论:1.我们使用dd PCR建立的方法和q PCR方法均是可靠的血清HBV RNA定量检测方法,低浓度血清样本的检出是困难的,但可以增加重复检测次数来改善;2.血清HBV RNA在不同临床表型中的水平存在差异,提示血清HBV RNA可以用于未治慢性HBV感染者病情的评估。血清HBV RNA与血清HBV DNA均是未治HBe Ag阴性患者ALT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在血清HBV DNA阴性患者中检测HBV RNA是必要的,血清HBV RNA可补充HBV DNA用于反映肝脏炎症;3.在未经治疗的正常或者轻度ALT异常(ALT<2×ULN)的HBe Ag阴性患者中,血清HBV RNA可以用来判定肝脏炎症程度但HBV DNA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此这部分患者可通过血清HBV RNA水平作为启动抗病毒治疗的依据;4.血清HBV RNA水平以及利用HBV RNA测序分析适合用于长期监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NAs抗病毒疗效和基因耐药突变的发生。总之,血清HBV RNA作为一个病毒学指标,可在血清HBV DNA阴性或者ALT<2×ULN的未治HBe Ag阴性患者中用于肝脏炎症的评估;血清HBV RNA也适合用于持续NAs治疗患者抗病毒疗效的评估以及耐药突变的长期监测,进而帮助临床医师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管理和治疗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何倩玉[2](2021)在《HBsAg及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疗效在HBV感染相关性肝病中的临床研究分析》文中指出目的:1、对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相关性肝癌的患者,进行表面抗原(HBsAg)水平及HBV DNA定量的检测及分析,探究慢乙肝患者表面抗原(HBsAg)水平及HBV DNA定量与肝癌发生的相关性;2、分析核苷类似物治疗慢乙肝患者的临床疗效。意义:探讨乙肝相关性肝癌的早期预测及治疗的重要意义。资料及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就诊于兰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经临床初诊的294名患者作为入组人员。依据“血清学+影像学”结果分为2组:慢乙肝117例;肝癌组177例,各组性别比和年龄组成无明显差异。其中慢乙肝组中60例进行核苷类似物药物治疗,并分组分析。研究结果:1.在慢乙肝组中,男性患者占64.9%,女性患者占35.1%,肝癌组中,男性占80.7%,女性占19.3%,可以表明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更容易感染HBV病毒,同时疾病进展为肝癌的比例也高;慢乙肝组年龄分布在(46.99±15.02)区间,肝癌组年龄分布在(50.94±9.66)区间,肝癌组的年龄要比慢乙肝组年龄大,表明年龄可能是引起肝癌的影响因素之一;分析HBsAg与胃底红色征与肝癌的关系时,在统计学层面上存在分析意义(P<0.05)。2.HBsAg水平与HBV DNA病毒复制载量的关系在两组数据中均具有统计学层面上的分析意义(P<0.05),在慢乙肝组中,患者血清中HBsAg水平与HBV DNA病毒复制载量呈现负相关(r=-0.198),在肝癌组中,患者血清中HBsAg水平与HBV DNA病毒复制载量呈现正相关(r=0.168),可以说明在肝癌组中,HBsAg的值越高,HBV DNA的水平也越高。3.在从未经过抗病毒治疗的60例患者分组中,应用恩替卡韦(ETV)、阿德福韦酯(ADV)治疗至48周时,无论在病毒学方面的应答或血清学方面的应答,均在统计学层面上无明显分析意义(P>0.05)。结论:1.男性、年龄越高、HBsAg越高,肝癌发生的风险越高,无胃底红色征则肝癌发生的风险越低;患者血清HBsAg滴度水平会随着慢乙肝疾病的进展为肝癌时逐级递增,HBsAg在肝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较高的评测意义;2.在慢乙肝组中,患者HBsAg滴度水平与HBV DNA病毒复制载量呈负相关(r=-0.198),在肝癌组中,患者HBsAg滴度水平与HBV DNA病毒复制载量呈正相关(r=0.168),可以联合监测HBV活动及复制情况;血清HBV DNA水平在>10,000copies/m L与<10000copies/m L时,患者死亡率在统计学上无明显特异性;3.在未经过治疗的慢乙肝患者,服用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分别治疗至48周时,在延缓病情进展和提高生存率方面无差异。

王素华[3](2020)在《HBsAg阳性孕妇绒毛组织中HBV标记物和载脂蛋白H关系探讨》文中提出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宫内感染机制较为复杂,有研究表明,载脂蛋白H(apolipoprotein H,Apoh)参与并介导了HBV感染肝细胞,在病毒复制期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的结合力更强。本研究通过检测HBsAg阳性孕妇血液和早期流产绒毛组织的乙肝标志物水平,明确HBsAg阳性孕妇早期胎儿的乙肝感染情况,调查HBV宫内感染的风险因素,并探讨Apoh的表达与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深圳市第三人民行早期流产的41例HBsAg阳性孕妇为研究对象,留取孕妇绒毛组织和血液样本。应用荧光探针法检测绒毛组织和血浆中的HBV DNA水平及HBV血清学标记物,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绒毛组织中神经胶质细胞缺失蛋白1(glial cells missing 1,GCM1)、HBsAg、Apoh的表达,所得数据采用统计软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绒毛组织HBV DNA的阳性率为29.27%(12/41),显着低于血液中HBV DNA的阳性率(53.66%,22/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025,P=0.043);绒毛组织HBV DNA阳性孕妇血液中的HBsAg、HBe Ag和HBV DNA含量均显着高于绒毛组织HBV DNA阴性组的孕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0.001、0.000);绒毛组织中,HBsAg和Apoh阳性率分别为17.07%(7/41)和19.51%(8/41);Apoh在绒毛组织HBsAg阳性组的表达率显着高于HBsAg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487,P=0.000),但Apoh在绒毛组织HBV DNA阳性组的表达率与HBV DNA阴性组差异不显着(X2=0.325,P=0.568);Apoh在血浆HBV DNA阳性孕妇中的表达率显着高于血浆HBV DNA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578,P=0.032),但Apoh在血浆HBe Ag阳性和血浆HBe Ag阴性孕妇中的表达率差异不显着(X2=0.577,P=0.448)。结论HBsAg阳性孕妇早期流产的绒毛组织可检测出HBV DNA、HBsAg和Apoh的表达;Apoh的表达与绒毛组织HBsAg阳性和血浆HBV DNA阳性密切相关;绒毛组织HBV DNA阳性孕妇血液中的HBsAg、HBe Ag和HBV DNA含量显着升高。

郑晓文[4](2020)在《乙肝核心抗原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方法的建立》文中指出研究背景:HBV感染是全球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仍有2.57亿慢性感染者。HBV感染很难被根治,但部分患者可实现功能性治愈。一方面,HB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后,病毒复制可得到完全抑制,其中部分NAs经治患者再次接受IFN-α治疗后,HBsAg水平降低甚至检测不到,达到功能性治愈标准。另一方面,在儿童慢乙肝患者中,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不仅获得较高HBsAg转阴率,并且在年龄越小的患者中更易产生HBsAb。在HBV功能性治愈可实现的历史背景下,如何评价HBV功能性治愈变得尤为重要。目前临床中所用的HBV DNA和乙肝五项检测技术不能满足对功能性治愈的有效评判,其中抗病毒治疗患者的HBV DNA即使在检测不到的状态下,停药后病毒会反弹,说明HBV DNA不能用于判断HBV功能性治愈。HBeAg阴性患者的特殊情况是,在HBV患者中存在前核心突变,即使有HBV病毒也不表达HBeAg。另外,HBV DNA可以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中,可以持续表达HBsAg。即使已经实现功能性治愈,但HBsAg仍会表达,也不能作为HBV功能性治愈的标准。近年来,HBV pgRNA与HBcrAg用于监测肝内ccc DNA的数量和转录活性,预测停药后复发风险。HBcrAg包括HBcAg、HBeAg以及P22蛋白,其中HBeAg在血清浓度远高于HBcAg。因此HBcrAg不能在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之间进行有效比较。HBcAg是病毒核壳蛋白,由pgRNA直接翻译得到,其表达不受抗病毒治疗药物直接影响。血清中HBcAg定量检测可在HBeAg阳性和阴性患者发挥评估作用,预测抗病毒治疗患者的治疗应答与停药后复发风险,有潜力作为一项HBV功能性治愈评价指标,因此开发HBcAg双抗体夹心ELISA法有重要临床意义。为获得高亲和力的抗体,我们选择制备兔源单克隆抗体,在原核表达了HBcAg,免疫新西兰兔得到了4株单克隆抗体。为了更好特异性识别HBcAg,我们合成HBcAg-C末端特异性多肽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得到了5株单克隆抗体,对所获抗体用ELISA与Western blot进行分析。随后利用生物素标记技术进一步提高单克隆抗体识别能力。选择特异性强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配对组合初步建立HBcAg双抗体夹心ELISA法。研究目的1.筛选识别HBcAg的兔源单克隆细胞株;2.制备针对HBcAg-C末端特异序列的鼠源单克隆抗体;3.初步开发检测HBcAg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研究方法在原核表达系统(BL21(DE3))菌表达HBc Ag重组蛋白,经镍柱亲和层析与source Q柱两步纯化得到HBcAg重组蛋白。以HBcAg重组蛋白作为免疫原,免疫4只新西兰兔,第3次免疫1周后,通过耳静脉采血,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兔抗血清效价。选免疫效价较高的实验兔,取脾细胞与240E-W2骨髓瘤细胞进行细胞融合,单细胞铺板。培养15天后收集细胞培养上清。对获得稳定阳性单克隆细胞株利用ELISA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设计HBcAg-C末端特异性多肽序列并合成,以多肽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第3次免疫1周后,通过尾静脉采血,用间接ELISA方法检测鼠抗血清效价,选免疫效价较高的小鼠,取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细胞融合,单细胞铺板。培养10天后,收集细胞上清。对获得稳定阳性单克隆细胞株利用ELISA分析结果。采用小鼠体内诱生法获得腹水并纯化得到抗体。研究结果1.重组HBcAg蛋白表达在BL21(DE3)菌表达HBcAg,诱导表达产物在21KDa出现清晰条带,说明重组蛋白HBcAg表达成功,纯化后经SDS-PAGE,使用His-tag抗体western blot证明纯化得到重组HBcAg。2.兔抗血清效价采取免疫前实验兔血清(作为阴性对照)与免疫后血清,以1:1000开始稀释,2倍梯度稀释免疫后兔抗血清,通过ELISA方法分析结果可得4只免疫新西兰兔效价均可达1:512000,其中4号免疫兔效价最高。3.细胞融合筛选结果选择高效价免疫兔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进行细胞融合,收集细胞上清,通过间接ELSIA法进行检测,第一轮初步筛选450块96孔板,结果显示有90株OD 450nm值≥0.5,后经再次确认筛选,获得了7株稳定阳性克隆细胞株。4.HBcAg兔单克隆细胞株特异性鉴定以0.4μg/ml重组HBcAg(rHBcAg)为包被抗原,检测上述所得7株抗HBcAg单克隆抗体,稀释至4000倍OD450nm值均>0.5,说明7株抗体均可有效识别rHBcAg;其中#1、#3单克隆抗体稀释至16000倍OD450nm值仍>0.5,且阴性对照OD450nm值<0.1,说明这两株与rHBcAg结合活性更强。随后,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以真核细胞表达的HBcAg为抗原,#5、#6、#7、#8单克隆抗体在21 KDa位置检测到条带;以重组HBcAg蛋白为检测抗原,#1、#3、#5、#7单克隆抗体可在21 KDa位置检测到清晰条带。5.抗体序列比对分析将获得7株兔源单克隆细胞株经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其中4株单克隆细胞株重链V区序列一致。6.抗HBcAg-C端鼠源单克隆抗体间接ELISA检测合成HBcAg-C端特异性多肽免疫小鼠,制备了5株单克隆抗体。以0.3μg/ml HBcAg-C端多肽-1为包被抗原,2号鼠单抗在稀释16000倍(0.625μg/ml)条件下,OD450nm值为0.179,说明2号鼠单抗可有效识别HBcAg-C端多肽-1。以0.3μg/ml HBcAg-C端多肽-2为包被抗原,5号鼠单抗稀释至相同倍数OD450nm值为0.292,说明5号鼠单抗可有效识别HBcAg-C端多肽-2。以10μg/ml rHBcAg为包被抗原,0.625μg/ml 2号鼠单抗为一抗,OD450nm值为0.236,说明2号鼠单抗与rHBcAg有良好识别活性。7.评价生物素标记抗HBcAg-C端鼠源单克隆抗体识别效果为提高检测灵敏度,对2号鼠单抗进行生物素标记,以10μg/ml rHBcAg为包被抗原,50μg/ml生物素标记的2号鼠单抗作为一抗,OD450nm值接近2.0,说明生物素标记2号鼠单抗与rHBcAg有较强的结合活性。8.检测HBcAg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初步摸索尝试包被不同株兔多抗/兔单抗,与二抗生物素标记2号鼠单抗进行组合,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rHBcAg。以兔多抗为包被抗体,浓度从1:100梯度稀释至1:2500,检测不同浓度rHBcAg,2μg/ml生物素标记2号鼠单抗作为识别抗体,结果显示,检测3.2 ng/ml rHBcAg,OD450nm值在0.2~0.5,阴性对照值均<0.15,说明此组合可有效识别rHBcAg。结论1.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成功表达并纯化得到全长HBcAg重组蛋白。2.免疫新西兰兔,兔抗HBcAg血清效价均达到很高水平,表明免疫策略是成功的。随后利用杂交瘤技术获得了4株兔抗rHBcAg单克隆抗体,均对rHBcAg有良好识别活性。3.免疫小鼠,利用杂交瘤技术获得了5株鼠抗HBcAg特异性C端单克隆抗体,2号鼠单抗对HBcAg-C端多肽-1和rHBcAg有良好识别活性,5号鼠单抗对HBcAg-C端多肽-2有良好识别活性。随后利用生物素标记的2号鼠单抗也对rHBcAg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研究目的表达并纯化兔源单克隆抗体,用于建立检测HBcAg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研究方法通过常规酶切连接方式将所得4株单克隆抗体DNA克隆连接至pcDNA3.0载体上,构建真核表达质粒。在293T细胞中转染重组表达质粒,收集细胞培养上清并利用protein A进行抗体纯化,用ELISA法确证抗体,并选择其中两株兔源单克隆抗体进行生物素标记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将所得兔源单克隆抗体与鼠源单克隆抗体进行配对组合,建立检测HBc Ag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研究结果1.经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与测序确证,成功构建4株单克隆抗体的表达质粒。将重链表达质粒与轻链表达质粒共同转染至293T细胞,转染后收集细胞上清利用protein A纯化经考马斯亮蓝染色分析显示4株重组抗体均可成功表达。2.以2μg/ml#1和#5兔单抗混合液为包被抗体,10μg/ml生物素标记2号鼠单抗为识别抗体,在检测不同rHBcAg浓度条件下OD450nm值均<0.4,阴性对照OD450nm值为0.20~0.25。相同包被情况下,0.5μg/ml生物素标记#3和#7兔单抗混合液为二抗,检测40 ng/ml rHBcAg OD450nm值为0.13,阴性对照OD450nm值<0.05,说明此组合可检测到rHBcAg最低浓度为40 ng/ml。结论1.成功构建可大量表达兔单抗的真核表达系统,得到的兔单抗均与rHBcAg有很强结合活性。2.初步建立了一种基于兔单克隆抗体检测HBcAg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rHBcAg达到ng数量级别。

王童[5](2020)在《乙肝低水平HBsAg无症状携带者Pre-S/S基因序列分析及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低水平HBsAg感染的乙肝无症状携带者(ASCs)HBV Pre-S/S基因序列特征及氨基酸变异情况,进一步积累和完善低水平HBsAg感染的ASCs分子流行病学资料,为预防HBV传播以及低水平HBsAg有效清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MIA)筛选18岁以上成人健康体检23130例(男性10543例,女性12587例)中HBsAg阳性的ASCs病例,回顾性的收集病历资料,对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进行乙肝血清标志物(HBsAg、anti-HBs、HBeAg、anti-HBe、anti-HBc)及生化指标测定,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乙肝DNA水平。以HBsAg 10IU/mL进行高、低水平HBsAg分组,分析低水平HBsAg组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2.276例低水平HBsAg组和100例高水平HBsAg组(以年龄匹配原则随机抽取),采用巢式PCR分段扩增HBV Pre-S/S区基因并进行Sanger法测序。测序完成后利用DNAstar软件Seqman程序进行序列拼接,使用Blast进行序列比对。3.利用MEAG6.0软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并进行HBV基因分型,分析两组样本的血清学、病毒学、HBV基因型特征之间的相关性。4.通过所得高水平HBsAg组HBV Pre-S/S基因序列构建ASCs Pre-S/S基因参考序列,并与NCBI推荐基因型的参考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和验证。最后利用MEAG6.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ASCs Pre-S/S区氨基酸的表达情况。结果:1.低水平HBsAg组血清学结果:年龄(55.09±16.45)岁、HBV DNA浓度(1.32±1.60)log10IU/mL、HBV DNA阳性率为45.65%(126/276),以B基因型(104例,82.54%),adw血清型(106例,84.13%),M2(HBsAg/anti-HBe/anti-HBc,97.1%)血清学模式为主。年龄均值高于高水平HBsAg组(P<0.05),HBV DNA水平及HBV DNA阳性率则低于高水平HBsAg组(P<0.05),两组间性别构成比、ALT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HBV血清学标志物构成比、HBV基因型构成比、HBV血清型构成比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低水平HBsAg组HBV Pre-S/S区基因成功测序126例,随机抽取的100例高水平HBsAg组成功测序94例。以高水平组测序结果为基础构建的中国东部地区ASCs的B、C基因型Pre-S/S参考序列与中国大多数地区报道的ASCs的B、C基因型Pre-S/S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3.低水平HBsAg组Pre-S基因区发现未报告的突变位点包括:30个单位点突变、16个双位点联合突变、5个三位点联合突变、5个Pre-S2缺失突变;以及7个有意义的单位点突变,17个热点突变,且Pre-S(Pre-S1、Pre-S2)基因氨基酸突变位点数目高于高水平HBsAg组(P<0.05),Pre-S1基因发生特征性氨基酸突变(发生未报告突变及有意义突变)的百分率(B:55.77%,C:72.72%)高于Pre-S2基因(B:38.46%,C:45.45%)(P<0.05)。此外,Pre-S区一些热点突变T76A、P15L、Y21T、V32A;缺失突变Pre-S2Δ2-5、Pre-S2Δ12-14、Pre-S2Δ5-22、Pre-S2Δ9-22、Pre-S2Δ12-22分别位于与病毒复制相关的结构位点和T、B细胞识别表位上。4.低水平HBsAg组S基因区中发现5个单位点突变、40个二位点联合突变、13个三位点联合突变及1个四位点联合突变均为未报告的突变位点;另有19个有意义的单位点突变、6个有意义的二位点联合突变(P<0.05)、25个热点突变,这些特征性氨基酸单位点及多位点联合突变在低水平HBsAg组中所占比例较高(B基因型:82.7%,86/104;C基因型:63.6%,14/22),且突变热点主要集中分布在MHR的两侧,分别为氨基酸位点40-49和198-220。结论:低水平HBsAg感染的ASCs HBV Pre-S/S基因存在多点未报告突变(含联合突变)、有意义突变以及缺失突变并且突变频率较高,这些特征性的突变可能与低水平HBsAg持续表达密切相关。

董冲[6](2020)在《应用HBcAb阳性供肝的儿童肝移植受者术后新发乙肝风险及预防方案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供肝应用于儿童肝移植受者的危险因素及探讨乙肝疫苗主动免疫预防术后新发乙肝(HBV)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1、对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自2012年8月至2014年11月150例儿童亲体肝移植的供受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供者血清HBcAb检测结果分为HBcAb阳性组和HBcAb阴性组,对两组儿童受者的新发HBV感染情况以及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根据肝移植术后是否有新发HBV感染分为新发HBV组及非新发HBV组,统计分析两组供者性别、血清HBcAb检测结果、供肝组织共价闭合环状脱氧核糖核酸(HBV cccDNA)检测结果、受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输注红细胞量、术中输注血浆量、术中输液总量、供者年龄、供者体重、移植物重量方面的差异。2、对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自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139例接受强化乙肝疫苗免疫方案预防HBcAb阳性供肝术后新发HBV感染的儿童肝移植受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肝移植术后是否有新发HBV分为新发HBV组及非新发HBV组,比较两组间供者和受者的特征、手术信息以及移植物和受者的情况,应用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确定乙肝疫苗预防治疗后新发HBV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根据术后3个月内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变化进行分组,分为:A组HBs Ab滴度>1000IU/L;B组HBs Ab滴度200-1000IU/L;C组HBs Ab滴度<200IU/L,观察影响抗体滴度变化的因素。3、儿童受者疫苗反应的强度根据受者术前使用乙肝疫苗支数分为强反应组(≤3支),中反应组(4~6支),弱反应组(>6支),分别在应用疫苗前、疫苗后1周和疫苗后2周,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各淋巴细胞比例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NK细胞分泌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差异;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2(IL-2)分泌动态变化;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和RT-PCR法检测NK细胞Toll样受体3(TLR3)、Toll样受体9(TLR9)和视黄酸诱导基因蛋白I(RIG-I)蛋白表达及信使核糖核酸(mRNA)转录水平,明确其与乙肝疫苗反应性的差异。结果:1.符合入组条件的儿童受者共125例,中位随访时间为8个月(3~31个月),包括供者血清HBcAb阳性组47例和供者血清HBcAb阴性组78例,两组的新发HBV感染例数分别为8例(17.02%)和1例(1.28%),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余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供肝组织中共检出HBV cccDNA阳性者11例,检出率为8.8%,其中供者血清HBcAb阳性组供肝组织中HBV cccDNA阳性者10例,占比21.3%,供者血清HBcAb阴性组检出1例,占比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例接受HBV cccDNA阳性供肝的儿童移植术后新发HBV感染者4例,感染率36.4%,其余114例接受HBV cccDNA阴性供肝的儿童移植术后新发HBV感染者5例,感染率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发HBV组供者血清HBcAb(+)和供肝组织HBV cccDNA(+)例数高于非新发HB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供者血清HBcAb(+)与供肝组织HBV cccDNA(+)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2.受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3.5±15.7月,有5例(3.6%)出现新发HBV感染,肝移植术后新发HBV感染的平均时间为11.6个月(6~18个月)。随访期间,与新发HBV感染的受者相比,新发HBV感染的移植物和受者均存活。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受者术前抗体滴度<1000 IU/L,移植物HBV-DNA>1000copies、术后3个月HBs Ab下降速度和术中血浆用量大于400 ml是影响乙肝疫苗主动免疫方案效果的主要因素;术后3个月内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变化与术中血浆的用量相关。3.研究发现在应用乙肝疫苗一周后,强反应组外周血NK细胞的比例及NK细胞分泌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能力、血清中细胞因子IL-2和IFN-γ含量、NK细胞中TLR3、TLR9和RIG-I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较中反应组和弱反应组明显增高(P<0.05);应用乙肝疫苗两周后,与中反应组和强反应组相比,弱反应组外周血NK细胞的比例及NK细胞分泌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能力、血清中细胞因子IL-2和IFN-γ含量、NK细胞中TLR3、TLR9和RIG-I蛋白及mRNA的表达仍然明显偏低(P<0.05)。结论:1.供者血清HBcAb(+)是儿童肝移植术后新发HBV感染的危险因素,与供肝组织HBV cccDNA(+)相关,故应用HBcAb(+)供肝需要给予合适的预防治疗;2.乙肝疫苗主动免疫治疗方案能够有效地预防HBcAb阳性供肝儿童肝移植术后新发HBV感染,术前快速使HBs Ab滴度达到1000 IU/L以上是降低术后新发HBV的关键因素;3.影响儿童受者乙肝疫苗反应强度的因素与受者NK细胞的比例和功能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是TLR3、TLR9及RIG-I相关的天然免疫模式识别受体信号通路。

刘莹[7](2020)在《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中HBV的流行和HBV pgRN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文中认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属嗜肝DNA病毒科,是一种带有包膜的小型环状部分双链(ds)DNA病毒。HBV感染是导致慢性乙型肝炎(CHB)、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的主要致病因素,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很大威胁。由于不同基因型和亚型对乙肝患者存在致病性和治疗效果的差异,云南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聚集的地域特征,针对云南少数民族人群开展HBV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为乙型肝炎的治疗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近期研究发现HBV Pg RNA是HBV ccc DNA的直接转录产物,能够通过反映HBV ccc DNA的转录活动状态进而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病情进展,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然而,目前针对HBV pg RNA的检测方法研究较少且该方法还未推广应用到临床。基于此本论文针对云南地区八个少数民族的普通人群进行了HBV流行病学调查并建立了HBV pg RNA的检测方法以及该方法的评价。首先,针对普通人群我们采集了云南地区五个少数民族(佤族、布朗族、哈尼族、纳西族、普米族)共计2696例血浆样本,利用Elisa方法检测发现,HBs Ag总体阳性率为7.6%(204/2696),其中普米族感染率最高为15.4%(58/376)、哈尼族7.6%(37/487)、佤族7.4%(66/896)、布朗族5.4%(25/464)、纳西族4.9%(23/473)。针对204例HBs Ag阳性样本,我们利用HBV S基因进行基因型和亚型分析,结果显示该人群中HBV亚型分布为B2(48.6%)、C1(34.2%)、B4(13.9%)、C2(0.7%)、C5(0.7%)、和4.9%(10例)未确定基因亚型。为了进一步比较不同少数民族中HBV亚型分布差异,我们还收集了206例包括三个民族(傣族、彝族和汉族)乙肝肝病血液样本,经基因亚型分析显示,该人群中HBV亚型分布为B2(29.6%)、C1(29.1%)、C2(23.3%)、B1(0.5%)、B4(0.5%)以及35个未分型样本。经统计分析发现,哈尼族以B2(75%)为主,普米族以B2(38.6%)和C1(43.9%)亚型为主,纳西族以C1(47.1%)亚型为主,彝族以基因型B2(32.69%)和基因型C1占(38.46%)亚型为主,傣族以基因型C1(67.35%)为主,汉族以基因型B2(30.48%)和C2(36.19%)为主。其次,为了进一步分析上述45例未分型样本的基因特征,我们进行了HBV全基因组序列的扩增,其中我们成功获得了39例HBV全基因序列,经序列分析发现8例属于B/C重组,1例B/I重组。7例属于潜在B新亚型,6例属于C型新亚型,其余16例属于不同亚型。为了进一步命名这些新的HBV亚型,基于HBV全基因组序列我们分别进行了HBV遗传距离分析、同源关系进化树分析、基因重组分析、以及特异性氨基酸突变分析,分析发现这些样本符合HBV基因亚型的命名规则,因此我们将它们命名为B10和C17亚型。最后,我们针对HBV Pg RNA5’和3’端序列的特征,分别建立了两种HBV Pg RNA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经特异性、灵敏性、重复性分析发现针对HBV5’端序列建立的Pg RNA的检测方法特异性更好、灵敏度更高。此外,我们选择了40例临床HBV样本就我们建立的HBV Pg RNA检测方法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慢乙肝样本中HBV Pg RNA含量明显高于乙肝肝癌样本,该结果与临床表现相符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该结果表明我们建立的HBV Pg RNA的方法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综上所述,本研究阐明了HBV在云南地区八个民族中基因型和亚型的分布情况并比较了不同民族之间基因型的差异,揭示了云南地区不同民族HBV基因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我们还建立和评价了两种HBV pg RNA荧光定量的检测方法,为今后HBV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临床样本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更加方便、灵敏的检测方法。

刘超,李明,王健[8](2019)在《HBV感染者血清前S1抗原与病毒载量和肝功能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前S1抗原(Pre-S1Ag)与HBV-DNA及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HBV感染者933例和健康体检者200例,进行血清Pre-S1Ag、HBV-DNA和肝功能检测。结果:HBV感染者933例中Pre-S1Ag阳性率为68.49%,其中HBsAg(+)HBeAg(+)HBcAb(+)模式阳性率最高,为80.04%,与其他HBV阳性模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re-S1Ag阳性组的HBV-DNA阳性率为79.97%,高于PreS1Ag阴性组的4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re-S1Ag阳性检出率与HBV-DNA阳性检出率相关系数0.98(P<0.001),Pre-S1Ag与HBeAg相关系数0.92(P<0.01)。Pre-S1Ag阳性患者ALT和AST升高率分别为90.92%和93.27%,高于Pre-S1Ag阴性患者的29.26%和34.7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e-S1Ag与HBeAg及HBV-DNA高度相关,是反映乙肝病毒感染与复制的可靠指标,并与肝功能损害有关,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范晶华[9](2019)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抗病毒治疗疗效与乙肝病毒准种异质性及进化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 的]前期研究聚焦早期准种变化对短期(一般3年或以下)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影响。本研究前瞻性观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病毒相关肝硬化患者)核苷(酸)类似物(NAs)长期(近10年)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及对临床结局的影响,研究抗病毒治疗关键时间节点的乙型肝炎病毒准种异质性及其进化机制,进一步明确抗病毒治疗效果差异的病毒学机制。[方法]本研究的第一部分纳入107例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开展为期111.83月的前瞻性、开放性、观察性的真实世界研究。入组患者随机分为恩替卡韦组(治疗药物为恩替卡韦)和非恩替卡韦组(治疗药物为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或替比夫定)。每24~48周进行一次随访,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长期抗病毒治疗后病毒学、生化及血清学应答情况及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本研究第二部分采用第一部分的24例慢乙肝患者进行HBV准种研究。首先,我们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三组间无配对关系),即未治疗组、治疗1年组和治疗10年组(病毒学突破组),分别取不同时期的患者血清进行HBV准种研究。对于治疗1年组,我们根据患者治疗1年以后病毒应答的时间情况,分为A组(1年<HBV应答时间<3年)和B组(3年<HBV应答时间<6年)。采用PCR产物克隆测序的方法对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RT)区准种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时间点的HBV准种差异,探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1年时HBV准种的特征与之后病毒学应答的关系及RT基因的准种进化规律。本研究第三部分对一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和抗-HBs共存的HBV准种基因组进行克隆、测序、生物信息学比较及荟萃分析。[结 果]第一部分:经过长期NAs抗病毒治疗,HBVDNA的对数值(log10 IU/mL)治疗后降为 1.28(1.28,1.40)IU/mL 低于治疗前的 6.92(5.06,7.89)IU/mL(P<0.05),恩替卡韦组较非恩替卡韦治疗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随访结束时,病毒学突破人数为28人,突破率为26.17%,恩替卡韦组与非恩替卡韦组无差异(P>0.05)。治疗1年时HBV DNA不可测为病毒学突破的保护因素(HR=0.235(0.103,0.538),P<0.05)。67.9%患者 HBsAg 定量低于 1500 IU/ml,6.54%(7例)患者HBsAg消失并于治疗24~48周时获得早期病毒学应答。乙肝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消失率为 71.21%,血清转换率为 40.91%。患者HBeAg消失与基线HBV DNA、ALT水平、HBV DNA转阴时间无关(P>0.05)。6 例患者(5.61%,6/107)发生恶性肿瘤,其中 3 例(2.80%,3/107)发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均为恩替卡韦治疗患者。APRI指数治疗后为 0.44(0.31,0.56),低于治疗前 1.05(0.53,1.75)(P<0.01),随访结束后患者肝硬度值为4.9(4.0,6.2)KPa。第二部分:我们采用24例慢乙肝患者451条HBV RT克隆序列用于下游分析,研究不同抗病毒效果患者的病毒学机制,结果如下:1.A组40%(2例)患者检测到耐药突变,B组75%(6例)患者检测到耐药突变,治疗10年组50%(3例)患者检测到耐药突变。B组和治疗10年组均有50%的患者积累了插入、缺失或终止密码子突变。2.在RT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治疗1年组的复杂度均显着高于未治疗组(P<0.05),而且治疗1年或10年组的平均遗传距离均显着高于未治疗组(P<0.05)。在RT基因的核苷酸水平,A组复杂度(Sn=0.9734)均显着高于 B 组(Sn=0.8875,P=0.0393)和治疗 10 年组(Sn=0.8524,P=0.0141)。A组和B组的平均遗传距离、平均同义替换数目及平均非同义替换数目水平相当,均低于治疗10年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RT基因的氨基酸水平,A组复杂度(Sn=0.8874)显着高于治疗10年组(Sn=0.7098,P=0.0473),但三组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无显着差异(P>0.05)。3.与治疗1年组(A组和B组)相比,未治疗组和治疗10年组的系统进化树具有较为简单的拓扑结构。治疗1年组(A和B组)平均枝长(0.0029±0.00029)显着大于未治疗组(0.0012±0.0003,P=0.0137)。A 组平均枝长(0.0028±0.0005)和 B 组的平均枝长(0.003±0.0004)均显着大于治疗10年组(0.002±0.0004)(P<0.001),但A组和B组的平均枝长差异不显着(P=0.6368)。4.我们对三组患者HBVRT的选择压力(ω=dN/d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组患者HBV均经历了正选择,治疗10年组积累了更多的正选择信号。在基因型B、C及B/C中,三组患者具有相似的ω值分布趋势。在B/C基因型中,A组的选择压力(ω=0.296±0.0332)和B组的选择压力(ω=0.291±0.0469)没有差异,均低于治疗10年组(ω=0.5679±0.1722)。5.治疗1年时RT准种复杂度(核苷酸水平)与相应的HBV DNA载量呈负相关(P=0.0163,R=-0.6493)。RT的准种复杂度(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与相应的ALT 水平呈负相关(P=0.0437,R=-0.5661;和 P=0.0117,R=-0.673)。平均遗传距离、平均同义替换数和平均非同义替换数与相应的HBV DNA载量、ALT水平无统计学相关性。第三部分:本研究分析1例HBsAg和抗-HBs共存的基因型为Ⅰ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准种基因组特征,该病毒准种基因组具有高度复杂的准种异质性和高频的HBsAg突变,其中69%的克隆发生PreS缺失和HBsAg氨基酸变异。Meta分析结果表明,PreS缺失与HBsAg和抗-HBs共存具有相关性,总体风险估值为 4.09(95%CI(2.18,7.68))。[结 论]NAs长期抗病毒治疗可以使患者不同程度获益,与HBV准种异质性密切相关。在抗病毒药物压力下,HBVRT准种的异质性与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应答早晚有关,该基因的准种的高复杂度可能提示治疗应答佳。在治疗1年时,高复杂度的HBV准种,有利于HBV DNA和ALT水平下降,但低水平的ALT反而不利于HBVDNA清除。抗病毒治疗效果差的患者积累了较多的耐药突变、缺失、或终止密码子突变,提示这些突变不利于病毒学应答,可能与免疫逃逸有关。治疗10年组具有较为简单的进化模式与更多的正选择信号,提示这些变化可能与病毒学突破有关。个案HBV基因组准种分析与Meta分析表明,高频的preS1缺失,与HBsAg与抗-HBs共存相关。

邓阳[10](2019)在《HLA-DR等免疫相关分子在乙肝病毒变异选择和致癌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慢性感染是HCC的主要原因。宿主免疫系统无法有效地清除肝细胞内HBV,使肝组织长期处于非可控性炎症状态,不断出现以“炎症-坏死-增生”为特征的肝脏病变过程。在此过程中,HBV通过改变自身CD8+T细胞识别表位实现免疫逃逸,病毒变异经过不彻底的免疫选择,逐渐选择出能够逃避免疫识别和攻击的变异型HBV,这种变异HBV可以促进HCC的发生发展。HBV突变的主要特征之一是CD8+T细胞表位缺失,其中A1762T/G1764A变异在HCC发生之前10年被就可以被选择出来,是炎症免疫环境对HBV变异的选择。HLA-DR是机体抗病毒免疫反应中的重要分子,HBV感染后与HLA-DR结合,向CD4+T细胞呈递抗原肽表位通过免疫细胞受体促进CD4+T细胞活化,随后促进B细胞分化产生病毒特异性抗体,并且分泌细胞因子促进CD8+T细胞和NK细胞杀伤HBV。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和B细胞受体(B cell receptor,BCR)是适应性免疫应答中的重要分子,HBV刺激可影响TCR和BCR多样性的形成。研究HBV感染人群淋巴细胞中TCR或BCR免疫组库在HBV致癌不同阶段(ASCs、CHB、LC和HCC)中的动态变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HBV感染过程中免疫微环境。因此研究HLA-DR参与HBV变异免疫选择和致癌过程中的作用以及TCR和BCR在HBV感染后致癌过程中的动态变化,阐明HBV变异免疫选择机制,有利于确定何种HBV感染者将发展成HCC,为HCC特异性预防奠定基础。目的:研究HLA-DR单核甘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HBV感染慢性化和致HCC的相关性及HLA-DR SNP与致癌HBV突变在HCC发生中的交互作用;阐明免疫组库在HBV致癌不同阶段中的动态变化特征。方法:采用Taq Man-MGB探针定量PCR法检测1240例健康对照者、300例HBV自然清除者、311例无症状HBs Ag携带者(asymptomatic HBs Ag carriers,ASCs)、936例慢性乙肝(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611例肝硬化(liver cirrhosis,LC)患者以及1190例HCC患者HLA-DRA基因多态性位点(rs3135395、rs3135338、rs2395178)和HLA-DRB1基因多态性位点rs477515的基因型分型。利用巢式PCR法对HBV Enh II/BCP/PC和pre S区序列进行扩增。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LA-DRSNP和疾病之间关系以及SNP位点与突变的相乘性交互作用对HCC发生的影响。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HCC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比较SNP位点不同基因型HCC患者的生存率。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SNP对HLA-DR基因增强子区功能的影响。应用免疫组库测序对有/无A1762T/G1764A双突变的ASCs、CHB、LC和HCC患者淋巴细胞受体TCR和BCR进行检测,比较不同阶段V基因和J基因使用率及克隆多样性等指标。结果:1、分析HLA-DR SNP和HBV慢性感染及HBV自然清除关系,发现以HBV自然清除者为对照,rs3135395 GT基因型和显性模型(GT+TT)、rs3135338 TC基因型和显性模型(TC+CC)、rs477515 TT基因型和显性模型(CT+TT)可显着降低发生HBV慢性感染的风险(rs3135395 GT:AOR(95%CI)=0.63(0.48-0.84),P=0.001,GT+TT:AOR(95%CI)=0.67(0.51-0.88),P=0.004;rs3135338 TC:AOR(95%CI)=0.66(0.50-0.87),P=0.004,TC+CC:AOR(95%CI)=0.73(0.56-0.95),P=0.021;rs477515 TT:AOR(95%CI)=0.67(0.49-0.91),P=0.011,CT+TT:AOR(95%CI)=0.70(0.52-0.93),P=0.014)。2、分析HLA-DR SNP和HCC发生风险的关系,发现以非HCC HBV感染者为对照,rs3135395 TT基因型、rs3135338 CC基因型、rs2395178 CG基因型和显性模型(CG+GG)、rs477515 TT基因型可降低HBV感染者发生HCC的风险(rs3135395 TT:AOR(95%CI)=0.68(0.46-0.96),P=0.031;rs3135338 CC:AOR(95%CI)=0.67(0.47-0.96),P=0.030;rs2395178 CG:AOR(95%CI)=0.80(0.68-0.95),P=0.011,CG+GG:AOR(95%CI)=0.80(0.69-0.94),P=0.006;rs477515 TT:AOR(95%CI)=0.78(0.64-0.97),P=0.024)。3、分析HLA-DR SNP和HBV突变在HCC发生中的交互作用,发现在基因型C感染者中rs3135395 GT基因型与A1762T/G1764A、C1653T、G1719T、T1753C在HCC发生中存在显着的协同性交互作用(A1762T/G1764A:AOR(95%CI)=1.945(1.365-2.773),P=2.32×10-4;C1653T:AOR(95%CI)=1.983(1.161-3.388),P=0.012;G1719T:AOR(95%CI)=1.421(1.021-1.972),P=0.035;T1753C:AOR(95%CI)=2.079(1.190-3.632),P=0.010)。rs3135338 TC基因型与A1762T/G1764A、T1753C在HCC发生中存在显着的协同性交互作用(A1762T/G1764A:AOR(95%CI)=1.920(1.330-2.773),P=4.93×10-4;T1753C:AOR(95%CI)=1.842(1.141-2.974),P=0.012)。4、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HBe Ag阳性(HR(95%CI)=2.944(1.725-5.024),P<0.001)、肿瘤大小≥5cm(HR(95%CI)=2.848(1.715-4.731),P<0.001)、微血管浸润(HR(95%CI)=3.696(2.217-6.160),P<0.001)是HC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抗病毒治疗(HR(95%CI)=0.233(0.137-0.397),P<0.001)和rs477515低频基因型(HR(95%CI)=0.565(0.425-0.751),P<0.001)则是HC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保护因素。AFP≥20 ng/m L(HR(95%CI)=1.552(1.005-2.397),P=0.048)、肿瘤大小≥5cm(HR(95%CI)=1.643(1.062-2.543),P=0.026)、微血管浸润(HR(95%CI)=2.973(1.941-4.553),P<0.001)是HCC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抗病毒治疗(HR(95%CI)=0.473(0.298-0.752),P=0.002)和rs477515低频基因型(HR(95%CI)=0.611(0.401-0.932),P=0.022)则是HCC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保护因素。5、Hep G2和LO2细胞中含rs3135338-C和rs3135338-T的增强子区片段转录活性无显着差异(Hep G2细胞:P=0.543;LO2细胞:P=0.066)。Hep G2细胞中含有rs477515-T的HLA-DRB1增强子片段转录活性显着高于含rs477515-C的增强子片段(8.2倍,P=5.0×10-6);且LO2细胞中含有rs477515-T的HLA-DRB1增强子片段的转录活性显着高于含rs477515-C的增强子区片段(6.4倍,P=2.9×10-5)。Hep G2细胞中在IFN-γ刺激下含有rs477515-T的HLA-DRB1增强子活性显着增加(t=11.360,P=3.0×10-4);在IL-6刺激下含有rs477515-C和rs477515-T的HLA-DRB增强子片段转录活性均显着降低(rs477515-C:t=6.134,P=0.004;rs477515-T:t=4.429,P=0.011);在IL-4刺激下含有rs477515-C的HLA-DRB1增强子片段活性显着增加(t=5.734,P=0.005)。LO2细胞IFN-γ刺激下含有rs477515-T的HLA-DRB1增强子活性显着增加(t=4.785,P=0.009);在IL-6刺激下含有rs477515-T的HLA-DRB增强子片段转录活性显着降低(t=3.835,P=0.019);在IL-4刺激下含有rs477515-C和rs477515-T的HLA-DRB1增强子片段活性均无显着变化(P>0.05)。6、TCR免疫组库测序显示TRBV5-1、TRBV20-1、TRBV29-1、TRBV12-3、TRBV28以及TRBJ2-7、TRBJ2-1、TRBJ2-3、TRBJ2-5、TRBJ1-1是各组样本共同使用的高频Vβ和Jβ基因片段。ASCs、CHB和LC野生组与突变组之间CDR3数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HCC野生组CDR3数目显着高于HCC突变组(P=0.006),不同疾病状态ASCs、CHB、LC和HCC野生组与突变组之间的Shannon Wiener系数、Simpson系数和inverse Simpson系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7、BCR免疫组库测序显示IGHV3-23、IGHV4-39、IGHV3-21、IGHV3-30、IGHV1-18和IGHJ4是各组样本共同使用的高频Vβ和Jβ基因片段。CHB野生组CDR3数目显着高于CHB突变组(P=0.014),同样HCC野生组CDR3数目显着高于HCC突变组(P=0.004),而ASCs和LC野生组与突变组之间CDR3数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SCs、CHB和LC野生组与突变组之间的Shannon Wiener系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HCC野生组的Shannon Wiener系数显着高于HCC突变组(P=0.018)。不同疾病状态ASCs、CHB、LC和HCC野生组与突变组之间的Simpson系数和inverse Simpson系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rs3135395 GT基因型、rs3135338 TC基因型和rs477515 TT基因型可降低HBV感染慢性化。rs3135395 TT基因型、rs3135338 CC基因型、rs2395178 CG基因型和rs477515 TT基因型可降低HCC的发生风险。2、rs3135395、rs3135338、rs2395178和rs477515低频基因型和致癌HBV突变C1653T、T1753V和A1762T/G1764A在HCC发生中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3、rs477515-T可通过提高增强子活性从而促进HLA-DRB1的转录。4、表达TRBV5-1/J2-1、TRBV5-1/J2-7、TRBV20-1/J2-7、TRBV20-1/J2-7和TRBV5-1/J2-3基因片段的T细胞以及表达IGHV3-23、IGHV4-39、IGHV3-21、IGHV3-30、IGHV1-18基因片段的B细胞构成了HBV感染后宿主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成分。5、与ASCs、LC和HCC患者相比,CHB患者TCR和BCR克隆多样性更为明显。

二、HBV不同模式感染者血清HBV-DNA与Pre-S_2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BV不同模式感染者血清HBV-DNA与Pre-S_2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血清HBV RNA在慢性HBV感染者病情评估和耐药监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微滴数字PCR用于血清HBVRNA定量方法的建立及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对比评价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血清HBV RNA在未治慢性HBV感染者中的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恩替卡韦耐药及部分病毒学应答患者血清HBV RNA动力学特征以及用于长期监测耐药突变的初步研究
    4.1 研究对象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2)HBsAg及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疗效在HBV感染相关性肝病中的临床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来源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研究内容
    2.5 检测方法
    2.6 统计学方法
3 分析结果
    3.1 HBsAg与肝癌的相关性分析
    3.2 患者血清HBsAg水平与HBV DNA的相关性
    3.3 阿德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TV)治疗慢乙肝患者的 48 周疗效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6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HBV感染相关性肝癌的突变基因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HBsAg阳性孕妇绒毛组织中HBV标记物和载脂蛋白H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3 研究方法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HBV DNA定量检测标准曲线图的建立
    3.2 绒毛组织和血液中HBV DNA的比较分析
    3.3 绒毛组织HBV DNA与血液HBV标志物的关系分析
    3.4 绒毛组织中抗原表达的检测
    3.5 Apoh与孕妇血液HBV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
    3.6 Apoh与绒毛组织中HBV标志物的相关性分析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国内外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三 绒毛中HBsAg阳性表达免疫组化图
附录四 个人简介
致谢

(4)乙肝核心抗原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制备抗HBcAg单克隆抗体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重组兔源单克隆抗体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乙肝低水平HBsAg无症状携带者Pre-S/S基因序列分析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主要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附录B 个人简历
附录C 综述
    参考文献

(6)应用HBcAb阳性供肝的儿童肝移植受者术后新发乙肝风险及预防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乙肝病毒核心抗体阳性供肝应用于儿童亲体肝移植受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供受者资料
        1.1.2 实验材料
        1.1.3 血清学及病毒学测
        1.1.4 肝脏组织HBV-DNA及HBV cccDNA的检测
        1.1.5 肝脏组织活检及HBsAg检测
        1.1.6 HBV-YMDD测序分析
        1.1.7 新发HBV感染标准
        1.1.8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一般资料
        1.2.2 根据供者HBcAb检测结果进行分组
        1.2.3 供者HBcAb阳性组及阴性组术后新发HBV感染情况
        1.2.4 HBV cccDNA与受者新发HBV感染的关系
        1.2.5 新发HBV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1.2.6 供者血清HBcAb(+)与供肝组织HBV cccDNA(+)相关性分析
        1.2.7 儿童受者新发HBV感染的诊断、治疗及结局
    1.3 讨论
        1.3.1 应用HBcAb阳性供肝对儿童肝移植的必要性
        1.3.2 应用HBcAb阳性供肝的受者新发HBV感染的风险性
        1.3.3 应用HBcAb阳性供肝受者新发HBV感染的机制
        1.3.4 应用HBcAb阳性供肝儿童受体术后新发HBV感染的预防治疗
    1.4 小结
二、乙肝疫苗主动免疫治疗方案预防HBcAb阳性供肝儿童肝移植术后新发HBV感染的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对象
        2.1.2 实验材料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乙肝疫苗主动免疫预防方案的一般情况
        2.2.2 供受者特征对乙肝疫苗主动免疫预防术后新发HBV的影响
        2.2.3 受者手术情况对乙肝疫苗主动免疫预防术后新发HBV的影响
        2.2.4 受者术后HBsAb滴度下降速度对乙肝疫苗预防术后新发HBV的影响
        2.2.5 术后并发症对乙肝疫苗主动免疫预防术后新发HBV的影响
        2.2.6 影响乙肝疫苗主动免疫预防儿童肝移植术后新发HBV的因素
        2.2.7 新发HBV感染案例的特点及诊断、治疗
        2.2.8 儿童肝移植受者术后HBsAb滴度变化的影响因素
    2.3 讨论
        2.3.1 应用乙肝疫苗主动免疫预防儿童肝移植术后新发HBV的意义
        2.3.2 乙肝疫苗主动免疫的方案及效果
        2.3.3 肝移植术后HBsAb滴度变化速度的影响
        2.3.4 影响乙肝疫苗主动免疫预防儿童肝移植术后新发HBV的因素
    2.4 小结
三、儿童受者强化乙肝疫苗方案反应差异性分析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对象
        3.1.2 实验材料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乙肝疫苗反应强度分组情况及各组受者的特征
        3.2.2 受者NK细胞比例对乙肝疫苗反应强度的影响
        3.2.3 受者NK细胞的功能对乙肝疫苗反应强度的影响
        3.2.4 NK细胞中模式识别受体信号通路对乙肝疫苗反应强度的影响
        3.2.5 受者血清中细胞因子IL-2和IFN-γ含量对乙肝疫苗反应速度的作用
    3.3 讨论
        3.3.1 研究影响乙肝疫苗反应强度因素的必要性
        3.3.2 影响强化乙肝疫苗方案反应强度的机制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中HBV的流行和HBV pgRN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乙型肝炎
    1.2 HBV传播方式
    1.3 HBV的基因组和生命周期
        1.3.1 HBV的复制与转录
    1.4 HBV基因分型与重组变异
    1.5 HBV基因型地理分布情况
        1.5.1 HBV基因型在世界的流行
        1.5.2 HBV基因型在中国的流行
        1.5.3 HBV基因型在云南的流行
    1.6 国内外不同种族/民族基因型流行现状
        1.6.1 全球不同种族乙型肝炎流行现状
        1.6.2 中国不同民族乙型肝炎流行现状
        1.6.3 HBV在云南各少数民族的流行
    1.7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1.7.1 乙型肝炎的治疗现状
        1.7.2 乙肝治疗的新型血清标志物HBV PgRNA
    1.8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9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云南地区HBV在少数民族中的流行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实验试剂
        2.2.3 主要的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乙肝表面抗原(HBs Ag)ELISA检测
        2.3.2 病毒DNA核酸提取
        2.3.3 引物设计与样本巢式PCR扩增
        2.3.4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2.3.5 琼脂糖凝胶DNA回收
        2.3.6 送测序
        2.3.7 双峰样品TA克隆
        2.3.8 菌落PCR
        2.3.9 数据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云南省HBV的流行病学
        2.4.2 部分受试样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阳性结果
        2.4.3 受试者临床生化分析
        2.4.4 HBV部分基因组序列扩增结果及测序分析
        2.4.5 HBV部分基因组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2.4.6 云南省HBV基因型在少数民族中的流行分布情况
    2.5 讨论
        2.5.1 HBV基因分型
        2.5.2 HBV在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中的分布
    2.6 小结
第三章 HBV基因组全长扩增
    3.1 引言
    3.2 实验对象
    3.3 实验方法
        3.3.1 引物设计
        3.3.2 巢式PCR扩增
        3.3.3 测序
        3.3.4 数据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HBV基因组序列全长扩增结果及测序分析
        3.4.2 基于全长HBV基因组序列的重组分析
        3.4.3 毒株YNKM91 的全长HBV基因组序列的系统发育和重组分析
        3.4.4 HBV B/I重组毒株(YNKM91)的子区域进化树
        3.4.5 HBV基因型重组序列的重组片段和断点位置分析
        3.4.6 新型HBV亚型C17的全长基因组序列分析
        3.4.7 新型HBV亚型C17的全长基因组耐药突变分析
        3.4.8 HBV新亚型B10全长基因组序列分析
        3.4.9 新型HBV亚型B10的全长基因组耐药突变分析
    3.5 讨论
        3.5.1 HBV新亚型的鉴定与命名
        3.5.2 HBV重组分析
        3.5.3 HBV耐药突变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HBV PgRNA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对象
        4.2.2 实验试剂
        4.2.3 主要实验仪器
        4.2.4 主要的数据分析方法
    4.3 引物设计
        4.3.1 普通PCR引物设计
        4.3.2 荧光定量PCR引物和探针的设计
    4.4 实验方法
        4.4.1 样品准备
        4.4.2 样品RNA提取
        4.4.3 PCR扩增HBV PgRNA目的片段
        4.4.4 PCR电泳检测
        4.4.5 目的片段和质粒载体片段双酶切
        4.4.6 PCR产物及质粒载体的纯化
        4.4.7 送测序
        4.4.8 PET32a-PgRNA质粒的构建
    4.5 阳性重组质粒的提取
    4.6 质粒酶切验证和测序验证
        4.6.1 重组阳性质粒双酶切验证
    4.7 HBV PGRNA产物体外转录及纯化
        4.7.1 HBV PgRNA产物体外转录
        4.7.2 HBV PgRNA体外转录产物的纯化
    4.8 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的建立
    4.9 荧光定量PCR的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
    4.10 结果
        4.10.1 阳性质控品的构建
        4.10.2 Taq_Man的灵敏性实验
        4.10.3 Taq_Man的重复性实验
        4.10.4 Taq_Man的特异性实验
        4.10.5 两种HBV pgRNA检测方法的评价
        4.10.6 临床样本的检测
    4.11 讨论
        4.11.1 Taq Man探针法的灵敏性、特异性和重复性的评价
        4.11.2 临床样本的检测结果评价
    4.12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8)HBV感染者血清前S1抗原与病毒载量和肝功能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仪器与试剂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不同HBV阳性模式Pre-S1Ag检测结果比较
    2.2 Pre-S1Ag与HBV-DNA和HBeAg的相关性
    2.3 Pre-S1Ag与肝功能的相关性
3 讨论

(9)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抗病毒治疗疗效与乙肝病毒准种异质性及进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抗病毒治疗疗效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HBV RT区准种进化模式与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应答关系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HBsAg和抗-HBs共存乙肝病毒基因型Ⅰ感染者HBV准种特征及相关文献回顾Meta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准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HLA-DR等免疫相关分子在乙肝病毒变异选择和致癌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HLA-DR遗传多态性在HBV变异免疫选择和致癌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研究方案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二部分
    免疫组库在HBV感染致癌过程中的变化特征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研究方案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研究总结 一、结论 二、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四、HBV不同模式感染者血清HBV-DNA与Pre-S_2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清HBV RNA在慢性HBV感染者病情评估和耐药监测中的应用[D]. 李茂仕.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2]HBsAg及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疗效在HBV感染相关性肝病中的临床研究分析[D]. 何倩玉. 兰州大学, 2021(12)
  • [3]HBsAg阳性孕妇绒毛组织中HBV标记物和载脂蛋白H关系探讨[D]. 王素华. 汕头大学, 2020(02)
  • [4]乙肝核心抗原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方法的建立[D]. 郑晓文. 广州医科大学, 2020
  • [5]乙肝低水平HBsAg无症状携带者Pre-S/S基因序列分析及相关性研究[D]. 王童.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6]应用HBcAb阳性供肝的儿童肝移植受者术后新发乙肝风险及预防方案的研究[D]. 董冲.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中HBV的流行和HBV pgRN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D]. 刘莹.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8]HBV感染者血清前S1抗原与病毒载量和肝功能相关性分析[J]. 刘超,李明,王健. 交通医学, 2019(05)
  • [9]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抗病毒治疗疗效与乙肝病毒准种异质性及进化机制研究[D]. 范晶华.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2)
  • [10]HLA-DR等免疫相关分子在乙肝病毒变异选择和致癌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 邓阳.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10)

标签:;  ;  ;  ;  ;  

不同HBV感染方式患者血清HBV-DNA与Pre-S_2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