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波测井资料计算侵蚀量方法的改进

声波测井资料计算侵蚀量方法的改进

一、用声波测井资料计算剥蚀量的方法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刘宇坤[1](2020)在《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为国内外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由于碳酸盐岩岩性致密,其孔隙流体超压与骨架应力的经验关系、超压地球物理响应不明确,造成超压预测十分困难。论文研究目标是创新研究思路,探索不同于碎屑岩超压预测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以川东北普光-毛坝地区为研究区,分析研究区碳酸盐岩地层超压形成及演化机制,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理论,开展碳酸盐岩超压弹性参数、纵横波速度实验等岩石物理模拟实验,分析碳酸盐岩地层的岩石与流体的应力-应变关系,建立适用于碳酸盐岩地层孔隙压力预测理论模型,利用多种岩石物理模型、岩石物性参数与纵、横波速度求取开展地层超压预测所需的岩石弹性参数,在川东北普光-毛坝地区实现了依据钻测录井资料和地震AVO资料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并用实测数据检验了可行性并开展了误差分析。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认识如下:1、普光、毛坝构造飞仙关组-长兴组碳酸盐岩在187Ma~140Ma普遍发育古超压,储层温度始终处在150℃以上,原油裂解气为主要的增压机制,可能构造抬升剥蚀对增压也有贡献;现今毛坝构造保持超压特征,而普光为常压构造;两者超压演化机制差异较大;研究区普光、毛坝两类构造的孔隙压力差异演化特征总结为“三异一闭”,即:①沉积相差异:三叠系早期,普光构造飞仙关组-长兴组地层较毛坝等构造具有较好的初始孔隙度,浅埋藏阶段更好的连通性有利于普光构造储层渗透回流白云石化、混合水白云石化的进行。自此开启了普光构造与毛坝构造两种构造差异储层演化、超压演化的开端。②构造抬升剥蚀差异,毛坝构造较普光构造剥蚀厚度大,对在膏岩盖层封闭下形成和保持超压贡献大。③TSR作用差异: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消耗烃类、产生的H2S引起的溶蚀作用均可导致流体压力的减小。普光构造白云岩化热卤水为TSR提供SO42-,因而普光构造高含H2S,压力卸载;毛坝构造除MB-3井长兴组外几乎不含H2S,不存在此泄压机制。④区域膏盐盖层封闭:区域优质膏盐岩盖层是本区普光毛坝气藏、毛坝构造超压保存的必要条件。2、碎屑岩超压预测是以Terzaghi有效应力定理为基础,通过建立超压与不同测井和地震响应参数(主要是纵波速度)之间的经验关系实现对超压的预测;由于碳酸盐岩岩性致密且岩性和物性极不均一,由于孔隙流体超压与岩石骨架应力关系、超压地球物理响应不明确,使得碳酸盐岩超压预测十分困难。3、碳酸盐岩样品超压岩石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碳酸盐岩饱和岩样纵、横波速度对孔隙压力的变化均有响应,干燥岩样有效应力的减小直接影响其骨架弹性模量的变化,说明碳酸盐岩地层超压仍然可以利用纵、横波速度、岩石弹性模量的响应加以预测,但这种响应并不像碎屑岩超压响应的那样显着。根据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理论和广义胡克定律可知,岩石在孔压与围压作用下应力-应变本构关系可由构成碳酸盐岩单元的饱和岩石弹性模量、岩石基质、骨架弹性模量、流体弹性模量的变化表征,由此建立多孔介质弹性力学超压预测理论模型。此模型不受超压成因机制的限制,理论上适用于绝大多数沉积地层的超压预测。其中岩石总体弹性模量可由纵、横波速度计算获得,利用岩石物理模型结合岩石基础物性参数分别计算岩石骨架、流体弹性模量进而可实现碳酸盐岩超压预测。4、在利用测井资料预测超压过程中,由于不同频率弹性波所引发岩石频散和衰减的差异性,岩石骨架弹性模量的计算应根据所利用声波资料的频段选择能有效反映此频段频散和衰减的流-固双相介质模型。碳酸盐岩骨架致密,其岩性和物性变化大、非均质性强,实验模拟数据显示BISQ模型所预测的频散和衰减具有较宽的频率分布范围(103-107Hz),测井频率在其预测有效范围内,BISQ模型更适用于测井资料骨架模量的计算。另外,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和关键参数的计算依赖于测井解释岩性、矿物成分和孔隙度等物性参数的解释精度。因此通过分析适用于碳酸盐岩地层的测井解释模型,开展碳酸盐岩岩性成分、物性的测井综合解释是较准确地预测超压的关键。川东北地区典型超压钻井(双庙1井)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结果表明,预测孔隙压力值与已知钻杆实测压力(DST)值接近,相对误差范围在2-10%;预测孔隙压力随深度的变化幅度跳跃明显,较好的反映了与双庙1井碳酸盐岩层段多重非均质性相一致的超压频繁变化的特点,该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较接近;说明利用测井资料,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方法提出的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可应用于实际碳酸盐岩地层的超压预测。可进一步通过研究地震资料计算岩石弹性参数的方法,利用该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实现碳酸盐岩地层超压的钻前预测。5、利用地震AVO反演技术可获得纵横波速度,进而获得理论模型预测压力的岩石弹性参数体;地层压力预测结果表明毛坝地区上二叠统-中三叠统碳酸盐岩层系发育超压;而普光地区碳酸盐岩地层为常压系统;实例应用研究表明,利用弹性力学预测超压的理论模型和多种弹性参数及相关参数模型可实现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预测精度取决于各类相关参数体的客观性及与地质实际的符合程度;利用测井资料预测超压的误差较小,地震资料预测超压的误差相对较大。地震资料所含地质信息具有多解性且更为复杂,在计算压力过程中,必须利用多参数模型通过测井和测试资料获得参数体,其参数获取方法及结果的客观性对压力预测精度有重要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次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研究依据线弹性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理论属岩石物理学范畴,参数获取模型复杂,实际应用难度大。利用测井资料计算超压过程中,其基本物性资料(孔隙度、岩性组成、含水饱和度等)的解释非常重要,应选择适用于碳酸盐岩的测井综合解释模型,细化模型解释步骤,利用关键弹性参数物理模型计算各体积模量和预测超压。地震AVO资料处理和弹性参数获取要求专业性更强,利用弹性力学理论模型和地震AVO技术预测碳酸盐岩地层超压还需要借助一些统计性关系,参数获取方法和压力预测精度能够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孙龙[2](2020)在《塔北地区多个不整合面重叠区关键构造期剥蚀量恢复和古构造演化研究》文中认为塔北地区是在塔里木盆地油气最富集区块之一,碎屑岩构造和碳酸盐岩岩溶油气藏是该区最主要的两大油气藏类型,地层岩性和深部盐下等各种隐蔽油气藏是近期主要勘探目标。该区经历了多期强烈的构造运动和地层剥蚀,寒武系盐下白云岩、奥陶系岩溶及上覆的碎屑岩成藏无不受到各期古构造的改造和影响。受多期构造抬升剥蚀,雅克拉断凸上白垩系直接覆盖在元古界变质岩和部分震旦-寒武系之上,巨厚奥陶系-三叠系是如何被剥蚀的不清楚。关键构造期的剥蚀厚度恢复和古构造研究对了解该区成藏规律尤其是雅克拉凸起深层寒武-震旦系的油气勘探十分重要。受南天山影响塔北地区剥蚀期次多、厚度大、涉及层位多、削截关系复杂、平面变化快,使得利用现有方法恢复剥蚀量变得十分困难。本次研究通过深入解剖雅克拉断凸南界轮台断裂发育史、各时期研究区盆地边界类型和方法创新拓展等力求准确恢复包括雅克拉断凸在内的塔北地区各关键构造期剥蚀量。研究显示轮台断裂主要发育于海西晚期,自西向东断距逐步变大,是南天山洋自东向西剪刀式闭合造山的产物。该时期断裂上盘经历剧烈抬升,是雅克拉断凸东侧前侏罗纪地层缺失的主要原因,之后印支期进一步活动,但强度明显减弱。海西早期的轮台断裂南北两侧的剥蚀量向北逐渐减薄,指示当时轮台断裂带未形成,对南北两盘的剥蚀量未造成影响。总结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将研究区各时期盆地边界类型划分为四种:沉积边界、剥蚀边界、沉积边界与剥蚀边界共存、残留地层表现为剥蚀边界但推测其沉积边界仍处于研究区内。其中上侏罗统为沉积边界,白垩系于奇组和震旦系-中下奥陶统为剥蚀边界,中下侏罗统、上泥盆统为剥蚀和沉积边界共存,残留地层为剥蚀边界但推测其沉积边界仍处于研究区内的有二叠系、下石炭统、上奥陶统-中下泥盆统。结合塔北地区盆地边界类型多和地质结构复杂的特征,在前人原始沉积厚度恢复方法的基础细分为两种模式,模式一同前人地震趋势法,模式二则借助0剥蚀点原始沉积厚度和盆地边界恢复原始沉积厚度;针对雅克拉断凸东侧前侏罗纪地层全部缺失的情况提出基于断裂主要活动期的平面变剥蚀强度比例的方法进行剥蚀量的劈分。恢复结果显示海西晚期(T50)剥蚀强度最大,海西早期(T60)和印支期(T46)剥蚀强度次之,加里东中期一幕(T74)、三幕(T70)和燕山晚期(T30)剥蚀强度最小。剥蚀范围最小为加里东中期一幕和三幕,其次为海西早期,海西晚期-燕山期几乎是全区经历剥蚀。从加里东中期一幕至海西早期剥蚀中心逐渐朝研究区东南方向移动,至海西晚期剥蚀中心又回返至雅克拉断凸,并继承至印支期,燕山期剥蚀中心移至研究区外移。各关键界面古构造图和平衡剖面显示,加里东中期沙雅隆起雏形已经基本形成,海西早期两凸两凹相间的格局出现,海西晚期雅克拉断凸和库尔勒鼻凸以断裂为界独立为沙雅隆起次级构造单元。从剥蚀和古构造恢复的角度来看中下奥陶统油气高产井主要位于加里东中期X共轭断裂和海西早期剥蚀区,三叠系油气藏位于其燕山期古背斜西南部。

宋叙[3](2018)在《库车坳陷白垩纪古隆起恢复及油气成藏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库车坳陷具有优越的石油地质条件,近年来,随着克深2、克深8、大北201等大型气藏的发现,使得库车坳陷天然气地质储量超过万亿立方米。随着勘探开发及地质研究的深入,现已在库车坳陷识别出多个古隆起。这些古隆起是坳陷内油气聚集的有利区。目前,国内外有少量关于库车坳陷南缘古隆起的研究,但对于克拉苏构造带内白垩纪古隆起的研究仍然相当薄弱。本次研究通过对地震资料、钻井资料及测井资料的分析,以克拉苏构造带内大北-吐北古隆起及克拉苏古隆起为研究对象,刻画了古隆起区现今巴什基奇克组地层的展布形态。该套地层于晚白垩世不同程度地遭受剥蚀,其剥蚀强度在大北区块与克拉-克深区块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大北区块巴什基奇克组一段完全剥蚀殆尽,只残留巴什基奇克组二段和三段。克拉-克深区块则保留巴什基奇组一段,但均遭受剥蚀。对采自库车河、卡普沙良河及克拉苏河的中生界砂岩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表明,多种样品呈现混合年龄的特征。经过统计,样品记录了四组年龄,分别为270230 Ma、170150 Ma、12075 Ma和50 Ma。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这些年龄分别代表羌塘昆仑-柴达木碰撞、拉萨地块碰撞、Kohistan–Dras碰撞以及新生代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根据热模拟结果,库车坳陷白垩纪古隆起形成后主要经历了两次抬升事件,第一次发生在11060 Ma的晚白垩纪,这一次抬升造成研究区整体缺失上白垩统地层,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被剥蚀。第二次隆升则发生在20 Ma的新近系,是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体现。通过对古隆起区钻井测井曲线的频谱分析,发现巴什基奇克组地层沉积受米兰科维奇旋回的控制。根据残余地层旋回数量推算出晚白垩世巴什基奇克组的剥蚀量,结合裂变径迹分析的结果,得到大北-吐北古隆起和克拉苏古隆起的地层剥蚀量。结果显示,大北区块的剥蚀量大于克拉-克深区块。将计算得到的地层剥蚀量叠加残余地层厚度,得到古隆起区巴什基奇克组的原始地层厚度,对大北-吐北古隆起和克拉苏古隆起进行了恢复。结果表明,大北-吐北古隆起的展布范围大致相当于现今的大北区块,其核部位于大北1和吐北2井附近。克拉苏古隆起的展布范围在库车坳陷的中部北缘,核部位于克拉苏河-库车河一带。现今的克拉5-克深2-克拉3井区一带处于克拉苏古隆起的斜坡。通过典型平衡剖面恢复,将大北-吐北古隆起和克拉苏古隆起的演化过程进行了刻画。总结出白垩纪古隆起的演化经历了三大阶段:形成发育阶段、埋藏阶段和破坏阶段。结合岩石薄片、包裹体测试等分析技术阐述了古隆起演化对成藏要素的影响,认为古隆起的整个演化过程控制了储层的改造,制约了圈闭的类型,并且影响了研究区的成藏期次。最后,探讨了古隆起形成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认为白垩纪古隆起聚集了早期原油,晚期构造变动和天然气充注使得古油藏破坏和调整成为现今大范围分布的气藏。针对古隆起演化和区域内的成藏规律,本次研究认为古隆起区的油气成藏模式为“早期原油聚集,晚期破坏、调整聚气成藏”。

彭作磊[4](2018)在《轮南地区构造演化及控藏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轮南低凸起地区“断裂系统复杂、构造运动多期、明显断裂控藏”的特征,系统分析了研究区构造及地层发育特征,并对不整合接触地层剥蚀量进行恢复,分析了剥蚀特征,然后通过Move 3D进行三维构造演化和平衡剖面制作,并对构造演化过程进行详细剖析,最后结合Petromod含油气系统模拟结果,分析轮南地区成藏演化模式,并研究分析断裂系统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论文研究结果表明:(1)综合构造演化结果将构造活动详细划分为八个阶段,基底共轭压扭性走滑构造于加里东中期形成,早海西期和晚海西期两期强烈的构造挤压活动,使得轮南北部地区大面积遭到了抬升-剥蚀,同时形成了大型逆冲断裂带以及两个大型背斜(轮南背斜和桑塔木背斜),构造反转作用发生在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昆仑山和天山向盆地内部逆冲推覆,地层产状由北高南低转变为北低南高,最终定型。(2)通过含油气系统模拟结果将油气成藏模式总结为四次油气充注期、一次油气破坏期、三次油气调整期。晚加里东期形成了轮南低凸起巨型古油藏,而古油藏由于早海西期强烈的剥蚀作用遭到严重破坏。到了晚海西期,奥陶系再次聚集成藏,晚燕山期-早喜山期的油气藏调整改造使得古油藏向上运移至石炭系、三叠系储层,形成次生油气藏,接着晚喜马拉雅期油气藏再次调整改造,继续向上运移至侏罗系地层,储集成藏。(3)断裂系统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油藏运聚条件的控制作用。大型油源断裂的开启时期控制着油气运聚成藏的时期,大型断裂的延伸层位控制着油气运聚成藏的位置。

徐恒艺[5](2018)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中生代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研究》文中指出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位于华北板块西部,地处三大构造域相互影响的部位,受到多条造山带与俯冲带的交互影响,是研究沉积盆地演化的良好素材。同时,杭锦旗地区看似平缓连续的地层特征让研究人员忽视了其可能存在的复杂形成过程,需要精细厘定。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研和资料分析,结合多种研究方法,描述杭锦旗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过程,恢复地层剥蚀量,并讨论其形成机理。结果显示,杭锦旗地区中生代沉积了平缓的地层,断层高陡且经历了多次反转,兼具走滑属性。杭锦旗地区中生代经历了两个构造期,第一期是三叠纪,期间地区沉积平缓连续,地层分布均匀。第二期是侏罗-白垩纪,地区经历了多次沉降与抬升剥蚀,且各期抬升幅度不尽相同,受抬升幅度影响,研究区5个不整合面的剥蚀范围与强度有所不同。延长组抬升剥蚀作用较为强烈,普遍剥蚀了300-500m厚的地层;延安组北部地区与上覆地层整合接触,南部剥蚀量0-146m不等;直罗组地层受到杭锦旗断裂带活化逆冲的影响,研究区南部和泊尔江海子断层上盘剥蚀量均超过200m;安定组地层自西向东50m至700m不等,变化均匀;志丹群地层剥蚀量受到三眼井断层影响,自西向东剥蚀量逐渐增大,东北部地区最大超过900m。研究区中生代构造的形成受到了多方影响,包括北部兴蒙-鄂霍次克洋关闭,南部秦岭-大别造山带挤压,西南北祁连造山带和西北阿拉善地块的挤压,东部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北板块的俯冲后撤。

刘玉瑞[6](2015)在《声波时差法计算地层剥蚀量问题的斧正》文中提出针对国内学者用声波时差法计算地层剥蚀量存在的种种问题,从Magara法原理入手,通过公式推演和定量测算分析,认为有学者提出的用新沉积地层的压力与剥蚀地层在相同点的压力大小比较作为判别是否适用Magara法,其观点虽然合理,但实际这样的窗口狭小或不存在都难断定,不具有操作性和实际价值;Magara法原有的剥蚀地层厚度必须大于新沉积地层厚度的准则是正确的,把使用范围扩展到新沉积地层厚度大于剥蚀地层厚度是不妥的。同时,指出了声波时差法应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逐一加以斧正。分析指出,声波时差法、古温标法都不适合计算苏北盆地地层剥蚀量,现有文章都有原理、方法和基础资料等错误,剥蚀量数据与盆地地质完全不吻合,结论不可用。

郭太宇[7](2015)在《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三维古地形恢复》文中指出古地形是沉积体发育的基础,古地形的恢复不仅还原了原始构造形态,还揭示了物源和沉积体系的发育特征和空间配置关系。本项研究基于地震、测录井、岩芯分析多种资料,运用地震-测井-地质综合解释,考察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残留盆地特征及构造演化过程,使用剥蚀厚度计算技术和回剥技术,进行盆地三维古地形恢复,为西湖凹陷深层沉积古环境重建提供古地形要素支撑。前人研究表明,西湖凹陷主要经历了玉泉运动、花港运动及龙井运动三次构造运动,分别界定了裂陷-坳陷期、坳陷-反转期、反转-整体沉降期三个盆地演化交替阶段,形成了古近系始新统顶界面(T30)、古近系渐新统顶界面(T20)以及新近系中新统(T10)三个区域不整合面。本文研究目标区域为平湖构造带北部三维地震资料覆盖区域,通过对残留盆地的等T0、地层残留厚度、断裂体系展布分析,建立了平湖构造带地层格架模型;识别并分析了平湖组T32、T30、花港组T21、T20不整合面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层对比法、声波时差法和波动方程法适用性并计算了这四个不整合面的剥蚀量,绘制了平湖构造带剥蚀厚度平面分布图;基于岩性厚度资料恢复了残留地层原始厚度,基于地震剖面进行了断距统计,利用平衡原理计算了四个不整合面的沉降量;以残留地层古厚度、剥蚀厚度、沉降量的网格数据为输入,得到平湖构造带三维古地形数据,并绘制了可直观反映沉积三维古地形图。结果表明:平湖构造带三期构造反转运动导致的T30、T21、T20不整合面在平湖构造带全区均可追踪;平湖组一二段剥蚀量最大,达到500m,平湖组三四段、花港组下段以及花港组上段最大剥蚀量在300m左右,整体来看,斜坡带剥蚀量分布沿构造走向呈现中间厚、边缘及靠近盆地中心处薄的趋势,宝云亭构造带为剥蚀高点,结果符合地质认识;与西湖凹陷其他区域相比,平湖构造带剥蚀量不大,不整合多以微小角度不整合为主,反转运动对斜坡带影响较小,比较四个不整合面,T30相比其它三个不整合面油气圈闭成藏条件要差;三维古地形恢复结果与残留地层地形起伏趋势有明显继承关系,平湖构造带各次级凹陷从裂陷期到坳陷期范围逐渐缩小,始新世末期,以宝云亭断裂分隔开来的南北两个低洼接受了大量沉积,凹陷被逐渐填平;来鹤亭—孔雀亭—带地形相对较高的特征从始新统至渐新统继承下来,导致了渐新世花港运动导致的剥蚀量相应较大;到渐新世结束时,整个平北地区沉积充填较为充分,地形呈现为一个整体缓坡,地形高差起伏不再突显。

王海峰,丛培泓,徐睿鑫,夏桂兰[8](2015)在《基于测井数据的剥蚀量恢复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塔里木盆地东部大庆探区地质构造特征与勘探资料现状,提出了两种基于测井数据的剥蚀量恢复新方法。基于速度模型的泥岩声波时差法克服了原孔隙度模型必须满足剥蚀面以下地层孔隙度与深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未因上覆地层负载而改变等限制;泥岩波阻抗差法有助于消除地层压力和成岩作用对速度或密度的影响,数据收敛性好,计算精度高,应用范围广,且可对声波时差法等结果进行校正。两种新方法可以较准确地恢复井点处的地层剥蚀量,适应研究区特点,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郭太宇,李德勇,冉伟民,秘丛永[9](2015)在《声波时差法恢复东海丽水凹陷明月峰组剥蚀量》文中提出为预测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油气富集区带,在不整合特征研究和方法适用性分析基础上,利用泥岩声波时差测井资料,定量恢复了丽水凹陷古新统明月峰组的地层剥蚀厚度。明月峰组残留地层和上覆地层的压实趋势关系表明声波时差法在研究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古新世早始新世时期剥蚀作用强烈,形成不整合面,其剥蚀厚度整体呈现东西斜坡大盆地中心小的趋势,中央反转构造带在剥蚀量上有明显体现,灵峰凸起陡坡带最大可达8001000m。

张顺,陈世悦,吴智平,王永诗,李伟,罗阳,侯旭波,张林[10](2015)在《常用剥蚀厚度恢复法在东营凹陷南坡西部“红层”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营凹陷南坡西部是指东营凹陷南坡石村断层以西的部分,孔店期—沙四早期沉积主要是以红色陆相碎屑岩为主的地层,即为通常所说的"红层"。受后期构造活动的影响,沙四下—孔一地层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根据剥蚀厚度恢复方法的应用结果及适用性分析认为:厚度趋势法主要用于对剥蚀厚度区间和剥蚀范围进行标定,选用泥岩声波时差法和沉积速率比值法对剥蚀厚度数值的区间进行厘定。在凸起区及纯化构造带"红层"顶部削截明显区可直接使用厚度趋势法;靠近林南断层上升盘和高青平南断层上升盘的区域,选用声波时差法恢复"红层"顶部剥蚀厚度的效果好于其他构造带;平方王潜山构造带优选沉积速率法恢复"红层"尤其是沙四下亚段剥蚀厚度;优化的孔隙度法适合对孔隙度较大凸起区的沙四下亚段剥蚀厚度进行较为准确的标定;包裹体测温法和镜质体反射率法的恢复结果为少数单井数据点,仅作为参考。

二、用声波测井资料计算剥蚀量的方法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声波测井资料计算剥蚀量的方法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来源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超压成因研究现状
        1.3.1.1 压实不均衡
        1.3.1.2 孔隙流体膨胀
        1.3.1.3 压力传递
        1.3.1.4 构造作用
        1.3.1.5 其它超压成因机制
        1.3.2 超压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1.3.3 研究区勘探及研究现状
        1.3.4 存在问题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4.1 总体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内容
    1.5 完成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川东北构造演化特征
    2.2 地层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演化
        2.2.1 地层沉积特征
        2.2.1.1 侏罗系
        2.2.1.2 三叠系
        2.2.1.3 二叠系
        2.2.1.4 石炭系
        2.2.1.5 志留系
        2.2.2 沉积演化特征
第三章 普光毛坝地区超压分布特征及超压成因演化分析
    3.1 研究区碳酸盐岩层系实测压力分布特征
    3.2 川东北普光毛坝地区超压成因机制
        3.2.1 烃类生成对超压影响
        3.2.2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改造储层对超压的影响
        3.2.3 构造作用对超压影响
    3.3 不同压力系统孔隙压力演化分析
第四章 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的碳酸盐岩超压预测理论模型
    4.1 超压岩石物理模拟实验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样品和流程
        4.1.3 超压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
    4.2 多孔介质弹性力学超压预测理论模型
        4.2.1 弹性力学与胡克定律
        4.2.1.1 各向同性固体介质空间应力状态
        4.2.1.2 单向应力下固体材料的弹性本构关系
        4.2.1.3 广义胡克定律
        4.2.2 有效应力概念
        4.2.3 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理论
        4.2.4 超压预测理论模型推导超压预测数学公式及参数
    4.3 超压预测资料来源
        4.3.1 超压预测所需资料简介
        4.3.2 测井资料与地震资料的联系及区别
    4.4 参数获取方法及相关模型
        4.4.1 岩石基质等效模量计算
        4.4.2 孔隙流体等效体积模量计算
        4.4.3 岩石干骨架等效体积模量计算
        4.4.3.1 Gassmann模型
        4.4.3.2 Kuster-Toks?z模型
        4.4.3.3 其他波传播理论
    4.5 理论模型验证及校正方法
        4.5.1 理论模型验证结果
        4.5.2 理论模型校正方法
第五章 测井资料预测超压技术研究
    5.1 利用测井资料获取参数
        5.1.1 地球物理测井方法概述
        5.1.2 地层裂缝孔隙度
        5.1.3 岩石矿物成分
        5.1.4 含水饱和度
        5.1.5 测井资料骨架体积模量的计算
    5.2 碳酸盐岩地层测井横波速度预测
    5.3 基于测井资料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
第六章 地震资料钻前超压预测应用研究
    6.1 叠前地震资料AVO岩石弹性参数反演
        6.1.1 叠前同步反演
        6.1.2 典型二维剖面及顺层切片反演结果分析
        6.1.2.1 声波速度反演结果分析
        6.1.2.2 密度反演结果分析
    6.2 基于DNN深度神经网络的碳酸盐岩储层物性预测
    6.3 基于地震资料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塔北地区多个不整合面重叠区关键构造期剥蚀量恢复和古构造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课题来源
    1.2 研究现状
        1.2.1 沙雅隆起研究现状
        1.2.2 剥蚀量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1.5 工作量介绍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基础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地层格架
    2.3 石油地质条件
第三章 地层展布及盆地边界类型
    3.1 层位标定
    3.2 残余地层分布
    3.3 盆地边界类型
第四章 断裂及不整合特征
    4.1 断裂特征
        4.1.1 断裂对于剥蚀量恢复的重要性
        4.1.2 亚南断裂
        4.1.3 轮台断裂和巴里英断裂
    4.2 不整合面特征
第五章 方法原理
    5.1 剥蚀量恢复方法
        5.1.1 剥蚀量恢复方法选择
        5.1.2 层序总剥蚀量恢复方法
        5.1.3 剥蚀量劈分方法
    5.2 古构造恢复方法
第六章 关键构造期剥蚀量及成因分析
    6.1 层序剥蚀量恢复
        6.1.1 白垩系(T_3~0-T_4~0)层序剥蚀量
        6.1.2 三叠系(T_4~6-T_5~0)层序剥蚀量
        6.1.3 上泥盆统-二叠系(T_5~0-T_6~0)层序剥蚀量
        6.1.4 志留系(T_6~0-T_7~0)层序剥蚀量
        6.1.5 上奥陶统(T_7~0-T_7~4)层序剥蚀量
        6.1.6 震旦系-中下奥陶统(T_7~4-T_10~0)层序剥蚀量
    6.2 关键构造期剥蚀量恢复
        6.2.1 印支期剥蚀量
        6.2.2 海西晚期剥蚀量
        6.2.3 海西早期剥蚀量
        6.2.4 加里东中期三幕剥蚀量
        6.2.5 加里东中期一幕剥蚀量
第七章 构造演化与油气地质意义
    7.1 构造演化
        7.1.1 隆坳格局及演化
        7.1.2 中下奥陶统储层顶面的古构造面貌及演化
    7.2 油气地质意义
        7.2.1 古构造及剥蚀对中下奥陶统油气藏的影响
        7.2.2 古构造对三叠系油气藏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库车坳陷白垩纪古隆起恢复及油气成藏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古隆起与油气富集
        1.2.2 古隆起剥蚀厚度的恢复方法
        1.2.3 库车坳陷古隆起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地层发育特征
    2.3 构造演化特征
    2.4 构造分层特征
第3章 库车坳陷不整合面特征
    3.1 三叠系与二叠系不整合发育特征
    3.2 白垩系与古近系不整合发育特征
    3.3 新近系与第四系不整合发育特征
第4章 古隆起残余地层厚度分布特征
    4.1 大北-吐北古隆起残余地层厚度剖面分布
    4.2 克拉苏古隆起残余地层厚度剖面分布
    4.3 古隆起残余地层厚度平面分布
第5章 古隆起的隆升特征与恢复
    5.1 古隆起隆升特征
        5.1.1 裂变径迹实验方法
        5.1.2 裂变径迹测试结果分析
        5.1.3 热模拟结果分析
        5.1.4 古隆起的隆升特征及动力学机制
    5.2 基于热模拟的剥蚀量恢复
    5.3 旋回分析恢复剥蚀量
        5.3.1 旋回分析方法
        5.3.2 天文轨道参数
        5.3.3 旋回分析原理和步骤
        5.3.4 旋回的识别及剥蚀量计算
    5.4 古隆起的恢复
    5.5 古隆起的发育机制
第6章 古隆起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6.1 古隆起的演化特征
    6.2 古隆起的演化控制储层改造
        6.2.1 储层发育特征
        6.2.2 古隆起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6.3 古隆起的演化控制圈闭类型
    6.4 古隆起的演化控制成藏期次
    6.5 古隆起的控藏模式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轮南地区构造演化及控藏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轮南区块研究现状
        1.2.2 技术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构造位置
    2.2 地层发育特征
    2.3 构造发育特征
第三章 三维构造模型
    3.1 三维地震体构造解释
        3.1.1 蚂蚁体追踪断层解释技术
        3.1.2 断裂组合特征
        3.1.3 断裂分类及分布规律
    3.2 速度模型的建立
    3.3 建立三维构造模型
第四章 三维构造演化研究
    4.1 剥蚀量恢复
        4.1.1 声波时差法—平行不整合
        4.1.2 地层趋势厚度法—角度不整合
        4.1.3 主要层位剥蚀特征
    4.2 三维构造恢复
        4.2.1 确定构造恢复参数
        4.2.2 上奥陶系底面构造演化特征
        4.2.3 石炭系底面构造演化特征
        4.2.4 三叠系底面构造演化特征
        4.2.5 轮南背斜演化过程
    4.3 不同时期构造演化特征
    4.4 构造演化特征总结
第五章 构造控藏作用研究
    5.1 研究区成藏特征调研
        5.1.1 成藏期的确定
        5.1.2 生储盖组合划分
    5.2 生烃动力学及边界条件的确定
        5.2.1 生烃动力学
        5.2.2 边界条件
        5.2.3 成藏演化模式
    5.3 构造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5.3.1 断裂系统改造了储层的储集性能
        5.3.2 构造活动控制着油气成藏期次和分布规律
        5.3.3 构造控制着圈闭类型及油井产能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5)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中生代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课题来源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研究现状
        1.3.2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主要工作量
    1.7 主要认识与结论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盆地地球物理场特征
        2.2.1 航磁异常
        2.2.2 布格重力异常
        2.2.3 居里面深度
    2.3 地层充填特征
        2.3.1 基底岩系
        2.3.2 盖层岩系
    2.4 石油地质特征
        2.4.1 烃源岩
        2.4.2 储层
        2.4.3 盖层
        2.4.4 成藏
第3章 杭锦旗地区中生代构造特征
    3.1 断裂特征
        3.1.1 主要断层
        3.1.2 小型断层
    3.2 不整合面
第4章 杭锦旗地区构造演化与剥蚀量恢复
    4.1 平衡演化剖面
        4.1.1 平衡地质剖面技术
        4.1.2 应用
    4.2 剥蚀量恢复
        4.2.1 方法原理
        4.2.2 误差分析
        4.2.3 剥蚀量恢复结果
第5章 杭锦旗地区构造运动成因分析
第6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泥岩声波时差法的各井拟合结果
致谢

(6)声波时差法计算地层剥蚀量问题的斧正(论文提纲范文)

1 声波时差法计算剥蚀量回顾
    1.1 Magara声波时差法
    1.2 牟—周的扩展观点
        1.2.1 牟的扩展[4]
        1.2.2 周的扩展[5]
2 问题辨析与斧正
    2.1 牟—周扩展的理论缺陷与斧正
Px原则'>2.1.1 牟—周的论文数据都突破了Pb>Px原则
        2.1.2 牟文的假设完全脱离地质常识
        2.1.3 牟、周二文选用判别Magara法可用性的准则不科学
    2.2 众论文的问题分析与斧正
        2.2.1 不遵从Magara法原则, 产生大量错误数据
        2.2.2 模型、坐标系和方程式三者不匹配
        2.2.3 随意用△t0理论值
        2.2.4 伪原始资料问题
        2.2.5 基础工作做得差
    2.3 苏北盆地剥蚀量问题的讨论
        2.3.1 声波时差法不适合计算苏北盆地剥蚀量, 恢复数据不可信
        2.3.2 众文章纷纷引用古温标法的剥蚀量作佐证, 但该法本身结论就不可信
        2.3.3 现有各种剥蚀量与苏北盆地实际都不吻合
3 结论

(7)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三维古地形恢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学术构想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步骤与实施方案
    1.5 主要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概况
    2.2 西湖凹陷地层发育特征
    2.3 西湖凹陷构造演化阶段
3 残留盆地特征
    3.1 断裂地层格架
    3.2 目的层位构造平面展布
    3.3 残留地层厚度
    3.4 区域不整合特征
        3.4.1 研究区不整合类型识别
4 剥蚀量恢复
    4.1 剥蚀量恢复技术概述
    4.2 地层对比法恢复剥蚀量
        4.2.1 地层对比法恢复剥蚀量原理及适用性
        4.2.2 地层对比法在研究区的应用
    4.3 声波时差法
        4.3.1 声波时差法计算原理
        4.3.2 声波时差法适用性
        4.3.3 声波时差法在研究区的应用
    4.4 波动分析法
        4.4.1 波动分析法原理与适用性
        4.4.2 波动分析法在研究区的应用
    4.5 剥蚀量平面分布
        4.5.1 剥蚀技术比较分析
        4.5.2 剥蚀厚度平面展布
5 三维古地形恢复及综合分析
    5.1 压实与构造沉降恢复
        5.1.1 残留地层原始厚度恢复
        5.1.2 断层落差消除
    5.2 平衡剖面恢复
    5.3 三维古地形恢复
    5.4 综合分析
6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基于测井数据的剥蚀量恢复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基于速度模型的泥岩声波时差法
    2.1 原声波时差法剖析
        1Athy模型(1930)
        2 Henry模型(1996)
        3刘景彦模型(2000)
    2.2 基于速度模型的泥岩声波时差法
        2.2.1 基本原理
        2.2.2 计算方法
        2.2.3 计算结果
3 泥岩波阻抗差法
    3.1 基本原理
    3.2 计算方法
    3.3 计算结果
4 测井数据剥蚀量恢复方法的精度分析及校正
5 结论

(9)声波时差法恢复东海丽水凹陷明月峰组剥蚀量(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与不整合特征
2 剥蚀量计算
    2.1 深度-声波时差模型
    2.2 适用性分析
    2.3 单井剥蚀量计算
    2.4 剥蚀厚度平面展布
3 结论

(10)常用剥蚀厚度恢复法在东营凹陷南坡西部“红层”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剥蚀特征分析
    1.1剥蚀面的识别
    1.2剥蚀范围及特征
        1.2.1平衡剖面分析
        1.2.2剥蚀范围及特征
2剥蚀厚度恢复法的应用
    2.1厚度趋势(外延)法
    2.2泥岩声波时差法
    2.3沉积速率法
    2.4地热法
        2.4.1镜质体反射率(Ro)法
        2.4.2包裹体测温法
    2.5孔隙度法
3地层剥蚀厚度恢复
    3.1结果比较及方法评价
    3.2地层剥蚀厚度恢复
4结论

四、用声波测井资料计算剥蚀量的方法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及应用[D]. 刘宇坤. 中国地质大学, 2020
  • [2]塔北地区多个不整合面重叠区关键构造期剥蚀量恢复和古构造演化研究[D]. 孙龙. 西北大学, 2020(02)
  • [3]库车坳陷白垩纪古隆起恢复及油气成藏效应研究[D]. 宋叙.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4]轮南地区构造演化及控藏作用研究[D]. 彭作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5]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地区中生代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研究[D]. 徐恒艺.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6]声波时差法计算地层剥蚀量问题的斧正[J]. 刘玉瑞. 复杂油气藏, 2015(02)
  • [7]西湖凹陷平湖构造带三维古地形恢复[D]. 郭太宇.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7)
  • [8]基于测井数据的剥蚀量恢复方法研究[A]. 王海峰,丛培泓,徐睿鑫,夏桂兰. 中国石油学会2015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5
  • [9]声波时差法恢复东海丽水凹陷明月峰组剥蚀量[J]. 郭太宇,李德勇,冉伟民,秘丛永.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5(08)
  • [10]常用剥蚀厚度恢复法在东营凹陷南坡西部“红层”的应用[J]. 张顺,陈世悦,吴智平,王永诗,李伟,罗阳,侯旭波,张林. 中国地质, 2015(02)

标签:;  ;  

声波测井资料计算侵蚀量方法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