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头种子及育苗技术

乌头种子及育苗技术

一、黄花乌头的种子育苗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崔英宇[1](2021)在《辽东地区野生黄花乌头人工繁育及林下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花乌头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在辽东等地区广泛分布。近年来由于人们的大量采挖,黄花乌头野生资源面临枯竭,亟需创造野生生长的环境条件,加大人工繁育栽培力度。该文结合辽东地区实际,分析了当地黄花乌头人工繁育的现状,总结了野生黄花乌头人工繁育及林下栽培技术要点等,以期为提高黄花乌头产量及品质提供参考。

田丽杰,王丹,纪万辉,蔡晴,程旭[2](2021)在《平欧杂种榛与黄花乌头间种模式》文中研究表明对比平欧杂种榛(Corylus heterophylla Fisch.×C.avellana L.)幼龄期、盛果期、衰败期与黄花乌头(Aconitum Coreanum)间种效果,衡量标准为:中草药黄花乌头的保苗率、苗高、成品根质量、种子4个指标数值。通过试验比对,黄花乌头在平欧杂种榛幼龄期表现要比盛果期和衰败期好,无论从保存率、苗高、成品根质量和种子的产量都有明显效果。平欧杂种榛间种中草药黄花乌头模式值得推广。

葛勇,颜廷林[3](2021)在《黄花乌头(关白附)栽培技术及产业化发展》文中研究说明中药材关白附,别名,关附子,是东北地区地道药材。原植物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花乌头(Aconitum Coreanum),块根供药用,为常用中药。具有祛风痰、逐寒湿、止痛等功能,用于治疗中风不语,口眼歪斜,偏正头痛,寒湿痹病等病症。野生关白附主要分布于辽、吉、黑三省及河北省部分地区,分布区域十分狭窄,并且多为零散分布。受自然条件限制,生长速度慢,天然更新能力极差,

吕卉[4](2020)在《甘肃省甘草病害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甘草是甘肃省乃至我国重要的道地中药材之一,具有重要的药用、饲用及其食用价值。随着大面积连续多年的栽培,病害已经成为甘草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为明确甘肃省甘草主栽产区病害的发生、发展、危害病原与治理策略,本研究以甘肃省的河西瓜州县和陇中榆中县的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为研究对象,于2014-2019年连续多年,开展了系列的温室、室内及田间试验,在确定病害种类及其病原菌的基础上,重点对主要病害的危害、发生规律、防治措施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通过对甘肃省17个县25个乡镇的栽培甘草的病害调查,共发现15种病害,其中真菌病害14种,寄生性菟丝子病害1种。发现世界新病害1种:外亚隔孢壳叶斑病(Xenodidymella glycyrrhizae sp.nov.);世界新记录寄主病害2种:小光壳叶斑病(Leptosphaerulina australis)和田野菟丝子病害(Cuscuta campestris);我国新记录寄主病害5种:黄萎病(Verticillium dahliae)、细交链格孢黑斑病(Alternaria alternata)、极细链格孢黑斑病(A.tenuissima)、菌核病(Sclerotium sp.)和葡柄霉叶斑病(Stemphylium sp.)。确定了主要病害:锈病(Uromyces glycyrrhizae)、细交链格孢黑斑病(A.alternata)、根腐病(Fusarium solani、F.oxysporum)和外亚隔孢壳叶斑病(X.glycyrrhizae)。2、通过连续3年的调查,进一步明确了锈病、细交链格孢黑斑病、根腐病和外亚隔孢壳叶斑病的发生规律。锈病在河西瓜州县始发于5月初,高峰期为6月和9月,最大病情指数分别为69.1和49.83;而在陇中榆中县锈病的发生较晚,始发期一般在6月初,8~9月出现一次发病高峰,最大病情指数为10.73。细交链格孢黑斑病在河西瓜州县和陇中榆中县均从6月中旬开始发病,8~9月达到高峰期,两地最大病情指数分别为14.59和26.12。根腐病在瓜州县和榆中县两地均有发生,其中8~9月为瓜州县根腐的高发期,最大病情指数为22.46,而榆中县根腐病发生轻微。外亚隔孢壳叶斑病仅在榆中县发生,该病于每年5月发生,于7月时达到病害高峰,最大病情指数为36.56。3、通过对田间取样与室内测试分析,明确了锈病、叶斑病和根腐病等主要病害对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随着三种病害严重度的增加,其株高、根长、地上干重和地下干重均呈下降趋势,最高损失达45.3%、70.3%、75.7%和66.6%;与粗蛋白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最高可减少43.7%;而与粗纤维、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均呈显着正相关(P<0.05),最高分别可增加44.0%,44.3%,50.2%;与根部甘草酸的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根腐病根部甘草苷含量呈显着负相关(P<0.05)。不同病害的发生,对18种氨基酸的含量影响存在差异。4、通过室内杀菌剂筛选和田间评定,初步明确了主要病害的化学防治措施。室内杀菌剂筛选结果表明,30%苯甲·丙环唑EC对3种甘草叶斑类病原菌A.alternata,X.glycyrrhizae和L.australis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好,抑菌率达72%以上,其毒力EC50<0.2 mg/L。50%多菌灵对2种甘草根腐类病原F.oxysporium和F.solani的生长抑制效果较好,抑菌率均能达80%以上。在大田防治试验发现,25%粉锈宁WP2000~2500倍液、25%嘧菌酯SC1000倍液和43%戊唑醇SC3000倍液对甘草锈病防治率达81%以上;30%苯甲·丙环唑EC20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EC1500倍液、25%嘧菌酯SC1000倍液对黑斑病防治率达80%以上。

刘霞[5](2016)在《乌头种苗快繁和植株再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附子(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eparata)是着名传统中药和川产道地药材,其原植物是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味辛、甘,性大热,具回阳救逆,补火救阳,逐风寒湿邪的功能,被誉为”回阳救逆第一药”。长期以来,附子生产均为高山繁种、平坝栽种,这种模式耗种量大、种源繁殖系数低,容易积累病虫害,而留种换种易造成种源混杂,最终导致产量和品质降低,严重制约附子的产业化发展。组织培养是解决种苗繁育问题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以乌头的带腋芽茎段、茎段、无菌叶片和种子为外植体,通过消毒条件、芽诱导、芽增殖、生根及移栽、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及分化等环节建立优化乌头的快速繁殖体系、种子无菌培养和再生体系,为工厂化育苗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果如下:1.快繁体系的建立(1)茎段快繁体系:以乌头当年生枝条的第二个腋芽为外植体,通过消毒条件、不定芽诱导、继代增殖、生根试验探索茎段快繁的最佳无菌培养条件。乌头茎段组织培养的最佳消毒条件是70%乙醇消毒50s,0.1%升汞消毒10min,污染率仅为27.78%。MS+2mg·L-1 6-BA+0.3 mg·L-1 NAA中不定芽诱导效果最好,诱导率达86.67%。不定芽增殖条件:植物生长调节剂最佳诱导条件是MS+2 mg·L-1TDZ+0.3 mg·L-1 NAA,增殖率达100%,增殖系数达4.029;蔗糖浓度为30 g·L-1下的增殖效果最好,增殖系数达4.364;继代周期为40天,继代2次下的增殖下效果最好,增殖系数达8.1。培养基1/2MS+0.5 mg·L-1 IBA的生根效果最好,15天的生根率可达100%。(2)种子快繁体系:以乌头种子为外植体,通过消毒条件、芽诱导、芽增殖、生根和移栽试验探索种子快繁的最佳无菌培养条件。10%次氯酸钠消毒处理种子30min,消毒效果最好,外植体污染率仅为5.6%,存活率可达92.3%,因此该条件适合作为乌头种子的消毒剂,而0.1%升汞不适合作为种子的消毒剂。种子的芽诱导培养条件:植物生长调节剂诱导条件是MS+2 mg·L-1 6-BA+0.1 mg·L-1 NAA,种子萌芽率达75.1%;400 mg·L-1赤霉素浸种12h下乌头种子萌芽率最高,达97.5%。MS+0.5 mg·L-1 TDZ+0.1 mg·L-1 NAA中芽增殖效果最好,增殖系数达2.23。组培苗在培养基1/2MS+0.1 mg·L-1 NAA上生根培养,生根率可达88.3%,生根条数可达20。移栽基质筛选试验中,基质50%营养土+50%河沙下乌头组培苗生长效果最好,成活率达100%。(3)茎段快繁中,1节茎段外植体产生7.02株苗需要120天,而种子快繁中,1粒种子外植体产生1.92株苗需要101120天,因此,相同时间下,茎段快繁能得到更多的苗。2.再生体系:(1)以乌头茎段和不定根为外植体,通过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和分化试验探索乌头脱分化再生途径的最佳无菌培养条件。茎段经L16(44)正交试验培养的最佳诱导条件为4 mg·L-1 2,4-D+2 mg·L-1 6-BA+0.1 mg·L-1 NAA+3 mg·L-1 KT;不定根在MS+2.5 mg·L-1 6-BA+0.1 mg·L-1 NAA下诱导效果最好,诱导率达100%。在2.5mg·L-1 6-BA+0.1 mg·L-1 NAA培养基中愈伤增殖效果最好,相对愈伤增殖量为2.5g。MS+2 mg·L-1 6-BA+0.2 mg·L-1 NAA培养基中愈伤分化效果最好,愈伤分化率为61.54%,平均芽数为2.25个。(2)以乌头无菌叶片为外植体,通过不定芽诱导试验探索乌头直接再生途径的最佳无菌培养条件。采用TDZ和NAA时,4 mg·L-1 TDZ+0.3 mg·L-1 NAA下的不定芽诱导率最高,达92.3%,但叶片褐化严重,大部分愈伤化,且不定芽畸形,生长速度慢,因此TDZ和NAA不适用于叶片不定芽的诱导。而采用2,4-D和6-BA时,MS+2 mg·L-1 6-BA+1 mg·L-1 2,4-D中不定芽诱导效果最好,平均芽数达3.167个,毛状根率仅为12.50%。(3)茎段愈伤诱导不定芽途径中,一个茎段产生3.87个不定芽需要90天,不定根愈伤诱导不定芽途径中,一条不定根产生9.14个不定芽需要90天,而叶片直接诱导不定芽途径中,一叶片产生14.55个不定芽仅需20天。因此叶片直接诱导不定芽途径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不定芽。3.乌头快繁育苗叶片产生的不定芽增殖后生根培养,再用其不定根诱导的愈伤组织增殖分化为不定芽,最后再将不定芽增殖生根得到种苗。在最理想的状态下,一叶片经过300天的组织培养可产生91615.4株种苗。综上所述,本研究探讨了乌头带腋芽茎段快繁、种子快繁和再生体系中各培养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探索出利于乌头增殖、存活的最佳培养条件。通过本研究拟定的技术路线,可以显着提高乌头快繁育苗的效率及缩短育苗周期,为乌头快繁育苗的生产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并解决好目前市场上种苗繁育问题。

刘莉莉[6](2015)在《黄花乌头发根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花乌头(Aconitum coreanum(Levl.)Rapaics)发根系A0489可以通过液体培养的方式进行繁殖,增长速度快,生产周期短(约40 d),所含药用成分关附甲素含量仅比天然5、6年生黄花乌头块根含量低0.06%(DW),可以实现工业集约化生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利用价值。本研究以黄花乌头发根为研究对象,探寻发根生长最适培养条件,并利用球形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培养发根条件进行了探索与优化。以黄花乌头发根为外植体诱导再生转基因植株,获得不同诱导时期植株材料,并对诱导过程中一些时期进行了组织学切片观察,明确了不同时期的组织学结构。1.黄花乌头发根生长受到培养方式、p H值、培养基成分及外源物质的影响。对黄花乌头发根固体培养与液体培养两种方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固体培养发根生长慢,增长系数低,常用于材料的保存;液体培养发根生长快,增长系数高,常用于材料的扩繁。培养基在灭菌前后p H值会有所降低,澄清度发生变化,灭菌前培养基p H值为5.80时发根生长较优。培养基中各成分分别扩大10、20、30倍后,Zn2+扩大20倍时发根的生长量最大,扩大Fe2+时发根很快褐化死亡。在发根培养初期加入外源物质SA、YE、Me JA、CH,各浓度SA、YE对发根生长无促进作用,各浓度Me JA、CH对发根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黄花乌头发根的生长受到培养容器、发根接种状态、接种量等多方面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培养容器的增大,发根长度及生物量均逐渐增加,这表明了黄花乌头发根扩大培养的可行性,发根在较小容器中折干率相对较大,但增长系数较低;5 L反应器中加入2 L培养基,接入20 g/罐固体培养的发根培养时,发根生长状态较好,增长系数较大。3.黄花乌头发根诱导再生成苗过程中,发根在光下逐渐膨大进而脱分化形成胚性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形成不定芽及植株,再经过生根诱导,形成完整的再生植株。愈伤诱导、芽分化及继代增殖最适培养基为:1/2MS+6-BA 1.0-2.0 mg/L+NAA 0.1 mg/L+蔗糖3%;再生植株生根培养基为:1/2MS+6-BA 0.5 mg/L+NAA 0.1 mg/L+GA 0.5 mg/L+蔗糖3%。将诱导植株再生期间获得的不同时期材料通过石蜡切片法观察其组织结构,发现发根结构与再生根结构在细胞层数、细胞大小、细胞核数目等方面有较大区别;胚性和非胚性愈伤组织细胞大小、形状规则、排列紧密度、细胞核、染色等方面均有区别;不定芽及再生植株根、茎、叶结构组成和一般双子叶植株根、茎、叶结构组成类似,但在细胞大小、层数、厚度等方面有所不同。

王文晓[7](2014)在《黄花乌头种质资源与规范化栽培分析》文中指出我国的黄花乌头主要生产区为长白山脉的丘陵区,适宜生长在阳光充足且日照时间长的海拔200900m的山坡、沟旁灌丛以及草地上,是一种喜温暖和湿润气候的植物,刚出生的幼苗不能受到强光的照射,比较耐严寒,对土壤的要求不高,适宜在疏松、有机物质含量较高、土层厚的沙壤土中生长。其主要繁殖方式有种子繁殖和块根繁殖2种,大面积种植时主要采取种子繁殖的方式。本文就黄花乌头种质资源与规范化栽培进行探讨分析,为种植户提供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为制药企业以及药物市场提供较为优质的原料。

张莹莹,王桐玉[8](2012)在《黄花乌头种植资源与规范化栽培分析》文中认为我国黄花乌头的主产区主要是在长白山脉的丘陵区,其适宜在海拔200-900m阳光充足且日照时间长的山坡、林缘、沟旁灌丛及草地生长,是一种喜温暖和湿润气候的植物,生长在阳光充足的地区,出生的幼苗不能受强光的照射;耐严寒,本年新生的幼苗在生长地区可以自然的越冬;对土壤的要求不是很严格,适宜生长在疏松土质、有机质含量高土层厚的沙壤土,不适合在盐碱地及积水地生长。黄花乌头繁殖方式主要有种子繁殖和块根繁殖,对于大面积栽培主要方式是种子繁殖。规范化的栽培技术对黄花乌头的人工培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满足现在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本文就黄花乌头的种质资源方面对人工栽培进行分析,并分析探讨规范的种植栽培技术,给种植生产单位及广大的单体种植户提供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为制药企业和药物市场提供优质的原料,满足需求。

柳根水[9](2010)在《常山繁殖技术及抗盐性研究》文中认为常山(Dichroa febrifuga Lour.)为绣球科(Hydrangeaceae)常山属(Dichroa Lour.)落叶灌木,是一种具有较高观赏特性和药用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为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野生植物资源,满足人们对观赏苗木的需求,本文首次以常山为材料进行引种驯化,探索其种子播种繁殖、扦插繁殖、组培繁殖技术以及在NaCl胁迫下的生理反应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采用2008年1月、2009年1月、2010年1月采集并以6种形式储藏的种子在田园土、纯河沙、1/2河沙+1/2泥炭、1/3河沙+1/3泥炭+1/3蛭石的四种播种基质中进行发芽研究。结果发现,2008年1月采集的种子发芽率为零,2009年1月采集的种子发芽率次之,而以2010年1月采集并以果球形式储藏于4℃冰箱内的种子发芽率最高,为81.25%。说明常山种子不耐贮藏,贮藏2年的陈种子,全部失去活力,当年生种子的发芽率较高。研究发现常山种子在室内常温下不耐贮藏,贮藏时间越久,发芽率越低;在冰箱内贮藏(4~5℃)的种子发芽率(Germination percentage,缩写GP)、发芽势(Germination potential, GPT)、发芽指数(Germination index, GI)和活力指数(Vigour index, VI)均高于室内常温贮藏的种子;以浆果果球贮藏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高于裸种子。发芽基质研究发现,以河沙为基质GP、GPT、GI和VI均高于河沙+泥炭混合基质,也高于河沙+泥炭+蛭石混合基质,表明河沙可作为常山种子育苗的适宜基质。常山为需光性种子,种子发芽需要光照;试验表明短期冷藏的种子在光照条件下发芽率最高。2.通过不同季节、不同基质、插穗不同年龄以及激素不同浓度对常山进行扦插繁殖研究,调查统计成活率、新长叶片数、生根数量及其平均根长、根系活力和根系效果指数等。结果表明:秋季是常山的硬枝扦插繁殖的适宜季节,且以在河沙:泥炭=1:1基质中插穗经过1000mg/L的NAA浸蘸30s的成活率最高,为84%;春季扦插繁殖研究表明,常山嫩枝扦插,河沙:泥炭=1:1的基质中扦插成活率为100%,在河沙:泥炭:蛭石=1:1:1的基质中经过500mg/LNAA浸蘸60s的扦插成活率为100%,在纯河沙基质中经过1000mg/LNAA浸蘸30s的扦插成活率为100%;研究表明常山的扦插生根方式为皮部生根为主、愈伤组织生根为辅的综合生根类型,根系效果指数与平均生根数、平均根长相关,且以秋季硬枝和春季嫩枝扦插效果较好。3.通过选取常山当年生半木质化嫩枝的腋芽幼嫩茎段为外植体材料,进行了组织培养研究。在外植体消毒方面,研究发现用75%酒精表面消毒25s后,再用无菌水冲洗三次,然后用0.1%升汞浸泡10min的消毒方式较好,外植体被污染率较低。以MS+6-BA2mg/L+NAA0.1mg/L+琼脂粉5g/L+蔗糖20g/L为常山茎段芽诱导的培养基,以MS+IBA 0.1 mg/L+GA3 1 mg/L+琼脂粉5g/L+蔗糖20g/L为促进常山茎段根的分化的培养基,pH值在5.8~6.0之间,常山茎段的芽诱导和根分化效果较明显。4.以不同浓度NaCl(0、200、400、800和1200mg/L)对常山进行胁迫处理,旨在研究常山在耐盐方面的生理机制,为常山的栽培提供参考依据。结果发现,低浓度的NaCl对常山的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以800mg/L的NaCl对常山生长发育效果最好。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常山叶片细胞膜透性的伤害率也逐渐加大,而丙二醛(MDA)含量先上升后下降,以NaCl在400mg/L时含量最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NaCl在800mg/L时活性最高。

陈艳[10](2009)在《乌头花粉及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为毛茛科(Ranuncul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试验以乌头种子为材料,观察其种子形态特征,并通过不同温度、低温沙藏、赤霉素、硝酸钾浸种等方式处理,探讨了乌头种子的休眠与萌发特性;以乌头新鲜花粉为材料,观察了花粉粒的形态特征,并使用不同的培养基对其进行培养,通过观察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生长情况,结合多种染色方法,初步研究了花粉生活力表现,确定了培养基最佳配方;以不同生长时期的乌头幼苗为材料,通过定期取样测定其鲜重、干重以及生物碱含量,初步研究了乌头幼苗的生长动态及乌头碱积累动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乌头种子深褐色,外具膜质翅,呈3棱形,其中一侧为不规则皱褶。种仁呈长圆锥形,外具褐色种皮。种子长4.48 mm,宽2.60 mm,厚为0.97 mm。种子千粒重为2.692 g。种子吸水吸胀速率在开始吸水2h最大,吸水24h后种子重量增加不明显。2.GA3、低温沙藏处理能有效提高种子的发芽值和发芽率,发芽率最高可达94.5%;在10℃~20℃范围内的恒温条件下,种子发芽值和发芽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10℃~20℃变温处理时种子发芽值和发芽率高于恒温处理,变温处理更适于乌头种子萌发;种子经KNO3处理后,发芽值和发芽率都低于对照,说明KNO3不适于用作乌头种子的引发处理的试剂。来自北川的乌头种子,其活力(发芽值和发芽率)高于来自青川和平武的种子。3.乌头实生苗生长缓慢,自发芽至死苗,真叶数最多为5枚,通常为3枚。地下根部的生长主要靠叶片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地上叶片保存越完整,叶片数目越多,乌头膨大的块根就越重。块根直径最大可达14.4 mm,块根长可达4 cm左右。4.乌头幼苗随生长时期的延长,生物碱含量增加,其中,北川幼苗生物碱含量在0.56~1.26 mg/g间变化,青川幼苗生物碱含量较高,达1.72 mg/g。5.乌头花粉形态为长椭圆形,长42.2μm(38.8~46.6μm),宽22.35μm(19.1~26.8μm)。具3个萌发孔,萌发孔为孔沟状,长约36.3μm(28.5~43.8μm),沟长且浅,外壁有点状突起。以油镜油、甘油为介质观察花粉形态时,能较为直观的观察到花粉的形态;而在醋酸洋红中,花粉吸水膨胀,外观形态变化很大,因此醋酸洋红不适于用作花粉形态观察的介质。6.硼具有促进花粉萌发的作用,极微量的硼就能促使花粉萌发,但硼浓度高低对花粉萌发率影响不大;在缺硼环境中花粉不萌发。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随着蔗糖浓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蔗糖浓度达25%时,花粉不萌发;而在缺乏蔗糖的培养基中,由于渗透势过低,出现花粉消融现象,花粉基本不萌发。温度对花粉萌发影响显着,其中,在25℃时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为最高,显着高于15℃和30℃时的测定值。试验最终确定了花粉萌发的最适条件:25℃时,0.8%琼脂+5%蔗糖+50mg/L硼酸。

二、黄花乌头的种子育苗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花乌头的种子育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辽东地区野生黄花乌头人工繁育及林下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辽东山区黄花乌头人工繁育现状
2 野生黄花乌头人工繁育技术
    2.1 选地及整地
    2.2 采集种根
    2.3 栽植
    2.4 田间管理
    2.5 病虫害防治
    2.6 种子采收
3 人工培育黄花乌头种源林下栽植技术
    3.1 科学选地、整地清场
    3.2 播种
    3.3 栽培管理
    3.4 病虫害防治
    3.5 采收

(2)平欧杂种榛与黄花乌头间种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平欧杂种榛间种中草药黄花乌头优势分析
2 间种种植技术
    2.1 整地做垄
    2.2 播种
    2.3 田间管理
        1)除草:
        2)灌溉与排水:
        3)搭架:
        4)施肥:
        5)病虫害防治:
    2.4 种子采收
    2.5 采收种根
3 不同间种技术措施优势分析
    3.1 施肥技术
    3.2 病虫害防治技术
    3.3 覆膜技术

(3)黄花乌头(关白附)栽培技术及产业化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黄花乌头(关白附)栽培技术
    (一)栽培技术
        1. 选地、整地。
        2. 育苗播种。
        3. 育苗田的管理。
        4. 移栽。
        5. 管理。
    (二)病虫害综合防治
        1.合理选地,实行轮作。
        2.提前翻地,合理施肥。
        3.选用健壮无病种子、种栽,使用前进行消毒。
        4.
        5.加强田间管理。
        6.药物防治。
    (三)采收加工
        1.采收年限与采收时间。
        2.采收方法及加工。
二、黄花乌头(关白附)产业化发展的意见

(4)甘肃省甘草病害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甘草的概述
        2.1.1 甘草的命名和分类
        2.1.2 甘草的形态特征和分布
        2.1.3 甘草的生态学特性
        2.1.4 甘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2.1.5 甘草的用途
        2.1.6 甘草的栽培
    2.2 甘草真菌病害的研究进展
        2.2.1 甘草真菌病害的研究历史
        2.2.2 甘草真菌病害及其病原种类
        2.2.3 其它潜在微生物
        2.2.4 甘草病害的发生与发展规律
        2.2.5 甘草属病害防治
第三章 甘草病害调查和病原鉴定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调查地点
        3.2.2 病害调查和采样
        3.2.3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3.2.4 病原菌的鉴定
        3.2.5 致病性测定
        3.2.6 其它病害
    3.3 结果
        3.3.1 甘草病害种类
        3.3.2 甘草主要病害和病原
        3.3.3 其它菌株对甘草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甘草主要病害发生规律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病害及定点调查点的选择
        4.2.2 气象数据收集
        4.2.3 病害调查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
        4.3.1 甘草锈病的发生规律
        4.3.2 甘草黑斑病的发生规律
        4.3.3 甘草根腐病的发生规律
        4.3.4 甘草外亚隔孢壳叶斑病的发生规律
        4.3.5 甘草主要病害发生和环境因素的相关性
    4.4 讨论
第五章 主要病害对甘草产量、品质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样地及采集病株
        5.2.2 株高和生物量的测定
        5.2.3 常规营养成分的测定
        5.2.4 无机元素的测定
        5.2.5 甘草酸和甘草苷的测定
        5.2.6 氨基酸的测定
        5.2.7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病害对甘草株高、根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5.3.2 病害对甘草常规营养成分的影响
        5.3.3 病害对甘草无机元素含量的影响
        5.3.4 病害对甘草酸和甘草苷的影响
        5.3.5 不同病害甘草产量和品质的变化率
        5.3.6 病害对甘草氨基酸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杀菌剂防治甘草病害的初步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和方法
        6.2.1 室内杀菌剂筛选
        6.2.1.1 供试菌株
        6.2.1.2 供试杀菌剂
        6.2.1.3 杀菌剂及培养基的配制
        6.2.1.4 测量方法
        6.2.2 田间杀菌剂药效试验
        6.2.3 数据分析
    6.3 结果
        6.3.1 室内杀菌剂筛选
        6.3.2 田间杀菌剂筛选
    6.4 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
    7.1 主要结论与讨论
    7.2 创新点
    7.3 后续工作
附录
参考文献
资助项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获得奖励
致谢

(5)乌头种苗快繁和植株再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乌头发育特性
    1.2 乌头的栽培
        1.2.1 种子繁殖
        1.2.2 块根繁殖
        1.2.3 栽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植物组织培养
        1.3.1 外植体的影响
        1.3.2 基本培养基的影响
        1.3.3 激素的影响
        1.3.4 不同碳源的影响
        1.3.5 活性炭的影响
        1.3.6 培养条件的影响
    1.4 乌头组织培养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培养条件
        2.2.2 乌头茎段快繁和种子快繁体系的建立
        2.2.3 乌头再生体系的建立
        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乌头快繁体系的建立
        3.1.1 乌头茎段快繁体系的建立
        3.1.2 乌头种子组织培养快繁体系的建立
        3.1.3 茎段快繁和种子快繁的比较
    3.2 乌头再生体系的建立
        3.2.1 茎段愈伤诱导正交试验
        3.2.2 6-BA和NAA不同浓度组合对不定根愈伤诱导的影响
        3.2.3 不同激素组合对愈伤增殖的影响
        3.2.4 不同激素对愈伤分化的影响
        3.2.5 TDZ和NAA不同浓度组合对叶片直接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3.2.6 6-BA和 2,4-D不同浓度组合叶片直接诱导不定芽试验
        3.2.7 三条再生途径的比较
    3.3 乌头快繁育苗
        3.3.1 效率的比较
        3.3.2 周期的比较
4 讨论
    4.1 关于乌头茎段快繁体系的研究
        4.1.1 关于乌头茎段取材部位的选择
        4.1.2 关于乌头茎段消毒条件的选择
        4.1.3 关于乌头茎段诱导激素及增殖激素的选择
        4.1.4 关于蔗糖浓度对乌头茎段增殖的影响
    4.2 关于乌头种子组织培养快繁体系的研究
        4.2.1 关于乌头种子消毒方法的选择
        4.2.2 关于乌头种子休眠的打破
    4.3 关于乌头再生体系的研究
        4.3.1 关于激素对乌头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4.3.2 关于激素对乌头无菌叶片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4.4 关于提高乌头快繁育苗中不定芽的质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黄花乌头发根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黄花乌头研究概况
        1.1.1 黄花乌头种子研究
        1.1.2 黄花乌头的繁殖
        1.1.3 黄花乌头的栽培管理
        1.1.4 黄花乌头发根
        1.1.5 黄花乌头再生体系
        1.1.6 黄花乌头化学成分
        1.1.7 黄花乌头资源开发与利用
    1.2 发根研究进展
        1.2.1 发根的诱导
        1.2.2 影响发根生长的因素
        1.2.2.1 物理因子对发根生长的影响
        1.2.2.2 化学因子对发根生长的影响
    1.3 发根的扩大培养
        1.3.1 搅拌釜式反应器
        1.3.2 鼓泡式反应器
        1.3.3 气升式反应器
        1.3.4 间歇浸没式反应器
    1.4 发根的应用前景
        1.4.1 新型药源
        1.4.2 植物生理学研究材料
        1.4.3 植株再生与新品种培育
        1.4.4 外源蛋白、疫苗表达工厂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黄花乌头发根培养条件的研究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试剂及仪器
        2.2.1 试验试剂
        2.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黄花乌头发根的培养
        2.3.2 不同培养方式对发根生长的影响
        2.3.3 pH值对发根生长的影响
        2.3.4 培养基成分改变对发根生长的影响
        2.3.5 外源诱导子对发根生长的影响
        2.3.6 数据统计分析
    2.4 试验结果与讨论
        2.4.1 不同培养方式对发根生长的影响
        2.4.2 灭菌前后培养基pH值变化
        2.4.3 pH值对发根生长的影响
        2.4.4 培养基内成分对发根生长的影响
        2.4.5 诱导子对发根生长的影响
    2.5 结论
第三章 黄花乌头发根扩大培养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试剂及仪器
        3.2.1 试验试剂
        3.2.2 试验仪器
    3.3 试验方法
        3.3.1 培养容器对发根生长的影响
        3.3.2 反应器中培养基含量对发根生长的影响
        3.3.3 接种发根状态对发根生长的影响
        3.3.4 接种量对反应器培养发根的影响
        3.3.5 数据处理
    3.4 试验结果
        3.4.1 不同培养容器对发根生长的影响
        3.4.2 反应器中培养基含量对发根生长的影响
        3.4.3 接种发根状态对发根生长的影响
        3.4.4 接种量对反应器培养发根生长的影响
    3.5 讨论
    3.6 结论
第四章 黄花乌头发根诱导植株再生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试剂及仪器
        4.2.1 试验试剂及配制
        4.2.2 试验仪器
    4.3 试验方法
        4.3.1 发根培养
        4.3.2 黄花乌头发根诱导再生植株
        4.3.2.1 再生苗诱导
        4.3.2.2 再生苗生根
        4.3.2.3 数据处理
        4.3.3 石蜡切片制作步骤
    4.4 试验结果
        4.4.1 以黄花乌头发根为外植体的再生植株诱导
        4.4.1.1 不同激素配比对发根诱导愈伤组织及不定芽的影响
        4.4.1.2 多次继代对发根诱导再生植株的影响
        4.4.1.3 再生苗生根
        4.4.2 黄花乌头发根诱导再生植株各时期组织结构观察
        4.4.2.1 发根切片观察
        4.4.2.2 发根膨大期切片观察
        4.4.2.3 愈伤组织切片观察
        4.4.2.4 不定芽切片观察
        4.4.2.5 再生植株根切片观察
        4.4.2.6 再生植株茎切片观察
        4.4.2.7 再生植株叶切片观察
    4.5 讨论
    4.6 结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作者简历

(7)黄花乌头种质资源与规范化栽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黄花乌头生物学特征和种植资源分析
2 规范化栽培
    2.1 种植选定及整地
    2.2 栽培技术要点
        2.2.1 种子繁殖:
        2.2.2 块根繁殖:
        2.2.3 田间管理:
        2.2.4 防病害保障优质产品
        2.2.4. 1 猝倒病的防治:
        2.2.4. 2 根腐病的防治:
        2.2.4. 3 斑枯病的防治:
        2.2.4. 4 害虫防治:

(8)黄花乌头种植资源与规范化栽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黄花乌头的生物学特征及种质资源分析
2 规范化栽培
    2.1 种植选定和整地是前提
    2.2 两种繁殖方式的栽培技术要点
        2.2.1 块根繁殖主要选择种子育苗生长至少2年的块根或者采用
        2.2.2 种子繁殖选用当年采集的新鲜饱满的种子, 每颗种子一般不能低于2.
    2.3 种植田田间管理
        2.3.1 幼苗出土前的管理防止人或者畜生踩踏苗床。
        2.3.2 除草、松土、灌溉、排水、施肥促进幼苗的生长幼苗出
    2.4 防病害保障优质产品

(9)常山繁殖技术及抗盐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1.文献综述
    1.1 常山的形态特征
    1.2 常山的地理分布
    1.3 常山的应用价值
        1.3.1 常山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1.3.2 常山的园林观赏价值与生态学价值
    1.4 种子贮藏于繁殖生理学研究进展
        1.4.1 种子储藏生理研究
        1.4.2 种子休眠与萌发生理研究
        1.4.3 环境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1.4.4 种子活力
    1.5 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1.5.1 硬枝扦插
        1.5.2 嫩枝扦插
        1.5.3 扦插基质
        1.5.4 扦插时间
        1.5.5 生长调节剂
    1.6 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6.1 培养基
        1.6.2 外植体及其消毒
        1.6.3 激素与愈伤组织
        1.6.4 组培后期的炼苗
    1.7 植物抗盐性研究进展
        1.7.1 盐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7.2 盐胁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1.7.3 盐胁迫对细胞膜的影响
        1.7.4 提高植物耐盐性的途径
    1.8 问题与展望
        1.8.1 加强对常山引种驯化的研究
        1.8.2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本章参考文献
2 常山播种繁殖技术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指标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园土基质与储藏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2.2.2 河沙基质与储藏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2.2.3 河沙和泥炭混合基质与储藏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2.2.4 河沙、泥炭及蛭石混合基质与储藏条件对常山种子的发芽影响
        2.2.5 储藏时间对常山种子发芽的影响
        2.2.6 光照条件对常山种子发芽的影响
        2.2.7 GA3不同浓度对常山种子发芽的影响
    2.3 结论与讨论
        2.3.1 结论
        2.3.2 讨论
    本章参考文献
3.常山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插穗处理
        3.1.3 插床整理
        3.1.4 试验方法
        3.1.5 测定项目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插穗、基质和NAA浓度对秋季扦插繁殖的影响
        3.2.2 基质与NAA浓度对嫩枝春季扦插繁殖的影响
        3.2.3 不同基质对常山秋季扦插生根成活的影响
        3.2.4 不同基质对常山春季扦插生根成活的影响
    3.3 结论与讨论
        3.3.1 结论
        3.3.2 讨论
    本章参考文献
4.常山茎段组培繁殖技术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地点
        4.1.3 试验方法
        4.1.4 调查项目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消毒方式对常山茎段污染的影响
        4.2.2 不同激素配比对常山茎段芽诱导的影响
        4.2.3 不同激素配比对常山茎段生根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4.3.1 结论
        4.3.2 讨论
    本章参考文献
5.NaCl胁迫对常山生理特性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测定项目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常山生长的影响
        5.2.2 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常山叶绿素的影响
        5.2.3 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常山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5.2.4 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常山MDA含量的影响
        5.2.5 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常山SOD活性的影响
        5.2.6 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常山CAT活性的影响
        5.2.7 不同浓度NaCl处理对常山POD活性的影响
    5.3 讨论与结论
        5.3.1 讨论
        5.3.2 结论
    本章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10)乌头花粉及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1 文献综述
    1.1 乌头属植物的分类与分布
    1.2 乌头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1.2.1 乌头的生长发育研究
        1.2.2 乌头植物的光合特性
        1.2.3 乌头属植物的种子学与育苗技术
        1.2.4 栽培技术及采收期
        1.2.5 乌头幼苗发育
    1.3 乌头属植物的遗传分化及多样性研究
        1.3.1 乌头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品质
        1.3.2 乌头属植物的细胞学研究
        1.3.3 乌头属植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3.4 乌头属植物的花粉形态
    1.4 乌头属植物的组织培养与无性系繁殖
    1.5 乌头属植物生物碱的测定方法
        1.5.1 总生物碱含量测定
        1.5.2 酯型生物碱含量的测定方法
        1.5.3 单一成分的含量测定
    1.6 药用植物种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6.1 种子休眠的意义
        1.6.2 药用植物种子研究进展
        1.6.3 促进种子萌发的方法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材料
        2.1.2 仪器设备及主要试剂
    2.2 方法
        2.2.1 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2.2.2 实生苗生长动态研究
        2.2.3 乌头花粉研究
        2.2.4 测定指标及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种子生物学特性
        3.1.1 形态特征
        3.1.2 种子吸水规律
        3.1.3 生态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3.2 实生苗研究
        3.2.1 乌头幼苗形态
        3.2.2 鲜重及干重的变化
        3.2.3 叶的生长
        3.2.4 块根的生长
        3.2.5 指纹图谱的方法学考察
    3.3 花粉形态及活力
        3.3.1 开花规律及花朵形态
        3.3.2 花粉形态
        3.3.3 培养基组成对花粉萌发的影响
        3.3.4 温度、蔗糖浓度和硼酸浓度对花粉萌发的影响
        3.3.5 花粉管生长速率
        3.3.6 花粉活力测定方法比较
        3.3.7 人工杂交及套袋自交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3.1 萌发温度
    3.2 渗调剂
    3.3 乌头幼苗生长
    3.4 生物碱测定
    3.5 花粉形态及活力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四、黄花乌头的种子育苗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辽东地区野生黄花乌头人工繁育及林下栽培技术[J]. 崔英宇. 安徽农学通报, 2021(10)
  • [2]平欧杂种榛与黄花乌头间种模式[J]. 田丽杰,王丹,纪万辉,蔡晴,程旭. 林业科技通讯, 2021(04)
  • [3]黄花乌头(关白附)栽培技术及产业化发展[J]. 葛勇,颜廷林. 新农业, 2021(02)
  • [4]甘肃省甘草病害及其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D]. 吕卉. 兰州大学, 2020
  • [5]乌头种苗快繁和植株再生的研究[D]. 刘霞. 西南科技大学, 2016(03)
  • [6]黄花乌头发根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D]. 刘莉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01)
  • [7]黄花乌头种质资源与规范化栽培分析[J]. 王文晓.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22)
  • [8]黄花乌头种植资源与规范化栽培分析[J]. 张莹莹,王桐玉. 吉林农业, 2012(07)
  • [9]常山繁殖技术及抗盐性研究[D]. 柳根水. 江西财经大学, 2010(06)
  • [10]乌头花粉及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D]. 陈艳. 四川农业大学, 2009(07)

标签:;  ;  ;  ;  ;  

乌头种子及育苗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