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物合理设计的新型农药创制研究进展

基于生物合理设计的新型农药创制研究进展

一、基于生物合理设计创制新农药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韩军军[1](2021)在《含吡唑结构杀虫杀螨剂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及一种康宽衍生物的工艺优化》文中研究表明含氮杂环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在很多领域都表现出优异的活性,一直以来都是新化合物开发的重点领域,其中吡唑环是一种广泛的存在于自然界的含氮杂环结构,不仅是新医药也是新农药开发的重点领域。为了开发高效、广谱、低毒、无污染的新型杀虫剂,我们以唑虫酰胺作为先导化合物,通过活性亚结构拼接、类同合成等方法,设计并合成了15个吡唑酰胺结构化合物。以乙唑螨腈为先导化合物,运用分子结构设计、类同合成、活性亚结构拼接等方法,设计并合成出10个含2,4-二氯苯基的丙烯腈类化合物。通过1H NMR、HRMS等检测方式确证了化合物结构。对合成的15个吡唑酰胺结构化合物进行小菜蛾杀虫活性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该系列化合物都表现出一定的杀虫活性,其中化合物Ⅱ7a1b1-1、Ⅱ7a2b2c-1、Ⅱ7a2b2c-3在100 mg/L浓度条件下对小菜蛾的致死率可以达到100%。对合成的10个丙烯腈类化合物进行杀螨实验,结果显示这10个化合物对朱砂叶螨具有一定的杀灭活性,其中化合物Ⅲ5-c、Ⅲ5-f在10 mg/L的剂量条件下,48 h后对朱砂叶螨的致死率可以达到100%。3-(2-溴乙氧基)-N-(4-氯-2-甲基-6-(甲基氨甲酰)苯基)-1-(3-氯吡啶-2-基)-吡唑-5-甲酰胺是本实验室于2018年合成的新型氯虫苯甲酰胺衍生物,对甜菜夜蛾与二化螟都具有超高活性,将其命名为2-溴虫酰胺。通过系统的实验,我们对2-溴虫酰胺的合成过程中的溶剂、反应物配比以及反应溶剂的循环使用进行了研究,确定了一条适合生产的工艺路线,通过溶剂的循环使用大大提高了原料的转化率,并且减少了工业三废的量。

赵洋[2](2020)在《2,3,4,9-四氢-1H-咔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已导致农业有害生物抗性水平迅速发展,加之研发成本逐年增加、难度与日俱增,新农药的创制速度甚至不及农业有害生物抗性产生的速度。因此,迫切需要科研工作者运用最新的国内外科学发展成果和技术,创制分子结构新颖、高效、低毒具有知识产权的农药新品种。本论文紧紧围绕新农药创制研究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探索如何运用农药医药联合开发理念,借助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手段,进一步提高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和优化效率,为我国新农药创制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和方案。在上述思想指导下,本论文主要创新性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基于农药医药联合开发策略,以肿瘤干细胞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因子Oct4蛋白为靶标受体,发展了一种基于Oct4蛋白复合结构的选择性抗肿瘤先导化合物虚拟筛选策略,应用该方法从2万多个化合物中筛选发现了可靶向Oct4蛋白和JAK2激酶的双靶点抑制剂AH057,经合成、结构鉴定,并采用分子对接和表面等离子共振等方法研究了其作用机制,同时测试了化合物AH057及其中间体Ⅰ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显示,四氢咔唑类化合物AH057和Ⅰ在100 mg/L浓度下对马铃薯早疫病菌、油菜菌核病菌、草莓灰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率均大于50%。这表明来源于天然产物的四氢咔唑结构可以作为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抑制植物病原真菌活性先导骨架。2)为提高先导化合物的优化效率,选择立枯丝核菌JAK2激酶为靶标受体,发展了一种四氢咔唑酰胺衍生物羧酸片段的高效筛选方法,并成功筛选并合成了37个未见文献报道的2,3,4,9-四氢-1H-咔唑酰胺类化合物。所有合成化合物的结构经过1H NMR、13C NMR和HRMS鉴定正确。离体抑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系列化合物对油菜菌核病菌、草莓灰霉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特别是化合物A10,其对油菜菌核病菌和草莓灰霉病菌的EC50分别为1.85mg/L和5.42 mg/L,优于先导化合物AH057。最后通过分子对接初步阐明了先导化合物与靶标酶的作用模式。3)以A10为先导,通过中间体衍生化法对四氢咔唑骨架的6位和2位进行修饰,设计并合成了59个结构新颖的四氢咔唑类衍生物,其结构均经过1H NMR、13C NMR和HRMS确证。随后通过抑菌活性评估和构效关系研究发现大部分化合物在25 mg/L浓度下对油菜菌核病菌、草莓灰霉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其中6-三氟甲基四氢咔唑酰胺类化合物C2对油菜菌核病菌的EC50为0.43 mg/L,优于先导化合物A10(1.85 mg/L),并且C2对油菜菌核病的活体防治效果与多菌灵相当(100 mg/L),可作为进一步优化研究的抑菌活性化合物。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四氢咔唑类化合物结构优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也为今后基于活性骨架指导先导化合物的合理优化提供指导思路。

吴剑,宋宝安[3](2020)在《绿色农药创新及靶标研究现状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绿色农药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世界农业发展的主流。近年来,我国涌现了50余种新颖的绿色农药和一批新先导及候选品种,发现了包括HrBP1、DLST等在内的一批潜在靶标,发展了靶标导向的农药创新思路,创制出毒氟磷、氰烯菌酯和环吡氟草酮等绿色农药品种,在绿色农药筛选模型、农药分子合理设计、免疫诱抗剂研发和应用等领域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已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新农药创制能力的国家。但在原创性分子结构、原创性靶标及重磅绿色农药品种等方面,我国仍受制于一些国际知名农药公司。近些年国际上新上市的农药中,不乏有新机制和新靶标产品,也有一批潜在新靶标被陆续报道,特别是新生物技术引领、生物信息技术应用及多学科推进已逐步融合到绿色农药创新中,已成为新一轮农药科技创新浪潮的鲜明特征。因此,亟需基于作物病虫草害的关键靶酶、致病蛋白和调控蛋白等的发现,布局绿色农药原创性靶标和分子创新研究,构建基于天然产物结构及潜在靶标的农药分子合理设计、仿生合成和分子靶标挖掘、发现与验证等技术于一体的绿色农药创新技术体系,来引领农药基础前沿研究、提升农药原始创新能力。

卢玉辉[4](2020)在《香草硫缩病醚在好氧土壤中的降解研究》文中认为香草硫缩病醚是由贵州大学成功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病毒农药新品种,为了确保环境与农产品的安全,实现香草硫缩病醚的产业化及商品化应用,香草硫缩病醚在土壤中好氧培养条件下的行为与归趋研究亟待开展。本论文利用能反映香草硫缩病醚分子特征的不同位置14C-香草硫缩病醚标记化合物A和B为示踪剂,选取4种典型土壤为供试土壤,综合运用同位素示踪与现代仪器分析技术,从质量守恒角度系统研究了好氧条件下香草硫缩病醚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与归趋,阐明了可提取残留(Extractable residue,ER)、结合残留(Bound residue,BR)、矿化等不同赋存形态的动态转化规律,揭示了该农药在不同土壤中的降解动态与消减规律,同时利用微生物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评价了香草硫缩病醚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旨在评估香草硫缩病醚的环境安全性,为其科学合理安全使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质量守恒:香草硫缩病醚在五种土壤(黄松土、灭菌黄松土、红砂土、潮土、黑钙土)中可提取残留、结合残留和矿化的总放射性回收率分别为85.7-112.1%、92.9-111.9%、92.2-103.4%、83.7-103.6%、95.2-102.7%,表明本研究符合较好的14C质量守恒规律。(2)ER、BR和矿化规律:1)培养周期内,14C-香草硫缩病醚在五种土壤中可提取残留量分别为9.9%(黄松土)、24.5%(灭菌黄松土)、28.3%(红砂土)、13.4%(潮土)和31.8%(黑钙土),其中黄松土、潮土中A和B的可提取残留含量差异不显着,而红砂土和黑钙土分别在培养12 d、10 d后可提取残留存在显着差异。灭菌土壤可提取残留始终显着高于未灭菌土壤;2)土壤中结合残留分别为52.9%(黄松土)、38.4%(灭菌黄松土)、32.3%(红砂土)、33.3%(潮土)、63.8%(黑钙土)。结合残留量大小依次为黑钙土>黄松土>灭菌黄松土>潮土>红砂土;3)不同土壤之间香草硫缩病醚矿化量存在差异,红砂土、潮土和黑钙土中不同标记位置矿化量存在显着性差异,而在黄松土和灭菌黄松土中矿化量无显着影响。在培养末期,二者的矿化量变化顺序依次为黄松土(45.9%-46.0%)>潮土(38.2%-41.7%)>红砂土(25.0%-36.1%)>灭菌黄松土(20.4%-21.5%)>黑钙土(1.55%-1.77%)。(3)母体降解与代谢产物动态:研究表明香草硫缩病醚在供试土壤中的好氧降解以生物降解为主,其在黄松土、红砂土、潮土、黑钙土中降解半减期分别为2.68 d、1.01 d、4.44 d、12.10 d,降解速率大小呈现红砂土>黄松土>潮土>黑钙土的规律。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测》,该农药属于易降解农药;LC-LSC结果表明,香草硫缩病醚在黄松土与潮土中形成的代谢产物组成种类相同,有5种代谢产物;红砂土中有5种代谢产物;黑钙土中有4种代谢产物。A形成的代谢产物比B更丰富。M3、M4、M5为香草硫缩病醚的主要产物,根据放射性峰特征及质谱信息,推测M3为4-((4-氯苄基)氧基)-3-甲氧基苯甲酸,M4为4-((4-氯苄基)氧基)-3-甲氧基苯甲醛,M5为2-(4-((4-氯苄基)氧基)-3-甲氧基苯基)-1,3-氧杂硫杂环戊烷。(4)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研究发现供试土壤共有的主要真菌包括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四种土壤的真菌群落多样性存在明显的差异;同一土壤中,施加香草硫缩病醚,对真菌多样性没有显着影响;供试土壤共有的细菌主要包括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六核杆菌门(Rokubacteria),施药后各土壤中细菌丰富度存在暂时性差异,潮土、黑钙土施药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分亦存在暂时性差异。

高卫[5](2020)在《基于除草剂作用靶标转酮醇酶的除草活性分子的合理设计与筛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除草剂是保证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农业生产物资。然而除草剂大量使用容易造成严重的杂草抗性问题。因此,开发全新作用机制除草剂对解决杂草抗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转酮醇酶为除草剂作用靶标,利用虚拟筛选,以及结合前期发现的除草剂先导化合物ZINC12007063和4u,开展除草剂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优化与筛选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本研究在Uniprot中获取拟南芥转酮醇酶AtTKL1的蛋白质序列,采用SWISS-MODEL进行蛋白质三维结构线上同源模建,获得其蛋白质三维结构模型;基于靶标AtTKL1,以嘧啶吡唑胺类化合物为先导骨架,利用分子对接技术,筛选预期具有活性的目标分子。分子对接结果分析发现,结合能较高的16个目标分子与转酮醇酶活性中心的关键催化氨基酸His103和His340以范德华力形成相互作用,预示其会表现出很好的除草活性,并进行优先合成,合成的16个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经氢谱、碳谱和高分辨质谱表征确认,其除草活性也得到相应验证。2.利用小杯法和茎叶喷雾法分别对合成的目标化合物进行除草生物活性评价,在小杯法测试条件下,浓度为200 mg/L,化合物6a、6d、6f、6h、6i、6k和6o对马唐的根生长抑制率为66%、80%、74%、62%、54%、65%和52%,其中6d活性最高,达80%,显着优于对照药剂莠去津;此外,化合物6d和6g对油菜根的抑制率分别为77%和82%,显着优于对照化合物4u,与对照药剂莠去津相当;同时化合物6d对反枝苋的根和茎的抑制率均达64%,显着优于对照药剂莠去津。然而茎叶喷雾法测试中并未表现出明显除草效果,可能原因是植物叶片表面有蜡质层,简单加工的药剂未能到达靶标位点。综上,6d表现出较好的除草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3.为进一步拓展转酮醇酶的除草剂先导结构多样性,以拟南芥AtTKL1为靶标,对SPECS数据库虚拟筛选,购买预测具有活性的化合物进行除草活性验证。在小杯法条件下,测试浓度为250 mg/L,化合物1n对反枝苋的根和茎生长抑制率分别为64%和63%;对马唐的根和茎生长抑制率分别为58%和55%;显着高于对照药剂硝磺草酮;化合物1c对马唐的根和茎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55%和42%,表现出较好的除草活性;另外,化合物1b处理油菜3d后,油菜叶片出现黄化、失绿、苗势弱等受害症状。化合物1b和1c的分子结构中均含有二酮结构,可能是潜在的除草剂药效团结构;化合物1n酰胺骨架便于衍生化研究。综合评价,化合物1b、1c和1n可能是新靶标转酮醇酶的新型除草剂理想先导结构,具有潜在的研发价值。

汪金波[6](2020)在《辣椒碱类似物的合成及杀虫除草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辣椒碱及其衍生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广泛的应用于农业、医药、工业等领域。本研究以辣椒碱苄酰胺结构为模板设计合成了234个辣椒碱类似物,并对其杀虫和除草活性进行了初步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苯甲胺、2-氟苄胺、3-氟苄胺、4-氟苄胺、2,4-二氟苄胺、2,6-二氟苄胺、3-甲氧基-4-羟基苄胺盐酸、2-噻吩甲酸、糠酸、2-(三氯乙酰基)吡咯为起始原料,通过N-酰化反应,设计合成了234个辣椒碱类似物,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证。(2)采用叶碟法测定了辣椒碱类似物的杀虫活性。结果发现,一半以上的目标化合物在10μg/片剂量下对供试的3龄东方黏虫(Mythimna seperata)有较强的杀虫活性,其中化合物A30、D20、D30、D35、E30、F30、G07和G22在供试剂量下对3龄东方黏虫48 h的致死率达100%;化合物D19、D21、D22、D23、D31、E29和E31在供试剂量下对3龄东方黏虫48 h的致死率在90%以上;香兰素胺衍生物在供试剂量下未表现出明显杀虫活性。初步构效关系表明,苄胺苯环上氟原子单取代杀虫活性优于氟原子双取代衍生物,其中以2-氟苄胺衍生物(D系列)杀虫活性较好;此外,酰基为2-噻吩甲酰时杀虫活性明显优于其它取代基,表明酰基对该类化合物的杀虫活性也有显着影响。(3)分别采用小杯法、土壤处理法和茎叶喷雾法测定了辣椒碱类似物的除草活性。小杯法测定结果表明,100μg/m L浓度下,部分化合物对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既表现出抑制生长作用又表现出较好的白化作用。化合物A27和F27活性最为突出,10μg/m L浓度下,亦表现出了明显的白化症状。土壤处理法和茎叶喷雾法测定结果表明,在150g/hm2施药剂量下,化合物A27和F27表现出一定除草活性,土壤处理防效明显好于茎叶喷雾处理。

俞秀强[7](2020)在《N-芳基吡啶-4-酮类化合物的农用抑菌活性研究》文中指出杀菌剂在农业领域应用广泛,为农业生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近年来,杀菌剂的抗性问题日趋严重,而且农作物细菌真菌病害混发是常见现象,但细菌真菌兼治的杀菌剂品种缺乏。因此,理想的杀菌剂应该具有高效性、广谱性、低风险、不易产生抗药性而且满足真菌细菌兼治等特点。为此,从天然产物中获取灵感是创制出符合当下需求的新型杀菌剂的有效方法。所以本研究从天然杀菌化合物Antidesmone得到启发,以天然香料麦芽酚为原料,设计合成了33个N-芳基吡啶-4-酮类化合物,并测试了它们的抑菌活性,以期获得理想的杀菌剂候选物。N-芳基吡啶-4-酮类化合物的抗真菌活性测定表明,大多数此类化合物表现出显着的离体抗真菌活性。尤其是化合物23在50μg mL-1浓度下对9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90%以上的抑菌活性,优于商用杀菌剂嘧菌酯。构效关系分析表明,吡啶酮环上的羟基和甲基对化合物的杀菌活性至关重要;不同的芳基对化合物的活性影响很大,其中苯环上的对位烷基取代对化合物的活性最佳,并且空间位阻越大或碳链越长,化合物的活性越强;苯环上的间位二取代显着增强了化合物的活性,并且间位二卤素取代和对位的烷基取代的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化合物的活性。活体盆栽实验证明化合物23在400μg mL-1浓度下对黄瓜靶斑病、黄瓜霜霉病、小麦赤霉病和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达到95%以上。同时,化合物23对于芒果蒂腐病和香蕉炭疽病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200μg mL-1浓度下,防治效果分别为88.89%和93.57%)。芒果采后保鲜实验结果表明,第14天时,化合物23(200μg mL-1)对芒果采后病害的防治效果达到87.91%,延长了芒果的保鲜时间。抗细菌活性测定发现化合物22和23还可以有效控制水稻白叶枯病。化合物22和23的离体抗细菌活性分别为84.54%和83.93%(100μg mL-1),与中生霉素相当(86.09%)。在200μg mL-1浓度下,化合物22和23的活体治疗活性(分别为49.30%和52.42%)和保护活性(分别为50.37%和52.70%)甚至高于中生菌素(治疗活性和保护活性分别为42.90%和40.80%)。考虑到化合物23作为保鲜剂的应有潜力,我们还评估了其对LO-2细胞系(正常人体肝细胞系)的细胞毒性。实验证明,化合物23对LO-2细胞系的细胞毒性非常弱,在浓度高达2000μg mL-1时对细胞抑制率仅为29.68%。N-芳基吡啶-4-酮类化合物首次被报道具有防治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的效果,其新型的骨架结构具有很广阔的开发前景。化合物23具有高效广谱的抗真菌活性并兼具优异的抗细菌活性,其新颖的结构也可能具有新的作用机制,因此符合理想杀菌剂的特点,值得作为潜在的农用化学杀菌剂进一步开发。

芦志成,张鹏飞,李慧超,关爱莹,刘长令[8](2019)在《中国农药创制概述与展望》文中提出中国是农业大国,而现代农业生产离不开农药。中国的农药工业经过近70年的发展,已从仿制国外品种到仿创结合再到自主创新的道路上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在建国70周年之际,本文简要总结了中国农药创制的发展历史,对中国现有大多数农药创制品种从其化学结构、性能、创制经纬、作用机理以及专利和登记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做了进一步的展望。

王双双[9](2019)在《多取代内酰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活性天然产物的先导优化是新农药创制的有效途径及热点领域。内酰胺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海洋及陆生生物中的天然产物片段,经报道内酰胺类衍生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杀虫、杀螨、除草、抗病毒、抗肿瘤、抗溃疡等。为探索新型绿色杂环农药,本文基于活性内酰胺结构设计并合成了两类新型多取代内酰胺衍生物,探究目标化合物的高效合成方法,并系统考察其潜在的体外抑菌活性,为开发新型内酰胺类杀菌剂提供基础数据参考。本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天然源抗生素硫内酯霉素的环状酮-烯醇结构为先导骨架,采用生物电子等排、活性亚结构拼接、药效团杂化等策略,选用简便易得的氨基酸为起始合成子,经酯化、酰化、分子内环化等反应构建54个新型多取代内酰胺衍生物,其中氨基酸导向的内酰胺衍生物40个、含胡椒环的内酰胺衍生物14个,所有目标化合物结构均经1H NMR、13C NMR和ESI-MS等手段确证结构。2.运用平皿法,测试上述两类目标化合物及代表性中间体对12种常见植物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以商品化杀菌剂恶霉灵为阳性对照。(1)对于氨基酸导向的内酰胺衍生物,系统的活性筛选表明大多数化合物具有明显优于中间体M-1-5的抑菌活性,尤其是对茶树拟茎点病菌(Phomopsis adianticola)抑制作用突出。其中,与阳性对照恶霉灵(IC50=126.89μg/mL)相比,目标化合物I-12(IC50=47.51μg/mL)、I-20(IC50=34.86μg/mL)、I-22(IC50=28.15μg/mL)、I-25(IC50=33.04μg/mL)和I-35(IC50=47.20μg/mL)对茶树拟茎点病菌显示出明显的抑制活性。初步的构效关系分析,当内酰胺环1位为异丙基苯基、3位为吸电子基取代苯基、4位为2,2-二甲基丁酰基及1,5位与饱和六元烷基环相连时化合物的抑菌活性较好。(2)对于含胡椒环的内酰胺衍生物,构建了含醚及酯两类结构的目标化合物,其中化合物II-5(醚类)和II-12(酯类)对供试菌具有广谱的抑菌活性,特别是对辣椒疫霉病菌的IC50值分别为7.22μg/mL、3.57μg/mL,均明显优于恶霉灵。进一步的构效关系分析,醚类结构化合物的活性明显优于酯类,含六元环化合物的活性比五元环好,内酰胺环3位为吸电子取代苯基时活性较好。

曹杨羊[10](2019)在《含苯基吡啶的Strobilurin类似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嗜球果伞素A(Strobilurin A)是一种从蘑菇中发现的天然抗生素,在离体或者温室条件下表现出了广谱的杀菌活性,但其光稳定性差、易挥发,不适宜作为农用杀菌剂使用。20世纪80年代,以Strobilurin A为先导结构分别创制出了高效、广谱、安全的杀菌剂嘧菌酯和醚菌酯,从而掀起了 Strobilurin类杀菌剂的研究热潮。该类杀菌剂作用机制独特、活性高、杀菌谱广、毒性低、对环境友好,因而得到迅速发展。至今,已商品化的Strobilurin类杀菌剂达到了十余种,已然成为最大的农用杀菌剂之一。Strobilurin类杀螨剂也已上市,但是Strobilurin类除草剂还没有开发成功。Strobilurin类化合物的作用靶标为细胞色素bc1复合物,该复合物在植物的呼吸系统和光合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因此,通过对现有的Strobilurin类化合物的结构优化有可能创制出新型Strobilurin类除草剂。吡啶基苯氧甲基苯基肟醚乙酸衍生物是本课题组首先发现的一类具有除草活性的含Strobilurin类活性基团的新化合物。在此基础上,将苯基吡啶结构引入到醚菌酯活性结构中,系统地开展了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修饰,合成出了四大系列的醚菌酯衍生物,其中包含了 73个吡啶环结构修饰的2-(取代吡啶基苯氧甲基)苯基肟醚乙酸酯类化合物、25个活性结构替换的2-(取代吡啶基苯氧甲基)苯基甲氧丙烯酸酯类化合物、72个与吡啶环相连苯环结构修饰的2-(4-吡啶基取代苯氧甲基)苯基肟醚乙酸酯类化合物、40个连接苯基吡啶结构和Strobilurin类活性结构之间桥链结构修饰的2-(取代吡啶基)苯基桥连苯基肟醚乙酸酯类化合物。所有合成的醚菌酯衍生物的结构均经过NMR和HRMS确证,其中化合物I-36还进行X射线单晶衍射得到它的绝对构型。通过先导结构的优化和除草活性温室盆栽普筛和初筛试验,其中化合物I-35和I-36在37.5 g a.i./ha剂量下对鲤肠、苘麻和反枝苋等杂草的抑制率约为100%,优于对照药剂硝磺草酮,其他结构修饰的化合物的药效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由此揭示了此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当吡啶环上的取代基为3、5位双取代时的醚菌酯衍生物的除草活性最好,吡啶环4、6位双取代的醚菌酯衍生物的除草活性次之,吡啶环单取代的醚菌酯衍生物的除草活性最差;含有肟醚乙酸酯活性结构的化合物的除草活性要优于含有甲氧丙烯酸酯活性结构的化合物的除草活性;与吡啶环相连苯环上没有基团修饰的此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最佳;桥链中氧原子不被硫原子、氮原子、亚硫酰基和磺酰基替换的此类化合物除草活性最佳,碳链的增加反而降低了此类化合物的除草活性;同时也证明了吡啶环对于醚菌酯衍生物保持除草活性的重要性。通过构效关系研究和结构优化,成功得到了具有超高除草活性的化合物1-35和I-36。系统地对化合物I-35和I-36进行除草活性验证试验,其中包括除草活性的普筛试验、初筛试验、作物安全性试验、选择性试验、杀草谱试验、使用适期试验、田间药效试验和毒性试验等,结果表明,化合物I-35和1-36在15 g a.i./ha剂量下对苘麻、反枝苋、小藜等阔叶杂草的抑制率接近100%,对小麦安全,在小麦和小藜之间的选择性系数分别为88.93和57.15,选择性很好,化合物I-35和I-36均具有较广的杀草谱;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I-35在100-2 00 g ai/ha剂量处理下,对小麦田碎米荠、雀舌草、繁缕等阔叶杂草具有较好的防效,与对照药剂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25 g/ha处理的防效相当,1-36在100-200 g a.i./ha剂量处理下,总草鲜重防效为88.6%-92.8%,显着高于对照药剂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50 g/ha处理或与之相当;同时,化合物I-36对大鼠的LD50值大于5000 mg/kg bw,属于微毒级别,生态毒性试验显示对鸟类和蜜蜂等安全。综上所述,本文合成的一系列含苯基吡啶的Strobilurin类似物表现出了良好的除草活性和安全性,其中I-35和I-36可以作为候选除草剂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为创制出作用机制新颖的Strobilurin类新型除草剂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基于生物合理设计创制新农药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生物合理设计创制新农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含吡唑结构杀虫杀螨剂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及一种康宽衍生物的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中使用的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综述
    1.1 吡唑衍生物的简介
        1.1.1 具有杀虫活性的吡唑酰胺类化合物
        1.1.2 唑虫酰胺的合成方法
        1.1.3 唑虫酰胺的理化性质
        1.1.4 唑虫酰胺的作用机理
        1.1.5 吡唑酰胺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2 具有杀螨活性的丙烯腈类化合物
        1.2.1 丙烯腈类化合物的杀菌、杀虫及杀螨活性的研究基础
        1.2.2 丙烯腈类杀螨剂的研究进展
    1.3 邻苯双酰胺结构杀虫剂研究进展
        1.3.1 氟虫双酰胺的开发
        1.3.2 氯虫苯甲酰胺的开发
        1.3.3 双酰胺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1.4 新农药的研发现状
    1.5 立题依据
第二章 吡唑酰胺类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药品
    2.2 吡唑酰胺类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2.1 中间体取代吡唑酸的合成
        2.2.2 中间体胺的合成
        2.2.3 目标化合物Ⅱ7abc-1—Ⅱ7abc-3 的合成
    2.3 中间体与目标化合物的理化数据和机构表征
        2.3.1 中间体Ⅱ4a_1b_1-Ⅱ4a_2b_2c的核磁数据
        2.3.2 中间体2、3 的核磁数据
        2.3.3 目标化合物理化数据以及结构表征
    2.4 室内生物活性测试
    2.5 小结
第三章 吡唑基丙烯腈类化合物的合成
    3.1 实验仪器及药品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药品
    3.2 吡唑基丙烯腈类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3.2.1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3.2.2 实验内容
        3.2.3 新型吡唑基丙烯腈化合物合成路线
        3.2.4 目标化合物理化数据以及结构表征
    3.3 室内生物活性测试
    3.4 小结
第四章 2-溴虫酰胺的合成工艺优化
    4.1 实验仪器及药品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药品
        4.1.3 2-溴虫酰胺的合成路线
        4.1.4 2-溴虫酰胺的生物活性
    4.2 实验部分
        4.2.1 3-(2-溴乙氧基)-1-(3-氯吡啶-2-基)-吡唑-5-甲酸(Ⅳ-3)的合成
        4.2.2 2-氨基-5-氯-N,3-二甲基苯甲酰胺(Ⅳ-c)的合成工艺
        4.2.3 2-溴虫酰胺的合成工艺
    4.3 Ⅳ-a光气合环反应的中试工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

(2)2,3,4,9-四氢-1H-咔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术语和缩略语表
氨基酸中英文名称、简写符号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农药与医药联合开发
        1.1.1 农药与医药化学品研究的共同点
        1.1.2 农药与医药研究成果的相互转化
        1.1.3 农药与医药联合开发的未来
    1.2 以肿瘤干细胞关键信号分子Oct4蛋白为靶点的抗肿瘤研究
        1.2.1 肿瘤耐药与肿瘤干细胞
        1.2.2 Oct4因子简介以及功能研究
    1.3 咔唑酮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1.3.1 咔唑-1,4-醌生物碱
        1.3.2 咔唑-3,4-醌生物碱
        1.3.3 咔唑-1,4-醌醇生物碱
    1.4 四氢咔唑衍生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4.1 抗肿瘤活性
        1.4.2 抑菌活性
        1.4.3 抗病毒活性
        1.4.4 其他生物活性
    1.5 基于受体结构的药物设计
        1.5.1 同源模建
        1.5.2 分子对接
        1.5.3 基于受体结构的药物设计研究进展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靶向Oct4 蛋白和JAK2 激酶的2,3,4,9-四氢-1H-咔唑衍生物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计算与实验方法
        2.2.1 以Oct4蛋白复合结构为靶标的虚拟筛选方法
        2.2.2 抗肿瘤活性测定
        2.2.3 目标化合物合成与结构表征
        2.2.4 抑菌活性测试方法
        2.2.5 Oct4蛋白结合模式分析
        2.2.6 表面等离子共振 (Surface Plasmon Resonace, SPR) 测试方法
        2.2.7 Western blot测试小分子对JAK2 蛋白和STAT3 蛋白活性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虚拟筛选命中化合物
        2.3.2 小分子的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
        2.3.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3.4 化合物抑菌活性普筛
        2.3.5 AH057与Oct4蛋白的结合模式分析
        2.3.6 BIAcore实验证明AH057 直接结合Oct4 蛋白
        2.3.7 在Hela细胞系中AH057 抑制JAK/STAT通路磷酸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6-甲基-2,3,4,9-四氢-1H-咔唑酰胺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计算与实验方法
        3.2.1 JAK2同源模型的构建方法
        3.2.2 虚拟化合物库的构建和筛选方法
        3.2.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3.2.4 抑菌活性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立枯丝核菌JAK2激酶三维模型建立
        3.3.2 虚拟库构建和目标化合物搜索
        3.3.3 中间体与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3.4 目标化合物的抑制真菌活性
        3.3.5 结合模式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3,4,9-四氢-1H-咔唑衍生物的合理设计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设备与仪器
        4.2.2 四氢咔唑衍生物设计与合成
        4.2.3 抑菌活性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衍生物合理设计
        4.3.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4.3.3 抑菌活性评价和构效关系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全文总结
    5.2 全文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3)绿色农药创新及靶标研究现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绿色农药创新国际现状与态势
    1.1 国际绿色化学农药及靶标研究创新现状
    1.2 国际生物农药研发以及靶标研究创新现状与态势
    1.3 国际绿色农药研究创新态势
2 我国绿色农药创新研究的基础和优势
    2.1 农药的创新和应用技术基础及优势
    2.2 我国绿色的靶标研究基础及优势
3 绿色农药创新面临的挑战及关键科学问题
    3.1 绿色农药创新面临的挑战
    3.2 绿色农药创新的关键科学问题
4 我国绿色农药创新发展目标及建议
    4.1 发展目标
    4.2 发展建议
5 结语

(4)香草硫缩病醚在好氧土壤中的降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术语与缩略语表
第一章 引言
    1 我国创制农药的发展
        1.1 国内外农药的创制模式
        1.2 国内创制农药的作用机理及现状
        1.3 农药创制的特点和机遇挑战
    2 农药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
        2.1 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
        2.2 农药在土壤中的结合残留
        2.3 矿化作用
    3 土壤中农药残留代谢检测鉴定技术概述
        3.1 同位素示踪技术
        3.2 色谱技术
        3.3 核磁共振技术(NMR)
    4 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1 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分类及影响因素
        4.2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4.3 农药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 香草硫缩病醚的研究进展
        5.1 防治植物病毒病害农药的研究概况
        5.2 香草硫缩病醚的研究现状
    6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香草硫缩病醚在好氧土壤中的降解研究
    1 材料和仪器
        1.1 标记化合物
        1.2 试剂
        1.3 供试土壤
        1.4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土壤的培养与施药
        2.2 可提取残留的分析
        2.3 结合残留的研究
        2.4 矿化测定
        2.5 母体及代谢产物降解动态研究
        2.6 HPLC分析、HPLC-MS/MS分析条件
        2.7 数据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香草硫缩病醚在好氧土壤中的质量平衡
        3.2 香草硫缩病醚在好氧土壤中可提取残留的动态规律
        3.3 香草硫缩病醚在好氧土壤中结合残留的动态规律
        3.4 香草硫缩病醚在好氧土壤中的矿化规律
        3.5 香草硫缩病醚好氧土壤中的消减动态
        3.6 香草硫缩病醚在土壤中的降解转化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香草硫缩病醚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 材料与仪器
        1.1 标记化合物
        1.2 实验材料
        1.3 供试土壤
    2 实验方法
        2.1 DNA提取与PCR扩增
        2.2 Pooling及切胶纯化
        2.3 建库及测序
    3 结果分析
        3.1 香草硫缩病醚对好氧土壤中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3.2 香草硫缩病醚对好氧土壤中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本论文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5)基于除草剂作用靶标转酮醇酶的除草活性分子的合理设计与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除草剂作用靶标研究概况
        1.1.1 原卟啉原氧化酶
        1.1.2 对羟基苯丙酮酸双加氧酶
        1.1.3 乙酰辅酶A羧化酶
        1.1.4 乙酰乳酸合成酶
        1.1.5 丙酮酸脱氢酶
        1.1.6 除草剂靶标抗性
    1.2 除草剂潜在作用靶标转酮醇酶的研究
    1.3 除草剂先导发现及优化策略
        1.3.1 除草剂先导发现的主要途径
        1.3.2 先导结构的优化策略
    1.4 本文课题设计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试剂
        2.1.2 试验仪器
        2.1.3 分析软件与在线数据库
        2.1.4 供试植物
    2.2 试验方法
        2.2.1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
        2.2.2 合成方法
        2.2.3 化合物表征方法
        2.2.4 除草活性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拟南芥转酮醇酶蛋白同源模建
    3.2 分子对接
    3.3 合成结果
        3.3.1 目标化合物结构表征
        3.3.2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分析
    3.4 除草活性测定
        3.4.1 小杯法生物活性测定
        3.4.2 茎叶喷雾法生物活性测定
    3.5 虚拟筛选
        3.5.1 小分子化合物的筛选
        3.5.2 除草活性测定
4 讨论
    4.1 拟南芥转酮醇酶同源模建
    4.2 吡唑嘧啶胺衍生物合成策略
    4.3 本试验中涉及到的有机合成注意事项
    4.4 除草活性测定
    4.5 虚拟筛选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目标化介物结构式
    B 化合物结构表征图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件
作者简历
致谢

(6)辣椒碱类似物的合成及杀虫除草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先导化合物发现
        1.1.1 随机筛选法
        1.1.2 模拟法
        1.1.3 天然产物的活性物质及仿生合成法
        1.1.4 CADD法
        1.1.5 中间体衍生法
    1.2 辣椒碱及其类似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1.2.1 辣椒碱全合成的研究进展
        1.2.2 辣椒碱类似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1.3 辣椒碱及其类似物的应用
        1.3.1 抑菌活性
        1.3.2 杀虫活性
        1.3.3 医用活性
        1.3.4 其他活性
    1.4 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立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理化性质及结构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剂与仪器
        2.1.2 方法
        (1)化合物A~F系列的合成
        (2)化合物G01~G06的合成
        (3)化合物G07~G12的合成
        (4)化合物G13~G21的合成
        (5)化合物G22~G30的合成
    2.2 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杀虫活性的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除草活性的测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小杯法测定结果
        4.2.2 土壤处理法测定结果
        4.2.3 茎叶喷雾法测定结果
第五章 结论
    5.1 结果
        5.1.1 化合物合成
        5.1.2 杀虫活性
        5.1.3 除草活性
    5.2 分析与讨论
        5.2.1 关于化合物的合成
        5.2.2 关于化合物的杀虫活性
        5.2.3 关于化合物的除草活性
    5.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N-芳基吡啶-4-酮类化合物的农用抑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杀菌剂的概述
    1.2 新农药创制的方法
    1.3 天然产物在农药创制中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选题背景及设计思路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化学材料
        2.1.2 生物材料
        2.1.3 实验仪器
    2.2 N-芳基吡啶-4-酮类化合物的合成
    2.3 抗真菌活性测定
        2.3.1 离体抗真菌活性测定
        2.3.2 盆栽实验
        2.3.3 芒果蒂腐病保护活性测定
        2.3.4 香蕉炭疽病保护活性测定
        2.3.5 芒果采后病害保护活性测定
    2.4 抗细菌活性测定
        2.4.1 离体抗细菌活性测定
        2.4.2 盆栽实验
    2.5 细胞毒性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N-芳基吡啶-4-酮类化合物的合成
    3.2 N-芳基吡啶-4-酮类化合物的抗真菌活性
        3.2.1 N-芳基吡啶-4-酮类化合物的离体抗真菌活性和结构-活性关系分析
        3.2.2 化合物23 的盆栽药效
        3.2.3 化合物23 对芒果蒂腐病的保护活性
        3.2.4 化合物23 对香蕉炭疽病的保护活性
        3.2.5 化合物23 对芒果采后病害的防治效果
    3.3 N-芳基吡啶-4-酮类化合物的抗细菌活性
        3.3.1 化合物22和23 的离体抗细菌活性
        3.3.2 化合物22和23 的盆栽药效
    3.4 化合物23 的细胞毒性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9)多取代内酰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农药与新农药创制概述
        1.2.1 农药的发展概述—21 世纪的绿色化学农药
        1.2.2 新农药创制流程
        1.2.3 新农药创制方法
    1.3 含氮杂环化合物在新农药中的应用
    1.4 内酰胺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1.4.1 天然源内酰胺的结构
        1.4.2 内酰胺衍生物的生物活性
    1.5 氨基酸功能化在农药合成中的应用
    1.6 含活性胡椒基团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6.1 天然胡椒环结构
        1.6.2 胡椒环衍生物的生理活性
    1.7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及研究目的
第二章 氨基酸导向的内酰胺衍生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2.2.1 中间体的制备
        2.2.2.2 目标化合物I-1-40 的制备方法
        2.2.3 抑菌活性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目标化合物的波谱性质及解析
        2.3.2 抑菌活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2.3.2.1 初筛试验
        2.3.2.2 复筛试验
    2.4 小结
第三章 含胡椒环内酰胺衍生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2.2.1 中间体的制备
        3.2.2.2 目标化合物II-1-14 的制备
        3.2.3 抑菌活性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目标化合物的波谱性质及解析
        3.3.2 抑菌活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3.3.2.1 初筛试验
        3.3.2.2 复筛试验
    3.4 小结
第四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10)含苯基吡啶的Strobilurin类似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Strobilurin类化合物的研究概述
    1.1 引言
    1.2 新农药创制概述
    1.3 Strobilurin类化合物的研究综述
        1.3.1 Strbilurin类化合物的作用机理
        1.3.2 Strobilurin类杀菌剂概述
        1.3.3 Strobilurin类杀虫杀螨剂概述
        1.3.4 具有其他活性的Strobilurin类化合物概述
    1.4 论文设计的目的、方案和预期目标
        1.4.1 论文设计的目的
        1.4.2 论文设计的方案
        1.4.3 论文设计的预期目标
第二章 2-(取代吡啶基苯氧甲基)苯基肟醚乙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与除草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部分
        2.3.1 对吡啶基苯酚中间体的合成
        2.3.2 对(联)芳香基苯酚中间体的合成
        2.3.3 2-溴甲基-α-甲氧亚胺基苯乙酸甲酯中间体的合成
        2.3.4 肟醚乙酸酯类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3.5 除草活性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化学合成
        2.4.2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2.4.3 除草活性测试结果
        2.4.4 结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取代吡啶基苯氧甲基)苯基甲氧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与除草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部分
        3.3.1 对吡啶基苯酚中间体的合成
        3.3.2 2-溴甲基-α-甲氧基亚甲基苯乙酸甲酯中间体的合成
        3.3.3 甲氧丙烯酸酯类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3.4 除草活性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化学合成
        3.4.2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3.4.3 除草活性测试结果
        3.4.4 结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4-吡啶基取代苯氧甲基)苯基肟醚乙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与除草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部分
        4.3.1 取代吡啶基苯酚中间体的合成
        4.3.2 2-溴甲基-α-甲氧亚胺基苯乙酸甲酯中间体的合成
        4.3.3 苯环结构修饰的肟醚乙酸酯类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4.3.4 除草活性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化学合成
        4.4.2 除草活性测试结果
        4.4.3 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2-(取代吡啶基)苯基桥连苯基肟醚乙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与除草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药品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部分
        5.3.1 对吡啶基苯酚中间体的合成
        5.3.2 对吡啶基苯硫酚中间体的合成
        5.3.3 对吡啶基苯胺中间体的合成
        5.3.4 对吡啶基苯甲醇中间体的合成
        5.3.5 2-溴甲基-α-甲氧亚胺基苯乙酸甲酯中间体的合成
        5.3.6 桥链结构修饰的肟醚乙酸酯类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5.3.7 除草活性测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化学合成
        5.4.2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5.4.3 除草活性测试结果
        5.4.4 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候选除草剂I-35和I-36的生物活性评价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设备
        6.2.1 实验药品
        6.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6.3 实验部分
        6.3.1 对吡啶基苯酚中间体的合成
        6.3.2 2-溴甲基-α-甲氧亚胺基苯乙酸甲酯中间体的合成
        6.3.3 I-35和I-36的合成
        6.3.4 I-35和I-36的生物活性评价试验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化合物I-35和I-36的普筛试验结果与讨论
        6.4.2 化合物I-35和I-36的初筛试验结果与讨论
        6.4.3 化合物I-35和I-36的作物安全性试验结果与讨论
        6.4.4 化合物I-35和I-36的选择性试验结果与讨论
        6.4.5 化合物I-35和1-36的杀草谱试验结果与讨论
        6.4.6 化合物I-35和I-36的使用适期试验结果与讨论
        6.4.7 化合物I-35和I-36的田间小区试验结果与讨论
        6.4.8 化合物I-35对抗性播娘蒿的活性试验结果与讨论
        6.4.9 化合物I-36的大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与讨论
        6.4.10 化合物I-36的生态毒理试验结果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基于生物合理设计创制新农药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含吡唑结构杀虫杀螨剂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及一种康宽衍生物的工艺优化[D]. 韩军军.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2]2,3,4,9-四氢-1H-咔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赵洋. 浙江大学, 2020(07)
  • [3]绿色农药创新及靶标研究现状与思考[J]. 吴剑,宋宝安. 中国科学基金, 2020(04)
  • [4]香草硫缩病醚在好氧土壤中的降解研究[D]. 卢玉辉. 浙江大学, 2020(07)
  • [5]基于除草剂作用靶标转酮醇酶的除草活性分子的合理设计与筛选研究[D]. 高卫.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6]辣椒碱类似物的合成及杀虫除草活性研究[D]. 汪金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7]N-芳基吡啶-4-酮类化合物的农用抑菌活性研究[D]. 俞秀强. 海南大学, 2020(02)
  • [8]中国农药创制概述与展望[J]. 芦志成,张鹏飞,李慧超,关爱莹,刘长令. 农药学学报, 2019(Z1)
  • [9]多取代内酰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 王双双.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10]含苯基吡啶的Strobilurin类似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研究[D]. 曹杨羊. 浙江工业大学, 2019

标签:;  ;  ;  ;  ;  

基于生物合理设计的新型农药创制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