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妇科病应该看中医

哪些妇科病应该看中医

一、哪种妇科病宜看中医(论文文献综述)

玉罕的[1](2021)在《医学人类学视角下傣族“拢匹勒”(产后病)防治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学是生物意义上的科学,同时也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傣族传统“拢匹勒”(产后病)的预防和治疗,是傣族人民经过几千年的不断积累、总结,并反复实践的结果。傣医药知识的形成受到地域环境、社会文化、生活习俗的影响,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医学知识。但由于各种原因傣医药面临着消失的危机,深入研究和探讨迫在眉睫。研究目的:本课题研究目的在于挖掘整理傣族“拢匹勒”疾病防治实践的内容,并发现防治背后的医药文化内涵、地域性医药知识不可替代的地位以及多元的医疗选择,以新的视角体现民族医药的科学、文化双重性,为发展传承少数民族医药提供“傣族经验”。研究方法: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借助人类学中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从专业、民间、大众三个层面挖掘整理傣医预防、诊治该病的理论、治则、方药、疗法、特殊技艺、保健经验、传统习俗、仪式、文化及产生背景、案例资料,并尝试从医学人类学的视角进行具体的研究。首先对“拢匹勒”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总结;其次,进行实地调研,以西双版纳州一市两县的专业医疗机构、民间傣医居住的村寨、傣族群众生活村寨为田野点,收集“拢匹勒”防治实践资料,以及傣族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多元医疗选择;最后,综合运用医学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解析。研究结果:产后病是影响傣族妇女健康的常见病。傣族在预防和治疗该病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具有地方文化特性的独特理论、诊疗技术、用药经验。傣族产后病病因复杂,防治方法多元化。专业层面病症类别多达40个,针对复杂病症内服的傣成药有43个,外治成品制剂有12个;民间病因认知受到宗教文化影响,可分为客观因素、“超自然”因素两大类,具有草药、仪式等多种防治方法;大众对产后病的病因认知有不同的解释,这与他们的个人经历有关。三个层面普遍擅长运用睡药、熏蒸、拖擦、攃药、洗药、包药疗法防治产后病。傣医在防治产后病中无论是内治、外治、单方、复方均使用“解毒”药,说明傣族“解毒”理论在其治疗实践中极为重要;另外一个特点是大众用药简单,通常为单方,而民间和专业用药更为复杂,但许多常用药物相同。研究结论:1、三个层面的个案访谈中体现出不同群体对产后病的病因、治疗认知存在差异性,这与其个体经历及宗教文化因素密不可分。2、傣族产后病的防治实践是专业、民间、大众三者相互渗透,相互发展的结果。所以三个层面的防治原则、用药、特色疗法具有共性寓于个性的特点,且具有多元性。3、傣族传统产后病防治实践不仅具有地域文化特色,且安全、有效、惠民,值得推广。4、多元的社会文化和医疗环境,造就了多元化的就医选择,越来越多的人就医行为趋向于专业医疗机构,但偏远地区和年纪大的人群仍然对民间治疗保持信任的态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防治实践正在发生变迁,只有传统治疗和现代治疗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医药服务需求。

王伊娜[2](2020)在《多囊卵巢综合征厥阴证的临床症治特点及理论探源》文中研究说明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具有高度异质性,涉及多个系统的复杂性疾病,病因尚不清楚,主要治疗目的在于纠正患者的内分泌紊乱,解决患者的临床症状,预防远期并发症的发生。从中医角度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涉及多个脏腑,临床辨证较为复杂。我是在澳大利亚悉尼执业的中医师,诊所规模较小,所见证型杂而散,有幸在广州跟师临证中,认识到多囊卵巢综合征厥阴证是临床的一个重要证型。当归四逆汤和温经汤为导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厥阴证的常用方药。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以及导师的临床病例回顾性研究,对使用当归四逆汤和温经汤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厥阴证的有效病例,进行症治特点的分析。目的: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厥阴证与方当归四逆汤和温经汤的症治关系,为临床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方法:一、文献研究通过计算机以《中华医典》、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数据库为检索源,以“厥阴论治”、“多囊卵巢综合征”、“当归四逆汤”、“温经汤”、“妇科”为关键词,对中医古籍及近二十年来的文献进行检索,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以中医病名、症状、体征、证、方等作为字段,利用EXCEL及SPSS 26.0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据库资分析,并借用黄金分割方法,从辨证思路和方证方面进行理论梳理。二、临床研究本研究共收集杨洪艳教授门诊病案416例患者,合计2798诊次。按照纳入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使用温经汤的为365诊次,使用当归四逆汤的有120诊次,故门诊多囊卵巢综合征厥阴证的合计诊次为485诊次,约占整体诊次的17%。因数据仅仅保留初诊特征,故删除复诊信息,按照厥阴寒证治疗方剂分为温经汤证组及当归四逆汤证组,最后数据困存温经汤(加减)108条以及当归四逆汤(加减)65条。本次总计173诊次的分析中,使用SPSS 2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知识图谱分析、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用Logist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数据173诊次,均有明确中西医诊断描述,均为使用方药的有效人群,按所使用方剂分为两组,其中温经汤证组108诊次,当归四逆汤证组65诊次。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利用卡方检验在两组间分别两两比较,痤疮粉刺、手足不温、怕冷、便秘4项症状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痤疮粉刺、手足不温、怕冷3项的P=0,提示此3项在两组之间可能有非常显着性的差异,而紧张焦虑情绪、口干口苦、睡眠障碍、便溏4项症状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方组间是否伴有胰岛素抵抗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舌象及脉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本研究的PCOS患者中,痤疮粉刺在温经汤证中的发生率较当归四逆汤证高,而手足不温、怕冷、便秘则在当归四逆汤证中的发生率较温经汤证高。两组患者均为多囊卵巢综合征不伴有胰岛素抵抗高于伴有胰岛素抵抗。两组中均为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出现的频率较高。此次分析提示我们,当归四逆汤证患者的怕冷、手足不温此2项代表寒证的症状较温经汤证患者重,而痤疮粉刺此项代表有热象的症状则更显着的出现在温经汤证组中,从而可以推论寒象程度为当归四逆汤证>温经汤证,而温经汤证兼夹较多热象。结论:适合使用当归四逆汤的人群特征较温经汤的人群,寒证的症状较重;而适合使用温经汤的人群特征较当归四逆汤的人群,寒象中兼夹较多热象。

黄英华[3](2020)在《朝鲜《医方类聚·妇人门》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方类聚》是朝鲜世宗大王下令编纂的一部大型综合性医学类书,于世宗二十五年(1445年,明正统十年),由多位文官与医官共同编纂而成。该书初稿达365卷之多,校勘后初刻本为266卷,现存262卷,收方5万余首,凡950多万字。原书汇集先秦至明初的152部中国古籍及1部朝鲜医籍,是中国医学对外传播的重要成果,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及临床实用价值。《医方类聚》共设立92门,涵盖内、外、妇、儿、养生、急救等各方面内容,《妇人门》为卷206~238,占《医方类聚》全书卷数的近1/8,蕴含丰富的中医妇产科文献资料,而目前未见国内外针对该部分内容的系统研究。因此,本论文将深入探讨《医方类聚》中《妇人门》的编纂背景,分析其内容及编纂方式,将《妇人门》与现存中朝着名医籍中的妇科部分或妇科专着相比较,从而深入总结《妇人门》的学术价值。同时,还将《妇人门》主要引用医籍的文字与各书现存最佳版本的原文加以比对,以明确《妇人门》的文献价值。这一研究对于解读《医方类聚·妇人门》(以下简称《妇人门》),发掘其未被认识的文献价值、医学内涵,探寻当时中朝医学交流情况,以及中医学对东亚医学的影响和传播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妇人门》的编纂背景《医方类聚》汇集了大量文献,它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15世纪,朝鲜王朝的政治、经济、外交环境良好,为《医方类聚》成书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朝鲜医学水平的提高和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医书的编纂和出版。世宗大王对塑造本民族特色文化的追求,直接推动了《医方类聚》的编纂。在中朝长期的医药交流中,朝鲜储备了大量中医典籍,为《医方类聚》编纂提供了文本来源。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医方类聚》得以成书。原书从编纂到校勘、刻印,时间长达34年,各时期的参与者文化素质较高,又有王子负责监督,初稿完成后又进行了严格的校勘,从而有效保证了原书的编撰水平和刊刻质量。《医方类聚》成书百余年后,朝日之间爆发战争,朝鲜历史上称为“壬辰之战”。1598年藏于朝鲜的唯一一部原刊本作为战利品被带回日本,收藏于仙台医工藤平助家中,其中缺10余卷,后被收于贮藏条件更好的江户医学馆。原刊本随着德川幕府的倒台,辗转多地,现藏宫内厅书陵部。1852年,熟悉相关情况的日本考证学泰斗喜多村直宽萌发了复刻原书的想法,以之为底本组织刊刻,不仅订正了原书的个别错误,尤其难得的是还辑补了已缺失的7卷,辑补后全书仅缺4卷。辑补本于日本文久元年(1861)复刻完成,故称“文久元年本”。1876年,日朝两国局势缓和,喜多村直宽将文久元年本赠与朝鲜。1965年,韩国模写文久元年本《医方类聚》重新出版。1979年,台湾将韩国模写本全文缩小影印出版。1982年,浙江省中医研究所、湖州中医院点校日本文久元年本出版,但对内容做了删改,幸而2006年重新点校时对删除内容又作了恢复。2002年,北京的中国文化研究会与九州出版社合作影印了日本文久元年本,并参考了从日本得到的朝鲜原版复制件,为后人提供了很好的底本。笔者研究所据之版本即为此本。在了解《医方类聚》整体状况的基础上,笔者考察了朝鲜及中国妇产科学发展历史,发现在《医方类聚》编纂年代,朝鲜本土的妇产科史料极少,难以探讨其对书中《妇人门》所产生的影响;根据原书中收载的中国医书状况,更应着重考证此前中国中医妇产科的发展史实。故以时代为序,考察了《医方类聚》成书前中医妇产科的历史,发现大体分为4个阶段:①远古至秦汉时期,为中医妇产科起源与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阶段;②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中医妇产科向专科化发展的阶段;③宋代,为中医妇产科独立分科的阶段;④金元明时期,是中医妇产科进步与发展的阶段。历史考证为进一步研究分析《妇人门》内容奠定了可靠基础和研究依据。2.《妇人门》的内容解析在分析《妇人门》内容来源的过程中,笔者考察了中、朝、日多种书目及其他相关记载,发现《妇人门》的内容源于84部中国书籍及1部朝鲜医籍,其引用书籍范围很广,涉及医书8类、78部,非医书4部,无从判断类别者3部。引用医籍类别中,以方书为主,妇科专着较少,客观表明妇产科内容被集于方书之中。引用书籍以宋金元时期的医书为主,而有9部为明代书籍。成书于明代中期的《妇人门》引用同时代中国书籍的情况,充分显示出当时的朝鲜引进中国医学速度之快。经统计分析,发现《妇人门》引用85部书籍共590次;结合引用文字数量,考证出引用内容较多的5部书,依内容多少排序为:《妇人大全良方》《圣惠方》《巢氏病源》《千金方》《圣济总录》(文中书名均是《医方类聚》引用时所用。下同)。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妇人门》引用了中国已佚医书15部,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辑佚价值。例如元·李辰拱所着妇产科专书《胎产救急方》曾被认为已经亡佚,而后来发现了该书江户医学馆藏抄本,2010年经中国中医科学院郑金生主持编纂的《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收录,笔者经过比对得知,《妇人门》所引《胎产救急方》比回归本有更高的文献版本价值,这是一个可喜的新发现。《妇人门》共33卷,分为29类,因现存版本缺卷,有实际内容者为31卷、26类。其中,产后、妊娠、调经、胎教、坐月、产难、胞衣不下等7类、22卷与妇产科相关;另有通治、诸风、诸虚、劳瘵、伤寒等综合性论述19类,约9卷,包含现代临床多科疾病,远不止妇产科疾病的范畴,这些综合性论述引自不同医籍中原归类于妇人的部分。由此表明,《医方类聚》编纂者尽可能汇集了当时所参考的各种医书中属于妇科的内容,尽管实际上并不属于妇科。《妇人门》载方众多,包括有名方剂4121首,无名方剂2268首,共计6389首,其中含食疗方剂71首。《妇人门》涵盖妇产科疾病47种,较2019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记载的43种还多出4种,足见《妇人门》内容之丰富。这些珍贵的资料,至今仍有重要的文献研究价值及临床应用价值。3.《妇人门》的编纂方式笔者详尽研究了《医方类聚》的编纂方式,发现《医方类聚总目》中各门通常分2级,如下所示,其中括号中内容为笔者所加:卷之四(第1级为卷数)五藏门一(第2级为各门名称)《妇人门》在总目及分目的分类中均与其他门有所不同,总目中除上以外还增加了1 级,即将调经、通治等29类具体名称设为了第3级,如:卷之二百六(第1级为卷数)妇人门一(第2级为各门名称)调经一(第3级为具体类别名称)其他门分目多分为4级,如:五脏门四(第1级为该门的名称)圣惠方一(第2级为“论”或所引用书籍的名称)治肝虚补肝诸方(第3级为所引书籍的章节名称)补肝柏子仁散(第4级为方名)《妇人门》与其他门有所不同,分目为5级,增列调经、通治等具体类别名称,设为第2级。如:妇人门二(第1级为该门的名称)调经二(第2级为具体类别名称)《千金翼方》(第3级为“论”或所引用书籍的名称)崩中(第4级为所引书籍的章节名称)鳖甲散(第5级为方名)综合比较各门内容,笔者认为,之所以采用这种编纂方式,或许与《妇人门》卷数较多、难以检索、妇科已独立分科有一定关联。比对所引原书发现,《妇人门》各分目中第3级所引书籍的章节名称,并非完全引用自中国原书,编纂者根据需要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其特点有二:①当所引书籍原章节目录与《妇人门》各分目主旨联系不紧密时,略去原章节目录;②去掉数字等无关内容,使书写格式更为统一,由此形成了更符合《妇人门》内容及体例的新目录。《妇人门》分目中的第5级为方剂名,研究可知,所引书籍原目录中有方名者,直接引用,无方名者,则从原书中找出方名,列入目录,足见其编纂之细致而规范。《妇人门》正文分为29类,每类分“论”“方”及“禁忌”“针灸”等若干部分,每部分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所引医籍。其中“论”是汇集相关总论、病因、病机、证候、诊断、医案等内容;“方”是该类病证相应的处方用药;继述禁忌、针灸、导引、食治中的某一类或几类。这种编纂方式,可清晰显示不同时代、不同医家的观点和不同治法,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很大便利。《妇人门》中还设有附注部分,是编纂者将所引正文与其他医书相互比较之后,对不同之处所加的标注。这些附注属于引文,而非编纂者自己的评论。附注虽然只有单行大字和双行小字两种方式,但实际使用中情况复杂,其特点是引文较多时用大字,较少时则用小字;同时大字注中也会夹杂小字。这一特点的总结,对区分原书正文与注文,尤其是追溯亡佚医籍文字有极为重要的文献价值。《妇人门》的编纂特点鲜明,目录层级清晰,内容以理论居先,同时又重视临床实用。书中附注引文数量庞大,编纂者为判断每条引文的相似程度和优劣,进行了认真比对,这一特色在既往研究中未见有人提及。当然,笔者也发现该书编纂存在若干不足,如:附注引文起始处〇形标记时有时无,不够规范等,为何出现这种情况,尚待今后深入探讨。4.《妇人门》编纂思路之比较分析笔者将《妇人门》与多种中朝着名医籍中同类内容进行了比较,其中中国医籍选取《巢氏病源》《千金方》《圣惠方》《妇人大全良方》《圣济总录》《普济方》6种,朝鲜医籍选择《乡药集成方》《东医宝鉴》《医林撮要》3种。独创性地以目录比较为切入点。与中国6种医籍比较发现,《巢氏病源》《千金方》《圣惠方》妇人部分均占全书的10%左右,《医方类聚》继承了这一传统。《妇人门》目录很大程度上参考了《妇人大全良方》,少部分借鉴了《圣济总录》。《妇人门》在此基础上又做出调整,形成独具特色的类目设置。《妇人门》与《普济方》妇人部分疾病范围相似度很高,很可能是由于成书年代及引用文献范围接近所致。与朝鲜3种医籍比较发现,《医方类聚》以《妇人门》概括全部妇产科内容的独特编纂方式,体现出妇产科独立分科的意识,当与《乡药集成方》有关。成书晚于《医方类聚》的《医林撮要》《东医宝鉴》将妇人部分列于全书相对靠后位置的做法,以及《东医宝鉴》分目在总目基础上进一步分级的方式,很可能参考了《医方类聚》的思路。5.《妇人门》引用文献之价值分析将《妇人门》引用次数最多的4种医籍即《巢氏病源》《千金方》《圣惠方》《妇人大全良方》,分别与现存最佳版本予以逐字比对,发现《妇人门》中的《巢氏病源》所据底本脱字甚少,较日本现存影宋写本、甚至写本所据底本更佳。《妇人门》中引用的《千金方》,所据底本与现存影宋刊本不同,但也属于宋臣整理后版本,与未经宋臣整理的《孙真人千金方》差距较大。而《妇人门》所引《圣惠方》中脱字较多,所据底本与影宋抄本细微差异颇多,两版本虽非常接近,但亦有不同。《妇人门》所引《妇人大全良方》很可能是元代版本,而目前国内现存唯一元本有缺页,据《医方类聚》可为其补入,有非常高的文献学价值。研究还发现,《妇人门》选择引用某一书籍时,其具体章节的去留,遵循“择优引用、多方兼顾;唯存此书、余处皆无”的原则,在引文抉择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原书中未直接引用的内容又以附注形式保留,在文献版本学方面也有极好的参考价值。6.结论(1)《医方类聚》的成书与多种因素有关,中国医籍的顺利传入、社会医治疾病的需要、朝鲜世宗大王对塑造本民族文化的迫切愿望,直接推动了该书编纂;而其中《妇人门》的编纂则更多地接受了中国医学的影响,是对中国明代及以前医学成果的真实反映与完整传承。(2)《妇人门》大部分内容引自中国宋金元时期方书,内容以妇产科疾病为主,同时也含有大量妇人易患的其他疾病,其内容丰富,载方众多,对临床应用有非常可靠的参考价值。(3)《妇人门》目录分级非常细致,且层级分明;正文的编纂方式充分展现出不同时代、不同医家的见解,有助于读者深入认识疾病;附注用来补充医论、方名、主治、疗法、药物、煎服法、其他方剂、方见8方面的内容,作用广泛而具体。(4)对《妇人门》编纂思路影响较大的书籍,是中国医籍《妇人大全良方》《圣济总录》和朝鲜医籍《乡药集成方》,《巢氏病源》《千金方》《圣惠方》的影响较小。《妇人门》与《普济方》妇人部分疾病范围相似度很高。《妇人门》对后来的《医林撮要》及《东医宝鉴》的编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5)明代中期已有大量中国医籍传入朝鲜,《妇人门》以优良版本为底本,择优选取、合理排列不同文献的相似内容,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是中朝医学交流情况的真实体现,承载着中医学对外传播的历史。7.创新点本文选题新颖,方法创新。《医方类聚》中的《妇人门》独具特色,而目前中医学术界尚无人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笔者运用历史学、统计学、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的方法,研究《妇人门》,为医史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参考。文中指出了《妇人门》编纂方法的先进性,论述了《妇人门》“附注”的重要意义。文中详细论述了《妇人门》引文的版本价值,特别是发现了《妇人门》所引《巢氏病源》《胎产救急方》的重要版本价值。

陈依键[4](2020)在《《临证指南医案》咳嗽篇方药配伍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整理《临证指南医案》咳嗽病篇医案,分析病机及方药配伍,探析叶天士治疗咳嗽病的学术思想及用药特点,为更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及遣方用药提供依据,进而提高中医临床诊治咳嗽病的疗效。研究方法:通过检索、整理文献综述等研究方法,明晰叶天士所习经典内容及其着述,梳理咳嗽篇医案,分型后将所用方药录入数据表并加以整理、统计,分析,归纳总结叶天士治疗咳嗽病学术思想及《临证指南医案》咳嗽病篇治疗咳嗽处方用药特点。结果:1.叶氏治疗咳嗽医案典型医案分型。外感咳嗽:寒邪7例,风邪6例,风温13例,温邪8例,热邪6例,暑邪8例,湿邪6例,燥邪17例;内伤咳嗽:脾肾不足8例,脾胃不和23例,胃阴虚11例,肾阴虚9例,肾气虚例5,胃咳3例,胆火犯肺1例,郁火伤胃1例,肝犯胃肺1例,肝风1例,肝逆犯肺1例,营热1例,阴虚火炎1例。大肠嗽1例。2.《临证指南医案》咳嗽病篇病例数144例,共用药物136味,分型分析性味,甘味药使用频率高,如寒邪咳嗽甘味药频率25.00%,风邪18.37%,风温29.87%,热邪20.75%,暑邪30.16%,湿邪23.81%,燥邪29.67%,脾肾不足38.67%,脾胃不和34.09%,胃阴虚28.99%,肾阴虚39.29%,肾气虚32.61%;外感咳嗽用药归经频率肺、胃经高,分别为寒邪36.36%、21.21%,风邪42.86%、19.05%,风温31.71%、21.95%,温邪38.00%、28.00%,热邪38.46%、21.15%,暑邪31.34%、23.88%,湿邪35.71%、23.21%,燥邪32.35%、21.57%。3.叶氏治疗咳嗽止咳药应用仅5味,其使用频次杏仁55次,紫菀1次,桑白皮7次,枇杷叶5次,马兜铃5次。4.叶氏治疗外感咳嗽用药配伍特点:①风寒咳嗽治以辛温法,外寒内热佐以辛寒;②风邪咳嗽邪在表治以辛散法,风郁化热治以辛凉,风邪非在表而阻肺气治以理气祛痰;③风寒在表多用桂枝;风郁表闭多用麻黄;感风邪,热不盛多用苏梗;风邪化热则苏梗配伍桑白皮、桑叶;风温化燥未入里治以辛甘凉润多用桑叶、浙贝母;热盛多用薄荷、连翘;④风温咳嗽常用辛凉法佐利水泄热,气分热治以辛甘寒法,热盛多加苦寒降气以清热止咳,化燥略伤津治以辛甘凉润法,若津液大伤则去辛散耗津之药,但用甘寒养阴法,若温热入里伤肺胃津液,虚热上逆多用麦门冬汤加减,温热入血恐动血出血,则用滋阴清热凉血法,养阴清热常护胃中阳气;⑤暑邪咳嗽多夹湿热,甘淡解表多用芦根、暑风多用香薷以散、暑热多用白虎汤加减,利湿多用六一散加减,夹惊配伍朱砂;⑥湿邪咳嗽辨在表在气,在肺在中,夹寒夹热;在表治以辛散,佐淡渗利湿;湿阻肺气,多治以理气消痰;寒湿在中当以温药和之,热盛当清,津伤必薄味静养;⑦燥邪咳嗽,燥热伤津,多以辛凉散邪,甘寒救阴;亦入大肠,滋阴柔润,多用阴分之剂。5.叶氏论治内伤咳嗽用药配伍特点:①脾胃不和辨阴阳而补土生金,脾阳不足之虚劳,营卫不和多用建中汤类,脾虚湿盛予四君子汤加减以温中健脾燥湿;胃阴虚则用甘寒补阴之法,佐以温中之品,防伤中阳,失其运化之能;②胆之郁热,上逆犯肺,清宣透热,配苦寒清热;血虚肝阳上亢则养血滋阴潜阳;郁火犯胃,多用益土泄木之法;肝脾寒热错杂,升降失常,多用辛开苦降;胁痛则理气通阳;③肾虚咳嗽,论精与气治以金水相生,精虚多用六味地黄丸,气虚加温热助阳化气,善用五味子补肾而敛肺,脾肾两虚,益肾补脾涩肠;④精血亏而外感温燥热邪则不以辛凉治咳,先补血清热以防出血;⑤元气已伤,而病不愈者,当与甘药,知理阳气,当推建中,顾阴液,则投复脉。结论:1.叶氏治疗外感咳嗽用药重卫气营血,邪盛多用辛以散邪辨用温凉,因邪气袭人程度而分层用药,散邪多配甘味以和中,中气充盈方可宣散邪气;内虚重则先实其内,以护正气,2.叶氏治疗内伤咳嗽多以脏腑论治,脏腑阴阳分而治之,气血精液细而审之,虚劳久咳责之脾胃与肾,少用宣散,多以甘补;爆咳责之与肝胆;宣清其热,柔藏理气以和金木之气机。3.叶氏治疗咳嗽处方用药精简,善借药之性味,甘药居多;慎用辛散及止咳药,防散肺气;药不重止咳,而不离肺经。4.叶氏临床诊断咳嗽先辨表里,断卫气营血,明四时致病,重视体质,察邪正盛衰,注重情志,寻脏腑协同作用,生克之理。5.叶氏临床治疗咳嗽治法明确,层次分明,治以缓急,用药精准,言药不可过病,治咳必求其本,不可泛泛治咳,注护阴液,创养胃阴之法。

傅燕儿[5](2019)在《近代中医妇科发展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史为镜”,本研究通过系统整理1840—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相关中医妇科史料、西医妇科史料、女子教育史料和相关社会史等史料,涉及相关报刊、书籍等,对影响中医妇科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归类、梳理,总结经验教训,试图为现代中医妇科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运用医史学、文献学方法、比较分析法、社会学方法等方法,对所收集的史料进行分析、挖掘,以探讨近代中医妇科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近代百年,是社会矛盾冲突激烈,内外交困的动荡时期。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中,中医妇产科学的发展受到了西方医学的强烈冲击和挑战。随着国人对外交流的增加,作为殖民侵略产物的西医学,其传播者由最初的欧美等国的外来传教士发展为上至社会知识分子、政界要人,下至曾接受西医治疗的普通国人。“强国保种”的提出,使医学不仅仅是关乎个人健康的“私事”,更是演变成为肩负国家存亡的“公共事业”。女性自古以来就肩负着种族繁衍的重任,其个人素养与身体健康直接关系着整个民族的整体素质。近代被称之为“国母”的女性,其社会作用受到了各界的重视。为了挽救整个中华民族于孱弱落后,承担起了“强种”的重要使命。女子教育在社会各界的推动与鼓励下,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女子职业教育也蓬勃发展起来。为了提高民族素质,向女性灌输普及性的医学知识,提倡健康的生育方式成为提高女性健康水平的重要形式。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自我卫生健康知识的增长,女性就医观念的开放,针对于女性的医疗市场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传统的中医妇科学虽受到近代西医妇科的冲击,但随着一批具有系统化教育背景的女性医疗服务者的加入,在医疗市场中还是颇受欢迎。传统的妇科流派得以传承发展,世代积累的临床经验在疾病的诊治中疗效可靠。传统医学在与西医的碰撞中,中西医知识融合汇通,传统妇科理论得到充实和发展,对疾病的认识更为深入。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传统封建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医产科学的发展。“男女大防”“男重女轻”等封建伦理观念,使受过良好医学教育的男性医生被隔离于产房之外;直接从事分娩的妇女,因缺乏规范的医学教育而只能依靠“口耳相传”的经验进行难产等手术。传统接生方式与近代西式接生法相比较下,其产妇、婴儿的高死亡率触目惊心,令人咂舌。在日益显露的种种弊端影响下,中医产科分娩方式遭到了淘汰。在新式产科学的影响下,分娩过程中无菌消毒的观念受到重视,并被经过改造的稳婆运用于实践中。结论医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科学技术,其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社会的需求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所以对于中医妇科学发展的研究,不可只局限于医学本身,而是要把它放入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去进行研究。在近代社会的进程中,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改变,女性地位的提高、女子医学教育的发展、西医妇科学在国内的兴起和推广等,对传统妇科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近代中医妇科学在艰难砥砺前行,显示出了传统医学顽强的生命力。

文印君[6](2019)在《清代医家叶天士辨治妇科疾病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以叶天士诊治妇科疾病的医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分析,对叶天士在妇科疾病诊疗方面的临证经验等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妇科临床治疗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方法首先,从《三家医案合刊·叶氏医案》、《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未刻本叶氏医案》、《叶氏医案存真》、《种福堂公选良方·附医案》、《眉寿堂方案选存》等7本医案中筛选出相关的案例,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的整理和分析,系统总结出叶天士在妇科疾病治疗方面的学术思想以及临证经验,找出其对于妇科疾病的用药特点等,进一步挖掘相关理论的临床价值。结果研究论文分为:叶天士先生简介,叶天士先生治疗妇科疾病的学术思想,叶天士先生辨治妇科疾病用药特点,叶天士妇科临证经验及叶天士妇科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叶天士学术思想与新安医学的关系等六个方面。1.生平:介绍叶天士先生的成长经历和临证经历及学术渊源。治学精神:遍读中医经典,师古不泥古,勤奋治学,医德高尚,临证效验。2.学术思想:叶天士先生在月经病的学术思想总结为:月经不调,需辨证求因;疏肝理气,理中调冲;汤丸并进,剂型灵活。叶天士先生在带下病的学术思想总结为:补益肝肾,兼顾心气;八脉空虚,补养奇经;滋阴摄阳,顾护胃气;湿邪致病,健脾化湿。叶天士先生在安胎方面学术思想总结为:安胎之要,气血为本;按月安胎,攻补不悖;安胎用药,顺气凉血。叶天士先生在产后疾病方面的学术思想总结为:扶正祛邪,喜用人参;奇脉病证,通补适宜;脏腑内伤,实脏通腑。叶天士先生在妇人徵瘕方面的学术思想总结为:久病入络,祛邪通络;病在奇经,温奇消徵。3.用药特点:叶天士先生用药特点归纳为推重气味,用药强调分辨气血阴阳,对虫类药物和谷果蔬菜类药物的灵活运用,重用血肉有情之品。4.临证经验:分别从月经病的临证经验,带下病的临证经验,安胎方面的临证经验,产后疾病的临证经验,妇人徵瘕临证经验等进行阐述、总结分析。5.后世影响:叶天士妇科学术思想养阴法、祛湿法、奇经法、通络法对后世的影响。6.叶天士学术思想与新安医学的关系:师承家学,渊源新安;学术成就,出自新安。

马丹[7](2019)在《基于中医古籍的月经不调核心概念与诊疗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月经不调作为最常见的妇科病,近年来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极大地威胁着女性的身心健康,如若迁延治疗,或失治误治,可致闭经、崩漏、贫血、不孕等病的发生,严重影响女性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医家和学者从自身的诊疗经验出发,对月经不调某一类证候的辨治及见解较丰富,但尚缺乏系统的梳理。且近年来专家与学者发现对于月经不调疾病的治疗,中医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疗效显着。故本文针对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发展与演变进行深入研究,构建月经不调中医诊疗理论框架,为指导月经不调的理论研究与临床诊治,提供帮助。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明确文献资料的选择原则与方法,选取先秦两汉至清末历代医籍中,有关月经病理论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包括四大经典、官修医籍、历代妇产科专着,以及综合性医书,确定入选古籍书目59部。以理论思维为主导,综合运用文献学、术语学和框架研究等方法开展相关研究。其次,确定核心概念、各家专论的选择原则,明确核心概念体系的建立方法。第二部分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历史发展研究。以时间维度为主轴,纵向梳理历代医籍中有关月经不调的理论。以疾病为主线,横向研究月经不调总论、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的病名、因机证治等发展概况。第三部分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核心概念研究。以国家973项目确定的研究方法为依托,系统梳理并确定月经不调总论及各病的病名、因机证治等核心概念,共计179个,明确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深化对月经不调理论体系内在结构的认识和表述,按照概念之间的层级关系,梳理出月经不调因机证治诊疗理论层次清楚的核心概念体系。第四部分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核心专论研究。选取历代医家具有代表性、原创性的月经不调专论,深入挖掘其中内涵,阐释其学术渊源及价值。第五部分对历代月经不调及各病诊疗理论的既有框架进行研究整理,完成以病机为中心,因、机、证、治齐备的月经不调及其各病诊疗理论框架结构的搭建。综合以上研究总述如下:1.月经不调病名的演变“月经不调”的病名始见于《备急千金要方》,此时已经认识到月经不调包括月经周期的异常和经量的异常。宋金元时期出现了“月水不调”“月候不调”“经候不调”等相关病名,但并不规范。明清时期基本沿用前代病名,较少出现新的名称。究其原因,主要是宋金元时期的医家们逐渐将月经不调的各病作为独立的疾病进行阐述,提出单独的病名,对各病的命名贡献极大。“月经先期”之名首见于《校注妇人良方》。此外还有“经行先期”“经水不及期”“经早”等名称。“月经后期”之名始见于《女科秘要》。医家多称之为“过期”与“后期”。《圣济总录》最早将其称为“月水过期”“后期而至”。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名有“或前或后”“经乱”“愆期”“经水先后无定期”等不同。孙思邈最早使用“月水或前或后”之名来描述月经先后无定期。此后医家大多沿袭“或前或后”之说。“经乱”之名最早见于《景岳全书》。“经水先后无定期”最早见于《傅青主女科》。“愆期”之名,最早见于《产育宝庆集》,在《女科百问》《妇人大全良方》《女科证治准绳》《医宗金鉴》等着作中均有“愆期”之称,却并非专指月经先后无定期。宋以前“愆期”之名,多指月经后期。《济阴纲目》将“愆期”之名作为月经先期与月经后期两病的统称。《医宗金鉴》明确指出经行或前或后,无定期之证为“愆期”。后世多沿用“愆期”指月经先后无定期。故“愆期”之名应予明确区分。“月经过多”之名最早见于《圣济总录》,但只是作为一类证候。至刘完素最早将月经过多作为独立的疾病,首次提出“经水过多”之病名。月经过少的病名出现较早,《脉经》中最早提出“经水少”。后世也均以“少、涩少、微少”指代月经过少。2.月经不调的病因先秦两汉时期,主张人体经脉与天地相应,外感寒暑之邪可致月经不调。晋唐时期开始注重外感、内伤合而致病。《诸病源候论》最早明确提出月经不调的病因在于劳伤气血兼外感风冷之邪。宋金元时期大多沿袭此说。《圣济总录》则补充了情志致病的因素,指出月经不调可因心气抑滞,情志不畅,血气郁结而致。明代以后,对月经不调病因的认识有了极大的突破。《女科撮要》首次从内伤七情、外感六淫、饮食失节、起居失常四方面论述了月经不调的病因。《景岳全书》将月经不调的病因归结为情志、劳倦、冲任不守、外感、误治、先天禀弱、纵情亏损等七个方面,且以情志致病为首。《医宗金鉴》以三因致病说为基础,认为外因经病多因于寒、热、风邪所致,内因经病主要在于七情所伤,不内外因经病则包括脾胃损伤、房劳损伤和产子过多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因独立成为专病较晚,因此病因的认识以明清为主,基本与月经不调总的病因认识相近,各病略有侧重。3.月经不调的病机有关月经不调病机的论述,最早见于《金匮要略》,书中首次提出因虚、寒、结气所伤,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的观点。《圣济总录》最早提出妇人“以血为本,以气为用”的理论,认为月经不调总的病机在于气血失调,损伤冲任。《普济本事方》认为阴阳的偏胜偏衰是导致月经不调的重要原因。两种观点均被后世广泛遵循。朱震亨从体质方面强调病机在于痰湿。薛己最早提出“心脾平和,经候如常”的观点。此观点被后世医家所认可,并广泛沿用。万全将病机概括为脾虚、冲任损伤、脂痰凝塞三个方面,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对月经不调的病机认识。对于月经不调各病的病机认识,总体来说明清时期更加准确而丰富。有关月经先期的病机认识,始于朱丹溪。他提出血热、气血俱热而致月经先期,后世医家多沿袭“先期属血热”之说。《万氏女科》提出血热又分血盛有热和血虚有热。《苍生司命》又补充了气虚病机。至《景岳全书》则全面概括月经先期病机在于血热和气虚,血热又分虚热和实热,气虚又分心脾气虚、脾肾气虚。明清时期,由于受到命门学说的影响,一些医家开始从肾论治。如《古今医统大全》认为月经先期为肾阴虚,不能镇守。《傅青主女科》指出病机在于肾中水火太旺,或肾中火旺水亏而致。对于月经后期的病机认识,亦始于朱丹溪。他提出血虚、血热、痰湿和气血虚均可致病。《苍生司命》又提出病机为气寒、血少和气逆。《景岳全书》提出血寒又有外感寒邪和阳虚内寒之分。《傅青主女科》根据月经量多少来辨别实寒、虚寒。指出月经后期而至量少者,为血寒而不足;月经后期而至量多者,为血寒而有余。总体来说,对月经后期病机的认识可以概括为血虚、气血虚、阳虚、血寒、血热、气滞和痰湿。对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机认识较晚,大致可以概括为血虚、肾虚、脾虚和肝郁。《万氏女科》提出月经先后无定期因虚所致。《景岳全书》认为病机可分血虚和肾虚,肾虚又有肾阳虚、肾阴虚之分。《傅青主女科》有创见性地提出病机在于肝肾之郁。《叶氏女科证治》《竹林寺女科证治》等书认为病机在于脾胃虚弱。《顾松园医镜》认为病机在于气乱。对月经过多病机的认识,可概括为血热、虚热、气虚、血虚和痰多。《丹溪心法》指出痰多壅滞,血不循经而致经水过多。《万氏女科》提出血热之病机。《医学纲目》提出病机在于虚热和气虚。《傅青主女科》提出血虚而不归经致月经过多。对于月经过少的病机认识较早,《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月事衰少”,指出其病机为气竭肝伤。《脉经》指出月经过少由“亡其津液”而致。此后医家大多以血虚、痰凝和寒滞为其病机。总体上分为虚、实两个方面,虚者包含肾水不足、血虚、中气虚、气血虚、阴虚和阳虚,实者包含痰凝、气郁肝伤、气滞血瘀、火烁津液和血寒壅滞。4.月经不调的辨证论治对于月经不调的辨证论治,分为气血辨治和脏腑辨治两方面。历代医家多重视“养血调气”,并以此发展出多种治则治法。如《普济本事方》指出调其气血,以平为福。《济生方》指出气血同治,但调气重于调血。《济阴纲目》指出调经当抑气。《孕育玄机》指出调经顺气,养血为先。《女科经纶》概括前人医论,提出“调经养血,莫先以顺气为主”“调经莫先于养血,养血莫先于调气”。脏腑辨治方面,分为心脾辨治、从肾辨治和从肝辨治。《万氏女科》指出“调经,专以理气补心脾为主”。《医宗粹言》强调调经不可独耗其气,应养心实脾的观点。《女科经纶》指出调经以补养脾胃为大法。张介宾言“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赵献可提出“调经必须滋水为主”“滋水更当养火”,发展了以补肾来论治月经不调的理论。明确从肝辨治月经不调,则见于《傅青主女科》。5.月经不调共性诊疗理论框架对月经不调因、机、证、治共性诊疗理论框架结构进行梳理,形成以“热扰冲任”“冲任不固”“血海空虚”“冲任阻滞”“封藏疏泄失司”“血海蓄溢失常”“冲任紊乱”为核心病机,以“血热证”“血寒证”“气滞血瘀证”“痰阻证”“阴虚证”“阳虚证”“脾虚证”“肾虚证”“肝郁证”为核心病证,以“清热凉血”“温经养血”“活血化瘀”“健脾祛湿”“滋阴清热”“补脾益肾”“疏肝解郁”为核心治法的月经不调共性诊疗理论框架。本研究对月经不调的系统梳理,理清了月经不调中医诊疗理论的源流、核心概念与核心专论与共性诊疗理论,对于现代月经不调疾病的诊治具有临床指导价值。

徐杨[8](2018)在《打造卫生计生宣传“五个一”工程》文中研究表明江苏省新沂市卫生计生宣传工作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弘扬典型、强化效果、创建品牌"为工作思路,全面推进"健康新沂"建设。切实发挥先行先导作用,在凝聚社会共识、营造有利氛围、树立行业形象、服务百姓健康方面积极适应新常态、顺应新特点,打造卫生计生宣传"五个一"工程。抓住一条主线。新沂市卫计委抓住"坚持思想引领,展示健康新沂新成效"这条宣传主线,深入挖掘阐释健康新沂的理论内

田晓迎[9](2015)在《基于数据挖掘从经验方和医案探析岭南名医治疗妇科疾病的诊疗和用药规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岭南名医治疗妇科疾病所拟的经验方进行分析和数据挖掘,拟分析和探讨岭南名医诊疗妇科疾病的辨证和用药特点。并通过对岭南名医医案的方剂药物进行数理统计和数据挖掘,探索岭南名医治疗妇科疾病的用药规律。使岭南名医治疗妇科疾病的临床经验得以量化,更容易被解读和表达出来,有利于继续传承和发展。方法:通过广州市各大图书馆和网络搜索系统,搜索民国至今岭南地区名医有关妇科疾病所有资料,收集包括妇科疾病资料,各老中医自着的经验集、医案集、医话集、发表的相关论文,及其学术传承人等整理出版的经验集、医话医案集及发表的介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论文等。查阅并记录文献中明确说明为名医经验方的方剂。整理收集这些文献资料中记载的妇科医案。规范数据后。运用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学信息研究室任廷革教授团队研发的中医处方智能分析系统(CPAIS)对收集到的验方进行分析和数据挖掘。运用数据挖掘软件spss clementine12.0对所研究医案方剂中的高频次药物进行挖掘性研究。运用spssl3.0对纳入研究医案方剂药物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收集到岭南名医妇科经验方34条,其中崩漏验方8条;胎漏、胎动不安、滑胎验方8条;闭经验方2条;痛经验方2条;盆腔炎验方5条;癓瘕验方3条;带下验方2条;调经验方3条;不孕验方1条。 共收集到163个岭南名医治疗妇科疾病医案,共计509诊次。月经病89例(包括:崩漏、月经后期、月经先期、痛经、月经过多、闭经、月经过少、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前后诸证和经期延长)、胎漏5例、胎动不安9、滑胎13例、产后恶露不绝7例、不孕症27、癓瘕12例、带下病1例。将胎漏、胎动不安、滑胎和崩漏验方录入CPAIS系统进行分析。将收集到的岭南名医妇科医案中的方剂信息录入spss clementine12.0和spssl3.0,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相关分析结果:1.验方挖掘结果:运用CPAIS系统对胎漏、胎动不安和崩漏验方进行处理,分析出各条验方各组成药物对方剂的贡献度、验方药物综合性、味、归经和特点。胎漏、胎动不安和崩漏验方综合药味均以甘、苦、辛、平权重最大,以甘味药为主。验方构成药物的药性以平性药和温性药为主。整方综合药性多偏温性但偏性不强。整方药物综合归经以肝、脾、肾为主。2.妇科医案综合挖掘结果:运用SPSS clementine12.0和SPSS13.0对通过文献收集到的163个岭南名医妇科医案中的处方用药进行处理。将455个处方中使用频次达4345次的258味药进行数理分析,并将其中高频次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和联类分析。结果如下:(1)数理结果:岭南名医治疗妇科疾病使用频数最多的药物排名前15的分别为:当归、白芍、白术、茯苓、党参、甘草、熟地黄、菟丝子、川芎、山药、桑寄生、丹参、益母草、续断、鸡血藤,其中使用了当归使用最多,共245次。使用频次在15次以上的药物中,甘味药物有35种、苦味药物有31种、辛味药物有20种、酸味药物7种、成味药物5种、淡味药2种、涩味药2种。药性属温的药物有29种、凉性的药物15种、寒性药物4种、平性药物15种、热性药物只有1种。44味药物归肝经、32味药物归肾经、22味药物归脾经、16味药物归肺经、13味药物归心经、6味药物归胃经、4味药物归胆经、4味药物归心包经、3味药物归膀胱经。处方用药以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补虚药使用的频次达到了药物总使用频次的46.14%;活血化瘀药使用频次占总使用频次的15.24%。其次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止血药。温里药使用频次非常低。补虚药中以补气药和补血药使用频次最高,补阴药使用频次多于补阳药。(2)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岭南名医治疗妇科疾病时大量的使用了药对和药组。常用的药对有:柴胡、薄荷;蒲黄、五灵脂;女贞子、墨旱莲;杜仲、桑寄生;柴胡、当归;鸡血藤、丹参;山茱萸、山药等共67对。其中岭南名医常用特殊药对共38对3.岭南名医治疗月经病医案药物分析:89例月经病医案共使用191种药物,972频次的药物。(1)月经病医案高频药物与症状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气血虚腹痛与当归、白芍、熟地黄、茯苓等关联显着;血瘀腹痛与益母草、川芎关联显着。肝郁气滞腹痛与柴胡关联显着。经血有块与蒲黄、白芍、当归、茯苓、泽泻、丹皮等关联显着;月经不规则与首乌和白术关联显着。(2)月经病高频药物与证候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肝郁证与薄荷、柴胡、白芍、茯苓及这些药物组成的药组关联显着;脾虚证与白术、茯苓、党参、黄芪及其药组关联显者;血瘀证候与丹参、当归、蒲黄、香附及其药组关联显着;肝阴虚与生地关联显着;肾阴虚与生地、墨旱莲关联显着。(3)月经病高频药物因子分析结果:共得到12个因子及对应的药物:F1:薄荷、山药、丹皮、泽泻、山茱萸、茯苓;F2:柴胡、薄荷;F3: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F4:白术、党参、黄芪;F5:.鸡血藤、丹参、陈皮;F6:续断、益母草、香附;F7:枸杞子、菟丝子;F8:生地、蒲黄、墨旱莲;F9:牡蛎、海螵蛸、赤芍;F10:牡蛎、海螵蛸;F11:甘草、桑寄生;F12:艾叶、麦冬、首乌(4)岭南名医月经病高频用药聚类分析结果:共得到4个聚类方:C1:当归、白芍、茯苓;C2:白术、党参、黄芪、甘草、熟地、川芎;C3:益母草、鸡血藤、丹参;C4:山药、丹皮、生地、泽泻、麦冬、山茱萸、翟旱莲结论:1.通过对岭南名医治疗妇科疾病的验方和医案的分析和数据挖掘,总结出岭南名医治疗这妇科疾病时多以肾、肝、脾为立论点,长于运用补益气血、行气解郁、活血化瘀等法调理气血;以平补平泻之法平衡阴阳;以疏肝健脾、补益肝肾、健脾益。肾等法调理肝、脾、肾关系来调治妇科病症,用药平和,顾护人体气阴。2.运用SPSS clementine12.0和SPSS13.0对通过文献收集到的163个岭南名医妇科医案中的处方用药进行处理。将455个处方中使用频次达4345次的258味药进行数理分析,并将其中高频次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总结出岭南名医治疗妇科疾病的用药特点和配伍规律。得到以下结论:(1)用药特点:岭南名医治疗妇科疾病时用药以平为期,倾向选择甘、苦、辛味药,反对大剂量使用酸敛、收涩的药物,以防碍脾、致瘀。对温性药物使用较寒凉性药物多。少用大苦大寒、峻猛攻下、辛燥、有毒之品,偶尔用之也是小剂量使用或运用配伍和炮制降低其偏性。多用凉性药物而少用寒性药物。清热多甘凉少苦寒;补益多甘温或平补,少用峻补之药。提示岭南名医在处方时更注重阴阳平衡,补而不过燥,滋而不过腻,清而不过寒。且岭南名医擅长运用配伍来调节整方药性,使处方整方药性虽温但偏性不强。总之,岭南名医治疗妇科病用药多平和而慎攻伐。(2)配伍特点:从挖掘出的特殊药对药组中,分析出岭南名医经常使用的配伍方法为:补气药配伍利水渗湿药、健脾益气药配伍疏肝解郁药、健脾益气药配伍活血化瘀药、健脾益气药配伍养阴生津药、补血药配伍益气药、养血药配伍活血药、补血药配伍理气药、清热凉血药配伍活血化瘀药、清热凉血药配伍养血药、温经散寒药配伍活血化瘀、补阴药配伍补阳药。3.运用SPSS clementine12.0和SPSS13.0对通过文献收集到的四诊资料完整89个月经病医案中首诊处方中972频次的191味药物进行数理分析和高频药物的关联规则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反映了岭南名医治疗月经病时高频药物与症状和高频药物和证候的关联情况,总结了岭南名医针对月经病某一症状或某一证候的用药规律的共性,使症状-证候-中药的关系量化表达出来,使岭南名医经验更容易被解读和表达出来。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岭南名医治疗月经病的高频药物进行分析,结果分析出12个因子所对应的药物信息和4个聚类方,反推出岭南地区月经病的病机主要气血失调,病位在肝、脾、肾。

吕庆超[10](2015)在《灸脐疗法文献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系统整理古今文献中有关灸脐疗法的相关记载,总结不同时期灸脐疗法的特点,总结灸脐疗法中各种灸法的具体操作过程,找出灸脐疗法临床应用特点,为拓宽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运用中医文献学的方法,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总结灸脐疗法的历史发展特点;结合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分析、归纳灸脐疗法的古今应用特点,通过古今对比分析,寻找灸脐疗法的古今差异,分析其原因。结果:灸脐疗法产生于晋唐,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衰落于清。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医外治法的兴起,灸脐疗法焕发出新的光彩。灸脐疗法的发展变化与时代的变迁、医家的学术思想密切相关。古今灸脐疗法在使用灸法、主治病证及选用药物上有明显差异,提示在对古代灸法继承的同时,注重对流失灸法的挖掘、借鉴更有创新价值,有利于更好的服务临床。展望:将古今优选灸法与现代新技术、新方法相结合,研制更便于临床使用的新灸法、新剂型。

二、哪种妇科病宜看中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哪种妇科病宜看中医(论文提纲范文)

(1)医学人类学视角下傣族“拢匹勒”(产后病)防治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田野点介绍
第一章 傣族疾病观
    第一节 疾病分类
    第二节 病因解释
    第三节 疾病治疗选择
        一、专业治疗选择
        二、民间治疗选择
        三、大众治疗选择
    小结
第二章 傣医专业层面产后病防治实践
    第一节 产后病的认识
        一、病因
        二、病机
        三、疾病类别及特征
        四、证型分类
    第二节 傣医产后病临床治疗
        一、治疗原则
        二、内外治方药
        三、特色疗法
    第三节 案例举隅
    小结
第三章 傣族民间层面产后病防治实践
    第一节 产后病的认识
        一、民间草药治疗者病因观
        二、民间仪式治疗者病因观
        三、民间草药兼仪式治疗者病因观
    第二节 民间产后病的防治
        一、草药治疗
        二、仪式治疗
        三、草药兼仪式治疗
    第三节 案例举隅
    小结
第四章 大众层面产后病防治实践
    第一节 产后病的认识
        一、高学历群众产后病认知
        二、低学历群众产后病认知
    第二节 大众产后病防治方法
        一、大众防治经验
        二、大众防治习俗及仪式
    第三节 个案访谈
    小结
第五章 傣族产后病治疗实践多元化的人类学分析
    第一节 傣族产后病防治实践变迁及其原因分析
        一、防治实践变迁现象
        二、变迁原因分析
    第二节 多元医疗体系结合的必要性
        一、传统治疗方式仍发挥重要作用
        二、传统和现代治疗优势互补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产后病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傣族防治产后病用药汇总
    二、民间“摩雅”基本情况
    三、产后病问卷调查表
    四、部分图片资料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第一作者)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课题情况
致谢

(2)多囊卵巢综合征厥阴证的临床症治特点及理论探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多囊卵巢综合征中西医文献综述
        一、背景介绍
        二、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现代医学研究
        三、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中医研究
        四、小结
    第二节 厥阴病文献综述
        一、从提纲证看厥阴病
        二、从病因病机看厥阴病
        三、从“厥阴”看厥阴病
        四、从厥阴病的实质看厥阴病
        五、从主症看厥阴病
        六、从主方看厥阴病
        七、小结
第二章
    第一节 多囊卵巢综合征厥阴证的临床症治特点
        一、选题背景简介
        二、杨洪艳教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厥阴证的认识
        三、多囊卵巢综合征厥阴证病例特点分析
    第二节 厥阴证古籍及现代文献研究
        一、古籍文献研究
        二、现代文献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纳入本研究 60 篇文献一览
致谢

(3)朝鲜《医方类聚·妇人门》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1. 《医方类聚·妇人门》的编纂背景
    1.1 朝鲜医书《医方类聚》概况
        1.1.1 《医方类聚》的成书背景
        1.1.2 《医方类聚》的编纂与流传
        1.1.3 《医方类聚》的内容
    1.2 《医方类聚·妇人门》的学术渊源
        1.2.1 中医妇产科的起源
        1.2.2 中医妇产科向专科化发展
        1.2.3 中医妇产科的独立分科
        1.2.4 中医妇产科的进步与发展
    1.3 小结
2. 《医方类聚·妇人门》的内容解析
    2.1 《医方类聚·妇人门》的内容来源
        2.1.1 《医方类聚·妇人门》引书来源
        2.1.2 《医方类聚·妇人门》引书次数统计
        2.1.3 《医方类聚·妇人门》所引佚书
        2.1.4 《医方类聚·妇人门》引书特点
    2.2 《医方类聚·妇人门》的内容分析
        2.2.1 《医方类聚·妇人门》总体内容构成
        2.2.2 《医方类聚·妇人门》各部分内容构成
    2.3 小结
3. 《医方类聚·妇人门》的编纂方式
    3.1 《医方类聚·妇人门》的目录构成特色
        3.1.1 《医方类聚》全书的目录构成
        3.1.2 《医方类聚·妇人门》的目录构成
    3.2 《医方类聚·妇人门》正文的编纂
        3.2.1 《医方类聚·妇人门》“论”的编纂方式
        3.2.2 《医方类聚·妇人门》“方”的编纂方式
        3.2.3 《医方类聚·妇人门》其他疗法的编纂方式
    3.3 《医方类聚·妇人门》附注的编纂
        3.3.1 《医方类聚·妇人门》附注的编纂方式
        3.3.2 《医方类聚·妇人门》附注的作用
    3.4 《医方类聚·妇人门》的编纂特点
        3.4.1 纲举目张,思维清晰
        3.4.2 理论先行,勿轻实用
        3.4.3 附注引文,精心编排
        3.4.4 标识有缺,白璧微瑕
    3.5 小结
4. 《医方类聚·妇人门》编纂思路之比较分析
    4.1 与中国诸种着名医籍之比较
        4.1.1 与《巢氏病源》妇人部分之比较
        4.1.2 与《千金方》妇人方之比较
        4.1.3 与《圣惠方》妇人部分之比较
        4.1.4 与《圣济总录》妇人部分之比较
        4.1.5 与《妇人大全良方》之比较
        4.1.6 与《普济方》妇人部分之比较
    4.2 与朝鲜诸种着名医籍之比较
        4.2.1 与《乡药集成方·妇人科》之比较
        4.2.2 与《医林撮要》妇人部分之比较
        4.2.3 与《东医宝鉴·妇人》之比较
    4.3 《医方类聚·妇人门》编纂的独特之处
        4.3.1 分纲列目,结构清晰
        4.3.2 博采众长,独辟蹊径
        4.3.3 保存原目,别出心裁
    4.4 小结
5. 《医方类聚·妇人门》引用文献之价值探讨
    5.1 《医方类聚·妇人门》所引《巢氏病源》
        5.1.1 引用《巢氏病源》概况
        5.1.2 所引《巢氏病源》与影宋写本的比较
    5.2 《医方类聚·妇人门》所引《千金方》
        5.2.1 引用《千金方》概况
        5.2.2 所引《千金方》与影宋刊本的比较
    5.3 《医方类聚·妇人门》所引《圣惠方》
        5.3.1 引用《圣惠方》概况
        5.3.2 所引《圣惠方》与影宋抄本的比较
    5.4 《医方类聚·妇人门》所引《妇人大全良方》
        5.4.1 引用《妇人大全良方》概况
        5.4.2 所引《妇人大全良方》与元本的比较
    5.5 《医方类聚·妇人门》文献引用的规律
        5.5.1 择优引用,多方兼顾
        5.5.2 唯存此书,余处皆无
    5.6 《医方类聚·妇人门》文献引用的特色
        5.6.1 据实引录,引用规范
        5.6.2 依据体例,略有调整
        5.6.3 引文量大,利于辑佚
        5.6.4 底本精善,可供校勘
    5.7 小结
6. 结论
7. 创新点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附录
11.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临证指南医案》咳嗽篇方药配伍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温病大家叶天士
        1.1 医学生平
        1.2 学术思想
    2 咳嗽的研究概要
        2.1 中医学对咳嗽的认识
        2.2 西医学对咳嗽的认识
第二部分 咳嗽病用药配伍特点分析及典型医案解析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医案解析
        2.2 数据库建立
        2.3 统计分析
    3 数据研究结果
        3.1 外感咳嗽用药性味频率
        3.2 内伤咳嗽用药性味频率
        3.3 外感咳嗽用药归经频率
        3.4 内伤咳嗽用药归经频率
    4 典型病例用药配伍解析
        4.1 外感咳嗽
        4.2 内伤咳嗽
第三部分 讨论
    1 药物配伍讨论
        1.1 外感咳嗽
        1.2 内伤咳嗽
    2 临床应用讨论
        2.1 善用甘味
        2.2 多审体质
        2.3 治病求本,非泛泛治咳
        2.4 诊治论四时早晚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附表

(5)近代中医妇科发展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近代中医妇科发展的背景
    1 经济文化
    2 女性地位的提高
        2.1 女性身体的解放:从缠足到天足
        2.2 女性社会活动的增加
        2.3 女学的兴起
    3 生理卫生知识的普及
        3.1 女性传统疾病观
        3.2 近代女性生理卫生知识的推广
        3.2.1 期刊杂志的宣教
        3.2.2 国家层面的介入
    4 近代西医妇产科学在国内的发展
        4.1 西医妇产科技术的发展
        4.2 西医妇产科技术的推广
        4.3 产前检查和西式接生方式的接纳
        4.3.1 传统的孕期养胎观
        4.3.2 近代逐渐进行产前检查和采用西式接生方式
        4.4 科学的节育方式的接纳
        4.4.1 传统的节育方式
        4.4.2 近代逐渐采纳科学的节育方式
    5 近代中医发展
        5.1 中医学术的发展
        5.1.1 中西医汇通思想的提出
        5.1.2 中西医汇通思想的发展
        5.2 中医学术传播的途径:书刊和学会
        5.2.1 近代中医药书刊
        5.2.2 近代中医药学会
        5.3 女医人才的培养
        5.3.1 女性习医的兴起
        5.3.2 近代中医学校教育
        5.3.3 中医传统人才培养方式
        5.4 中医医院的建立
第二部分 :近代中医妇(产)科发展:传承基础上的创新
    1 中医妇科发展
        1.1 中医妇科理论与临床发展
        1.1.1 对妇科生理、病理认识的发展
        1.1.2 诊断方式的发展
        1.1.3 治则、治法的发展
        1.2 近代妇科名家流派
        1.2.1 海派妇科流派
        1.2.2 孟河妇科流派
        1.2.3 新安妇科流派
        1.2.4 浙派妇科流派
        1.2.5 岭南妇科流派
        1.2.6 三晋妇科流派
        1.2.7 云南妇科流派
    2 中医产科
        2.1 对中医产科技术的继承
        2.2 对传统稳婆的改造
第三部分 :讨论
第四部分 :结语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近代中医妇科发展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附件

(6)清代医家叶天士辨治妇科疾病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叶天士先生简介
    1 叶天士先生生平
    2 叶天士先生的治学精神和临证经历
    3 叶天士先生辨治妇科疾病的学术渊源
第二章 叶天士先生妇科学术思想探讨
    1 叶天士在月经病学术思想总结
    2 叶天士在带下病学术思想总结
    3 叶天士在安胎方面的学术思想总结
    4 叶天士在产后病方面学术思想总结
    5 叶天士在妇人徵瘕方面的学术思想总结
第三章 叶天士妇科用药特点总结
    1 推重气味
    2 气血阴阳
    3 虫类药物
    4 谷果菜类药物
    5 重用有情之品
第四章 叶天士先生妇科临证经验总结
    1 叶天士在月经病的临证经验总结
    2 叶天士在带下病的临证经验
    3 叶天士在妊娠诸证的临证经验
    4 叶天士在产后疾病的临证经验总结
    5 叶天士在妇人徴瘕方面的临证经验总结
第五章 叶天士治疗妇科疾病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第六章 叶天士学术思想与新安医学的关系
    1 师承家学,渊源新安
    2 学术成就,出自新安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基于中医古籍的月经不调核心概念与诊疗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月经不调文献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选择的原则与方法
    2 古籍书目选择结果
    3 核心概念的确定与概念体系的建立
        3.1 核心概念收集与确定的方法
        3.2 核心概念体系的建立方法
    4 核心专论的选择与撰写
        4.1 核心专论的选择原则与方法
        4.2 核心专论的撰写要求与方法
第二部分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历史发展
    1 历代医籍有关月经不调理论的梳理
        1.1 先秦两汉
        1.1.1《黄帝内经》
        1.1.2《金匮要略》
        1.2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1.2.1《脉经》
        1.2.2《褚氏遗书》
        1.2.3《诸病源候论》
        1.2.4《备急千金要方》
        1.3 宋金元时期
        1.3.1《太平圣惠方》
        1.3.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3.3《圣济总录》
        1.3.4《普济本事方》
        1.3.5《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1.3.6《女科百问》
        1.3.7《仁斋直指方论》
        1.3.8《妇人大全良方》
        1.3.9《济生方》
        1.3.10《格致余论》
        1.3.11《丹溪心法》《丹溪治法心要》
        1.4 明清时期
        1.4.1《奇效良方》
        1.4.2《苍生司命》
        1.4.3《校注妇人良方》
        1.4.4《丹溪心法附余》
        1.4.5《女科撮要》
        1.4.6《万氏女科》
        1.4.7《古今医统大全》
        1.4.8《医学纲目》
        1.4.9《医学入门》
        1.4.10《古今医鉴》
        1.4.11《万病回春》《寿世保元》《内府秘传经验女科》
        1.4.12《女科证治准绳》
        1.4.13《医宗粹言》
        1.4.14《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1.4.15《济阴纲目》
        1.4.16《景岳全书·妇人规》
        1.4.17《邯郸遗稿》
        1.4.18《薛氏济阴万金书》
        1.4.19《陈素庵妇科补解》
        1.4.20《女科经纶》
        1.4.21《傅青主女科》
        1.4.22《顾松园医镜》
        1.4.23《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1.4.24《叶氏女科证治》
        1.4.25《沈氏女科辑要》
        1.4.26《女科切要》
        1.4.27《妇科玉尺》
        1.4.28《竹林寺女科》
        1.4.29《古今医彻》
        1.4.30《女科要旨》
        1.4.31《医法圆通》
    2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发展演变
        2.1 月经不调
        2.1.1 月经不调的病名演变
        2.1.2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发展
        2.2 月经先期
        2.2.1 月经先期的病名演变
        2.2.2 月经先期诊疗理论的发展
        2.3 月经后期
        2.3.1 月经后期的病名演变
        2.3.2 月经后期诊疗理论的发展
        2.4 月经先后无定期
        2.4.1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名演变
        2.4.2 月经先后无定期诊疗理论的发展
        2.5 月经过多
        2.5.1 月经过多的病名演变
        2.5.2 月经过多诊疗理论的发展
        2.6 月经过少
        2.6.1 月经过少的病名演变
        2.6.2 月经过少诊疗理论的发展
第三部分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核心概念研究
    1 月经不调
        1.1 病名
        1.1.1 月经先期
        1.1.2 月经后期
        1.1.3 经水先后无定期
        1.1.4 月经过多
        1.1.5 月经过少
        1.2 病因
        1.2.1 六淫
        1.2.1.1 火
        1.2.1.2 风寒
        1.2.1.3 寒热
        1.2.2 七情
        1.2.2.1 性急多怒
        1.2.2.2 忧愁思虑
        1.2.2.3 情志抑郁
        1.2.3 劳伤
        1.2.3.1 房劳过度
        1.2.3.2 劳力损伤
        1.2.4 体质
        1.2.4.1 形瘦体虚
        1.2.4.2 形肥多痰
        1.3 病机
        1.3.1 气血失调
        1.3.1.1 血热
        1.3.1.2 血寒
        1.3.1.3 血虚
        1.3.1.4 血瘀
        1.3.1.5 气虚
        1.3.1.6 气血虚
        1.3.1.7 气滞血瘀
        1.3.2 津液失常
        1.3.2.1 痰阻血海
        1.3.3 脏腑病机
        1.3.3.1 肾气虚
        1.3.3.2 肾精不足
        1.3.3.3 肾阴虚
        1.3.3.4 脾胃虚弱
        1.3.3.5 肝气郁结
        1.3.3.6 脾肾两虚
        1.3.4 冲任不调
        1.4 证候
        1.4.1 血热证
        1.4.2 血寒证
        1.4.3 血虚证
        1.4.4 血瘀证
        1.4.5 痰湿证
        1.4.6 气虚证
        1.4.7 脾肾气虚证
        1.4.8 阴虚内热证
        1.4.9 肝气郁结证
        1.5 治法
        1.5.1 清热凉血
        1.5.2 温经养血
        1.5.3 养血调经
        1.5.4 活血化瘀
        1.5.5 健脾祛湿痰
        1.5.6 补气摄血
        1.5.7 补益脾肾
        1.5.8 滋阴清热
        1.5.9 疏肝解郁
    2 月经先期
        2.1 病名
        2.1.1 血热月经先期
        2.2 病因
        2.2.1 六淫
        2.2.1.1 火
        2.2.2 七情
        2.2.2.1 性急多怒
        2.2.2.2 情志抑郁
        2.2.2.3 思虑过度
        2.2.3 劳伤
        2.2.3.1 劳役动火
        2.2.4 体质
        2.2.4.1 形瘦多疾
        2.2.4.2 多痰多郁
        2.2.5 失治误治
        2.2.5.1 误服辛热药
        2.3 病机
        2.3.1 实热
        2.3.1.1 血热
        2.3.1.2 气血俱热
        2.3.2 虚热
        2.3.2.1 血虚有热
        2.3.2.2 阴虚火旺
        2.3.2.3 气虚血热
        2.3.3 气虚
        2.3.3.1 心脾气虚
        2.3.3.2 脾肾气虚
        2.3.3.3 气血俱虚
        2.4 证候
        2.4.1 阳盛血热证
        2.4.2 阴虚血热证
        2.4.3 脾气虚证
        2.4.4 肾气不固证
        2.4.5 肝郁血热证
        2.5 治法
        2.5.1 清法
        2.5.1.1 清热凉血
        2.5.1.2 滋阴清热
        2.5.1.3 补血清热
        2.5.2 补法
        2.5.2.1 补气摄血
        2.5.2.2 补益脾肾
    3 月经后期
        3.1 病名
        3.1.1 月经后期
        3.1.1.1 血寒经迟
        3.1.1.2 血热经迟
        3.1.1.3 肥人过期
        3.1.1.4 形瘦过期
        3.2 病因
        3.2.1 六淫
        3.2.1.1 寒
        3.2.2 七情
        3.2.2.1 忧愁思虑
        3.2.2.2 性躁多怒
        3.2.3 劳伤
        3.2.3.1 素多劳倦
        3.2.4 体质
        3.2.4.1 形瘦食少
        3.2.4.2 形肥食多
        3.3 病机
        3.3.1 血虚
        3.3.1.1 脾经血虚
        3.3.1.2 肝经血少
        3.3.1.3 血虚有热
        3.3.1.4 血虚挟痰
        3.3.1.5 气血虚
        3.3.2 血热
        3.3.3 血寒
        3.3.3.1 血寒而不足
        3.3.3.2 血寒而有余
        3.3.4 气滞血瘀
        3.3.4.1 血虚气滞
        3.3.4.2 气滞
        3.3.5 痰湿
        3.3.5.1 脂痰凝塞
        3.3.5.2 痰多血少
        3.3.5.3 气虚挟痰
        3.3.5.4 湿滞
        3.4 证候
        3.4.1 血虚证
        3.4.2 阴虚证
        3.4.3 血寒证
        3.4.4 气滞血瘀证
        3.4.5 痰阻证
        3.5 治法
        3.5.1 温法
        3.5.1.1 温经养血
        3.5.2 清法
        3.5.2.1 滋阴清热
        3.5.2.2 生血清热
        3.5.3 补法
        3.5.3.1 补脾胃
        3.5.4 攻补兼施
        3.5.4.1 补血行气
        3.5.4.2 调经顺气
        3.5.4.3 活血通经
        3.5.4.4 补血豁痰
    4 月经先后无定期
        4.1 病名
        4.1.1 经水先后无定期
        4.1.1.1 血虚经乱
        4.1.1.2 肾虚经乱
        4.1.1.3 月经愆期
        4.2 病因
        4.2.1 六淫
        4.2.1.1 寒热
        4.2.2 七情
        4.2.2.1 情志抑郁
        4.2.3 劳伤
        4.2.3.1 劳伤
        4.2.3.2 产伤动血气
        4.2.3.3 房劳过度
        4.3 病机
        4.3.1 虚
        4.3.1.1 血虚
        4.3.1.2 肾虚
        4.3.1.3 脾胃虚弱
        4.3.2 实
        4.3.2.1 肝气郁结
        4.4 证候
        4.4.1 血虚证
        4.4.2 肾虚证
        4.4.3 肝郁证
        4.5 治法
        4.5.1 养血调经
        4.5.2 补肾调经
        4.5.3 开郁行气
    5 月经过多
        5.1 病因
        5.1.1 七情
        5.1.1.1 思虑过度
        5.1.1.2 心火炽甚
        5.1.2 劳伤
        5.2 病机
        5.2.1 血热
        5.2.2 虚热
        5.2.3 气虚
        5.2.4 血瘀
        5.2.5 痰多
        5.3 证候
        5.3.1 血热证
        5.3.2 虚热证
        5.3.3 气虚证
        5.3.4 血瘀证
        5.3.5 痰湿证
        5.4 治法
        5.4.1 清热凉血
        5.4.2 滋阴清火
        5.4.3 补气摄血
        5.4.4 行气活血
        5.4.5 健脾养血
    6 月经过少
        6.1 病名
        6.1.1 月经过少
        6.1.1.1 形肥经少
        6.1.1.2 形瘦经少
        6.2 病因
        6.2.1 六淫
        6.2.1.1 风冷
        6.2.2 七情
        6.2.2.1 忧愁思虑
        6.2.2.2 气郁
        6.2.3 劳伤
        6.2.3.1 劳伤阳气
        6.2.4 它病损及
        6.2.4.1 下利汗出亡津液
        6.2.4.2 脱血
        6.3 病机
        6.3.1 虚
        6.3.1.1 肾阴虚
        6.3.1.2 肾阳虚
        6.3.1.3 脾胃虚弱
        6.3.1.4 血虚
        6.3.1.5 气血虚
        6.3.1.6 阴虚血热
        6.3.2 实
        6.3.2.1 气郁肝伤
        6.3.2.2 气滞血瘀
        6.3.2.3 血寒壅滞
        6.3.2.4 痰凝经隧
        6.4 证候
        6.4.1 血虚证
        6.4.2 肾虚证
        6.4.3 血寒证
        6.4.4 气滞血瘀证
        6.4.5 血瘀证
        6.4.6 痰湿证
        6.5 治法
        6.5.1 养血调经
        6.5.2 养血益阴
        6.5.3 温经养血
        6.5.4 活血化瘀
        6.5.5 健脾祛湿
第四部分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核心专论研究
    1 月经不调
        1.1《素问》:论女子生长发育生殖与衰老
        1.2《素问》:经脉应于天地论
        1.3《金匮要略》:论因虚、积冷、结气致病
        1.4《褚氏遗书》:精血论
        1.5《诸病源候论》:月经不调体虚风冷论
        1.6《备急千金要方》:妇人别有方论
        1.7《圣济总录》:血气统论
        1.8《圣济总录》:论月经不调的概念及病机
        1.9《妇人大全良方》:总论妇人月经病的立科与辨治
        1.10《济生方》:妇人病血气论治
        1.11《格致余论》:经水或紫或黑论
        1.12《苍生司命》:寒湿客于经脉论
        1.13《丹溪心法附余》:经病辨治论
        1.14《丹溪心法附余》:月经病开郁行气论
        1.15《女科撮要》:论月经不调的因机证治
        1.16《医学原理》:论调经之法
        1.17《万氏女科》:论立科与调治大法
        1.18《万氏女科》:济阴通元赋
        1.19《万氏女科》:月经不调病机三论
        1.20《古今医统大全》:辨四物汤论
        1.21《古今医鉴》论调经之法
        1.22《医宗粹言》:调经养心实脾论
        1.23《济阴纲目》月经不调病机论
        1.24《孕育玄机》:调经顺气养血为先论
        1.25《景岳全书》:论经脉之本
        1.26《景岳全书》:论妇科病的分类与难易
        1.27《景岳全书》:经脉诸脏病因
        1.28《景岳全书》:情志劳倦外感病因论
        1.29《景岳全书》:调经补脾养肾论
        1.30《景岳全书》:经色论
        1.31《邯郸遗稿》:调经总论
        1.32《邯郸遗稿》:调经以滋水为主论
        1.33《邯郸遗稿》:调经滋水更当养火论
        1.34《陈素庵妇科补解》:妇人诸疾由于经水不调论
        1.35《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宜和气论
        1.36《医宗金鉴》:论经病病因
        1.37《医宗金鉴》:经色经质气味论
        1.38《女科经纶》:调经宜补养脾胃为先论
        1.39《医原》:论妇科病辨治
    2 月经先期
        2.1《万氏女科》:论月经先期病机
        2.2《孕育玄机》:论月经先期辨治
        2.3《景岳全书》:血热经早论
        2.4《景岳全书》:先期补脾补肾论
        2.5《邯郸遗稿》:月经先期从热从虚论
        2.6《陈素庵妇科补解》:经水先期方论
        2.7《傅青主女科》:月经先期肾中水火论
        2.8《顾松园医镜》:先期情志所伤论
        2.9《女科切要》:血热气伤血海论
        2.10《医法圆通》:月经先期温固元气论
    3 月经后期
        3.1《丹溪心法》:后期血少血热湿痰论治
        3.2《万氏女科》:论月经后期病因病机
        3.3《万病回春》:后期血虚气郁痰凝论
        3.4《景岳全书》:后期寒热论
        3.5《邯郸遗稿》:后期血虚血寒血滞血热论
        3.6《陈素庵妇科补解》:经水后期方论
        3.7《傅青主女科》:后期血寒论
        3.8《顾松园医镜》:后期情志所伤及湿痰壅滞论
        3.9《医宗金鉴》:过期虚实论
        3.10《女科切要》:后期血虚血寒湿滞论
        3.11《竹林女科证治》:后期气血虚论
        3.12《医法圆通》:月经后期病因论
    4 月经先后无定期
        4.1《普济本事方》:阴阳相胜论
        4.2《妇人大全良方》:阴阳盛衰论
        4.3《景岳全书》:经乱论
        4.4《傅青主女科》;肝肾之郁论
        4.5《医宗金鉴》:愆期前后多少论
        4.6《叶氏女科证治》:脾胃虚弱经乱论
    5 月经过多
        5.1《傅青主女科》:经水过多血虚论
        5.2《古今医彻》:月水过多病因论
        5.3《医法圆通》:经水来多而色紫成块论
    6 月经过少
        6.1《脉经》:经水少论
        6.2《诸病源候论》:虚损汗多论
        6.3《女科百问》:虚劳风冷论
        6.4《女科证治准绳》:虚则补之,涩则濡之论
        6.5《医法圆通》:经少阳衰论
第五部分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1 月经先期(月经过多)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2 月经后期(月经过少)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3 月经先后无定期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4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结论
参考文献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查新报告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9)基于数据挖掘从经验方和医案探析岭南名医治疗妇科疾病的诊疗和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1. 岭南医学流派的研究概况
    2. 其它主要地域性学术流派的研究概况
    3. 中医妇科学各地域性学术流派研究概况
    4、岭南医家妇科学术思想及临证诊治规律的研究进展
    5、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妇科研究中的运用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从岭南名医经验方探析岭南中医妇科诊疗规律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验方收集
        2.2 数据规范化
        2.3 数据挖掘
    3、结果
        3.1 对岭南名医自拟的胎漏、胎动不安、滑胎验方的分析和研究
        3.2 对岭南名医自拟治疗崩漏验方的分析和研究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从医案探索岭南名医治疗妇科疾病的用药规律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岭南名医的界定:同上一个研究
        2.2 医案收集
        2.3 数据规范化
        2.4 数据挖掘
    3 结果
        3.1 医案情况
        3.2 医案处方用药情况
        3.3 岭南医家治疗妇科疾病药对的关联规则分析
        3.4 岭南医家治疗月经病处方用药关联规则分析
    4 结果分析
        4.1 岭南名医治疗妇科疾病组方药物数理分析
        4.2 岭南名医治疗妇科疾病组方药物的关联规则结果分析
        4.3 岭南名医治疗月经组方药物分析
        4.4 月经病高频药物因子分析结果分析
        4.5 月经病高频药物聚类分析结果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岭南名医治疗妇科疾病时注重从肾、肝、脾入手,以调理气血为重
        1.1 气血与岭南妇科疾病的关系
        1.2 肾肝脾和岭南妇科疾病关系
    2、岭南名家治疗妇科疾病用药特色和配伍规律
        2.1 组方用药特点
        2.2 配伍规律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灸脐疗法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灸脐疗法概述
    1.释名
        1.1 脐的概念
        1.2 古人对脐的认识
        1.3 现代对脐的认识
        1.4 灸的概念
        1.5 古代灸法的含义
        1.6 现代灸法的含义
        1.7 灸脐疗法的概念界定
    2.灸脐疗法的历史渊源
        2.1 秦汉及之前
        2.2 晋隋唐时期
        2.3 宋金元时期
        2.4 明朝时期
        2.5 清朝时期
        2.6 近现代研究概况
    3.灸脐疗法的种类
        3.1 艾灸疗法
        3.2 非艾灸疗法
        3.3 天灸
    4.灸脐疗法的应用
        4.1 灸脐疗法的作用
        4.2 灸脐疗法的临床适应症
        4.3 灸脐疗法之灸法、禁忌、调摄
第二部分 灸脐疗法应用规律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研究思路
        2.2 入库标准
        2.3 现代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3.入库文献与数据库建立
        3.1 文献来源
        3.2 灸法、病证、药物的规范
        3.3 数据库建立
    4.数据处理方法
    5.研究结果
        5.1 古代文献结果分析
        5.2 现代文献结果分析
        5.3 古今文献对比研究
第三部分 讨论
    1.灸脐疗法的临床应用情况
        1.1 古代灸脐疗法应用的一般规律
        1.2 现代灸脐疗法应用的一般规律
    2.灸脐疗法的特点
        2.1 灸脐疗法的基本特点
        2.2 灸脐疗法治病机理
        2.3 灸脐疗法功效特点
        2.4 灸脐疗法所治病证特点
    3.存在问题与对策
        3.1 部分灸脐疗法消失的原因及反思
        3.2 所用药物药性侧重点变化的原因及反思
        3.3 以治疗疾病为指导思想,拓宽现代灸脐疗法的应用范围
        3.4 以辨证论治为主导,规范灸脐药物的配伍应用
        3.5 利用现代制药技术,盘活古方古法
        3.6 灵活运用,三因制宜,个性化治疗
        3.7 多法并用,提高疗效
        3.8 灸脐疗法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四、哪种妇科病宜看中医(论文参考文献)

  • [1]医学人类学视角下傣族“拢匹勒”(产后病)防治实践研究[D]. 玉罕的.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2]多囊卵巢综合征厥阴证的临床症治特点及理论探源[D]. 王伊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3]朝鲜《医方类聚·妇人门》文献研究[D]. 黄英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临证指南医案》咳嗽篇方药配伍特点研究[D]. 陈依键.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11)
  • [5]近代中医妇科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 傅燕儿.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清代医家叶天士辨治妇科疾病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研究[D]. 文印君.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基于中医古籍的月经不调核心概念与诊疗理论研究[D]. 马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打造卫生计生宣传“五个一”工程[J]. 徐杨.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18(10)
  • [9]基于数据挖掘从经验方和医案探析岭南名医治疗妇科疾病的诊疗和用药规律[D]. 田晓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02)
  • [10]灸脐疗法文献研究[D]. 吕庆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5(06)

标签:;  ;  ;  ;  

哪些妇科病应该看中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