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晚稻市场收购价回升

江西晚稻市场收购价回升

一、江西晚稻市场收购价回升(论文文献综述)

郑红明[1](2021)在《稻谷产量创新高 市场压力小于预期》文中指出今年我国稻谷产量虽然再创历史纪录,但同比增产幅度有限,新稻供应压力小于预期。在外围粮价强势、农户惜售、托市收购提速、地方储备集中补库等因素推动下,稻米市场有望企稳回升。秋粮收获刚刚结束,国家统计局就公布了我国的粮食产量。数据显示,今年我国粮食和稻谷产量双双

徐彦[2](2021)在《雨雪影响物流运输 稻谷购销短期受阻》文中提出当前正值中晚稻大量收获上市之际,随着粳稻生产第一大省黑龙江稻谷托市收购于11月5日正式启动,综合统计,已经有6个省份开启托市收购,中晚稻市场正式步入“托市”时代。受托市收购政策支撑,近期中晚稻行情逐步走稳,整体围绕托市价格窄幅波动。寒潮天气多点频发 晚稻收晒受到

郑红明[3](2021)在《新稻底部逐渐明朗 市场不宜过度看空》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中晚稻已进入收获高峰,部分地区已完成一季稻收获。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截至10月19日,全国秋粮已收获完成75.1%。其中,贵州秋粮收获过九成,黑龙江过八成,吉林近七成,辽宁、江西近六成,江苏近三成,安徽一季稻收获过六成。新稻上市增加 收购进度同比略快目前,南北

郑红明[4](2019)在《中晚稻托市省份虽增 收购量未必能超上年》文中指出目前已经有8个省份陆续启动中晚稻托市收购,较上年同期增加一个。尽管中晚稻托市收购范围同比扩大,但由于启动时间较晚,今年中晚稻托市收购量低于上年的可能性较大。国内中晚稻进入收购高峰期后,主产区陆续启动了最低收购价预案,目前中晚稻托市省份已达8个,较上年多?

张婷[5](2014)在《2013年籼稻米市场回顾》文中提出市场成交冷清,价格持续疲软等,是我国2013年籼稻米市场的主要特征。市场综述1,早籼稻早籼稻是生长期较短、收获期较早的籼稻谷,一般米粒腹白较大,角质粒较少。早籼稻用途广泛,除了直接做口粮之外,还可做多种工业加工用量和饲料用粮。目前国内所说的早稻通常指双季稻的前季稻,基本上为籼稻,即早籼稻。我国早籼稻种植地区包括湖南、江西、广西、广东、湖北、安徽、附件、浙江、海南、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等13个省(区),前8省为主要产区,其中,湖南、江西、广西、广

刘正敏[6](2013)在《中国粮油市场2013年8月份分析报告》文中研究指明8月份,国内谷物市场"风平浪静",但油脂油料市场却在美豆强劲反弹的带动下出现不同程度上涨。分品种看:国内小麦行情受收购进度减缓、消费需求清淡影响,延续7月份平稳走势,尽管在月末国家开始投放2012年河南托市小麦,但对市场影响暂未显现;玉米市场由于采购意愿低迷、贸易商出货积极、港口库存偏高、饲料消费不景气等因素影响,国内玉米行情整体弱势运行,东北洪涝对主产区影响不大,今年

刘正敏[7](2013)在《中国粮油市场2013年1月份分析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月份,受临近春节假期、企业备货基本完毕影响,加之市场供应平稳有增,国内市场对谷物需求逐渐转淡,行情基本平稳。分品种看,小麦市场价格一改前期快速上扬走势,进入1月份后已止涨回稳,部分地区小幅回调。玉米市场流通量逐步加大,特别是东北地区上市进度正逐渐接近上年水平;但企业收购价格有所下调,华北及销区玉米市场整体维持稳定。粳稻收购略有加快;但中晚籼稻收购同比减缓,国内稻谷价格基本平稳。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经报请国务院批准,2013年生产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上调

矫健[8](2012)在《中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研究》文中认为粮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中动一发而牵全身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它直接影响农民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关系到广大城镇居民日常生活,更是国家安定和谐的重要基础。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长期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健康发展,采取多元化调控政策以稳定国内市场。特别是2004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来,在减免农业税基础上,实施了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四补贴”等政策,配合进出口、储备和竞价销售等一系列措施,对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宏观调控,对鼓励生产、调整种植结构和保持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见,经过近10年的探索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市场调控体系正逐步形成。与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对科学完备的市场调控政策体系相比,中国粮食市场领域调控措施尚存在诸多不足,财政支农政策投入规模有限、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调控措施有待改进以及部分WTO规定的绿箱和蓝箱政策还尚未应用等问题依旧存在。同时,作为弱势产业,粮食市场面对的内外环境依旧严峻。人工、农业生产资料等成本上升推动国内粮价持续上涨,不断弱化各项补贴政策实施效果。生产基础设施薄弱,耕地、灌溉等资源地域分布不均,限制粮食生产潜力的提升。国内需求结构转变,国外部分转基因品种低价冲击国内市场,造成大豆和玉米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国际政治经济动荡、自然灾害频繁,造成国际粮价大幅波动,对国内影响日益加深。为此,根据WTO《农业协定》相关规则,系统研究分析中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体系,测算黄箱、绿箱政策支持总量、8.5%的政策空间使用情况,以及财政支农政策效率值,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对未来产业健康发展和市场调控体系完善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一是归纳总结粮食市场调控相关概念、目标和原则;二是回顾建国以来我国粮食市场调控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及特点,重点评述2002年至今政策实施情况;三是对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4个品种进行案例分析,回顾政策实施细则,评价措施效果;四是回顾WTO多哈回合谈判进程及加入WTO时我国农业和粮食产业所作出的减让承诺;五是根据WTO规定及支农政策分类,测算黄箱和绿箱政策实施情况,以及所剩政策实施空间;六是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评价主要调控政策效率情况和发展趋势;七是分析美国、欧盟和日本市场调控政策历程、主要措施及调整趋势。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调控政策成效显着,调控体系初步形成;第二,黄箱政策空间宽裕,年际支持有所波动;第三,调控目标有待调整,口粮作物亟需重视;第四,把握国情主要特点,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第五,粮食特殊商品属性,自由贸易步履维艰。提出促进粮食生产健康发展和完善市场调控政策体系的对策建议:一是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坚持市场调控原则;二是加快粮食立法进程,依法调控粮食市场;三是有效利用黄箱政策,确保农民生产收益;四是充分利用政策空间,扶持生产健康发展;五是完善产业运行机制,建设服务支撑体系;六是合理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粮食余缺;七是分类指导粮食价格,确保食用粮食安全。

吴振华[9](2011)在《我国稻谷收购定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稻谷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在粮食生产和消费中处于主导地位,稻谷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粮食安全,甚至是世界粮食安全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稻谷生产的阶段性波动、大量稻农放弃种植稻谷、稻谷生产者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一直困扰我国稻谷产业的发展。这些问题的出现及逐渐恶化,反映了稻谷生产收益的低下和稻农生产积极性的下降。而导致稻谷生产收益低下的最主要原因是稻谷收购价格的不合理,从而使稻农生产收益得不到保障。稻谷收购价格处于什么水平才是合理的,才能够既保障稻农的收益,也能够使稻谷经销商获得满意的收益?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稻谷产业协调发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一、主要研究内容为完成拟定的研究目标,本文的研究内容集中在以下七个方面:1.我国稻谷的供给与需求分析及趋势判断。在稻谷生产上分析了稻谷生产的地域分布、稻谷的单产与地区差异、稻谷总产与结构变化趋势,在稻谷进口上分析了我国稻谷进口总量与品种结构、进口来源与数量分布、进口数量与结构变化趋势,在稻谷国内需求上分析了稻谷的用途结构、需求品种结构、稻谷需求数量与结构变化趋势,在稻谷的库存上分析了我国稻谷库存主体分布、库存的品种结构、库存的数量与结构变化趋势,并对我国稻谷供求关系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作出了判断。2.我国稻谷价格分类体系分析及稻谷比价与差价关系研究。分析了稻谷政策价与市场价、收购价格与批发价及零售价、现货价与期货价、国内市场价与国际市场价的特征及相互关系,对稻谷与生产资料、与其他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与大米的比价关系进行了研究,对稻谷购销差价、批零差价、地区差价、季节差价、品种差价及质量差价进行了研究。3.分析论证稻谷收购价格对稻谷生产及消费的影响。一方面,从理论上分析了不同水平的收购价格对同一层次农户、以及同一水平的收购价格对不同层次农户稻谷种植面积的影响,稻谷收购价格对稻谷单产及稻农收入的影响,并建立回归模型量化分析了稻谷收购价格对稻谷种植面积、单产以及供给总量与结构的影响。另一方面,从理论上分析了稻谷收购价格对消费者、稻谷加工企业、家禽家畜养殖户的影响,并建立回归模型量化分析了稻谷收购价格对稻谷消费总量与结构的影响。最后从理论上分析了不同水平的收购价格对稻谷供求变动的影响。4.稻谷收购价格形成机制及波动原因分析。从理论上分析稻谷收购价格形成及波动的基础,外部环境及内部作用机制,并建立对数模型分析物质资料成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国内供求关系以及国外稻谷价格变动等主要因素对稻谷收购价格变动的影响方向及强度。5.市场均衡条件下稻谷收购价格的确定研究。借鉴Gardner的完全竞争市场均衡移动模型及McCorriston和Weldegebriel的不完全竞争均衡移动模型,构建稻谷收购价格形成及确定的分析框架,同时借鉴博弈分析中Rubinstein讨价还价模型,构建市场均衡条件下稻谷收购定价基本模型,研究市场均衡条件下稻谷收购价格的确定。分析稻农的收购定价能力、稻谷生产成本对稻农要价的影响,稻谷经销商的收购定价能力、稻谷销售价格、稻谷经销成本对稻谷经销商出价的影响,以及稻谷生产与经销成本、稻农与稻谷经销商的收购定价能力、稻谷销售价格对稻谷收购价格的影响。市场均衡条件下稻谷收购定价基本模型为上式中,Pe、Pr分别表示单位稻谷收购价格与稻谷终端销售价格,ACs、ACd分别表示单位稻谷生产与营销成本,ψ、Ψ分别表示稻农与稻谷经销商的收购定价能力,λ表示稻农对稻谷价值形成的贡献系数,1-λ表示稻谷经销商对稻谷价值形成的贡献系数,v表示稻谷交易剩余(v=Pr-ACs-ACd)。6.市场条件变动情况下稻谷收购价格的确定研究。以稻谷收购定价基本模型为基础,分别构建稻谷生产投入品价格、稻谷终端销售价格等单因素变动情况下以及稻谷生产与经销成本、稻谷终端销售价格等多因素交互变动情况下稻谷收购定价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分析市场条件综合变动下稻谷收购价格如何确定。7.稻谷收购定价实证研究。利用湖北、湖南、重庆三种不同地形区调查数据,对构建的稻谷收购定价模型进行验证,并以稻谷生产成本为基础,测算出不同产区以完全成本及非完全成本计算的稻谷理论收购价格区间,并对我国稻谷收购价格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二、研究结论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了以下四条结论:1.我国稻谷供求总体平衡、长期偏紧、品种结构矛盾突出。从稻谷供求关系现状看,6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稻谷国内供求总量基本保持平衡,只有部分年份供求总量失衡,但全国稻谷供需地区间和品种间的不平衡长期存在并有所强化,主要表现为产区库存压力大,销区需求缺口大,籼稻供过于求,而粳稻尤其是优质粳稻供不应求;从稻谷供求关系的发展趋势看,稻谷生产受种植面积减少、水资源匮乏、工业污染等诸多因素影响,增加供给的难度越来越大,而人口的增长却造成稻米消费刚性上升,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促使人们对优质稻米的需求不断增长;由于稻谷生产的各种约束条件难以消除,从而导致我国稻谷供求必然长期偏紧。2.我国稻谷收购价格严重偏低,导致稻农生产收益低下、生产积极性不高。依据调查数据可知,以稻谷完全生产成本计算的稻谷理论收购价格无论是在稻农与稻谷经销商收购定价能力相当的情况下,还是在稻农定价能力大于稻谷经销商或者稻农定价能力小于稻谷经销商的情况下,其都大于实际收购价格,即使以不完全成本计算的理论收购价格,在稻农与稻谷经销商收购定价能力相当的情况下,其仍然大于实际收购价格,在稻谷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稻谷收购价格的低估必然导致稻农生产收益的低下,生产积极性不高。3.稻谷生产隐性成本被忽略及稻农弱势交易地位是我国稻谷收购价格偏低的主要原因。根据调查数据可知,平原、丘陵、山地稻作区稻谷生产家庭用工成本与自营地租金占稻谷生产总成本的比重分别高达46.6%、73.2%、80.8%,而稻农与稻谷经销商在进行要价和出价决策时,并没有直接将这部分隐形成本纳入稻谷生产总成本的核算范围,从而导致稻农与稻谷经销商共同确定的收购价格低于稻农应当获得的理论收购价格,同时单个稻农相对于组织化程度较高的稻谷经销商,其弱势的价格谈判地位,使稻谷收购价格的确定不利于稻农,稻谷交易剩余的分配偏向于稻谷经销商。4.劳动力投入量的差异是不同产区稻谷生产成本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平原区稻谷生产过程机械化程度及覆盖面均高于山地及丘陵区,大型机械的使用高度替代劳动力投入,从而使该地区稻谷生产劳动力投入较少,而山地及丘陵区机械化程度较低、覆盖面较窄,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即使使用机械作业也仅限于小型机械,其对劳动力的替代有限,仍然需要匹配相当数量的劳动力;同时山地及丘陵区稻田细碎化严重,交通条件较差导致其在各个生产环节劳动力投入都远高于平原区,由于不同产区劳动力价格相差较小,劳动力投入量的差异直接导致生产成本的差异。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山地稻作区与丘陵稻作区生产成本的差异96.5%来源于劳动力投入量的差异;山地稻作区与平原稻作区生产成本的差异93.8%来源于劳动力投入量的差异;丘陵稻作区与平原稻作区生产成本的差异90.7%来源于劳动力投入量的差异。三、创新点1.对定价模型的改进。本文将稻谷生产及营销成本、稻农与稻谷经销商对稻谷价值形成的贡献系数及其收购定价能力纳入到稻谷收购定价模型中,并利用调查数据对其进行了验证,较之前人只考虑生产及营销成本、收购定价能力的定价模型,本文的定价模型更全面,更具体,更符合实际。2.研究发现,我国稻谷收购价格严重偏低,稻农弱势交易地位及稻谷生产隐性成本被忽略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3.研究发现,不同产区稻谷生产成本差异来自于劳动力投入量的差异,劳动力投入越多的产区,生产成本越高,稻农稻谷生产收益越低。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在稻谷生产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如何提高稻谷收购价格,保障稻农收益是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2.如何提高稻谷生产机械化程度,降低稻谷生产劳动力成本是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3.如何提高稻谷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平衡稻农与稻谷经销商的市场地位是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中华粮网[10](2010)在《2010年10月份国内粮油市场综述》文中研究指明2010年以来,国内粮油市场价格在供求、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下,总体保持了震荡走高行情。10月份,随着秋粮上市,玉米、稻谷及大豆等秋粮品种价格高开高走,保持高位运

二、江西晚稻市场收购价回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晚稻市场收购价回升(论文提纲范文)

(1)稻谷产量创新高 市场压力小于预期(论文提纲范文)

稻谷生产“两增一减” 供应压力小于预期
外围商品保持强势 提振稻米市场信心
托市收购明显提速 稻谷收购进度加快
地方补库进入高峰 局部稻价有所走高
农户惜售心理略增 助推南方稻谷走强
入关运费继续下降 东北稻谷再迎利好

(2)雨雪影响物流运输 稻谷购销短期受阻(论文提纲范文)

寒潮天气多点频发 晚稻收晒受到影响
六省启动托市收购 稻价企稳有了保障
全球大米供需宽松 出口价格小幅回落

(3)新稻底部逐渐明朗 市场不宜过度看空(论文提纲范文)

新稻上市增加 收购进度同比略快
市场稳中趋弱 下跌幅度逐渐趋缓
托市收购将启 托市范围可能扩大
大米进口激增 国际米价短期回升
下行空间有限 入市收购正当其时

(4)中晚稻托市省份虽增 收购量未必能超上年(论文提纲范文)

收购进度偏慢 供应压力增大
托市省份增加 收购仍将下降
多空双方对峙 短期僵局难破

(6)中国粮油市场2013年8月份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小麦
    1.1市场行情延续平稳走势
    1.2收购进度同比明显放缓
    1.3河南2012年托市小麦登陆市场
    1.4进口小麦环比同比均增
2玉米
    2.1收储成本支撑市场, 抛储和进口压制价格
    2.2港口库存仍处高位, 现货价格依旧疲软
    2.3养殖业现复苏苗头, 深加工低迷依旧
    2.3多方因素致玉米持续走低
3稻米
    3.1早稻收购主体单一
    3.2中晚籼稻价格弱势稳定
    3.3东北粳稻价格稳定
    3.4大米消费略有好转
    3.5进口大米维持高位
    3.6早稻期价重心下移
4大豆
    4.1天气再起波澜, 美豆触底反弹
    4.2临储大豆受追捧, 连豆一小幅上涨
    4.3成本上升, 大豆粕期现同涨
    4.4油粕价格上涨, 油厂压榨由负转正
    4.5 7月大豆进口增加, 大豆粕出口降幅明显
5食用油
    5.1天气炒作如期而至, 拐点出现言之过早
    5.2菜油供给压力不减, 表现仍将弱于大豆油
    5.3美豆带动马盘上涨, 拉动国内棕油价格
    5.4植物油进口增加, 国内库存难以下降

(7)中国粮油市场2013年1月份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
    1.1 国内小麦市场行情稳中趋弱
    1.2 政策小麦交易高位下滑
    1.3 强麦期货跟风走低
    1.4 作物生长总体良好
    1.5 进口总量大幅提升
2 玉米
    2.1 供应多, 东北玉米行情前高后低
    2.2 需求旺, 华北玉米行情温和走高
    2.3 备货足, 港口趋弱、销区平稳
    2.4 肉价涨, 养殖利润显着提升
    2.5 美盘升, 归因供需报告偏多
3 稻米
    3.1 稻谷最低收购价大幅上调
    3.2 籼稻现货市场价格稳定
    3.3 东北粳稻收购进度加快
    3.4 进口大米量创新高
    3.5 早稻期货行情窄幅区间震荡
4 大豆
    4.1 供需失衡问题加重, 美豆期价触底回升
    4.2 政策泡沫下内盘上涨动能不足
    4.3 成本升、需求旺, 粕价重拾升势
    4.4 油粕价格反弹, 油厂制油收益由负转正
    4.5 大豆进口量同比略增, 大豆粕出口继续猛增
5 食用油
    5.1 继续出台宽松政策, 利多长期大宗商品
    5.2 春节前后现货多休市, 高库存抑制大豆油价格
    5.3 菜籽油继续处比价劣势, 1号文件出台、政策明朗
    5.4 棕榈油库存居高不下, 促使行情反复震荡
    5.5 2012年进口量同比大增, 是植物油高库存主因之一

(8)中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多因素推动粮价持续上行
        1.1.2 粮食生产基础依旧薄弱
        1.1.3 种粮比较效益不高,粮农收入偏低
        1.1.4 粮食生产受外部环境影响加大
        1.1.5 市场调控措施有待完善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粮食生产是基础,关系国计民生
        1.2.2 产业相对弱质,宏观调控至关重要
        1.2.3 生产潜力下降,需要政策支持引导
        1.2.4 需求增加,结构矛盾凸显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粮食市场调控的概念及历程回顾
    2.1 相关概念
        2.1.1 粮食
        2.1.2 市场调控
        2.1.3 粮食市场调控
    2.2 粮食市场调控的历程回顾
        2.2.1 自由购销体制时期(1949-1952)
        2.2.2 高度集中统购统销时期(1953-1978)
        2.2.3 购销双轨制时期(1979-1997)
        2.2.4 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流通体制过渡时期(1998-2003)
        2.2.5 2004 年至今
    2.3 2004 年以来主要粮食市场调控政策
        2.3.1 生产性调控政策
        2.3.2 流通性调控政策
        2.3.3 收入性调控政策
        2.3.4 贸易调控政策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主要粮食品种市场调控政策案例分析
    3.1 稻米
        3.1.1 稻米产业现状
        3.1.2 稻米市场调控政策内容
    3.2 小麦
        3.2.1 小麦产业现状
        3.2.2 小麦市场调控政策内容
    3.3 玉米
        3.3.1 玉米产业现状
        3.3.2 玉米市场调控政策内容
    3.4 大豆
        3.4.1 我国和世界大豆产业现状
        3.4.2 大豆市场调控政策内容
    3.5 小结
第四章 WTO 规则下中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实施空间测算
    4.1 多哈回合谈判进程及成果
        4.1.1 谈判进程
        4.1.2 谈判主要内容
        4.1.3 阶段性成果
        4.1.4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停滞的原因
    4.2 中国加入 WTO 在农业方面作出的承诺及政策调整
        4.2.1 市场准入
        4.2.2 出口补贴
        4.2.3 国内支持
    4.3 WTO 规则体系下中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实施空间测算
        4.3.1 黄箱政策
        4.3.2 绿箱政策
        4.3.3 支持总量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的中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效率分析
    5.1 数据包络分析法的原理及应用
        5.1.1 数据包络分析法介绍
        5.1.2 数据包络分析法的原理
    5.2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的中国支农政策相关研究方法及结论
    5.3 中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的效率分析
        5.3.1 模型变量的选择及数据说明
        5.3.2 结果分析
        5.3.3 中国粮食产业支持政策的改进途径
    5.4 小结
第六章 粮食市场调控政策及效果的国际比较
    6.1 美国粮食市场调控
        6.1.1 补贴政策
        6.1.2 粮食储备管理政策
        6.1.3 贸易政策
        6.1.4 信息服务政策
        6.1.5 评述
        6.1.6 美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调整动向
    6.2 欧盟粮食市场调控
        6.2.1 价格支持政策
        6.2.2 补贴政策
        6.2.3 贸易政策
        6.2.4 评述
        6.2.5 欧盟粮食市场调控政策调整动向
    6.3 日本粮食市场调控
        6.3.1 价格管理政策
        6.3.2 补贴政策
        6.3.3 粮食流通管理政策
        6.3.4 粮食储备政策
        6.3.5 贸易政策
        6.3.6 日本粮食市场调控政策调整动向
    6.4 WTO 规则下世界各国粮食市场调控发展趋势
        6.4.1 通过立法巩固粮食生产重要地位
        6.4.2 充分重视市场机制基础作用
        6.4.3 价格支持向直接补贴过渡
        6.4.4 调控政策由“黄箱”向“蓝箱”、“绿箱”转变
        6.4.5 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调节粮食供需
        6.4.6 鼓励粮食规模化生产
    6.5 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调控政策成效显着,调控体系初步形成
        7.1.2 黄箱政策空间宽裕,年际支持有所波动
        7.1.3 调控目标有待调整,口粮作物亟需重视
        7.1.4 把握国情主要特点,借鉴国际有益经验
        7.1.5 粮食特殊商品属性,自由贸易步履维艰
    7.2 对策建议
        7.2.1 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坚持市场调控原则
        7.2.2 加快粮食立法进程,依法调控粮食市场
        7.2.3 有效利用黄箱政策,确保农民生产收益
        7.2.4 充分利用政策空间,扶持生产健康发展
        7.2.5 完善产业运行机制,建设服务支撑体系
        7.2.6 合理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粮食余缺
        7.2.7 分类指导粮食价格,确保食用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我国稻谷收购定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表目录
图目录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的范围界定及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资料选择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框架设计
    1.6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借鉴
    2.1 价值理论
    2.2 均衡价格理论
    2.3 产品定价理论
第3章 稻谷供给与需求
    3.1 稻谷生产
    3.2 稻谷(大米)进口
    3.3 稻谷库存
    3.4 稻谷(大米)出口
    3.5 国内的稻谷需求
    3.6 稻谷的国内供求关系
第4章 中国稻谷价格及其对生产与消费的影响
    4.1 中国的稻谷价格分类
    4.2 中国的稻谷比价
    4.3 中国的稻谷差价
    4.4 稻谷收购价格对其生产与供给的影响
    4.5 稻谷收购价格对消费的影响
    4.6 稻谷收购价格对我国大米供求平衡的影响
第5章 中国稻谷收购价格的形成机制
    5.1 稻谷的价值与收购价格
    5.2 稻谷收购价格的构成
    5.3 稻谷交易市场的特征
    5.4 稻谷收购价格的形成
    5.5 稻谷收购价格的变动
第6章 市场均衡条件下的收购定价模型
    6.1 完全竞争市场的稻谷收购定价模型
    6.2 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主体利益与行为
    6.3 非完全竞争市场的稻谷收购定价模型
    6.4 非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主体利益与行为
第7章 生产投入品价格变动下的稻谷收购定价模型
    7.1 稻谷生产投入品价格变动
    7.2 生产投入品价格变动下稻谷收购定价模型
    7.3 生产投入品价格变动下的主体收益的变化
    7.4 生产投入品价格变动下的主体行为
第8章 稻谷市场销售价格变动下的稻谷收购定价模型
    8.1 稻谷市场销售价格变动
    8.2 稻谷市场销售价格变动下稻谷收购定价模型
    8.3 稻谷销售价格变动下的主体收益
    8.4 稻谷销售价格变动下主体行为的变化
第9章 多种因素组合变动下的稻谷收购定价模型
    9.1 影响稻谷收购价格变动的多种因素组合变动
    9.2 多因素组合变动下稻谷收购定价模型
    9.3 多因素组合变动下主体收益的变化
    9.4 多因素组合变动下主体行为的变化
第10章 稻谷收购定价:基于湖北、湖南、重庆的实证分析
    10.1 样本区的选择及其生产特征分析
    10.2 样本区稻谷交易的市场特征分析
    10.3 样本区稻谷收购价格的确定
    10.4 稻谷收购定价的讨论
第11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1.1 研究结论
    11.2 对策建议
    11.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10)2010年10月份国内粮油市场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小麦市场
    一、生产情况
    二、供求平衡分析
    三、小麦市场价格走势及市场特点
        1.10月份小麦市场整体呈平稳走势
        2. 产区小麦上市量少, 市场供应仍显不足
        3. 托市麦成交量恢复, 成交价格小幅上涨
        4. 加工企业采购理性, 优质麦需求旺盛
        5. 期货市场新高后平稳
    四、影响价格变化因素分析
        1. 国家继续提高2011年托市收购价格
        2. 政策支持小麦生产, 秋冬种进展顺利
        3. 宏观经济向好, 通胀预期较强
        4. 相关农产品给小麦市场提供支持
    五、后市预测及操作建议
玉米市场
    一、生产情况
    二、供求平衡分析
    三、玉米市场走势综述及市场特点
        1. 现货
        2. 期货
    四、影响价格变化因素分析
        1.玉米种植成本上升推动玉米价格走高
        2.政策性玉米拍卖持续进行保证国内玉米市场供应
        3. 国家5次启动冻猪肉收储, 生猪养殖效益转好
        4. 深加工产品价格维持高位, 深加工玉米需求增加
        5. 新季玉米增产, 国内玉米市场供应开始增加
        6. 商品涨价大环境支持玉米市场价格高位运行
        7. 临储收购退出, 玉米市场进入自主供求时期
        8. 国际玉米市场价格高位牵引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向上
    五、后市预测及操作建议
稻米市场
    一、生产情况
    二、供求平衡分析
    三、稻米市场价格走势综述及市场特点
    四、影响价格变化因素分析
        1.政策
        2.供需
        3.市场
        4.天气
    五、后市预测及操作建议
大豆市场
    一、生产情况
    二、供求平衡分析
    三、大豆市场情况
        1.购销情况
        2.价格情况
        3.加工利润
        4.港存及海运费情况
    四、影响价格变化因素分析
        1.临储政策即将出台, 大豆价格底部稳固
        2.进口成本高涨强力支撑国内市场
        3.进口大豆供应充足
        4.油粕价格高位运行, 油厂开工水平提高
        5.农民惜售强烈支撑产区价格
        6.CPI创23个月新高, 调控重点“防通胀”
    五、国际市场及进出口情况
        1.国际市场
        2.1~9月份国内进口大豆同比增长
    六、后市预测
食用油市场
    一、生产情况
    二、供求平衡分析
    三、食用油市场价格走势综述及市场特点
    四、影响因素分析
        1. 国储食用油抛售抑制油脂上行的空间
        2. 阿根廷豆油进口限制解除增加国内供应
        3. 季节性消费高峰及油脂刚性需求奠定上涨基调
    五、国际市场及进出口情况
    六、后市预测及操作建议

四、江西晚稻市场收购价回升(论文参考文献)

  • [1]稻谷产量创新高 市场压力小于预期[N]. 郑红明. 粮油市场报, 2021
  • [2]雨雪影响物流运输 稻谷购销短期受阻[N]. 徐彦. 粮油市场报, 2021
  • [3]新稻底部逐渐明朗 市场不宜过度看空[N]. 郑红明. 粮油市场报, 2021
  • [4]中晚稻托市省份虽增 收购量未必能超上年[N]. 郑红明. 粮油市场报, 2019
  • [5]2013年籼稻米市场回顾[J]. 张婷.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4(01)
  • [6]中国粮油市场2013年8月份分析报告[J]. 刘正敏. 粮食与油脂, 2013(10)
  • [7]中国粮油市场2013年1月份分析报告[J]. 刘正敏. 粮食与油脂, 2013(03)
  • [8]中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研究[D]. 矫健.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9]我国稻谷收购定价研究[D]. 吴振华. 西南大学, 2011(05)
  • [10]2010年10月份国内粮油市场综述[J]. 中华粮网. 农业机械, 2010(28)

标签:;  ;  ;  ;  ;  

江西晚稻市场收购价回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