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束技术及应用概论

电子束技术及应用概论

一、电子束技术及应用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高瞻,朱焕铮,饶静,简钢,汪令军,邓少波,张幼学,许森飞,王云甫,冷卫东[1](2021)在《电子辐照导致细胞失活在医疗废水净化中的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医疗废水消毒灭菌是疾病预防中极其重要的一环。针对目前传统医疗废水处理技术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设计研发了电子束耦合传统工艺处理医疗废水的新工艺。结合电子束组合工艺处理某传染病医院医疗废水的实际运行情况,研究了电子束组合工艺对医疗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氨氮等常规污染物和粪大肠菌群、肠道病毒等特征污染物降解和灭活的影响。长期运行结果表明:医疗废水经电子束组合工艺处理出水COD小于60 mg/L,氨氮小于8 mg/L,粪大肠菌群小于100 MNP/L,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均未检出,所有指标均符合《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466—2005)。电子束处理医疗废水效率高、效果好,在医疗机构废水处理方面有广大的应用前景。

吴垚[2](2021)在《强流脉冲电子束碳纤维阴极结构及工艺研究》文中认为强流脉冲电子束改性技术是近几十年来出现并发展壮大的一种材料表面处理手段,在高能电子束的辐照下,材料表面几个微米的区域产生温度骤升,随后在基体的热传导下迅速冷却,诱发材料表面非平衡组织的产生,进而改变材料表面的硬度、耐磨、耐腐蚀等性能。阴极是电子束的产生和发射部位,设备工作时,将脉冲负压作用在阴极上,诱发阴极表面通过爆炸电子发射、表面闪络、二次电子发射、热电子发射等机制产生电子,并在负压驱动下加速运动,通过贯通阴极和工作靶的等离子体通道完成电子束的传输,实现对材料表面的改性工作。因此,阴极的性能对强流脉冲电子束设备的工作稳定性和表面改性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碳纤维作为一种导电性能优良的纤维材料,有很强的热稳定性和综合的放电机制,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阴极制备原材料。本论文通过对现有碳纤维阴极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基于HOPE-I型强流脉冲电子束设备的结构和工作真空等参数,优化设计了一种碳纤维呈搭接结构的块体复合阴极,并通过实验、理论分析、图像分析、结构模拟、数值计算等手段对阴极的制备工艺流程、工艺参数、制得阴极的综合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制定的块体复合碳纤维阴极的制备工艺为:使用2mm无胶短切碳纤维和热固性液态酚醛树脂(黏度为16000m Pa·s)与无水乙醇混合自行调配黏度得到的树脂乙醇混合溶液作为实验原材料,首先在分散剂溶液中对碳纤维进行机械搅拌分散后,向溶液中加入酚醛树脂乙醇混合液,在水浴加热下混合均匀。然后将混合好的复合浆料通过冷挤压、热烧结的工艺流程制得碳纤维和酚醛树脂裂解碳组成的复合块体。接着将复合块体经机加工得到阴极使用时的结构和尺寸,最后通过反复多次的超声清洗得到成品阴极。通过对不同碳纤维添加量的阴极进行导电性、真空兼容性、密度分布均匀性、碳纤维微观分布均匀性、工艺可重复性等方面的研究,表明了使用10g-14g碳纤维制备的阴极(密度在约0.16g/cm3-0.21g/cm3之间)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其中14g碳纤维制备的阴极(密度约0.21g/cm3)在保证导电性和真空兼容性优良、纤维分布相对均匀的同时,发射面的纤维密度更大,电子束发射点位更多,且在制定的工艺条件下有更高的工艺可重复性,具有最优的性能。对其进行放电测试得到的束斑形状和尺寸能够与阴极发射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束斑均匀性良好。

孙丰波,费本华,江泽慧[3](2020)在《电子束技术在竹材仓储中的应用前景》文中指出基于电子束技术处理仓储竹材和竹制品,是核技术和林业产业交叉发展的高科技产业。将电子束技术引入竹子仓储加工领域,使辐照代替竹材化学防护剂,辐射能代替热能,可显着降低能源消耗,符合我国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等基本国策。文章在总结竹材γ射线辐照改性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电子加速器及其衍生技术"引入竹材改性领域的优越性,可以替代60Co实现辐照加工竹材,解决当前辐照技术在竹质材料领域应用的科学性问题,并提出基于电子束技术的竹材仓储加工和功能性改良发展方向,对于推动竹材仓储加工技术的升级,实现竹材电子束处理技术的高效化、精准化、规模化、市场化,具有深远的科学意义。

孙永兴[4](2020)在《强流脉冲电子束作用下TC4表面Nb及Cu合金化与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采用强流脉冲电子束(High current pulsed beam irradiation,HCPEB)辐照技术对TC4合金进行表面Nb/Cu的合金化研究,使用X射线衍射(XRD)、光镜(OM)、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等手段表征不同辐照参数合金化Nb/Cu样品的微观组织和结构状态。同时测试合金化样品的显微硬度、摩擦磨损及电化学腐蚀性能,通过建立微观结构状态与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和总结TC4合金表面合金化机制。基于改善TC4合金的表面性能,利用HCPEB技术对TC4钛合金表面进行Nb合金化的研究。HCPEB辐照后的样品表面形成喷发状熔坑,并随着辐照参数的增加,熔坑的密度和尺寸减小甚至消失。合金化元素Nb的熔入在样品表面形成一层均匀且致密的合金层,其中40次辐照处理后合金层厚度约为3.6 μm。采用不用的手段对合金层进行详细的表征,合金层的组织主要由α’-Ti马氏体和β-Ti等轴晶组成,此外,合金层中还存在NbTi4颗粒。利用机械合金化(Mechanical alloying,MA)和HCPEB辐照技术在TC4合金表面实现Cu的合金化,30次辐照后的合金层连续而致密,厚度为4.5 μm。通过对微观形貌分析,合金层主要由α’-Ti马氏体、尺寸为2~5 μm的β-Ti和CuTi2组成。HCPEB辐照处理后材料表面晶粒发生细化,可以观察到纳米晶的存在。此外,内部还存在孪晶和高密度位错等晶体缺陷。表面显微硬度测试结果显示,HCPEB辐照Nb/Cu合金化处理后样品的显微硬度值均较TC4原始样品有所提高,这主要归功于合金层中丰富的微观组态起到的位错强化、细晶强化、弥散强化及固溶强化的共同作用。同时对比不同辐照参数下样品表面硬度值,呈现随着辐照次数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摩擦磨损试验结果显示,与原始样品相比,HCPEB辐照Nb/Cu合金化处理后样品的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都明显减小,说明辐照合金化处理后表面摩擦磨损性能有所改善,这与样品表面粗糙度的降低、表面硬度的提高以及合金层厚度的增加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电化学腐蚀试验显示辐照Nb/Cu合金化后样品的腐蚀蚀性能存在差异,合金层的晶粒得到细化,大量的晶界及缺陷为氧原子扩散提供更多的通道,进而促进合金表面形成更加致密的氧化膜;其次,熔坑的形成、表面的均匀性以及相变产物对样品表面氧化膜的致密性产生重要的影响。此外,氧化物(如Nb2O5等)的形成也是促进表面钝化膜的生长,提高材料耐腐蚀性能的重要因素。

周亚[5](2020)在《玻璃纳米孔制备及传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物体细胞膜上存在着各种类型的跨膜孔道和离子通道,它们的尺寸大多在1-100 nm。这些孔道在各种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维持细胞渗透平衡和稳定细胞体积等。受这种自然现象的启发,基于生物纳米孔/通道蛋白和人工固态纳米孔,科学家们近期开发了各种纳米孔检测技术,用于单分子水平的灵敏生化检测。固态纳米孔相比于生物纳米孔,具有稳定的物理、化学性质,并且易于修饰,能够制备得到多种尺寸等优点。最近,科学家们利用玻璃纳米孔限域效应将其应用于单细胞的生命活动检测。本论文利用尺寸可控的玻璃纳米孔作为传感平台,通过粒子与纳米孔管口的碰撞,研究分析了单个纳米粒子的表面电荷情况;探究了多臂DNA分子组装体的穿孔行为;以及制备了表面特殊化学修饰的功能化纳米孔传感界面,成功用于区分不同种类和长度的短链核苷酸的碱基。具体内容如下:(1)我们利用尺寸在83.5±6.5 nm单分散的Au@SiO2纳米粒子与40 nm左右的玻璃纳米孔在管口发生碰撞,通过其脉冲信号的响应差异,分析研究了粒子表面的正/负电荷状态,有效地区分了粒子的三种不同的电荷状态。当纳米粒子接近管口并发生碰撞时,离子电流会发生剧烈变化,并且电流幅度和施加电压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在这个体系中,碰撞电流信号受到了电泳力、电渗流以及静电作用的影响,其中电渗流在碰撞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纳米孔和纳米粒子的尺寸保持不变,纳米粒子和孔壁的电荷可以通过碰撞离子电流幅度和停留时间区分出来。因此,碰撞电流信号可以反映出粒子和孔壁的正/负电荷状态。这项研究发展了一种分析溶液中纳米粒子表面电荷状态和性质的新方法。(2)我们利用直径大约为15 nm的玻璃纳米孔,检测了单个多臂DNA分子组装体在穿孔过程中的构象变化和倾向。我们以三臂DNA组装体为研究对象,发现三臂DNA组装体在穿孔过程中有一定的空间构象取向性,它会以一条臂优先通过、另两条后续通过的形式通过玻璃纳米孔。这主要是与DNA组装体的空间位阻相关。此外,我们发现,DNA组装体穿孔频率与臂数存在一定的关系,这是DNA组装体的表面电荷和空间位阻相互竞争导致的。同时,我们通过电流信号的频率和轮廓详细考察了三臂DNA组装体穿过不同孔径的玻璃纳米孔时的构象变化情况。该工作对于未来纳米孔在溶液状态下DNA组装体的分子构效关系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3)相比于生物纳米孔,玻璃纳米管的直径较大,通常情况下由于灵敏度不够,它不适用于传感检测单个寡核苷酸。本文开发了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在玻璃纳米管上原位聚合多巴胺(PDA)。功能化的玻璃纳米管直径由原来的100纳米缩小至十几个纳米。并且,玻璃管壁上的PDA含有多种官能团,如邻苯二酚、氨基、亚胺、苯酚等,这种特性大大延缓了寡核苷酸穿孔的时间、赋予玻璃纳米孔传感界面不一样的传感性能,有利于玻璃管检测多种生物分子。我们利用PDA功能化的玻璃纳米管成功实现了单个15个碱基寡核苷酸的检测。通过寡核苷酸与PDA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识别出相同长度的不同基团修饰的寡核苷酸。并且可以根据寡核苷酸通过PDA功能化的纳米孔的停留时间,区分出不同长度的寡核苷酸。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碱基穿孔信号的不同,可以实现A/T/C/G不同碱基的有效区分。

黄嘉悦[6](2020)在《扫描电子束30CrMnSi钢表面合金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30CrMnSi钢具有强度高、韧性高、淬透性良好和抗过热稳定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制造轴和齿轮类零部件。利用传统的热处理工艺处理30CrMnSi钢具有表面硬度差、冲击韧性较差、易导致工件变形等缺点,难以达到使用要求。电子束表面合金化技术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工件变形小等优点,可用于对30CrMnSi钢进行合金化处理。本课题采用等离子热喷涂技术在30CrMnSi钢表面分别制备不同粉末配比的Ni-A1和Fe-Al复合涂层,然后进行扫描电子束处理。通过正交试验法优化工艺参数和粉末配比方案,讨论粉末配比与电子束工艺参数与对截面显微组织与元素分布以及机械性能等影响,利用Quanta FEG450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D8 Advance型X射线衍射仪、HDX-1000TM显微硬度计、HSR-2M型立式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分析与测试截面显微组织、表面物相组成以及机械性能。讨论合金化后合金层中出现的比重偏析现象;讨论粉末配比对合金层显微组织比重偏析及比重偏析对机械性能的影响规律;探讨电子束工艺参数对合金层显微组织比重偏析与比重偏析对机械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合金化处理后,截面显微组织由合金层、热影响区和基体三部分组成,Ni-Al合金化后合金层显微组织由Ni-Al金属间化合物和Ni基固溶体组成,平均显微硬度约为750HV;Fe-Al合金化后合金层显微组织由Fe-Al金属间化合物与马氏体组成,平均显微硬度约为695HV;热影响区主要由马氏体组成,平均显微硬度约为654HV;基体为索氏体,平均显微硬度约为275.7HV。利用正交试验分析Ni-Al粉末配比及电子束参数对机械性能的影响,随A1粉含量增加,表面硬度和耐磨性先上升后下降;随束流增大,表面硬度和耐磨性下降;随工件移动速度增加,表面硬度和耐磨性升高。得到Ni-Al合金化的优化方案为Ni-Al粉末比例50:50,束流大小8mA,工件移动速度3 60mm/min。此时合金层显微组织由Ni-Al金属间化合物与Ni基固溶体组成,截面显微硬度由表及里从748HV到265.7HV非线性分布,表面硬度较基体硬度提高近3倍。利用正交试验分析Fe-Al粉末配比及电子束参数对机械性能的影响,随A1粉含量增加,表面硬度与耐磨性先下降后升高;随束流增大,表面硬度与耐磨性先下降后升高;随工件移动速度增加,表面硬度和耐磨性先下降后升高。获得Fe-Al合金化的优化方案为Fe-Al粉末比例25:75,束流8mA,工件移动速度360mm/min。此时合金层显微组织由针状FeAl和块状Fe2Al5金属间化合物和马氏体组成,截面硬度由表及里从695HV 下降至270.3HV,表面硬度较基体硬度提高约2.6倍。当75%Al粉时、或50%Al粉8mA束流或360mm/min工件移动速度时,Fe-Al金属间化合物分布在材料表面和亚表面,此时,随深度增加,截面硬度先升高后下降;当25%Al粉、50%Al粉束流大于12mA或工件移动速度小于300mm/min时,合金层显微组织出现比重偏析,Fe-Al金属间化合物分布在亚表面,截面硬度随深度增加先下降后升高再降低。当Al粉添加量为35%~75%时,Fe-Al金属间化合物随机分布在表面和亚表面的马氏体中,未出现比重偏析;Al粉添加量为25%时,合金层显微组织出现比重偏析现象,Fe-Al金属间化合物分布在亚表面,马氏体分布在表面。75%Al粉含量时表面硬度最大为703HV,表面磨损失重量最小为0.00014g;60%Al粉含量时表面硬度最小为585HV,表面磨损失重量最大为0.00136g。

张盼盼[7](2019)在《激光仿生耦合改性热障涂层的组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广泛用于航空发动机叶片上的热障涂层作为一种先进的高温防护涂层,可显着降低涡轮叶片的表面温度,大幅延长叶片的服役寿命,提高发动机的推力和效率。因此,热障涂层与高温结构材料、高效气膜冷却技术并列为先进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三大关键技术。飞机在频繁起飞、续航和降落的循环过程中,发动机叶片将承受高温高速燃气、高应力、交变载荷、外来物冲击和腐蚀介质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热障涂层极易出现热疲劳剥落、高温氧化、冲蚀和热腐蚀等突出问题,最终使热障涂层过早失效。其中,热疲劳剥落是热障涂层失效的最主要形式,也是大气等离子喷涂制备氧化锆基热障涂层在服役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因此,改善等离子喷涂制备热障涂层的抗热疲劳性能成为提高航空发动机叶片服役寿命的首要任务。本文基于自然界生物耦合止裂和抗疲劳功能原理,面向大气等离子喷涂制备的氧化锆基热障涂层,进行了仿生耦合抗热疲劳设计,采用激光表面改性技术在热障涂层表面制备仿生耦合结构,并通过优化激光加工参数、改进后热处理工艺,有效拓展了仿生耦合热障涂层的制备技术;研究了单元体形态耦元和材料耦元对仿生耦合热障涂层性能的影响规律,揭示了激光仿生耦合热障涂层抗热疲劳、抗冲蚀、抗热腐蚀性能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采用激光合金化技术进一步强化单元体,显着改善了仿生耦合热障涂层的抗热震性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形态耦元对仿生耦合热障涂层的性能有显着影响。点状仿生耦合热障涂层的结合强度和抗热震性能最佳,网格状仿生耦合热障涂层的隔热性能和抗固体颗粒冲蚀性能最优。优化单元体间距可进一步提高抗热震性能,单元体间距为3 mm时仿生涂层的抗热震性能更优,其热循环寿命是常规涂层的2.5倍。仿生单元体内微观柱状晶结构和宏观网状裂纹,使得涂层具有较高的应变容限能力,能够释放冷热循环过程中的热应力,降低了裂纹扩展驱动力,从而增强了仿生耦合涂层的热裂纹扩展抗力,提高了涂层的抗热震性能。(2)基于不同的陶瓷层母材,制备获得的仿生耦合热障涂层的性能提高比不同。相同陶瓷层母材下,仿生耦合热障涂层的结合强度、抗热震和抗热腐蚀性能均显着优于常规涂层。通过激光仿生耦合改性,结合强度提高比为CYSZ涂层(16%)>7YSZ涂层(11%),隔热性能降低比为CYSZ涂层(15%)>7YSZ涂层(12%),抗热震性能提高比为7YSZ涂层(150%)>CYSZ涂层(26%),抗热腐蚀性能提高比为CYSZ涂层(13.8%)>7YSZ涂层(8.5%)。(3)利用激光合金化技术制备的组织和材料均不同于陶瓷层母材的仿生单元体,可进一步提升仿生耦合涂层的抗热震效果。含有不同质量分数TiAl3的仿生耦合热障涂层的抗热震性能均显着优于常规涂层,抗热震性能排序依次为10%TiAl3>15%TiAl3>5%TiAl3>20%TiAl3>25%TiAl3。其中,含有10%TiAl3的仿生耦合热障涂层的抗热震性能是常规涂层的3.1倍。在热震试验后期,仿生单元体中的TiAl3在高温下发生氧化反应,实现了裂纹的自愈合,延缓了垂直裂纹与水平裂纹的联接,推迟了涂层的剥落,从而导致抗热震性能进一步提高。(4)仿生耦合热障涂层的冲蚀失效过程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在冲蚀过程早期,具有孔隙结构的未改性区更易受到冲刷,导致涂层单个扁平粒子的断裂和破碎;在冲蚀过程后期,结构致密且高硬度的仿生单元体逐渐凸出,明显抵御了固体颗粒的冲蚀。仿生耦合热障涂层的冲蚀失效机制是脆性和部分塑性冲蚀。(5)熔盐和氧化锆稳定剂(Y2O3和CeO2)之间的热腐蚀反应,在7YSZ涂层表面形成了YVO4,在CYSZ涂层表面生成了YVO4和CeVO4热腐蚀产物并发生了CeO2的矿化。稳定剂的消耗导致t-ZrO2向有害相m-ZrO2转变。最终,由相变和热腐蚀产物产生的应力以及粘结层的氧化导致7YSZ和CYSZ涂层失效。而仿生单元体的致密结构和更低的表面粗糙度是仿生耦合热障涂层抗热腐蚀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

高丹一[8](2019)在《高温合金强流脉冲电子束表面改性后的腐蚀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哈氏合金X(Hastelloy X)是一种用于航空发动机燃烧室等热端部件的高温镍基合金。燃烧室在服役过程中会受到高温氧化、腐蚀等损伤从而加速失效,为延长燃烧室的使用寿命,采用表面改性技术对燃烧室材料进行处理以提高其表面性能。本文采用强流脉冲电子束(High Current Pulsed Electron Beam,HCPEB)对哈氏合金X进行表面改性(处理次数分别为1、5、10和20次),通过对改性前后的合金进行微观形貌观察、高温氧化性能测试、热腐蚀性能测试、电化学腐蚀性能测试来研究探讨HCPEB改性后哈氏合金X表面微观结构以及表面性能的变化。HCPEB轰击使金属表面发生熔化,合金元素分布均匀化,元素固溶度增加,出现典型熔坑形貌,表层晶粒细化;轰击结束后,试样表面快速冷却凝固呈现波纹型褶皱形貌,材料从外至内形成重熔层与热影响区,表面发生塑性变形,出现滑移带等变形结构。随着HCPEB处理次数增加,合金表面熔坑密度减少,尺寸变大,重熔层和热影响区的范围增加。高温氧化实验结果显示,HCPEB处理后,哈氏合金X的耐高温氧化性能明显提高,其中5次轰击后样品耐高温性能最好。热腐蚀实验结果显示,随着HCPEB轰击次数的增加,样品的耐热腐蚀性能逐渐提升。电化学实验结果表明,HCPEB轰击提高了哈氏合金X的耐电化学腐蚀性能,其中1次轰击后样品耐蚀性最佳。本文通过微观表征解释了HCPEB轰击使哈氏合金X表面化学性能提升的原因:电子束轰击使表面发生重熔,表面组织变得更致密,晶粒细化、固溶度增加、表面元素分布更加均匀,晶粒细化效果促使了耐高温氧化性能提升,元素固溶度增加提升了耐热腐蚀性能,表面组织成分均匀化促使了耐电化学腐蚀性能的提升。

张红庆,吴桂文,张强[9](2019)在《新型电子束技术全面提升果蔬及其制品品质》文中指出水果、蔬菜及其制品(新鲜果蔬、鲜切及冷冻、脱水制品、果蔬汁、罐头和蜜饯等)是老百姓日常餐桌上最主要的食物。为保证其品质和口感,目前主要的保鲜灭菌及杀虫方法是控制低温和氧含量、熏蒸、高温、高压、微波、紫外等。但每一个方法都有其局限性。近几年,食品安全成为公众热点,比如对货架期、化学残留、生物毒素提出了质疑并给予高度关注。今后果蔬灭菌杀虫的技术,一定是在安全性、经济性和便捷性的基础上,朝着兼而有之的方向发展

刘启强,孙进[10](2019)在《填补国内空白 成就电子束技术“服务+制造”模式先锋——专访中山易必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CEO陈立》文中指出电子束技术可广泛应用于传统涂装固化行业、杀毒灭菌、材料改性等领域,属于民用非动力核技术。与传统工艺相比,使用电子束技术能够达到低污染排放、高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等效果。然而,电子束技术在我国的自主研发和应用尚未得到广泛普及。本文介绍的这家名为易必固的科技企业,自2016年创立以来便专注于电子束固化技术应用解决方案的提供,经过在中山留创园的孵化,已成长为国内低能电子束应用领域的行业翘楚。

二、电子束技术及应用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束技术及应用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电子辐照导致细胞失活在医疗废水净化中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传统医疗废水处理技术
    1.2 电子束辐照技术
    1.3 电子束医疗废水处理工程应用
2 结果
    2.1 出水指标检测
    2.2 系统运行效果与经济效益
3 讨论

(2)强流脉冲电子束碳纤维阴极结构及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载能束材料表面改性技术概述
    1.2 强流脉冲电子束技术概述
        1.2.1 研究现状
        1.2.2 装置组成结构及工作原理
        1.2.3 改性原理及特征
    1.3 电子束发射阴极概述
        1.3.1 强流脉冲电子束阴极的发射机制
        1.3.2 强流脉冲电子束阴极分类
    1.4 研究意义与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及思路
2 阴极结构及制备工艺设计
    2.1 HOPE-I型强流脉冲电子束设备
    2.2 阴极结构设计
    2.3 粘结材料的选择
    2.4 阴极制备工艺流程设计
    2.5 实验材料及设备
        2.5.1 阴极制备原材料
        2.5.2 实验设备
    2.6 阴极性能分析方法
3 工艺参数的优选
    3.1 碳纤维的选择
        3.1.1 碳纤维长度的选择
        3.1.2 有胶/无胶碳纤维性能分析
        3.1.3 有胶/无胶碳纤维分散性实验
    3.2 分散工艺参数的制定
    3.3 冷挤压模具的设计
    3.4 碳纤维/酚醛树脂复合工艺的制定
        3.4.1 工艺流程设计
        3.4.2 酚醛树脂黏度、用量的选择
    3.5 热处理工艺参数的制定
        3.5.1 固化工艺
        3.5.2 碳化工艺
    3.6 机加工、超声清洗工艺的制定
        3.6.1 机加工工艺
        3.6.2 超声清洗工艺
4 阴极性能探究与分析
    4.1 阴极导电性、真空兼容性的探究
    4.2 阴极均匀性的探究
        4.2.1 宏观均匀性
        4.2.2 微观均匀性
    4.3 碳纤维搭接结构的模拟分析
        4.3.1 碳纤维无序搭接模型的建立
        4.3.2 碳纤维搭接情况分析
    4.4 阴极放电性能测试
        4.4.1 放电波形稳定性分析
        4.4.2 束斑均匀性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电子束技术在竹材仓储中的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子束技术在竹材仓储领域应用的特点
2 电子束辐照技术的主要设备
    2.1 电子加速器系统
    2.2 传输系统(束下线)
    2.3 冷却系统
    2.4 供配电系统
    2.5 排风系统
    2.6 安全保护及监控系统
    2.7 剂量测量系统
3 应用现状及前景分析
4 小结

(4)强流脉冲电子束作用下TC4表面Nb及Cu合金化与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钛及钛合金简介
        1.2.1 钛的基本性质
        1.2.2 钛的合金化理论
        1.2.3 钛合金的分类
        1.2.4 钛合金的相变特点
        1.2.5 TC4 合金及其应用
    1.3 表面合金化技术
        1.3.1 电火花沉积技术
        1.3.2 离子注入技术
        1.3.3 机械合金化技术
        1.3.4 激光表面合金化技术
    1.4 强流脉冲电子束技术
        1.4.1 强流脉冲电子束技术概述
        1.4.2 强流脉冲电子束技术研究现状
    1.5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设备及表征手段
    2.1 实验材料
        2.1.1 基体材料
        2.1.2 合金化材料的选取
        2.1.3 合金元素预置处理
    2.2 HCPEB实验设备与参数
        2.2.1 实验设备
        2.2.2 工艺参数
    2.3 物相组成与微观结构表征
        2.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3.2 金相显微分析
        2.3.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
        2.3.4 扫描电镜(SEM)及能谱分析(EDS)
        2.3.5 透射电镜(TEM)分析
    2.4 样品表面性能测试
        2.4.1 表面硬度测试
        2.4.2 摩擦磨损性能测试
        2.4.3 表面腐蚀性能测试
第三章 强流脉冲电子束作用下TC4 表面Nb合金化及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合金层微观组织分析
        3.2.1 XRD物相表征
        3.2.2 表面形貌分析
    3.3 表面性能测试及分析
        3.3.1 显微硬度分析
        3.3.2 摩擦磨损性能分析
        3.3.3 电化学腐蚀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强流脉冲电子束作用下TC4 表面Cu合金化及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合金层的微观组织分析
        4.2.1 XRD物相表征
        4.2.2 表面形貌分析
    4.3 表面性能测试与分析
        4.3.1 显微硬度分析
        4.3.2 摩擦磨损性能分析
        4.3.3 电化学腐蚀性能分析
    4.4 HCPEB合金化机理的讨论
        4.4.1 CuTi_2 相的形成及微观组织分析
        4.4.2 显微硬度分析
        4.4.3 摩擦磨损分析
        4.4.4 腐蚀性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玻璃纳米孔制备及传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固态纳米孔制备技术
        1.2.1 离子束技术
        1.2.2 电子束技术
        1.2.3 玻璃纳米管和纳米孔
    1.3 固态纳米孔的表面功能化
        1.3.1 物理气相沉积
        1.3.2 化学气相沉积(CVD)
        1.3.3 化学沉积
        1.3.4 原子层沉积(ALD)
        1.3.5 等离子体引发接枝聚合
        1.3.6 有机分子和生物分子的共价接枝
        1.3.7 巯基化或硅烷化制备自组装单分子膜(SAMS)
        1.3.8 层层(LBL)组装
        1.3.9 聚合物刷
    1.4 固态纳米孔检测分析
        1.4.1 基于0维传感界面构建的固态纳米孔检测
        1.4.2 基于一维传感界面构建的固态纳米孔检测
        1.4.3 基于三维传感界面构建的固态纳米孔检测
    1.5 玻璃纳米管
        1.5.1 玻璃纳米管的制备和表征
        1.5.2 纳米管电化学传感机理
        1.5.3 单细胞分析
        1.5.4 纳米管用于光学测试
        1.5.5 纳米管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1.6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2章 单个纳米粒子与锥形玻璃纳米孔碰撞的电流阻塞信号及表面电荷分析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化学药品和试剂
        2.2.2 Au@SiO_2纳米粒子制备
        2.2.3 Au@SiO_2纳米粒子表面功能化
        2.2.4 玻璃纳米孔的制备
        2.2.5 数据记录和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玻璃管壁和纳米粒子发生连续碰撞
        2.3.2 玻璃管壁和纳米粒子两者的表面电荷对碰撞信号的影响
        2.3.3 穿孔电压对碰撞信号的影响
    2.4 结论
第3章 玻璃纳米孔对单个DNA多臂组装体易位构象的检测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玻璃纳米孔的制备
        3.2.2 多臂DNA组装体纳米结构的合成
        3.2.3 DNA组装体的穿孔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10kbp的dsDNA在玻璃纳米孔中穿孔事件分析
        3.3.2 单臂、双臂和四臂DNA组装体在玻璃纳米孔中穿孔事件分析
        3.3.3 三臂DNA组装体在玻璃纳米孔中穿孔事件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聚多巴胺修饰玻璃纳米孔单寡核苷酸传感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化学试剂
        4.2.2 玻璃纳米管的制备
        4.2.3 新制备的玻璃纳米管的PDA表面修饰
        4.2.4 寡核苷酸穿孔实验
    4.3 结果和讨论
        4.3.1 聚多巴胺修饰玻璃纳米孔及其表征
        4.3.2 不同长度的寡核苷酸在聚多巴胺修饰的玻璃纳米孔内的穿孔事件分析
        4.3.3 不同碱基种类的寡核苷酸在聚多巴胺修饰的玻璃纳米孔内的穿孔事件分析
        4.3.4 端基不同的寡核苷酸在聚多巴胺修饰的玻璃纳米孔内的穿孔事件分析
        4.3.5 寡核苷酸在聚多巴胺修饰的玻璃纳米孔内的穿孔事件的理论模拟
    4.4 小结
论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扫描电子束30CrMnSi钢表面合金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电子束表面合金化技术特点
    1.3 电子束表面合金化处理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来源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基体材料
        2.1.2 粉末涂层材料
    2.2 等离子喷涂设备及涂层制备工艺
    2.3 扫描电子束设备及扫描方式
        2.3.1 扫描电子束设备及工作原理
        2.3.2 电子束扫描方式
    2.4 金相试样制备方法
    2.5 分析测试手段与方法
        2.5.1 截面显微组织形貌测试方法
        2.5.2 合金层相组成分析方法
        2.5.3 硬度测试方法
        2.5.4 耐磨性测试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扫描电子束表面Ni-Al合金化优化方案的确定
    3.1 前言
    3.2 扫描电子束表面Ni-Al合金化优化方案的确定
        3.2.1 扫描电子束工艺参数的选择
        3.2.2 正交试验方案制定
        3.2.3 试验结果分析
        3.2.4 优化粉末配比与电子束工艺参数方案的确定
    3.3 Ni-Al粉末配比及电子束工艺参数对材料表面机械性能的影响
        3.3.1 Ni-Al粉末配比对材料表面机械性能的影响
        3.3.2 束流对材料表面机械性能的影响
        3.3.3 工件移动速度对材料表面机械性能的影响
    3.4 优化方案试样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扫描电子束表面Fe-Al合金化优化方案的确定
    4.1 前言
    4.2 扫描电子束表面Fe-Al合金化优化方案的确定
        4.2.1 正交试验方案制定
        4.2.2 试验结果分析
        4.2.3 优化粉末配比与电子束工艺参数方案的确定
    4.3 Fe-Al粉末配比及电子束工艺参数对材料表面机械性能的影响
        4.3.1 Fe-Al粉末配比对材料表面机械性能的影响
        4.3.2 束流对材料表面机械性能的影响
        4.3.3 工件移动速度对材料表面机械性能的影响
    4.4 优化方案试样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粉末配比及电子束工艺参数对合金层显微组织及相组成的影响
    5.1 前言
    5.2 合金化处理后元素及相组成
    5.3 粉末配比对合金层显微组织及相组成的影响
    5.4 电子束工艺参数对合金层显微组织及相组成的影响
    5.5 粉末配比对机械性能的影响
    5.6 电子束工艺参数对机械性能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粉末配比对合金层显微组织比重偏析的影响
    6.1 前言
    6.2 试验方法及步骤
    6.3 粉末配比对比重偏析现象的影响
    6.4 比重偏析对表面机械性能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7)激光仿生耦合改性热障涂层的组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热障涂层的研究现状
        1.2.1 热障涂层的结构体系
        1.2.2 热障涂层的材料体系
        1.2.3 热障涂层的制备技术
        1.2.4 热障涂层的失效形式
        1.2.5 改善热障涂层性能的方法与手段
    1.3 生物耦合止裂原理及其仿生抗疲劳设计
        1.3.1 生物耦合止裂功能原理
        1.3.2 多元耦合仿生
        1.3.3 仿生耦合抗热疲劳设计
    1.4 激光仿生耦合改性技术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热障涂层仿生结构设计
    2.2 试验材料
        2.2.1 基体材料
        2.2.2 涂层材料
    2.3 热障涂层制备方法
        2.3.1 基体预处理
        2.3.2 粘结层制备
        2.3.3 陶瓷层制备
    2.4 激光仿生耦合改性热障涂层的制备
        2.4.1 激光加工制备系统
        2.4.2 制备的部分激光仿生耦合改性热障涂层
    2.5 涂层组织与性能表征
        2.5.1 显微组织、表面形貌与粗糙度测量
        2.5.2 显微硬度测量
        2.5.3 物相分析
        2.5.4 残余应力测量
        2.5.5 结合强度测试
        2.5.6 隔热性能测试
        2.5.7 热震性能测试
        2.5.8 抗固体颗粒冲蚀性能测试
        2.5.9 抗热腐蚀性能测试
第三章 仿生耦合热障涂层的工艺参数优化及后热处理
    3.1 引言
    3.2 激光加工工艺参数优化及分析
        3.2.1 正交试验设计方案
        3.2.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3.2.3 试验因素对单元体宽度及深度的影响规律及分析
        3.2.4 激光加工参数的选择
    3.3 仿生耦合热障涂层的后热处理
        3.3.1 仿生耦合热障涂层的宏观残余应力
        3.3.2 仿生耦合热障涂层的整体去应力退火
        3.3.3 去应力退火对仿生耦合热障涂层残余应力的影响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单元体形态对仿生耦合热障涂层的组织与性能影响
    4.1 引言
    4.2 仿生耦合单元体的微观组织与形貌
        4.2.1 表面形貌
        4.2.2 显微组织
        4.2.3 相结构
        4.2.4 显微硬度
    4.3 单元体形状对仿生耦合热障涂层性能的影响
        4.3.1 不同形状仿生单元体的表面形貌与显微组织
        4.3.2 不同单元体形状仿生耦合热障涂层的结合强度
        4.3.3 不同单元体形状仿生耦合热障涂层的隔热性能
        4.3.4 不同单元体形状仿生耦合热障涂层的抗热震性能
        4.3.5 不同单元体形状仿生耦合热障涂层的抗固体颗粒冲蚀性能
    4.4 单元体间距对仿生耦合热障涂层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4.4.1 不同单元体间距仿生耦合热障涂层的隔热性能
        4.4.2 不同单元体间距仿生耦合热障涂层的抗热震性能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陶瓷层母材对仿生耦合热障涂层的组织与性能影响
    5.1 引言
    5.2 陶瓷层材料及其影响规律
        5.2.1 不同陶瓷层母体材料的显微组织
        5.2.2 陶瓷层母体材料对单元体表面形貌与显微组织的影响
    5.3 陶瓷层材料对仿生耦合热障涂层性能的影响
        5.3.1 对仿生耦合热障涂层结合强度的影响及分析
        5.3.2 对仿生耦合热障涂层隔热性能的影响及分析
        5.3.3 对仿生耦合热障涂层抗热震性能的影响及分析
        5.3.4 对仿生耦合热障涂层抗热腐蚀性能的影响及分析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单元体材料对仿生耦合热障涂层的组织与性能影响
    6.1 引言
    6.2 不同Ti Al3含量仿生单元体的微观组织与形貌
        6.2.1 表面形貌
        6.2.2 显微组织
        6.2.3 相结构分析
    6.3 单元体材料对仿生耦合热障涂层抗热震性能的影响
    6.4 本章小节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高温合金强流脉冲电子束表面改性后的腐蚀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强流脉冲电子束改性技术
        1.2.1 强流脉冲电子束对材料表面的作用
        1.2.2 强流脉冲电子束技术的特点
        1.2.3 强流脉冲电子束研究现状
    1.3 哈氏合金介绍
        1.3.1 哈氏合金起源以及特点
        1.3.2 哈氏合金种类和应用
        1.3.3 哈氏合金表面改性研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强流脉冲电子束表面改性处理
        2.2.1 实验设备
        2.2.2 HCPEB设备工作原理
        2.2.3 实验参数
    2.3 分析方法及手段
    2.4 化学性能测试试验
        2.4.1 高温氧化实验
        2.4.2 热腐蚀实验
        2.4.3 电化学实验
第三章 HCPEB轰击哈氏合金X表面微观组织结构研究
    3.1 HCPEB处理前后表面形貌分析
    3.2 HCPEB处理前后表面XRD物相分析
    3.3 HCPEB处理前后腐蚀后金相形貌分析
        3.3.1 截面形貌分析
        3.3.2 表面形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哈氏合金X表面改性后高温氧化行为
    4.1 氧化动力学曲线
    4.2 高温氧化膜表面形貌分析
    4.3 扫描电镜照片和能谱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哈氏合金X表面改性后热腐蚀行为
    5.1 热腐蚀形貌分析
        5.1.1 腐蚀过程中表面形貌分析
        5.1.2 腐蚀过程中侧面形貌分析
    5.2 腐蚀产物成分分析
        5.2.1 腐蚀产物物相(XRD)分析
        5.2.2 腐蚀后表面形貌及成分分析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哈氏合金X表面改性后电化学腐蚀行为
    6.1 酸性溶液中电化学腐蚀性能研究
        6.1.1 自腐蚀电位
        6.1.2 极化曲线
    6.2 模拟海水中电化学腐蚀性能研究
        6.2.1 自腐蚀电位
        6.2.2 极化曲线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新型电子束技术全面提升果蔬及其制品品质(论文提纲范文)

1、主要功能
2、技术特点

(10)填补国内空白 成就电子束技术“服务+制造”模式先锋——专访中山易必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CEO陈立(论文提纲范文)

企业创新填补国内领域空白
科研投入夯实企业竞争优势
留创园沃土孕育企业创新硕果

四、电子束技术及应用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子辐照导致细胞失活在医疗废水净化中的技术研究[J]. 高瞻,朱焕铮,饶静,简钢,汪令军,邓少波,张幼学,许森飞,王云甫,冷卫东. 环境影响评价, 2021(03)
  • [2]强流脉冲电子束碳纤维阴极结构及工艺研究[D]. 吴垚.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电子束技术在竹材仓储中的应用前景[J]. 孙丰波,费本华,江泽慧. 世界竹藤通讯, 2020(05)
  • [4]强流脉冲电子束作用下TC4表面Nb及Cu合金化与性能的研究[D]. 孙永兴. 江苏大学, 2020(02)
  • [5]玻璃纳米孔制备及传感研究[D]. 周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6)
  • [6]扫描电子束30CrMnSi钢表面合金化的研究[D]. 黄嘉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
  • [7]激光仿生耦合改性热障涂层的组织与性能研究[D]. 张盼盼. 吉林大学, 2019(02)
  • [8]高温合金强流脉冲电子束表面改性后的腐蚀行为研究[D]. 高丹一. 中国民航大学, 2019(02)
  • [9]新型电子束技术全面提升果蔬及其制品品质[J]. 张红庆,吴桂文,张强. 中国食品工业, 2019(05)
  • [10]填补国内空白 成就电子束技术“服务+制造”模式先锋——专访中山易必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CEO陈立[J]. 刘启强,孙进. 广东科技, 2019(04)

标签:;  ;  ;  ;  ;  

电子束技术及应用概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