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滩水电站金龙沟边坡钻孔变形观测及初步分析

二滩水电站金龙沟边坡钻孔变形观测及初步分析

一、二滩水电站金龙山谷坡钻孔变形观测及初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富灵[1](2021)在《库水及降雨作用下滑移-弯曲型滑坡形成条件与演化机制研究 ——以木鱼包滑坡为例》文中提出

张津铭[2](2020)在《沙坪一级水电站左岸坝肩边坡岩体结构特征及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拟建大渡河沙坪一级水电站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县及金口河区境内,属大渡河中游河段的中部,总装机容量为360MW,坝型为混凝土闸坝,最大坝高63m。沙坪梯级水电站是大渡河中游22个规划梯级中的第20个梯级。坝址区内发育区域断层F10,贯穿坝址上、下游,走向与河流流向大致相同,倾向左岸山体内侧,倾角60o~80o。受F10断层影响,左岸边坡岩体风化卸荷作用强烈,卸荷拉裂变形较为严重,岩体较破碎,存在坝肩渗漏及边坡稳定问题,直接关系到工程施工期及完工运行后蓄水等安全,因此对左岸坝肩边坡的岩体结构及稳定性分析研究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以大渡河沙坪一级水电站推荐坝址金口河坝址左岸边坡为研究对象,在查阅了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对坝址区进行了现场野外地质调查,并进行相关室内试验后,对左岸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边坡岩体结构特征、区域断裂结构面的工程特征、岩体与结构面强度参数、岩体质量分类、边坡的变形及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根据对坝址区内左岸边坡影响较大的F10断层(Ⅰ级结构面)发育特征、工程性状及其产生的构造影响,结合左岸坝肩边坡的边坡岩体结构质量分类和相应现场、室内试验参数,采用地质分析法、刚性极限平衡法和数值模拟分析法等方法,对左岸自然边坡及其开挖后的变形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给出了稳定性评价。通过系统的分析研究,本文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沙坪一级水电站工程所在区域的构造条件复杂,区域构造稳定性分级为稳定性较差。工程所在区域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左岸近河床部位存在岩脉侵入,侵入脉岩主要为蚀变辉绿岩及花岗斑岩。根据调查,区域断层F10位于坝址区,且地层经多次地质构造作用,岩石已呈不同程度的变质,地层倾角较陡,坝址左岸白云岩岩层产状为:N20o~40oE NW∠50o~70o。边坡岩体卸荷及表部风化作用较为强烈,表部岩体较破碎。受陡倾结构面影响,左岸坝肩边坡地下水埋藏较深,雨季降水很快流失,对边坡影响不大。(2)根据野外调查以及室内统计分析可知,左岸坝肩边坡存在Ⅰ级~Ⅴ级结构面,其中对左岸结构及稳定性影响较大的为区域大断裂F10(Ⅰ级结构面),产状为N0o~40oE NW∠60o~80o,压性,地表未见露头。边坡断层走向主要为NNE向,次为NE、NNW向,并以陡倾角最为发育,缓倾角相对不发育,断层性质以压性为主,主要属岩块岩屑型。坝肩边坡节理裂隙从产出方向看,左岸优势方位主要以NNW、NNE向为主,平行发育,断续延伸,且陡倾角结构面占有绝对优势,缓倾角结构面次之。(3)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边坡的岩体质量评价分析。得出左岸坝肩边坡岩体质量向山内依次为Ⅴ、Ⅳ与Ⅲ类岩体,其中以Ⅴ类岩体为主,岩体整体较为破碎,大部分分布在边坡表面强风化卸荷处与边坡深处受F10断层(Ⅰ级结构面)构造影响发育的断层破碎带及受影响的周围岩体区域;Ⅳ类岩体主要是由断层挤压破碎带,岩脉发育,水位等为主导因素的部分弱风化岩体;Ⅲ类岩体比重最少,主要为边坡深处微风化完整性较好岩体。同时根据边坡岩体质量分级,参照规范中相应类别岩体参数建议值,结合工程地质类比法、室内岩体力学实验和现场试验资料综合确定岩体力学参数。同时,对断层带结构力学性质进行现场及室内试验,得到关于F10断层的相关物理试验性质成果,可为边坡稳定系分析、实际边坡设计提供参考。(4)采用地质分析法、刚性极限平衡法和数值模拟分析法等方法,严格按照施工工序分层次,较系统的分析评价了左岸坝肩边坡稳定性。分析表明左岸坝肩边坡随施工开挖以及后期蓄水运营过程中,边坡体内的浸润线也逐渐抬升,且蓄水对边坡体内影响深度增加;铁路路基的沉降量表现为内侧小,外侧大的趋势;在一级开挖完成后,左岸上部覆盖层及边坡整体相对稳定,铁路路基边坡的局部稳定性相对较低,部分计算工况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对铁路路基边坡需要及时支护。

申通[3](2019)在《峨眉山玄武岩大型高位远程滑坡形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西南地区峨眉山玄武岩广泛分布,多形成深切峡谷地貌,往往被选为大型水电工程大坝坝位的理想场所。历史上峨眉山玄武岩大型高位远程滑坡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深远的环境效应。而对于这类滑坡的孕育过程,目前在国内外缺乏较为深入系统的总结与研究,难以满足中国西南地区高位大型滑坡危险性的客观评价。因此,对于峨眉山玄武岩大型高位远程滑坡形成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论文以峨眉山玄武岩大型高位远程滑坡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解译、现场大比例尺调查、室内试验以及数值模拟等研究手段,对滑坡分布特征、发育特征、地质类型、启动条件、运动演化过程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西南地区独特的地质环境条件、峨眉山玄武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以及滑坡运动学的研究成果,对峨眉山玄武岩大型高位远程滑坡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与进展:(1)峨眉山玄武岩大型高位远程滑坡在西南地区高烈度高山峡谷区最为发育。滑坡在空间上主要沿大型河流的干流及其支流呈条带状密集成群分布,在研究区内主要形成4个分布区:金沙江上游及各级支流分布区(滑坡数量占比为35%)、金沙江中下游及各级支流分布区(滑坡占比为51%)、大渡河中游及各级支流分布区(滑坡占比为9%)、大渡河下游及各级支流分布区(滑坡占比为5%)。多孕育于顺层中倾、中缓倾斜坡结构的坡体中。(2)西南地区峨眉山玄武岩由多个溢流旋回组成,如溪洛渡地区发育14个溢流层,具有巨厚层构造、岩体强度高、软硬相间的特点。强烈的构造改造致使峨眉山玄武岩多期褶皱叠加,切层节理及层间剪切错动发育;新构造期强烈内、外动力耦合,在玄武岩分布区形成地形反差极大的峡谷地貌,谷坡岩体强烈卸荷,河谷区凝灰岩水岩相互作用强烈,顺倾斜坡层间结合力大幅度降低。(3)峨眉山玄武岩大型高位远程滑坡主要分为3种地质类型:隔挡式背斜翼部顺层滑坡、单斜中缓倾高位顺层滑坡和断层上盘顺层滑坡。隔挡式背斜翼部顺层滑坡发育于隔挡式褶皱的背斜侧翼。由于峨眉山玄武岩属于脆硬性岩,褶皱作用在埋深数千米深度的脆韧性环境中完成,在背斜与向斜过渡带因产状突变形成折断带,平面及剖面X长大节理发育,将玄武岩切割成板状结构体。该带岩体破碎,溪流、沟谷沿该带发育,玄武岩顺层谷坡坡脚临空,岩体因坡脚蠕变发生顺层滑移,削弱层间结合力,强震事件最终造成岩体拉裂失稳。单斜中缓倾高位顺层斜坡因层面倾角小于坡角,致使高位斜坡凝灰岩出露位置(潜在剪出口)与坡脚之间的高差达数百米,上部坡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凝灰岩向临空面顺层滑移,后缘拉裂,并受到卸荷风化、流水侵蚀等其他不利因素的耦合作用,最终在强震触发下发生大规模顺层高位滑坡。断层上盘顺层斜坡坡脚有断层通过,坡脚临空后断层带受压塑性挤出,牵动斜坡岩体顺层滑移,大幅度削弱层间结合力,当与两侧长大结构面耦合形成侧裂面时,形成巨型顺倾板状结构体;在强震等外力作用下断层附近的岩体能够发生拉破坏,以压致-滑移-拉裂模式而形成大型高位滑坡。(4)峨眉山玄武岩大型高位远程滑坡的形成机理:硬岩夹软岩的岩性组合,强烈的构造改造致岩体断层、节理及层间错动发育;活跃的新构造运动使变形、破裂的峨眉山玄武岩形成峡谷地貌,河谷应力场背景下岩体强烈卸荷及水-岩的反复作用,斜坡岩体顺层滑移、顺侧裂面剪切,层间联结力及斜坡岩体整体性遭到彻底破坏,分割的顺倾板状结构体在地震惯性力作用下突然失稳形成大型高位滑坡。因此,滑坡孕育经历了长期的“变形累积”和“触发失稳”两个阶段。变形破坏模式主要有折断-滑移-拉裂,滑移-拉裂,压致-滑移-拉裂三种类型,典型代表分别为马湖滑坡、矮子沟滑坡及脚盆坝滑坡。玄武岩滑坡能够发生远程滑动,需要满足4个要素:滑坡体处于高位,具有较高的势能;滑源区存在原生结构面及构造结构面分割的结构体,岩体的碎裂化程度较高;解体后的颗粒近乎等轴状(球度好),缺乏细颗粒物质;滑坡体启程剧动后,颗粒间摩擦耗能偏弱,能够长时间保持高速运动。(5)通过室内滑槽模型试验对高位滑坡碎屑流运动学特性进行研究:破碎程度较高的玄武岩碎屑颗粒具备较好的颗粒球度(研究区内颗粒球度值在0.6以上的碎屑颗粒占比约为60%),球度良好的颗粒在运动过程中易发生弹跳和滚动现象,这种运动方式下颗粒与滑面的有效摩擦系数更低,并且在运动过程中具有动量传递作用,使玄武岩碎屑颗粒表现出更强的运动性,进而能够滑动更远的距离,滑坡的治灾范围也会更大。(6)运用三维离散元数值模拟软件3DEC对滑坡运动堵江全过程进行分析,可划分为四个连续的运动阶段:启程活动阶段,近程活动阶段,高速远程碎屑流阶段,堆积堵江阶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滑源区坡体高程的增加,斜坡水平及竖直向加速度均存在显着的放大效应,结构面附近地震加速度产生倍增效应(放大约6~7倍),地震加速度的显着放大是地震诱发高位滑坡的主要原因。

刘兴宗[4](2018)在《蓄水期高陡岩质边坡微破裂机理与稳定性分析 ——以大岗山水电站右岸边坡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水电能源开发战略的实施,西南地区建立起一大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这些水电工程所处地区的地质条件恶劣,加之蓄水阶段库水位变化大,使这些水电工程所伴随的高陡岩质边坡稳定性问题尤为突出。因此,高陡岩质边坡蓄水期的变形破坏规律以及稳定性的研究非常重要。本文围绕着“高陡岩质边坡蓄水期的稳定性”这一科学问题,以大岗山水电站右岸边坡为工程背景,开展了蓄水期的微震监测及数值仿真试验。通过微震监测结果及数值仿真试验,展现了水电高陡岩质边坡蓄水期渐进性破坏的过程,探讨了水电高陡岩质边坡蓄水期发生损伤的机理,揭示了水电高陡岩质边坡蓄水期微震活动特征,评价了水电高陡岩质边坡蓄水期稳定性。此外,将微震监测与地震预报理论结合,提出了一个边坡失稳预警的指标,为类似大型水电工程高陡岩质边坡蓄水期失稳预警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在“以提高材料参数的方式来等效锚索对边坡的加固效果”思路的指导下,通过数值模拟获得了大岗山水电站右岸边坡锚索加固区等效的材料属性。计算结果表明:调高锚索加固区内材料的内聚力、内摩擦角和弹性模量,可以起到等效锚索加固的效果。其中,提高内聚力、内摩擦角对等效加固的效果不明显,提高弹性模量对等效加固的效果明显。(2)首次将微震监测技术应用于蓄水期高陡岩质边坡的稳定性监测。根据微震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地震变形演化规律和能量密度演化规律,圈定了库水位上升阶段右岸边坡的主要损伤区域。同时,采用数值仿真试验模拟了库水位上升的过程,探讨了库水位上升阶段边坡发生微破裂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库水位上升阶段,1240 m、1210 m、1180 m和1150 m高程抗剪洞起到了抵抗边坡内软弱结构面发生剪切破坏的作用,因此在该区域出现明显的微震活动。(3)根据实际监测到的微震活动规律,圈定了库水位稳定后右岸边坡的主要损伤区域。同时,采用数值仿真试验模拟了边坡内发生局部渗流破坏的过程,探讨了库水位稳定后边坡发生微破裂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库水位稳定后,辉绿岩脉β62、β68和β83以及连接它们的断层发生了渗流破坏,从而引发了岩石微破裂的发生。(4)基于能量耗散原理与边坡渐进性破坏的观点,采用数值方法计算了库水位上升阶段右岸边坡考虑渐进性微震损伤效应的安全系数。计算结果表明:边坡的安全系数随着库水位的升高而降低,并且当边坡内发生大能量破坏事件时,边坡的安全系数降低明显。最终的边坡安全系数为1.76,满足规范要求,因此,在库水位上升阶段,大岗山水电站右岸边坡状态稳定。(5)基于有效应力原理和微震监测结果,采用数值方法计算了库水位稳定后右岸边坡的安全系数。计算结果表明:由于边坡内发生了局部渗流,导致边坡安全系数有所降低。考虑有效应力原理时边坡的安全系数为1.94,满足规范要求,说明在库水位稳定后,大岗山水电站右岸边坡状态稳定。(6)将微震监测信息与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结合,计算了库水位上升阶段和库水位稳定后的加卸载响应比变化,并提出将加卸载响应比作为高陡岩质边坡蓄水期失稳的预警指标。加卸载响应比作为预警指标的预警方法:当加卸载响应比大于1.0时,边坡出现较大损伤;当加卸载响应比持续增大,说明边坡出现更大程度的损伤,边坡有失稳的风险,应当预警。

刘君[5](2017)在《基于GPS监测技术的滑坡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连树滑坡位于长江三峡库区奉节县段,滑坡体积754×104m3,其类型属于大型土质滑坡,直接威胁53户255人生命财产安全及长江航道的行航安全。黄连树滑坡从2003年7月开始专业监测,积累了近十年宝贵的GPS滑坡位移监测数据,从监测成果来看,三峡水库的蓄水及库水位的波动性变化,已极大程度影响了黄连树滑坡的稳定性,致使滑坡局部区域由稳定状态转化成临界状态或蠕滑状态,滑坡前缘甚至出现多次滑动。论文以黄连树滑坡为研究背景,以GPS滑坡位移监测理论为技术支撑,结合滑坡体地形地貌、地层组合及滑坡体组成特征,在充分搜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工程地质学、测绘学、统计学等理论和方法,在已有监测数据研究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滑坡的形成演化过程、影响滑坡稳定的因素及滑坡的形成机制,基于二维刚体极限平衡法原理对滑坡稳定性进行评价,以此优化监测方案、建立监测预警,针对黄连树滑坡现状给出了综合治理措施及建议。论文研究主要成果有:(1)滑坡平面形态呈典型圈椅形特征,纵长约600m,横宽550~700m,前后缘高差315m,滑体厚度7.2~35.4 m,滑坡体积754×104m3,为大型滑坡。(2)滑体为第四系残坡积层(Q4el+dl)、滑坡堆积层(Q4del),岩性为粉质粘土、碎块石土混杂组成;滑带存在岩土界面,岩性为粉质粘土夹碎石;滑床为侏罗系中下统珍珠冲组(J1-2z),岩性主要为粉砂质泥岩、砂岩、粉砂岩不等厚互层。黄连树滑坡为沿基岩与第四系松散堆积层接触界面滑动的土质滑坡。(3)结合滑坡宏观调查及监测数据分析,黄连树滑坡可分为强、弱变形区,主要变形区位于滑坡体西侧,且具有自西向东、从上至下滑坡变形速率逐步减缓的特征。强变形区中,FJ004监测点最大水平变形速率可达73.87mm/d,宏观变形迹象尤为明显;FJ009监测点水平变形速率较小,为8.01mm/d,已有地表变形迹象。弱变形区中,滑坡整体上变形速率低于1mm/d,局部1-5mm/d,地表基本无变形迹象。(4)监测数据研究表明,三峡库区蓄水后库水位动态变化、降雨量的增加是滑坡变形最为重要的制约因素。水库蓄水后,滑体内地下水位抬升,长期处于库水位以下的滑体、滑带土,强度降低,加之水库蓄水位变幅大且变动频繁,在二者之间形成较大的水位差,滑体内动水压力骤然改变,特别是在库水位持续下降的情况下,滑体内应力重复调整,促使坡体产生变形与破坏,从而引发滑坡。滑坡变形位移曲线表明,滑坡随库水位下降其滑动变形有所滞后,但随库水位的稳定滑坡变形减弱直至稳定。滑坡位移量监测与滑动期间降雨量关系曲线表明,滑坡滑动的位移量与降雨量呈正相关性,滑动位移将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①基于滑坡变形特征及影响滑坡因素研究,从滑坡演化形成过程角度,分析了黄连树滑坡形成机制。首先,黄连树滑坡为基岩风化剥蚀作用,并经河流侵蚀、构造抬升作用,于数万年前形成的古滑坡;由于三峡库区的蓄水作用,形成了新的侵蚀滑动面,并在暴雨作用下失稳滑动,属于蠕滑-拉裂型滑坡。②基于二维刚体极限平衡法原理滑坡稳定性计算表明,目前黄连树滑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其中,上滑面在天然和各库水位工况条件下,稳定系数均大于安全系数,处于稳定状态;中滑面和下滑面静止水位和水位降落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欠稳定状态。黄连树滑坡短期内变形趋于减缓,但在暴雨及三峡库区水位变动情况下,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尤为复杂,极可能会再次滑动,甚至引发老滑面的滑动。论文在黄连树滑坡已纳入后续工程治理规划的情况下,对已有监测进行优化设计,建立专业监测及预警分级,从而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③论文基于黄连树滑坡稳定性计算,结合滑坡体地质特征,提出了“支挡+回填冲沟+前缘护坡+完善排水系统”的滑坡治理措施。

徐超[6](2017)在《降雨及库水位作用下二滩金龙山谷坡地下水动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库岸边坡的稳定性与水电站的安全运行息息相关,而坡体内的地下水动态是影响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水库蓄水特别是库水的周期性涨落将极大的改变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导致其长期处于饱和-非饱和动态变化状态,对边坡的长期稳定性不利。要探明其影响程度有多大,是否会对边坡的稳定性产生根本性影响,必须掌握边坡地下水渗流场在库水位涨落和降雨条件下的分布特征。由于资料缺乏,很少有人能将现场监测数据、土力学试验与数值模拟等结合起来对典型水库型滑坡开展研究,因而很难揭示库水及降雨作用下库岸边坡的地下水动态。本文以二滩水电站库首金龙山谷坡II区蠕变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降雨及库水位作用下库岸边坡地下水动态研究。通过分析研究区的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并根据监测资料对降雨及库水位涨落条件下金龙山谷坡II区蠕变体地下水渗流场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总结。据此,对谷坡II区蠕变体地质模型进行修正和概化,建立了二维Visual-Modflow模型来研究水库蓄水前后不同工况下渗流场特征,较好地再现了监测所揭示的坡体内渗流场的变化规律,为库岸边坡稳定状态和变形发展过程的分析预测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通过分析研究,论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和成果:(1)收集并分析研究了二滩水库蓄水前、初蓄期与运行期多年的降雨、库水位、渗压水位以及相应的地下水流量和滑坡体变形等监测资料,为研究库岸边坡渗流场提供了实例资料。(2)水库蓄水前,降雨入渗是改变坡体内地下水位的直接因素,降雨量越大地下水位升幅越大,但滞后降雨1个月左右。坡体前缘地下水与江水具有良好的水力互补联系,当汛期江水上升时,渗压水位上涨时间略有滞后。蓄水前研究区坡体内地下水浸润线为呈一定斜率的曲线,平均水力梯度约为23.2°。平面上雨季地下水流方向为S22°W,干季地下水流方向为S7°W,总体偏向雅砻江下游方向。(3)初蓄期,各测孔渗压水位与库水位变化基本一致,地下水位随着水库水位的快速涨落同步升降,坡体内地下水的升降速率与库水位几乎相同,两者保持良好的相关性。在水库快速蓄水初期,测孔渗压水位的上升幅度略滞后于水库水位的上升幅度,但滞后时间短,反映了坡体相对较好的渗透性。(4)正常运行期,坡体内地下水位随着库水位的涨落同步升降,几乎无滞后时间。当库水位上升或者下降时,地下水的升降速率与库水几乎相同,两者保持良好的相关性。由于渗透路径的延长,正常运行期坡体内地下水位与库水位达到了新的地下水位动态平衡,在库水位一定的情况下,要比试运行期坡体内地下水位低1m左右。(5)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拟地下水位高于渗压水位,更接近实际地下水位,且与实测渗压水位变化趋势大体一致,模拟水位能很好的对监测数据进行校对补充,更能反映坡体实际地下水渗流场变化情况。埋设在坡体深部的渗压计观测到的渗压水位低于地下水位及库水位,其原因除使用时间较长渗压计老化外,主要因为坡体内存在渗透阻力,致使渗压计读数偏小,故换算出的渗压水位也偏小,但渗压水位对地下水位升降波动变化的反映仍是较可靠的。

冯振洋[7](2017)在《岩土边坡滑移监测的复合光纤装置研究及其工程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三分二的国土面积为山区,山地灾害频发,其中滑坡是山地灾害中最常发生的一种地质灾害,平均每年发生滑坡灾害约8000起,经济损失上亿元。因此,如何提高对滑坡灾害的监测预报,减少滑坡灾害的发生,是我国地质安全工作的研究重点。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8488,51478066)的资助下,以本团队研发的复合光纤装置为研究对象,在团队前期的工作研究基础上,本文采用室内实验、理论分析、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岩质边坡和土质边坡不同的滑移特性,研究并确定复合光纤装置监测滑坡的机制及监测性能和适用性,及本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实施了36组、108次不同砂浆比、基材和截面尺寸的复合光纤装置监测边坡滑移室内实验,揭示了光纤损耗与加载点位移的曲线响应关系,并以最大位移和灵敏度为控制变量,基于模糊数学方法获得了不同基材的复合光纤装置的最优砂浆比。建立了不同基材复合光纤装置的光纤损耗与滑移位移的关系式,分别探究了适用于岩质边坡和土质边坡滑移监测的复合光纤装置。(2)根据边坡滑移时复合光纤装置的受力状态,构建了复合光纤装置在滑面处的力学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分析了复合光纤装置在岩质边坡中的监测原理,最后通过与现场监测实验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揭示的复合光纤装置监测原理的合理性。(3)实施了岩质边坡现场模型实验和复合光纤装置在实际岩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通过对测斜仪和复合光纤装置的监测数据的比较,发现复合光纤装置监测的数据和监测位移计算公式推算的数据是基本吻合的,即复合光纤装置用于岩质边坡滑移的监测是可行的。最后,根据岩质边坡现场监测数据分析了岩质边坡滑移演化过程,并利用R/S分形分析方法对边坡滑移进行预测,其结果与位移累计曲线的结果也是基本一致。(4)实施了复合光纤装置设置竖直和水平铺设情况下的土质边坡的室内模型试验,揭示了土质边坡滑移过程中的光损耗的响应机制,并基于该响应机制和土质边坡的变形特性,提出了一种以Mohr-Coulomb屈服准则和初期应力法相结合的边坡变形预测的数值解析方法。该方法既可应用于土质边坡服役期的长期监测,也实现了对建设中的填土边坡实施边施工边预测边修正的信息化施工的可能性。同时,室内试验结果也显示了边坡监测前自身变形过程的评估,以及实现了启动监测后风险预测功能。(5)以重庆市巴南区污水管网建设工程四标段W297-W302段滑坡为监测对象进行现场实验。现场实验结果验证了优先选用强度及刚度较低的EPS泡沫基材的复合光纤装置监测土质边坡滑移的结论,并表明了复合光纤装置监测滑坡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并通过对比分析数值解析的结果和现场监测数据,表明本文建立的边坡变形预测的数值解析方法是可行的。本文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用于岩质和土质边坡滑坡的监测预警中,为在边坡滑移监测预警中复合光纤装置的基材及周围灌浆比例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提高了边坡滑移的监测预警针对性和有效性。

薛秀[8](2016)在《库水及降雨作用下二滩金龙山Ⅰ区滑坡的变形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库岸边坡特别是近坝库岸边坡的稳定与水库大坝的运行安全戚戚相关。在水电工程灾难中,1963年发生在意大利瓦伊昂水库的特大滑坡具有历史性的深刻教训,随后国内外学者开始对库岸稳定进行关注。金龙山谷坡属于二滩水电站的近坝库岸边坡,其变形及稳定与否对水库的正常运营意义重大。故以二滩金龙山Ⅰ区滑坡为工程背景,以其长达二十多年的原位监测成果为基础,结合数值模拟计算,针对其变形机理开展研究。首先,在充分认识地质原型的基础上,依据地表及深部变形监测资料,分四个阶段(蓄水前、快速蓄水、试运行期、正常运行期)阐述了滑坡变形的时间特征以及空间特征;运用Geo-Studio软件,对蓄水前、库水骤升、库水骤降、降雨、库水骤升联合降雨这五种工况条件下的渗流场,进行了二维模拟计算;在此基础上,对五种工况下的应力—形变场(主应力、塑性区、位移)进行了渗流和应力耦合下的二维模拟计算。最后结合渗流力学理论,对金龙山Ⅰ区滑坡的变形原因及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目前主要取得了以下五点研究成果:1.蓄水前,滑坡的坡表变形受降雨影响明显。快速蓄水期,滑坡地表及滑面的变形速率均明显增大,且变形具有滞后性;试运行期,坡体地表及滑面位移速率均在1998年9月开始降低,随后位移以小速率呈线性增长;正常运行期,滑坡地表及深部位移速率进一步降低,地表位移与降雨存在关联性,而旱季库水下降与滑坡滑面变形量的增加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表明库水下降会促进坡体变形。2.滑坡地表变形以水平向为主,前缘隆起变形。地表变形与高程相关,即高程低的滑坡前部变形大于高程高的中后部位。且随着库水位的上升,坡体地表变形范围快速向坡后扩大。由坡体深部变形可知,滑坡体沿着粘土岩顶部顺滑坡向整体蠕滑变形。3.库水位快速上升时,库水入渗坡体的浸润线先呈现“倒流”趋势,随后逐渐变缓。滑坡的孔隙水压力在库水上升、降雨及二者联合工况下都会增大,而库水位下降时孔隙水压力则会降低。并且,库水位变动时,水位附近的坡体渗流速度及水力梯度也最大,这与客观规律相吻合。4.滑坡在降雨、库水位上升、下降工况下应力场变化集中在坡体前部,且位移场发生了变化,塑性区也相应增大。库水位上升和下降引起的坡体变形,主要是库水与坡体的渗流作用产生的浮托力和渗流力共同作用导致的,加上库水对滑坡岩土体的力学性质的弱化,使得坡体稳定性系数下降。与降雨相比,库水波动的渗流作用对滑坡的变形起到了更为重要的影响。5.从影响深度来看,降雨对均匀介质坡体地表的影响更大。降雨弱化一定深部内岩土体的力学性质,故抗滑力降低;而被雨水浸润后的岩土体容重增大,坡体下滑力增大,因而稳定性系数相应降低。事实上,滑坡体并不是数值模拟中的均匀介质,其内部存在着诸多裂隙,降雨会顺着裂隙流到滑面处,弱化滑面力学性质,滑面变形量相应增大。

张涛[9](2011)在《锚杆抗滑桩模型试验及安全监测方案研究》文中指出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其具有多发性及危害性等特点,经常使交通中断、河道堵塞、.厂矿推毁、村庄及农田遭受破坏,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命及财产的安全,进而制约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锚杆抗滑桩作为一种新型支挡结构物,在大中型滑坡治理工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工程实践,因而限制了其在工程实践中的推广应用。本文以“滑坡与锚索抗滑桩相互作用的大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项目为依托,重点研究锚杆抗滑桩在滑坡治理应用中的承载机理、受力变形及破坏特征等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开展了滑坡模型基本参数室内物理模型试验、普通抗滑桩室内物理模型试验、锚杆抗滑桩室内物理模型试验,获得了大量的测试数据。(2)通过对测试数据的分析,确定了测点土压力变化规律、抗滑桩的受力分布及抗滑桩桩身内力分布规律,总结了锚杆抗滑桩与滑体的变形规律。通过三组模型试验的分析,推测出三种锚杆抗滑桩的破坏模式:桩的塑性铰破坏模式、锚杆受力滑移破坏、桩周土体塑性破坏。(3)在物理模型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得出了抗滑桩及锚杆的受力规律、锚杆抗滑桩上下排锚杆轴向拉力的比值关系等,并与物理模型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4)最后,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的对比分析,得出了锚杆抗滑桩及滑坡体的变形破坏演化规律;提出了锚杆抗滑桩的安全预警判据及安全预测预报模型;总结了锚杆抗滑桩在施工期间及运营期间的安全监测方案。

彭立威[10](2011)在《钻孔测斜仪数据处理系统的开发与监测成果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钻孔测斜仪是一种岩土工程安全监测仪器。从测斜仪的监测成果曲线中不仅可以直观地判断出滑面的位置,通过计算还可以得到变形方向、变形速率等参数,掌握岩体的变形动态。钻孔测斜仪已成为岩土体深部变形监测的有效手段,有关测斜仪应用的研究也一直为世人所关注。本文以钻孔测斜仪为研究对象。首先简要介绍了钻孔测斜仪的原理及仪器系统;结合测斜仪的具体型号,总结钻孔测斜仪科学合理的使用方法和典型的监测成果计算方法;通过分析测斜仪的仪器特性和应用的各个环节,指出测斜仪监测数据中存在的误差,并探讨相应的误差校正方法;通过测斜仪数据处理软件的需求分析,利用Visual Studio 2005集成开发环境,以VB.NET和C#为编程语言,以Microsoft Access为系统数据库开发出了一套测斜仪数据处理软件,并对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进行了介绍和说明;最后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研究测斜仪监测成果的分析方法,归纳出了几种具有典型特征的成果曲线。(1)简要介绍目前应用在安全监测领域的钻孔测斜仪监测原理,结合具体型号介绍了测斜仪的仪器系统的组成,阐述几种主要的钻孔测斜仪传感器的原理。(2)总结测斜管安装和观测数据获取的一般过程,针对当前测斜仪应用中的问题指出各个步骤所应当注意的事项。结合常用的测斜仪监测成果及其计算公式,讨论测斜仪观测数据的处理方法;通过分析钻孔测斜仪的仪器特性和应用的各个环节,指出测斜仪观测数据中存在的误差并研究相应的误差消除方法。(3)在对钻孔测斜仪数据处理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钻孔测斜仪数据处理系统的软件需求。按照软件工程的步骤和方法,设计测斜仪数据处理系统的模块、功能以及系统数据库。利用Visual Studio 2005集成开发环境,以VB.NET和C#为编程语言,以Microsoft Access为系统数据库研制出符合当下国内钻孔测斜仪数据处理和分析习惯的钻孔测斜仪数据处理和辅助分析系统。(4)介绍测斜仪数据处理系统的特点和功能,结合系统界面图文并茂地说明软件各个功能的使用方法。(5)在大量工程实践成果曲线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钻孔测斜仪监测成果的分析方法,从空间、时间以及影响因素三个方面研究测斜仪监测成果曲线的特征,通过钻孔测斜仪在各个工程中的应用实例,归纳出了具有典型特征的成果曲线,并对曲线的成因、影响因素和解释方法进行了研究。

二、二滩水电站金龙山谷坡钻孔变形观测及初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滩水电站金龙山谷坡钻孔变形观测及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沙坪一级水电站左岸坝肩边坡岩体结构特征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岩体结构的研究
        1.2.2 边坡变形破坏模式的研究
        1.2.3 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
        1.2.4 沙坪一级水电站坝址区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 区域地质环境
        2.1.1 地形地貌
        2.1.2 地层岩性
        2.1.3 地质构造
        2.1.4 地震活动及区域构造稳定性
        2.1.5 水文地质
    2.2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3 物理地质现象
        2.3.1 岩体风化特征
        2.3.2 岩体卸荷特征
        2.3.3 变形体
第3章 左岸边坡基本地质条件及结构特征
    3.1 边坡基本地质条件
    3.2 岩体结构面分级
    3.3 结构面工程地质特征
        3.3.1 Ⅰ级结构面工程地质特征
        3.3.2 Ⅱ级结构面工程地质特征
        3.3.3 Ⅲ级结构面工程地质特征
        3.3.4 Ⅳ级结构面工程地质特征
        3.3.5 Ⅴ级结构面工程地质特征
    3.4 岩体结构特征
        3.4.1 坝址区岩体结构特征
        3.4.2 坝址区岩体结构分类
第4章 边坡岩体质量分级及参数研究
    4.1 边坡岩体质量分级
        4.1.1 定性指标分类
        4.1.2 综合量化指标分级
        4.1.3 边坡岩体分级结果
        4.1.4 小结
    4.2 边坡岩体参数选取
        4.2.1 边坡岩体力学参数选取原则
        4.2.2 边坡岩体参数取值方法
        4.2.3 边坡岩体参数结果
    4.3 结构面参数研究
        4.3.1 颗粒分析试验
        4.3.2 三轴剪切试验
        4.3.3 现场变形试验
        4.3.4 结构面参数成果
第5章 坝址左岸边坡稳定性研究
    5.1 稳定性定性地质宏观分析
    5.2 稳定性定量分析
        5.2.1 边坡计算模型的建立
        5.2.2 计算工况和参数的选取
        5.2.3 边坡渗流场计算
        5.2.4 边坡变形计算
        5.2.5 边坡稳定性计算
    5.3 稳定性综合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峨眉山玄武岩大型高位远程滑坡形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速远程滑坡的概念及运动特征研究
        1.2.2 高速远程滑坡的研究手段
        1.2.3 滑坡动力学机理的研究
        1.2.4 峨眉山玄武岩滑坡实例研究
    1.3 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及构造演化史
        2.1.1 大地构造背景
        2.1.2 区域构造及应力场演化史
        2.1.3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2.2 峨眉山玄武岩的时空分布及构造分区
    2.3 峨眉山玄武岩的物理力学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峨眉山玄武岩大型高位远程滑坡的发育规律
    3.1 峨眉山玄武岩大型高位远程滑坡分布
    3.2 峨眉山玄武岩大型高位远程滑坡发育特征
        3.2.1 发育于构造强变形区
        3.2.2 发育于强烈地貌切割区
        3.2.3 发育于干流以及一、二级支流的高陡岸坡
        3.2.4 发育于中倾、中缓倾顺向高陡岸坡
    3.3 峨眉山玄武岩大型高位远程滑坡的类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隔挡式背斜翼部顺层滑坡的孕育机制-以马湖滑坡为例
    4.1 滑坡区的地质环境
        4.1.1 滑坡区地形地貌
        4.1.2 滑坡区气象水文
        4.1.3 滑坡区地质构造环境
        4.1.3.1 马湖滑坡区断层发育特征
        4.1.3.2 马湖滑坡区的褶皱发育特征
        4.1.4 滑坡区地层岩性
        4.1.4.1 下二叠统阳新灰岩(P_1y)
        4.1.4.2 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P_2β)
    4.2 马湖滑坡群的发育特征
        4.2.1 滑坡整体的形态特征
        4.2.2 滑坡源区特征
        4.2.3 滑坡堆积区形态及结构特征
        4.2.3.1 滑坡Ⅰ期堆积体特征
        4.2.3.2 滑坡Ⅱ期堆积体特征
        4.2.3.3 滑坡Ⅲ期堆积体特征
        4.2.3.4 滑坡Ⅳ期堆积体特征
        4.2.3.5 滑坡Ⅴ期堆积体特征
    4.3 马湖滑坡形成的控制因素分析
    4.4 马湖滑坡孕育机制分析
        4.4.1 累积损伤阶段
        4.4.2 变形发展阶段
        4.4.3 失稳剧动阶段
    4.5 马湖滑坡的远程滑动机理分析
        4.5.1 滑坡源区岩体结构的碎裂化
        4.5.2 锁固段岩体的聚能效应
        4.5.3 滑体具有高位势能
        4.5.4 滑坡碎屑流在运动过程中的碰撞加速效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断层上盘顺层滑坡孕育机制-以脚盆坝滑坡为例
    5.1 滑坡区的地质环境
        5.1.1 滑坡区地形地貌
        5.1.2 滑坡区地质构造环境
        5.1.3 滑坡区地层岩性
        5.1.4 滑坡区水文气象
    5.2 滑坡分区及形态特征
        5.2.1 汇流区特征
        5.2.2 滑源区特征
        5.2.3 碎屑流流通区特征
        5.2.4 主堆积区特征
    5.3 滑坡发生的主控因素分析
    5.4 滑坡变形破坏机理分析
        5.4.1 峨眉山玄武岩体的变形累积过程
        5.4.2 峨眉山玄武岩体的触发失稳过程
    5.5 滑坡碎屑流远程滑动机理分析
        5.5.1 滑源区坡体的碎裂化程度对滑坡远程滑动的影响
        5.5.2 滑坡体的持速效应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单斜中缓倾高位顺层滑坡孕育机制-以矮子沟滑坡为例
    6.1 滑坡区的地质环境概况
        6.1.1 滑坡区地形地貌
        6.1.2 滑坡区地层岩性
        6.1.3 滑坡区地质构造及岸坡结构
    6.2 滑坡基本特征
        6.2.1 滑源区和高位高速下滑区特征
        6.2.2 撞击碎裂区特征
        6.2.3 高速碎屑流流通区特征
        6.2.3.1 主流通区特征
        6.2.3.2 铲刮区特征
        6.2.3.3 碰撞爬高区特征
        6.2.4 主堆积区、堰塞坝残体特征
    6.3 古堰塞湖沉积物特征
    6.4 矮子沟滑坡形成条件
        6.4.1 滑坡剪出口与坡脚之间存在巨大的高差
        6.4.2 有利于滑坡产生的坡体结构
        6.4.3 软弱夹层的影响
        6.4.4 强震作用是诱发岩体失稳滑动的关键因素
    6.5 滑坡运动过程数值模拟
        6.5.1 模型建立
        6.5.2 最大不平衡力
        6.5.3 加速度放大效应研究
        6.5.4 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全过程分析
        6.5.4.1 启程活动阶段
        6.5.4.2 近程滑动阶段
        6.5.4.3 高速远程碎屑流阶段
        6.5.4.4 堆积堵江阶段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峨眉山玄武岩大型高位远程滑坡危险性分析
    7.1 峨眉山玄武岩大型高位远程滑坡的规模
    7.2 峨眉山玄武岩大型高位远程滑坡的运动性
        7.2.1 峨眉山玄武岩碎屑颗粒运动特性的试验研究
        7.2.2 物理模拟的相似分析以及试验材料的选择
        7.2.3 试验装置设计
        7.2.4 试验结果描述
        7.2.5 分析与讨论
    7.3 峨眉山玄武岩大型高位远程滑坡的灾害链效应
    7.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蓄水期高陡岩质边坡微破裂机理与稳定性分析 ——以大岗山水电站右岸边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1.2.2 蓄水期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介绍
        1.2.3 蓄水期边坡安全监测方法
        1.2.4 微震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2 工程背景
    2.1 工程概况
    2.2 大岗山水电站右岸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
3 微震监测系统构建、数值模拟方法介绍及计算参数确定
    3.1 微震监测系统的构建
    3.2 数值模拟方法介绍
        3.2.1 RFPA简介
        3.2.2 RFPA3D-Centrifuge简介
        3.2.3 RFPA2D-Flow简介
        3.2.4 FLAC3D简介及锚单元介绍
    3.3 右岸边坡锚索加固区等效材料参数研究
        3.3.1 右岸边坡锚索加固模拟
        3.3.1.1 数值计算模型
        3.3.1.2 锚索加固效果分析
        3.3.2 锚索加固区等效参数研究
        3.3.2.1 增加内聚力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3.3.2.2 增加内摩擦角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3.3.2.3 增加弹性模量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3.3.2.4 加固区等效材料参数的确定
4 库水位上升阶段右岸边坡稳定性分析
    4.1 库水位上升阶段右岸边坡微震活动性分析
        4.1.1 微震事件时空分布规律
        4.1.2 微震变形分析
    4.2 蓄水过程边坡损伤机理探究
    4.3 考虑渐进性微震损伤效应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4.3.1 微震损伤模型简介
        4.3.2 库水位上升阶段右岸边坡稳定性评价
5 库水位稳定后右岸边坡稳定性分析
    5.1 库水位稳定后边坡微震活动性分析
    5.2 库水位稳定后边坡损伤机理探究
        5.2.1 渗压计监测结果
        5.2.2 边坡局部渗流二维数值模拟
    5.3 基于有效应力原理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5.3.1 有效应力的表达
        5.3.2 边坡稳定性分析
6 边坡失稳的加卸载响应预警方法初探
    6.1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概述
    6.2 基于加卸载相应比理论的边坡失稳预警预报方法初探
        6.2.1 计算参数的探讨
        6.2.2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在库水位上升阶段的应用
        6.2.3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在库水位稳定后的应用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摘要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GPS监测技术的滑坡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监测技术的发展状况
        1.2.2 滑坡变形分析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滑坡特征及其形成条件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气象水文条件
        2.1.2 地形地貌
    2.2 地质条件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2.3 地震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2.5 不良地质现象
        2.2.6 人类工程活动
    2.3 滑坡基本特征
        2.3.1 滑坡边界和形态特征
        2.3.2 滑坡钻探揭露地质特点
        2.3.3 滑坡体结构特征
        2.3.4 滑坡历史发展变化
3. 滑坡监测成果研究
    3.1 滑坡监测目的及任务
    3.2 监测点布设
    3.3 监测方法及精度
        3.3.1 水平位移观测
        3.3.2 水准测量
        3.3.3 三角高程测量
    3.4 监测成果研究
        3.4.1 宏观监测成果分析
        3.4.2 GPS监测数据分析
        3.4.3 发生形变的速率和滑动响应分析
        3.4.4 观测数据与发生形变的整体分析
    3.5 滑坡影响因素及相关性研究
        3.5.1 三峡水库蓄水
        3.5.2 降雨
4. 滑坡形成演化过程研究及稳定性分析
    4.1 滑坡形成与演化过程
    4.2 滑坡形成机制分析
    4.3 滑坡稳定性宏观分析
    4.4 计算滑坡体的稳定性
        4.4.1 计算模型及计算方法
        4.4.2 滑坡体计算剖面选取
        4.4.3 计算参数的选取
        4.4.4 计算工况及安全系数的选取
        4.4.5 计算结果及分析
    4.5 稳定性综合评价
5. 滑坡监测方案优化设计及预警
    5.1 监测技术依据
    5.2 监测等级
    5.3 监测仪器选择
    5.4 观测方法及技术指标
        5.4.1 坐标系统
        5.4.2 水平位移观测
        5.4.3 水准测量
        5.4.4 三角高程测量
    5.5 监测周期及监测频率
    5.6 监测预警
        5.6.1 监测预警分级
        5.6.2 预警指标体系
6. 滑坡治理方案建议
    6.1 滑坡治理方案设计原则
    6.2 滑坡治理工程措施
        6.2.1 支挡
        6.2.2 回填两侧冲沟
        6.2.3 护坡
        6.2.4 完善排水系统
7.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降雨及库水位作用下二滩金龙山谷坡地下水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渗流研究现状
        1.2.2 降雨及库水位变动对坡体地下水的影响研究
        1.2.3 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2.1.2 气象与水文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坡体结构特征与分区
        2.4.1 坡体结构特征
        2.4.2 坡体分区
    2.5 水文地质条件
    2.6 岩土体物理力学特征
第3章 监测系统及主要监测成果
    3.1 监测工作开展历史
    3.2 监测项目及布置
        3.2.1 降雨量监测
        3.2.2 库水位监测
        3.2.3 渗压监测
        3.2.4 地下水流量监测
        3.2.5 深部变形监测
    3.3 库水及降雨监测成果
        3.3.1 降雨监测成果
        3.3.2 库水位监测成果
    3.4 地下水动态监测成果
        3.4.1 渗压计监测成果
        3.4.2 平尺水位计监测成果
        3.4.3 V~#平硐地下水流量监测成果
        3.4.4 地下水水温监测成果
    3.5 坡体变形监测成果简介
        3.5.1 典型深部位移监测成果
        3.5.2 典型地表位移监测成果
    3.6 小结
第4章 蓄水前地下水演化规律
    4.1 蓄水前地下水动态特征
        4.1.1 雨季地下水动态特征
        4.1.2 干季地下水动态特征
        4.1.3 蓄水前地下水位空间变化
    4.2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4.2.1 概念模型
        4.2.2 模型边界配置
        4.2.3 模型空间离散
        4.2.4 模型参数选取
    4.3 蓄水前渗流场数值模拟
        4.3.1 计算方案选取
        4.3.2 渗流模拟分析
    4.4 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首次蓄水阶段地下水演化规律
    5.1 首次蓄水阶段地下水地下水动态特征
        5.1.1 快速蓄水期地下水动态特征
        5.1.2 试运行期地下水动态特征
        5.1.3 首次蓄水阶段地下水位空间变化
    5.2 库水位快速上升阶段渗流场数值模拟
        5.2.1 计算方案选取
        5.2.2 渗流模拟分析
    5.3 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库水位下降阶段地下水演化规律
    6.1 库水位下降阶段地下水动态特征
    6.2 库水位下降阶段渗流场数值模拟
        6.2.1 计算方案选取
        6.2.2 渗流模拟分析
    6.3 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水库运营阶段地下水演化规律
    7.1 正常运营期地下水动态特征
        7.1.1 库水位涨落阶段地下水动态特征
        7.1.2 库水位涨落阶段地下水位空间变化
    7.2 库水位涨落阶段渗流场数值模拟
        7.2.1 计算方案选取
        7.2.2 渗流模拟分析
    7.3 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7.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岩土边坡滑移监测的复合光纤装置研究及其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边坡监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物探法
        1.2.2 地表变形形态监测法
        1.2.3 深部变形形态监测法
        1.2.4 光纤传感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现状
    1.3 滑坡监测中的定性与定量判断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光纤传感原理及复合光纤装置
    2.1 光纤损耗机制
    2.2 分布式光纤传感检测技术
    2.3 复合光纤装置及其工作原理
        2.3.1 复合光纤装置的结构及使用
        2.3.2 复合光纤装置边坡监测实施方式
        2.3.3 复合光纤装置工作机制
    2.4 本章小结
3 复合光纤装置监测边坡滑移机制室内实验
    3.1 实验内容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基材和砂浆比条件下的最大位移
        3.2.2 光纤损耗与加载点位移曲线的响应关系
        3.2.3 不同基材和砂浆比条件下的灵敏度
        3.2.4 最优砂浆比的确定
        3.2.5 光纤损耗与滑移位移的关系式
    3.3 复合光纤装置监测原理
        3.3.1 岩质边坡中的监测原理
        3.3.2 土质边坡中的监测原理
    3.4 复合光纤装置的标准与标定
        3.4.1 复合光纤装置的技术标准
        3.4.2 复合光纤装置的标定
    3.5 本章小结
4 监测岩质边坡的工程应用
    4.1 复合光纤装置监测实施方法
    4.2 现场模型实验
    4.3 工程应用
        4.3.1 岩质边坡工程概况
        4.3.2 岩体物理学参数
        4.3.3 边坡监测布置
        4.3.4 监测效果分析
    4.4 岩质边坡滑移演化过程分析
        4.4.1 边坡变形阶段分析
        4.4.2 分形参数Hurst指数对边坡的预测
    4.5 本章小结
5 监测土质边坡室内模型试验及其数值模拟
    5.1 土质边坡模型试验
        5.1.1 土质边坡模型的设计和准备
        5.1.2 水平设置复合光纤装置试验
        5.1.3 水平设置试验结果与分析
        5.1.4 竖向设置复合光纤装置试验
        5.1.5 竖向与水平设置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5.1.6 装置应用的注意点
    5.2 土质边坡滑移演化过程及其数值模拟
        5.2.1 边坡变形阶段分析
        5.2.2 数值模拟
        5.2.3 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5.3 本章小结
6 监测土质边坡的工程应用
    6.1 土质边坡工程概况
    6.2 岩土参数确定
    6.3 监测方案及其系统设计
        6.3.1 数值模拟
        6.3.2 监测流程图
        6.3.3 复合光纤装置监测系统设计
    6.4 监测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基金和项目
    C. 数值模拟子程序

(8)库水及降雨作用下二滩金龙山Ⅰ区滑坡的变形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体变形影响因素及规律特征
        1.2.2 降雨对滑坡的影响研究
        1.2.3 库水位变动对滑坡的影响研究
        1.2.4 水-岩耦合作用下滑坡体变形机理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及滑坡特征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降雨及气候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3 古滑坡基本特征
        2.3.1 古滑坡发育特征
        2.3.2 物质组成及物理力学特征
第3章 滑坡变形特征研究
    3.1 概述
    3.2 主要监测成果
        3.2.1 降雨监测成果
        3.2.2 库水位监测成果
        3.2.3 地表位移监测成果
        3.2.4 滑面位移监测成果
    3.3 滑坡时间变形特征分析
        3.3.1 蓄水前变形特征
        3.3.2 快速蓄水期变形特征
        3.3.3 试运行期变形特征
        3.3.4 正常运行期变形特征
    3.4 滑坡空间变形特征分析
        3.4.1 地表变形特征
        3.4.2 深部变形特征
    3.5 小结
第4章 库水及降雨作用下滑坡地下水渗流特征
    4.1 概述
    4.2 建模
        4.2.1 计算模型
        4.2.2 计算工况
        4.2.3 参数选取
        4.2.4 边界条件设置
    4.3 渗流场模拟结果
        4.3.1 模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拟合分析
        4.3.2 库水位变动下的渗流场分析
        4.3.3 降雨作用下的渗流场分析
        4.3.4 库水位及降雨联合作用下的渗流场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库水及降雨作用下滑坡变形机理研究
    5.1 概述
    5.2 模型
    5.3 模拟结果
        5.3.1 库水位变动作用下应力场及位移场分析
        5.3.2 降雨作用下应力场及位移场分析
        5.3.3 库水位及降雨作用联合下应力场及位移场分析
    5.4 滑坡变形机理研究
    5.5 小结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锚杆抗滑桩模型试验及安全监测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抗滑桩工程应用及理论研究
        1.2.2 数值模拟研究及应用
        1.2.3 滑坡灾害安全预警预报研究
        1.2.4 监测技术在滑坡灾害中的应用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锚杆抗滑桩模型试验总体设计
    2.1 模型试验的相似理论
    2.2 模型试验总体设计
        2.2.1 滑坡模型的确定
        2.2.2 试验内容
        2.2.3 试验材料
        2.2.4 抗滑桩布设
        2.2.5 传感器布设
        2.2.6 测试项目及测试仪器
        2.2.7 加载设计
        2.2.8 试验步骤
第三章 锚杆抗滑桩模型试验结果及分析
    3.1 普通抗滑桩模型试验
        3.1.1 桩顶位移分析
        3.1.2 桩身各测点土压力变化分析
        3.1.3 桩身土压力分布规律
        3.1.4 桩身弯矩分析
    3.2 锚杆抗滑桩(单锚)模型试验
        3.2.1 桩顶位移分析
        3.2.2 桩身各测点压力变化规律
        3.2.3 桩身土压力分布规律
        3.2.4 桩身弯矩分析
        3.2.5 锚杆受力分析
    3.3 锚杆抗滑桩(双锚)模型试验
        3.3.1 桩顶位移分析
        3.3.2 桩身压力分布规律
        3.3.3 桩身弯矩分析
        3.3.4 锚杆受力分析
    3.4 锚杆抗滑桩对比分析
        3.4.1 测点位移变化规律对比分析
        3.4.2 抗滑桩桩身压力对比分析
        3.4.3 抗滑桩桩身弯矩对比分析
        3.4.4 锚杆应变片对比分析
        3.4.5 锚杆抗滑桩破坏模式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锚杆抗滑桩数值模拟研究
    4.1 FLAC 3D基本介绍
    4.2 模型建立
    4.3 参数试验数值模拟分析
    4.4 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4.4.1 测点位移变化分析
        4.4.2 模型主应力云图分析
        4.4.3 滑坡体塑性区分析
        4.4.4 抗滑桩及锚杆受力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锚杆抗滑桩安全预警及监测方案
    5.1 锚杆抗滑桩演化规律概述
        5.1.1 锚杆抗滑桩变形破坏的演化规律
        5.1.2 滑坡体变形破坏的演化规律
    5.2 锚杆抗滑桩的安全预警
        5.2.1 桩顶位移预警
        5.2.2 锚杆锚固力预警
        5.2.3 锚杆抗滑桩变形监测预警
    5.3 锚杆抗滑桩的变形预测模型初探
        5.3.1 观测值的选取
        5.3.2 锚杆抗滑桩变形预测
    5.4 锚杆抗滑桩的安全监测设计
        5.4.1 锚杆抗滑桩安全监测设计原则
        5.4.2 锚杆抗滑桩施工期间的安全监测
        5.4.3 锚杆抗滑桩运营期间的安全监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钻孔测斜仪数据处理系统的开发与监测成果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土工程安全监测的研究现状
        1.2.2 钻孔测斜技术的应用现状
        1.2.3 监测数据处理及评价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内容
    1.4 论文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钻孔测斜仪的原理与仪器系统
    2.1 钻孔测斜仪的原理
    2.2 钻孔测斜仪器的仪器系统
        2.2.1 传感器测头
        2.2.2 电缆
        2.2.3 读数仪
        2.2.4 测斜管
        2.2.5 相关配套仪器设备
第3章 测斜仪的观测与监测数据的处理
    3.1 测斜管的安装
        3.1.1 埋设前的准备
        3.1.2 测斜管的安装与埋设
        3.1.3 测斜管的极限弯曲分析
    3.2 固定式测斜仪的安装
    3.3 测斜仪的观测与数据处理
        3.3.1 观测数据的获取
        3.3.2 监测数据的处理
    3.4 测斜仪误差分析及其消除方法研究
        3.4.1 偏置误差
        3.4.2 零点漂移误差
        3.4.3 旋转误差
        3.4.4 导管扭曲误差
        3.4.5 环境误差
        3.4.6 人为误差
        3.4.7 计算误差
第4章 数据处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可行性分析
        4.1.1 技术可行性分析
        4.1.2 安全可行性分析
        4.1.3 经济可行性分析
        4.1.4 社会可行性分析
    4.2 需求分析
        4.2.1 功能需求
        4.2.2 性能需求
        4.2.3 人机交互需求
    4.3 系统开发的技术架构
        4.3.1 系统开发环境
        4.3.2 系统开发语言
        4.3.3 系统数据库支持
    4.4 系统设计
    4.5 系统实现
        4.5.1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4.5.2 系统管理模块
        4.5.3 工程管理模块
        4.5.4 监测数据模块
        4.5.5 数据计算模块
        4.5.6 辅助分析模块
        4.5.7 误差校正模块
        4.5.8 用户中心模块
第5章 系统特点及使用方法
    5.1 系统特点
    5.2 软件的使用方法
第6章 钻孔测斜仪监测成果分析方法研究
    6.1 空间分析方法
        6.1.1 位移与深度关系分析
        6.1.2 位移方向与深度关系分析
    6.2 时间分析方法
        6.2.1 位移与时间关系分析
        6.2.2 位错与时间关系分析
        6.2.3 周期性变化过程分析
    6.3 影响因素分析
        6.3.1 地质条件分析
        6.3.2 环境因素分析
        6.3.3 施工因素分析
    6.4 数值分析方法
        6.4.1 统计分析法
        6.4.2 位移反分析
        6.4.3 数值模拟法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部分代码
授予硕士学位人员登记表

四、二滩水电站金龙山谷坡钻孔变形观测及初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库水及降雨作用下滑移-弯曲型滑坡形成条件与演化机制研究 ——以木鱼包滑坡为例[D]. 张富灵. 三峡大学, 2021
  • [2]沙坪一级水电站左岸坝肩边坡岩体结构特征及稳定性研究[D]. 张津铭.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3]峨眉山玄武岩大型高位远程滑坡形成机制研究[D]. 申通. 成都理工大学, 2019
  • [4]蓄水期高陡岩质边坡微破裂机理与稳定性分析 ——以大岗山水电站右岸边坡为例[D]. 刘兴宗.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6)
  • [5]基于GPS监测技术的滑坡稳定性研究[D]. 刘君.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3)
  • [6]降雨及库水位作用下二滩金龙山谷坡地下水动态研究[D]. 徐超.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2)
  • [7]岩土边坡滑移监测的复合光纤装置研究及其工程应用[D]. 冯振洋. 重庆大学, 2017(06)
  • [8]库水及降雨作用下二滩金龙山Ⅰ区滑坡的变形机理研究[D]. 薛秀.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3)
  • [9]锚杆抗滑桩模型试验及安全监测方案研究[D]. 张涛. 长安大学, 2011(01)
  • [10]钻孔测斜仪数据处理系统的开发与监测成果分析方法研究[D]. 彭立威.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4)

标签:;  ;  ;  ;  

二滩水电站金龙沟边坡钻孔变形观测及初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