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输氧通道在防治烧伤休克及减轻缺氧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新型输氧通道在防治烧伤休克及减轻缺氧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一、新的氧输送渠道在防治烧伤休克及减轻缺氧性损伤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唐乾利[1](2019)在《新中国烧伤治疗技术70年发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烧伤治疗技术伴随着新中国的改革开放迅速发展,百家争鸣,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学术地位突出。本文从烧伤的休克、感染、创面修复、康复及成批烧伤救治等方面阐述了新中国烧伤治疗技术70年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临床所关注的重点及难点问题,期望能强化相关基础研究及临床转化应用,为我国烧伤治疗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进一步发扬中西医结合优势,不断谱写烧伤学科新篇章。

张晓敏[2](2019)在《乌司他丁应用于严重烧伤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基于CHPS的真实世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利用源于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PS)的真实世界数据,观察和评价上市后的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在应用于严重烧伤患者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乌司他丁在严重烧伤领域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估提供真实世界证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以“乌司他丁”、“严重烧伤”、“有效性”、“安全性”为关键词,从CNKI、万方数据库检索相关中文文献;以“ulinastatin”、“burn”、“efficacy”、“safety”为关键词,从Pubmed、Elsevier等国外数据库检索相关英文文献,分析并归纳总结出乌司他丁在烧伤领域的主要应用情况。2.病例对照分析法。基于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PS)平台,采用单中心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G医院2015.1-2018.6期间符合严重烧伤的患者,根据用药情况将患者分为乌司他丁组(UTI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组)。常规组采用常规的急救处理措施,UTI组则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应用乌司他丁(20万U/次静脉滴注,3次/d,连用7d)进行治疗。记录两组患者入院时的一般情况(烧伤总面积、伤后入院时间、年龄、性别、既往史、生命体征等);观察用药前及用药后3d、7d两组患者的血常规(WBC、PLT、NEUT%)、LAC浓度、凝血四项(APTT、PT、TT、FIB)、相关组织器官功能指标(CK-MB、SCr、BUN、TBIL)、临床结局、总住院时间、用药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死亡情况等记录,并对停药一周后UTI组与常规组同期各实验室检查指标值的异常情况的比较进行卡方检验。通过统计软件SPSS 22.0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P<0.05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效性评价: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入院后不同时间点(治疗3d、7d)的血生化指标(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血乳酸)、心功能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肾功能指标(血肌酐、尿素氮)、凝血四项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的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发生情况,并据此进行有效性的评价。安全性评价:(1)临床安全性评价:通过患者自发报告与主治医生对用药患者直接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全面监测和评价药物的安全性。(2)重要指标的安全性评价:比较两组患者在停药一周后的重要实验室指标:血常规检验指标(WBC、PLT、NEUT%),组织灌注指标:乳酸(LAC)、肝功能指标(TBIL)、心功能指标(CK-MB)、肾功能指标(SCr、BUN)以及凝血功能生物标志物(APTT、PT、TT、FIB)等的异常值情况,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基于CHPS研究平台,共纳入98例严重烧伤病例,其中UTI组43例,常规组55例。(1)基线资料:UTI组与常规组的严重烧伤病例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既往史、合并症等基础资料以及伤后入院时间、烧伤总面积、生命体征、血常规、主要器官功能检查等基线资料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一般指标的改变:98例严重烧伤患者,在入院接受常规治疗3d后,两组患者LAC、WBC、PLT、NEUT%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UTI组的PLT较常规组同期相应指标升高(P<0.05),提示机体微循环和炎症情况有所改善(P<0.05)。治疗7d后,UTI组患者LAC、WBC、NEUT%水平较常规组同期相应指标均显着降低(P<0.05)。(3)凝血指标改变:FIB在常规组治疗7d后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使用UTI组的患者在用药3d时FIB有所下降,7d时效果改善更加明显;TT在治疗前后没有显着性差异,但一直在正常范围内;APTT、PT在治疗7d后与常规组同期相比指标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主要器官功能指标的改变:在入院后两组患者在用药前BUN、SCr、TBIL和CK-MB等心、肝、肾功能指标均高于正常值,且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方案治疗3d后CK-MB、BUN、SCr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TBIL较治疗前有所升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7d后,UTI组SCr、BUN、TBIL、CK-MB水平变化较常规组同期相应指标均有下降(P<0.05),即UTI组病例的各器官功能指标值较常规组有所改善(P<0.05)。停用UTI一周后UTI组与常规组同期实验室检查指标:血生化检验(LAC、WBC、NEUT%、PLT)、肝功能(TBIL)、肾功能(BUN、SCr)及心功能(CK-MB)的异常值通过卡方检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并发症的发生情况:UTI组创面脓毒症和MODS等并发症的发生率[(χ2=5.153,P=0.020<0.05)、(χ2=5.385,P=0.018<0.05)]均低于常规组,具有统计学差异。(6)总住院时间的比较:UTI组住院时间为(37.23±13.09)d,相对于常规组的(48.89±24.06)d,在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735,P=0.003<0.05)。(7)临床结局:UTI组与常规组临床结局的χ2检验结果显示,UTI组与常规组相比,死亡率、自动出院率分别为(χ2=1.292,P=0.439>0.05)、(χ2=1.952,P=0.190>0.05),均无显着性差异。另外,UTI组与常规组的预后良好情况相比,两者无显着性差异(P=0.281>0.05),但从整体上看,UTI组具有更高的预后良好率(74.42%vs 63.64%)。结论:(1)有效性评价:严重烧伤患者在常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对于改善其微循环以及减轻其心肌、肝脏、肾脏等主要器官功能的损伤,降低其ARDS、创面脓毒症、MODS等并发症,缩短其总住院时间,改善其预后等具有重要意义。(2)安全性评价:相对于常规组,UTI组的严重烧伤患者在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说明乌司他丁应用于严重烧伤患者的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席文雁,孙胜,史连胜,潘春光,黄海涛,李晔[3](2014)在《高氧液用于高原地区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效果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高氧液用于高原地区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院前急救失血性休克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观察组静脉输注高氧液,对照组静脉输注等量林格液,观察比较两组输液前、输液0.5h和输液1h的休克指数、平均动脉压(MAP)和尿量变化情况。结果:两组输液前休克指数、MAP、尿量比较,均差异不显着(P>0.05)。输液后,观察组休克指数1h后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0.5h、1h时间节点的MAP、尿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氧液院前急救失血性休克效果优于林格液。

马宏炜,马永涛,李志超[4](2013)在《高氧液研究新进展及其应用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氧液是近年来由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液体辅助供氧新方法,可及时快速供氧补液,用于抢救危重患者。大量实验证明,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心肌缺血、休克、脑缺血、神经损伤、呼吸性疾病、新生儿缺氧等疗效显着。高氧液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可辅助实体肿瘤的化疗、防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李秀山,孙国柱,王月英,李志平[5](2013)在《高氧液治疗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早期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高氧液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早期疗效。方法 5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高氧液治疗21d,每天常规静点高氧液1500ml,并于第1d、第7d﹑第14d及第21d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比较死亡率以及GCS评分变化,评判高氧液疗效。结果两组GCS在治疗第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d、第15d、第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死亡率25.93%,治疗组死亡率3.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氧液治疗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有良好的早期疗效。

龚辉,高昌俊,孙绪德,姜娜,卢江明,吴波[6](2012)在《静脉输注高氧液对单肺通气期间低氧血症的治疗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静脉输注高氧液对家猪OLV时肺内分流与氧合的影响。方法:30头健康家猪(2535 kg)建立OLV模型后,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头,即高氧液组(H组)和对照组(C组),H组动物在单肺通气后经右静内静脉以15 mL.kg-.lh-l的速度恒速输入高氧液,C组动物则以相同的方式和速度输入等量的乳酸林格氏液。分别于双肺通气时、单肺通气30 min、单肺通气60 min时抽取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做血气分析,并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同时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与双肺通气时相比,单肺通气时两组PaO2,SaO2,PvO2和SvO2均显着降低,而Qs/Qt%明显升高(P<0.01)。单肺通气30 min以及60 min后,H组的PaO2,SaO2,PvO2和SvO2等指标均显着高于C组(P<0.05),而对于肺内分流率(Qs/Qt%),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输注高氧液虽然对肺内分流影响不大,却能够明显改善氧合,治疗单肺通气引起的低氧血症。

李明[7](2012)在《羟乙基淀粉在烧伤患者液体复苏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应用羟乙基淀粉在扩充血容量、抗炎症反应等方面的治疗作用,观察万汶(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在烧伤患者液体复苏治疗中的作用,以期为羟乙基淀粉治疗烧伤休克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1.选取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在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烧伤科住院治疗并符合入选条件的46名烧伤患者,随机分为晶体液治疗组23名(晶体组)和部分胶体液治疗组23名(万汶组),并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烧伤面积、入院延迟时间、心率等基本情况进行分类比较。2.计算烧伤复苏液体量。根据烧伤面积和体重,运用Parkland公式计算烧伤后第一个24小时复苏所需液体量(4ml/kg/%TBSA)。在伤后第一个8小时输入计算量的一半,后16小时输入另一半。3.选择复苏液体及调整输液速度。晶体组应用乳酸林格氏液进行液体复苏治疗。伤后8h输注总液体量的1/2,其余1/2在伤后16h内输完。万汶组在应用晶体液的基础上加用羟乙基淀粉作为胶体补充剂,根据先前计算的复苏所需的液体量,按晶胶比为2:1补液,万汶予以匀速输注,伤后8h输液速度减半。万汶总量不允许超过总复苏液体量的1/3。4.容量调整。遵循及时、快速、足量的补液原则,根据尿量、心率、动脉压等指标调整输液量。连续2小时出现尿少时,则予以晶体液200ml快速输注,并加快输液速度10%。当尿量超过2ml/kg/h时,输液速度相应减少10%。当患者出现低血压(MAP<70mmHg)和/或心动过速(HR>120bpm)时,通过输入晶体液和加快输液速度不能纠正患者的少尿状态时,可以仅用胶体液来复苏。5.比较晶体组和万汶组在烧伤后12小时ACR(尿微量白蛋白/血肌酐比值)、烧伤后24小时输入液体量、体重增加量及烧伤后48小时CRP(C反应蛋白浓度)。6.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晶体组和万汶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烧伤后第一个24小时,晶体组和万汶组复苏的液体量分别为271.8±42.0ml/%TBSA和247.2±33.2ml/%TBSA (p<0.05),体重增加量分别为2.05±0.65Kg和1.55±0.80Kg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烧伤后48小时晶体组和万汶组C反应蛋白浓度分别为212.4±30.3mg/L和120.3±29.2mg/L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晶体组和万汶组在烧伤后12h的ACR/%TBSA分别为0.040±0.0097mg/mmol和0.033±0.0080mg/mmo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万汶组患者复苏液体使用量明显少于晶体组。2.万汶组比较晶体组液体复苏,患者的体重增加小,组织水肿轻。3.万汶组在伤后12h的ACR/%TBSA比值及48h的CPR水平均明显低于晶体组,可减轻机体炎症反应。

王翠香[8](2011)在《静脉输注高氧液治疗颅脑外伤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高氧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 42例患者随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高氧液治疗;高氧液(500~1000mL)常规静脉滴注,共10d。再分别做第1天、第10天的GC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以GCS及血氧饱和度(SPO2)判断疗效并作统计学处理,治疗期间注意对比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GCS评分在治疗第一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十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氧饱度在输注高氧液5~10min有少许提高,但输注前后有明显差异(详见统计表)。结论对照组病死率20%,治疗组病死率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氧液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能有效提高机体氧含量,并降低后期病死率。

曹俊华[9](2010)在《注射用过氧化碳酰胺氯化钠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一、目的本研究旨在制备一种使用方便、快捷、易于保存的高渗静脉给氧制剂—注射用过氧化碳酰胺氯化钠,以满足临床急救危重病人供氧、快速补液的治疗需求,适合现场急救和院前抢救。二、方法本研究工作主要包括:注射用过氧化碳酰胺氯化钠处方工艺的优化、质量考察、稳定性研究、安全性研究及药效学研究。1、根据处方药物的理化性质及制备工艺的优化,按照过氧化碳酰胺:氯化钠(1:6.6)的处方量,选择无菌分装法制备成注射用过氧化碳酰胺氯化钠。2、按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注射剂项下重点考察项目包括性状、鉴别、酸度、澄清度、渗透压、水分、含量等指标进行考察,采用碘量法和银量法分别测定过氧化氢和氯化钠的含量。3、根据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XIX C“原料药与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对注射用过氧化碳酰胺氯化钠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包括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以性状、pH值、溶液澄清度、溶液渗透压、水分、含量测定等为重点检查项目,考察温度、湿度、光照对其性质的影响。4、通过体外溶血性、血管刺激性、过敏性试验来考察注射用过氧化碳酰胺氯化钠的安全性,进行相关的肉眼观察和病理检查。5、通过制作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来考察该药对失血性休克家兔血气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评价其用于休克早期救治的有效性。选择健康家兔24只,随机平均分为3组:7.5%氯化钠组、注射用过氧化碳酰胺组、注射用过氧化碳酰胺氯化钠组,采用血压控制法制作休克模型后,给予药物治疗,分别于休克前、休克后60min、给药后10min、30min、60min、120min 6个时间点采取动脉血样测定其血气指标。三、结果1、该制剂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易溶于水,复溶后澄清无色,pH为3.89左右,渗透压为2575 mOsmol左右;按干燥品计,含过氧化氢(H202)应为标示量的30.0%-36.0%,含氯化钠(NaCl)应为标示量的95.0%-105.0%。2、该药对温度、光照等均比较敏感,建议保存条件为:2-8℃,密闭、避光条件下保存,有效期暂定为1年。3、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未引起溶血和凝集反应,对家兔血管无刺激作用,对豚鼠无过敏反应。4、药效学试验结果表明高渗盐溶液可短时间内提高失血性休克家兔的动脉压(MAP)。过氧化碳酰胺可提高并维持家兔体内氧蛋白结合率(SaO2)和动脉氧分压(PaO2),注射用过氧化碳酰胺氯化钠结合两者优势,提高休克时的动脉血压,同时增加组织氧供,改善休克时的低氧血症。四、结论注射用过氧化碳酰胺氯化钠处方工艺合理、可行,质量可控、稳定,临床前用药安全、有效。为研究静脉给氧和高渗溶液的结合制剂提供了良好的依据,为进一步开发新制剂提供思路。

徐浩,邢军,高巍,孙星星,任军,韩丽春,张惠,徐礼鲜[10](2010)在《高氧液辅助供氧新途径在预防和减轻缺氧损伤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高氧液作为液体辅助供氧新方法,被广泛用于治疗危重病急救、心肺复苏、创伤失血性休克、脑缺血、心肌缺血、呼吸衰竭、大面积烧伤、新生儿缺氧、急慢性高原病、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和尘肺等缺氧性疾病已超过350万患者,并已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二、新的氧输送渠道在防治烧伤休克及减轻缺氧性损伤中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的氧输送渠道在防治烧伤休克及减轻缺氧性损伤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烧伤治疗技术70年发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新中国烧伤学科的发展历程
2 新中国烧伤治疗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成就
    2.1 烧伤休克
    2.2 烧伤感染
    2.3 烧伤创面修复
    2.4 烧伤康复
    2.5 成批烧伤救治
3 讨论与展望

(2)乌司他丁应用于严重烧伤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基于CHPS的真实世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有效性研究
        1.2.2 安全性研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1.1 中国药物警戒系统
        2.1.2 研究药物
        2.1.3 技术路线图
    2.2 方法
        2.2.1 数据来源
        2.2.2 数据采集
        2.2.3 数据脱敏
        2.2.4 标准化处理
    2.3 数据纳入与排除
        2.3.1 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3.3 目标分组
    2.4 观察指标
        2.4.1 有效性评价指标
        2.4.2 安全性评价指标
        2.4.3 监测时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患者一般资料
    3.2 基线资料的比较
        3.2.1 入院时一般情况
        3.2.2 重要检验项目与生命体征分析
        3.2.3 患者基础疾病、合并症分布
    3.3 并发症、总住院时间以及临床结局
    3.4 临床指标的改变
        3.4.1 一般指标变化
        3.4.2 器官功能指标变化
        3.4.3 凝血指标变化
        3.4.4 实验室指标异常率的比较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有效性评价
    4.2 安全性评价
    4.3 研究创新点
    4.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高氧液用于高原地区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高氧液研究新进展及其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高氧液概况
    1.1 制备方法及基本特点
    1.2 安全性
2 现阶段研究与应用
    2.1 预处理IRI或辅助治疗缺氧性疾病
    2.2 急救辅助给氧缓解休克减少其并发症
    2.3 联合或单独使用改善颅脑氧供
    2.4 改善肺部疾患所致缺氧性损伤
    2.5 防治缺氧性所致损伤
    2.6 改善低氧血症
3 应用前景

(6)静脉输注高氧液对单肺通气期间低氧血症的治疗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高氧液制备
    1.2 动物模型及实验分组
    1.3 指标测定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7)羟乙基淀粉在烧伤患者液体复苏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静脉输注高氧液治疗颅脑外伤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观察期内病死率.
    2.2 GCS的变化
    2.3 患者在治疗组内观察血氧饱和度 (SPO2) 的变化详见表2。
3 讨论

(9)注射用过氧化碳酰胺氯化钠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静脉给氧简介
    2 注射用过氧化碳酰胺的应用
    3 注射用过氧化碳酰胺氯化钠的研制
    4 注射用过氧化碳酰胺制备工艺
第一章 处方与工艺设计
    1 材料与仪器
        1.1 仪器
        1.2 材料
    2 处方与工艺设计
        2.1 处方设计思路
        2.2 制备工艺探讨
        2.3 处方与工艺的确定
    3 讨论
第二章 质量考察
    1 目的
    2 材料
    3 方法与结果
        3.1 外观及复溶情况
        3.2 鉴别实验
        3.3 检查
        3.4 含量测定
    4 总结
第三章 稳定性研究
    1 试验目的
    2 仪器与材料
    3 方法与结果
        3.1 影响因素试验
        3.2 加速试验
        3.3 长期试验
    4 总结
第四章 安全性试验
    1 体外溶血性试验
        1.1 目的
        1.2 试验对象
        1.3 方法和结果
    2 血管刺激性试验
        2.1 目的
        2.2 材料
        2.3 方法和结果
    3 过敏性试验
        3.1 目的
        3.2 原理
        3.3 试验对象
        3.4 方法和结果
    4 总结
第五章 药效学试验
    1 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
        1.3 实验对象
    2 方法
        2.1 动物分组与处理
        2.2 数据处理
    3 结果
    4 结论
    5 讨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新的氧输送渠道在防治烧伤休克及减轻缺氧性损伤中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烧伤治疗技术70年发展与展望[J]. 唐乾利.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19(05)
  • [2]乌司他丁应用于严重烧伤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基于CHPS的真实世界研究[D]. 张晓敏. 广东药科大学, 2019(02)
  • [3]高氧液用于高原地区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效果观察[J]. 席文雁,孙胜,史连胜,潘春光,黄海涛,李晔. 人民军医, 2014(08)
  • [4]高氧液研究新进展及其应用前景[J]. 马宏炜,马永涛,李志超.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3(07)
  • [5]高氧液治疗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早期疗效观察[J]. 李秀山,孙国柱,王月英,李志平.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3(02)
  • [6]静脉输注高氧液对单肺通气期间低氧血症的治疗作用[J]. 龚辉,高昌俊,孙绪德,姜娜,卢江明,吴波.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30)
  • [7]羟乙基淀粉在烧伤患者液体复苏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李明. 泰山医学院, 2012(07)
  • [8]静脉输注高氧液治疗颅脑外伤的临床疗效分析[J]. 王翠香. 中国医药指南, 2011(36)
  • [9]注射用过氧化碳酰胺氯化钠的研制[D]. 曹俊华. 中南大学, 2010(03)
  • [10]高氧液辅助供氧新途径在预防和减轻缺氧损伤中的作用[J]. 徐浩,邢军,高巍,孙星星,任军,韩丽春,张惠,徐礼鲜.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0(01)

标签:;  ;  ;  ;  

新型输氧通道在防治烧伤休克及减轻缺氧损伤中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