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天津市北运河综合治理工程管理办法》的通知

关于印发《天津市北运河综合治理工程管理办法》的通知

一、关于印发《天津市北运河综合治理工程管理办法》的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东,徐丹婷,唐祖华[1](2021)在《加强堤防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在总结漳卫南运河管理局堤防运行管理工作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分析了西河闸枢纽堤防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加强堤防工程运行管理的对策和建议,以进一步推进工程管理标准化、规范工程运行管理。

于慧丽[2](2021)在《京津冀跨域环境治理政策协同研究》文中提出

岳晓娟[3](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中牟县水系综合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冯凯[4](2021)在《天津市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研究 ——以A区政府购买文艺演出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法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对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要完善文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制度,健全引导新型文化业态健康发展机制,更好地推动政府部门履行公共文化职能。但是政府部门在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着地方政策法规不完善;信息投入不够;购买程序不规范;购买方式选择单一等不足。此外在开展绩效评估中,政府部门仍为主要评估主体,存在绩效评估流于形式、对评估结果的实践应用不强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进行绩效评估,来更好地优化购买行为。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天津市也陆续制定了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意见,但缺乏关于绩效评估方面的实施细则,本文借鉴其它省市的绩效评估实施细则,参考学界关于绩效评估指标设计的研究成果,立足A区政府购买文艺演出实际情况,从投入、过程、产出三个维度构建本文的绩效评估模型,投入维度包含资金、人力和信息投入三个二级指标,过程维度包含购买规范性、制度建设和工作流程三个二级指标,产出维度包含服务效能、社会公平和社会效益三个二级指标。以此模型为基础,分设了购买方、第三方评估机构、公众和承接方四套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与专家进行访谈,利用层次分析法软件录入12名专家的数据,进行一致性检验,再选择加权几何平均法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并编制四个评估主体对购买文艺演出绩效评估的调查问卷,发放给目标主体,对天津市A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评估进行研究。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主体权重数据结果显示,购买方所占权重0.4368,公众所占权重0.2356,第三方评估机构所占权重0.1906,承接方所占权重0.1371,四个主体权重占比不同,证实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考虑到不同的主体,给予他们一定的话语权。通过对天津市A区政府购买文艺演出绩效评估问卷的数据分析,从投入、过程、产出三个维度,为未来天津市政府提升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绩效水平提出优化建议:提升投入有效性,要强化购买方投入职责,加强承接方的投入有效性;把控过程严谨性,购买方要全局把控过程,承接方要重视过程建设;优化产出效益性,加大宣传,提高公众的知晓度,加强引导,调动公众的参与度,创新管理,提升公众的认可度。

崔舒逸[5](2020)在《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作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广大农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地区发展水平不同、区位不同、政策不同以及发展基础不同等等,集体经济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差异越来越突出,因此需要运用分类研究的方法对新形势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进行多角度研究和探索。大都市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都普遍快于远郊村,但同时也是问题和矛盾最为突出的区域,因此如何破解好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创新好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是激发农村集体经济活力的关键。本研究着眼于天津城郊这一特定区域,将北辰区、西青区、津南区和东丽区四个区的村集体经济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实证分析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进行了梳理、总结和提炼,提出了内生动力型和外部推动型这两大类发展路径。在此基础上,内生动力型发展路径基于产业发展动力不同,细分为工业园区推动型、租赁发展型、乡村旅游型、商贸发展型;外部推动型发展路径又可分为街镇统一管理型、撤村建居型,并进行路径评述。分析政府、村干部、村民三个不同治理主体在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政策供给不足,集体经济发展统筹规划和引导不足,村干部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村班子工作任务多绩效考核机制有待完善,村民对集体经济发展参与度不高。根据以上问题提出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提高政策针对性,强化产业规划和引导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村干部管理能力培优育强领头人,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完善激励考核机制,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增强主人翁意识等方面可行性对策建议,以期推动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进入发展快车道。

王思成[6](2020)在《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滨海城市兼具高经济贡献度与高风险敏感度,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有赖于对复杂且多样化“城市病”风险的源头管控。而当前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偏重空间与设施的被动应灾,缺乏动态风险治理技术支撑,导致防灾能力认知不清、“平灾结合”缺失、多规衔接困难等现实矛盾,工程性综合防灾体系亟待引入精细化风险治理思路进行拓展与完善。论文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智慧技术的滨海大城市安全策略与综合防灾措施研究》(13&ZD162)的支撑下,以安全风险治理为导向,探究滨海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全文按“发现问题--聚焦困难--寻找办法--应用反馈”的思路展开,在风险治理与防灾规划两大重要领域之间,构建耦合风险识别、评估与管控体系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框架,将风险治理技术的应用,由规划前期分析,拓展到从编制到实施的全过程。通过理论探索、规划溯源、路径细化,辨析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特征,论证综合防灾规划困境及其重构路径,组建融合多元主体的风险评估系统,提出差异性防灾空间规划策略,达到摸清滨海城市安全风险底数、准确全面风险评估、提高综合防灾效率的目的。在风险治理理论探索层面。运用灾害链式效应分析方法,从物质型灾害和风险治理行为的“双视角”建立了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整体认知路径。由传统物质灾变能量的正向传递转为风险治理行为的反作用力研究,创建了风险治理子系统动力学模型,揭示出风险治理行为在应对物质型灾害“汇集-迸发”式的灾变能量正向传导时,具有“圈层结构”的逐级互馈特征,认为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必须依此机理特征,形成多层级的防灾空间体系。嫁接风险管理学产品供应链的风险度量方法,构建了适用于滨海城市的灾害链式效应风险评估框架,认为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必须以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为目标,通过风险评估耦合风险治理技术与防灾空间体系,丰富了多学科交叉下的综合防灾规划理论内涵。在综合防灾规划溯源层面。论文通过纵向多灾种防灾技术演进分析,横向多部门防灾规划类比,认为现状综合防灾能力认知不清是导致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的根源。紧扣所有防灾规划均以最低防灾基础设施投资,换来最优防灾减灾效果的本质诉求,移植经济地理空间计量模型,首次提出运用综合防灾效率评价,规范并统一综合防灾能力认知方法。通过量化防灾成本、灾害产出、风险环境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得到影响我国滨海城市综合防灾效率提升的5个核心驱动变量,依此制定韧性短板补齐对策。通过对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机理与综合防灾效率的研究,得到风险治理技术与防灾空间规划的响应机制。分别从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的拓展性重构,多层级防灾空间治理的完善性重构,形成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融合“全过程”风险治理技术的重构路径,为当前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提供了新的解题思路。在规划路径细化层面。突破传统综合防灾规划静态、单向的风险评估定式,细化“多维度”风险评估指标框架:通过多元主体的灾害链式效应分析,认为灾变能量在政府、公众与物质空间环境间,存在领域、时间与影响维度的衍生关系,逐项建立了集成灾害属性、政府治理、居民参与等多元主体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与评判标准,为综合防灾规划提供了理性数据支撑。改变防灾设施均等化配置或减灾措施趋同化集合的规划方式,细化“多层级”空间治理体系内容:通过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的组建,认为治理差异性是滨海城市防灾空间规划的关键点,针对不同空间层级的主导型灾害风险及其灾害链网络结构特征,分级划定风险管控与防灾规划的重点内容,最大程度地发挥防灾基建与管理投入的效用,提高综合防灾规划效率。以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风险治理为目标,细化“全过程”综合防灾规划流程:认为耦合风险监测、评估、管控机制的综合防灾规划,必须具备风险情报搜集与分析、风险控制与防灾空间布局、风险应急处置与规划实施三个阶段。完整呈现了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体系的重构路径。通过天津市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的应用反馈,表明本文“全过程”风险治理、“多维度”风险评估、“多层级”风险管控的规划路径,有利于提升滨海城市整体韧性,可为其他城市开展安全风险治理,建设综合防灾体系提供研究范例。

王雪[7](2020)在《旧城更新背景下基于本土社区的遗产保护研究 ——以天津为例》文中指出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土地与住房供给的市场化改革迅速推进,城市空间的交换价值逐渐压倒使用价值,于是全国各大城市掀起了以房地产为导向的空间重构。伴随着旧城区的物质环境、产业结构与社会阶层的全方位升级,很多历史久远的传统邻里街坊遭到致命破坏。历史城区不仅是城市发展轨迹的实物见证,也是本土社区赖以生活的家园,承担着居民的物质、精神、情感和社会需求。从人文主义遗产保护视角,受资本支配的理性主义城市重构不仅造成历史肌理的结构性破坏,更是将承载着文化与记忆、向景观中注入了情感与意义的社区彻底解构,而历史环境与本土社区之间动态的、迭代的、具体的互动关系恰是遗产社会价值的体现;从空间正义视角,与社区福祉相悖的城市空间生产与分配机制暴露出资本扩张与社会公平之间的深刻矛盾,而保障社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实现遗产社会价值的前提。天津是一座有着600余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同时也是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先锋城市,其过往二十余年的城市建设历程暴露出经济增长、遗产保护与社区需求之间的多重矛盾。论文以天津为例,基于对中心城区12个历史片区的社区调查(信息收集方法包括实地观察、访谈与问卷调查),围绕着历史环境与本土社区的关系展开研究,以期为历史城区更新与保护过程中实现历史环境延续性、社区生活质量和城市综合发展三者之间平衡的可行性策略提供现实借鉴,方能利于历史城区在当代生活中作为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发挥社会价值。论文各章以人地关系为线索展开,总体分为三大部分:首先建构历史城区中人地关系在不同语境下的理论体系(第2章),然后基于实证研究阐明当代城市人地关系破坏的表现及动因(第3、4章),最后基于实证研究揭示不同人地关系对遗产保护的不同影响(第5、6章)。各章具体内容如下:第2章理清历史城区更新与保护议题中以本土社区为中心的问题群,按照对本土社区的文化权利关照、微观心理关照和城市权利关照三个维度建构理论体系;第3章分析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对人地关系的普遍威胁及其在社区尺度的消极结果,并且以西沽南为例基于对人地纽带特征的详细分析揭示城市空间重构对本土社区的破坏作用;第4章分析这种人地纽带破坏在中国乃至天津具体的经济、社会、政治背景下的动力机制;第5章以兆丰路社区为例揭示了在居住需求与现实利益因素的介入下,人地关系恶化导致遗产保护面临来自社区的阻力;第6章通过考察老城厢拆除以后当地居民自发抢救老城文化的行为,展现了人地情感纽带对推动遗产保护发挥的积极作用,及其体现出的遗产社会价值的韧性。论文从人地纽带视角切入,将着眼点由城市遗产的实物对象转向其中容纳的社会群体,从人情化和正义性两方面使遗产社会价值的人本思想得到全面阐发。通过对社区的微观研究可以将历史环境中相对隐形的文化、心理和日常生活方面呈现出来,使旧城更新中的遗产去留争议从建筑文化和空间经济之间的价值权衡向社会层面扩充。而且,论文以当下中国城市最具争议性的危旧改造现象为背景,将遗产社会价值、城市权利、士绅化、失所等国际关心的议题落地本土化分析。

牛放[8](2020)在《文化线路视域下的大运河(京津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趋势研究》文中提出大运河拥有着两千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我国范围内时间最久跨度最长的水路文化线路,贯穿我国南北,运河沿岸汇集着丰富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变迁,大运河的实用功能也随之发生着转变,如何构建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理论与活化利用的方式,成为大运河文化保护的首要问题。本论文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大运河文化带(京津冀段)文化遗产群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批准号:18BH155)课题研究的一部分。本文以文化线路的视域尝试对大运河京津段非遗文化进行研究,并针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运河文化线路的保护、利用方法的对比分析,对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概念的界定与闭环保护模式的创新提出。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课题研究分析的方式梳理大运河京津段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历程与其内在文化特征,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区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共生关系,进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内涵的动态性、交流性、文化互惠性与整体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对非遗产业化的发展思路进行创新调整,创新提出开发打造“运河文化体验区”的模式,借用多样化的技术来实现京津段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同时结合笔者对大运河京津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意设计实践为其论据提供了有力支撑。

李屹[9](2019)在《目标与容量控制相结合的海河干流水质适应性管控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天然径流短缺和闸坝控制等因素影响,海河干流已然成为典型的人工水位控制的缓滞流景观河道,近年来发生了藻华爆发、暴雨后水质恶化等一系列水环境与景观问题。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包括海河干流在内的河湖水体水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和目标。作为天津市的最重要景观河流及备用水水源地,海河干流的水质保持与改善将是天津乃至全国水十条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海河干流流域急需研究制订科学、合理的基于断面水质达标的流域污染源(点源及非点源)负荷管控方案。该论文基于GIS技术进行了控制单位划分,并按调水期(4~11月)和非调水期(12~3月)分别进行点源和非点源的水污染负荷输入与水环境容量计算,以容量总量控制为核心提出了海河干流控制断面水质达标管控方案,从而为海河干流流域的水环境改善提供技术支撑。工程博士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基于近年来天津市污染源调查结果进行了海河干流不同控制单元污染排放与入河量核算,结果表明,化学需氧量(CODCr)、氨氮(NH3-N)、总氮(TN)、总磷(TP)入河量下游段最高,分别为:2518.07 t/a、380.32 t/a、638.10t/a、31.51 t/a。非点源污染入河量核算结果表明,CODCr、NH3-N、TN、TP入河量中游段最高,分别为5633.44 t/a、141.75 t/a、328.48 t/a、86.87 t/a。暴雨径流输入是非点源污染入河负荷中最主要的贡献源。(2)综合调水期一维河流水质模型、非调水期水库水质模型的计算方法,建立了海河干流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水环境容量核算结果表明,在调水期,由于有固定外调水量输入,海河干流CODCr、NH3-N、TN、TP的理想水环境容量分别为36477.07 t、935.89 t、833.81 t、97.92 t。在确保断面达标前提下,海河干流汇流段、上游段、中游段、下游段控制单元污染负荷削减率应达到27.8%、84.87%、90.96%、23.17%;在非调水期,海河干流CODCr、NH3-N、TN、TP的理想水环境容量分别为415.98 t、10.44 t、0.44 t、2.09 t,点源污染输入负荷远超理想水环境容量。在确保断面达标前提下,海河干流汇流段、上游段、中游段、下游段控制单元污染负荷削减率应分别达到94.18%、96.49%、89.61%、96.81%。(3)以容量总量控制为核心,提出海河干流各控制单元陆域水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及水质适应性管理方案。海河干流的水质目标适应性管理主要包括问题识别、方案设计、方案执行、监测评估、方案调整等五个阶段,尤其是在管理实践中要对方案实施结果进行及时监测评估,并通过反馈适时调整水质改善目标和具体方案。海河干流水质改善应重点通过工程/管理措施进行外源性营养负荷削减,同时考虑与周边水系的联通与水力调度,并兼顾水体生态修复与藻华应急处理。该工程博士论文研究的目标与容量控制相结合的海河干流水质适应性管理方案成果,已经被天津市生态环境局采纳,并在《天津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中的第二部分防治任务中应用,辅助制定污染排放和城市生活污染治理方案。

李娜[10](2019)在《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受国家及地方政策的影响,各地对于特色小镇的探索如火如荼。特色小镇发展已经成为城乡统筹的重要环节与抓手,其空间发展亦呈现多样化态势。然而,由于部分特色小镇在未经充分论证基础上匆匆上马而出现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特色小镇千篇一面,产业发展趋同,文化传承遗失,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而这些问题均与空间载体的发展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关联。国内外专家、学者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作为解决城市问题的研究基础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为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从多维角度探讨特色小镇空间发展成为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论文在充分调研、分析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特色小镇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作为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研究的理论支撑,运用实地调研、系统分析、空间分析等综合方法,以“现状调研—理论研究—系统构建—实证分析”为技术路线展开研究。论文主要分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基础研究,通过国内外研究综述,总结国内外在复杂适应系统特色小镇空间发展方面的相关研究。通过横向比较、纵向分析的方法,研究了OECD国家与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情况及差异比较,分析了我国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引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研究的新视角。第二部分系统构建,对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内涵、复杂性特征、复杂性演化进行理论研究。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第一、二批特色小镇,结合实际项目进行实地调研,提炼总结了影响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的主要子系统——产业发展、文化遗产、生态环境,构建了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系统架构,总体指导后续研究。第三部分系统研究,依据上述章节构建的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复杂适应系统体系,分别研究了产业聚集性空间发展系统、文化多样性空间发展系统、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分析各系统的影响要素,探究空间发展与产业发展、文化遗产、生态环境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及协同机制,基于此构建了产业聚集性、文化多样性、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体系,并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实证研究。第四部分实施策略,以丁蜀镇特色小镇为例,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基于产业聚集性、文化多样性、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体系,研究了特色小镇“生成论”与“构成论”融合的空间发展实施策略。第五部分结论与展望,依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前文构建的空间发展系统体系提出判断依据,总结论文的研究成果,提出展望。论文基于CAS理论的研究,构筑了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理论架构,分析了产业发展、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与空间发展系统间作用及协同机制,构建了产业聚集性、文化多样性、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体系,为空间发展提供了系统学视角的理论支撑,丰富了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实践指导。

二、关于印发《天津市北运河综合治理工程管理办法》的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印发《天津市北运河综合治理工程管理办法》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1)加强堤防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漳卫南运河管理局堤防工程管理主要做法和经验
    1.1 以工程管理考核为抓手,全面提升工程管理水平
    1.2 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不断推进工程管理标准化
    1.3 以问题管理和解决为导向,认真履行行政职能
    1.4 以水政执法为依托,持续改善工程整体面貌
    1.5 以生态建设为主线,积极打造水利风景区
2 西河闸管理处堤防工程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堤防工程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2.2 堤防工程存在一定缺陷
    2.3 工程管理范围内违法违规现象依然存在
3 有关对策和建议
    3.1 以堤防工程管理考核为契机,进一步规范堤防工程管理
    3.2 提前做好项目储备,力争补齐工程短板
    3.3 探索与地方政府合作,积极推进水利风景区建设

(4)天津市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研究 ——以A区政府购买文艺演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要求
        1.1.2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的现实要求
        1.1.3 天津市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的现实要求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专家访谈法
        1.4.3 层次分析法
        1.4.4 案例研究法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
    2.1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2 理论基础
    2.2 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文献研究现状
        2.2.1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相关方面文献研究
        2.2.2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绩效评估文献研究
    2.3 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文献研究现状
        2.3.1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方面文献研究
        2.3.2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风险和问题文献研究
    2.4 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的文献研究现状
        2.4.1 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原则文献研究
        2.4.2 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维度文献研究
        2.4.3 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方法文献研究
第三章 天津市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1.1 重视公众满意度
        3.1.2 全面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
        3.1.3 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3.1.4 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
    3.2 指标构建的必要性及目的
        3.2.1 强化天津市政府购买责任
        3.2.2 有效防控天津市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风险
        3.2.3 促进天津市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未来有序化发展
    3.3 指标构建依据及思路
    3.4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4.1 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4.2 分主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5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3.5.1 购买方绩效评估指标权重
        3.5.2 第三方评价机构绩效评估指标权重
        3.5.3 公众绩效评估指标权重
        3.5.4 承接方绩效评估指标权重
第四章 天津市A区政府购买文艺演出服务的个案分析
    4.1 A区政府购买文艺演出服务项目介绍
    4.2 绩效评估问卷设计及数据采集
        4.2.1 绩效评估问卷的设计
        4.2.2 绩效评估数据的采集
    4.3 绩效评估结果分析
        4.3.1 从投入指标分析购买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4.3.2 从过程指标分析购买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4.3.3 从产出指标分析购买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天津市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路径优化建议
    5.1 提升投入有效性
        5.1.1 强化购买方投入职责
        5.1.2 加强承接方投入有效性
    5.2 把控过程严谨性
        5.2.1 购买方全局把控过程
        5.2.2 承接方重视过程建设
    5.3 优化产出效益性
        5.3.1 提高公众知晓度
        5.3.2 调动公众参与度
        5.3.3 提升公众认可度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5)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1.5 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三章 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3.1 天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梳理
    3.2 天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和特点
    3.3 天津郊区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比较分析
    3.4 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第四章 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及典型案例分析
    4.1 内生动力型
    4.2 外部拉动型
第五章 天津城郊村村民参与集体经济发展及满意度调查
    5.1 问卷设计与样本选择
    5.2 受访村民的基本情况
    5.3 受访村民的家庭年收入情况及来源结构
    5.4 受访村民参与集体经济发展情况
    5.5 受访村民对集体经济发展满意度情况
第六章 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1 有针对性和创新性的政策供给不足
    6.2 集体经济发展统筹规划和引导不足
    6.3 村干部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6.4 村班子工作任务多绩效考核机制有待完善
    6.5 村民对集体经济发展参与度不高
第七章 促进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
    7.1 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提高政策针对性
    7.2 强化产业规划和引导优化发展环境
    7.3 提升村干部管理能力培优育强领头人
    7.4 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完善激励考核机制
    7.5 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增强主人翁意识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6)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新型城镇化发展成熟期的城市病治理短板
        1.1.2 滨海城市经济贡献与多灾风险的现实矛盾
        1.1.3 重大改革机遇期的城市防灾减灾体系调适
        1.1.4 城市安全危机演变下的风险治理应用创新
        1.1.5 重大课题项目支撑与研究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与价值
    1.3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3.1 有关风险治理的核心概念界定
        1.3.2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范围界定
        1.3.3 滨海城市灾害链与综合防灾规划内涵
        1.3.4 论文研究的时空范围划定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核心研究方法
        1.4.3 整体研究框架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动态综述
    2.1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理论体系梳理
        2.1.1 风险管理与城市治理的同源关系
        2.1.2 灾害学与生命线系统的共生机制
        2.1.3 安全城市与韧性城市的协同适灾
    2.2 风险治理与防灾减灾关联性研究综述
        2.2.1 国内外风险治理研究存在防灾热点
        2.2.2 国内外防灾减灾研究偏重单灾治理
        2.2.3 二者耦合的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纽带
    2.3 风险治理导向下的综合防灾规划研究启示
        2.3.1 主体多元化:从风险管理到风险治理
        2.3.2 治理立体化:从减灾工程到防灾体系
        2.3.3 措施精细化:从灾前评估到动态管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系统机理特征辨析
    3.1 滨海城市整体灾害链式效应的互馈机理
        3.1.1 物质灾害与管理危机的海洋特性
        3.1.2 空间是灾害链延伸的核心载体
        3.1.3 物质与管理灾害链的互馈关系
        3.1.4 全生命周期风险治理的断链减灾
    3.2 风险治理行为反作用的系统动力学建模
        3.2.1 风险系统之模糊开放与逐级互馈
        3.2.2 治理行为之因果回路与反向驱动
    3.3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框架的构建
        3.3.1 灾害链式效应动态风险评估模式
        3.3.2 灾害信息集成综合风险评估框架
    3.4 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治理特征的解析
        3.4.1 要素治理的“复合”与“多维”特性
        3.4.2 网络治理的“长链”与“双刃”特性
        3.4.3 综合治理的多元化与全过程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困境及治理响应
    4.1 综合防灾规划困境识别与矛盾梳理
        4.1.1 整体认知错位导致规划实施低效
        4.1.2 纵向防灾能力与设防标准冲突
        4.1.3 横向多种规划间难以相互衔接
    4.2 综合防灾效率评价与规划困境破解
        4.2.1 综合防灾效率时空演进下认知防灾能力
        4.2.2 综合防灾效率导向下补齐韧性治理短板
    4.3 综合防灾规划与风险治理响应机制
        4.3.1 风险治理耦合空间规划的必要性
        4.3.2 综合防灾规划系统响应的可行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耦合“全过程”风险治理的综合防灾规划路径
    5.1 滨海城市传统综合防灾规划体系重构路径
        5.1.1 规划内容与方法的并行重构
        5.1.2 规划目标与定位的治理解构
    5.2 全过程风险治理下的综合防灾规划流程设计
        5.2.1 耦合事前风险分析的规划准备阶段
        5.2.2 注重事中风险防控的规划编制阶段
        5.2.3 兼顾事后风险救治的规划实施与更新
    5.3 规划路径拓展之“多维度”风险评估系统
        5.3.1 领域-时间-影响维度评估要素构成
        5.3.2 灾害-政府-公众维度多元评估主体
        5.3.3 是非-分级-连续维度四级评判标准
    5.4 规划路径完善之“多层级”空间治理方法
        5.4.1 宏观层风险治理等级与空间层次划分
        5.4.2 中观层“双向度”风险防控空间格局构建
        5.4.3 微观层风险模拟与防灾行动可视化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多元主体性的“多维度”风险评估路径
    6.1 滨海城市多元治理主体的风险评估路径生成
    6.2 灾害属性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细化
        6.2.1 聚合城镇化影响的自然灾害指标
        6.2.2 安全生产要素论的事故灾难指标
        6.2.3 公共卫生标准化的应急能力指标
        6.2.4 社会安全保障力的风险预警指标
    6.3 政府治理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甄选
        6.3.1 影响维度下的风险治理效能指标
        6.3.2 政府风险治理效能评判标准细分
        6.3.3 政府安全风险综合治理效能评定
    6.4 公众参与维度的风险评估指标提炼
        6.4.1 面向居民空间安全感的核心指标
        6.4.2 融入居民调查的核心指标再精炼
        6.4.3 滨海城市居民综合安全感指数评定
    6.5 链接多维度评估与多层级防灾的行动计划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治理差异性的“多层级”空间防灾路径
    7.1 区域风险源监控及整体韧性治理
        7.1.1 区域风险分级之“一表一系统”区划
        7.1.2 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的韧性治理
        7.1.3 生命线系统工程的互联共享
    7.2 城区可接受风险标准与防灾空间治理
        7.2.1 城区防灾基准之可接受风险标准
        7.2.2 “耐灾”结构导向的避难疏散体系优化
        7.2.3 对标防灾空间分区的减灾措施优选
        7.2.4 PADHI防灾设施选址与规划决策
    7.3 社区居民安全风险防范措施可视化治理
        7.3.1 社区设施适宜性之防灾生活圈
        7.3.2 风险源登记导向的社区风险地图
        7.3.3 对标全景可视化的防灾体验馆设计
    7.4 建筑物敏感度评价及防灾细部治理
        7.4.1 建筑物外部敏感度之易损性整治
        7.4.2 灾时仿真模拟导向的安全疏散路径
        7.4.3 对标功能差异性的内部防灾能力提升
    7.5 防灾救灾联动应急管理响应方案
        7.5.1 RBS/M分级的多风险动态管控响应
        7.5.2 责权事权下的多部门联动救灾响应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风险治理导向下的综合防灾规划实证
    8.1 天津市中心城区既有灾害风险环境特征识别
        8.1.1 海陆过渡下的八类主导自然灾害
        8.1.2 双城互动下的四类主体事故灾难
        8.1.3 既有风险评估偏重单向风险分级
        8.1.4 兼顾治理“核心-基础”划定研究范围
    8.2 针对城区主导型灾害的“多维度”风险评估
        8.2.1 灾害属性具备灾源防控与分级治理条件
        8.2.2 政府治理存在专项防灾与系统实现短板
        8.2.3 居民安全呈现生态与避难疏散供给不足
    8.3 响应风险评估结果的“多层级”防灾空间治理
        8.3.1 “源-流-汇”指数导向的生态韧性规划
        8.3.2 动态风险治理导向的专项防灾响应
        8.3.3 避难短缺-疏散过量矛盾下的治理优化
        8.3.4 “三元”耦合导向的防灾空间治理系统实现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论文创新点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滨海城市安全风险治理子系统动力学模型
    附录B:滨海城市自然灾害综合防灾能力与空间脆弱性指标详解
    附录C:滨海城市居民综合安全感调查问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旧城更新背景下基于本土社区的遗产保护研究 ——以天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人文主义回归的广泛影响
        1.1.2 现实背景——中国后改革时代的“无地方性”城市重构
        1.1.3 研究契机——“三年清零”行动计划
    1.2 题目解析
        1.2.1 研究对象概念界定
        1.2.2 几个核心概念的相互关系辨析
    1.3 文献综述
        1.3.1 主体视角的人地纽带研究
        1.3.2 遗产保护中涉及本土社区的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创新之处
    1.6 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调研对象与调研内容
        1.6.3 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第2章 历史城区更新与保护中围绕本土社区的理论体系建构
    2.1 以本土社区为中心的问题群及其逻辑梳理
    2.2 对本土社区的文化权利关照——遗产社会价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2.1 社会价值概念的形成背景——遗产价值格局的人本视角转向
        2.2.2 社会价值的概念涵义
        2.2.3 社会价值的思想要旨
        2.2.4 强化社会价值的实践探索——社区增权与赋能
    2.3 对本土社区的微观心理关照——“地方”视角下的人地纽带解读
        2.3.1 人地纽带何以形成
        2.3.2 人地纽带在日常生活中的呈现
        2.3.3 人地纽带与遗产社会价值的联系
    2.4 对本土社区的城市权利关照——“无地方性”的经济根源及空间正义视角的价值矫正
        2.4.1“无地方性”的涵义
        2.4.2“无地方性”空间生产逻辑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新自由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剥夺式积累”
        2.4.3 历史城区更新的社会包容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当代城市普遍的“无地方性”及其导致的社区失落
    3.1“无地方性”的现实诠释
        3.1.1 无地方性的表现特征
        3.1.2 无地方性的传播媒介
    3.2 失所(Displacement)——无地方性城市重构对社区生活的影响
        3.2.1 失所的涵义与不同类型
        3.2.2 对物质与经济生活的消极影响
        3.2.3 对社会文化生活的消极影响
        3.2.4 对地方认同的消极影响
    3.3 基于地方依恋反思旧城更新语境下的失所现象——以天津西沽南拆除计划为例
        3.3.1 旧城更新语境下研究地方依恋与失所的意义
        3.3.2 研究过程设计
        3.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4 对城市社会-空间发展的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促成“无地方性”的泛化士绅化进程及其本土化动力机制
    4.1 士绅化现象的全球传播及其引发的争议
        4.1.1 士绅化现象的普遍化、多样化及复杂化
        4.1.2 士绅化的两面性——藏匿于“都市复兴”背后的正义缺失
    4.2 天津旧城区士绅化的发展状况
        4.2.1 市场转轨背景下中国城市士绅化的特征
        4.2.2 后改革时代天津旧城更新历程
        4.2.3 中国式士绅化在天津的具体表现
    4.3 天津旧城区士绅化的动力机制分析——以历史工业街区为例
        4.3.1 工业街区衰败与复兴的供给端动因
        4.3.2 权威与营销策略合力推升的社会-空间升级——以棉三项目为例
        4.3.3 讨论——工业遗产空间复兴背景下社会价值的空洞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自由主义城市更新、遗产保护与社区需求的三元悖论
    5.1 理论回顾
        5.1.1 旧城更新语境下的社区问题
        5.1.2 遗产保护语境下的社区问题
    5.2 研究方法
    5.3 案例地概况——矛盾丛生的兆丰路社区
        5.3.1 兆丰路社区历史沿革
        5.3.2 兆丰路社区的遗产价值与“非遗产”身份
        5.3.3 居住环境恶化与脆弱群体集中
        5.3.4 旧城改造计划的曲折进程
    5.4“拆”与“留”的矛盾
        5.4.1 政府视角——土地财政背景下天津城市遗产保护之瓶颈
        5.4.2 社区视角——积极的文化认同与消极的保护态度
        5.4.3 旧城更新、遗产保护与社区需求的矛盾焦点
    5.5 讨论
        5.5.1 都市企业主义逻辑下历史街区空间再开发的社会代价
        5.5.2 历史街区的资产价值和使用价值对遗产社会价值的抑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重建人地纽带的民间实践及其体现的遗产社会价值的韧性
    6.1 案例地概况——天津老城厢的失落
        6.1.1 老城厢对天津城市的意义
        6.1.2 老城厢的地方破坏历程
    6.2 被迫失所过程中浮现的个人保护行为
        6.2.1 老城里人的恋地情结与失所创伤
        6.2.2 失所创伤激发的文化意识——民间有识之士自发保护老城文化、重建邻里社区
        6.2.3 家族纽带培育的文化责任感——名门后裔抢救老城大宅门文化
        6.2.4 乡邦文化自觉与自信——民间向政府谏言保留故城遗迹
    6.3 持续发酵的乡愁——老城文化保护行动向社会化发展
        6.3.1 参与主体的组织化和规模化
        6.3.2 社区协作修复地方集体记忆
        6.3.3 遗产保护意识的成熟化——由情感依恋到文化认知
    6.4 民间自发的地方文化保护实践中体现的遗产社会价值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城市遗产保护前沿堆积的重重矛盾及其根源
    7.2 立足本土社区推进城市遗产保护的应然性
        7.2.1 关注本土社区是文化可持续与社会可持续的双重要求
        7.2.2 从人本视角重新解读老城区对城市的意义
    7.3 立足本土社区推进城市遗产保护的策略性建议
        7.3.1 价值观念转型
        7.3.2 可行性路径的起点
        7.3.3 规划与实施过程中的工作要点
        7.3.4 实践中对广泛社会动力的培育
    7.4 局限性与展望
        7.4.1 案例地有待多元化扩展
        7.4.2 信息收集渠道有待优化
        7.4.3 有待引入长线跟踪调查
        7.4.4 理论建构有待进一步系统化
参考文献
附录A 西沽南片区调查问卷
附录B 兆丰路社区调查问卷
附录C 网络文章“即将消失的兆丰路”留言内容摘录
附录D 兆丰路社区居民向地方政府表达诉求的相关材料
附录E 实地调研及部分受访居民照片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文化线路视域下的大运河(京津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运河文化保护热潮与方向
        1.1.2 大运河京津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问题
    1.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2.1.1 文化线路保护理念
        2.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
        2.1.3 国际运河遗产保护模式
    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2.1 国内大运河相关问题的研究态势
        2.2.2 大运河保护的国家政策与发展态势
        2.2.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策和发展态势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运河京津段的共生关系
    3.1 研究范畴
        3.1.1 大运河概念的狭义与广义
        3.1.2 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
    3.2 地理空间共生关系
    3.3 文化特征与属性
    3.4 当代功能与价值体现
        3.4.1 本体显性价值
        3.4.2 文化传承价值
        3.4.3 社会教育价值
        3.4.4 经济利用价值
第四章 文化线路理念驱动大运河沿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提升
    4.1 整体性保护原则与大运河京津段实施困境
    4.2 基于文化线路理论驱动非遗整体提升的可行性
    4.3 文化路线理念整体提升非遗的驱动因素
        4.3.1 动态性
        4.3.2 交流性
        4.3.3 文化互惠性
        4.3.4 整体性
第五章 大运河(京津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趋势与策略研究
    5.1 大运河京津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趋势
    5.2 大运河京津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策略
        5.2.1 可持续性文化产业介入
        5.2.2 多元化现代科技手段应用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北京1-4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梳理
附录 B 天津1-4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梳理
附录 C 天津天妃宫兴废时间表
附录 D 妈祖册封一览表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目标与容量控制相结合的海河干流水质适应性管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环境容量研究现状
        1.2.2 水质目标管理研究进展
        1.2.3 适应性管理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
        2.1.1 海河干流流域范围界定
        2.1.2 海河干流水功能区划
    2.2 研究方法
        2.2.1 流域控制单元划分与水系概化方法
        2.2.2 污染源调查与污染负荷核算方法
        2.2.3 水质模型建模理论及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第3章 海河干流流域控制单元划分及水系概化
    3.1 海河干流控制单元划分
    3.2 海河干流水系及排污口概化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河干流污染源调查与污染负荷核算
    4.1 点源污染
        4.1.1 污水处理厂排水
        4.1.2 工业企业废水排放
        4.1.3 散排的城镇居民生活污水
        4.1.4 点源污染入河负荷汇总
    4.2 非点源(面源)污染
        4.2.1 暴雨径流非点源污染
        4.2.2 畜禽养殖污染流失
        4.2.3 农村生活污水
        4.2.4 非点源污染入河负荷汇总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河干流水环境容量核算
    5.1 模型参数确定
        5.1.1 流量
        5.1.2 流速
        5.1.3 污染物综合衰减系数
        5.1.4 控制断面现状水质及目标水质
    5.2 调水期水环境容量测算结果
        5.2.1 理想水环境容量测算与非点源污染入河负荷对比
        5.2.2 水环境容量核算与点源污染入河负荷对比
        5.2.3 可分配水环境容量
        5.2.4 不同支流域的水环境容量计算
    5.3 非调水期水环境容量测算
    5.4 全年水环境容量核算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海河干流环境污染控制目标与重点区域确定
    6.1 海河干流水环境污染控制目标
        6.1.1 调水期不同控制单元污染源控制目标
        6.1.2 非调水期不同控制单元污染源控制目标
    6.2 海河干流污染控制重点区域确定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海河干流水质目标适应性管控方案研究
    7.1 资料收集、补充监测及现状问题诊断
        7.1.1 基本资料收集与补充监测
        7.1.2 水质模型选择与确定
        7.1.3 水质现状评价与问题识别
    7.2 水质改善方案研究与确定
        7.2.1 点源污染输入控制
        7.2.2 非点源污染控制
        7.2.3 海河干流河网水量水质综合调控
        7.2.4 水体生态修复
        7.2.5 水体藻华应急处理技术
    7.3 方案执行与工程实施
    7.4 监测与评估
    7.5 方案调整与改进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
        1.3.2 特色小镇
        1.3.3 空间发展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外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相关研究
        1.4.2 国内外特色小镇相关研究
        1.4.3 国内外基于CAS理论的空间发展相关研究
        1.4.4 相关研究综合评述
    1.5 研究创新点及方法
        1.5.1 研究创新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问题解析
    2.1 OECD国家与我国特色小镇概况
        2.1.1 OECD国家特色小镇概况
        2.1.2 我国特色小镇概况
        2.1.3 OECD国家与我国特色小镇差异分析
    2.2 我国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失衡分析
        2.2.1 政策失效导致空间发展失衡
        2.2.2 动力缺乏导致空间发展失衡
        2.2.3 要素制约导致空间发展失衡
    2.3 CAS理论为特色小镇空间发展提供新视角
        2.3.1 系统的“构成”与“生成”分析
        2.3.2 融合的“生成论”与“构成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CAS理论视角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系统构建
    3.1 特色小镇系统复杂适应性理论分析
        3.1.1 特色小镇复杂适应系统内涵
        3.1.2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的复杂性特征
        3.1.3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的复杂性演化
    3.2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复杂系统构建
        3.2.1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关键要素解析
        3.2.2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的作用机制
        3.2.3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的协同机制
        3.2.4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复杂系统架构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特色小镇产业聚集性空间发展系统分析
    4.1 特色小镇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分析
        4.1.1 产业发展类型趋同
        4.1.2 产业发展模式简单
        4.1.3 产业升级方向不明晰
        4.1.4 产业发展追求短期效益
    4.2 特色小镇产业发展对空间发展系统的作用机制
        4.2.1 产业衍生构建多中心空间组织
        4.2.2 产业聚集孵化创新型空间载体
        4.2.3 产业多元弥补连续性空间肌理
    4.3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对产业发展系统的作用机制
        4.3.1 公共配套空间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4.3.2 动态适应空间为产业升级提供保障
        4.3.3 复合功能空间为产业活力提供条件
    4.4 特色小镇产业发展与空间发展系统的协同机制
        4.4.1 依据区域资源禀赋促进产业发展与空间发展协同
        4.4.2 尊重既有发展基础推动产业发展与空间发展协同
        4.4.3 注重周边城市互补增进产业发展与空间发展协同
    4.5 特色小镇产业聚集性空间发展系统及案例分析
        4.5.1 产业聚集性空间发展系统架构
        4.5.2 产业聚集性空间发展案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特色小镇文化多样性空间发展系统分析
    5.1 特色小镇文化遗产要素分析
        5.1.1 特色小镇文化遗产提升作用分析
        5.1.2 特色小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模式
        5.1.3 特色小镇文化遗产存在问题分析
    5.2 特色小镇文化遗产对空间发展系统的作用机制
        5.2.1 文化遗产演化影响空间格局蜕变
        5.2.2 文化遗产升级成为空间地标节点
        5.2.3 文化遗产改变引发空间结构替代
    5.3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对文化遗产系统的作用机制
        5.3.1 多样式重构空间焕发文化遗产生机
        5.3.2 开放式自然空间活化文化遗产利用
        5.3.3 合理性过渡空间保护文化遗产传承
    5.4 特色小镇文化遗产与空间发展系统的协同机制
        5.4.1 单体建筑遗产与空间发展协同
        5.4.2 文化遗产街区与空间发展协同
        5.4.3 文化遗产片区与空间发展协同
    5.5 特色小镇文化多样性空间发展系统及案例分析
        5.5.1 文化多样性空间发展系统架构
        5.5.2 文化多样性空间发展案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特色小镇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分析
    6.1 特色小镇生态环境要素分析
        6.1.1 特色小镇生态环境资源丰富
        6.1.2 特色小镇生态环境建设误区
        6.1.3 特色小镇生态环境建设理念
    6.2 特色小镇生态环境对空间发展系统的作用机制
        6.2.1 生态环境改变影响空间构成蜕化
        6.2.2 生态环境优化影响空间价值提升
        6.2.3 生态环境延续影响空间网络共融
    6.3 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作用机制
        6.3.1 扩张空间发展配合生态环境连通发展
        6.3.2 临界空间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渗透发展
        6.3.3 演化空间发展增效生态环境均衡发展
    6.4 特色小镇生态环境与空间发展系统的协同机制
        6.4.1 带状式发展协同
        6.4.2 毗邻式发展协同
        6.4.3 穿越式发展协同
        6.4.4 环抱式发展协同
    6.5 特色小镇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及案例分析
        6.5.1 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架构
        6.5.2 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案例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CAS理论视角丁蜀镇特色小镇空间发展实施策略
    7.1 丁蜀镇空间发展关键要素解析
        7.1.1 产业发展影响要素分析
        7.1.2 文化遗产影响要素分析
        7.1.3 生态环境影响要素分析
    7.2 基于产业聚集性空间发展系统实施策略
        7.2.1 产业发展与空间发展系统的作用机制
        7.2.2 产业聚集性空间发展系统生成
    7.3 基于文化多样性空间发展系统实施策略
        7.3.1 文化遗产与空间发展系统的作用机制
        7.3.2 文化多样性空间发展系统生成
    7.4 基于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实施策略
        7.4.1 生态环境与空间发展系统的作用机制
        7.4.2 生态非线性空间发展系统生成
    7.5 “生成论”融合“构成论”——空间发展实施策略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关于印发《天津市北运河综合治理工程管理办法》的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强堤防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的思考[J]. 刘晓东,徐丹婷,唐祖华. 海河水利, 2021(05)
  • [2]京津冀跨域环境治理政策协同研究[D]. 于慧丽. 燕山大学, 2021
  • [3]乡村振兴背景下中牟县水系综合治理研究[D]. 岳晓娟.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1
  • [4]天津市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研究 ——以A区政府购买文艺演出为例[D]. 冯凯. 天津商业大学, 2021(12)
  • [5]天津城郊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研究[D]. 崔舒逸. 天津农学院, 2020(09)
  • [6]风险治理导向下滨海城市综合防灾规划路径研究[D]. 王思成. 天津大学, 2020(01)
  • [7]旧城更新背景下基于本土社区的遗产保护研究 ——以天津为例[D]. 王雪. 天津大学, 2020
  • [8]文化线路视域下的大运河(京津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趋势研究[D]. 牛放.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9]目标与容量控制相结合的海河干流水质适应性管控技术研究[D]. 李屹. 天津大学, 2019(01)
  • [10]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特色小镇空间发展研究[D]. 李娜. 天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关于印发《天津市北运河综合治理工程管理办法》的通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