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玉米杂交种——盐诺6号

糯玉米杂交种——盐诺6号

一、糯质玉米杂交种—烟糯6号(论文文献综述)

杨俊伟,王建军,贾鑫,邵林生,李彦良,赵变平,杨海鹏,杜彦超,王富荣[1](2019)在《利用二甲戊灵诱导玉米孤雌生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3种遗传类型不同的玉米杂交种先玉335 (普通型)、晋鲜糯6号(糯质型)和迪甜10号(甜质型)为试验材料,以蒸馏水处理为对照,二甲戊灵诱导液浓度设50、75、100、150 umol/L计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浓度二甲戊灵对玉米孤雌生殖诱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类型玉米的孤雌生殖结实株率均随二甲戊灵浓度的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但不同类型玉米适宜的药剂浓度存在一定差异,先玉335、晋鲜糯6号、迪甜10号适宜的二甲戊灵处理浓度分别为100、100和75μmol/L。并对诱导后的孤雌生殖1代植株进行田间观察和鉴定,伪株比例为57.45%,产生的原因可能与其他无融合生殖途径及细胞质有关。

张沛敏[2](2019)在《‘黑甜糯631’玉米的品质鉴定与繁育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黑甜糯631’是甜糯型鲜食玉米新品种。本试验通过对‘黑甜糯631’与‘晋单糯41号’、‘彩甜糯6号’在田间农艺性状调查、产量性状考种、营养成分分析、矿质元素测定、蒸煮品质评分五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为新品种的推广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另外对‘黑甜糯631’良种繁育过程中父母本行比配置、错期播种时间进行研究,为杂交种的生产提供可行的指导方法。研究结果如下:1.‘黑甜糯631’植株高大粗壮、分蘖率高;穗粗、穗行、行粒数和单穗净重显着高于两个对照品种,秃尖长度显着低于两个对照品种;可溶性总糖、可溶性固形物、总酚和花青素含量显着高于两个对照品种;锰、铁和钙含量显着高于两个对照品种;蒸煮品质评分最高。2.‘黑甜糯631’制种的父母本行比配置为1:4时,制种产量达最高水平;将父本分两次播种,一期播种日期比母本晚9d,二期播种日期比母本晚12d,可确保花期相遇。

任孝慈[3](2019)在《鲜食糯玉米籽粒游离氨基酸的遗传及杂种优势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试验依据本实验室前期对136份糯玉米自交系游离氨基酸多样性的分析结果,从中选取游离氨基酸含量差异较大的12份糯玉米自交系做杂交亲本,并按照NCII试验设计获得35份糯玉米杂交种,通过对上述材料的游离氨基酸性状检测,分析了该性状的配合力、遗传参数及其与各主要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得出以下结论:采用HPLC法测定糯玉米系自交系及杂交种游离氨基酸种类及含量,在糯玉米自交系中共检测出17中游离氨基酸,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29.95%47.21%;17种游离氨基酸中变异度最大为Met,变异系数大于20%;ALA、ASP、ILE、LEU、THR、VAL居中,变异系数在10%-20%之间;变异系数小于10%的氨基酸包括:Arg、CYS、GLU、GLY、HIS、SER、TYR、LYS、PHE、TRP。在糯玉米杂交种中也检测出17中游离氨基酸,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30%46.6%;17种游离氨基酸中变异度最大为Met,变异系数大于40%;ALA、Arg、ASP、VAL居中,变异系数在10%-20%之间;变异系数小于10%的氨基酸包括:CYS、GLU、GLY、HIS、SER、TYR、ILE、LEU、LYS、PHE、THR、TRP。糯玉米自交系籽粒中所含各营养成分均不相同,淀粉含量最高,游离氨基酸总量,水分含量,蛋白含量次之,脂肪含量最少。淀粉含量最高,游离氨基酸总量,水分含量,蛋白含量次之,脂肪含量最少。一般配合力分析中自交系N48、N113、N64、N65、N101的GCA值较好,各效应配合力很协调,是性状优良的亲本。其余7个亲本缺点多于优点,整体价值不如上述5个亲本。所组配出的杂交组合表现出秃尖过长,果穗短粗,穗行数过多籽粒较小等。特殊配合力分析中杂交组合N48XN113、N64XN113、N65XN113、N101XN88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都较大,属于性状优良的杂交组合。这些杂交组合无论是品质性状还是农艺性状,其SCA都比较大。12份糯玉米自交系遗传相关系数大小顺序为:单穗重>蛋白质>行粒数>百粒重>淀粉含量>穗行数>穗粗>脂肪含量>穗长>水分含量>秃尖长。遗传相关系数大小顺序为:单穗重>蛋白质>行粒数>百粒重>淀粉含量>穗行数>穗粗>脂肪含量>穗长>水分含量>秃尖长。35份糯玉米杂交种遗传相关系数大小顺序为:百粒重>蛋白质含量>行粒数>单穗重>秃尖长>水分含量>脂肪含量>穗行数>穗长>淀粉含量。遗传相关系数大小顺序为:百粒重>蛋白质含量>行粒数>单穗重>秃尖长>水分含量>脂肪含量>穗行数>穗长>淀粉含量。

陈艳萍,孙扣忠,孔令杰,赵文明,管晓春,景明宝,袁建华[4](2017)在《糯玉米新品种‘苏科糯6号’选育及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满足鲜食糯玉米生产和市场需求,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了优质、高产、抗病于一体的彩糯玉米品种‘苏科糯6号’。以自交系‘JS09116’为母本、‘JS04388’为父本,配制了单交种,于2011—2013年参加了江苏省区域试验。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11184.0 kg/hm2,比对照‘苏玉糯5号’减产1.9%;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11160 kg/hm2,比对照‘苏玉糯5号’增产7.9%。品质优于对照‘苏玉糯5号’;接种鉴定结果显示‘苏科糯6号’具有高抗茎腐病,抗大斑病、纹枯病,中抗粗缩病的特征。该品种具有品质好、色泽鲜艳、产量高、抗多种病害等优点,于2014年通过了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江苏省推广种植。种植时应结合配套栽培技术,确保鲜果穗品质和产量,实现高产高效。

于维忠,袁堂玉,夏德君,杜清福,刘少青,刘伟[5](2016)在《早熟黄色优良糯质玉米杂交种烟黄糯6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文中提出对早熟黄色优良糯质玉米杂交种烟黄糯6号的选育过程、产量与品质表现、生物学特性进行介绍,从播期、种植密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其栽培技术要点进行总结。

苏彩霞,栾春荣,黄炳生[6](2013)在《双隐(三隐)性基因在甜糯型玉米品种选育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选用品质优良、配合力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甜玉米和糯玉米杂交——自交,选出甜糯双隐性自交系,利用不同类型的甜糯双隐性自交系杂交——自交,选出甜糯三隐性自交系,在选育甜糯双隐性或三隐性基因自交系的基础上,通过杂交配组,产生甜(杂结合)糯(纯结合)玉米杂交种,用这类杂交种生产的果穗,有糯质籽粒,有甜质籽粒,甜糯相间随机排列,保留糯性,增强甜度,提高品质。解决了以往糯玉米不甜、甜玉米不糯的缺陷。在分析国内外鲜食甜糯型玉米育种现状基础上,结合我所多年甜糯双(三)隐性基因系玉米杂交种选育的实践,浅析了甜糯双隐性或三隐性基因系的选育以及甜糯型玉米杂交种的组配方法,希望为我国鲜食玉米的产业发展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黄小兰,薛林,石明亮,陈国清,陆虎华,孙权星,彭长俊,陈小晖,陆冬梅[7](2012)在《苏玉糯1号及其亲本的种质创新利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通系5和衡白522是国内最早选育的糯玉米自交系,其组配的苏玉糯1号为国内首个国家级审定的糯玉米杂交种。苏玉糯1号的选育和推广、苏玉糯1号及其亲本的种质创新利用,对我国糯玉米事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苏玉糯1号及其亲本的种质创新应用情况,利用它们作为种质选育的糯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已广泛地应用于育种和生产,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陈建军,黄小兰[8](2012)在《糯玉米自交系衡白522的种质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衡白522是烟台市农科所从地方品种资源衡白多穗中选育的糯质变异体玉米自交系。该自交系具有根系发达,抗病、抗倒性强,配合力高,性状遗传力强、适应性广等优点。本文主要介绍了衡白522的主要特性、组配的杂交种和种质创新利用情况。衡白522及其含有衡白522血缘的自交系,直接或间接组配的糯玉米品种已大面积应用于生产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杨虎[9](2011)在《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玉米属禾本科玉米属植物,原产于美洲大陆的墨西哥、秘鲁、智利等沿安第斯山麓狭长地带。1492年哥伦布到达新大陆后,始有关于玉米文字记载的历史。稍后玉米被引种到北欧诸国,并从那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以至世界大部分地区。玉米现已发展为粮食、经济、饲料、果蔬、能源等多元用途作物。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玉米种植面积位居第一位,产量处于第二位。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玉米是利用杂种优势时间最早、面积较大的作物。杂交玉米的培育和推广,是玉米种子商品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玉米种子商品化主要标志是20世纪中期出现种、粮生产分工并确立。由此,玉米种子商品率日益提高,逐渐形成产业化。至20世纪末,杂交玉米覆盖率已逾90%,为所有农作物杂种利用最高。可以说正是在20世纪,玉米种业从无到有,从原始自留种发展到种业产业化,由迟滞封闭的传统孤立态走向蓬勃开放的现代产业化,亦代表着中国种业的发展方向。玉米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玉米种子产业的良性发展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故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时间为序,以玉米种业发展为线索,梳理了20世纪玉米种业在各个阶段所表现的具体形式和发展特点,首次尝试结合运营管理体制与玉米种业的核心载体——玉米品种的演变,把中国玉米种业的演化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引入—1962);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1976—1994);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形成与运营机制(1995—至今)。突破以往单纯按时间或政治体制划分的局限,从本质上揭示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与特征。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探讨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分析了玉米种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特点;归纳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经验与启示;指出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问题与不足。本文首先以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为切入点,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传统玉米种业的延续与渐变过程(引入—1962)。在回顾玉米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及影响基础上,客观展现了传统玉米种业相关技术的继承与创新,并总结了传统玉米种业渐变的科技特征。玉米约在16世纪初期传入中国。最早是经由西南陆路传入,大致是先边疆,后内地;先山区,后平原;先南方,后北方。玉米的传入和发展促使耕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开垦,增加了粮食产量,对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起了重要作用。正因如此,人们越来越重视玉米的种植、栽培和种子收集保存等各种技术的学习和总结,这就是传统玉米种业的相关技术积累工作,亦为玉米种业的继承与创新准备了前提。在中国玉米种业由传统向现代渐变创新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科技特征,即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科学实验为基础;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随之,玉米栽培与科技关系亦日益密切。中国玉米种业经过农家种时期的长期发展与引进种改良,已取得一定成绩,1958年12月,农业部颁布《全国玉米杂交种繁殖推广工作试行方案》,统一规划全国的玉米育种、繁殖和推广工作。1963年玉米单交种新单1号的育成标志我国玉米育种从以选育双杂交种为主向以选育单杂交种为主利用杂交优势的新阶段。亦为中国玉米种业进入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时期奠定了坚实基础。此阶段受政治等因素影响,玉米种业发展较为曲折缓慢,但仍取得一定成绩:一是玉米栽培技术的进步;二是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利用;三是玉米种质创新技术与体制发展。在探索高产高效玉米杂交种的过程中,紧凑型株型育种成效显着。1976年烟台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于伊育成的烟单14成为第一个在生产较大规模推广利用的玉米紧凑型品种,标志着中国玉米种业进入以紧凑型玉米为主导的时代。李登海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育了一系列紧凑型玉米品种,其中掖单2号与掖单13号分别为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我国玉米主推品种,从而开拓了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崭新局面,亦为我国玉米种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为玉米种业发展准备了前提条件。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创新和现代玉米杂交优势群的形成与利用乃是紧凑型玉米育种的理论基础;正是在这些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掖单13号等系列优良品种不断产生,并在实践中普及推广,取得增产实效;玉米紧凑型良种是基础,管理是关键。紧凑型玉米乃是密植型种,栽培管理上有其特殊要求,只有采取合适恰当的栽培与管理技术才能保证理想增效。各时期标志性玉米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利用促进了玉米种业持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发展变革发展,玉米种业产业化亦逐渐被提上日程,经过不断探索和总结,至1995年,国家实施了玉米种子工程项目,亦标志着我国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开端。在分析归纳了现代玉米种业的科技创新变革和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变革的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现代玉米种业发展态势进行了总体分析。最后以登海种业与德农种业为例对现代玉米种业公司进行了个案分析。中国玉米种业体制经历了一个由政府主管到逐步走向市场调节公司化的过程。1987年,中国种子公司正式成立,并于1995年更名为中国种业集团公司。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主要包括玉米品种研发体系、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体系、玉米种子行业管理体系和玉米产业组织结构等方面。现代产业化玉米种业公司成长历程集中体现了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状况。登海种业是最大的玉米种子现代企业、德农种业为新兴的玉米种子企业,皆具代表性,故而在对玉米种业发展态势进行总体分析之后,以他们为个案进行了例证分析。玉米种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首先是促进玉米产量提高和面积扩大。新中国成立前后,无论是面积、单产还是总产均有较大程度地提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紧凑型玉米的持续培育并得以迅速大面积推广,体现了玉米品种发展对产量提高的贡献之巨。吉林省是我国春玉米最大产区,山东省是我国夏玉米最大产区。故本文以山东省为例考察了玉米种业对区域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吉林省为例考察了玉米种业发展对农业发展模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作用。考察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三个因素影响最为突出:一是作为玉米种业自身技术因素,玉米品种改良是内驱动力;二是作为国家制度因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是指针,具导引作用;三是作为产业经济杠杆,市场需求乃是玉米种子产业的核心环节,具强大推动力。最后总结了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的特点;归纳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经验启示;指出中国玉米种业的发展问题与不足。纵观20世纪玉米种业的发展,它体现出自身运行的特点,有巨大成就,亦有问题与不足,无论得失成败,都对我们今天玉米种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启示与借鉴。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强化种业科研,走创新之路;锐意体制改革,走产业集团化之路;加强种子品牌建设,走优质精品之路;严格市场监管,走依法治种之路;拓宽种子市场,走国际化之路。

周先学,于维忠[10](2010)在《极早熟糯质玉米杂交种烟早糯2号的选育及栽培》文中认为烟早糯2号系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用自选系莱福113做母本,糯44134作父本杂交育成的极早熟糯质玉米杂交种,它具有极早熟、糯性强、商品性好、经济效益高等特点。

二、糯质玉米杂交种—烟糯6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糯质玉米杂交种—烟糯6号(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二甲戊灵诱导玉米孤雌生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二甲戊灵浓度对玉米孤雌生殖的影响
        1.2.2 玉米孤雌生殖系的田间鉴定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二甲戊灵浓度对玉米孤雌生殖的影响
    2.2 孤雌生殖1代植株的田间鉴定
3 结论与讨论

(2)‘黑甜糯631’玉米的品质鉴定与繁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鲜食玉米概况
        1.1.1 甜玉米概况
        1.1.2 糯玉米概况
        1.1.3 甜糯玉米概况
    1.2 甜糯玉米品质鉴定研究进展
        1.2.1 田间农艺性状
        1.2.2 产量性状
        1.2.3 营养成分
        1.2.4 矿质营养元素
        1.2.5 蒸煮品质
    1.3 甜糯玉米繁育技术研究进展
        1.3.1 父母本行比
        1.3.2 父母本错期播种
    1.4 '黑甜糯631'的选育过程
    1.5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 '黑甜糯631'玉米的品质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地点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材料的种植与采样
        2.1.4 试验方法
        2.1.5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田间农艺性状
        2.2.2 产量性状
        2.2.3 营养成分
        2.2.4 矿质营养元素
        2.2.5 蒸煮品质
    2.3 讨论
    2.4 小结
3 '黑甜糯631'玉米的良种繁育技术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地点
        3.1.2 试验设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父母本行比对制种产量构成因素影响
        3.2.2 父母本行比对制种产量的影响
        3.2.3 父母本不同播期对花期相遇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4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3)鲜食糯玉米籽粒游离氨基酸的遗传及杂种优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糯玉米育种研究进展
    1.2 糯玉米营养价值
    1.3 HPLC法测定糯玉米中所含游离氨基酸
    1.4 配合力分析
    1.5 杂种优势分析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HPLC法测定糯玉米自交系及杂交种籽粒品质性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配合力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各主要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相关性分析
    4.1 糯玉米自交游离氨基酸总含量与主要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
    4.2 糯玉米自交系游离氨基酸总含量与主要性状的通径分析
    4.3 糯玉米杂交种游离氨基酸总含量与主要性状遗传相关分析
    4.4 糯玉米杂交种游离氨基酸总含量与主要性状的通径分析
    4.5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糯玉米新品种‘苏科糯6号’选育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育种目标
2 品种来源与选育过程
    2.1 亲本的选育
    2.2 杂交种的选育
3‘苏科糯6号’及亲本的特征特性
    3.1 亲本及杂交种植物学特征
    3.2 产量表现
    3.3 品质评价
    3.4 抗病性评价
4 栽培技术
    4.1 隔离种植
    4.2 播前整地
    4.3 播种时期
    4.4 种植密度和播种方式
    4.5 间苗、定苗
    4.6 科学施肥
    4.7 水分管理
    4.8 病虫害草防治
    4.9 适期采收
5 总结

(5)早熟黄色优良糯质玉米杂交种烟黄糯6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亲本及杂交组合的选育过程
2 试验表现
3 生物学特性
    3.1 幼苗及植株性状
    3.2 果穗及籽粒性状
    3.3 生育期
    3.4 产量表现
    3.5 商品性及经济效益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播期
    4.2 隔离种植
    4.3 精细整地
    4.4 种植密度
    4.5 巧施追肥
    4.6 严防虫害
    4.7 适时采收
5 讨论

(7)苏玉糯1号及其亲本的种质创新利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苏玉糯1号的特性及种质利用
    1.1 苏玉糯1号的主要特性
        1.1.1 高产
        1.1.2 优质
        1.1.3 多抗
    1.2 苏玉糯1号的种质创新利用
        1.2.1 苏玉糯1号二环自交系的选育
        1.2.2 苏玉糯1号的种质创新选系
2 通系5的特性及种质利用
    2.1 通系5的主要特性
        2.1.1 农艺及经济性状好
        2.1.2 配合力较高
    2.2 通系5的种质创新利用
        2.2.1 回交改良
        2.2.2 组配其他窄基杂交种选系
        2.2.3 其他方法的种质创新选系
3 衡白522的特性及种质利用
    3.1 衡白522的主要特性
        3.1.1 抗病、抗倒性强
        3.1.2 配合力较高
    3.2 衡白522的种质利用
        3.2.1 衡白522的回交改良
        3.2.2 衡白522组配窄基杂交种选系
        3.2.3 其他方法种质创新选系
4 结语

(8)糯玉米自交系衡白522的种质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衡白522的特性与应用
    1.1 主要特征特性
    1.2 衡白522的应用
2 衡白522的种质创新模式
    2.1 回交改良的种质创新
    2.2 衡白522组配窄基杂交种的种质创新
    2.3 衡白522其他方法的种质创新

(9)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条件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研究方法与手段
    六、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玉米农家种的继承与改良(传入—1962)
    第一节 玉米在中国的引进、传播及影响
        一、玉米引进中国的途径探讨
        二、玉米在中国的传播
        三、玉米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第二节 玉米农家种相关技术的继承与改良
        一、玉米农家种相关技术的继承
        二、近代玉米种业相关技术的改良创新
        三、金皇后等标志性玉米品种的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玉米农家种改良创新的科技特征
        一、以自然科学理论为指导
        二、以科学实验为基础
        三、以生物统计学等进行定量分析
        四、以化肥、农药和农机等为新型农业投入物
第二章 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曲折演变(1963—1975)
    第一节 杂交玉米栽培技术演变
        一、玉米栽培发展状况及特点
        二、主要玉米生产技术的发展演变
    第二节 玉米种质资源的整理与利用
        一、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搜集过程
        二、中国玉米种质资源分布
        三、玉米抗病性改良与种质资源利用
        四、中单2号等标志性玉米品种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玉米种质创新理论及技术演变
        一、"南繁"等异地培育理论的创立与推广
        二、玉米杂种优势技术创新与利用
        三、玉米推广体系的初创与曲折发展
第三章 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变革与普及利用(1976—1994)
    第一节 紧凑型玉米品种变革的科技基础
        一、现代玉米育种技术的创新
        二、玉米杂交优势群的形成与利用
    第二节 紧凑型玉米的产生与利用
        一、紧凑型玉米的产生
        二、紧凑型玉米品种的效应
        三、掖单13号等标志性玉米品种推广与利用
    第三节 紧凑型玉米栽培与管理技术
        一、紧凑型玉米的栽培技术
        二、紧凑型玉米的管理技术
        三、紧凑型玉米选育栽培的问题与启示
第四章 现代玉米种业产业化的形成与运营机制(1995—至今)
    第一节 现代玉米种业市场与体制发展变革
        一、玉米种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中国玉米种业体制的转变
        三、玉米品种评定与审(认)定的演变
        四、玉米品种推广体系的推进与创新
    第二节 现代玉米种业发展态势分析
        一、玉米品种研发体系
        二、玉米种子生产、加工及销售体系
        三、玉米种子行业管理体系
        四、玉米产业组织结构
        五、玉米种业需求及风险控制状况
    第三节 现代玉米种业公司个案分析—以登海、德农种业为例
        一、登海种业公司发展分析
        二、北京德农种业公司发展分析
第五章 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影响与动因分析
    第一节 玉米种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分析
        一、促进玉米产量提高与面积扩大
        二、推动了区域农业开发与经济发展
        三、改变了农业发展模式与经济增长方式
    第二节 技术因素—玉米品种改良的内驱动力
        一、农家品种的评选及品种间杂交种的选育
        二、玉米双交种的培育
        三、玉米单杂交种的培育及其发展
        四、玉米科学家的贡献
    第三节 制度因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的推动
        一、组织玉米育种攻关和改革管理措施
        二、玉米种子工程
        三、知识产权法与植物新品种保护
        四、种子法颁布历程
    第四节 市场因素—玉米消费需求的拉动
        一、市场需求理论分析
        二、玉米市场需求的态势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糯质玉米杂交种—烟糯6号(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二甲戊灵诱导玉米孤雌生殖的研究[J]. 杨俊伟,王建军,贾鑫,邵林生,李彦良,赵变平,杨海鹏,杜彦超,王富荣. 河北农业科学, 2019(04)
  • [2]‘黑甜糯631’玉米的品质鉴定与繁育技术研究[D]. 张沛敏.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3]鲜食糯玉米籽粒游离氨基酸的遗传及杂种优势分析[D]. 任孝慈.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4]糯玉米新品种‘苏科糯6号’选育及栽培技术[J]. 陈艳萍,孙扣忠,孔令杰,赵文明,管晓春,景明宝,袁建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17(09)
  • [5]早熟黄色优良糯质玉米杂交种烟黄糯6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 于维忠,袁堂玉,夏德君,杜清福,刘少青,刘伟. 安徽农业科学, 2016(24)
  • [6]双隐(三隐)性基因在甜糯型玉米品种选育中的应用[J]. 苏彩霞,栾春荣,黄炳生.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13(01)
  • [7]苏玉糯1号及其亲本的种质创新利用进展[J]. 黄小兰,薛林,石明亮,陈国清,陆虎华,孙权星,彭长俊,陈小晖,陆冬梅. 热带农业科学, 2012(06)
  • [8]糯玉米自交系衡白522的种质创新研究[J]. 陈建军,黄小兰. 中国种业, 2012(05)
  • [9]20世纪中国玉米种业发展研究[D]. 杨虎.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5)
  • [10]极早熟糯质玉米杂交种烟早糯2号的选育及栽培[J]. 周先学,于维忠.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0(04)

标签:;  ;  ;  

糯玉米杂交种——盐诺6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