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 HIV 感染的情况下预防母婴传播

在没有 HIV 感染的情况下预防母婴传播

一、在未知HIV感染的情况下预防母婴传播(论文文献综述)

VaccineandImmunizationBranch,ChinesePreventiveMedicineAssociation[1](2019)在《子宫颈癌等人乳头瘤病毒相关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说明子宫颈癌等人乳头瘤病毒相关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为响应消除子宫颈癌行动计划,本共识在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立场文件(2017年)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对HPV的病原学和所致相关疾病的临床学、流行病学、疫苗学等方面进行综述。通过HPV疾病相关知识的全面系统介绍,提高专业人员HPV相关疾病的防控水平;尤其在发挥HPV疫苗最佳预防作用及科学使用方面为专业人员提供系统、全面的循证依据。

张春月[2](2019)在《基于下一代测序技术(NGS)对HIV-1耐药突变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已发展成全球性流行病,给人类健康带来了灾难性危害。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疗法的广泛使用,使得HIV-1感染者的艾滋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显着下降。然而,HIV在药物选择压力下会发生适应性变异,耐药突变毒株导致的抗病毒治疗失败越来越多,耐药毒株的产生及在人群中传播,影响抗病毒治疗效果,使得顺利实施治疗预防新发感染策略存在挑战。目前常规的耐药检测方法即In-house方法具有操作繁琐、周期长、检出率低等不足,严重影响了HIV耐药人群的检测效率。开展对抗病毒治疗压力下HIV耐药位点突变的快速检测手段迫在眉睫。随着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下一代测序技术具有信息量大、灵敏度高、快速准确等优点,已广泛用于病毒的检测和变异的研究中。然而,目前临床单位十分缺乏基于NGS技术进行HIV-1耐药突变基因检测的技术方法和应用性的诊断试剂盒。基于此,本论文开展了基于Ion Torrent PGM测序平台对HIV-1蛋白酶(PR)、逆转录酶(RT)和整合酶区(INT)耐药突变基因的检测方法建立和应用的研究。首先,我们针对HIV-1 PR与RT区共43个主要耐药突变位点,设计了26对引物,分为两个引物池进行多重PCR扩增。基于Ion Torrent PGM测序平台进行测序,测序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覆盖PR/RT区43个主要耐药突变位点,覆盖率达100%;选取HIV-1、HBV、HCV、KSHV和HSV阳性血液样本,经多重PCR扩增结果显示仅HIV-1样本有目的条带检出,该结果表明此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另外,除主要流行的HIV-1 B、C、CRF 01_AE、CRF 07_BC和CRF 08_BC外,该检测方法还可以对近期发现的CRF 64_BC、CRF 78_cpx、CRF 85_BC、CRF86_BC、CRF 96_cpx、CRF 100_01C和URF重组型样本进行有效扩增,表明该方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选择1000 copies/m L的临床样本进行梯度稀释确定该方法的灵敏性,结果显示该方法可检出62.5 copies/m L的低病毒载量样本;重复性评价结果发现该方法三次重复的CV值均<5%。以上结果表明成功建立了基于NGS技术对HIV-1 PR与RT区耐药突变基因的检测方法。其次,我们针对HIV-1 INT区共10个耐药突变位点设计了16对引物,分为两个引物池进行多重PCR扩增。基于Ion Torrent PGM测序平台进行测序,测序结果分析表明该方法可以覆盖INT区的10个耐药突变位点,覆盖率达100%;同HIV-1 PR与RT区耐药突变基因检测方法中的特异性、适用性、灵敏性与重复性验证实验,进行HIV-1 INT区耐药突变基因检测方法的验证。结果表明成功建立了基于NGS技术对HIV-1 INT区耐药突变基因的检测方法。最后,分别随机选择经HAART治疗的临床样本20例进行HIV-1 PR与RT区耐药突变基因检测方法的初步应用,临床样本15例进行HIV-1 INT区耐药突变基因检测方法的初步应用,以检测和评价建立的方法是否可用。统计突变频率≥5%的数据,结果发现,PR区检测出M46I(100)、F53L(21)、I54T(5)、V82F(30)共4个突变位点;RT区检测出D67E(10)、D67G(11)、K70R(33)、L74I(9)、V82L(5)、V82F(5)、Y115F(6)、M184V(31)、L101E(14)、P225(43)共8个突变位点的10种耐药突变;INT区检测出G118R(23)、Y143H(10)共两个突变位点,而Sanger测序未检测到这些突变位点。另外,此方法还检测出<5%的低频率突变,说明我们建立的测序方法检出率高,并且有数据支撑更具有说服性。综上,本文建立了基于NGS技术对HIV-1 PR/RT区和INT区耐药突变基因的检测方法,该方法经评价具有准确度好、适用性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的特点,为HIV-1患者治疗过程中耐药突变基因的检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陈天赐[3](2019)在《基于HIV感染人群的建模与预测研究》文中指出艾滋病,自1981年被发现以来已经成为一种危害极大的传染病,它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HIV病毒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其中以攻击CD4淋巴细胞为主要目标.目前,世界上对于艾滋病病毒没有特效药物可以进行治疗,抗病毒治疗只能缓解艾滋病的病情.所以,艾滋病的预防与预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有大量的学者对艾滋病进行研究,初期是定性分析为主,量化分析的兴起以及数据挖掘的流行,使艾滋病的研究手段更加丰富,预测更加准确.本文结合微分方程理论与统计方法对艾滋病的传播与治疗进行建模,并对相关问题进行预测,最后在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提出了建议.首先,本文从艾滋病的传播动力学SI模型出发,将感染人群进行分类,把艾滋病携带者分为已诊断进行干预的人群和未诊断未进行干预的人群,建立微分方程模型,得到了基本再生数和平衡点,并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第二部分,根据湖南省疾控中心提供的数据,利用变系数回归模型对湖南省内在校大学生的艾滋病人数进行预测,并与传统的灰色预测方法比较,最后得到2017年湖南省高校大学生艾滋病新报告病例数的95%置信区间为[209,231].第三部分,以CD4作为响应变量,以婚姻情况、感染途径、性别、治疗时长以及病情分期作为解释变量,建立了分位数回归模型.根据湖南省疾控中心提供的抗病毒治疗的数据,在不同分位点上得到湖南省艾滋病携带者的CD4数量,与均值回归模型不同,该模型为不同人群进行针对性的抗病毒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本文进行了总结,并就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新的展望方向.

肖培培[4](2018)在《江苏省异性性传播HIV人群感染方式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与目的近年来我国超过60%新报告HIV感染病例中是经异性性传播途径所造成,异性性传播已成为我国HIV/ADS流行传播的最主要传播模式。异性性传播途径作为HIV/AIDS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蔓延扩散的重要桥梁,势必造成其流行态势更加严峻。深入了解异性性传播人群感染方式的构成及其分布特征,是采取有效措施遏制HIV经异性性接触途径感染和传播的关键措施,同时运用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手段了解在该人群中流行的HIV-1毒株亚型及其分布特征,可以更好地掌握HIV在该人群的传播规律及其流行趋势,以期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异性性传播人群预防干预工作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1.调查对象为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报告为经异性性传播途径感染病例,于2017年5-8月在江苏省内参加常规CD4细胞检测随访队列中的328例HIV/AIDS患者,知情同意后,采用横断面回顾性调查方法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既往高危行为暴露史、异性性传播HIV感染方式(婚内传播、非婚非商业性传播和商业性传播)等,通过分析问卷资料,了解异性性传播HIV人群感染方式构成及其分布特征。2.收集上述调查对象全血样本,分离血浆和血细胞后通过HIV-1病毒核酸提取、PCR扩增和测序gag和env基因序列片段,开展HIV-1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利用Mega 7.0软件将参考毒株序列与成功扩增样本序列比对,采用邻位对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对HIV-1进行基因亚型分型,了解异性性传播人群中流行的HIV-1毒株亚型,结合横断面调查资料进一步分析各亚型在异性性传播人群的分布特征。3.统计学分析:将问卷调查资料和实验室分析数据整理后建立Excel数据库,利用SPSS 20.0或SAS 9.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变量类型选用不同统计描述方法,对异性性传播HIV人群的感染方式及其流行的HIV-1毒株亚型构成分布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无序多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广义多项logit模型拟合,进一步分析异性传播人群不同感染方式的关联因素,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招募的328例调查对象中,排除了非异性性传播途径感染HIV病例后,最终有301例(91.8%,301/328)被纳入研究,其中以男性居多,占71.4%(215/301),男女性别比为2.5∶1;年龄最小18岁,最大76岁,中位年龄42岁;婚姻状况以在婚为主,占59.4%(179/301);有84.4%(254/301)调查对象是本地户籍人口;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占48.8%(147/301);月收入水平在3000元以下者较多,占66.4%(200/301);有全职工作的占46.2%(137/301),农民或民工占13.6%(41/301),退休或无业者占24.9%(75/301)。2.301名异性性传播HIV病例中,自报为婚内传播者占22.9%(69/301);非婚非商业性传播者占28.6%(86/301);商业性传播者占48.5%(146/301),并且不同感染方式在不同性别、户籍地、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工作情况、月收入水平以及异性性伴数之间的构成分布也不尽相同(P<0.05)。3.无序多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婚内传播者,男性(OR=3.86,95%CI:1.28-11.59)、未婚或离异(OR=10.14,95%CI:2.29-35.19)和异性性伴数在2人及以上者(OR=7.17,95%CI:1.86-27.60)非婚非商业性性传播较多,月收入水平在1000元以下者(OR=0.03,95%CI:0.00-0.62)非婚非商业性传播较少;男性(OR=33.89,95%CI:11.34-133.37)、农民或民工(OR=8.75,95%CI:1.37-55.76)、退休或无业(OR=6.06,95%CI:1.22-30.09)和异性性伴数在2人及以上者(OR=58.48,95%CI:14.75-231.78)商业性性传播较多。4.最终共有262(87.0%,262/301)份样本被扩增成功并完成基因序列测定,CRF01AE、CRF07BC、B和CRF08BC是异性性传播人群中流行主要的HIV-1毒株亚型,所占比例分别为45.4%(119/262)、21.4%(56/262)、12.6%(33/262)和11.1%(29/262),其次分别为CRF6801B(2.7%,7/262)、C亚型(1.9%,5/262)、CRF02AG(0.4%,1/262)、CRF5501B(0.4%,1/262)以及A6亚亚型(0.4%,1/262),此外还有3.8%(10/262)未确定的URFs病毒株。5.HIV-1亚型毒株在不同性别、HIV-1阳性确诊时间、职业以及调查地区间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人群中CRF07BC亚型具有较高流行率。2008年之前确诊病例中,B亚型是最主要的流行毒株,占33.3%。2012年之后,CRF01AE成为最主要的流行毒株,占52.0%。随着时间推移,B亚型和CRF08BC流行率逐渐下降,而CRF01AE流行率却逐渐上升。在不同职业中,农民或民工中B和CRF08BC亚型较多,CRF01AE相对较少。在不同调查地区,苏南地区以CRF01AE、B和CRF08BC亚型流行为主,约占80%,而苏中和苏北地区约有70%感染的是CRF01AE和CRF07BC两种毒株亚型。研究结论1.非婚异性性接触途径感染HIV是目前江苏省艾滋病经异性性传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并且以商业异性性传播为主。2.在不同特征的异性性传播HIV人群中,其感染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提示相关部门制定和实施符合当地疫情特点的,有针对性的预防防控策略和措施尤为必要。3.江苏省异性性传播人群中流行的HIV-1亚型复杂且多样,流行重组型毒株也越来越多,不同特征人群中毒株亚型的分布也存在一定差异,多种亚型毒株在该人群广泛流行提示HIV-1各毒株亚型经异性性接触途径后混合重组地更加迅速,基因亚型多样性增加。为控制新的重组型毒株产生和流行,应继续加强HIV-1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工作,掌握HIV-1基因变异重组情况及其流行动态趋势,以更好地为制定相关预防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罗鹃[5](2018)在《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的新生儿护理探析》文中提出在病死率高发人群中,新生儿是最脆弱的弱势群体之首。新生儿感染艾滋病毒(HIV)的主要途径是母婴传播,分娩前、后及分娩过程中均可发生。婴儿及儿童感染HIV病毒约有90%左右是通过母婴传播而获得的。母婴传播HIV病毒的概率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比例。有研究认为"在无干预情况下,发达国家的母婴传播率为15%25%,发展中国家为25%35%,其中欧洲10%15%,美国20%30%,非洲25%50%,在中国部分艾滋病高发区,母婴传播率约35%[1]"。也有研究表明,选择自觉咨询、主动进行检测、应用抗病毒药物、剖腹产、人工喂养婴幼儿等积极措施。可极大地降低母婴传播率。因此,艾滋病母婴阻断新生儿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李征,李芳[6](2017)在《妊娠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文中研究表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孕产妇人数及分娩需求逐年增加,产科临床医师应对HIV母婴传播机制及影响因素、实验室检查、诊断方法,孕期保健,产时、产后及新生儿处理等方面的新进展以及注意事项应有所认识和了解,以推动HIV母婴阻断措施的实施。

苏友利[7](2016)在《安徽省某市婚检者HBV、HIV及梅毒检出结果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加,不正当性行为现象增多和有偿性献血现象的增加,使得HBV(乙型肝炎病毒)、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及梅毒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带来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2012年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排序中可以看到,病毒性乙肝和梅毒的发病人数排在前两名,人数分别为一百三十多万和四十多万,同时死亡数排在第一位的是艾滋病。HBV、HIV及梅毒感染的人数、流行分布及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提高对民众健康的危害应引起强烈的关注。其次,婚姻背后人员的流动性(现阶段尤其是农村女性流向城市)、性行为及生育的自然性,使得传染病源在区域及性别两大类中传播成为可能。加之2003年之后我国实行自愿婚检制度,婚检率下降到个位数,使得婚前疾病不可避免的代入到婚后的家庭中,影响婚姻的健康程度和生育质量。研究目的为了解婚检人群的艾滋病、梅毒、乙肝感染现状;探究安徽省样本市婚检者三种感染性疾病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家庭感染和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措施提供参考依据。资料与方法资料来源于样本市某婚检中心2011年一2015年的婚检数据。针对样本市的3119对婚检人员在婚前进行的乙肝表面抗原、梅毒和HIV抗体检测。收集受检人员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城乡、区域、民族等一般人口学统计数据及检出结果。在原有数据的基础之上,应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并进一步转换数据语言。导入到SPSS17.0软件中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及回归分析探究影响样本市婚检者检出结果的一般人口学统计特征及共感染的人口学分布情况,并尝试分析三种感染检出率的相关性,对样本市的婚检者艾滋病、梅毒、乙肝检出结果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呈现。主要结果(1)6238例婚检数据中检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353例,检出率为8.68%;检出梅毒抗体阳性80例,检出率为0.21%;检出HIV抗体阳性11例,检出率为0.11%。梅毒和HBV共感染人数为4人,HIV与其他两项无共感染情况。其中,梅毒和HBV共感染分布情况为:2011年HBV与梅毒共同感染人数为1人;2014年HBV与梅毒共同感染人数为2人;2015年HBV与梅毒共同感染人数为1人;本市户籍与非本市户籍HBV与梅毒共同感染人数均为2人;农村HBV与梅毒共同感染人数为4人。26-30岁年龄阶段HBV与梅毒共同感染人数为1人,31~35岁年龄阶段HBV与梅毒共同感染人数为3人。HBV与梅毒共同感染情况在个体户中有1人;务工人员中有3人。HBV与梅毒共同感染情况在不同教育背景中的婚检人员的分布情况:初中级以下学历2人;大学(大专)学历2人。男性婚检者共感染人数为1人;女性婚检者共感染人数为3人。(2)婚检者中HIV的检出率在2011年至2015年依次为0.2%、0.2%、0.2%、0.1%、0.2%;婚检者中HBV的检出率在2011年至2015年依次为4.6%、6.7%、5.6%、5.7%、5.8%;婚检者中梅毒感染人数在2011年至2015年依次为2.4%、1.6%、0.5%、0.6%、0.8%。卡方检验结果分析:年份、年龄、职业对HBV的检出率有显着影响;教育程度、区域、城乡差异对HBV的检出率没有显着影响。年份对HIV的检出率有显着影响;年龄、职业、教育程度、区域、城乡对HIV的检出率没有显着影响。婚检年份、教育程度、城乡差异对梅毒的检出率没有显着影响;婚检年龄、职业、区域对梅毒的检出率有显着影响。(3)二分类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职业、性别、区域、文化程度与感染HIV不存在直接关系;性别与HBV的检出存在相关关系:logit(P)=-2.252-0.461*性别。说明同等条件下,男性更容易检出HBV。多因素分析结果为:年龄在26至30岁、职业为技术人员的男性婚检者HBV检出率较高;年龄在20至30岁的婚检者户籍非样本市的婚检则梅毒检出率较高;年龄、区域与梅毒检出存在相关关系:logit(P)=-5.709-0.015*年龄+1.044*区域。说明同等条件下,20至30岁之间的婚检者更容易检出梅毒,非本市婚检者更容易检出梅毒;结论与建议HIV感染者主要是样本市农村初中以下学历在年龄20至25岁之间的务工、务农婚检人员;HBV感染者主要是样本市农村高中以下学历在年龄20至30岁之间的务工务农个体婚检人员;梅毒感染者集中在样本市农村高中以下学历年龄在20至30岁之间的务工、务农婚检人员中;HBV与梅毒的共感染人员主要为来自农村的女性务工者。可以看出样本市艾滋病和梅毒检出检出率较低,但乙型肝炎感染率较高。婚姻带来的人员流动性、性行为及生育的必然性使得婚检在样本市的必要性更加突出。首先应该加强宣传教育,视人群特色来定实施必要的干预政策及措施;政府通过有效途径加强对婚检的干预,提高公民婚检意识,以此来防治HIV、HBV及梅毒在组建新家庭内的感染;其次,要规范婚检机构,合理婚检收费,建立专业队伍,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最后,政府应给予适当补贴,增加婚检率。

韦舒琳[8](2016)在《广西某示范县艾滋病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及空间分析技术的应用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广西某专项示范县(以下简称A县)1998-2012年历史累计报告HIV/AIDS病例数据,及2013-2015年包括HIV检测在内的专项大规模健康体检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及时空流行特征分析,了解A县HIV历史感染情况、感染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探索人群筛查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分析HIV感染人群的空间分布聚集性,探讨空间分析技术在艾滋病防治领域的应用,为制定科学、有针对性的综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广西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管理系统,导出A县199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累计报告HIV/AIDS病例资料。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对A县≥18个月龄的户籍人口以及在当地居住三个月及以上≥18个月龄的外来人口,进行两轮包括艾滋病检测在内的健康体检,收集专项体检资料,获得专项体检数据。用2010版Excel进行数据清理并建立数据库,PASW Statistic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Arc GIS10.2进行空间分析。运用描述性分析方法统计疾病率和各人口学特征构成,通过χ2检验比较不同人群构成差异,运用趋势分析、反距离加权插值分析、空间自相关性分析检验数据分布聚集性。结果1 A县历年HIV/AIDS疫情情况1.1时间分布情况:A县累计报告阳性病例数共3142例,1998-2012各年报告例数依次为18、7、12、62、59、74、109、277、264、332、294、289、385、659、301,呈快速上涨趋势。1.2人群分布情况1.2.1总体情况:A县累计报告阳性病例以男性、农民/工、AIDS、汉族、小学文化、异性性接触史、异性传播、为主要特征,男女比例为2.61:1。诊断时平均年龄为43.9±16.5,诊断后平均生存年限为1.5±2.0,死亡平均年龄为48.6±17.1。收集到死亡信息的1428例HIV/AIDS死亡患者中,79.69%在确诊后3年内死亡,51.31%死亡时为HIV感染病程阶段。1.2.2按性别分类:男女报告数均呈上涨趋势,1998-2012各年份男女比例依次为:8.00:1,2.50:1,5.00:1,4.17:1,5.56:1,3.11:1,3.95:1,3.07:1,2.22:1,2.73:1,2.16:1,2.07:1,2.63:1,2.51:1,2.58:1,女性所占构成有上升趋势。1.2.3按感染途径分类:1998-2006年通过注射毒品传播的报告病例数呈上升趋势,2006-2012年呈下降趋势;通过异性传播的报告病例数呈持续上升趋势,1998-2012各年份占全部报告病例数比例依次为:0.00%,57.14%,8.33%,4.84%,22.03%,22.97%,22.94%,40.43%,62.50%,69.28%,71.43%,81.31%,92.21%,94.23%,94.35%;其他传播途径的报告病例数保持稳定。1.2.4按年龄组分类:15岁以下年龄组增长缓慢;15-29岁年龄组报告数于2005年上涨后有下降趋势;30-44岁年龄组报告数于2005年前后上涨较明显,随后保持稳定;45-59岁年龄组、60-74岁年龄组及75岁以上年龄组增长缓慢,但于2011年前后增速超过其他年龄组,达到增长高峰。1.2.5按职业分类:农民/民工呈明显上涨趋势,所占构成逐年增加,由2002年的33.90%增长到2012年的76.41%;其他职业类型增长缓慢,商业/服务业所占构成逐年下降,由2002年的49.15%下降到2012年的10.30%。1.2.6按文化程度分类: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文化程度类型,所占构成比呈上涨趋势。1.2.7按疾病类型分类:HIV感染者与艾滋病病人均呈增长趋势,AIDS增长速度较HIV快,AIDS所占构成亦逐年增长,由2002年的30.51%增长到2012年的66.45%。1.3空间分布情况:A县1998-2012年累计报告HIV/AIDS空间分布趋势,在东西方向、南北方向上的分布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反距离加权插值分析结果,累计报告阳性病例分布存在局部高值,主要位于a、b、d三个乡镇。各年份全域Moran’s I系数均大于0,Z值均大于1.96(P<0.05),各年份全域Getis系数均大于0,Z值均大于1.96,局域Getis自相关分析,发现每年均存在HIV/AIDS分布的高-高相邻聚集区,主要位于b、d两个乡镇。2 A县专项体检人群情况2.1体检基本情况:第一轮体检217159人,体检覆盖率为60.55%,其中HIV阳性1323人,阳性检出率为0.61%;第二轮体检272088人,体检覆盖率为80.1%,其中HIV阳性1531人,阳性检出率为0.56%;两轮专项体检中至少参加过一次体检的人数为306836人,体检覆盖率为90.33%(306836/339700);两轮体检共发现包括既往阳性在内的HIV阳性人数为1895人,其中新发感染57人,新发感染率为0.21‰(57/272088);两轮体检共观察1047556人年。2.2患病率情况:第一轮体检患病率为0.61%,各年龄组患病率分别为小于15岁年龄组(0.02%)、15-29岁年龄组(0.23%)、30-44岁年龄组(1.02%)、45-59岁年龄组(0.96%)、60-74岁年龄组(1.04%)、大于75岁年龄组(0.49%)。第二轮体检患病率为0.56%,各年龄组患病率分别为小于15岁年龄组(0.03%)、15-29岁年龄组(0.15%)、30-44岁年龄组(0.83%)、45-59岁年龄组(0.84%)、60-74岁年龄组(1.06%)、大于75岁年龄组(0.36%)。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患病率。2.3第一轮体检阳性人群与阴性人群特征比较:第一轮体检阳性人群共1323人,男女比例为2.1:1,平均年龄47.9±14.18。第一轮体检阴性人群共215834人,男女比例比为0.98:1,平均年龄为34.89±21.91岁。阳性人群与阴性人群在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方面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2.4第二轮体检阳性人群与阴性人群特征比较:第二轮体检阳性人群共1531人,男女比例为2.18:1,平均年龄49.81±14.04。第二轮体检阴性人群共270557人,男女比例为1.06:1,平均年龄为37.86±21.66岁。阳性人群与阴性人群在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方面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2.5两轮体检阳性人群特征比较:两种人群在文化程度方面存在有意义的统计学差异,在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职业等特征的差异不明显。2.6专项体检阳性人群与历史累计报告阳性人群特征比较:两种人群在年龄、性别、民族、婚姻状况、职业、文化程度等方面均存在有意义的统计学差异。2.7体检阳性人群空间分布情况:A县两轮体检阳性人群在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上均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趋势。反距离加权插值分析结果显示,体检阳性人群人群分布均存在局部高值,主要位于b、d、e、g四个乡镇。全域Moran’s I系数为0.277,Z值为7.178,P值为0.000<0.05,表明该人群总体空间分布呈聚集性。全域Getis系数为0.051,Z值为7.512,P为0.000,表明专项体检A县HIV/AIDS整体空间分布存在高值聚集区。局域Moran’s I分析及局域Getis分析结果,探测到两个阳性病例分布高-高值聚集区,位于d、e两个乡镇。结论1广西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取得一定成效。2 A县历年累计报告HIV阳性病例3142人,HIV阳性人群基数大,疫情较重,每年报告例数呈增长趋势,但近年来增速降缓。3 A县近年来报告HIV阳性病例特征以男性、中年、异性性传播、汉族、职业为农民/民工、小学文化为主,但中老年男性的比例有所增加,提示老年人感染HIV风险性有增加趋势。近年来女性感染者比例也有所增加。4两轮大规模健康体检的人群覆盖率高,达90.33%,能够较全面客观反映A县人群HIV感染现状,并首次精准识别A县艾滋病患病率。第一轮大规模健康体检患病率为0.61%,第二轮大规模健康体检患病率为0.56%,A县尽管阳性人群基数大,但仍属于艾滋病低流行区。5空间分析技术能够运用于疾病空间分布的直观展示、探测疾病发生“热点区域”。本研究中对重大专项体检阳性人群数据探测到的HIV阳性分布聚集区,与对历年报告阳性数据探测到的聚集区,提示疾病发生热点区域有转移。应针对这一变化采取针对性措施。

毛献明,刘丽芬,梁静,王前[9](2013)在《HIV单阳家庭配偶孕前综合干预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我国2011年艾滋病疫情报告显示,疫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传播[1]。国外很多文献报道,50%65%的新发感染来自配偶或同居性伴间性传播[2]。影响配偶或性伴间HIV传播的因素较多,包括病毒载量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等生物学因素;同性或异性性行为、安全套应用等行为学因素和生育愿望、家庭背景等社会学因素。生育愿望可能决定单阳家庭是

陈军[10](2013)在《四川省中医院患者HIV感染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为了遏制艾滋病的增长态势,保护人民健康,减少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开展四川省中医院患者HIV感染的临床研究。方法:对四川省中医院2012年度检验科免疫室HIV抗体初筛试验阳性,且经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确证试验的患者,依照现行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并对HIV/AIDS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2年度四川省中医院HIV抗体初筛试验阳性患者60例,排除阴性、可疑阳性及资料不全者10例,纳入50例,男性43例,女性7例。包括门诊患者8例,住院患者42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86岁,中位年龄38.5岁。2012年度医院收治住院患者共计31809例,检出HIV/AIDS患者42例,检出比为0.13%。列入研究的科室23个,检出HIV/AIDS患者1例以上的科室17个,占65.4%。这17个科室收治住院患者共计25060例,检出HIV/AIDS患者42例,检出比为0.17%。检出病例数前五位的科室为肛肠科(7例)、皮肤科(5例)、泌尿外科(4例)、急诊科(4例)、呼吸科(3例)。检出百分比前五位的科室则为皮肤科0.44%、泌尿外科0.35%、针灸科0.33%、肛肠科0.21%、急诊科0.20%。主要以皮肤斑丘疹,肛门肿物脱出,肛旁肿痛,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腹泻、消瘦等症状就诊。入院诊断中以社区获得性肺炎,痔疮,带状疱疹,肛周脓肿常见。中医舌脉中,以色红,黄腻苔,滑数脉常见,实证居多。中医临床分期与西医临床分期比较,两者存在相关性(rk=0.773,P=0.000)。艾滋病期患者13例,以反复的细菌性肺炎、带状疱疹、反复腹泻、发热为入院诊断。HIV/AIDS患者中,45.2%合并有其他性传播疾病,梅毒常见。检出7种WB带型,p55、p17出现频率较低。肺部影像以广泛磨玻璃样改变及肺炎表现常见。结论:HIV/AIDS已经成为四川省中医院的常见病种之一。职业暴露的潜在危险日渐显露,但是医务人员对严峻的AIDS增长态势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AIDS防控知识教育已经迫在眉睫,而开展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历史机遇也已经来临。

二、在未知HIV感染的情况下预防母婴传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未知HIV感染的情况下预防母婴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下一代测序技术(NGS)对HIV-1耐药突变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1.1.1 HIV的起源与发现
        1.1.2 HIV的特征与诊断
        1.1.3 HIV的传播与流行
    1.2 HIV的治疗与基因突变
        1.2.1 HAART疗法
        1.2.2 耐药突变的产生
        1.2.3 耐药相关突变基因
    1.3 HIV基因耐药突变的检测方法
        1.3.1 表性分析法
        1.3.2 基因型分析法
        1.3.3 下一代测序技术
    1.4 Ion Torrent PGM测序平台
    1.5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及创新
    1.6 本论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HIV-1 PR/RT区耐药突变基因高通量筛查方法的建立
    2.1 引言
    2.2 实验对象
    2.3 实验材料
        2.3.1 主要试剂及耗材
        2.3.2 主要仪器
        2.3.3 主要的软件和数据库
        2.3.4 扩增引物
    2.4 实验方法
        2.4.1 HIV RNA的提取
        2.4.2 一步法逆转录PCR
        2.4.3 巢式PCR(Nested-PCR)
        2.4.4 多重PCR(Multiplex PCR)扩增
        2.4.5 PCR扩增结果检测
        2.4.6 巢式PCR产物的回收
        2.4.7 多重PCR产物的纯化
        2.4.8 文库的构建
        2.4.9 OT2 的准备及运行
        2.4.10 Ion PGM?System测序
        2.4.11 测序数据的处理
    2.5 实验结果
        2.5.1 HIV-1 PR/RT区单对引物扩增验证结果
        2.5.2 HIV-1 PR与 RT区多重PCR的扩增结果
        2.5.3 HIV-1 PR/RT区多重PCR产物的柱纯化
        2.5.4 Ion Torrent PGM测序质量报告评估
        2.5.5 Ion Torrent PGM测序结果的数据统计
        2.5.6 Ion Torrent PGM测序结果的基因分型
        2.5.7 HIV-1 PR/RT区耐药突变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的特异性验证
        2.5.8 HIV-1 PR/RT区耐药突变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的适用性验证
        2.5.9 HIV-1 PR/RT区耐药突变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的灵敏性验证
        2.5.10 HIV-1 PR/RT区耐药突变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的重复性验证
    2.6 讨论
    2.7 小结
第三章 HIV-1 INT区耐药突变基因高通量筛查方法的建立
    3.1 引言
    3.2 实验对象、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对象
        3.2.2 实验材料
        3.2.3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HIV-1 INT区单对引物扩增验证结果
        3.3.2 HIV-1 INT区多重PCR的扩增结果
        3.3.3 HIV-1 INT区 Ion Torrent PGM测序碱基数目及其质量分析
        3.3.4 Ion Torrent PGM测序结果的数据统计
        3.3.5 Ion Torrent PGM测序结果的基因分型
        3.3.6 HIV-1 INT区耐药突变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的特异性验证
        3.3.7 HIV-1 INT区耐药突变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的适用性验证
        3.3.8 HIV-1 INT区耐药突变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的灵敏性验证
        3.3.9 HIV-1 INT区耐药突变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的重复性验证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HIV-1 耐药突变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的初步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对象、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对象
        4.2.2 实验材料
        4.2.3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HIV-1 PR/RT区耐药突变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的初步应用
        4.3.2 HIV-1 INT区耐药突变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的初步应用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3)基于HIV感染人群的建模与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动力学传染病模型简介
        2.1.1 SI模型基本理论
        2.1.2 “幸存者偏差”理论
    2.2 变系数回归模型
    2.3 分位数回归模型
第三章 模型求解与实证分析
    3.1 HIV传播动力学模型建立与求解
        3.1.1 HIV传播动力学模型建立
        3.1.2 模型稳定性分析
        3.1.3 数值模拟
    3.2 湖南省高校大学生艾滋病新报告病例预测
        3.2.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3.2.2 描述性分析
        3.2.3 变量选择
        3.2.4 预测结果
    3.3 HIV分位数回归模型建立与求解
        3.3.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3.3.2 问题分析
        3.3.3 变量选择
        3.3.4 实证结果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4)江苏省异性性传播HIV人群感染方式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江苏省异性性传播HIV人群感染方式构成及特征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1.1 调查对象及纳入排除标准
    1.1.2 调查内容
    1.1.3 调查执行的定义和标准
    1.1.4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1.1.5 质量控制
    1.1.6 伦理学考虑
1.2 结果
    1.2.1 感染途径的核实
    1.2.2 调查对象的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
    1.2.3 异性性传播HIV病例的感染方式构成情况
    1.2.4 异性性传播人群感染方式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1.2.5 确诊感染HIV后在婚内或固定性伴间传播状况
1.3 讨论 第二章 江苏省异性性传播人群流行的HIV-1亚型毒株及其分布特征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主要仪器及其用途
    2.1.3 主要使用试剂及用途
    2.1.4 实验操作过程及步骤
    2.1.5 实验室质量控制
    2.1.6 基因序列的整理与分析
    2.1.7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HIV-1 目的基因片段扩增及测序结果
    2.2.2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2.2.3 HIV-1 亚型毒株分型结果
    2.2.4 HIV-1 亚型毒株分布特征
2.3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的新生儿护理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测及治疗方法
2母婴阻断新生儿护理
    2.1 首先是针对新生儿家长的心理情况进行护理。
    2.2 对新生儿药物阻断治疗进行护理。
    2.3 对新生儿进行人工喂养护理。
    2.4 对新生儿家长进行新生儿健康指导。
3讨论

(6)妊娠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论文提纲范文)

一、HIV母婴传播机制及影响因素
    (一) HIV母婴传播机制
    (二) 影响母婴传播的因素[3]
        1. 病毒因素:
        2. 母体因素:
        3. 产科因素:
        4. 喂养因素:
        5. 婴儿因素:
二、实验室检查
    (一) HIV-1/2抗体检测
    (二) 病毒载量测定
    (三) CD4+T淋巴细胞检测
三、诊断标准及流程
    (一) 诊断原则
    (二) 诊断方法
    (三) 诊断流程
    (四) 早期筛查、及时诊断和转诊
四、阻断HIV母婴垂直传播
    (一) 孕前评估
    (二) 孕期监护
        1. 抗反转录病毒药物干预[4, 7, 9]:
        2. 孕产妇抗病毒治疗的监测:
    (三) 产时管理
        1. 产时ART用药:
        2. 产时产科处理:
    (四) 提供适宜的安全助产
    (五) 产后喂养指导[3, 7-8]
五、新生儿处理
    (一) 婴儿保健和喂养
    (二) 生长发育指标监测
    (三) 婴儿出生后HIV的筛查、诊断和防治
    (四) 婴儿预防接种

(7)安徽省某市婚检者HBV、HIV及梅毒检出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资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广西某示范县艾滋病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及空间分析技术的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资料收集
        2.2 实验室检测
    3 统计分析
        3.1 基础统计学分析
        3.2 GIS技术应用于本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3.3 空间自相关分析
        3.4 反距离加权插值(IDW)
    4 质量控制
    5 专项体检伦理学考虑
    6 技术路线
三、结果
    1 A县历年HIV/AIDS疫情情况
        1.1 时间分布情况
        1.2 人群分布情况
        1.3 空间分布情况
        1.4 空间自相关分析
    2 A县专项体检人群情况
        2.1 体检基本情况
        2.2 两轮体检人群各年段患病率分布情况
        2.3 第一轮体检阳性人群与阴性人群特征比较
        2.4 第二轮体检阳性人群与阴性人群特征比较
        2.5 两轮体检阳性人群特征比较
        2.6 专项体检阳性人群与历史累计报告阳性人群特征比较
        2.7 体检阳性人群空间分布情况
        2.8 体检阳性人群空间自相关分析
四、讨论
    1 A县 HIV/AIDS历史疫情情况
    2 A县累计报告HIV/AIDS时空流行特征
    3 人群筛查在艾滋病防控中的作用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五、研究先进性和局限性
六、小结
References
附录
综述 地理信息系统在艾滋病综合防治领域的应用
    References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HIV单阳家庭配偶孕前综合干预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HIV单阳家庭配偶孕前综合干预现状
    1.1 HIV单阳家庭配偶性传播现状
    1.2 HIV单阳家庭配偶使用安全套的现状
    1.3 HIV单阳家庭阳性结果告知配偶现状
    1.4 HIV单阳家庭配偶抗病毒治疗现状
    1.5 HIV单阳家庭配偶孕前干预研究现状
2 目前国内外的可行性干预措施研究
    2.1 规范的抗病毒治疗(ART)
        2.1.1 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降低HIV传播率
        2.1.2 HIV单阳家庭配偶抗病毒治疗可行性
    2.2 安全套应用
    2.3 其他先进技术
3 HIV单阳家庭配偶孕前有效干预措施的展望

(10)四川省中医院患者HIV感染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材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HIV/AIDS流行概况 4.2
    HIV/AIDS住院患者特点 4.3
    HIV/AIDS中医证候表现 4.4
    HIV/AIDS实验室检查 4.5
    HIV/AIDS科室分布特点 5.
    讨论 5.1
    本院HIV/AIDS流行病学特点 5.2
    HIV感染的临床表现 5.3
    HIV感染患者的实验室检查 5.4
    艾滋病中医证候表现 5.5
    我院HIV/AIDS住院患者的科室分布特点及启示 5.6
    艾滋病的中西医治疗 5.7
    HIV的职业防护 6.
    结论 7.
    创新点 8.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艾滋病的中医研究近况 1、艾滋病的中医病名研究 2、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研究 3、艾滋病的中医病机研究 4、艾滋病的中医证型研究 5、艾滋病的中医治法研究 参考文献 附件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四、在未知HIV感染的情况下预防母婴传播(论文参考文献)

  • [1]子宫颈癌等人乳头瘤病毒相关疾病免疫预防专家共识[J]. VaccineandImmunizationBranch,ChinesePreventiveMedicineAssociation.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9(08)
  • [2]基于下一代测序技术(NGS)对HIV-1耐药突变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D]. 张春月.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8)
  • [3]基于HIV感染人群的建模与预测研究[D]. 陈天赐.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6)
  • [4]江苏省异性性传播HIV人群感染方式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肖培培. 东南大学, 2018(05)
  • [5]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的新生儿护理探析[J]. 罗鹃.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03)
  • [6]妊娠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J]. 李征,李芳. 中华产科急救电子杂志, 2017(03)
  • [7]安徽省某市婚检者HBV、HIV及梅毒检出结果分析[D]. 苏友利. 山东大学, 2016(02)
  • [8]广西某示范县艾滋病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及空间分析技术的应用探索[D]. 韦舒琳. 广西医科大学, 2016
  • [9]HIV单阳家庭配偶孕前综合干预现状及展望[J]. 毛献明,刘丽芬,梁静,王前. 中国健康教育, 2013(08)
  • [10]四川省中医院患者HIV感染的临床研究[D]. 陈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6)

标签:;  ;  ;  ;  ;  

在没有 HIV 感染的情况下预防母婴传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