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钢最新技术及市场趋势

轴承钢最新技术及市场趋势

一、轴承钢的最新技术及市场动向(论文文献综述)

徐凤珠(Pannipa Suesattayawong)[1](2020)在《从《星暹日报》看泰国华语的非规范运用》文中研究说明泰国华语新闻语言将中国语言文化与泰国语言文化融合为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泰国华语。本文以《星暹日报》中的语言为语料。通过对比,以泰国华语新闻语言中与中国大陆规范现代汉语的主要差异为研究对象,较为充分地描写词语和句子使用上的差异,并指出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同时本文从翻译学的角度出发,以泰国当地新闻部分的语言为主体,以现代汉语为标准,按照语法单位分类探究泰语在编译成汉语过程中,为了保持与原作表意、风格相同而产生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分析泰国华语新闻语言差异的原因。本文将内容分为四章。第一章通过对《星暹日报》的工作人员调查采访了解华语新闻的语言特点,并介绍泰语与汉语新闻的语言特点。第二章为词语差异分析,将现代汉语词典义项的注释为参考依据,再通过新闻的内容的意义做出对比,由此分析词义、词语搭配、词法差异的原因。第三章从句子成分到复句,从而分析句子的成分、语序、关联词运用、标点符号等差异的原因。第四章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和论述,对泰语与泰国环境对华语的影响做出结论。

杨雪峰[2](2020)在《石墨烯纳米片改性PDC复合材料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Polycrystalline diamond compact(简称PDC)复合材料工具的高硬度和高耐磨性是公认的提高石油天然气钻井经济性和机械切削加工质量的关键因素,但是由于其具有较低的断裂韧性,这些工具仍然对断裂表现出很高的敏感性,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断裂而失效。另外由于粘结金属相钴的存在,降低了PDC复合材料的耐热温度。特别是近年来钻探地质条件日益苛刻和以高硅铝合金为代表的难加工材料大量涌现,上述问题表现的更为突出,对PDC复合材料工具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研制具有高强度、高耐磨性、高冲击韧性、高热稳定性等具有优良综合性能的PDC复合材料,并对其性能提升方法和机理进行理论研究,对解决传统PDC复合材料断裂韧性和热稳定性较低,延长工具的使用寿命、提高效率和精度、扩大PDC复合材料工具的应用范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当前PDC复合材料存在的断裂韧性和耐热温度较低的问题,选题为“石墨烯纳米片改性PDC复合材料及性能研究”,阐述了实验方案和性能测试方法,对石墨烯纳米片改性PDC复合材料的高压烧结工艺、石墨烯纳米片及添加量对微观结构和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另外,为了解决大直径PDC刀具复合材料均匀优质烧结、成品率较低和批次之间质量稳定性问题,在组装结构优化设计和烧结工艺精准控制的基础上,对Φ62mm PDC刀具复合材料进行研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石墨烯纳米片改性PDC复合材料的高压烧结工艺研究石墨烯纳米片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性能,被认为是有效的复合材料改性剂,但其对PDC复合材料改性尚无成功经验可以借鉴,需要对石墨烯纳米片添加后PDC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进行研究。在原料粉体中添加0.1wt%的石墨烯纳米片,采用正交实验方法考察烧结压力、烧结温度、烧结时间对石墨烯纳米片改性的PDC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0.1wt%石墨烯纳米片之后可以实现PDC复合材料的正常烧结,在烧结压力为6.0GPa,烧结温度为1500℃,烧结时间为720s的工艺条件下制备的PDC复合材料,获得了最佳综合性能。验证实验检测结果表明:在该烧结工艺条件下,获得的样品烧结均匀致密,无裂纹,金刚石晶粒紧密排列,使大多数相邻的金刚石颗粒烧结在一起而连成一片,形成了金刚石颗粒之间的直接结合;样品平均显微硬度为7211kgf/mm2,耐磨性平均值为21.97×104,耐热温度平均值为725℃,抗冲击功为1740J,获得了优良的综合性能。2、石墨烯纳米片含量对PDC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石墨烯纳米片作为添加剂制备PDC复合材料可以提高冲击韧性,改善综合性能,但其添加量应满足以下基本原则:足以使石墨烯纳米片在所有金刚石晶粒的表面上均匀分布,但不要超过填充金刚石颗粒之间孔隙所需要的量,否则过量添加可能会导致PDC复合过程中晶界强度降低。因此,在优化的烧结工艺基础上研究石墨烯纳米片添加量对PDC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添加0.2wt%石墨烯纳米片制备PDC复合材料获得了最佳的综合性能,在该条件下获得的PDC复合材料相比于未添加石墨烯纳米片的PDC复合材料的冲击韧性提高了29.78%,耐热温度提高了34.5℃,并且样品的硬度和耐磨性基本上与未添加石墨烯纳米片的PDC复合材料样品持平,未出现明显的降低。3、石墨烯纳米片对PDC复合材料改性机制探讨在PDC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加入适量石墨烯纳米片可以显着提高抗冲击性能,改善耐热温度,获得综合性能优良的PDC复合材料。主要得益于:(1)在PDC复合材料高压烧结过程的冷压阶段,由于石墨烯纳米片均匀分散在金刚石颗粒孔隙之间,当混合粉末受压时发生相互滑动,石墨烯纳米片凭借其自身的超高的摩擦学特性,可以有效减少金刚石颗粒之间的摩擦和咬合,促进相邻金刚石颗粒之间相互滑动,颗粒重排,填充孔隙,以获得更加致密和均匀的PDC复合材料。(2)在原料中添加的石墨烯纳米片,品质较差或有缺陷的部分为PDC复合材料的液相烧结提供碳源,促进形成金刚石颗粒之间牢固的碳碳键合;另一部分品质较好的石墨烯纳米片在高压高温烧结之后依然存在,和粘结金属一起填充在金刚石晶粒之间的三角晶界空隙处。分布在三角晶界处的石墨烯纳米片,一方面改善了PDC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使其更加均匀致密;另一方面,在三角晶界处的石墨烯纳米片穿插在粘结剂钴中间形成“钴-石墨烯纳米片”独特的结构,起到骨架作用,可有效阻止断裂裂纹扩展;并且它还可以连接相邻的晶粒并将他们牢固地固定在一起,这种复杂的结构提供了更强的界面抗内聚力,可以抵抗石墨烯纳米片从基质中被拉出;另外,石墨烯的粘滑作用也有效的抑制了裂纹的扩展。因此,即使石墨烯纳米片含量非常低,也可以显着提高PDC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3)石墨烯是导热系数最高的碳材料,具有非常好的热传导性能,可以使PDC复合材料工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迅速导出,降低PDC复合材料工具表面的温度,减少聚晶金刚石的高温石墨化和氧化效应,提高耐热性能,改善PDC复合材料工具的非正常失效,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4、石墨烯纳米片改性PDC复合材料烧结机理研究PDC复合材料的烧结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相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研究PDC复合材料的烧结过程和粘结机制的基本规律,对控制和改进PDC复合材料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烧结结构均匀、性能优良PDC复合材料的基本前提和技术保障。本文分析了在石墨烯纳米片参与下的PDC复合材料高温高压液相烧结过程、烧结驱动力和烧结机制,讨论了石墨烯纳米片在烧结过程中所起的作用。5、石墨烯纳米片改性硅中介结合PCD材料制备添加0.1wt%的石墨烯纳米片,高温高压下制备出了不含游离硅的聚晶金刚石,耐磨性提高了16.29%,抗压强度提高了12.58%。6、Φ62mm PDC刀具复合材料高压制备与表征通过对高温高压烧结压坯腔体结构优化设计和精准的烧结工艺控制,利用6×55000k N国产铰链式多压源六面顶超高压设备,在压力5.8±0.1GPa,温度在1500℃,烧结时间为20分钟的工艺条件下,添加0.2wt%石墨烯,成功烧结出Φ62mm PDC复合刀具材料。样品烧结致密,无裂纹,相邻的金刚石颗粒烧结在一起而连成一片,形成了金刚石颗粒之间的直接结合。物理力学性能测试表明:维氏硬度达到了86.25GPa,抗弯强度1398.6MPa,界面剪切强度2690.4MPa,抗冲击功1770J,平均耐磨性为29.8×104,初始氧化温度为742.8℃。对显微硬度和耐磨性径向测试从边缘到中心点降幅分别为9.4%和8.09%,说明本文所研制的Φ62mm PDC复合材料不仅具有较高的物理力学性能,而且整体性能基本均匀一致,实现均匀优质烧结。

宁玉亮[3](2019)在《GCr15轴承钢的组织演变及网状碳化物的控制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依托韶钢特棒厂提供的条件,通过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对其生产的GCr15轴承钢进行热模拟研究,采用膨胀法和金相法结合测定了该钢的完整CCT曲线,补充了先共析渗碳体析出曲线,从而系统地研究了其连续冷却过程中的组织演变过程及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阶段冷却工艺思路,并就此工艺的参数(变形量、终轧温度及终冷温度)对组织转变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为抑制网状碳化物的析出提供参考。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果如下:(1)通过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采用膨胀法研究了GCr15轴承钢在不同冷却速度下的珠光体相变和马氏体相变温度及其组织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珠光体相变主要在570710℃温度范围,并且相变温度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大而逐渐下降,完全发生珠光体相变的临界冷却速度为5℃/s;在低冷速下,室温组织主要为网状碳化物和珠光体组织,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碳化物网状程度减轻,珠光体组织细化,显微硬度随之增大,并且开始在低温区形成马氏体,相变温度约为190℃;当冷却速度达到8℃/s及以上时,室温组织主要为马氏体。(2)在测定的珠光体相变开始温度的基础上,通过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采用金相法测定先共析渗碳体的开始析出温度,补充先共析渗碳体的析出曲线,从而完善GCr15轴承钢的动态CCT曲线,并对二次碳化物的析出机理进行研究分析。研究表明:GCr15钢的CCT曲线主要由单相奥氏体区、奥氏体+碳化物区、奥氏体+碳化物+珠光体区、碳化物+珠光体区和马氏体区这5个相区组成;先共析渗碳体的析出温度范围约在700900℃区间,抑制先共析渗碳体析出的临界冷却速度为8℃/s;当冷却速度大于3℃/s时,先共析渗碳体的析出温度下降趋势较珠光体相变温度下降更加明显,这说明冷却速度对先共析渗碳体的析出影响明显大于对珠光体转变的影响;轧后冷却速度的提高使C、Cr等元素的扩散系数降低,抑制其向晶界处扩散,减少二次碳化物的析出,从而抑制网状碳化物的生成。(3)依据完整的CCT曲线,采用两阶段冷却工艺对网状碳化物的析出进行抑制,并研究了此工艺过程中变形量、终轧温度及终冷温度等参数对网状碳化物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增大变形量使珠光体晶粒明显细化,但对改善网状碳化物的形貌作用不大;终轧温度对二次碳化物的抑制作用明显,并且低温终轧效果显着,但温度越低变形抗力越大,易产生断辊等故障,所以终轧温度不宜过低;二次碳化物的析出程度随着终冷温度的降低也会显着减轻,当终冷温度降至600℃及以下时,二次碳化物的析出被进一步抑制,并在珠光体组织中以颗粒状弥散分布。综合考虑上述结果,将GCr15轴承钢在820℃终轧变形后以8℃/s的冷却速度快冷至600℃并以1℃/s缓冷至室温的两阶段冷却工艺可以有效抑制网状碳化物的析出,得到球化退火前所需的珠光体组织。

蒋培彬[4](2019)在《X企业作业成本法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上世纪中期,国外学者开始提出“作业”和“作业成本”等概念,作业成本法的理论研究得到长足发展,并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制造业、医疗业和餐饮业等行业开始纷纷引进和推广作业成本法来核算成本,由此产生了很多成功案例。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开始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管理技术,引进作业成本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钢材加工企业正处在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过程中。在此阶段,企业产生的间接费用迅速增长,数额不断增大。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由于其侧重点在于核算,未能对间接费用进行合理分摊,对企业成本分析和财务分析也未能起到较大的积极作用,已经无法适应目前我国钢材加工企业的成本管理需求。采用作业成本法取代企业的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以作业为基础和核心,在资源和产品之间建立桥梁,使得企业成本核算信息更加合理、准确和全面。作业成本法能够将企业产生的间接费用通过相应的作业动因分配到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监控成本的形成和累积过程,有利于企业实施更加有效的成本管理措施。通过查阅与作业成本法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初步了解研究现状和动向,对文献作出述评,为X企业引进作业成本法做理论准备。在实施过程中选择适当的作业动因重新分配间接费用,得出产品的真实成本数据。对比成本数据的差异,凸显作业成本法的优越性,并从领导重视、员工专业性、企业内部宣传情况等方面对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提出有效建议,同时指出方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X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企业得到的成本信息更加全面,同时在间接费用的处理上合理性和准确性大大提高。基于此,管理者能对企业资源进行重新划分,有利于将资源向增值作业倾斜,降低非增值作业产生的费用,为管理者作出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更有说服力的依据,这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王森[5](2019)在《基于制度压力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选择及演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环境规章制度的文件数激增、媒体对环境事件的关注加强、股东关于环境相关的建议也在增加,环保制度呈现主体多元化、工具综合化以及强度加大化等特征。制度压力的不断增加使少数重污染企业完成环境战略升级,如通过采用先进的环境管理技术和理念,研发高质量绿色产品,降低供应链上的环境负荷,成为环保领跑者,但仍存在大量企业实施被动的环境战略,甚至无视国家法律、政府监管和民众监督,存在严重污染违法现象。由此可见,制度压力的变化推动了重污染企业的环境战略转型,相似的制度压力却引发了重污染企业的环境战略异质性响应。本研究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应对外部制度压力时,重污染企业如何做出环境战略选择?论文首先梳理了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的类型及其判定条件,在此基础上,从静态视角剖析了不同制度压力对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的影响,企业组织冗余、资产专有性、生命周期阶段对制度压力的异质性环境战略响应,进而从我国重污染行业中筛选出597家上市公司,通过内容分析法对环境战略进行手工编码,采用多项Logit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地,考虑到战略选择的动态性,以钢铁企业为例,利用探索性纵向双案例研究,对宝钢股份和太钢集团的环境战略变革过程进行系统、全面地剖析,揭示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演化路径及其动力,从而建立较为完整的环境战略演化动力理论模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政府政策压力对重污染企业选择积极的环境战略有显着正向影响;监管压力和公众压力越大,相对于反应型战略,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污染防御型或环保领导型战略;然而随着监管压力或公众压力不断增加,企业选择污染防御型和环保领导型战略无差异;(2)资产专有性正向调节制度压力和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之间的关系;(3)政策压力、监管压力以及公众压力越大,成熟期企业越倾向于选择环保领导型环境战略。从动态视角来看,(4)企业环境战略演化路径不仅可以由低级向高级过渡,还可能呈现出“反应型—污染防御型—环保领导型—污染防御型—环保领导型”的螺旋上升形式;(5)诱导形式环境战略演化满足“制度压力变化-环保认知改变-环境战略演化”的理论框架,即伴随制度压力不断加强,导致企业管理层环保认知不断升级,推动重污染企业诱导式环境战略演化;(6)当竞争压力高于制度压力,且环保认知相对较低时,涌现形式环境战略更容易形成,从而改变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演化方向。企业战略是管理领域的核心问题,面对当前重污染企业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之迫切,环境战略已然成为战略管理领域研究的新趋势。本研究在环境战略的研究上,不再拘泥于对环境战略与环境绩效和财务绩效的关系研究,而是更加关注环境战略的异质性选择,以及环境战略由反应型到环保领导型的演化路径和动力,这是学术界至今鲜少有学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从理论上丰富了环境战略管理的内容,从微观层面指导了我国重污染企业绿色转型升级。

王洋洋[6](2018)在《高品质N08028合金的冶炼及均匀化工艺研究》文中提出由于铁镍基耐蚀合金中较高的Cr、Mo含量及Cu成分,使合金无论在氧化性介质还是还原性介质中均具有良好的抗点蚀、晶间腐蚀、应力腐蚀能力及相对于镍基合金较高的性价比,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天然气、核电等行业的,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对冶炼工艺的优化、高温扩散均匀化工艺的研究,研制出高品质N08028铁镍基耐蚀合金的生产制造工艺,主要的研究成果为:(1)通过对VOD炉外精炼工艺的研究,使吹氧阶段的C元素可降至0.005%。研究了初始钢液温度、脱气阶段还原剂加入量以及还原时间对Cr元素收得率以及气体含量的影响,使Cr元素平均的收得率可达到98.5%,极限氧含量可达10ppm以下。为提高VOD吹氧脱碳时的Cr元素的收得率以及最大限度的降低O含量,钢液的最佳初始温为1660~1670℃,脱气过程中Al粒的加入量以每炉200-260kg为宜,极限真空度下的还原时间应大于10min。(2)为进一步提高合金纯净度,对比了三种原材料处理工艺,得出对采用中频炉+LF+VOD工艺处理后返回料的纯净度最为理想;对比了三种电渣重熔渣系,确定了CaF:Al2O3:CaO:MgO=60%:20%:10%:10%四元渣系冶炼后的电渣锭纯净度效果最佳。(3)N08028合金铸态组织中存在以Cr、Mo元素富集形成的脆性有害σ相,该析出相的存在严重影响合金的耐蚀性能。对锻态试样在不同温度下保持相同的时间后实验得出σ相析出峰为900℃~1000℃,完全回溶温度为1200℃。(4)实验结果表明:Mo元素的偏析比Cr元素大得多,但是由于Cr元素的含量(27%左右)大于Mo元素的含量(3%左右),因此两元素的偏析程度绝对值相差不大。对Cr元素的均匀化而言,在1100~1200℃范围内,提高温度和延长时间对于降低偏析的效果同样有效;对Mo元素的均匀化而言,延长时间比提高温度对于降低偏析的效果更加有效。(5)经计算N08028合金中Cr、Mo元素的扩散系数D与温度T的关系分别为:(6)通过计算N08028合中Cr、Mo元素的残余偏析指数,得出适用了工业生产的高温扩散工艺,即在1200℃下的扩散时间为18~20小时,可消除合金中的σ相;采用预变形加锻中高温扩散工艺,可使N08028合金在1200℃下仅需要扩散10小时,便可消除合金中的σ相。

马帅[7](2018)在《100Cr6轴承钢热变形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00Cr6钢是一种高碳铬轴承钢,它经过淬火和回火处理后,组织成分均匀,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强度高,硬度高,耐磨性强;同时,1OOCr6轴承钢的韧性好,回火稳定性较好,热处理变形小,因而被广泛应用于高铁、汽车、船舶等交通领域。故开展100Cr6轴承钢热变形行为及组织的研究非常有意义。本文通过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对100Cr6轴承钢进行热压缩变形,研究变形温度、应变速率分别对其流变应力的影响。使用光学显微镜(OM)和扫描电镜(SEM)对100r6轴承钢的微观组织进行观察,得到了 100Cr6轴承钢合理的热加工工艺参数,为轴承钢的热加工数值模拟提供了材料参数。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对100Cr6轴承钢进行热压缩变形,研究了 100Cr6轴承钢在变形温度850℃~1150℃、变形速率0.01s-1~10s-1、真应变为0.7时的热变形行为,得到了该轴承钢经典的本构方程。此时热变形激活能为298.832kJ/mol。为了扩大该本构方程的适用范围,进一步考虑了应变的影响,从而得到了带应变补偿的Arrhenius双曲正弦本构方程。2.100Cr6轴承钢热压缩变形时,在相同的应变速率下,流变应力随着变形温度的上升而降低;而在相同的变形温度下,流变应力随着应变速率的上升而增大。在低变形速度(0.1s-1)时,850℃和950℃热变形温度下,材料发生动态回复;1050℃和1150℃热变形温度下,材料发生动态再结晶。3.以动态材料模型和Prasad失稳准则为计算基础,得到了 100Cr6轴承钢在不同应变量下的耗散效率值,其最大值为0.44。并获得了应变相差间隔为0.2的热加工图,分析该图得到了 100Cr6轴承钢热变形的合理参数为变形温度1050℃、应变速率0.01s-1。4.对100Cr6轴承钢热压缩变形后的微观组织进行观察,得到了高温淬火后的组织,主要是淬火马氏体+微量残留碳化物+微量残余奥氏体,金相组织中的针状马氏体尺寸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变大,当马氏体增大到一定大小后,其大小趋于稳定。

王淇[8](2018)在《ERP环境下B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而存在,旨在帮助企业战略目标落地,同时也是检测企业资金流、信息流、业务流以及人力资源流的管控效果的经营指标体系。是一套系统的管理机制和方法,全面预算管理具有预算编制、执行、控制、调整、考核评价等多种职能,对公司资源进行了优化,对公司行为进行了规范,提升了公司的整体管理水平。然而,实际应用中经常出现预算编制周期过长、“纸上谈兵”、预算考核与业绩相分离、信息传达不对等等问题,其问题的源头就是企业战略规划与预算脱节,只是在空谈全面预算管理,对此引入ERP系统帮助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加快实现以战略为导向的信息化全面预算管理的步伐,构建ERP环境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本文基于预算管理、ERP以及在ERP环境下的全面预算管理,从国内外不同角度阐述了与以上方面相关的理论,并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法结合B公司实际状况,建立了有助于公司进一步发展的ERP环境下的全面预算管理。此外论文对B公司现有的传统预算管理模式也进行了分析,发现该模式已偏离公司主体发展战略,存在财务预算与业务无法有效融合、预算调整控制力度不够、预算环节相互割裂等问题,因此计划的预算并未起到相应的作用,同时应建立新的预算目标、组织体系、流程编制及考核系统等。考虑公司所处社会环境以及自身发展能力,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论文将通过建立ERP环境下的全面预算管理对B公司在预算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善。最后,提出B公司在ERP环境下构建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建议,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确定预算目标,加大信息化系统与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有机融合,建议全员参与预算的编制并加强员工的培训,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考核指标体系并健全绩效考核制度。加快ERP系统与B公司其他并行系统的集成化建设,不断加大组织协调力度。ERP环境下的全面预算管理将协助企业精细化管理,实现战略目标的落地,但由于ERP在全面预算管理上的发展还未完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以ERP为研究基础的全面预算管理也需要通过不断的研究而进一步发展。

林博[9](2018)在《A钢铁公司国际化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钢铁行业一直呈现持续增长状态。虽然表面上发展很好,但一些问题已经凸显出来的,尤其是产能过剩已成为整个钢铁行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多年来,我国多数钢铁企业以粗放式发展为主,主要生产低端产品,虽然每年产量较大,但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劣势地位。在国内产能过剩的情况下,钢铁企业应该尝试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但钢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也不能盲目蛮干,必须制定科学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然后按照战略步骤,稳步推进。本论文基于我国钢铁行业产能严重产能过剩的背景,应用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理论和方法,分析A钢铁公司实施国际化战略面临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由此提出该公司国际化经营的基本思路和目标,并制定该钢铁公司国际化战略的具体实施方案。论文详细分析了A钢铁公司面临的内外部政治环境、内外部宏微观经济环境、世界细分区域市场的文化环境,同时分析了A钢铁公司自身的技术能力和同行业各企业、各细分产品的技术环境。通过全面分析A钢铁公司国际化战略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提出A钢铁公司国际化管理、供应链国际化、技术国际化、人才国际化、投资和品牌国际化等具体目标。最后从组织架构优化、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产能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国际化策略,明确了A钢铁公司国际化战略重点,即:“一极、双核、三支点”。此外,论文还设计了国际化战略的评估和错误策略纠正机制。

刘德昆[10](2017)在《高速列车轴箱轴承疲劳寿命及可靠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速铁路技术的蓬勃发展,高速列车的各零部件性能不断提高。轴箱轴承作为高速列车传动系统的关键机械部件,服役环境复杂,载荷冲击剧烈,其运行过程中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列车的安全。目前高速列车轴箱轴承全部从国外引进,轴承国产化已成为限制我国高速列车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同时为了满足新一代高速列车研制的需要,迫切需要研发与我国高速列车运行工况和运营检修环境相适应的轴箱轴承。只有深入研究轴承的疲劳损伤机理,才能够合理的指导轴承设计,保障轴承可靠性寿命的准确性。本文结合实测的轴箱轴承载荷数据,围绕高速列车轴箱轴承的疲劳寿命与可靠性,开展了以下工作:(1)分析了轴箱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的结构特征及在运营中所受的径向与轴向载荷情况。提出了轴箱轴承载荷测试的两个方案:将轴箱弹簧与转臂传感器化,测试弹簧与转臂的载荷,通过载荷分析得到轴承载荷;对轴承外圈开槽,在开槽处布置测点,通过应力信号识别轴承载荷。根据载荷识别的相关理论,确定了高速列车轴箱轴承载荷的测试方案,并运用于高速列车轴箱轴承的载荷跟踪测试试验,为后续轴承的疲劳寿命预测和可靠性评估提供数据支撑。(2)分别采用静力学法和有限元法,建立了双列圆锥滚子轴承力学分析模型,研究了轴承的载荷分布特征,分析了不同结构参数和载荷参数对轴承接触载荷分布、形变和接触刚度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所得轴承载荷分布基本一致,有限元法在计算精度方面具有优势,而静力学法在计算效率方面具有优势。(3)在实测轴箱轴承载荷数据的基础上,结合传统轴承疲劳寿命理论与线性累积损伤准则,建立了时变载荷下轴承的疲劳寿命预测模型。分别运用该模型及传统理论寿命计算方法,计算了轴箱轴承疲劳寿命。结果表明:在相同载荷及工况条件下,新方法计算的疲劳寿命小于传统理论方法,表明新方法的寿命预测结果相对保守。另外,提出轴箱轴承每公里损伤概念,运用线性损伤理论计算了高速列车进出库工况下的每公里损伤值,结果表明:列车低速进出检修库工况下的每公里损伤值远高于正常高速运营工况,说明列车在日常低速进出库时,轴承的工况条件较为恶劣,计算寿命时该工况不可忽视。(4)建立了圆锥滚子精细化有限元接触模型,采用有限元软件仿真了其接触应力状态,并研究了轴承载荷与应力的传递关系,同时将仿真结果与Hertz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通过载荷与应力关系,结合应力疲劳寿命准则,提出了基于应力的轴箱轴承疲劳寿命评估方法,并运用提出的寿命评估方法对轴承进行了评估。(5)根据等效应力与疲劳强度存在的干涉关系,建立了轴承的等效应力—疲劳强度可靠性模型,该可靠性模型直接反映了可靠度与结构的应力和疲劳强度之间的关系,在已知应力和疲劳强度相关数据的条件下,可运用该模型计算任意时刻(服役寿命)下的可靠度。提出了基于加权范数的自助最大熵可靠性评估方法,并利用轴承寿命数据,评估了轴承可靠性及其置信区间。综上所述,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有限元仿真和试验研究方法,研究了高速列车轴箱双列圆锥滚子轴承的载荷识别、内部载荷分布、形变和刚度等方面的问题,并对轴承疲劳寿命预测与可靠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对于高速列车轴箱轴承的设计、制造、使用和维护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二、轴承钢的最新技术及市场动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轴承钢的最新技术及市场动向(论文提纲范文)

(1)从《星暹日报》看泰国华语的非规范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现状
        0.1.1 研究缘起
        0.1.2 研究现状
    0.2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0.2.1 理论基础
        0.2.2 研究方法
    0.3 语料来源与研究主要内容
第1章 中国与泰国新闻语言概况
    1.1 中国汉语新闻语言风格
    1.2 泰国泰语新闻语言风格
    1.3 《星暹日报》语言风格
第2章 《星暹日报》的语词运用
    2.1 词义
        2.1.1 词义表达的准确性
        2.1.2 词义重复
    2.2 词语搭配
        2.2.1 动语和宾语搭配
        2.2.2 定语、状语与中心语搭配
        2.2.3 主语和谓语搭配
        2.2.4 主语和宾语搭配
    2.3 词法
        2.3.1 虚词运用
        2.3.2 实词运用
    2.4 小结
第3章 《星暹日报》的句子运用
    3.1 句子成分
        3.1.1 成分残缺
        3.1.2 成分多余
        3.1.3 成分替换
    3.2 句子的语序
    3.3 复句运用
        3.3.1 关联词运用
        3.3.2 标点符号运用
    3.4 小结
第4章 泰国华语非规范运用的原因
    4.1 泰语的影响
        4.1.1 语言文化
        4.1.2 语言逻辑
    4.2 泰国环境的影响
    4.3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石墨烯纳米片改性PDC复合材料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概述
        1.2.1 金刚石和石墨
        1.2.2 金刚石工具的发展概况
        1.2.3 金刚石工具的分类
        1.2.4 聚晶金刚石工具的发展概况
    1.3 PDC复合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采用新型粘结剂烧结制备PDC复合材料研究
        1.3.2 PDC复合材料脱钴技术的研究
        1.3.3 对PDC复合材料热处理及性能的研究
        1.3.4 无粘结剂合成纳米聚晶金刚石研究
        1.3.5 碳纳米材料改性PDC复合刀具材料的研究现状
    1.4 技术难点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试验方案与方法
    2.1 实验原材料与处理
        2.1.1 金刚石
        2.1.2 叶蜡石
        2.1.3 白云石
        2.1.4 钨钴硬质合金
        2.1.5 石墨烯纳米片
        2.1.6 粘结剂及其他原材料
    2.2 高压高温烧结实验设备
        2.2.1 温度测量
        2.2.2 压力标定
    2.3 PDC复合材料制备过程及方法
        2.3.1 工艺流程
        2.3.2 PDC复合材料烧结整体实验方案
        2.3.3 PDC复合材料高温高压烧结
    2.4 PDC样品微观结构和机械性能表征方法
        2.4.1 PDC样品的微观组织结构表征方法
        2.4.2 PDC样品的宏观物理力学性能测试
3 石墨烯纳米片改性PDC复合材料高压烧结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石墨烯纳米片改性PDC复合材料烧结工艺实验
        3.2.1 石墨烯纳米片纯化和均匀分散
        3.2.2 PDC复合材料高压烧结过程和方法
        3.2.3 合成工艺正交试验设计及分析
    3.3 烧结工艺实验验证
        3.3.1 实验方案
        3.3.2 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3.3.3 机械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石墨烯纳米片改性PDC复合材料制备及表征
    4.1 引言
    4.2 石墨烯纳米片改性PDC复合材料实验方案
    4.3 石墨烯纳米片对PDC复合材料机械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4.3.1 石墨烯纳米片对PDC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3.2 石墨烯纳米片改性PDC复合材料微观结构观察与分析
    4.4 石墨烯纳米片对PDC复合材料改性机制
    4.5 石墨烯纳米片改性硅中介PDC材料结构与性能分析
        4.5.1 组织结构分析
        4.5.2 机械性能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石墨烯纳米片改性PDC复合材料烧结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普通粉体的烧结过程及烧结动力
    5.3 PDC复合材料烧结动力分析
    5.4 石墨烯纳米片改性PDC复合材料烧结过程及机制
    5.5 本章小结
6 Φ62mm PDC复合材料高压制备与表征
    6.1 引言
    6.2 组装辅件材料的选择
    6.3 实验
        6.3.1 组装结构设计
        6.3.2 实验方法
    6.4 Φ62mmPDC 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分析
        6.4.1 SEM分析
        6.4.2 XRD分析
        6.4.3 拉曼光谱分析
    6.5 Φ62mmPDC 复合材料物理力学性能表征
        6.5.1 硬度
        6.5.2 耐磨性
        6.5.3 抗弯强度
        6.5.4 界面结合强度
        6.5.5 冲击韧性
        6.5.6 耐热性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GCr15轴承钢的组织演变及网状碳化物的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轴承钢生产发展概况
        1.2.1 国外轴承钢生产发展现状
        1.2.2 国内轴承钢生产发展现状
    1.3 轴承钢的质量评价因素
        1.3.1 轴承钢的纯净度
        1.3.2 轴承钢中的碳化物
    1.4 轴承钢的控轧控冷工艺研究
        1.4.1 控制轧制的原理及其特点
        1.4.2 控制冷却的原理及其特点
        1.4.3 轴承钢的控轧控冷工艺类型
        1.4.4 控制轴承钢网状碳化物的控轧控冷工艺的相关研究
        1.4.5 GCr15 轴承钢相变规律的研究
    1.5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设备和方法
        2.2.1 Gleeble-3800 热模拟试验机
        2.2.2 轴承钢的连续冷却转变研究方法
    2.3 分析与检测方法
        2.3.1 显微组织观察
        2.3.2 显微硬度测试
第三章 GCr15 轴承钢的相变规律研究
    3.1 实验方案的制定
    3.2 实验结果
    3.3 分析与讨论
        3.3.1 冷却速度对相变的影响
        3.3.2 冷却速度对组织显微硬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先共析渗碳体的析出规律研究
    4.1 实验内容和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
        4.2.1 先共析渗碳体的析出温度
        4.2.2 GCr15 轴承钢的CCT曲线(包含先共析渗碳体)
    4.3 分析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阶段冷却控制网状碳化物的工艺研究
    5.1 实验方案的制定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1 变形量对组织转变的影响
        5.2.2 终轧变形温度对组织转变的影响
        5.2.3 终冷温度对组织转变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X企业作业成本法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本文研究思路
        1.3.3 本文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作业成本法相关理论基础
    2.1 作业成本法产生背景
    2.2 作业成本法相关概念
    2.3 作业成本法步骤
    2.4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相同点
    2.5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不同点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X企业成本核算现状分析
    3.1 X企业背景介绍
        3.1.1 X企业简介
        3.1.2 X企业组织部门
    3.2 X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流程
    3.3 X企业成本核算现状
    3.4 X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3.4.1 间接费用分配缺乏合理性
        3.4.2 成本信息缺乏准确性
        3.4.3 成本分析缺乏全面性
    3.5 X企业成本核算出现问题原因分析
        3.5.1 成本观念的落后
        3.5.2 缺乏先进成本核算与控制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X企业作业成本法的设计
    4.1 X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难点
        4.1.1 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
        4.1.2 难以准确选择成本动因
    4.2 作业成本法在X企业可行性分析
    4.3 X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原则
    4.4 X企业调研及作业确认
        4.4.1 企业调研
        4.4.2 作业分析及确认
    4.5 划分作业成本中心
    4.6 资源归集到作业中心
    4.7 确认作业动因
    4.8 产品成本计算
        4.8.1 作业成本动因分配率
        4.8.2 计算单位产品的总成本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X企业作业成本法的实施
    5.1 X企业资源确认及分配
    5.2 X企业间接费用分摊
    5.3 产品成本计算
    5.4 成本信息对比
    5.5 增值和非增值作业分析
    5.6 作业成本法实施预期成果
    5.7 作业成本法实施建议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A:企业六大作业中心功能评价调查表

(5)基于制度压力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选择及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结构安排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制度理论
        2.1.1 制度理论的基本内容
        2.1.2 基于制度压力的战略选择研究
        2.1.3 基于制度压力的环境战略选择研究
    2.2 战略选择理论
        2.2.1 战略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
        2.2.2 资源特征视角下企业战略选择研究
        2.2.3 基于战略选择理论的环境战略选择研究
    2.3 战略演化理论
        2.3.1 战略演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2.3.2 企业战略演化路径与动力研究
        2.3.3 环境战略演化—自然资源基础观视角
    2.4 研究述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类型与判别条件
    3.1 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的类型
        3.1.1 环境战略类型综述
        3.1.2 “战略即实践”观
    3.2 反应型环境战略的内涵与判别条件
        3.2.1 反应型环境战略的内涵
        3.2.2 重污染企业反应型环境战略的判别条件
    3.3 污染防御型环境战略的内涵与判别条件
        3.3.1 污染防御型环境战略的内涵
        3.3.2 重污染企业污染防御型环境战略的判别条件
    3.4 环保领导型环境战略的内涵与判别条件
        3.4.1 环保领导型环境战略的内涵
        3.4.2 重污染企业环保领导型环境战略的判别条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制度压力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选择
    4.1 制度压力与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选择
        4.1.1 正式制度压力与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选择
        4.1.2 非正式制度压力与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选择
    4.2 基于制度压力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异质性选择
        4.2.1 资源特征视角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异质性选择
        4.2.2 生命周期视角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异质性选择
    4.3 研究模型与假设汇总
    4.4 研究设计
        4.4.1 研究方法
        4.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4.3 变量测量
    4.5 研究结果分析
        4.5.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4.5.2 制度压力与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关系的回归结果分析
        4.5.3 组织冗余的调节效应分析
        4.5.4 资产专有性的调节效应分析
        4.5.5 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调节效应分析
        4.5.6 稳健性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制度压力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演化--以钢铁企业为例
    5.1 理论背景
        5.1.1 环境战略演化基础—战略间的路径依赖性
        5.1.2 战略表现形式:诱导式和涌现式
    5.2 案例研究方法
        5.2.1 案例研究内涵与类型
        5.2.2 案例研究方法步骤
    5.3 研究设计
        5.3.1 案例选择
        5.3.2 数据搜集
        5.3.3 数据分析
        5.3.4 关键构念的界定与测度
    5.4 案例内分析与主要发现
        5.4.1 钢铁企业外部环境压力变化
        5.4.2 宝钢不同环境战略阶段发展
        5.4.3 太钢不同环境战略阶段发展
    5.5 案例间分析与主要发现
        5.5.1 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的演化路径
        5.5.2 制度压力与重污染企业诱导式环境战略演化
        5.5.3 制度压力、竞争压力与重污染企业涌现式环境战略形成
        5.5.4 基于制度压力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演化驱动机制
    5.6 研究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实践启示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高品质N08028合金的冶炼及均匀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铁镍基耐蚀合金的发展及应用
        1.2.1 铁镍基耐蚀合金的发展及现状
        1.2.2 铁镍基耐蚀合金的性能及应用
    1.3 合金元素对耐蚀性能的影响
        1.3.1 主要元素对合金耐蚀性能的影响
        1.3.2 杂质元素对耐蚀性能的影响
    1.4 铁镍基耐蚀合金的组织
    1.5 炉外精炼技术的发展
        1.5.1 炉外精炼技术的发展
        1.5.2 VOD精炼法的发展
    1.6 电渣重熔技术的发展及冶金组织特性
        1.6.1 我国电渣冶金工业的发展及现状
        1.6.2 电渣重熔的组织特点及枝晶偏析
        1.6.3 常用的电渣重熔渣系
    1.7 扩散理论及发展
        1.7.1 扩散理论
        1.7.2 高温扩散存在的问题
        1.7.3 预变形锻中高温扩散
    1.8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设备
        2.2.1 冶炼设备
        2.2.2 热处理设备
        2.2.3 分析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合金的纯净度研究
        2.3.2 元素偏析特性研究
第3章 N08028合金冶炼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超低碳冶炼技术
    3.3 降低气体含量及提铬技术
    3.4 提高纯洁度研究
        3.4.1 返回料处理工艺的影响
        3.4.2 电渣重熔渣系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N08028合金均匀化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σ相的形成原因与溶解析出规律
    4.3 偏析程度表征与均匀化工艺
        4.3.1 偏析比SR
        4.3.2 残余偏析指数δi及扩散系数D
        4.3.3 消除偏析的理论计算
    4.4 预变形高温扩散工艺对合金析出相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

(7)100Cr6轴承钢热变形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轴承的特性
    1.3 高碳铬轴承钢
    1.4 国内外轴承钢的生产现状
        1.4.1 国外轴承钢的生产现状
        1.4.2 国内轴承钢的生产现状
    1.5 轴承钢的塑性变形
    1.6 金属材料的热变形行为
    1.7 临界应变模型
    1.8 钢的热加工图
    1.9 选题的目的与研究内容
        1.9.1 选题目的
        1.9.2 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热压缩材料
        2.1.2 试样显微组织
        2.1.3 热压缩试样制备
    2.2 热压缩实验方案
        2.2.1 实验设备
        2.2.2 热压缩实验方案
    2.3 热压缩组织观察
        2.3.1 金相组织观察
        2.3.2 扫描电镜显微分析
    2.4 实验设备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100Cr6轴承钢的热变形行为
    3.1 动态回复与动态再结晶
        3.1.1 动态再结晶的发生
        3.1.2 动态再结晶的组织特点
        3.1.3 动态再结晶曲线的类别
        3.1.4 动态再结晶的3个阶段
    3.2 100Cr6轴承钢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
    3.3 100Cr6轴承钢本构模型
    3.4 带应变的Arrhenius双曲正弦方程
    3.5 临界应变模型构建
    3.6 变形条件对材料动态再结晶临界应变值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100Cr6轴承钢的热加工图
    4.1 动态材料模型理论
    4.2 基于动态材料模型的流变失稳判据
    4.3 热加工图的绘制
        4.3.1 功率耗散图
        4.3.2 流变失稳图
    4.4 热加工图的分析
    4.5 100Cr6轴承钢的热压缩后的组织分析
        4.5.1 变形温度对组织的影响
        4.5.2 应变速率对组织的影响
        4.5.3 组织的能谱分析
        4.5.4 元素面扫描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8)ERP环境下B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境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全面预算管理和ERP系统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全面预算管理理论阐述
        2.1.1 全面预算管理概念及特点
        2.1.2 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
        2.1.3 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
    2.2 ERP系统理论概述
        2.2.1 ERP系统的含义与发展
        2.2.2 ERP系统的管理思想
    2.3 全面预算管理和ERP系统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3章 B公司全面预算管理概况
    3.1 公司简介
    3.2 B公司全面预算概况
        3.2.1 全面预算管理的组织体系
        3.2.2 全面预算的流程和编制方法
        3.2.3 B公司全面预算的执行情况
    3.3 B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3.3.1 财务预算与业务无法有效融合
        3.3.2 预算控制力度不够
        3.3.3 预算环节相互割裂
        3.3.4 全面预算没有达到全员性
第4章 ERP环境下B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系统构建
    4.1 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的必然趋势
    4.2 EPR环境下全面预算的设计思路
        4.2.1 系统总体设计思路
        4.2.2 业务预算设计思路
        4.2.3 财务预算设计思路
    4.3 全面预算设计流程
    4.4 ERP环境下全面预算的控制
        4.4.1 报销单预算控制
        4.4.2 授权批准的控制
    4.5 ERP环境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分析与考核
        4.5.1 预算分析
        4.5.2 预算考核
第5章 B公司在EPR环境下构建全面预算管理应用建议
    5.1 加大信息化系统与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有机融合
    5.2 在企业战略基础上确定预算管理的目标
    5.3 全员参与预算的编制并加强员工的培训
    5.4 加快ERP系统与其他并行系统的集成化建设
    5.5 不断加大组织协调力度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论文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A钢铁公司国际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论文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创新之处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国际化战略相关理论概述
    2.1 企业国际化动机
    2.2 企业国际化程度衡量
    2.3 企业国际化经营市场进入模式
    2.4 企业国际化战略模式选择
    2.5 企业国际化相关分析工具和方法——PEST分析与SWOT分析
    2.6 企业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
    2.7 关于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文献综述
第3章 A钢铁公司国际化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分析
    3.1 A钢铁公司国际化外部环境分析
        3.1.1 A钢铁公司国际化外部宏观环境
        3.1.2 A钢铁公司国际化波特五力分析
    3.2 A钢铁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3.2.1 A钢铁公司概况
        3.2.2 A钢铁公司国际化内部资源现状
        3.2.3 A钢铁公司国际化内部资源问题分析
    3.3 A钢铁公司国际化SWOT分析
第4章 A钢铁公司国际化经营战略制定
    4.1 A钢铁公司“十三五”国际化战略定位与战略目标
    4.2 A钢铁公司国际化战略体系
        4.2.1 国际化管理
        4.2.2 供应链国际化
        4.2.3 技术国际化
        4.2.4 人才国际化
        4.2.5 投资国际
        4.2.6 品牌国际化
第5章 A钢铁公司国际化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5.1 提升国际化战略管理能力
    5.2 A钢铁公司国际化目标市场进入
    5.3 国际投资与产能合作
    5.4 国际化人才团队建设与智力引进
    5.5 优势管理技术国际输出及引进
    5.6 国际资金利用
    5.7 A钢铁公司国际化品牌建设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高速列车轴箱轴承疲劳寿命及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工程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轴承载荷分布
        1.2.2 轴承疲劳寿命
        1.2.3 可靠性理论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轴箱轴承的载荷识别研究
    2.1 轴箱轴承的基本特性
        2.1.1 结构特点
        2.1.2 失效形式
    2.2 轴箱轴承的实际受载分析
    2.3 弹簧转臂载荷识别及标定试验
        2.3.1 弹簧载荷
        2.3.2 转臂载荷
        2.3.3 载荷标定
    2.4 轴承外圈开槽载荷识别
        2.4.1 载荷识别方法
        2.4.2 台架试验
    2.5 本章小结
3 双列圆锥滚子轴承载荷分布研究
    3.1 轴箱轴承的基本参数
    3.2 单列圆锥滚子轴承内部载荷分布
        3.2.1 载荷与变形关系
        3.2.2 静载荷作用下的内部载荷分布分析
        3.2.3 游隙对载荷分布的影响
    3.3 双列圆锥滚子轴承内部载荷分布
        3.3.1 载荷分布计算模型
        3.3.2 计算结果与讨论
    3.4 圆锥滚子轴承载荷分布的有限元法
        3.4.1 有限元模型
        3.4.2 仿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实测载荷的轴箱轴承寿命预测方法研究
    4.1 轴承寿命预测模型
        4.1.1 L-P理论的寿命计算方法
        4.1.2 ISO标准的寿命计算方法
        4.1.3 基于实测载荷的寿命计算方法
    4.2 轴箱轴承载荷数据线路测试及处理
        4.2.1 数据采集系统
        4.2.2 数据处理方法
        4.2.3 试验数据
    4.3 轴承寿命计算及结果分析
        4.3.1 传统寿命理论计算
        4.3.2 基于实测载荷的轴承寿命预测方法计算
        4.3.3 不同寿命计算方法对比分析
    4.4 结合不同工况的寿命预测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应力的轴箱轴承疲劳寿命评估方法研究
    5.1 疲劳寿命评估准则
    5.2 轴承接触疲劳寿命评估方法
    5.3 轴承载荷与应力传递关系
        5.3.1 圆锥滚子接触应力的理论计算
        5.3.2 圆锥滚子接触应力有限元仿真
        5.3.3 载荷与应力传递关系
    5.4 基于应力的轴承疲劳寿命计算
    5.5 本章小结
6 轴箱轴承的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
    6.1 等效应力—疲劳强度可靠性模型
        6.1.1 等效应力
        6.1.2 疲劳强度
        6.1.3 干涉模型
        6.1.4 算例
    6.2 基于加权范数的自助最大熵评估方法
        6.2.1 可靠性加权范数
        6.2.2 参数评估的范数准则
        6.2.3 可靠性参数评估
        6.2.4 可靠性的估计及置信区间
        6.2.5 实测数据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轴承钢的最新技术及市场动向(论文参考文献)

  • [1]从《星暹日报》看泰国华语的非规范运用[D]. 徐凤珠(Pannipa Suesattayawong). 西南大学, 2020(01)
  • [2]石墨烯纳米片改性PDC复合材料及性能研究[D]. 杨雪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3]GCr15轴承钢的组织演变及网状碳化物的控制研究[D]. 宁玉亮. 江苏大学, 2019(02)
  • [4]X企业作业成本法应用研究[D]. 蒋培彬. 江苏大学, 2019(02)
  • [5]基于制度压力的重污染企业环境战略选择及演化研究[D]. 王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6]高品质N08028合金的冶炼及均匀化工艺研究[D]. 王洋洋. 东北大学, 2018(02)
  • [7]100Cr6轴承钢热变形行为研究[D]. 马帅. 湘潭大学, 2018(02)
  • [8]ERP环境下B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应用研究[D]. 王淇. 沈阳工业大学, 2018(12)
  • [9]A钢铁公司国际化战略研究[D]. 林博.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10]高速列车轴箱轴承疲劳寿命及可靠性研究[D]. 刘德昆.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轴承钢最新技术及市场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